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  第37卷  第16期

显示方式:
国内甲状腺癌的临床关注焦点与现状分析
高明
2010, 37(16): 901-904.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0.16.001
摘要:
目前国内对甲状腺癌的整体诊疗水平尚不平衡,本文对临床热点问题如甲状腺结节与甲状腺癌的处理,术前诊断准确性的提高,分化型甲状腺癌的危险评估,甲状腺原发肿瘤和颈淋巴结转移灶的处理,内科核医学治疗和内分泌治疗等逐一分析,结合国内外之进展,提出符合国内诊疗特点的相应策略,供同行参考。
口腔癌治疗规范的思考
张陈平
2010, 37(16): 905-907.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0.16.002
摘要:
口腔癌是治疗比较棘手的口腔颌面- 头颈部常见恶性肿瘤,目前其治疗方案及治疗效果在不同医疗单位之间尚存在较大差异。规范口腔癌常规治疗,提高国内口腔癌整体治疗水平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本文通过对口腔癌治疗规范的思考,抛砖引玉,为制定国内口腔癌治疗规范打开一扇窗口。
功能性腮腺外科
俞光岩, 马大权
2010, 37(16): 908-910.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0.16.003
摘要:
涎腺肿瘤是常见口腔颌面部肿瘤之一,腮腺是涎腺肿瘤最常见的部位。腮腺肿瘤的功能性外科是指在根治肿瘤的基础上,尽量保存腮腺及其相关组织的功能。部分腮腺切除术可以缩短手术时间、减轻面神经损伤、减轻面部凹陷畸形、降低味觉出汗综合征发生率及保留腮腺功能。保留腮腺咬肌筋膜可以降低味觉出汗综合征的发生率,保留腮腺导管可保留面神经深部腮腺的功能,保留耳大神经可避免或减轻耳垂麻木症状。对于低度恶性肿瘤与面神经紧贴者,保留面神经后采用术中冷冻加术后放疗,或采用
125I 放射性粒子植入,可有效预防肿瘤复发。利用天然隐蔽区,采用耳后或耳前发际内切口,可提高术后的美容效果。功能性腮腺外科的实施,可明显减少手术并发症,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家族性副神经节瘤中SDHD SDHB 基因突变分析
李亦工, 郑向前, 冯 影, 魏松锋, 于 洋, 李小龙, 高 明
2010, 37(16): 911-913.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0.16.004
摘要:
目的:探讨SDHD 、SDHB 基因突变在我国副神经节瘤(PGL )患者中的发生状况,为PGL 分子诊断和分子遗传学的深入研究提供基础。方法:收集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2006年4 月~2007年12月间收治的具有完整临床及病理资料的8 例散发性副神经节瘤患者、1 例家族性副神经节瘤患者及其4 位亲属的外周血标本。留取 18例正常人外周血标本作为对照。扩增 SDHD、SDHB 基因各外显子,纯化后直接进行DNA序列测定,将测序结果与美国生物技术信息中心公布的标准序列比对。结果:家族性PGL 病例检测到SDHD 基因杂合性错义突变,8 例散发性副神经节瘤病例未检测到SDHD 基因外显子突变。2 例散发性PGL 病例携带SDHB 基因第一外显子同义突变,发病时间早于不伴该同义突变者,且病理上均为恶性。家族性病例未检测到SDHB 基因突变。结论:家族性PGL 病例携带SDHD 基因突变,而散发性PGL 病例中未发现SDHD 基因突变,提示SDHD 基因突变可能是国人家族性副神经节瘤发病的分子基础之一。散发性副神经节瘤病例检测到SDHB 基因第一外显子同义突变A6A,有该突变的患者病理上均为恶性,提示A6A 可能影响副神经节瘤的表型。
改良额侧位喉部分切除及胸舌骨肌筋膜整复术
董 频, 於子卫, 金 斌, 孙臻峰, 祝江才, 王 桑, 谢 晋, 张 佳, 徐宏鸣
2010, 37(16): 914-916.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0.16.005
摘要:
目的:研究额侧位喉部分切除术中使声门扩大提高拔管率或非气管切开的可行性,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81例声门型喉癌,男78例,女3 例,其中T1 期54例,T2 期25例,单侧声带较广泛的重度不典型增生疑有恶变者2 例。额侧位喉部分切除术后,患侧组织缺损采用室带下拉与声门下缝合,胸舌骨肌内侧缘拉入喉前方与喉内前方切缘缝合,使甲状软骨外展前方扩大,喉前方以翻起的筋膜修补,使新喉腔呈“□”型,截面积增大。结果:切口均一期愈合,65例未行气管切开,39例术后有不同程度的皮下气肿,皆自行消退,全部患者于术后7~15d 出院。随访最长8.5 年,最短4 个月,6 例复发,均改行全喉切除,其中2 例再复发行胸大肌皮瓣修补,1~2 年内死亡,余均健在。结论:改良喉成型后,喉腔截面积扩大,部分可不做气管切开,是一种创伤小且有效的方法,可应用到垂直喉部分切除术、喉狭窄和术后不能拔管的患者。
术前超声分区诊断甲状腺癌颈淋巴结转移的临床价值
张 晟, 王海玲, 孙 岭, 忻晓洁, 魏 玺, 徐 勇, 韩 敏
2010, 37(16): 917-920.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0.16.006
摘要:
目的:探讨甲状腺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规律,评价术前超声分区诊断甲状腺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行颈部淋巴结清扫手术的568 例甲状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均行甲状腺超声检查,同时对颈部转移性淋巴结进行分区,记录淋巴结的数量及在颈部Ⅰ、Ⅱ、Ⅲ、Ⅳ、Ⅴ、Ⅵ及Ⅻ区的分布,与术后病理进行比较。结果:超声诊断甲状腺癌的符合率为88% ,392 例淋巴结阳性病例中289 例患者为多分区转移,转移性淋巴结在颈部的分布以Ⅱ、Ⅲ、Ⅳ、Ⅵ区为主,Ⅴ、Ⅻ区转移性淋巴结分布较少。术前超声对颈部淋巴结诊断的总体符合率为80% ,术前超声分区对Ⅲ、Ⅳ、Ⅵ及Ⅶ区的转移性淋巴结的诊断符合率较高。结论:术前超声诊断转移性淋巴结的临床符合率较高。甲状腺癌的颈部淋巴转移为多分区分布,术前超声分区对Ⅲ、Ⅳ、Ⅵ及Ⅶ区转移性淋巴结的诊断符合率较高,可以做到定位、定性及定量诊断,指导临床手术方式的选择,患者术前行超声检查时应常规对颈部淋巴结进行术前分区。
原发性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合并未分化甲状腺癌1 例
罗定远, 黎洪浩, 龙淼云, 黄明清, 王培顺
2010, 37(16): 921-921.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0.16.007
摘要: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骨髓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免疫调节功能的研究
朱希山, 宋雨光, 张红梅, 安广宇
2010, 37(16): 922-925.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0.16.008
摘要:
目的:研究慢性粒细胞白血病骨髓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的免疫学特征,比较其与正常人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是否存在免疫功能的差异。方法:分离正常人和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别检测它们对T 细胞周期、活化、抑制和增殖的作用。结果:CML 和正常志愿者骨髓来源的MSC 的细胞形态和表型没有差异,CML 患者来源的MSC 抑制T 细胞增殖的作用减弱,抑制T 细胞周期的作用减弱,抑制T 细胞活化的能力减弱,抑制T 细胞凋亡的作用增强。结论:CML 患者骨髓来源的MSC存在明显的免疫调节功能缺陷,使用CML 患者自体的MSC 移植治疗可能不是一种很好的选择,对于CML 患者最好选用异基因的MSC 移植治疗。
siRNA 抑制Sema4C 基因表达对人乳腺癌细胞恶性行为的影响*
张 磊, 陈 颖, 刘文欣, 王耕辛, 吴明富①, 马 丁①, 郝 权
2010, 37(16): 926-929.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0.16.009
摘要:
目的:研究小干扰RNA(small interf ering RNA,siRNA )抑制轴突导向蛋白分子(Semaphorin 4C,Sema4C)基因的表达对人乳腺癌细胞MDA-MB-231 体外迁移、侵袭及增殖的影响,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根据Sema4C 基因设计序列特异性的siRNA(Sema4C-siRNA ),在脂质体介导下转染MDA-MB-231 细胞,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基因封闭效应,利用细胞划痕实验、Tran ?swell小室侵袭实验及CFSE流式细胞仪方法检测细胞转染前后迁移、侵袭及增殖能力的变化,Western blot检测磷酸化AKT(p-AKT )在转染前后细胞中表达的变化。结果:转染Sema4C-siRNA 72小时后,乳腺癌MDA-MB-231 细胞株(MDA-MB-231/Si)Sema4C 蛋白表达明显下降,与未转染细胞MDA-MB-231 相比,MDA-MB-231/Si细胞体外迁移能力减弱,侵袭及增殖能力明显下降;p-AKT 表达水平在MDA-MB-231/Si细胞中明显降低。结论:Sema4C-SiRNA 转染人乳腺癌MDA-MB-231 细胞可下调细胞中Sema4C 蛋白表达水平,Sema4C-SiRNA 对MDA-MB-231 细胞的体外迁移、侵袭和增殖有抑制作用,这可能与p-AKT 的下调有关。
IL-12瘤苗与131I-1E2 协同抗瘤作用研究
尹晓玲, 赵银晶, 杨 彪, 何 芳, 杨小琼, 梁后杰①
2010, 37(16): 930-932.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0.16.010
摘要:
目的:建立稳定表达IL- 12的小鼠Lewis肺癌瘤苗LLC/mIL-12;评估尾静脉注射131I- 1E2(131I 标记抗肺癌单克隆抗体1E2)抑瘤效果及LLC/mIL-12对131I- 1E2 靶向治疗增效作用。方法:制备LLC/mIL-12;Na131I 标记1E2;建立C57BL/6 小鼠移植瘤模型,比较单纯尾静脉注射131I- 1E2 或联合瘤内注射LLC/mIL-12时131I- 1E2 在小鼠体内分布。成瘤小鼠随机分组,为GT、LLC/mIL-12)、RIT(Radioimmunotherapy,放射免疫治疗)、PBS 和GT+RIT组,治疗后测量肿瘤体积及重量,计算抑瘤率,检测CTL 和NK活性。结果:131I- 1E2 能有效靶向肿瘤组织,尤其联合LLC/mIL-12。与单用GT或RIT 比较,GT+RIT能有效地上调IL- 12表达、抑制肿瘤生长,GT及联合组有大量CD4+、CD8+淋巴细胞浸润,NK和CTL 细胞活性增强。联合组131I- 1E2 更多积聚在肿瘤组织。结论:131I- 1E2 明显抑制肿瘤生长,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有可能成为新的肿瘤靶向治疗药物。
应用液体蛋白芯片飞行时间质谱系统研究胃癌的血清蛋白差异表达谱*
高 翔, 刘文韬, 杨秋蒙, 刘炳亚①, 蔡 劬①, 李建芳①, 朱正伦①, 项 明, 燕 敏, 朱正纲
2010, 37(16): 933-936.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0.16.011
摘要:
目的:应用液体蛋白芯片飞行时间质谱系统分析胃癌患者血清蛋白质表达谱,寻找具有潜在诊断意义的血清标志物。方法:收集血清样本62 例,其中正常对照组(N 组)16 例,胃癌组(T 组)28 例,验证组18 例。经WCX磁珠纯化、MALDI-TOF-MS 及ClinproTools生物信息学方法研究其血清蛋白表达谱,并筛选出差异蛋白质峰,运用数据挖掘算法,构建胃癌的血清蛋白诊断模型,并在验证组中验证其准确性。结果:1)通过对比胃癌组和正常组的血清蛋白质谱图,分析得到 25 个具有显著差异的蛋白质峰,其中差异最显著的前两位质核比分别为 5 248.49 m/z和5 754.25 m/z,其灵敏度分别为 84 .61 %和73 .07 %,特异性分别为 100%和93 .75 %,能很好地区分胃癌组和正常组。2)通过 ANN 的数据挖掘的方法,在具有显著差别的 25 个蛋白质峰中,筛选了组合能力最强的6 个蛋白峰(分别为4 268.05 m/z、5 636.53 m/z、5 248.49 m/z、2 933.15 m/z、1 450.13 m/z和1 349.4m/z),建立了胃恶性肿瘤的诊断模型,其识别率为100%,预测能力为 90 .59 %,准确性为 100%。将已知信息的验证组 18 例分别代入已建立的模型,特异性和灵敏性分别为75 %和100%。结论:液体蛋白芯片飞行时间质谱系统作为研究蛋白表达谱的工具,能够用于筛选潜在的胃恶性肿瘤的血清标志物,利用其优点并结合统计学的方法,建立血清学胃癌的诊断模型,能为胃恶性肿瘤的筛查提供帮助。
Dukes B 期大肠癌前哨淋巴结微转移的定位检测及临床意义*
王 涛, 杨熊飞, 张维胜, 王争霞①, 杨玉林②
2010, 37(16): 937-940.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0.16.012
摘要:
目的:探讨大肠癌前哨淋巴结(sentinel lymph node ,SLN )微转移(micrometastasis,MM)的检测方法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前瞻性研究64例行根治性手术的Dukes B期大肠癌患者,对其中61例定位成功的122 枚SLN 应用常规HE染色联合免疫组化SP法,检测其前哨淋巴结中细胞角蛋白20(CK20)及端粒酶的表达,随访3 年,记录患者的临床病理参数和生存资料,分析其相关性。结果:1)61例中有6 例患者9 枚SLN 经常规HE检测阳性。2)免疫组化法检测SLN :CK20阳性表达27.3%(15/55);端粒酶阳性表达21.8%(12/55)。 3)两者联合检测前哨淋巴结微转移(SLNMM)检出率为38.2%(21/55)。 4)Dukes B期患者SLNMM(+)组癌复发转移率明显高于同期SLNMM(-)组(P<0.05),生存率较低(P<0.05),而与Dukes C期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LNMM(-)组患者的复发转移率、生存率与同期Dukes C期患者对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CK20、端粒酶免疫组化法均可检测出大肠癌SLN 中存在的微转移(MM),两者联合可提高检出率;大肠癌SLNMM的检出使大肠癌的Dukes分期更加精细,从而有助于指导术后的辅助治疗和预后判断。
大肠癌中C-Met VEGF及其受体KDR 的表达与预后的相关性*
赵 达, 侯小明, 冯 颖①, 刘小军, 马守成, 令晓玲, 元淑巧
2010, 37(16): 941-944.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0.16.013
摘要:
目的:探讨C-Met 、VEGF及其受体KDR在大肠癌组织中的表达与预后的关系,为判断大肠癌患者预后提供参考。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60例大肠癌标本中C-Met 、VEGF及其受体KDR的表达情况。随访统计5 年生存率。结果:C-Met 、VEGF及其受体KDR在大肠癌组织中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43.3% 、61.7% 及68.3% ;三者在大肠癌组织中的表达与患者的年龄及性别无明显相关(P>0.05),与肿瘤侵袭深度、是否淋巴结转移及Dukes分期密切相关(P 均<0.05)。 C-Met 、VEGF及KDR阳性者5年生存率分别为42.3% 、43.2% 及51.2% ,阴性者5 年生存率分别为73.5% 、87.0% 及78.9% ,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Cox回归生存分析显示:对于大肠癌患者,VEGF、KDR及C-Met 均是独立危险因素;联合检测VEGF、KDR及C-Met ,是预测大肠癌预后很好的指标。结论:C-Met 、VEGF及其受体KDR在大肠癌患者组织中的表达与大肠癌的发生、发展有关,三者均阳性表达提示患者预后差,可作为评价预后的指标。
X 线交错互补修复基因多态性与晚期胃癌患者对DDP 化疗疗效的相关性研究*
季 枚, 吴昌平, 蒋敬庭, 徐 斌, 吴 骏, 赵伟庆, 张红宇, 周文杰, 李 洁①
2010, 37(16): 945-947.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0.16.014
摘要:
目的:本研究旨在观察X 线交错互补修复基因(XRCC1399)多态性与以DDP 为基础的化疗方案治疗晚期胃癌的疗效间的关系。方法:收集经病理确诊的晚期胃癌59例。所有晚期胃癌病例化疗前抽取外周血,提取脱氧核糖核酸(DNA),用连接酶检测反应技术检测研究对象的XRCC1399基因型。所有患者经多西他赛(Docetaxel )+ 5- 氟尿嘧啶(5-FU )+ 顺铂(DDP )联合方案化疗,化疗后观察疗效及其与XRCC1399基因多态性之间的关系。结果:59例晚期胃癌患者中,16例(27.12%)为A/A 基因型,18例(30.51%)为G/A 基因型,25例(42.37%)为G/G 基因型。其中,4 例完全缓解(CR),14例为部分缓解(PR),19例稳定(SD),22例进展(PD),总化疗有效率为30.51% 。XRCC1399A/A 基因型患者的化疗有效率(68.75%)明显高于G/A 基因型患者(22.23%),P<0.01,明显高于G/G 基因型患者(12.0%),P<0.01。G/A 基因型患者的化疗有效率与G/G 基因型患者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XRCC1399基因型对预测以DDP 为基础的化疗方案治疗晚期胃癌的疗效具有较好的临床意义,XRCC1399A/A 基因型的晚期胃癌患者对以DDP 为主的化疗方案较为敏感。
盐酸吡柔比星术前介入化疗治疗局部晚期乳腺癌的临床研究
甘长清, 任洪波①, 颜尧雄①, 包中会①
2010, 37(16): 948-950.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0.16.015
摘要:
目的:探讨吡柔比星(Pirarubicin,THP )在原发性局部晚期乳腺癌介入治疗中的作用。方法:选取2001年5 月至2006年4 月收治68例原发性局部晚期乳腺癌患者,随机分为术前盐酸吡柔比星介入化疗(区域内灌注化疗)和术前全身静脉化疗。36例患者在放射科DSA 室,采用经皮血管穿刺(Seldinger )法经右或左股动脉穿刺,将导管置入患侧锁骨下动脉造影证实导管位于患侧胸廓内动脉内或患侧锁骨下动脉与胸廓内动脉开口处的近端后,立即缓慢注入THP 60~80mg、5-Fu 750mg、CTX 800mg,化疗药物推注完毕后,拔除导管,局部加压包扎,1 个疗程即结束。如局部病期较晚,无法施行手术,3~4 周后可重复介入化疗,观察其临床疗效。32例患者用相同方案采用全身静脉化疗。结果:介入化疗组临床完全缓解(CR)5例,占13.9% ,临床部分缓解(PR)27例,占75.0% ,病情稳定(SD)4 例,占11.1% ,进展(PD)0 例。总有效率为88.9% 。全身静脉化疗组临床完全缓解(CR)1例,占3.1% ,临床部分缓解(PR)18例,占56.3% ,病情稳定(SD)13例,占40.6% ,进展(PD)0 例。总有效率为59.4% 。二者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χ2=7.87)。结论:THP 用于局部晚期乳腺癌介入化疗,近期疗效满意,而且副作用少,适于进一步推广及应用。
电视纵隔镜在肺癌术前分期中的应用
张 军, 柳仓生, 王生华, 石锦辉, 徐 磊
2010, 37(16): 951-953.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0.16.016
摘要:
目的:探讨电视纵隔镜检查术在肺癌术前分期中的应用。方法:40例患者接受了经颈纵隔镜检查术或(和)前纵隔切开术,36例确诊为肺癌但因纵隔淋巴结肿大(直径>1cm)需作术前分期,4 例高度怀疑为肺部恶性肿瘤。结果:电视纵隔镜检查未见纵隔淋巴结转移者28例,中转开胸行肺叶切除加纵隔淋巴结清扫,术后病理均证实为肺癌,手术切除标本未发现纵隔淋巴结转移,与电视纵隔镜检查结果相符。淋巴结转移阳性者12例,均放弃开胸手术,N2 期淋巴结转移10例,接受新辅助化疗;N3 期淋巴结转移2 例,接受放化疗。电视纵隔镜手术平均手术时间62min,平均出血量50mL,切口无感染,出血1 例,并发症发生率为2.5%(1/40),无围手术期死亡。本组电视纵隔镜检查对肺癌术前纵隔淋巴结分期的准确性、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达到100% 。结论:电视纵隔镜手术创伤小,是肺癌术前病理分期的重要检查方法,具有确诊率高、安全可靠等优点。
肝癌干细胞研究进展
陈 伟, 陈规划
2010, 37(16): 954-957.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0.16.017
摘要:
肿瘤干细胞学说认为肿瘤是一种干细胞疾病,小部分细胞即肿瘤干细胞在肿瘤中发扮演干细胞的角色,在维持肿瘤发生、发展和耐药过程中发挥着主要作用。肝癌是最常见的肿瘤之一,近几年来有文献报道肝癌中也存在肝癌干细胞,本文就其来源、分离鉴定、细胞信号转导通路等方面做一归纳。
食管癌切除术后食管胃侧侧吻合技术的应用现状
张建国, 于振涛, 任 鹏, 尚晓滨, 姜宏景
2010, 37(16): 958-960.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0.16.018
摘要:
随着外科手术技术的发展,食管癌切除术后吻合技术的概念也在发生着明显的变化。到目前为止,食管胃吻合的技术正在朝着最大限度减少术后并发症和最大限度提高术后长期生存质量的方向发展。如今吻合技术对于食管癌切除手术的重要性更加明确,因为流行病学的进展和术后管理技术的提高使得患者的生存率得到改善,使吻合成功与否成为手术成败的关键。食管胃侧侧吻合技术仍存在所谓的“学习曲线”问题,有学者提出外科医生一般应实施5.5~15.5 个手术才能掌握该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