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  第42卷  第20期

显示方式:
肿瘤相关静脉血栓栓塞症的预防与治疗中国专家指南(2015版)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肿瘤与血栓专家共识委员会
2015, 42(20): 979-991.
摘要:
微小结节肺癌和靶向治疗
廖美琳
2015, 42(20): 992-996.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5.20.744
摘要:
肝动脉灌注在结直肠癌肝转移治疗中的应用现状及前景
王韵, 李宇红
2015, 42(20): 997-1001.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5.20.845
摘要:
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 ,CRC )是中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肝转移是其主要的转移模式及治疗关键。相对于全身化疗,肝动脉灌注(hepatic arterial infusion,HAI)给药方式可使肝脏局部药物浓度升高,而外周血液中药物浓度较低,全身不良反应相对较低。HAI 化疗在肠癌肝转移的转化化疗、肝切除术后辅助化疗以及肠癌根治性切除术后的肝转移预防方面显示出一定的应用前景。本文就HAI 在肠癌肝转移的治疗现状及前景做一综述。
抗雄激素药物治疗去势抵抗型前列腺癌的机制研究进展
王前奔, 吴大勇
2015, 42(20): 1002-1006.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5.20.967
摘要:
去势抵抗型前列腺癌(castration-resistant prostate cancer ,CRPC)是指经内分泌治疗产生耐药并继续发展的致命性前列腺癌,雄激素受体(androgen receptor,AR)激活途径仍是这一阶段前列腺癌发展的驱动机制,因此抗雄激素治疗仍然是重要的治疗手段之一。虽然许多新型抗雄激素治疗药物在临床治疗中显示了显著的疗效,但同时耐药也频繁出现。本文就近年来几种主要抗雄激素治疗药物的作用及相应的耐药机制进行综述。
Dickkopf-1 对结肠癌组织血管生成拟态形成的抑制作用及相关机制研究*
齐丽莎①, 刘志勇①, 宋汪昭①, 程润芬①, 孙保存①②
2015, 42(20): 1007-1011.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5.20.179
摘要:

目的:探讨结肠癌组织中Dickkopf-1(Dkk 1)表达对血管生成拟态(vasculogenic mimicry ,VM)的抑制作用及相关机制。方法:收集2002年1 月至2004年12月间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收治的217 例结肠癌患者资料,利用CD34-PAS对结肠癌组织进行双重染色及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并分析VM与Dkk 1 表达的关系;利用体外三维培养(three dimensional culture,3Dculture)观察Dkk 1 对人结肠癌HCT 116 细胞管状结构形成能力及血管内皮钙黏蛋白(VE-cadherin)表达的影响;建立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进一步明确Dkk 1 对肿瘤组织内VM形成的抑制作用。结果:存在VM的结肠癌组织中Dkk 1 表达较低(P < 0.05);Dkk 1 过表达的HCT 116 细胞形成管状结构能力明显减弱,且VE-cadherin表达降低;Dkk 1 可抑制裸鼠移植瘤组织中HCT 116 细胞形成VM。结论:Dkk 1 过表达可抑制结肠癌中VM形成。

miR-124 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作用机制研究
任晖, 欧剑锋, 赵庆丽
2015, 42(20): 1012-1017.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5.20.925
摘要:
目的:探讨m iR- 124 表达与乳腺癌发生、发展的相关性及机制。方法:运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RT-PCR)检测乳腺癌细胞系以及52例患者乳腺癌癌组织和对应的癌旁正常组织样本中miR-124 的表达水平。在乳腺癌细胞株MDA-MB-231和T-47D 中过表达miR-124 后,测定细胞增殖活性以及侵袭转移能力。构建荧光素酶报告载体pMIR- 特异性蛋白1(specificityprotein 1,SP1)的3'UTR,利用荧光素酶活性检测鉴定miR-124 的预测靶基因SP1。qRT-PCR和Westernblot法分别检测SP1 的mRNA 和蛋白质的表达水平。结果:miR-124 在乳腺癌细胞系和癌组织中表达量下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1),并与肿瘤的转移、分期、分级和预后相关。在乳腺癌细胞株MDA-MB-231 和T-47D 中过表达miR-124 后抑制乳腺癌细胞系的增殖、侵袭以及迁移(P < 0.01)。 转染miR-124 模拟物显著抑制荧光素酶的活性(P < 0.05)。 转染miR-124 模拟物显著下调MDA-MB-231 和T-47D 细胞中SP1 的mRNA(P < 0.05)和蛋白质的表达水平。结论:miR-124 在乳腺癌癌组织中低表达,miR-124 低表达与乳腺癌不良预后有关,且miR-124 可通过调控转录因子SP1 抑制乳腺癌癌细胞的增殖、侵袭和转移。miR-124 表达异常减少可能是乳腺癌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
A20突变与弥漫大B 细胞淋巴瘤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
庹樱篮, 陈琴, 杨文秀
2015, 42(20): 1018-1024.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5.20.882
摘要:
目的:检查弥漫大B 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 )中肿瘤坏死因子诱导蛋白3 基因(tumornecro sisfactor ,alpha-inducedprotein 3 gene ,A 20基因)突变情况,探讨其对DLBCL 进展、预后及肿瘤耐药的影响。方法:收集104 例DLBCL 病例及其临床资料并随访部分病例,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肿瘤细胞中P-gP和Ki-67蛋白表达;聚合酶链反应扩增和DNA 测序检测A 20基因外显子3、6、7 突变情况;分析A 20基因与DLBCL 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结果:104 例DLBCL 中,A 20基因3 号外显子存在错义突变,总突变率17.3% 。其中第73位突变率在ABC-DLBCL与GCB-DLBCL病例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18.5% vs . 2.5% ,P = 0.010);在临床分期晚和高IPI 指数的DLBCL 病例中,A 20突变率明显高于相应的早临床分期和低IPI指数病例(P < 0.05)。 在A 20基因突变与未突变病例之间P-gP表达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6/ 18vs. 52/ 86,P = 0.021),Ki-67低表达与高表达病例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低表达/ 高表达:1/ 17vs. 26/ 60,P = 0.030);与未突变病例比较,A 20基因突变的DLBCL 病例复发率有增高的趋势(P = 0.06),生存状况较差(P = 0.016)。 结论:DLBCL 病例中A 20基因的突变对DLBCL 的临床病理特征及生存状况有一定影响,A 20基因突变可能是DLBCL 预后不良的相关因子。
盐酸苯达莫司汀治疗利妥昔单抗耐药的B 细胞惰性淋巴瘤多中心Ⅲ期临床研究
宋腾①, 张会来①, 王华庆②, 李静敏①, 克晓燕③, 曹军宁④, 黄慧强⑤, 张伟京⑥, 朱军⑦, 范云⑧, 冯继锋⑨
2015, 42(20): 1025-1030.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5.20.978
摘要:
目的:评价注射用盐酸苯达莫司汀单药治疗利妥昔单抗治疗失败的B 细胞惰性淋巴瘤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2010年4 月至2013年4 月,全国8 个研究中心入组100 例利妥昔单抗治疗失败的B 细胞惰性淋巴瘤患者,接受苯达莫司汀单药治疗(120 mg/m2,d1、2,每21天1 个周期,最多8 个周期)。 主要终点指标为总反应率(ORR ),次要终点指标包括疾病控制率(DCR )、无进展生存(PFS)、总生存(OS)及安全性评估。结果:全组100 例患者,中位年龄为56(28~74)岁,共计化疗447 个周期,中位4(1~8)个周期。93例患者完成至少2 个周期治疗,可评价疗效。15例(16.1%)获得完全缓解(CR),52例(55.9%)获得部分缓解(PR),22例(23.7%)稳定(SD),4 例(4.3%)进展(PD),ORR 为72% ,DCR 为95.7% 。中位随访时间26.6(2~48.4)个月,59例(63.4%)出现疾病进展,中位PFS 为8.53个月(95%CI:6.518~10.542),1 年PFS 率(40.6 ± 5.3)% 。48例(48%)出现3/ 4 级不良事件,3/ 4 级白细胞减少、中性粒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发生率分别为26% 、24% 和11% 。结论:苯达莫司汀治疗利妥昔单抗耐药的B 细胞惰性淋巴瘤客观缓解率较高,骨髓抑制为最常见不良反应,系二线治疗惰性B 细胞淋巴瘤的新选择。
非小细胞肺癌免疫治疗最新进展与挑战
程森森①②, 马原①②, 宋宝③, 刘杰①
2015, 42(20): 1031-1036.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5.20.660
摘要:
肺癌在中国乃至全球范围内是威胁人类健康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和死亡率居高不下,预后也较差。近年来,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celllungcancer ,NSCLC )虽然在手术治疗、化疗、放疗及靶向治疗方面均取得了很大进展,但其疗效并不令人满意,晚期NSCLC 患者的5 年生存率仍然很低。随着肿瘤免疫学及分子生物学的发展,肺癌的免疫治疗得到广泛关注,并为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方向。免疫治疗种类繁多,有免疫检测点受体抑制剂、主动性免疫疫苗和过继性免疫疫苗等。I 期临床试验显示了较高缓解率,Ⅱ期/ Ⅲ期临床试验亦在进一步探索中。本文就当前非小细胞肺癌免疫治疗的最新进展及面临的挑战进行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