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  第38卷  第18期

显示方式:
恶性淋巴瘤诊断和治疗新进展——第十一届世界淋巴瘤大会会议综述
姜文奇
2011, 38(18): 1055-1060.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1.18.001
摘要:
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的基因表达研究
付凯
2011, 38(18): 1061-1066.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1.18.002
摘要:
套细胞淋巴瘤诊治新进展
朱军, 应志涛
2011, 38(18): 1067-1070.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1.18.003
摘要:
关于霍奇金淋巴瘤治疗中的几个热点问题
2011, 38(18): 1071-1074.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1.18.004
摘要:
98例滤泡性淋巴瘤组织学及遗传学的初步研究
潘毅, 孟斌, 付凯, 孙保存
2011, 38(18): 1075-1080.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1.18.005
摘要:
探讨滤泡性淋巴瘤FL的诊断、分级、鉴别诊断及染色体的易位状态。方法:回顾性分析98例FL的临床病理资料,对原始HE切片进行形态学观察,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福尔马林固定并石蜡包埋的肿瘤组织制作成组织芯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Bcl-2、CD10及Ki-67等抗原的表达,并采用双色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ISH检测FL中Bcl-2-IgH及Bcl-6的易位状态。结果:98例FL的临床病理资料中,男性51例,女性47例,男女比例约为1.09:1;年龄范围25~83岁,中位年龄59岁。本组病例1~2级共54例,其中1级24例,2级30例,3a级26例,3b级18例。FL在形态学上具有典型特征,联合应用Bcl-2、CD10及Ki-67等免疫标记对其诊断及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免疫组织化学表型:Bcl-2阳性率为87.8%,CD10阳性率为62.2%,Ki-67高表达(≥25%)的阳性率为50.0%。FISH检测结果为FL的Bcl-2-IgH易位总的发生率是58.5%,1级、2级、3a级及3b级者分别为91.7%、63.0%、52.0%及16.7%16.7%。Bcl-2-IgH易位的状态与CD10的表达呈正相关,与Ki-67的表达呈负相关。FL中Bcl-6易位总的发生率为16.3%(15/92), 其中1~2级的发生率为0,3级总的发生率为35.7%(15/42),易位的发生均存在于高级别FL中。结论:FL的发病年龄较晚,中位年龄超过50岁,组织结构和构成细胞均具有典型的形态学特征;联合应用Bcl-2、CD10及Ki-67等抗体可基本明确诊断,辅以CD5、CD23、Cyclin D1和CD43可与反应性增生及其他B细胞性非霍奇金淋巴瘤进行鉴别;FL中Bcl-2-IgH易位的发生率随着分级的增高逐渐降低,易位的状态与肿瘤分级及CD10和Ki-67的表达率相关;Bcl-6易位的出现与肿瘤分级相关,易位均存在于高级别FL中。
CD68阳性淋巴瘤相关巨噬细胞在滤泡性淋巴瘤间质中的密度及其临床意义的研究
廖红, 蔡绮纯, 王潇潇, 蔡清清, 林旭滨, 林桐榆, 夏忠军, 李志铭, 姜文奇, 黄慧强
2011, 38(18): 1081-1084.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1.18.006
摘要:
滤泡性淋巴瘤(FL)是最常见的惰性NHL,亦是一种异质性的疾病。FL的预后指标是临床上广泛应用的滤泡淋巴瘤国际预后指标(FLIPI),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简便性,但相同FLIPI的患者预后情况实际不尽相同,反映了FL异质性的特点,在相同的组织分类中存在遗传学和生物学特征不同的亚型。因此有必要寻找新的分子指标以期更准确地预测FL患者的预后。本研究旨在探讨淋巴瘤相关巨噬细胞(LAM)对FL预后判断的价值。方法:免疫组化二步法检测2002年2月至2006年11月间收治的48例初治FL患者组织中LAM的密度,分析其表达与患者临床特征、近期疗效及远期生存率的关系。结果:48例FL患者LAM低密度者38例(79.2%),高密度者10例(20.8%)。LAM密度与患者年龄、PS状态、血清LDH水平、分期等临床特征无关,与FLIPI评分也无相关性。LAM低密度组化疗疗效和高密度组相近。全组48例患者未达到中位生存期(MST),LAM低密度组MST优于高密度组(P=0.002)。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LAM与FL的预后无明显相关(P>0.05)。结论:LAM的高密度与FL的远期生存呈负相关。但由于本研究入组患者较少,随访时间短,未能达到统计学意义,值得进一步探讨。
不同骨髓检查在淋巴瘤诊断中的价值
丰恺超, 郑美婧, 苏丽萍, 赵瑾, 王军, 马莉, 贺建霞, 赵志强, 苏文, 张宗
2011, 38(18): 1085-1087.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1.18.007
摘要:
探讨3种骨髓检查方法(骨髓涂片、活检、流式细胞术分析)对淋巴瘤骨髓浸润的诊断及分期价值。方法:对74例患者进行3种方法的骨髓检查,评估不同方法的检出率、对分期的影响以及各亚型中骨髓浸润的风险。结果:骨髓涂片阳性者12例(16.2%),骨髓活检阳性10例(13.5%),流式细胞术分析阳性23例(31.1%),流式细胞术分析的阳性率显著高于涂片和活检检查(P<0.05);骨髓涂片、活检、流式细胞术分析可互相修正淋巴瘤患者的临床分期;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亚型骨髓浸润比例最高;对于无淋巴结、肝脾肿大者,骨髓检查具有明确诊断的作用。结论:骨髓涂片、活检及流式细胞术分析对淋巴瘤有重要的诊断及分期价值,三者互为补充,不能相互替代。
Cdc7 Mcm2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表达与预后的相关性研究
王雅璇, 王华庆, 付凯, 侯芸, 张会来, 钱正子, 周世勇, 邱立华
2011, 38(18): 1088-1091.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1.18.008
摘要:
探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中Cdc7、Mcm2的表达及与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2008年1月至2010年1月收治的60例DLBCL初治患者的性别、年龄、ECOG评分、Ann Arbor分期、IPI评分、骨髓累及、B症状有无、结外受累数目、血乳酸脱氢酶(LDH)数值、治疗模式、组织细胞来源等临床资料,应用免疫组化法测定组织蜡块中Cdc7、Mcm2蛋白的表达,分析其与预后的关系。结果:经单因素分析,Cdc7阳性和阴性表达者2年生存率分别为41%、73%(P<0.05);Mcm2阳性和阴性表达者分别为25%、75%(P<0.05);临床资料:ECOG评分(0~1分 vs 2分)(76.7% vs 23.3%);Ann Arbor分期(Ⅰ~Ⅱ期 vs Ⅲ~Ⅳ期)(65.0% vs 35.0%);IPI(0~1分 vs ≥2分)(78.3% vs 21.7%);LDH(正常 vs 高于正常)(70.0% vs 30.0%);单纯化疗 vs 化疗+放疗(41.7% vs 58.3%);GCB vs ABC来源(53.3% vs 46.7%)。其2年生存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dc7和Mcm2的表达与DLBCL的临床分期和IPI评分具有相关性(P<0.05),Ⅲ/Ⅳ期DLBCL患者Cdc7和Mcm2的表达高于Ⅰ/Ⅱ期患者,IPI评分越高,Cdc7和Mcm2的表达也越强。结论:除IPI评分、治疗模式、组织细胞来源是DLBCL的预后因素外,Cdc7和Mcm2高表达是影响DLBCL患者预后的不良因素。
硼替佐米联合阿霉素及地塞米松治疗复发难治性套细胞淋巴瘤15例
张永清, 石炳毅, 陈协群, 夏永寿, 叶丽萍, 刘丽辉, 施兵
2011, 38(18): 1092-1094.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1.18.009
摘要:
探讨硼替佐米联合阿霉素、地塞米松组成的PAD(bortezomib、doxorubicin and dexamethasone)方案治疗复发、难治性套细胞淋巴瘤(mantle cell lymphoma,MCL)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用PAD方案治疗15例复发、难治性MCL,分析其疗效及影响因素,同时观察不良反应。PAD方案治疗4~6个疗程:硼替佐米(1.3 mg/m2,d1、4、8、11,快速静脉注射)、阿霉素(10 mg/d,d4~6,静脉注射)和地塞米松(40 mg/d,d4~6,口服,每21天为1个疗程)。结果:80%(12/15)患者达PR及PR以上疗效,其中CR 26.7%(4/15,均经PET-CT证实),PR 53.3%(8/15)。无病进展时间(PFS)13.5(3.5~25.1)个月,中位生存时间(OS)35.6(6.3~42.8)个月。PAD方案主要不良反应表现为:Ⅲ~Ⅳ级血小板减少(33.3%),Ⅱ级乏力(26.7%),Ⅱ级周围神经炎(13.3%),带状疱疹病毒感染(20.0%)。结论:PAD方案可有效提高难治性MCL患者疗效,不良反应多轻微可控。
血清白蛋白在经典型霍奇金淋巴瘤的临床意义
朱颖杰, 赵玮, 夏奕, 黄嘉佳, 黄慧强, 林桐榆, 吕跃, 夏忠军, 李志铭, 姜文奇
2011, 38(18): 1095-1098.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1.18.010
摘要:
探讨血清白蛋白(ALB)水平在经典型霍奇金淋巴瘤(CHL)患者预后中的意义。方法:收集2001年5月至2008年12月在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经病理确诊初治的96例经典型霍奇金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ALB水平比较患者的总生存率(OS)和无失败生存率(FFS)。结果:治疗前96例经典型霍奇金淋巴瘤患者中有17例ALB<35 g/L及79例ALB≥35g/L。比较两组患者的基线临床特征,结果显示在年龄、性别、Ann Arbor分期、巨大肿块、结外侵犯、淋巴结区域、LDH水平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ALB<35 g/L和ALB≥35 g/L患者的5年FFS分别为60.1%和91.6%(P=0.022),但OS并无统计学意义(P=0.131)。多因素分析结果示仅ALB<35 g/L是FFS的独立预后不良因素(P=0.030),而OS的独立预后因素为年龄≥60岁(P=0.020)。结论: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前ALB水平对判断CHL患者的预后有一定临床意义,其可能成为一项新的预后指标用于早晚期CHL患者。
CTVP方案治疗侵袭性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85例临床疗效分析
侯芸, 王华庆, 张会来, 钱正子, 周世勇, 邱立华, 付凯, 刘贤明, 崔秀珍
2011, 38(18): 1099-1102.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1.18.011
摘要:
评估含吡喃阿霉素(THP)及长春地辛(VDS)的CTVP方案治疗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的近期疗效、远期生存及不良反应。方法:收集2000年1月至2005年12月间应用CTVP方案治疗的资料完整的侵袭性B细胞NHL患者85例,分析其近期疗效、远期生存及不良反应。结果:85例患者中初治74例,复治11例,全部病例均可评价疗效,一线治疗CR 55.4%,有效率68.9%,临床受益率86.0%,二线治疗有效率45.5%,临床受益率63.6%。随访至2009年12月,中位随访时间为69个月(6~102个月),1、3、5年生存率分别为82.4%、71.5%和60.7%,中位生存期75个月(6~99个月),骨髓抑制、胃肠道反应、乏力、外周神经毒性和脱发为主要不良反应。结论:采用含THP和VDS的CTVP方案治疗NHL疗效较好,毒性较低,远期生存率较高,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
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临床特点及疗效分析
肖秀斌, 鲁云, 苏航, 仲凯励, 陈喜林, 达勇, 刘静, 赵世华, 王爽, 杨波, 杨秋实, 张伟京
2011, 38(18): 1103-1106.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1.18.012
摘要:
回顾性分析本院单中心近年收治的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AITL)的临床特点及常规化疗近期疗效。方法:1999年9月~2010年9月于本院明确诊断AITL患者23例,其中21例接受治疗。初次治疗17例予CHOP样或CHOP方案,4例予左旋门冬酰胺酶+博莱霉素+地塞米松+长春地辛方案;化疗后予受累野照射每组各1例,予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巩固治疗每组各1例。复发后予ICE、DHAP或ProMACE/CytaBOM方案化疗。维持治疗采用干扰素或联合沙利度胺治疗者5例,采用西达苯胺者3例。结果:发病中位年龄60岁,男 :女为1.9:1,Ann Arbor Ⅲ~Ⅳ期占96%,57%患者有B组症状,22%患者合并脾受侵/脾肿大。实验室检查结果示,39%患者乳酸脱氢酶升高,75%患者β2微球蛋白升高,80%患者D-二聚体升高。病理组织免疫组化结果显示,CXCL13阳性率100%(12/12),EBER阳性率80%(8/10)。疗效结果分析,CHOP样方案组7例获CR,8例获PR;含左旋门冬酰胺酶方案组1例获CR,1例获PR。21例患者中位生存27(2.9~51.1)个月,3年、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44%、29%。化疗后90%患者出现Ⅲ~Ⅳ度骨髓抑制,33%患者出现肺部感染,1例患者发生带状疱疹。结论:AITL为具有独特临床病理和生物学行为的外周T细胞肿瘤,多数患者同时存在凝血机制异常。AITL患者因并发免疫功能异常,化疗后骨髓抑制及感染问题不容忽视。
R-GemOx与RICE方案二线治疗复发或难治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对比研究
张会来, 王华庆, 付凯, 侯芸, 李维, 周世勇, 邱立华, 钱正子, 刘贤明
2011, 38(18): 1107-1110.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1.18.013
摘要:
对比美罗华联合奥沙利铂和吉西他滨(R-GemOx)与RICE方案二线治疗复发或难治性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的疗效及毒副作用。方法:选取复发或难治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65例,随机分为两组,分别接受R-GemOx方案和RICE方案化疗。R-GemOx组方案为:美罗华,375 mg/m2静脉滴注,d0,吉西他滨(GEM)1 000 mg/m2,静脉滴注,d1、8;奥沙利铂(L-OHP)130 mg/m2,静脉滴注,d1;21天为1周期。RICE组方案为:美罗华,375 mg/m2,静脉滴注,d0;异环磷酰胺(IFO )1 g/m2,静脉滴注,d1~d3;Mesna解救400mg,静脉滴注q8h,d1~d3;卡铂(CBP),AUC=5,静脉滴注,d2;依托泊苷(VP-16 )100mg/m2,静脉滴注,d1~d3。21天为1个周期。每2周期进行疗效及毒性评价。结果:65例患者中,R-GemOx方案组,完全缓解(CR)4例(12.5%),部分缓解(PR)17例(53.1%),稳定(SD)6例,进展(PD)5例,总有效率(CR+PR)为65.6%,临床获益率(CR+PR+SD)达到84.4%。RICE组CR 4例(12.1%),PR 16例(48.5%),SD 7例,PD 6例,总有效率60.6%,临床获益率81.8%。两组的不良反应主要为骨髓抑制,其中R-GemOx组白细胞下降Ⅲ度5例,Ⅳ度2例;贫血Ⅲ度2例;血小板下降Ⅲ度4例,Ⅳ度2例。RICE组白细胞下降Ⅲ度16例,Ⅳ度5例;贫血Ⅲ度2例;血小板下降Ⅲ度5例,Ⅳ度3例。胃肠道反应RICE组较R-GemOx组为重,其中Ⅲ度2例,Ⅳ度1例。比较两组毒副反应,R-GemOx组在中性粒细胞减少,消化道反应方面明显好于RICE组(P<0.05)。而RICE组未出现一例末梢神经毒性。结论:R-GemOx方案是二线治疗复发或难治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较为安全且有效的化疗方案,其远期疗效尚需进一步观察。
6例皮下脂膜炎样T细胞淋巴瘤临床病理特征及治疗分析
张明智, 邱亚娟, 李文才, 王冠男, 李玲
2011, 38(18): 1111-1113.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1.18.014
摘要:
观察皮下脂膜炎样T细胞淋巴瘤(SPTCL)的临床特点、病理及免疫表型,探讨其有效的治疗方法及预后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SPTCL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治疗疗效。结果:6例患者均表现为不同部位皮下结节和(或)硬结性红斑,伴或不伴淋巴结肿大。其中2例侵犯骨髓,2例EBV阳性,5例伴有发热。所有患者均有典型的病理学和免疫表型改变,肿瘤细胞浸润皮下小叶及脂肪组织,镜下淋巴瘤细胞花环状围绕单个脂肪细胞排列,中等或大细胞,染色质浓染。细胞表达T细胞标记物CD3及CD45RO,不表达B细胞标志物CD20及CD79a,1例CD56阳性,3例TIA-1阳性,4例GranzymeB阳性,3例初始治疗应用CHOP均效果差未达到持续缓解,应用含吉西他滨方案治疗初治和复发患者4例,3例完全缓解(CR),1例部分缓解(PR),均未出现严重血液学毒性。1例合并噬血细胞综合征(HPS)和EBV感染者死亡。结论:含吉西他滨的联合化疗方案是一种对初治及复发SPTCL均有效的治疗方法。伴HPS、合并EBV感染是其不良预后因素。
10例艾滋病相关恶性淋巴瘤临床分析
郜桂菊, 杨涤, 林可可, 肖江, 李鑫, 梁洪远, 刘龙, 韩宁, 赵红心
2011, 38(18): 1114-1117.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1.18.015
摘要:
总结北京地坛医院收治的艾滋病合并恶性淋巴瘤患者的临床特点及诊治经过。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艾滋病合并恶性淋巴瘤患者的特点,从临床表现、病理检查及免疫水平、EBV抗体检查结果、并发症及治疗情况、转归等多角度进行分析。结果:10例患者主要临床表现有间断性发热2例,颈部肿物伴发热3例,腋窝淋巴结肿大2例,腹痛腹胀伴发热3例;病理诊断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7例,Burkitt淋巴瘤3例;CD4细胞计数<200/μL的8例,>200/μL者2例;EBV-IgM抗体阴性7例,未查3例;6例采取了不同方案和疗程的化疗,预后有差异,其中1例Burkitt淋巴瘤VP化疗后予以交替CODOXM与IVAV方案化疗3个周期,1例胃部伴肝转移DLBCL行R-CHOP化疗5次,后改为R-MINE、MINE化疗,1例肾上腺DLBCL患者CHOP化疗6个周期,3例DLBCL患者采取CHOP化疗1~2个周期,4例放弃治疗;化疗期间发生不同程度的感染、骨髓抑制、消化道出血、肾功能损害等不良反应。6例进行了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ighly active antiretroviral treatment,HAART),4例未行HAART;死亡6例,好转3例,1例自动出院。结论:艾滋病合并恶性淋巴瘤的患者临床表现多样,免疫力低下,多部位侵犯,就诊时已至淋巴瘤中晚期,化疗效果一般,并发症多,HAART不能明显改善患者预后,总体预后差。
37例原发骨恶性淋巴瘤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因素分析
赵静, 王华庆, 钱正子, 张会来, 邱立华, 周世勇, 李兰芳, 付凯
2011, 38(18): 1118-1119.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1.18.016
摘要:
探讨原发骨恶性淋巴瘤(primary bone lymphoma,PBL)的临床特点及其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995年6月至2009年5月本院收治的37例PTL患者的临床资料,以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用Log-rank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多因素分析采用Cox回归模型以评估独立的预后因素。结果:37例患者的中位发病年龄为61(18~85)岁,首发症状主要表现为骨痛,局部软组织肿胀、肿块形成和病理性骨折。78%患者的病理类型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经化疗和/或放疗,18例完全缓解(complete response,CR),13例部分缓解(partial response,PR),3例稳定(stable disease,SD),2例进展(progressive disease,PD)。中位随访时间32(7~171)个月,5年和10年总生存率分别为59.5%和43.2%。患者接受4周期以上化疗,B细胞淋巴瘤加用利妥昔单抗者疗效较好。多因素分析显示:Ann Arbor分期、B症状、年龄和结外受侵数是PBL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PBL应采取综合治疗,同时给予蒽环类药物为主的全身化疗,B细胞淋巴瘤首选利妥昔单抗联合化疗,给予帕米膦酸盐治疗骨病变。Ann Arbor分期、B症状、年龄和结外受侵数为PBL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
克拉屈滨治疗18例复治惰性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分析
平凌燕, 宋玉琴, 郑文, 林宁晶, 王小沛, 涂梅峰, 应志涛, 刘卫平, 邓丽娟, 张晨, 朱军
2011, 38(18): 1120-1123.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1.18.017
摘要:
探讨克拉屈滨用于复治惰性B细胞淋巴瘤的有效率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2月至2011年4月本院淋巴肿瘤科使用克拉屈滨治疗的18例惰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结果:18例患者中中位发病年龄54.5岁,临床分期为Ⅲ~Ⅳ期占88.3%,10例患者使用过2种或2种以上化疗方案,使用克拉屈滨之前的平均化疗周期数11.6个,中位数为8个周期(2~57个)。13例患者完成2个周期或以上克拉屈滨联合环磷酰胺(CC)方案化疗,5例患者仅使用1个周期化疗,总有效率27.8%,完全缓解率(CR)16.7%。骨髓抑制为主要不良反应,3~4级粒细胞减少症发生率为33.3%。结论:克拉屈滨对复发惰性B细胞淋巴瘤显示出一定的有效率,安全性良好。
4例原发性皮肤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腿型报道并文献复习
李雅妮, 王华庆, 邱立华, 钱正子, 张会来, 付凯
2011, 38(18): 1124-1126.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1.18.018
摘要:
分析原发性皮肤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腿型(PCLBCL,leg type)的发病率、发病年龄、临床特点、转移规律、治疗方法及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收集1970年1月至2010年9月间收治的4例PCLBCL,leg type患者的资料,结合性别、年龄、首发部位(腿型或非腿型)、病变范围、乳酸脱氢酶(LDH)、β2-微球蛋白(β2-MG)、B症状、复发情况、转移部位、治疗方法、生存期等分析预后相关因素。结果:1970年1月至2010年9月间天津市平均人口数中腿型PCLBCL的发病率为4.8/1 000万。4例患者中男2例,女2例;年龄2~55岁,中位年龄29岁。临床表现多为大小不一的结节或肿块。首发部位:腿型3例,非腿型(头颈部)1例。病变范围:局限性病变者3例,弥漫性病变者1例。随访显示1例出现淋巴结受累。采用手术+化疗3例,单纯手术1例。化疗主要采用CHOP或CHOP样方案。中位生存时间仅为30.5个月。男、女患者平均生存期分别为25、219.5个月,腿型、非腿型平均生存期分别为162、3个月。局限性、弥漫性病变平均生存期分别为158、14个月,复发(是、否)平均生存期分别为30.5、214个月。结论:腿型PCLBCL是一种罕见的结外淋巴瘤,临床症状不典型,确诊有赖于组织病理学检查,治疗推荐以手术+化疗为主的综合治疗。预后可能与性别、首发部位、病变范围、有无复发有关。
华蟾素对MDA-MB-231细胞内钙离子和细胞膜电位的影响
马丽娜|宋兵|金花|蔡继业
2011, 38(18): 1127-1130.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1.18.019
摘要:
研究华蟾素对乳腺癌MDA-MB-231细胞内钙离子和细胞膜电位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根据原子力显微镜(AFM)高分辨率和高灵敏度的特点,从形态学上研究华蟾素对MDA-MB-231细胞的凋亡作用;分别用DiBAC4(3)及Fluo-3/AM对MDA-MB-231细胞进行细胞膜电位和钙离子的荧光染色,然后用流式细胞仪检测不同浓度(0、6.25、12.5、25、37.5、50 μg·mL-1)华蟾素对细胞膜电位和细胞内钙离子的浓度变化。结果:原子力显微镜观察到华蟾素作用后,MDA-MB-231细胞形态及超微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细胞表面粗糙度增加,从形态学上研究华蟾素的促凋亡作用。同时,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到华蟾素作用细胞后,细胞膜电位发生去极化,并且细胞内钙离子浓度增加。结论:华蟾素作用于MDA-MB-231细胞,使得细胞发生去极化,从而激活了电压依赖型钙离子通道的开放,Ca2+是细胞内信号传导过程中重要的第二信使,进而介导了MDA-MB-231细胞的凋亡。
乳腺肿瘤组织氧分压及线粒体功能的实验研究
蔡明|李袁静|刘胜春|孔令泉|任国胜|厉红元
2011, 38(18): 1131-1134.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1.18.020
摘要:
通过建立人乳腺癌MCF-7裸鼠移植瘤动物模型检测肿瘤组织氧分压值和线粒体酶活性差异,初步探讨其变化的可能机制。方法:将人乳腺癌MCF-7细胞接种于BALB/c裸鼠背部,成瘤后通过电子自旋共振系统(EPR)检测肿瘤组织中氧分压(PO2)水平;取肿瘤组织检测线粒体酶还原型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脱氢酶(NADH-DH)、细胞色素C氧化酶(CcO)和琥珀酸细胞色素C还原酶(SCR)活性及各蛋白表达情况。结果:肿瘤组织中的氧分压水平为(10.3±0.4) mmHg,正常乳腺组织中氧分压水平为(14.1±0.3) mmHg,肿瘤组织中氧分压水平显著低于正常乳腺组织(P<0.05,n=6)。对照组正常乳腺组织和实验组肿瘤组织中线粒体NADH-DH活性值分别为(177.16±2.01) nmol被还原NADH/(mg protein·min)和(137.59±3.73)nmol被还原NADH/(mg protein·min),肿瘤组织中NADH-DH活性明显降低(P<0.05),实验组肿瘤组织中SCR和CcO活性也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14.81±0.89 vs. 19.53±0.35)nmol cyt C reduced/(mg protein·min),(103.96±5.38) vs. (124.78±1.34)nmol cyt C oxidized/(mg protein·min),P<0.05]。蛋白印迹检测提示肿瘤组织中三种酶的蛋白表达均较对照组降低(P<0.05)。结论:EPR为快速准确测定肿瘤组织中氧分压水平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条件。本研究运用EPR技术直接检测了人乳腺癌MCF-7裸鼠移植瘤模型中低氧环境,发现肿瘤组织线粒体呼吸链中复合酶活性降低,可能与其蛋白表达的降低有关。
消癌平联合奥曲肽对小鼠肝癌移植癌生长抑制作用的研究
王书敏, 赵和平
2011, 38(18): 1135-1138.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1.18.021
摘要:
观察消癌平注射液联合奥曲肽对H22肝癌的抑制作用,寻找两药联合作用的最适药效浓度,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建立小鼠皮下H22移植癌模型,成瘤后将实验动物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消癌平低、中、高剂量组,奥曲肽组,消癌平低、中、高剂量分别联合奥曲肽组。14天后,取脾组织,测脾指数;剥瘤后称重,计算小鼠的肿瘤抑制率;并用ELISA法检测Th1(IL-2、IFN-γ)和Th2(IL-4、IL-10)细胞因子产生水平;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测定凋亡蛋白Bcl-2、Bax的表达情况。结果:各治疗组对H22肝癌的生长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联合用药组的抑瘤作用优于单药组(P<0.05),可见消癌平+奥曲肽联用具有协同作用,其中以高剂量消癌平+奥曲肽的抑瘤作用最好,且联合用药组在提高脾指数、纠正细胞因子的失衡、上调凋亡促进基因Bax的表达、下调凋亡抑制基因Bcl-2的表达方面均优于单药奥曲肽组和同等浓度的单药消癌平组。结论:高剂量消癌平+奥曲肽为抑瘤的最适方案,可在一定程度上促进肿瘤细胞凋亡,提高机体免疫功能。
活化白细胞黏附分子(ALCAM)在乳腺癌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王斌斌, 刘彩刚, 张昊, 张瑞山, 吴云飞, 金锋, 路平
2011, 38(18): 1139-1144.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1.18.022
摘要:
探讨活化白细胞黏附分子(ALCAM)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与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接受并行乳癌改良根治术的150例乳腺癌患者纳入研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Western blot对ALCAM蛋白含量进行检测,并探讨其在不同临床病理特征病例中的表达差异。结果:ALCAM在乳腺癌组织中较乳腺癌旁组织中高表达,细胞膜ALCAM高表达的患者较低表达者更容易发生淋巴结转移(χ2=15.910,P=0.010)和远处转移(χ2=5.211,P=0.029)。细胞浆中ALCAM高表达的患者更容易发生局部复发(χ2=7.379,P=0.012),尤其是短期内复发(<2年)(χ2=5.562,P=0.037),但与远期的局部复发(>2年)无关。ALCAM蛋白与ER蛋白的表达密切相关(P=0.024)。细胞浆ALCAM染色强度高的患者要比低的具有更短的无病生存期(P=0.036)。结论:在乳腺癌中ALCAM高表达,其细胞膜上的ALCAM高表达可能使肿瘤细胞粘附能力减弱,促使肿瘤远处转移,而ALCAM细胞浆异位增强肿瘤的侵袭能力,从而促进肿瘤的进展。
MDR1和Anxa2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与侵袭转移的关系研究
魏熙胤, 马宁, 张飞, 曹淑贞, 牛瑞芳
2011, 38(18): 1145-1148.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1.18.023
摘要:
探讨乳腺癌组织中多药耐药基因(MDR1)和膜联蛋白(Anxa2)表达的相关性及其与乳腺癌转移的关系。方法:应用荧光定量PCR的方法检测20例配对的乳腺导管内癌、100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70例癌旁正常组织中MDR1和Anxa2 mRNA的相对表达情况。结果:MDR1 mRNA在乳腺导管内癌中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癌旁正常组织(P=0.005),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mRNA的表达明显高于癌旁正常组织(P=0.017)和导管内癌(P=0.019 6)。Anxa2 mRNA在乳腺导管内癌中表达与癌旁正常组织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188 9),但是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高于导管内癌(P=0.000 8)和癌旁正常组织(P<0.000 1);MDR1和Anxa2 mRNA的表达升高均与患者出现淋巴结转移有关(P<0.01);2种基因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的表达呈正相关(P<0.000 1)。结论:在肿瘤进展过程中,MDR1和Anxa2 mRNA表达上调与乳腺癌的淋巴结转移有关,二者之间表达具有正相关提示肿瘤细胞的多药耐药的获得和肿瘤侵袭转移之间有着密切联系。
自发Basal-like乳腺癌小鼠模型研究
张丹芳, 孙保存, 赵秀兰, 崔艳芬, 徐少艳, 董学易, 车娜
2011, 38(18): 1149-1153.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1.18.024
摘要:
探讨TA2小鼠自发乳腺癌生物学行为、形态及免疫表型特征,比较其与人Basal-like乳腺癌的相似程度,研究TA2小鼠乳腺癌发生与妊娠及小鼠乳腺癌病毒(mouse mammary tumor virus,MMTV)的关系。方法:收集TA2自发乳腺癌小鼠84只,采用H&E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TA2自发乳腺癌组织形态、免疫表型与转移情况,比较与人Basal-like乳腺癌的相似程度。电化学法检测TA2自发乳腺癌小鼠(n=10)、妊娠15天小鼠(n=6)与正常小鼠(n=6)血清雌二醇和孕酮水平。电镜观察肿瘤细胞内是否存在MMTV病毒颗粒,使用PCR和Real-time PCR分别检测MMTV LTR在TA2正常小鼠乳腺、妊娠小鼠乳腺和乳腺癌中基因组与mRNA表达变化。结果:TA2自发乳腺癌小鼠平均见瘤年龄(329.81±95.32)天,平均分娩次数(2.70±1.82)次,且肿瘤在妊娠期内迅速增长。肿瘤多发生内脏转移,淋巴结转移未见,80.0%(64/80)发生肺转移。TA2自发乳腺癌形态一致,癌巢由胞浆稀少的小圆细胞构成,周围被发育良好的基质包绕。实性癌巢中央为未分化或分化差的癌细胞,且核分裂像多见,中央可见坏死;癌巢边缘的癌细胞多发生分化,呈腺泡状,腺管状或乳头状;腺泡状癌巢周围有单层或多层肌上皮和致密基质包绕;腺管状分化癌巢中央可见粉色分泌物积聚;实性癌巢中央可见坏死。免疫组化染色显示TA2自发乳腺癌不表达ER、PR和HER2,高表达Cyclin D1、PCNA、p53和CK5/6。电镜观察显示肿瘤细胞内存在MMTV病毒颗粒。TA2自发乳腺癌小鼠血清雌二醇和孕酮浓度及瘤组织内MMTV LTR mRNA表达均升高,其改变与妊娠小鼠相似。结论:TA2小鼠自发乳腺癌形态、免疫表型和生物学特征与人Basal-like乳腺癌极为相似,能够反映Basal-like乳腺癌发生发展的全过程,是研究Basal-like乳腺癌的良好模型。妊娠激素水平升高导致的MMTV激活在Basal-like乳腺癌发生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预防化疗后中性粒细胞减少症临床疗效观察中性粒细胞减少症临床疗效观察
周世勇, 王华庆, 张会来, 邱立华, 钱正子, 李维, 侯芸, 付凯, 刘贤明, 崔秀珍
2011, 38(18): 1154-1158.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1.18.025
摘要:
比较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PEG-rhG-CSF)和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预防化疗后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自身交叉对照,选择初治恶性肿瘤患者接受2个周期相同方案的化疗,其中试验周期给予PEG-rhG-CSF 100 μg/kg皮下注射一次,对照周期每日一次皮下注射rhG-CSF 5 μg/kg,直至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绝对值(ANC)在低谷后连续两次检查≥5.0×109/L。结果:入组78例患者,在76个试验周期和74个对照周期中,ANC<1.5×109/L的发生率分别为30.26%和21.16%,持续时间分别为2.34 d和2.31 d;ANC<0.5×109/L的发生率分别为3.8%和3.0%;抗生素使用率分别为11.59%和9.60%(P均<0.05)。试验药和对照药的不良反应均为骨骼肌肉疼痛、乏力、发热、头晕等,发生率与严重程度相似。结论:PEG-rhG-CSF一次给药的疗效和不良反应与rhG-CSF多次给药相似。
新疆地区三阴性乳腺癌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
欧江华, 蒋威华, 倪多, 张国庆
2011, 38(18): 1159-1162.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1.18.026
摘要:
探讨新疆地区三阴性乳腺癌与非三阴性乳腺癌患者临床特征及预后。方法:选取2002年1月至2003年12月本院收治的可手术切除并经病理证实的333例乳腺癌患者,依据ER、PR、Her-2的表达状况将其分为两组,三者表达均为阴性即为三阴性乳腺癌,另一组即为非三阴性乳腺癌,比较两组临床特征、复发转移情况及5年无瘤生存率。结果:333例乳腺癌患者中,三阴性乳腺癌82例,占24.62%,其淋巴结阳性率为41.5%,截止至随访日期,82例三阴性乳腺癌复发转移21例(25.61%),251例非三阴乳腺癌复发转移38例(15.14%),与非三阴性乳腺癌相比,其远处转移的危险比为2.041(P=0.015),肺转移的危险比为2.551(P=0.036),手术后3年内复发转移风险危险比为1.948(P=0.042),生存分析显示三阴性乳腺癌5年无瘤生存率为74.4%,非三阴性乳腺癌为84.9%,两组曲线比较P=0.027。结论:三阴性乳腺癌淋巴结阳性率较非三阴乳腺癌高,其复发转移风险高于非三阴组,主要是远处转移风险较高,具体表现为肺转移风险高于非三阴组,并在术后的3年内复发转移风险高,且5年无瘤生存率低于非三阴性乳腺癌,临床预后差。
妊娠合并卵巢肿瘤的临床分析
张志坤
2011, 38(18): 1163-1165.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1.18.027
摘要:
探讨临床治疗妊娠合并卵巢肿瘤的有效方式,并对治疗效果进行研究分析。方法:选取2008年4月至2011年4月,3年间于本院确诊为妊娠期合并卵巢肿瘤患者232例,回顾其临床资料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妊娠合并卵巢肿瘤患者发生率为0.61%,孕前发现12例,孕早期发现63例,孕中期发现32例,孕晚期发现125例,其中良性肿瘤225例,交界性肿瘤1例,恶性肿瘤6例,以成熟性畸胎瘤和浆液性囊腺瘤为主,共发生并发症66例,以卵巢肿瘤蒂扭转(69.70%)为主,手术治疗209例,卵巢肿瘤自然消失13例,自然分娩10例。结论:妊娠合并卵巢肿瘤以良性肿瘤为主,手术时机及术式主要取决于卵巢肿瘤的大小、位置、形态、性质、孕期及患者的要求等。
奥沙利铂联合卡培他滨在Ⅱ~Ⅲ期胃癌术后化疗中的疗效观察
谈凯, 谢敏
2011, 38(18): 1166-1168.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1.18.028
摘要:
观察奥沙利铂联合卡培他滨对胃癌术后患者的疗效及对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方法:将本院自2007年1月至2009年12月间收治的中晚期胃癌术后患者84例,按入院顺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2例。观察组采用奥沙利铂和卡培他滨联合应用的XELOX方案,对照组采用FOLFOX方案。观察两组患者不良反应、1年生存率、无进展生存期等指标。检测化疗前后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结果:观察组患者白细胞减少、恶心呕吐等一般化疗反应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腹泻和神经毒性的发生率两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观察组手足综合症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平均化疗(3.93±0.42)个周期,一年生存率为83.3%,无疾病生存期(9.1±2.3)个月,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化疗后两组患者CD3+、CD4+细胞的比例以及CD4+/CD8+的比值均较化疗前显著升高,CD4+、CD25+细胞的比例显著下降(P<0.05),观察组患者上述指标变化更显著。结论:对胃癌患者采用奥沙利铂联合卡培他滨化疗方案可显著改善机体的免疫抑制状态,恢复淋巴细胞亚群比例,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联合检测血清肿瘤标志物对大肠癌辅助诊断及预后研究
万彩凤
2011, 38(18): 1169-1171. doi:
摘要:
探讨联合检测血清肿瘤标志物在大肠癌诊断和预后判断中的应用。方法:收集本院自2007年1月至2010年12月间收治的102例大肠癌患者,以50例同期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分别检测其血清肿瘤标志物CEA、CA125、CA19-9和CA724的水平。观察肿瘤标志物水平与大肠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及联合检测对诊断敏感度和特异性的影响。结果:在大肠癌患者中,各肿瘤标志物的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且其水平高低与大肠癌的临床分期和肿瘤的分化程度密切相关。联合检测肿瘤标志物的水平可显著提高诊断的特异性和敏感度。结论:联合检测血清肿瘤标志物有助于大肠癌的诊断和判断患者的预后。
乳腺癌Kodama法改良根治术的临床应用研究
甫拉提·吾瓦力汗, 李涌涛, 欧江华, 吐尔洪·沙比尔, 杨亮, 倪多
2011, 38(18): 1172-1174.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1.18.030
摘要:
探讨对腋淋巴结阳性乳腺癌患者行Kodama术式的应用临床及意义。方法:322例乳腺癌患者,154例临床腋淋巴结阳性乳腺癌患者采用Kodama术式,168例行常规Auchinclos改良根治术式,对两组情况进行比较,同时随访观察患者的预后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行改进术式患者腋下清扫淋巴结总数及L3组淋巴结数较常规术式多,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Kodama术式组患者5年无瘤生存率为58.9%,常规术式组患者5年无瘤生存率为51.1%,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临床腋淋巴结阳性乳腺癌患者行全腋下淋巴结清扫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采用Kodama术式有利于对L3组淋巴结的清扫。
四跨膜蛋白在肝癌中的作用
何磊, 综述, 柯爱武, 郭传勇, 审校
2011, 38(18): 1175-1178.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1.18.031
摘要:
四跨膜蛋白是一组具有四个高度疏水的跨膜结构域的低分子量细胞膜表面蛋白,可广泛参与细胞生长、粘附、迁移等多种生命活动。四跨膜蛋白超家族(TM4SF)可与包括四跨膜蛋白、整合素、生长因子及其受体、HLA家族、主要组织相容复合物(MHC)等在内的多种细胞表面分子相连接,形成以TM4SF为核心的四跨膜蛋白网络。四跨膜蛋白网络可通过直接或间接作用于细胞信号通道从而影响肿瘤细胞的粘附、分化、迁移及侵袭。目前研究表明四跨膜蛋白CD151、CD82、Tspan8及Tspan1与肝癌密切相关,可参与调控肝癌细胞的粘附、增殖、分化、迁移及侵袭等过程来影响肝癌的发生发展。KAI1/CD82为肝癌的抑制基因,上调其表达可以抑制肝癌细胞的迁移和侵袭;CD151在肝癌组织中大量表达,提示CD151或联合CD151/c-Met是可能预测肝癌的进展新指标,并且CD151可能用于肝癌的靶向治疗;而Tspan8(CO-029)及Tspan1(NET-1)则可用于预测肝癌的进展及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