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  第41卷  第10期

特约综述
癌细胞葡萄糖代谢重编程的分子基础
赵世光
2014, 41(10): 611-615.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40513
摘要:
代谢的重编程是癌细胞的基本特征之一,其中葡萄糖代谢方式和途径的改变对癌症的发生和发展至关重要。即使在氧气足够充足的情况下,快速增殖的癌细胞生长所需的能量主要由糖酵解而非氧化磷酸化提供,癌细胞这种特殊的糖代谢现象被称为Warburg效应。这种特有的能量获取方式已在多种癌细胞中得到验证,以癌细胞对葡萄糖高摄取率和利用增加为原理的18F-FDG PET/CT显像已广泛应用于临床的癌症诊断。但癌细胞为何利用有氧酵解获取能量以及有氧酵解进行的分子基础目前尚不明确,本文围绕调控癌细胞糖酵解进程中的直接调控酶、癌基因及致癌代谢小分子进行分析和综述。
基础研究
环磷酰胺联合强的松建立人乳腺癌小鼠移植模型
嵇健, 刘民锋, 杨翼鹏, 郭昭泽, 董建宇, 叶长生
2014, 41(10): 616-619.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31920
摘要:
  目的   将人乳腺癌细胞接种于具有正常免疫功能但受抑制状态的小鼠,以期建立乳腺癌小鼠模型。   方法   将40只雌性BALB/c随机平均分成4组,按环磷酰胺和强的松用量多少分为对照组、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将人乳腺癌细胞接种于小鼠背部,观察小鼠成瘤时间、成瘤率、肿瘤的影像、病理学表现及其重要内脏器官转移情况等。   结果   高剂量组成瘤率高,成瘤时间早,且内脏器官转移多,小鼠死亡率高。中剂量组成瘤率较低,成瘤时间较晚,内脏器官转移少,小鼠死亡率低。对照组和低剂量组未见成瘤和小鼠死亡。   结论   本实验成功用环磷酰胺联合强的松在免疫正常的小鼠中建立人乳腺癌小鼠移植瘤模型,较好的模仿乳腺癌在免疫正常的机体里的发生、发展过程。
血管内皮诱导培养基促进结肠癌细胞向血管内皮细胞方向分化的研究
李逸仙, 孙保存, 刘志勇, 赵秀兰, 程润芬, 齐丽莎
2014, 41(10): 620-623.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32206
摘要:
  目的   探讨结肠癌细胞在血管内皮诱导环境下向血管内皮细胞方向分化的潜能。   方法   将3种不同分化程度的结肠癌细胞HCT116、SW480和HT29分别置于含有内皮细胞诱导因子的条件培养基中培养15 d后,利用Western blot检测血管内皮特异性指标白细胞分化抗原31(cluster of differentiation 31,CD31)和白细胞分化抗原34(cluster of differentiation 34,CD34)的表达变化;利用细胞免疫荧光检测HCT116细胞在内皮诱导培养基及普通培养基中CD31、CD34的表达变化;通过三维培养观察内皮诱导培养基对HCT116细胞体外成管能力的影响。   结果   Western blot显示诱导培养15 d后的3种细胞中低分化HCT116细胞的CD31、CD34表达增强最明显,而中分化的SW480细胞和高分化的HT29变化不显著。细胞免疫荧光显示与普通培养基相比,内皮诱导培养基中HCT116细胞的CD31、CD34表达显著增强。体外三维培养发现经内皮诱导培养后的HCT116细胞较对照细胞成管能力显著增强。   结论   血管内皮诱导培养基促进具有较强干细胞样特性的结肠癌细胞向血管内皮细胞方向分化。
32P胶体体外诱导颅咽管瘤细胞凋亡
常洪波, 高铭, 王淑为, 赵思源, 卢旺盛, 于新, 田增民, 张剑宁
2014, 41(10): 624-628.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40197
摘要:
  目的   探讨32P胶体对颅咽管瘤(craniopharyngioma,CP)体外培养细胞诱导凋亡作用及剂量效应和时间效应关系。   方法   通过原代细胞培养获得CP有限传代细胞系,经不同浓度32P胶体处理不同时间后,应用MTT比色法绘制细胞存活率曲线。流式细胞仪定量检测细胞凋亡率。Hoechst 33342荧光染色检测凋亡细胞形态。TUNEL荧光染色检测DNA特征改变。透射电子显微镜(TEM)检测细胞超微结构。   结果   Hoechst 33342荧光染色、TUNEL荧光染色、TEM均证实32P胶体确能引起CP细胞产生凋亡。随着32P胶体处理浓度(0~14.80 MBq/mL)及时间(1~14 d)的增加,CP细胞存活率减少、凋亡率增高。   结论   32P胶体能明显抑制CP体外培养细胞生长并诱导凋亡,剂量越大及处理时间越长其杀伤作用越强。
临床研究与应用
136例中国北方汉族人群经典型霍奇金淋巴瘤与EB病毒感染的相关性研究
付骞千, 纪洪媛, 张甜甜, 高大林, 吴玉, 刘乐, 翟琼莉
2014, 41(10): 629-633.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40394
摘要:
  目的   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感染与多种肿瘤的发生关系密切,现已证实EBV感染与经典型霍奇金淋巴瘤(Classical Hodgkin lymphoma,CHL)发生关系尤为密切,但CHL患者中EBV检出率因种族、地域、性别和年龄的不同而有所差异,本研究目的在于探讨中国北方地区CHL发病与EBV感染的相关性。   方法   用原位杂交的方法检测136例确诊为CHL病例中EBV编码的小RNA(Epstein-Barr virus encoded RNA,EBER)。   结果   在136例CHL患者中EBER的总阳性率为28%(37/136),其中混合细胞型(mixed cellularity,MC)阳性率最高为49%(23/47)(P < 0.001),其次为富于淋巴细胞型(1ymphocyte rich,LR)30%(3/10),结节硬化型(nodular sclerosis,NS)14%(10/73),淋巴细胞消减型(1ymphocyte depletion,LD)0例(0/2)。CHL发病年龄呈单峰分布,主要在21~30岁年龄组。NS型在21~30年龄组出现一个明显单峰,而MC型在41~50岁年龄组存在一个略低的峰,EBER阳性率在0~10岁和41~50岁这两个年龄组分别有两个峰值(21.6%和24.3%)。   结论   中国北方汉族人群CHL的发病与EBV的感染有一定的关系,其中以MC与EBV的关系较为密切。
术前外周血NLR对上皮性卵巢癌患者预后的影响
张文琪, 郝权
2014, 41(10): 634-638.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30874
摘要:
  目的   评价术前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t-to-lymphocyte ratio,NLR),对上皮性卵巢癌患者预后的预测意义。   方法   回顾性分析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80例上皮性卵巢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通过建立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确定术前外周血NLR预测术后生存的最佳截点,以此将患者分为低NLR和高NLR两组,分析NLR与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并通过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评估术前外周血NLR对患者术后生存的影响。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法验证术前NLR与肿瘤相关巨噬细胞浸润的关系。   结果   术前NLR预测患者术后生存时间的最佳截点为3.8。术前低NLR组(NLR≤3.8)与高NLR组(NLR > 3.8)患者在FIGO分期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05),而在其他的各项临床病理特征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80例上皮性卵巢癌术后中位生存时间为45个月,术后1、3年生存率分别为93.7%、60.0%。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前NLR > 3.8(P < 0.005)及术后FIGO分期为Ⅲ~Ⅳ期(P < 0.005)是影响患者术后总体生存以及无瘤生存期的危险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术前NLR > 3.8(P < 0.05)及术后FIGO分期为Ⅲ~Ⅳ期(P < 0.05)为上皮性卵巢癌患者术后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免疫组织化学法表明肿瘤相关巨噬细胞在术前高NLR组54.65±8.78与低NLR组41.78±9.10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01)。   结论   术前NLR升高提示患者预后不良,是影响上皮性卵巢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14例髓外浆细胞瘤患者的临床特征分析及治疗
王晶, 景红梅, 李敏, 董菲, 陈渝萍, 克晓燕
2014, 41(10): 639-642.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31259
摘要:
  目的   探讨伴髓外浆细胞瘤(extramedullary plasmacytoma,EMP)的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患者的临床特点,治疗选择及预后。   方法   对14例确诊的伴髓外浆细胞瘤的多发性骨髓瘤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14例患者男女比为1:l,中位年龄56.9岁。9例患者初诊时即出现EMP,5例在治疗过程中发生。治疗选择包括化疗,手术,放疗或自体移植。6例患者单发EMP,8例多发EMP(multiextramedullary plasmacytomas,MEP);单发患者中5例部分或接近完全缓解,1例病情进展;多发患者中5例死亡,1例病情进展,2例部分缓解。   结论   MM伴有MEP者对常规化疗反应差,预后不良,需要探讨新的治疗策略。
电视胸腔镜肺叶切除术中并发症的分析与对策
蔡庆勇, 梁贵友, 曾宽, 徐刚, 刘达兴, 宋永祥, 李剑
2014, 41(10): 643-646.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31425
摘要:
  目的   总结预防及处理胸腔镜肺叶切除术中并发症的方法。   方法   2007年1月至2012年12月,实施VATS肺叶切除手术317例。观察术中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并总结处理对策。   结果   术中发生并发症患者28例(8.8%),包括血管意外损伤出血16例(5.0%)、误伤/断支气管2例(0.6%)、缝合器切割血管残端渗血4例(1.3%)、缝合器切割残端肺漏气3例(0.9%)、肺损伤2例(0.6%)、膈肌损伤1例(0.3%)。中转开胸17例,中转率5.4%。出血镜下修补成功14例,成功率70%(14/20)。术中无死亡病例。   结论   胸腔镜肺叶切除是胸外科难度较高的手术方法,需注重预防及正确处理术中并发症,尤其是大血管的损伤出血,才能减少中转开胸率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使其得到广泛的推广。
吉西他滨长春瑞滨联合吡喃阿霉素方案治疗复发难治T细胞淋巴瘤疗效分析
吴少华, 王华庆, 钱正子, 张会来, 周世勇, 邱立华, 宋拯, 王先火
2014, 41(10): 647-650.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40559
摘要:
  目的   探讨吉西他滨、长春瑞滨联合吡喃阿霉素(GNT)方案对复发难治T细胞淋巴瘤(TCL)患者的疗效和毒副作用。   方法   应用GNT方案治疗69例复发难治TCL患者,方案为吉西他滨800 mg/m2,d1、8,长春瑞滨25 mg/m2,d1,吡喃阿霉素20 mg/m2,d1,21天为1个周期。   结果   总有效率(ORR)为65.2%,其中CR为29.0%。主要不良反应为血液学毒性。患者1、3、5年OS分别是71.7%、47.3%、32.4%,中位生存期为36个月。   结论   GNT方案治疗复发难治TCL疗效较高、可耐受。
手术切除原发病灶对转移性乳腺癌的疗效分析
王越华, 陈德杰, 黄春荣
2014, 41(10): 651-654.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32095
摘要:
  目的   对转移性乳腺癌原发病灶是否行手术切除目前并未形成共识,本研究是通过分析转移性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评价本组资料手术和非手术治疗方法的优劣。   方法   收集2005年1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120例原发性乳腺癌同时伴有远处转移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其分为手术组和非手术组,分析两组总体生存率和局部病灶进展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120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的中位时间为52(10~92)个月。手术组共55例,其中30例为术后围手术期内发现远处转移,非手术组65例。两组患者的肿瘤局部分期、淋巴结分期、肿瘤转移的部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与非手术组患者相比,手术组总体生存时间明显延长(49个月vs. 33个月,P=0.016),有症状的局部病情进展比例明显降低(14.5% vs. 46.2%,P > 0.001)。   结论   研究结果显示,对于转移性乳腺癌患者,切除原发病灶可有助于提高总体生存时间,延缓病情进展。但此结论仍需要多中心的临床研究结果证实。
影响慢性中重度癌痛患者疼痛治疗效果的相关因素分析
王楠娅, 刘玉梅, 赵恒军, 何华, 李薇
2014, 41(10): 655-658.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32077
摘要:
  目的   分析影响慢性中重度癌痛患者疼痛治疗效果的相关因素,进一步指导临床治疗。   方法   收集426例确诊为恶性肿瘤且伴有慢性中重度癌痛患者的相关资料,分析影响疼痛治疗效果的相关因素。   结果   患者3 d内疼痛控制良好率为85.6%。合并骨转移(P=0.026)、疼痛控制后仍有爆发痛发生(P < 0.001)、每日等效口服吗啡剂量(morphine equivalent daily dose,MEDD)较大(P < 0.001)的患者疼痛控制不佳;而阿片类药物联合非甾体抗炎药(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NSAIDs)有利于疼痛的控制(P=0.024)。单因素分析显示消化系统肿瘤、疼痛强度、四肢痛、合并神经病理性疼痛、应用芬太尼透皮贴剂、Ⅳ期患者中多部位转移为疼痛控制的危险因素(P < 0.05)。   结论   合并骨转移、存在爆发痛、MEDD较大为疼痛的独立危险因素。联合作用NASIDs为疼痛控制的保护因素。
31例血管免疫母T细胞淋巴瘤临床分析
王彦艳, 吕艳芳, ZHAOShu, 庄永志
2014, 41(10): 659-661.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40489
摘要:
  目的   探讨血管免疫母T细胞淋巴瘤(AITL)的发病情况、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   方法   回顾性分析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1995年1月至2008年1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收治的31例AITL患者的临床及随访资料,分析其发病情况、临床特征、诊断及不同治疗方案对有效率的影响。   结果   31例完全缓解率(CR)为54.8%,部分缓解率为(PR)16.1%,总有效率为(70.9%),中位生存时间27.3个月,5年总生存率为35%,CHOP(CTX VCR ADM PDN)组和COP(CTX VCR PDN)组有效率分别为76.5%和75%,无显著差异(P > 0.05)。   结论   AITL临床表现多样且无特异性,其首发部位广泛,化疗对本病有效率较高。COP化疗方案与CHOP疗效相似且不良反应小,值得推荐。
联合检测血清miR-125b和AFP对原发性肝细胞癌的诊断价值
左铎, 罗艺, 郭华, 张宁
2014, 41(10): 662-666.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40337
摘要:
  目的   探讨血清中miR-125b作为原发性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的血清标志物的可能性和联合检测miR-125b和AFP对HCC的诊断价值。   方法   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qPCR)检测65例HCC患者和30例健康对照组的血清miR-125b表达量,分析其对HCC的诊断价值,以及与HCC临床病理资料参数间的关系。   结果   HCC患者组血清miR-125b表达与对照组相比较低,且两者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miR-125b的表达与患者性别、年龄、乙肝表面抗原阳性、AFP、ALT和α-GGT的表达水平无关(P > 0.05)。miR-125b的表达与患者肝硬化、肿瘤大小和TNM分期有关,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单独检测miR-125b的ROC曲线下的AUC为0.917(95%CI:0.851~0.960,P < 0.001),灵敏性为85.9%,特异性为93.5%,联合miR-125b和AFP检测的ROC曲线下的AUC为0.951(95%CI:0.894~0.982,P < 0.001),灵敏性为92.9%,特异性为93.5%,检测AFP < 20 μg/L的HCC患者血清miR-125b的ROC曲线下的AUC为0.889(95%CI:0.776~0.957,P < 0.001),灵敏性为84.0%,特异性为87.1%。   结论   联合检测血清miR-125b和AFP对早期诊断原发性HCC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国家基金研究进展综述
FDG PET/CT在诊断神经系统副肿瘤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康磊, 徐小洁, 马超, 王荣福
2014, 41(10): 667-670.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40196
摘要:
神经系统副肿瘤综合征(paraneoplastic neurologic syndrome,PNS)是发生于某些恶性肿瘤患者体内神经系统表现异常的一类少见疾病,其临床表现多样,且神经系统症状的出现多早于恶性肿瘤的诊断。虽然抗神经元抗体对诊断PNS有提示作用,但是存在较多假阳性和假阴性情况。因此,PNS的诊断往往是临床工作的难点。PET/CT是一种解剖和功能融合的显像技术,通过一次扫描即可评价全身情况。脱氧氟代葡萄糖(FDG)PET/CT对于PNS的诊断优势不但在于能够显示全身范围内潜在的恶性肿瘤病灶,而且可以早期发现脑部代谢异常。本文通过介绍PNS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并对FDG PET/CT在诊断PNS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拟为临床上PNS的诊断提供帮助。
乳腺癌HER-2检测的概况与进展
耿强, 钱晓龙, 付丽
2014, 41(10): 671-674.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40377
摘要:
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neu)是乳腺癌重要的预后和HER-2靶向药物治疗的预测指标,准确检测乳腺癌患者的HER-2状态对临床诊疗具有重要意义。目前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和美国病理医师学会(CAP)推荐免疫组织化学(IHC)、荧光原位杂交(FISH)和亮视野原位杂交(BISH)3种HER-2检测方法。虽存在各自的优势和不足,但在少数情况下仍无法检测部分患者HER-2的状态。银增强原位杂交(SISH)、多重连接探针扩增技术(MLPA)、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Q-RT-PCR)和RNA原位杂交(RNA-ISH)等新的检测方法也不断应用到HER-2检测中,因其自身的独特优势,满足了部分患者的HER-2检测需求,因而有很好的临床应用前景。本文将对这些技术的特点及其优势和存在的不足进行综述。
综述
EGFR-TKIs联合化疗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中的应用
蔡丽君, 刘咏梅, 卢铀
2014, 41(10): 675-678.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32097
摘要:
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治疗需首先明确其组织学类型与分子学特征。若存在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基因突变或渐变性淋巴瘤激酶(ALK)基因融合,应首选分子靶向药物治疗。但分子靶向治疗药物并未改善晚期患者的总生存,如何提高晚期NSCLC患者的总生存是目前临床医生关注的热点。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EGFR-TKIs)与含铂双药交替使用模式作为晚期NSCLC的一线治疗方案,可能将明显延长EGFR阳性突变患者总生存时间。本文就小分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联合化疗治疗NSCLC患者、方式及其疗效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