2007年  第34卷  第24期

显示方式:
食管胃交界腺癌—肿瘤登记面临的新课题
陈志峰, 侯浚, 贺宇彤, 王士杰
2007, 34(24): 1381-1382. doi:
摘要:
根据1998~2002年中国部分市县恶性肿瘤发病与死亡统计[1],以传统的地域角度划分的食管癌高发区河南省林州市、山西省阳城县、河北省涉县及江苏省扬中市其食管癌的发病并不是第一位,而是胃癌的发病为第一位,那么与福建省长乐市、山东省临朐县为代表的胃癌高发区有何不同?为此本文以近年来食管癌高发区的流行病学变化,结合2000年WHO提出的贲门癌界定标准[2],探讨在我国肿瘤监测点重视对贲门癌发病死亡登记的必要性,以期同道指正。
PTEN基因甲基化及其表达异常与胃癌的关系
刘嵩, 于皆平, 付萍, 于红刚
2007, 34(24): 1383-1386. doi:
摘要:
目的:探讨PTEN基因表达、启动子区甲基化与胃癌及其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采用甲基化特异性PCR法(MSP)和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分析胃癌组织及相应癌旁正常组织中PTEN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及其mRNA表达情况。结果:48.2%(27/56)的胃癌组织和3.6%(2/56)的癌旁胃组织PTEN基因启动子区发生甲基化,癌组织PTEN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率显著增高(P<0.05)。其中,2例甲基化癌旁胃组织均为胃癌组织中有甲基化的病例。发生淋巴结转移的29例胃癌组织中,19例PTEN基因启动子甲基化;发生淋巴结转移的PTEN基因启动子甲基化显著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P<0.05)。RT-PCR结果显示,所有甲基化的胃癌组织中PTEN mRNA均无表达。结论:胃癌中PTEN基因mRNA失表达与其启动子区甲基化有关,这可能是胃癌发生、发展以及转移的原因之一。
多个基因在青老年人胃癌中表达的比较研究
黄宝俊, 徐惠绵, 赵雨杰
2007, 34(24): 1387-1391. doi:
摘要:
目的:从转录水平探讨青、老年人胃癌不同临床特点的分子生物学基础。方法:以41例老年人(≥60岁)和16例青年人(≤35岁)的胃癌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RT-PCR方法检测多个基因mRNA表达,比较青、老年人胃癌间的临床病理特点和遗传学差异。结果:青年人以低分化、印戒或粘液腺癌为主;老年人以高、中分化的管状、乳头状腺癌为主(P<0.05)。青年人胃癌组织中S100A4高表达和nm23H1低表达均较老年人明显(P<0.05)。青年人中,癌穿透浆膜nm23H1表达明显低于未穿透浆膜者;低分化MMP-7表达明显高于高、中分化者;伴淋巴结转移及转移重S100A4表达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及转移轻者(P<0.05)。老年人中,低分化nm23H1表达明显低于高、中分化者;伴淋巴结转移Heparanase表达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淋巴结转移重及小结节孤立型MMP-7表达明显高于淋巴结转移轻及大结节融合型和一般型者(P<0.05)。结论:青、老年人胃癌具有不同的临床病理特点,S100A4、MMP-7、Heparanase和nm23H1基因可能是参与调控青、老年人胃癌不同生物学行为的重要基因,上述基因表达测定可作为胃癌分化、侵袭和转移程度判定的参考指标。
乳腺癌Her-2基因过表达与年龄临床病理状态的相关性研究
刘艳, 张瑾, 郝晓甍, 刘鹏, 惠锐
2007, 34(24): 1392-1395. doi:
摘要:
目的:探讨乳腺癌Her-2过表达与年龄、临床病理状态的关系。方法:选取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2002年7月~2005年11月4773例原发性乳腺癌,患者年龄15~92岁,中位年龄50岁。均经手术切除病理组织学证实。采用免疫组化SP法进行ER、PR、Her-2、p53、PCNA检测。中位随访时间40个月。结果:3994例进行Her-2检测,Her-2阴性2930例(73.4%),Her-2过表达1064例(26.6%),其中Her-2(++)621例(15.5%),Her-2(+++)443例(11.1%)。绝经前Her-2过表达率26.5%,绝经后Her-2过表达率26.8%;Her-2过表达在腋淋巴结阴性者中占24.3%,腋淋巴结阳性者中占29.6%。Her-2过表达与年龄呈负相关,与腋淋巴结数目呈正相关。Her-2过表达与肿瘤大小、临床分期、病理类型、组织学分级无相关性。但绝经前、腋淋巴结阳性1~3个或ER阳性或PR阳性时,组织学分级与Her-2过表达呈正相关;绝经后、ER阳性或PR阳性时,临床分期与Her-2过表达呈正相关。结论:年龄、腋淋巴结情况是Her-2过表达的独立影响因素。而肿瘤大小、临床分期、病理类型、组织学分级均与Her-2过表达无关,仅在一定临床病理条件下对Her-2过表达存在影响。
错配修复蛋白hMSH2 hMLH1表达在胃癌发生中的作用及临床意义
李梅, 刘丽娜, 王朝晖, 王丽宏, 刘志敏, 许国旺, 吕申
2007, 34(24): 1396-1399. doi:
摘要:
目的:探讨错配修复蛋白hMSH2、hMLH1表达及其在细胞内表达位置对胃癌发生的影响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胃癌标本172例、癌旁胃粘膜标本151例,非癌患者胃粘膜标本34例,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每例胃粘膜标本hMSH2、hMLH1蛋白的表达情况(包括其在细胞内表达位置),应用χ2检验,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在SPSS13.0统计软件上作相关统计。结果:胃癌、癌旁胃粘膜和非癌患者胃粘膜hMSH2蛋白表达率分别为69.8%(120/172)、49.7%(75/151)和32.4%(11/34),胃癌组显著高于后两组(P=0.000),而后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67);hMLH1蛋白表达率分别为73.3%(126/172)、57.6%(87/151)和41.2%(14/34),胃癌组显著高于后两组(P=0.000),而后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82)。hMSH2和hMLH1蛋白表达率与胃癌患者的性别、年龄及胃癌分化程度均无显著相关关系。胃癌、癌旁胃粘膜和非癌患者胃粘膜hMSH2蛋白细胞核表达率分别为70.0%(84/120)、58.7%(44/75)和36.4%(4/11),细胞浆表达率分别为30.0%(36/120)、41.3%(31/75)和63.6%(7/11);胃癌、癌旁胃粘膜、非癌患者胃粘膜中,hMSH2蛋白细胞核表达率逐渐降低,而细胞浆表达率则逐渐增高(r=0.161,P=0.020)。三种不同胃粘膜间,hMLH1蛋白在细胞内表达位置无显著性差异(P=0.878)。结论:同时检测胃粘膜错配修复蛋白hMSH2和hMLH1的表达及其细胞内表达位置可能有助于胃癌的早期预警。
不分泌型多发性骨髓瘤1例
殷小明
2007, 34(24): 1399-1399. doi:
摘要:
患者,男性,59岁。2006年1月发现颌下无痛性肿块,后肿块渐增大。
TGF-β1 Snail E-cadherin及N-cadherin在胃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祝迎锋, 吴继锋, 马伟, 张红, 王道斌
2007, 34(24): 1400-1404. doi:
摘要:
目的:探讨TGF-β1、Snail、E-cadherin及N-cadherin在胃癌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96例胃癌组织及80例癌旁组织中TGF-β1、Snail、E-cadherin、N-cadherin的表达,并与临床病理资料做对照分析。结果:胃癌组织中TGF-β1、Snail、E-cadherin及N-cadherin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3.5%、83.3%、37.5%、44.8%,癌旁组织分别为28.8%、41.3%、100%、11.3%。四种蛋白在胃癌组织及癌旁组织的表达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E-cadherin表达的降低及TGF-β1、Snail、N-cadherin表达的升高与胃癌不同分化程度、组织学类型、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有关(P<0.05)。N-cadherin与TGF-β1蛋白的表达呈正相关,并且与E-cadherin的表达呈负相关。E-cadherin与TGF-β1、Snail的表达均呈负相关(P<0.05)。结论:TGF-β1、Snail蛋白的高表达、E-cadherin蛋白的低表达与N-cadherin的反常表达与胃癌的浸润和转移有密切的关系;在胃癌的发展过程中,E-cadherin向N-cadherin转化及TGF-β1、Snail表达可能发挥重要作用。
淋巴结检出数对Dukes'B期及C期大肠癌患者预后的影响
毕新宇, 蔡建强, 赵建军, 邵永孚, 赵平
2007, 34(24): 1405-1409. doi:
摘要:
目的:探讨淋巴结检出数对Dukes'B期及C期大肠癌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373例Dukes'B期及C期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与淋巴结检出数的关系,及不同淋巴结检出数对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全组患者淋巴结检出数为13.71±9.38枚,肿瘤部位、大小及肿瘤浸润深度是影响淋巴结检出数的主要因素,结肠癌患者淋巴结检出数为17.51±12.79枚,显著多于直肠癌患者的11.09±6.17枚(P=0.000)。淋巴结检出较少(0~10枚)的Dukes'B期大肠癌患者,其5年生存率仅为60.4%,而淋巴结检出较多(>10枚)的Dukes'B期患者,其5年生存率为74.5%,两者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02)。但淋巴结检出数对Dukes'C期大肠癌患者的预后无影响(P>0.05)。将结、直肠癌患者分别分析表明,直肠癌患者淋巴结检出数<9枚,结肠癌患者淋巴结检出数<13枚时,其5年生存率显著降低(P<0.05)。结论:为保证分期的准确及指导适宜的术后辅助治疗,直肠癌患者术后至少应检出9枚淋巴结,结肠癌患者至少应检出13枚淋巴结。
脑室内巨大畸胎瘤1例
李德艳, 刘爱东, 张剑, 苏经题
2007, 34(24): 1409-1409. doi:
摘要:
患者,女,55岁。主因左侧肢体活动差伴语言障碍1个月于2006年1月9日来我院就诊。
胃癌不同淋巴结分级比较及临床意义
杨清波, 徐惠绵, 王振宁, 孙哲
2007, 34(24): 1410-1413. doi:
摘要:
目的:评价三种常用的胃癌淋巴结分级方法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将409例施行胃癌根治术病例按第4版、第5版UICC分期及第13版JGC分期pN分级方法分组,比较不同组别患者术后5年生存率,并与浸润深度等主要临床病理学因素对照。结果:UICC的两种pN分级5年生存率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5版UICC分级差异更为显著(P<0.01),而第13版JGCpN分级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种pN分级、分层比较显示第5版TNM分期pN分级的各层间的生存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区域淋巴结转移的数目较转移距离和转移位置范围对反映预后更为重要。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第5版TNM分期的pN分级与胃癌生物学行为的关系较其他两种pN分级更为密切。COX模型多因素分析表明,第5版TNM分期pN分级是反映胃癌预后最主要的独立指标。结论:第5版TNMpN分级既显示了与预后的一致性,又较好地反映了胃癌的生物学行为,是指导胃癌治疗、判断预后较为合理的指标。
美罗华联合CHOP方案治疗侵袭性B细胞淋巴瘤45例临床疗效观察
双跃荣, 叶大茜, 陈建祥, 吴耀华, 黄晖, 樊光华
2007, 34(24): 1414-1417. doi:
摘要:
目的:观察美罗华(利妥昔单抗,Rituximab)联合CHOP(RCHOP)方案治疗侵袭性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方法:45例CD20阳性的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随机分为RCHOP组(22例)和CHOP对照组(23例),分别采用美罗华联合CHOP和单用CHOP方案治疗。CHOP方案:环磷酰胺750mg/m2,静脉注射,d1;吡喃阿霉素40mg/m2或表阿霉素60mg/m2,静脉注射,d1;长春新碱1.4mg/m2,静脉注射,d1;强的松100mg,口服,d1~d5,每21天为1个周期、重复治疗。RCHOP方案:美罗华375mg/m2,静脉滴注,每1个周期第1天(d1);第3天开始CHOP方案,每21天为1个周期,重复治疗。全部45例患者完成4个周期化疗后进行疗效评价,随访观察生存情况。结果:RCHOP组完全缓解率(CR)为68.2%,总有效率为81.8%;CHOP组分别为34.8%、78.3%,两组CR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RCHOP组1年总生存率(OS)为90.9%,2年OS为81.8%,3年OS为77.3%;CHOP组分别为91.3%、69.5%、47.8%;两组患者的3年OS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主要为轻中度骨髓抑制和胃肠道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率相近(P>0.05),均可耐受。RCHOP组6例(27.2%)出现美罗华输注相关的不良反应,经对症处理后好转。结论:美罗华联合CHOP(RCHOP)方案治疗侵袭性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疗效显著,患者耐受良好,应推荐作为首选方案。
FOLFOX方案一线治疗转移性或复发性晚期大肠癌的疗效分析
韩冰, 徐瑞华, 史艳霞, 骆卉妍, 向晓娟, 李宇红, 张力, 林桐榆, 何友兼
2007, 34(24): 1418-1421. doi:
摘要:
目的:评价草酸铂、氟尿嘧啶联合醛氢叶酸(FOLFOX方案)一线治疗转移性或复发性晚期大肠癌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对于未接受过姑息性化疗的转移性或复发性大肠癌患者给予草酸铂100mg/m2于第1天静脉滴注2h、醛氢叶酸400mg/m2静脉滴注2h,氟尿嘧啶400mg/m2静脉推注,随后氟尿嘧啶2600~3000mg/m2持续静脉灌注46h。结果:105例患者中97例患者可以评价疗效,总有效率为35.1%,CR率为9.3%,PR率为25.8%;33.0%的患者为SD,另有31.9%的患者PD。中位疾病进展时间(TTP)为7.7个月,中位总生存时间(OS)为20.5个月。1年及2年的总生存率分别为68.0%和32.0%。按照NCI-CTC不良反应分级,Ⅲ~Ⅳ级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白细胞降低12.3%,贫血11.3%;呕吐4.1%,腹泻7.2%。Ⅲ度外周神经毒性发生率为5.1%。曾接受过根治性手术治疗的患者的生存优于未接受过手术或仅接受过姑息性手术治疗的患者的生存(P=0.0658);化疗前患者的CEA、ALP及LDH水平对患者的预后无明显影响(P>0.05)。结论:FOLFOX方案一线治疗转移性或复发性晚期大肠癌是一个有效的方案,并且不良反应可耐受。
阿霉素白蛋白磁性纳米颗粒栓塞治疗大鼠原发性肝癌的实验研究
信涛, 赵玉莹, 徐玉清, 崔凤
2007, 34(24): 1422-1427. doi:
摘要:
目的:制备阿霉素白蛋白磁性纳米颗粒(MAG-ADM-NP),探讨其局部治疗肝癌的疗效、毒性,以及相对游离药物的优势与机制,为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制备MAG-ADM-NP并建立大鼠原发性肝癌模型。全部大鼠随机分为5组。大鼠正中开腹,胃十二指肠动脉插管固定。肝肿瘤区外加磁场,磁场应用30min。按分组分别注射:MAG-ADM-NP、纳米磁流体、阿霉素、碘化油,阿霉素剂量为5mg/kg体重。14天后处死大鼠,取肝肿瘤组织,计算抑瘤率。对肝肿瘤、心脏行病理检查,并对肝肿瘤行电镜检查。结果:制得MAG-ADM-NP,形态圆滑,粒径约70nm,载药率5.29%、包封率90.40%。各组给药后,MAG-ADM-NP组、纳米磁流体组、阿霉素组、碘化油组抑瘤率与对照组相比分别为76.60%、60.80%、30.40%、25.90%;病理检查发现MAG-ADM-NP组较其他组,瘤灶内坏死范围明显增多,且对心肌的损伤明显减少。电镜检查示MAG-ADM-NP可以导致肿瘤细胞坏死及凋亡。结论:成功制备了缓释性的MAG-ADM-NP。MAG-ADM-NP能通过肝动脉注射途径给药,治疗原发性肝癌模型,并产生显著的抑瘤效果,病理显示MAG-ADM-NP通过对肝癌细胞的杀伤作用发挥有效的抑瘤作用。MAG-ADM-NP具有确切的疗效且毒性下降。
癌症相关代谢紊乱综合征
杨振丽, 刘玉琴
2007, 34(24): 1428-1432. doi:
摘要:
临床上晚期癌症患者多表现为厌食、体重下降、早饱感、虚弱乏力及免疫力下降,这是癌症相关的代谢紊乱综合征所引起的,即恶病质,成为癌症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癌症代谢紊乱综合征与饥饿所引发的代谢紊乱是不同的,后者消耗大量的脂肪组织来维持肌肉组织中的蛋白含量,而前者脂肪和蛋白质都大量消耗,其中以蛋白质的消耗最为严重,使机体功能受损。现在有许多机制来解释癌症代谢紊乱综合征的病因,主要认为是由机体反应细胞或肿瘤细胞自身所产生的多种代谢因子所导致的,如TNF-α、IL-1、IL-6等。一些激素如糖皮质激素、瘦素、Ghrelin等也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重视。研究发现在癌症代谢紊乱综合征中这些激素水平发生了变化,但这种变化在该代谢紊乱病因中所起的作用还不清楚。这些因素在癌症代谢紊乱综合征中所起的作用不是十分确定,而且对该综合征所涉及的信号通路的研究也尚无定论。这些都给临床治疗带来了很大困难,仅靠补充营养并不能有效地增加癌症患者骨骼肌的蛋白含量。约三分之一的癌症患者最终因代谢紊乱死亡而非肿瘤本身。因此需要对癌症代谢紊乱的病因及其发生、发展过程进行更深入的研究,这些问题的解决不仅将有助于提高癌症患者的生活质量,对临床治疗也会有较大的帮助。
肥胖细胞型胶质母细胞瘤Ⅲ级1例
雷艳明, 李海霞
2007, 34(24): 1432-1432. doi:
摘要:
患者,男,48岁。因间断性头部胀痛13个月,于2006年12月5日入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