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  第37卷  第21期

显示方式:
靶向4-1BBL 和CD3 双信号的协同抗肿瘤作用机制研究*
姜文国, 张树平, 刘 荣①, 李 崴①, 张研君①, 邵晓枫①, 王金宏①
2010, 37(21): 1201-1204.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0.21.001
摘要:
目的:探讨人4-1BBL 胞外区/抗CD20融合蛋白增强抗CD3/抗CD20diabody介导的靶向杀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通过表达纯化人4-1BBL 胞外区/抗CD20融合蛋白及抗CD3/抗CD20diabody,利用台盼蓝计数观察联合应用人4-1BBL 胞外区/抗CD20融合蛋白及抗CD3/抗CD20diabody对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采用ELISA 检测白介素-2(IL- 2)水平。RT-PCR 检测穿孔素和颗粒酶mRNA 的表达。Calcein 检测其联合应用抗CD3/抗CD20双功能抗体及PBL 对靶细胞Raji 细胞的杀伤作用。结果:人4-1BBL 胞外区/抗CD20融合蛋白增强抗CD3/抗CD20diabody对靶细胞Raji 细胞的杀伤作用,其机制可能是促进淋巴细胞增殖,减少细胞死亡,促进IL- 2 分泌及上调穿孔素和颗粒酶mRNA 表达。结论:人4-1BBL 胞外区/抗CD20融合蛋白与抗CD3/抗CD20diabody联合应用,分别靶向4-1BBL 和CD3 双信号发挥协同抗肿瘤作用,为肿瘤免疫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紫杉醇耐药基因TXR1 对乳腺癌细胞耐药性的影响
白志刚, 张忠涛, 马雪梅, 屈 翔
2010, 37(21): 1205-1208.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0.21.002
摘要:
目的:构建人紫杉醇耐药基因1(TXR 1)的表达载体并对MCF-7 人乳腺癌细胞系进行转染且检测其表达。方法:RT-PCR 方法扩增TXR 1 CDS 片段,并将扩增的片段插入pEGFP-C3 真核表达载体,构建成含TXR 1 cDNA 的重组载体pEG ?FP-TXR1,以脂质体介导该质粒转染人乳腺癌细胞系MCF-7,应用RT-PCR、Western Blot和荧光显微镜鉴定转染细胞中TXR 1 的表达。用MTT 法对转染前后的MCF-7 细胞进行紫杉醇耐药性分析。结果:成功构建含TXR 1 cDNA 的重组载体pEGFP-TXR1,转染MCF-7 细胞后成功表达TXR 1 蛋白,在转染的细胞中,证实有TXR 1 mRNA 和蛋白表达上调。MTT 法显示转染了TXR 1 的MCF-7 细胞获得紫杉醇耐药性。结论:成功构建TXR 1 表达载体,并在人乳腺癌细胞系MCF-7 得到表达,获得紫杉醇耐药性。
基底样乳腺癌和管腔A 乳腺癌干祖细胞的生物学行为比较*
陈元文, 吴诚义, 董华英, 陈 鑫, 汤为学①
2010, 37(21): 1209-1213.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0.21.003
摘要:
目的:从人基底样和管腔A 乳腺癌分离肿瘤干/祖细胞,并比较其增殖、自我更新和分化能力等生物学特点。方法:应用乳腺微球无血清悬浮培养法富集乳腺癌干/祖细胞,并通过细胞生长曲线测定和连续克隆形成实验检测了干/祖细胞在体外的增殖能力和自我更新能力,建立裸鼠移植瘤检测在体内的成瘤情况,流式细胞术检测CD44和CD24的表达水平。结果:基底样和管腔A 乳腺癌均能在无血清培养基中形成乳腺微球,基底样癌的肿瘤干细胞含量较高,并形成细胞数量多、直径大的微球,球内细胞在体内、外有更强的扩增能力。基底样癌传代过程中,细胞容易贴壁分化,传代多不超过15代;而管腔A 癌,虽然丧失克隆形成能力的悬浮单细胞明显增多,但均可传代20次以上;两者CD44和CD24的表达也有明显差异。结论:基底样乳腺癌和管腔A 乳腺癌的干/祖细胞表现出差别明显的生物学行为,乳腺癌的肿瘤干细胞可能是异质性的。
新辅助化疗与放疗间断对鼻咽癌总生存的影响*
徐鹭英, 潘建基, 吴君心, 潘才住, 林色南, 张 瑜, 林少俊, 杨 凌, 陈传本, 张 春, 郑 葳, 倪晓雷
2010, 37(21): 1214-1219.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0.21.004
摘要:
目的:探讨较强烈的新辅助化疗和放疗间断对鼻咽癌患者长期生存的影响。方法:选取1995年1 月至1998年12月福建省肿瘤医院1 706 例鼻咽癌患者接受或不接受新辅助化疗,1 081 例患者单纯放疗,而625 例接受1 个疗程较强烈的新辅助化疗。化疗方案以DDP 为基础,每14天为1 个周期,多为2~3 个周期,放疗在最后一次化疗结束后2~5 天开始。化疗包括:DDP80mg/m2分3 天(d1~d3)静脉推注;5-FU 750mg/(m2·d),连续5 天(d1~d5)静脉滴注。1 706 例患者中有177 例患者由于各种原因造成放疗间断1 周以上。分析患者、肿瘤和治疗等因素对长期生存的影响,尤其是新辅助化疗和放疗间断对生存的影响。结果:中位随访时间75个月(6~126 个月),失访162 例,随访率为90.50% 。3 年和5 年生存率分别为79.2% 和67.6% 。多因素分析显示性别、年龄、治疗前贫血、肿瘤分期、是否采用新辅助化疗以及放疗是否间断等是影响长期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Ⅰ、Ⅱ、Ⅲ和Ⅳ期的5 年生存率分别为100.0% 、75.9% 、66.5% 和49.3%(P<0.05)。 Ⅲ/Ⅳ期患者中接受与不接受辅助化疗的5 年总生存率分别为65.3%(95%CI:0.796~0.869)和60.5%(95% CI:0.755~0.824)(P=0.041)。 放疗间断与放疗不间断的5 年总生存率分别为51.69%(95% CI:0.449~0.584)和69.45%(95% CI:0.672~0.717)(P<0.001)。 结论:较强烈的新辅助化疗和放疗过程的不间断是鼻咽癌患者长期生存的有利因素。
左肺下叶所谓肺硬化性血管瘤癌变1 例
段惠佳, 赵 杨, 邢恩鸿, 申兴斌
2010, 37(21): 1219-1219.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0.21.015
摘要:
EZH2 和PTEN在膀胱癌的表达及预后分析
刘 飞, 彭鄂军, 李有元, 齐 永, 杜立环, 庄乾元
2010, 37(21): 1220-1223.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0.21.005
摘要:
目的:研究膀胱癌组织EZH2 和PTEN基因的表达,探讨其与膀胱癌临床病理特征及无瘤生存的关系。方法:制作80例膀胱移行细胞癌和10例正常膀胱黏膜(对照组)组织芯片,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EZH 2 和PTEN蛋白的表达,采用Kaplan-Meier 单因素和Cox 比例风险模型多因素分析其与膀胱癌无瘤生存的关系。结果:膀胱癌组织中EZH 2 和PTEN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0.0% 和45.0% 。EZH 2 和PTEN的阳性表达率在膀胱癌不同临床分期及病理分级组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且两者的表达呈负相关(P=0.033)。 全组膀胱癌患者术后平均无瘤生存期为39.4 个月,1、3、5 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70.0% 、55.2% 、41.4% 。单因素分析表明:病理分级、肿瘤数目和EZH 2 表达为影响膀胱癌预后的相关因素;多因素分析表明:病理分级、肿瘤数目和EZH 2 表达是膀胱癌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EZH 2 和PTEN异常表达与膀胱癌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病理分级、肿瘤数目和EZH 2 是膀胱癌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子宫内膜癌盆腔淋巴结转移的高危因素分析*
杨越波, 张 宇, 叶敏娟, 丁 淼①, 张永裕②, 李小毛
2010, 37(21): 1224-1226.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0.21.006
摘要:
目的:回顾性分析子宫内膜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的情况,探讨子宫内膜癌盆腔淋巴结转移的高危因素。方法:对2000年12月~2004年12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及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妇科收治的189 例子宫内膜癌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年龄、病理类型、组织学分级、肌层浸润深度、附件转移等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结果:术后病理类型中子宫内膜样腺癌、腺鳞癌、非子宫内膜样腺癌的淋巴结转移率分别是13.1% 、44.4% 、8.3% ,各病理类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织学分级G1、G2、G3 的淋巴结转移发生率分别是2.3% 、14.2% 、31.3% ,各分级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肌层浸润深度中无肌层浸润、浅肌层浸润、深肌层浸润的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0、8.0% 、35.4% ,三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有附件转移者与无附件转移者淋巴结转移率为51.5% 、6.4% ,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01)。 对单因素分析有意义的变量用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只有各肌层浸润深度及附件转移与否引起淋巴结转移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腺鳞癌、组织学低分化、深肌层浸润、附件转移者淋巴结转移率较高,肌层浸润深度及附件转移与否是影响盆腔淋巴结转移的独立高危因素。
99mTc-硫胶体术前淋巴显像在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活检中的应用*
王新华, 古力努尔·哈布力哈吉, 董占飞, 陆海健, 倪 多①
2010, 37(21): 1227-1231.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0.21.007
摘要:
目的:探讨用99mTc- 硫胶体(99mTc-Sulfur colloid ,SC)术前淋巴显像在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活检(sentinel lymph node biopsy ,SLNB)中的临床应用。方法:选择2009年7 月到2010年1 月本院收治的70例乳腺癌患者,于乳腺肿块周围3 点、6 点和12点位置各注射99mTc-Sc37MBq 后15min、30min、1h、2h 行前哨淋巴结(sentinel lymph node ,SLN )显像,术中用γ 探针探测“热点”淋巴结分析术前淋巴显像与术中探测检测乳腺癌SLNB的结果。结果:术前99mTc-Sc 淋巴显像成功确定60例患者(85.71%)的前哨淋巴结,5 例患者(7.15%)发现腋窝以外的前哨淋巴结。淋巴显像确定SLN 的成功率与原发肿瘤病理类型、临床分期、肿瘤部位等因素无显著性相关(均P>0.05);与注射同位素到显像的时间有显著相关性(均P<0.05)。 术中确定SLN 的成功率在术前淋巴显像成功组与失败组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乳腺癌SLN 术前淋巴显像在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活检中具有一定临床价值,99mTc-Sc对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检测具有较高的检出率和导向性,能较好的指导手术方案的制定,值得临床推广。
小剂量地西他滨治疗老年低增生性高危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1 例
肖 蓉
2010, 37(21): 1231-1231.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0.21.016
摘要:
ⅢA 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术后脑转移高危临床因素分析*
梁 颖, 林勇斌①, 张 力, 王思愚①, 吴海鹰, 陈丽昆, 李明毅②, 徐光川, 戎铁华①, 何友兼
2010, 37(21): 1232-1236.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0.21.008
摘要:
目的:本文探讨完整切除ⅢA 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cell lung cancer,NSCLC )术后高危脑转移的临床特征,分析ⅢA 期NSCLC 患者行预防性脑放射的指征。方法:对193 例完整切除术后的ⅢA 期NSCLC 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术后是否出现脑转移对生存的影响,并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找出ⅢA 期NSCLC 术后脑转移的高危临床因素。结果:全组患者的中位生存期为829(16~3092)天,累计1、2、3、4、5 年生存率分别为80.3%、54.8%、37.6%、29.7%和21.9%。整个病程出现脑转移的患者有67例(34.7%),第1、2、3 年脑转移发生率分别为15.0% 、31.5% 、40.1% 。终生有脑转移患者的总生存和无复发生存均明显差于终生无脑转移的患者(P=0.011 和P=0.0004),两者的中位生存期分别为700 天和928 天,终身是否出现脑转移是影响预后的重要独立因素(P=0.04,HR= 1.546,95%CI :1.020~2.343)。 Cox 预后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影响脑转移的因素为术前血清学CEA 水平(P=0.014,HR= 2.152,95%CI :1.169~3.963),是否鳞癌(P=0.021,HR= 0.400,95%CI :0.184~0.873)。 结论:终身是否出现脑转移是影响预后的重要独立因素,ⅢA 期术后脑转移高危因素为术前血清学CEA 升高和病理类型为非鳞癌。
单次照射胰腺癌细胞后放射损伤的初步观察*
王志震, 于海丽, 袁智勇, 王 平
2010, 37(21): 1237-1241.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0.21.009
摘要:
目的:初步探讨单次照射胰腺癌细胞后,细胞的放射损伤状况。方法:采用不同单次剂量X 射线(0、2、5、10、17Gy)对胰腺癌细胞系MIA PaCa-2 照射,培养24h 后观察形态学变化;放射后即刻行“彗星”分析;放射后6h 和12h 分别行DNA ladder 检测;放射后0、6、12、24、36h 行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X 射线照射后MIA PaCa-2 胰腺癌细胞随剂量增加表现坏死明显,形态学改变以肿胀为基础;在低剂量组,以X 射线照射MIA PaCa-2 胰腺癌细胞可建立理想的由射线诱导的、呈剂量依赖性的细胞凋亡与坏死模型,引起G2/M期阻滞,符合传统放射生物学概念;单次高剂量照射后细胞凋亡峰值出现早而明显;不同单次剂量X 线照射后、量化细胞DNA损伤呈剂量依赖性,以10Gy最明显,17Gy反而减轻;随着放射剂量的增加,从单一的DNA电泳带,到出现多条典型的梯状图谱,以10Gy最明显。随着剂量进一步增加,出现模糊的无规律电泳梯带。结论:单次大剂量放射所致细胞损伤不同于常规剂量模式,可能以胀亡为主要细胞死亡方式。
术前同步放化疗在局部晚期宫颈癌治疗中的应用
李从铸, 许少榆①, 周 莉, 朱 彦
2010, 37(21): 1242-1244.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0.21.010
摘要:
目的:分析术前同步放化疗治疗局部晚期宫颈癌的可行性及其疗效。方法:将1995年11月~2008年12月期间,汕头大学医学院附属肿瘤医院收治的259 例宫颈肿瘤最大径>4cm的ⅠB2~ⅡB 期宫颈癌患者分为3 组,其中术前同步放化疗组(A组)64例,术前单纯放疗组(B 组)73例,直接手术组(C 组)122 例,对比A 组和B 组术前放化疗或放疗后宫颈肿块消退情况、不良反应,以及A 组、B 组和C 组3 组术后病理分析宫颈浸润、宫旁浸润、阴道浸润、脉管浸润、淋巴结转移情况及患者生存情况分析。结果:宫颈肿块体积术前同步放化疗组术前放化疗后较术前单纯放疗组术前放疗后明显缩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同步放化疗组骨髓抑制及胃肠道反应与术前单纯放疗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术后病理分析显示术前同步放化疗组宫颈浸润明显少于术前单纯放疗组及直接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脉管浸润术前同步放化疗组明显少于术前单纯放疗组及直接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宫旁浸润、阴道残端浸润及盆腔淋巴结转移的发生率各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生存情况分析3 组1、3、5 年生存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局部晚期宫颈癌患者术前行同步放化疗其疗效肯定,且安全可行,值得进一步研究。
肝癌影像学与病理学靶区关系的研究
谢春芳, 刘孟忠, 习 勉
2010, 37(21): 1245-1248.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0.21.011
摘要:
目的:通过比较肝癌平扫、动脉期、门脉期的影像学大体肿瘤靶区(gross tumor volume ,GTV )与病理学GTV 的体积,明确四者之间的关系,为准确勾画肝癌GTV 提供依据。方法:收集11例在中山大学附属肿瘤防治中心行肝癌切除术的原发性肝癌患者的CT图像和术后病理标本。将患者的CT图像传送至Philips ADAC Pinnacle3 8.0 计划系统,由放疗科医师分别勾画平扫、动脉期、门脉期的GTV ,并计算其体积。术后病理标本按固定层厚切片,并扫描进计算机,使用Adobe Photoshop CS3 Extended 软件计算各切面病理学GTV 的面积,根据积分法计算病理学GTV 的体积。结果:病理学GTV 、平扫GTV 、动脉期GTV 及门脉期GTV 的平均体积分别为27.67± 24.84cm3、29.43± 26.83cm3、28.13± 26.34cm3、28.57± 26.81cm3,四者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有包膜肿瘤组和无包膜肿瘤组GTV 体积的变异系数分别为0.05± 0.02、0.15± 0.08,两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7)。 结论:肝癌的影像学GTV 与病理学GTV 基本相符,影像学GTV 能够代替病理学GTV 。勾画肝癌靶区时应综合利用各时相CT图像所提供的信息,对于没有包膜的肿瘤,为了有效地覆盖病理学GTV ,应选取最大的影像学GTV 设计放疗计划。
脊柱转移性肿瘤外科治疗新策略的疗效
李浩淼
2010, 37(21): 1249-1251.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0.21.012
摘要:
目的:报告一种新的脊柱转移性肿瘤的外科治疗策略的疗效,分析该策略的特点和合理性。方法:1996年1 月至2006年12月在博洛尼亚Maggiore医院矫形创伤及脊柱外科接受过外科治疗的脊柱转移瘤患者249 例,男152 例,女97例;年龄15~79岁。按照自行制定的治疗新策略确定治疗方案。根据手术风险的麻醉评估判定手术的可行性:手术风险较低者,可考虑手术治疗;手术风险较高者,不适合外科手术,必须先采取保守治疗。可逆性神经功能损害、病理性骨折、顽固性疼痛以及辅助治疗不敏感者均作为手术指征。手术方式主要分为姑息性手术、刮除手术和整块切除手术。结果:1 例术中死亡,共6 例术后1 月内死亡。91.7% 患者疼痛术后明显缓解,88.4% 患者术后即时神经功能改善。215 例患者平均随访20.4 个月,中位生存期为20.9 ± 2.7 个月。84.8% 的患者得到了良好的局部控制。结论:脊柱转移性肿瘤的外科治疗仍然以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为主要目的,而合理的手术治疗能明显地改善患者的生存期和生存质量。术前麻醉风险的评估能较好地保证手术的安全性。依靠量化的评分系统决定脊柱转移瘤的治疗方式存在一定局限性,而个体化、灵活性高的治疗新策略在体现外科治疗的优势的同时强调辅助治疗的重要性,更加科学、合理,所以能够得到较好的疗效。
G-CSF 在妇科恶性肿瘤化疗后应用时机的临床观察
姜 丽, 金海红, 王智文, 孟 津
2010, 37(21): 1252-1254.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0.21.013
摘要:
目的:探讨G-CSF 在妇科恶性肿瘤化疗后的应用时机。方法:将63例妇科恶性肿瘤患者随机分为2 组:治疗组,32例,在每次化疗后出现Ⅱ度骨髓抑制后开始给予G-CSF 预防量对症处理,150 μ g/d,皮下注射,当出现Ⅲ度骨髓抑制后,给予G-CSF 治疗量对症处理,300 μ g/d,皮下注射;对照组,31例,在每次化疗后出现Ⅲ度骨髓抑制后开始给予G-CSF 治疗量对症处理,300 μ g/d,皮下注射。两组每日复查血常规,白细胞总数2 次超过10× 109/L ,停药继续观察血常规。结果:治疗组出现严重骨髓抑制少于对照组,治疗组白细胞恢复时间短于对照组,两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化疗后出现Ⅱ度骨髓抑制后及时给予G-CSF 是化疗后预防严重骨髓抑制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同时可以减少患者的经济负担。
影响5-FU 疗效的研究进展
韩 勇, 寿成超
2010, 37(21): 1255-1259.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0.21.014
摘要:
癌症是导致我国居民死亡的首要原因,近50年来发病率一直处于上升趋势。5-FU 至今仍是治疗乳腺癌、结肠癌、胃癌等肿瘤最常见的药物前体之一,其活性产物能够影响DNA的合成及RNA翻译过程。虽经历年不断改良,但由于越来越多的患者对5-FU 产生耐药性,其总体有效率仍不尽如人意。5-FU 耐药机制的阐明有利于制定合理的个体化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改善肿瘤患者预后以及开发新的更有效的抗肿瘤药物。近年来各国研究人员对5-FU 的耐药机制、生物调控、前体药物开发、给药方式、疗效判断等的大量研究取得了很多有意义的结果。例如黏蛋白MUC1、DPD 基因拷贝数、O6- 甲基鸟嘌呤-DNA 甲基转移酶(MGMT)、热休克蛋白27、40(Hsp27、Hsp40)、表皮生长因子受体8(EGFRv Ⅲ)等与5-FU 敏感性降低有关,而OPRT(乳清酸磷酸核糖转移酶)、钙敏受体(CaSR)、5- 氯-2,4- 二羟基吡啶(CDHP)、前列腺凋亡反应蛋白4(par4)、PG490、罗格列酮、雷帕霉素、基质金属蛋白酶1 组织抑制剂(TIMP- 1)、酪丝缬肽(YSV )、5- 杂氮脱氧胞嘧啶(DAC )、中药复方等可以增加5-FU 的化疗敏感性。REG IV、中间丝蛋白CK- 18、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3(IGFBP-3)、增殖诱导配体/肿瘤坏死因子超家族成员13(APRIL/TNFSF 13)等可被作为判断5-FU 治疗预后判断的血清学标志物。本文对5-FU 作用机制、化疗敏感性影响因子、耐药细胞基因表达谱改变以及可能用于临床5-FU 治疗预后判断的血清标志物等领域的最新进展和研究动态作一综述。
肝脏类癌1 例
许 华, 战忠利
2010, 37(21): 1260-1260.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0.21.017
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