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  第44卷  第13期

乳腺癌研究与治疗
乳腺癌靶向治疗的临床进展和未来
徐兵河
2017, 44(13): 625-629.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7.13.121
摘要:
靶向治疗是乳腺癌最重要的治疗手段之一。近年来针对不同亚型乳腺癌开发了越来越多的分子靶向治疗药物,这些药物的临床应用改善了乳腺癌的治疗效果,并不断改变乳腺癌的临床实践过程。如何克服肿瘤的耐药性以及开发出能够超越传统靶向药物疗效的新药是今后的重要研究方向。
抗HER-2靶向治疗乳腺癌在研临床试验进展
佟仲生
2017, 44(13): 630-634.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7.13.115
摘要:
目前抗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2,HER-2)阳性乳腺癌临床研究关注不同机制下靶向药物的联合、靶向药物与内分泌治疗联合、双靶向药物与化疗药物联合,目的是为未来抗HER-2临床治疗指明方向。本文着重介绍国内外在研的Ⅱ~Ⅲ期临床试验,同时介绍有较好应用潜能的靶向药物,主要包括新型小分子靶向药物、单克隆抗体靶向药物、单克隆抗体偶联物、双靶点药物联合治疗、靶向药物联合内分泌治疗、靶向联合化疗、曲妥珠单抗皮下注射制剂、HER-2肿瘤疫苗等。
激素受体阳性乳腺癌靶向治疗进展
夏雯, 王树森
2017, 44(13): 635-639.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7.13.008
摘要:
内分泌治疗是激素受体阳性乳腺癌的主要治疗手段。内分泌耐药是这部分患者肿瘤复发或进展的主要原因。近期研究发现一系列导致激素受体阳性乳腺癌不依赖雌激素的抵抗机制,开发出相应的靶向治疗药物,其中包括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4/6抑制剂、mTOR抑制剂、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抑制剂、抗血管生成药物、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抑制剂、胰岛素样生长因子受体抑制剂,以及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等。这些药物被用于阻断耐药通路并提高内分泌治疗疗效,其中已经被批准上市的靶向药物有依维莫司和palbociclib。本文将对内分泌联合靶向治疗的药物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25岁以下极年轻乳腺癌研究进展
马霭雯, 徐兵河
2017, 44(13): 640-643.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7.13.292
摘要:
hormone-receptor-positive breast cancer; hormone therapy; target therapy年轻乳腺癌较老年乳腺癌侵袭性更强,预后更差,但年龄界限并不清晰,年龄作为预后因素是否为连续性变量仍需论证。其中年轻妊娠相关性乳腺癌患者具有特殊的临床及预后特征。本文将25岁及以下乳腺癌定义为极年轻乳腺癌(very young breast cancer,VYBC),对其遗传学因素、临床病理特征、预后、治疗以及妊娠相关性乳腺癌等进行综述,以期为更佳治疗选择提供帮助。
HDAC抑制剂下调乳腺癌细胞系HER-2的表达及miRNA表达谱的变化
史业辉, 赵伟鹏, 陈星宇, 张菊萍, 李帅, 贾勇圣, 佟仲生
2017, 44(13): 644-648.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7.13.128
摘要:
  目的  探讨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istone deacetylase,HDAC)抑制剂下调乳腺癌HER-2的表达机制,为乳腺癌抗HER-2治疗提供新的实验依据。  方法  利用HDAC抑制剂处理HER-2阳性乳腺细胞,qPCR和Western检测HER-2基因和蛋白水平的变化,同时采用miRNA芯片筛选HDAC抑制剂相关的miRNA谱,qPCR验证miRNA表达变化。  结果  体外细胞实验证实HDAC抑制剂TSA和SAHA可下调乳腺癌细胞系HER-2的表达,TSA可下调BT474的HER-2基因表达,浓度为100 nmol时下调10.7%,浓度为200 nmol时下调38.9%(P < 0.05)。TSA对原代细胞HER-2基因表达无明显下调(P > 0.05)。SAHA对BT474中HER-2基因表达的影响,浓度5 μmol/L组下调93.9%(P < 0.05),而1 μmol/L组无明显下调。SAHA对原代细胞HER-2基因表达下调较为明显,浓度1 μmol/L时下调92.7%,浓度5 μmol/L时下调87.1%。通过miRNA芯片筛选出7条miRNA,qPCR监测SAHA、TSA处理后,miR-762基因表达上调2.11倍。  结论  HDAC抑制剂可能通过miRNA表达谱改变介导下调乳腺癌HER-2的表达。
依维莫司治疗PI3K/AKT/mTOR通路突变难治性晚期乳腺癌1例
张杰, 史业辉, 赵伟鹏, 何丽宏, 贾岩, 佟仲生
2017, 44(13): 649-650.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7.13.163
摘要:
基础研究
胃癌细胞促进网膜脂肪干细胞分化的机制研究
张倩, 彭开文, 吴晗, 龚俊, 姬忠贺, 李雁
2017, 44(13): 651-655.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7.13.025
摘要:
  目的  本实验主要研究在胃癌条件培养基(conditioned medium,CM)诱导下网膜脂肪干细胞(omental-adipose stromal cells,O-ASCs)是否能分化为癌相关成纤维细胞(carcinoma-associated fibroblasts,CAFs),及ERK信号通路在其中的作用。  方法  通过诱导分化成骨、成脂及流式细胞鉴定O-ASCs,将O-ASCs与MGC803和SGC7901 CM共培养,通过RT-PCR和Western-blot检测O-ASCs细胞CAFs标志物α-SMA、FSP-1、vimentin,旁分泌因子VEGFA、TGFβ-1、FAP、SDF-1的表达水平。将O-ASCs分为对照组,SGC7901-CM实验组,SGC7901-CM+U0126处理组,12 h后收集细胞。Western blot检测O-ASCs细胞CAFs标志物α-SMA、FSP-1及ERK1/2、p-ERK1/2的表达水平。  结果  经鉴定原代培养出的细胞为O-ASCs,在SGC7901 CM和MGC803 CM作用下,CAFs标志物α-SMA、FSP-1、vimentin及旁分泌因子SDF-1、VEGFA、TGFβ-1、FAP表达均有明显增加(P < 0.05)。与对照组比较SGC7901-CM组α-SMA、FSP-1、p-ERK1/2表达明显增加(P < 0.05),ERK表达未见明显变化(P > 0.05)。SGC7901-CM+U0126组与SGC7901-CM组比较,α-SMA、FSP-1及p-ERK1/2的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 < 0.05),ERK表达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O-ASCs通过分化为CAFs及旁分泌作用参与胃癌腹膜转移,ERK信号通路在该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临床研究与应用
直肠癌术后病理标本与术前MRI/CT定义肿瘤范围的对比研究
刘媛媛, 朱苏雨, 陈晓艳, 文露, 李金娇, 鲍绪杰, 周菊梅, 聂少麟
2017, 44(13): 656-661.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7.13.490
摘要:
  目的  比较直肠癌术后病理标本与术前MRI(T1WI、T2WI、DWI)和/或CT显示的肿瘤范围的差异。方法:选取2016年3月至2016年5月间于湖南省肿瘤医院拟行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ME)的直肠癌患者22例,术前行盆腔MRI(T1WI、T2WI、DWI)和/或增强CT检查。分别测量肿瘤沿肠管纵轴长度、垂直肠管横轴位肿瘤最宽径和横轴位肿瘤实际面积,并与术后病理标本测量对应参数比较,评估各影像测量的精确性。  结果  病理长度(Lpath-L)为(4.06±1.14)cm,LT1-L、LT2-L、LDWI-L、LCT-L分别为(3.91±1.51)、(4.62±1.41)、(3.39±1.05)、(3.94±1.23)cm,与Lpath-L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688、0.635、0.688、0.720(P < 0.05);T2WI测量结果存在平均6 mm高估,T1WI、DWI、CT测量结果存在1~6 mm不同程度的低估。病理横截面肿瘤最宽径(Lpath-W)为(2.56±0.94)cm,LT1-W、LT2-W、LDWI-W、LCT-W分别为(3.62±0.99)、(3.66±0.76)、(3.23±0.58)、(3.64±1.04)cm,测量结果存在平均5.1~11.1 mm的高估。肿瘤病理实际面积(Apath)为(4.30±2.83)cm2,AT1、AT2、ADWI、ACT分别为(8.98±3.90)、(8.99±3.43)、(8.41±3.09)、(9.63±4.40)cm2,各影像测量实际面积存在约2倍程度高估。结论:在病变长度方面,各影像存在-6~6 mm差异;最大横截面方面均存在不同程度高估。因此在直肠癌放疗GTV勾画时,断面侧方应适当保守内收,而上下端也不应过多延伸。
聚乙二醇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在复发难治恶性淋巴瘤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动员中的应用研究
邵珊, 白海涛, 王椿, 万理萍, 刘慧霞, 吴琳, 李肃
2017, 44(13): 662-666.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7.13.082
摘要:
  目的  比较聚乙二醇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pegylated recombinant human granulocyte 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PEGrhG-CSF)与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ulocyte 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G-CSF)在复发难治恶性淋巴瘤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动员(peripheral blood stem cell mobilization,PBSCM)及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autologous peripheral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APBSCT)后造血重建中疗效及药物经济学差异。  方法  选择2014年7月至2016年10月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复发难治恶性淋巴瘤患者15例,应用PEG-rhG-CSF动员(试验组);选择2013年1月至2015年8月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复发难治恶性淋巴瘤患者15例,应用G-CSF动员(对照组),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两组患者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均动员采集成功,其中试验组和对照组采集物的中位CD34+细胞计数分别为16.2×106/kg和8.9×106/kg(P=0.414);中位总单核细胞(mononuclear cell,MNC)数量分别为12.4×108/kg和9.9×108/kg(P=0.519)。试验组和对照组的平均动员时间分别为(10.66±1.45)d和(9.33±1.83)d(P=0.234)。动员期间,试验组和对照组的平均粒缺时间分别为(4.20±2.17)d和(3.80±2.04)d(P=0.608)。干细胞回输后,试验组和对照组粒系重建的平均时间分别为(10.14±1.29)d和(10.93±2.69)d(P=0.327)。血小板重建平均时间分别为(10.36±2.27)d和(12.27±3.38)d(P=0.121)。两组在干细胞动员和造血系统重建方面无显著差异。在药物经济学方面,PEG-rhGCSF平均费用明显低于G-CSF,分别为3 960元和(11 479.3±2 401.3)元(P < 0.001)。  结论  PEG-rhG-CSF在复发难治恶性淋巴瘤的自体PBSCM中疗效与传统的G-CSF相当,且可明显降低患者费用,应用前景广泛。
重复使用5-HT3受体拮抗剂预防多日化疗相关性恶心呕吐的疗效和安全性分析
王涵, 王洪学, 谢伟敏, 覃芳卉, 陆永奎, 周文献, 唐静, 刘燕, 谭爱花
2017, 44(13): 667-672.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7.13.208
摘要:
  目的  探讨重复使用第一代5-HT3受体拮抗剂(5-HT3RA)托烷司琼与第二代5-HT3RA帕洛诺司琼预防多日高度催吐风险化疗所致恶心和呕吐(chemotherapy-induced nausea and vomiting,CINV)的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  在接受含有高度催吐风险药物连续多日化疗的患者中,采用随机、交叉自身对照的方法分组,A方案组为:在第1周期化疗中,帕洛诺司琼0.25 mg,静脉滴注,d1、d3(必要时d5)。地塞米松(DXM)10 mg,静脉滴注,d1;5 mg,静脉滴注,d2~d5。第2周期为托烷司琼5 mg,静脉滴注,d1~d3(必要时d4、d5);DXM用法同前。B方案组的止吐方案为第1周期使用托烷司琼,第2周期使用帕洛诺司琼(剂量、用法均同A方案组)。将A方案组第1个周期和B方案组第2个周期的患者归为帕洛诺司琼组,A方案第2个周期和B方案组第1个周期的患者归为托烷司琼组,比较帕洛诺司琼与托烷司琼预防CINV的疗效和不良反应。  结果  共计入组91例患者。在d3至d5,帕洛诺司琼组每天恶心发生率分别为28.6%、30.8%和24.2%,托烷司琼组分别为42.8%、47.3%和39.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在d4至d6,帕洛诺司琼组每天呕吐发生率分别为28.6%、18.7%和5.5%,托烷司琼组则为42.9%、34.1%和14.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按时间段分析,帕洛诺司琼组在d4~5、d6~7和全程(d1~7)恶心和呕吐发生率均显著低于托烷司琼组(均P < 0.05)。帕洛诺司琼组全程(d1~7)解救药使用率为13.2%,低于托烷司琼组的24.2%,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帕洛诺司琼组与托烷司琼组的止吐药物相关性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  结论  重复使用帕洛诺司琼预防持续多日高度催吐风险化疗相关的延迟性恶心呕吐的疗效优于托烷司琼,两者的安全性良好。
综述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拮抗剂相关皮肤不良反应表现及治疗进展
彭艳梅, 崔慧娟
2017, 44(13): 673-676.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7.13.323
摘要:
近十几年来,除了手术、化疗、放疗三项常规治疗手段之外,分子靶向药物使肿瘤治疗有了重大突破。分子靶向药物治疗作为一种新型治疗手段,正在肿瘤内科治疗领域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其中,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拮抗剂(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inhibitors,EGFRIs)是目前临床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类分子靶向药物。EGFRIs的主要不良反应为皮肤不良反应、腹泻、乏力、间质性肺炎等。皮肤不良反应是EGFRIs最常见的不良反应,经常会影响患者生存质量,导致药物减量或停药。其主要表现为痤疮样皮疹甚至脓疱样丘疹、皮肤瘙痒、皮肤干燥、甲沟炎及甲裂、毛发改变及超敏反应。目前,临床上标准治疗方案包括抗生素、糖皮质激素、抗组胺药等,但是疗效并不满意。本文旨在对EGFRIs相关皮肤不良反应表现及治疗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
病例报告与分析
Erdheim Chester病多发骨侵犯1例
蔡震宇, 汤小东, 郭卫, 杨荣利, 王毅飞
2017, 44(13): 677-678.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7.13.030
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