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  第37卷  第1期

显示方式:
全数字化俯卧式X 线立体钢丝定位术在乳腺微钙化病灶中的应用价值*
蒋红兵, 傅建民, 张方璟, 杜 牧, 滕 妍, 赵 弘, 曹满瑞, 王恩礼, 张文夏, 李 欢
2010, 37(1): 1-4.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0.01.001
摘要:
目的:探讨X 线立体定位钢丝引导切取活检术(SWLB)对乳腺微钙化病灶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5 月至2008年5 月南方医科大学附属深圳妇幼保健院45例行SWLB 活检的乳腺隐匿性病变,所有病例均为临床触诊阴性而乳腺X 线摄影发现微钙化病灶,将活检标本病理结果与X 线表现进行对照。结果:45例SWLB 活检组织标本病理结果中恶性病变13例(28.9%),其中包括导管原位癌3 例(23.1%),导管原位癌伴微浸润4例(30.8%),浸润性导管癌5 例(38.5%),导管内乳头状癌1 例(7.7%);良性病变32例(71.1%),其中包括导管上皮重度非典型增生2 例(6.3%)。 结论:SWLB 可准确引导切检临床阴性的乳腺微钙化病灶,明确乳腺微钙化的性质,提高早期乳腺癌的检出率。
13例伯基特和伯基特样淋巴瘤的临床特点分析
林宁晶, 郑 文, 张运涛, 王小沛, 宋玉琴, 谢 彦, 涂梅峰, 平凌燕, 朱 军
2010, 37(1): 5-8.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0.01.002
摘要:
目的:分析伯基特淋巴瘤(BL)和伯基特样淋巴瘤(BLL)的临床特点,总结疗效,探讨可能的最佳方案和治疗相关合并症。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肿瘤医院1996年8 月至2008年10月收治的13例经病理确诊为伯基特淋巴瘤和伯基特样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化疗为主的治疗方案,评价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13例患者中,男12例,女1 例;发病年龄11~62岁,中位年龄15岁;Ⅰ期3 例,Ⅱ期2 例,Ⅲ期2 例,Ⅳ期6 例,其中晚期(Ⅲ、Ⅳ期)病例占61.5% ,初治时发生骨髓侵犯2 例(15.4%),中枢神经系统侵犯4 例(30.8%);常见的侵犯部位为浅表淋巴结(61.5%)、腹腔脏器(53.8%)和腹腔及腹膜后淋巴结(38.5%);有B 症状7 例(53.8%);8/10例(80.0%)血清乳酸脱氢酶(LDH )水平升高,1/10例血清尿酸升高;病理示BL11例,BLL 2 例。11例患者获得完全缓解或未经证实的完全缓解,1 例部分缓解,总有效率为92.3% 。中位随访时间8 个月(5~35个月),至随访截止6 例患者死亡,1 例失访。1 年总生存率(OS)、无进展生存率(PFS)和无瘤生存率(DFS)分别为 56.98%、32.31%和39.77%。化疗中Ⅲ~Ⅳ度骨髓抑制发生率为69.2% ,1 例患者出现肿瘤溶解综合征和Ⅳ度全消化道黏膜炎。结论:推荐高强度短疗程化疗方案作为BL和BLL 的一线治疗,应积极预防处理化疗不良反应。
甲状腺原发性非霍奇金淋巴瘤1 例
赵 鹏, 朱 兰, 张国志
2010, 37(1): 8-8.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0.01.016
摘要:
20例鼻咽癌调强放疗初步结果分析
徐利明, 王佩国, 袁智勇, 孙 健, 任 凯, 王 军, 王 平
2010, 37(1): 9-12.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0.01.003
摘要:
目的:分析调强放疗(intensity modulated radiotherapy ,IMRT)在鼻咽癌应用的初步结果。方法:对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2007年1 月至2008年4 月20例经病理证实的鼻咽癌患者进行全程IMRT,其中Ⅱ期5 例,Ⅲ期13例,Ⅳa 期2 例。鼻咽肿瘤(PTV )和颈部转移淋巴结(PTVnd )处方剂量为69.96Gy,鼻咽区域及上颈部临床靶区(PTV 1)处方剂量为60.06Gy,下颈部锁骨上区域(PTV 2)处方剂量为50.96Gy。腮腺50% 体积≤35Gy,晶体、垂体、颞颌关节、下颌骨及颞叶的最高限量分别为9、54、60、70、60Gy,脑干、脊髓、视神经、视交叉的计划危及器官区(planning organ at risk volume,PRV )1% 体积最高限量分别为54、40、54、54Gy。全组病例于IMRT 前均行1~2 个周期化疗。结果:中位随访时间为14个月,1 例因鼻咽癌骨转移、呼吸衰竭死亡。1 年总生存率为94.1% ,3 例发生远处转移,急性反应以1、2 级为主,其中口干多集中在1 级(17例),1 级口腔黏膜急性反应3 例,2 级12例。PTV 、PTVnd 、PTV 1、PTV 2 的平均剂量均值分别为73.4、74.1、67.8、54.1Gy。左、右腮腺的平均剂量分别为43.9、41.9Gy。左、右晶体最高剂量平均值分别为8.06、8.12Gy,脑干、脊髓、左、右视神经、视交叉PRV 最大剂量平均值分别为60.6、46.6、50.0、55.0、56.0Gy。结论:IMRT 技术能对鼻咽癌的各靶区达到较好的剂量分布,可获得理想的局部区域控制,对正常组织器官有较好的保护作用。
鼻咽癌放疗后颈淋巴结复发再治疗临床分析
唐 秋, 胡巧英
2010, 37(1): 13-15.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0.01.004
摘要:
目的:探讨鼻咽癌放疗后颈部复发治疗疗效及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鼻咽癌根治性放疗后颈部复发再治疗的82例患者临床资料,其中rN1 期26例,rN2 期18例,rN3 期38例。按患者性别、放射治疗结束至复发之日的间隔时间、rN分期、复发部位、治疗方式、治疗结束时疗效分为2 组;手术治疗组按淋巴结外受累情况、淋巴结转移数、颈清术范围分为2 个亚组。生存率分析采用Kaplan-Meier 法,差异显著性检验采用Log-rank 法,多因素分析采用COX 模型。结果:82例颈淋巴结复发再程治疗后1、3、5 年局部控制率分别为58.0% 、39.0% 、39.0% ;1、3、5 年生存率分别为82.9% 、47.6% 、25.0% 。以放疗为主治疗组1、3、5 年生存率分别为80.8% 、37.1% 、19.1% ;以手术为主治疗组1、3、5 年生存率分别为86.7% 、66.0% 、34.2% 。以手术为主治疗疗效优于以放疗为主的治疗。其预后因素与肿瘤复发部位有关。结论:鼻咽癌放疗后颈淋巴结复发再治疗的疗效较满意,治疗应选择以颈清术为主的综合治疗。
吉非替尼或多西紫杉醇二线治疗非小细胞肺癌临床研究
李红梅①王秀美①滑峰
2010, 37(1): 16-18.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0.01.005
摘要:
目的:观察吉非替尼(Iressa)与多西紫杉醇(艾素)单药二线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98例经一线化疗失败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随机分为吉非替尼组和多西紫杉醇组。吉非替尼组50例,口服 Iressa 250mg/次,1 次/天,直至疾病进展或出现不能耐受的不良反应;多西紫杉醇组 48例,应用艾素 75mg/m2,静脉滴注1h,第1 天,21天为1 个疗程,至少接受2 个疗程。按照RECIST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进行疗效评价。结果:吉非替尼组(1 例服药1 个月后自动出组)有效率为22.4%(11/49),临床获益率为55.1%(27/49),中位生存时间为7.1 个月,1 年生存率为35.9% 。多西紫杉醇组有效率为18.8%(9/48),临床获益率为50.0%(24/48),中位生存时间为6.9 个月,1 年生存率为31.5% ,两组有效率、临床获益率、中位生存时间和1 年生存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吉非替尼组Ⅰ~Ⅳ度和Ⅲ~Ⅳ度皮疹发生率分别为51.0% 和10.2% ,明显高于多西紫杉醇组(P=0.000 0和P=0.029 6),其Ⅰ~Ⅳ度腹泻发生率亦明显高于多西紫杉醇组(P<0.01);而多西紫杉醇组患者白细胞减少发生率明显高于吉非替尼组(P=0.000 0),血小板减少和贫血发生率仅Ⅰ~Ⅳ度高于吉非替尼组(P=0.000 0 和P=0.026 6)。生存质量改善率吉非替尼组高于多西紫杉醇组(P<0.01)。 结论:作为二线药物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吉非替尼与多西紫杉醇相比,疗效相近,不良反应较轻,生存质量改善率更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胃癌c-Jun 和MMP-9 表达与其生物学行为的关系*
任涛文, 吴 静, 周永宁, 张志镒①, 郝天军①, 王娟霞, 邹绍静, 陈兆峰, 黄珊珊, 张俐花, 赵 越
2010, 37(1): 19-22.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0.01.006
摘要:
目的:研究转录因子c-Jun 及下游蛋白MMP-9 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状况,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和生存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采用组织芯片技术,分析189 例胃癌组织、54例癌旁组织、41例淋巴结转移灶及32例正常对照组织中c-Jun 和MMP-9 蛋白表达。结果:胃癌中c-Jun 和MMP-9 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3.0% 和78.3% 。c-Jun 蛋白的表达与分化程度有关(P<0.05);MMP-9 的表达与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分化程度及Lauren 分型有关(P<0.05)。 胃癌中c-Jun 和MMP-9 蛋白表达水平呈正相关(P<0.05)。 41例淋巴结转移灶和相对应的41例胃癌组织各因子表达比较发现,MMP-9 阳性表达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c-Jun 阳性表达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 单因素生存分析显示c-Jun 和MMP-9 阳性组对胃癌患者生存期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0.05),COX
多元回归分析显示c-Jun 和MMP-9 的异常表达均不可作为影响胃癌预后的独立因素(P>0.05)。 结论:c-Jun 和MMP-9 在胃癌组织中均有高表达。c-Jun 阳性表达与胃癌的组织学分级密切相关,提示其异常表达可能是胃癌发生过程中的一个早期分子事件。MMP-9 阳性表达与肿瘤的浸润、转移密切相关,可作为判断胃癌恶性行为的重要生物学标记物。c-Jun 和MMP-9 蛋白表达水平呈正相关。c-Jun 和MMP-9 蛋白阳性表达对于胃癌患者是一个不利的预后因素,尚不能作为一个独立的预后指标。
肿瘤坏死因子基因多态性与非霍奇金淋巴瘤临床与预后的相关研究*
赵洪云, 钟雪云①, 陈运贤②
2010, 37(1): 23-28.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0.01.007
摘要:
目的:探讨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 alpha ,TNF-α)基因-308 位和淋巴毒素(Lymphotoxin-α ,LT α)基因+ 252 位基因多态性与非霍奇金淋巴瘤(NHL )临床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 )、限制性内切酶消化及电泳技术,对中国广东省96例NHL 患者和72例正常对照者的TNF-α 和LT α 基因的单碱基突变多态性进行检测,收集其临床资料进行生存状况分析。结果:1)NHL 患者两位点联合单倍体分型在性别、年龄、分期等临床特征的分布无显著性差异;而联合单倍体分型的高危型在不同人群中有显著性差别(NHL 组70.4% ,对照组45.2% ,P=0.018),NHL 治疗不敏感组中高危型比例明显大于治疗敏感组,相对危险度为2.887(95%置信区间为1.188~7.016)。 2)Kaplan-Meier 方法进行生存分析,发现高危型与低危型的无瘤生存时间、总生存时间有显著性差异:高危型组平均生存时间为16.19个月,低危型组平均生存时间为48.63个月,1 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66.67% 、87.50%(P=0.023 1);2 年生存率分别为39.95% 、65.13% ,4 年生存率分别为8.32% 、46.52%(P=0.001 2);COX回归模型显示联合单倍体分型是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之一(P=0.034)。 结论:TNF-α-308 位和LT α + 252 位联合单倍体分型与中国广东省NHL 患者的治疗反应、生存等预后因素有关,可考虑将测定两位点多态性作为评估NHL 预后的一种敏感指标。
贵州汉族人群乳腺癌与FGFR2 rs1219648多态性相关性研究*
刘 美, 单可人, 何 燕, 张 婷, 肖 雁, 吴昌学, 王婵娟, 王晓亮, 官志忠, 任锡麟
2010, 37(1): 29-31.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0.01.008
摘要:
目的:探讨贵州汉族人群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2(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FGFR2)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女性乳腺癌易感性之间的相关性。方法:运用聚合酶链反应- 序列特异性引物(PCR-SSP )方法分析106 例女性乳腺癌患者和116 例正常对照女性FGFR2 基因内含子5 rs 1219648 多态性的分布情况。结果:乳腺癌组FGFR2 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rs 1219648 的基因型(TT,TC,CC)频率分别为50.00% 、25.47% 和24.53% ,对照组分别为29.31% 、48.28% 和22.41% ,乳腺癌组与对照组T 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62.74% 和53.45% ,C 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37.26% 和46.55% ,FGFR2 rs 1219648 基因型频率及等位基因频率在乳腺癌组与对照组中的分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FGFR2 基因内含子5 的单核苷酸位点rs 1219648 多态性与乳腺癌可能具有相关性。携带FGFR2 rs 1219648 的TT等位基因型的人群可能更易患乳腺癌。
三阴性乳腺癌临床病理特点及与EGFR表达关系的探讨*
吉 茹, 李敬永①, 赵秀兰, 古 强, 李江波, 杜秋越, 刘易欣
2010, 37(1): 32-35.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0.01.009
摘要:
目的:研究三阴性乳腺癌的临床病理特点、预后及与EGFR 表达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1997年1 月至2004年1 月200 例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其病理特征及随访结果,并将200 例病例对应的石蜡标本制作成组织芯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乳腺癌组织中ER、PR、HER-2 的表达,进行乳腺癌分子分型。检测EGFR 蛋白的表达,分析其与乳腺癌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结果:200 例乳腺癌患者中三阴性乳腺癌42例(21.00%),在患者年龄、肿瘤大小、临床分期、淋巴结状态等病理参数的分析中,三阴性乳腺癌与非三阴性乳腺癌的分布无明显差异,而在绝经状态及肿瘤组织学分级的分析中,三阴性乳腺癌与非三阴性乳腺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三阴性乳腺癌患者中17例死亡(生存率59.52%),非三阴性患者26例死亡(生存率83.54%),二者有显著性差异(P<0.05)。 EGFR 在三阴性乳腺癌中表达率较高(69.05%),与肿瘤组织学分级及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且表达EGFR 的三阴性乳腺癌患者生存时间较短。结论:三阴性乳腺癌发病率虽然不高,但其与常规的乳腺癌预后相关因素缺乏特定联系,患者预后差。EGFR 在三阴性乳腺癌中高表达,可作为三阴性乳腺癌的一个重要的预后指标,并为临床提供了治疗的靶点。
食管鳞状细胞癌CD40COX-2 表达及其与血管生成关系的研究*
薛丽英, 张祥宏, 李学民①, 李月红, 丁 涛, 米建民②, 王俊灵, 严 霞, 温 实, 邢 欣, 崔晋峰
2010, 37(1): 36-39.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0.01.010
摘要:
目的:探讨CD40和COX-2 在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临床病理意义及其与肿瘤血管生成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研究79例食管癌和28例正常食管黏膜上皮组织中CD40和COX-2 的表达情况,根据CD34表达计算食管癌组织平均微血管密度(MVD);分析CD40、COX-2 的表达与食管癌发生部位、肿瘤大小、分化程度、MVD及淋巴结转移的关系。同时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及Western Blot方法检测食管癌Eca109 细胞和原代培养的正常食管上皮细胞CD40和COX-2 在蛋白水平上表达的差异。结果:免疫组化结果表明,食管癌组织中CD40和COX-2 的阳性表达率均明显高于正常食管鳞状上皮(54.43% vs 10.71% ,69.62% vs 17.86% ,P 均<0.05)。CD40在食管癌中的表达与淋巴结转移有关,伴有淋巴结转移者CD40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70.37% vs 46.15% ,P<0.05),但CD40表达与其他临床病理特征无明显相关。COX-2 在食管癌中的阳性表达与肿瘤大小、部位、分化程度、有无淋巴结转移等均无明显相关(P>0.05)。 CD40与COX-2 在食管癌组织中表达明显相关(P<0.05),相关系数(Φ)为0.446。食管癌组织中MVD明显高于正常食管组织(25.02± 5.52vs 12.09± 4.55,P<0.05)。 CD40和COX-2 阳性表达组食管癌组织MVD明显高于阴性表达组(26.37± 6.02vs 22.58± 5.25,P<0.05)。 体外研究结果表明,食管癌Eca109 细胞CD40和COX-2 表达均高于正常食管上皮细胞(P<0.05)。 结论:CD40表达与食管鳞状细胞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CD40可能通过影响COX-2 的表达促进食管癌组织微血管生成。
甘露聚糖肽联合5-氟脲嘧啶对HepG2 细胞增殖及凋亡的影响*
赵荣荣, 张立婷①, 陈 红①
2010, 37(1): 40-43.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0.01.011
摘要:
目的:探讨甘露聚糖肽联合5- 氟脲嘧啶(5-FU )对人肝癌HepG2 细胞增殖及凋亡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将HepG2 细胞分为对照组、5-FU 组、甘露聚糖肽组及联合用药组。利用MTT 法观察药物对各组细胞增殖的影响。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细胞的周期时相变化、增殖指数(PI )及凋亡率。免疫细胞化学法分析各组细胞Bcl- 2 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甘露聚糖肽单独应用后对HepG2 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较弱,与5-FU 联合使用后能明显增强对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并呈时间和剂量依赖性。药物作用细胞48h 后,与对照组及5-FU 组相比,联合用药组G0/G1 期细胞比率增加,细胞凋亡率明显增高(P<0.01)。 免疫细胞化学法分析显示,两药联合使用可使细胞Bcl- 2 蛋白的表达明显下降(P<0.01)。 结论:甘露聚糖肽与5-FU 联合应用具有抑制HepG2 细胞的增殖及诱导其凋亡的作用,其机制之一可能与下调Bcl- 2 蛋白的表达相关。
人胆囊癌SP细胞的分离及其干细胞标记物的表达*
胡 均, 柳建中, 岳 欣, 李 健①, 秦仁义②
2010, 37(1): 44-47.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0.01.012
摘要:
目的:探索在人胆囊癌GBC-SD 细胞系中是否存在具有干细胞特性的SP细胞(side population cells),以及SP细胞、非SP细胞和GBC-SD 细胞系表达常见干细胞标记物ABCG2、Oct- 4、CD34的情况。方法:采用荧光激活细胞分选技术(FACS)分选出人胆囊癌SP细胞和非SP细胞,通过RT-PCR、Western blot、流式细胞术以及免疫荧光化学技术检测SP细胞、非SP细胞以及GBC-SD 细胞系表达ABCG2、Oct- 4 和CD34的情况。结果:人胆囊癌GBC-SD 细胞系中存在着少量的具有干细胞潜能的SP细胞,其所占的比例为(0.64± 0.08)% ,SP细胞相对于非SP细胞和GBC-SD 细胞,具有更强的体外侵袭力(P<0.05);并且ABCG2 在胆囊癌SP细胞中呈现出高表达的状态(89.56±3.86)% ,在非SP细胞中几乎不表达(1.32± 0.49)% ,在未分选胆囊癌细胞系中ABCG2 呈弱表达(12.37± 1.61)% ,P=0.001;Oct- 4 在三种细胞中的表达分别为:(94.87± 1.40)% 、(88.16± 2.34)% 、(90.17± 1.61)% ,P>0.05;CD34在mRNA水平高表达于非SP细胞和GBC-SD 细胞,不表达于SP细胞;在蛋白水平几乎均不表达于这三种细胞,其含量依次为:(1.78± 0.51)% 、(0.63± 0.21)% 、(0.96± 0.38)% ,P>0.05。结论:人胆囊癌GBC-SD 细胞系中存在具有干细胞特性的SP细胞,并且具有ABCG2+Oct- 4+CD34-的表型特征。
生长抑素类似物对人胃癌细胞生长的调控作用*
武 华, 常 杰, 王晓明
2010, 37(1): 48-51.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0.01.013
摘要:
目的:研究奥曲肽对SGC 7901生长的调控作用并探讨其作用的机理。方法:奥曲肽作用体外培养的SGC 7901,5-FU 作为阳性对照,人成纤维细胞作为正常对照,通过MTT 法观察奥曲肽对SGC 7901和成纤维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并与5-FU 的抑制作用比较;用荧光显微镜观察细胞凋亡的变化;用流式细胞术分析奥曲肽对胃癌细胞周期分布及凋亡率的影响;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胃癌细胞培养液中IGF-1 的含量。结果:奥曲肽50μ g/L 时对胃癌细胞的生长无抑制作用(P>0.05),随着浓度的增加,抑制作用逐渐增强,有量效依赖关系(P<0.01);各组奥曲肽对人成纤维细胞的生长抑制无明显差异(P>0.05);500 μ g/L 浓度的奥曲肽对细胞的抑制率与50mg/L5-FU 对细胞的抑制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1mg/L奥曲肽作用 48h 后发生明显的细胞凋亡的形态学变化;SGC 7901细胞经 500 μ g/L奥曲肽作用后,大部分细胞被阻滞于G0/G1 期(72.07± 2.40),S 期细胞明显减少(14.99± 1.42),细胞增殖明显受到抑制,凋亡率增加(21.40± 2.71);经不同浓度奥曲肽处理后,细胞培养液中IGF-1 含量低于对照组(P<0.01),提示奥曲肽具有下调细胞培养体系中IGF-1 含量的作用。结论:奥曲肽可在体外抑制胃癌细胞的增殖,对非靶细胞的生长无明显的抑制作用。奥曲肽可通过诱导胃癌细胞出现G0/G1 期阻滞和细胞凋亡直接抑制细胞生长,并可抑制IGF 生长因子的分泌,间接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
残胰直接套入空肠吻合技术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的临床应用研究
覃 谦, 王力斌, 李 洪, 李爱辉, 唐世龙, 欧阳杰, 谢书勤, 梁卓虹
2010, 37(1): 52-55.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0.01.014
摘要:
目的:总结和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空肠非去黏膜化的胰- 肠直接套入吻合方法,并观察其术后发生胰瘘及对与该手术方式有关的并发症等资料进行分析。方法:2005年3 月至2009年6 月中山大学附属东华医院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21例,残胰游离3.0cm,距离残胰断端2.5~3.0cm行空肠全层与部分胰腺后壁组织间断缝合,将残胰套入空肠2.5~3.0cm,再按后壁缝合方法缝合前壁,在距离残胰断端1cm处用7 号丝线环绕空肠将残胰予以捆扎。结果:除1 例出现因残胰断端出血再次手术进行缝合止血外,全组患者术后恢复顺利,无1 例发生胰瘘或出现其他并发症。结论:胰腺质地和胰- 肠吻合方式虽是胰瘘并发症的主要因素,但也与手术者胰- 肠吻合操作技巧或熟练程度、围手术期的管理或治疗措施有关。采用残胰直接套入非去空肠黏膜化的胰- 肠吻合方法与目前任何其他胰-肠吻合方法比较均较为简单,有待于进一步探讨、总结和研究。
去分化软骨肉瘤的诊断及治疗进展*
王国文, 汤小东①, 郭 卫①
2010, 37(1): 56-59.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0.01.015
摘要:
去分化软骨肉瘤(DDCS)约占所有软骨肉瘤的10% ,预后极差,5 年生存率不到10% 。好发于股骨、肱骨和骨盆。DDCS是软骨肉瘤中的一个独特类型。典型的特点是分化良好的软骨样成分和高度恶性的间充质细胞来源的肉瘤成分并存、毗邻。DDCS的诊断非常复杂,需要详细的影像学和病理学检查及准确的活检。DDCS去分化成分可以是骨肉瘤、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甚至是任何级别的未分化肉瘤成分。约1/3 的X 光片,1/3 的MR,一多半的CT扫描,DDCS表现为典型的“双态”征。最近利用微阵列- 比较基因组杂交技术,发现反复发生的5q14.2~q21.3,6q16~q25.3,9p24.2~q12和9p21.3。染色体缺失更多见于高度恶性的软骨肉瘤(3 级和DDCS),该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9 号染色体的缺失是DDCS最常见的染色体缺失。早期研究发现DDCS的去分化成分有p53和p53杂合性的丢失现象,进一步研究发现同时伴随Rb基因杂合性的丢失。DDCS的两种成分可出现p16INK 4,FHIT和E-cadherin(上皮型钙黏附蛋白)甲基化的异常。手术切除包括合适足够的外科切缘或根治性的切除,是目前DDCS最主要的治疗手段。化疗效果目前仍然不确定。最近针对软骨肉瘤(包括DDCS)发现了一些新的药物靶标,有些已经进入临床Ⅱ期试验阶段,其中包括Apomab、Perifosine (哌立福新)、Dasatinib(达沙替尼)和多烯紫杉醇联合吉西他滨的联合化疗。同时几个Ⅰ期药物临床试验报告针对DDCS新的有效药物,如组蛋白去乙酰酶抑制剂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反义寡合甘酸。DDCS患者预后极差,预后主要由DDCS中的去分化成分决定。因此,早期诊断、早手术对改善患者的预后非常关键。
原发性附睾胚胎性横纹肌肉瘤1 例
韩 坤, 孙元珏
2010, 37(1): 60-60.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0.01.017
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