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  第40卷  第18期

基础研究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中CD34+细胞CXCR4的表达及其与细胞迁移的相关性
张乐, 赵丹丹, 夏冰, 郭青, 韩晓蘋, 吴晓雄, 达万明, 张翼鷟
2013, 40(18): 1081-1084.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30709
摘要:
  目的  探讨不同危险度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symdromes,MDS)中骨髓CD34+细胞CXCR4的表达情况及其与细胞迁移率的相关性。   方法  收集40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的骨髓标本,根据IPSS积分系统进行危险度分组。低危组20例:IPSS积分0~1.5分;高危组20例:IPSS积分≥1.5分;同时采集10例健康者的骨髓标本作为对照。分离纯化骨髓CD34+细胞,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CXCR4膜蛋白的表达;研究SDF-1α趋化作用下CD34+细胞的迁移率及CD34+细胞对骨髓基质细胞的迁移率。   结果  高危组MDS患者CD34+细胞CXCR4的表达率明显高于低危组和正常对照组(P < 0.000 1);低危组和正常对照组之间CXCR4的表达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高危组CD34+细胞对SDF-1α及骨髓基质细胞的迁移率显著高于低危组及正常组(均P < 0.000 1),且其对骨髓基质细胞的迁移率与CXCR4的表达呈正相关(P=0.000 1)。   结论  高危组MDS患者CD34+细胞CXCR4的表达量及其对骨髓基质细胞的迁移率均明显高于低危组患者,且其迁移率随CXCR4表达量的增加而升高,不同风险组的MDS患者存在SDF-1及其受体CXCR4表达和功能上的差异,SDF-1及其受体CXCR4在MDS发病中具有重要作用。
化疗后残余胃癌细胞发生上皮间质转化的体外研究
徐志远, 程向东, 杜义安, 黄灵
2013, 40(18): 1085-1088.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30482
摘要:
  目的  观察体外化疗能否诱导胃癌细胞发生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 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   方法  使用5-Fu(30 μg/mL)对胃癌细胞株SGC7901进行4个疗程的体外化疗,残余细胞继续培养,得到能稳定传代的细胞SGC7901/Fu。比较SGC7901及SGC7901/Fu在细胞形态、EMT标记物、化疗耐药性、侵袭能力、肿瘤干细胞特性等方面的差异。   结果   与SGC7901比较,SGC7901/Fu呈间质细胞形态、上皮表型标记物表达下调、间质表型标记物表达上调。在SGC7901细胞及SGC7901/Fu细胞中,5-Fu的中效浓度(IC50)分别为(43.8±7.2)μg/mL及(64.6±5.5)μg/mL,穿过Transwell小室基底膜的细胞数分别为(51.4±8.7)个及(93.2±9.5)个,克隆形成率分别为5.2%±1.0%及13.2%±2.2%,CD44+/CD24-细胞亚群所占比例分别为4.13%±0.81%及7.97%± 0.50%,两者间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体外化疗后残余的胃癌细胞发生EMT,同时细胞侵袭能力增强、化疗耐药性升高,并获得了肿瘤干细胞特性。
ITSN1-S的SH3功能域对恶性胶质瘤细胞U87增殖
王丽, 刘晓丽, 李智慧, 谷峰, 马勇杰
2013, 40(18): 1089-1093.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31003
摘要:
  目的  观察ITSN1-S的SH3功能域对恶性胶质瘤细胞U87增殖能力的影响,并探讨其相关分子机制。   方法  构建标记mGFP荧光的慢病毒表达质粒PCDH-CMV-MCS-EF1-Puro。将ITSN1-S的不同片段的PCR产物:EH1-EH2、EH1-EH2-CC、ITSN1-S,分别连接到慢病毒表达质粒载体中。用HEK-293T细胞分别包装上述四种质粒的慢病毒后感染U87细胞,嘌呤霉素(puro)筛选出稳定表达的细胞,分别命名为vector/U87、EH1-EH2/U87、EH1-EH2-CC/U87、ITSN1-S/U87。Western blot检测目的蛋白的表达,增殖实验和软琼脂克隆形成实验检测各组胶质瘤细胞的增殖能力。   结果   增殖实验和软琼脂克隆形成实验显示与vector/U87、EH1-EH2/U87、EH1-EH2-CC/U87细胞相比较,ITSN1-S/U87细胞的增殖能力显著增强(P < 0.05),但vector/U87、EH1-EH2/U87、EH1-EH2-CC/U87三组细胞之间的增殖能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增殖实验结果显示第6天时,ITSN1-S/ U87、EH1-EH2-CC/U87、EH1-EH2/U87、vector/U87细胞数分别为(29.16±1.19)×104、(22.82±0.94)×104、(22.17±0.90)×104、(21.93± 1.15)×104个;软琼脂克隆形成实验表明第21d时,ITSN1-S/U87克隆形成数高达(6.37±0.41)×103个,而EH1-EH2-CC/U87、EH1-EH2/U87和vector/U87克隆形成数分别为(2.65±0.34)×103、(2.23±0.31)×103和(2.1±0.29)×103个。   结论  过表达ITSN1-S能显著提高胶质瘤细胞U87的增殖能力,这种促进细胞增殖的作用可能是通过SH3功能域来实现的。
临床研究
结直肠癌组织中Golph3的表达与细胞凋亡的相关性
余外市, 邱成志, 王春晓, 吴友谊, 黄种心
2013, 40(18): 1094-1097.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30114
摘要:
  目的  探讨Golph3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细胞凋亡的关系。   方法  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62例结直肠癌组织中的Golph3、Caspase-3的表达,TUNEL法检测结直肠癌组织的凋亡指数,分析结直肠癌组织中的Golph3表达与临床病理因素、细胞凋亡的相关性。   结果   Golph3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率明显高于正常结直肠黏膜(P < 0.05);低分化、浸润深度侵及浆膜外、淋巴结转移、Ⅲ期的结直肠癌组织中Golph3的表达率分别明显高于高中分化、浆膜内、无淋巴结转移者、Ⅰ~Ⅱ期结直肠癌组织的表达率(P均 < 0.05),而Golph3的表达与年龄、性别、肿瘤位置、大体类型、肿瘤长度无关(P>0.05)。Golph3高表达的结直肠癌组织中Cas. pase-3阳性表达率及凋亡指数明显低于Golph3低表达的结直肠癌组织(P < 0.05),相关分析显示结直肠癌组织中Golph3的表达与AI呈负相关(r=-0.320,P < 0.05)。   结论  结直肠癌组织中Golph3存在过表达,与细胞凋亡呈负相关。
乳腺癌WIF-1基因表达及其临床病理特征与该基因启动子区域甲基化的关联
宋金莲, 马中良, 侯琳, 马春红, 王盛楠, 吴琍
2013, 40(18): 1098-1101.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30481
摘要:
  目的  研究WIF-1(Wnt inhibitory factor-1)mRNA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启动子区域甲基化情况,进一步探讨WIF-1基因甲基化与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方法  收集2009年9月1日至2009年12月30日青岛大学附属医院乳腺外科手术切除新鲜组织标本69例,其中良性病变组织9例,乳腺癌及癌旁组织各30例,应用RT-PCR及甲基化特异性PCR(methylation specific PCR,MSP)检测乳腺癌组织、相应癌旁组织和乳腺良性病变组织中WIF-1mRNA表达及其启动子甲基化情况。   结果   癌组织中WIF-1基因表达率明显低于相应癌旁组织及乳腺良性病变组织,具有显著性差异(χ2=41.786,P < 0.05);与其他两组相比甲基化率在癌组织中明显升高(矫正χ2=16.484,P < 0.05);WIF-1基因表达下降与其异常甲基化存在明显关联(P=0.023);WIF-1异常甲基化与乳腺癌发病年龄、肿瘤分级、组织分型和淋巴结转移无相关性(P>0.05)。   结论  异常甲基化可能是乳腺癌WIF-1基因表达下降的重要原因,是乳腺癌发生、发展的重要机制。
江西省靖安县农村妇女高危型人乳头状瘤病毒感染的横断面研究
徐小玲, 李隆玉, 余葆华, 罗筱霞, 李凌
2013, 40(18): 1102-1105.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30558
摘要:
  目的  调查江西省靖安县农村女性子宫颈上皮内高危型人乳头状瘤病毒(high-risk human papillomavirus,hr-HPV)的感染状况。   方法  2012年5月至2012年11月在江西省靖安县地区对35~59岁女性进行人群横断面调查,纳入研究的4 673例受检者中2 491例采用了杂交捕获法(HC-2)方法检测hr-HPV,另外2 182例采用凯普医用核酸分子快速导流杂交基因芯片技术进行hr-HPV检测并分型。   结果   hr-HPV感染率为11.9%,混合感染占41.5%。在进行了分型的2 182例中HPV52型感染率最高(2.8%),其次分别是58、16和39型。hr-HPV感染率在靖安县山区和平原地区之间无差异,年龄分布则有显著性差异(P < 0.001)。   结论  江西省靖安县农村女性hr-HPV感染率与我国其他地区近似,HPV52和58型是该地区优势感染型,hr-HPV感染防治策略应针对不同地域人群的特点有所不同。
a-B晶体蛋白在三阴性乳腺癌中的表达及靶向治疗意义
张凯丽, 田志胜, 王树峰
2013, 40(18): 1106-1110.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30535
摘要:
  目的  研究a-B晶体蛋白在三阴性乳腺癌(TNBC)中的表达,通过分析a-B晶体蛋白与乳腺癌临床、病理各指标之间的相关性,从而探讨其在TNBC的预后及靶向治疗中的作用。   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IHC)S-P法检测30例TNBC,50例非TNBC的石蜡标本切片组织中的a-B晶体蛋白,比较TNBC与非TNBC组织中a-B晶体蛋白表达差异性,对a-B晶体蛋白表达与乳腺癌临床及病理指标间的关系进行相关性分析。   结果   a-B晶体蛋白在TNBC中的阳性表达率为66.67%(20/30),明显高于在非TNBC中的表达率42.00%(21/50)(χ2=4.566,P< 0.05);a-B晶体蛋白在乳腺癌中的表达与年龄、肿瘤直径、肿瘤分期无明显差异(P>0.05);与有无淋巴结转移、淋巴结转移个数、P53表达、ki-67表达有显著性差异(P< 0.05),且呈正相关。a-B晶体蛋白在TNBC中的表达与年龄、肿瘤直径、有无淋巴结转移、淋巴结转移个数、肿瘤分期、P53表达、ki-67表达无相关性(P>0.05)。   结论  a-B晶体蛋白的阳性表达在TNBC与非TNBC之间存在差异。a-B晶体蛋白在TNBC中高表达,且表达强度明显高于非TNBC。a-B晶体蛋白与乳腺癌预后不良相关,而a-B晶体蛋白在TNBC中的高表达可能为TNBC预后差的原因之一。
EphA2及其配体EphrinA1在恶性脑胶质瘤中的表达及与血管生成的关系
方艳伟, 刘力强, 邱文娜, 瓮杰慧, 耿少梅, 焦保华
2013, 40(18): 1111-1115.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30697
摘要:
  目的  检测酪氨酸激酶受体EphA2及其配体EphrinA1在恶性脑胶质瘤中的表达,并探讨其与胶质瘤血管生成的关系。  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62例胶质瘤组织及8例正常脑组织中EphA2、EphrinA1的表达情况,并采用CD105抗体标记微血管内皮细胞,计算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density,MVD)。探讨EphA2、EphrinA1的表达水平与胶质瘤的微血管生成之间可能存在的关系。  结果  EphA2、MVD在胶质瘤中阳性表达明显高于正常脑组织,二者差异显著(P<0.01)。而且随着肿瘤恶性程度增加,EphA2及MVD蛋白染色强度和阳性细胞数均明显升高,高级别脑胶质瘤(Ⅲ~Ⅳ)中EphA2及MVD强阳性表达明显高于低级别胶质瘤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EphrinA1则具有相反的趋势,在大多数恶性脑胶质瘤中呈低水平表达,在低级别胶质瘤和正常组织中呈较高水平表达,且胶质瘤级别越低EphrinA1表达越高。EphA2表达与MVD呈显著正相关(r=0.713,P<0.01),EphrinA1表达与MVD呈显著负相关(r=-0.772,P<0.01),EphA2的表达与EphrinA1呈显著负相关(r=-0.912,P<0.01)。  结论  EphA2在恶性脑胶质瘤中特异性高表达、EphrinA1特异性低表达与胶质瘤的侵袭性和恶性程度密切相关,且EphA2过表达和EphrinA1的缺陷表达可能协同促进胶质瘤组织新生血管的生成,在胶质瘤的发病及恶性进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临床应用
金龙胶囊联合介入治疗对原发性肝癌患者免疫功能调节作用的观察
苑天文, 温树伟, 党之俊, 张晓前, 畅俊平, 薛耀勤
2013, 40(18): 1116-1118.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30206
摘要:
  目的  观察金龙胶囊联合介入治疗对原发性肝癌患者免疫功能的调节作用。  方法  随机选择经临床确诊为中晚期原发性肝癌的住院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患者在介入治疗后第3天开始口服金龙胶囊,3次/日,4粒/次,30 d为1个疗程。对照组患者仅进行介入治疗。治疗过程中两组均不使用其他免疫调节剂。两组患者均于介入治疗前3~5 d及介入治疗后1个月采集外周血标本检测细胞免疫功能指标。  结果  观察组患者介入治疗后外周血CD3、CD4、NK细胞、CD4/CD8比值、SIL-2R和TSGF数量(均值)与治疗前均无显著变化。对照组患者介入治疗后外周血CD3、CD4、NK细胞、CD4/CD8比值、SIL-2R和TSGF数量(均值)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P< 0.05)。  结论  金龙胶囊有助于原发性肝癌患者介入治疗后细胞免疫功能的恢复。
TP诱导联合DDP同期放化疗治疗局部晚期食管癌临床研究
郑明章, 黄利生, 林柏翰, 伍方财, 陈创珍, 庄婷婷, 陈志坚
2013, 40(18): 1119-1122.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30397
摘要:
  目的  研究不适手术的局部晚期食管癌患者行TP方案诱导化疗联合DDP同期放化疗的毒性及疗效。  方法  33例胸段食管鳞癌T3N0MO~T4N2M0期患者(不包括腹腔淋巴结转移),第1天和第22天行TP方案诱导化疗,多西他赛(艾素)75 mg/m2, DDP 75 mg/m2。第43天开始放疗,采用三维适形放疗,总剂量60 Gy,2 Gy/次,5次/周。同期化疗:DDP 30 mg/m2,1次/周,放疗开始的第1、8、15、22、29、36天给药。  结果  诱导化疗Ⅳ级骨髓毒性为12.12%(4/33),无Ⅲ级或以上的肝、肾毒性。同期放化疗骨髓毒性最高为Ⅲ级,红细胞、粒细胞、血小板Ⅲ级毒性分别为21.21%(7/33)、15.15%(5/33)、3.03%(1/33),无Ⅱ级以上的肝肾毒性。Ⅲ级放射性食管炎为9.10%(3/33),未发现Ⅲ级以上的放射性食管炎及Ⅰ级以上的急性放射性肺炎。治疗结束评价显效(CR+PR)84.85%(28/33),稳定(SD)12.12%(4/33),进展(PD)3.03%(1/33);治疗后2个月评价显效(CR+PR)75.76%(25/33),稳定(SD)9.10%(3/33),进展(PD)15.15%(5/33)。全组死亡病例15例。1年生存率66.4%,最主要失败模式是局部失败46.67%(7/15),局部+远处失败26.67%(4/15)。  结论  局部晚期食管癌患者行TP方案诱导化疗+DDP同期放化疗的毒性可以耐受,局部失败仍然是主要的失败模式。
纳米炭在腹腔镜下进展期直肠癌根治术中的应用
姜润学, 蔡海峰, 胡万宁, 刘远廷
2013, 40(18): 1123-1126.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30634
摘要:
  目的  评价纳米炭在腹腔镜下进展期直肠癌根治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  选取2010年12月至2012年3月唐山市人民医院胃肠外科接受腹腔镜下直肠癌根治术治疗的80例患者,根据术中是否应用纳米炭分为试验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比较两组术中清扫淋巴结的总数,直径≤5 mm淋巴结数目及转移淋巴结数目,并观察有无药物不良反应。  结果  试验组注射纳米炭均未发生不良反应且术中黑染淋巴结清晰可辨;试验组患者清扫淋巴结总数[(25.5±8.78)枚vs.(16.05±4.84)枚],直径≤5 mm淋巴结枚数[(22.6±8.25)枚vs.(13.65±4.62)枚],转移淋巴结枚数[(3.13±4.14)枚vs.(1.35±2.06)枚]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其中2例直肠癌患者术中发现肠系膜下动脉根部及髂内动脉旁有黑染淋巴结,相应扩大手术切除范围,术后病理证实淋巴结有肿瘤细胞转移。  结论  在腹腔镜下直肠癌根治术中,应用纳米炭对直肠癌淋巴结清扫有指导作用,方法安全、有效。
铜绿假单胞菌注射液在恶性胸腔积液治疗中的疗效观察
宋飞雪, 裴霞霞, 金七妹, 彭艳, 赵军, 谢骥
2013, 40(18): 1127-1129.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31234
摘要:
  目的  观察胸腔注入铜绿假单胞菌注射液治疗恶性胸腔积液的临床疗效。  方法  将90例恶性胸腔积液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1例,对照组A 29例,对照组B 30例。治疗组予以胸腔注入铜绿假单胞菌注射液治疗,对照组A和B分别予以胸腔注入顺铂和白介素-2治疗。比较3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  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80.6%,对照组A和对照组B的总有效率分别为51.7%和56.7%,治疗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治疗组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结论  胸腔注入铜绿假单胞菌注射液治疗恶性胸腔积液疗效明显,不良反应轻,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临床病例讨论
1例多发性骨髓瘤治疗期间并发垂体危象
徐笑笑, 马中书, 于泳, 张连郁, 刘佩芳, 张鹏宇, 房淑霞, 张翼鷟
2013, 40(18): 1130-1133.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30752
摘要:
多发性骨髓瘤(myltiple myeloma, MM)是一种老年病,治疗原则以化疗为主。然而化学治疗相关的不良反应与希恩综合征的临床表现相似,对于无明确产后出血史的老年患者,往往容易造成误诊、漏诊。因此,老年多产的女性,在化疗期间出现顽固性低钠血症及消化道反应时,应考虑希恩综合征的可能,早期明确诊断,及时给予个体化治疗。
综述
肥胖  脂肪因子与食管腺癌的研究进展
段晓峰, 唐鹏, 于振涛
2013, 40(18): 1134-1136.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30285
摘要:
肥胖与肿瘤是全球两大影响健康的重要问题,肥胖增加食管腺癌的发病及死亡风险。脂肪组织能够分泌多种生物学活性的脂肪因子,如瘦素、脂联素、抵抗素等。近年研究发现脂肪因子在胃食管返流病、Barrett食管及癌变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就肥胖及脂肪因子与食管腺癌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神经内镜下经鼻蝶治疗垂体肿瘤的研究进展
贾艳飞, 陈群帮, 侯睿哲, 赵兴利
2013, 40(18): 1137-1140.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30072
摘要:
神经內镜下垂体肿瘤切除术取代传统显微镜下经鼻蝶垂体瘤切除术,是使用经鼻內镜从正常生理鼻腔空隙直达蝶窦切除肿瘤的手术方法。神经内镜以其创伤小、术程短、术式简洁、术后恢复快等优点,逐渐成为治疗垂体肿瘤的首选手术方式。本文对目前国内外应用神经内镜治疗垂体肿瘤适应症、并发症、手术技巧、新技术的使用等相关临床进展进行综述,旨在能够更好的应用该技术以提高垂体肿瘤的手术治疗效果。
鞘内输注系统治疗顽固性癌痛
王昆
2013, 40(18): 1141-1144.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31400
摘要:
肿瘤患者疼痛的发生率较高,是临床尚未解决的难题。多项随机对照研究表明,鞘内输注镇痛药物是缓解癌痛的有效方法。鞘内药物输注系统在有效镇痛的同时,使不良反应最低。鞘内镇痛治疗使用越早患者受益越大。在给予体内植入鞘内给药装置前首先需要测试镇痛效果,恰当的实施测试时段极为重要,且有效维持时间决定患者是否适合接受植入鞘内镇痛系统。本文对鞘内药物输注系统的治疗依据、患者选择、测试、植入操作技术问题及并发症等方面进行阐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