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  第45卷  第21期

临床研究与应用
21例原发乳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分析
李鑫, 周帆帆, 武晓龙, 张明智
2018, 45(21): 1086-1090.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8.21.080
摘要:
  目的  探讨原发乳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primary breast 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PB-DLBCL)的临床特征、治疗方案及预后因素。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8年1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21例PB-DLBCL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所有患者均为女性,中位年龄为49(21~77)岁,均接受化疗,其中17例接受CHOP方案,4例接受EPOCH方案。8例接受化疗序贯放疗,13例接受单纯化疗。采用Kaplan-Meier法及Cox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  结果  21例患者无痛性肿块为主要表现。5年总生存率(overall survival,OS)和无进展生存率(progressione-free survival,PFS)分别为74%和66%。EPOCH方案与CHOP方案之间在复发或进展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03)。行预防性鞘内注射的患者无中枢神经系统复发,未行鞘内注射患者有2例中枢神经系统复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32)。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均显示,β2微球蛋白(HR=0.431,95%CI为0.432~ 0.967,P=0.044)和放疗(HR=0.495,95%CI为1.073~2.508,P=0.002)与PB-DLBCL的OS均相关。  结论  PB-DLBCL好发于女性,多累及单侧乳腺,主要表现为无痛性肿块。β2微球蛋白水平为不良的预后因素。化疗联合放疗可显著提高患者的生存期。鞘内注射对于预防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复发可能具有意义。
SPNS2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金荣, 何新阳, 刘成业, 陈志强, 周杭城, 王晓秋
2018, 45(21): 1091-1095.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8.21.078
摘要:
  目的  探讨鞘氨醇-1-磷酸转运体2(spinster homolog 2,SPNS2)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方法  选取2010年1月至2013年6月于安徽省立医院经结直肠癌手术切除的133例患者的结直肠癌和癌旁正常组织标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SPNS2蛋白的表达。另收集2018年2月至2018年6月的29例结直肠癌患者的癌组织和癌旁正常组织标本行RT-qPCR检测。采用χ2检验分析SPNS2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SPNS2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与患者预后的关系。  结果  免疫组织化学法结果显示SPNS2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较癌旁正常组织高(81.20% vs. 22.60%,χ2=69.136,P<0.001)。RT-qPCR结果显示SPNS2 mRNA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其对应的癌旁正常组织(t=3.974,P<0.001)。SPNS2蛋白过表达与肿瘤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数、肿瘤大小和浸润深度密切相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SPNS2阴性患者的生存期明显优于阳性患者(χ2=13.080,P<0.001)。单因素分析和Cox多因素分析表明,SPNS2异常表达会影响结直肠癌患者总生存率(overall survival,OS),是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  结论  SPNS2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与结直肠肿瘤的发生发展有关,SPNS2作为一种新型结直肠肿瘤标记物,在临床上可作为评估患者预后、监测术后肿瘤侵袭转移的指标及诊疗新靶点。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在诱导缓解期的营养不良状况调查
黄璟, 李静, 何志旭, 金皎, 吴莎莎, 王惠群
2018, 45(21): 1096-1099.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8.21.925
摘要:
  目的  了解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ALL)诱导缓解期的营养不良状况;分析ALL诱导缓解期间疾病本身、治疗、并发症对患儿营养不良状况的影响。  方法  分析2016年12月至2017年12月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儿童血液肿瘤科行诱导缓解方案的ALL患儿病历资料,选取40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患儿基本信息,分别于诱导缓解治疗的第1天、第15天、第33天监测患儿的身高、体质量、计算体质指数(boby mass index,BMI),并同时检测血清白蛋白、血清前白蛋白等实验室检查结果,采用SPSS 23.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结果  40例ALL患儿中,诱导缓解治疗第1天存在营养不良16例(40.0%),治疗第15天14例(37.0%),第33天14例(37.0%);在营养不良的患儿中,诱导缓解治疗第1天发生中重度营养不良4例(25.0%),第15天9例(64.3%),第33天12例(85.7%);第1天和第33天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7)。在诱导缓解期监测BMI,第1天BMI为15.98±2.17、第15天为15.65±2.20、第33天为15.66±1.92,三者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30)。对患儿营养状况相关因素的单因素进行分析,感染、消化系统受累、血清白蛋白水平与营养不良的发生有关,同时对这3个因素进行多因素分析,感染和血清白蛋白水平与营养不良的发生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在诱导缓解期间部分ALL患儿营养不良程度加重,感染是ALL患儿发生营养不良的高危因素,血清白蛋白水平下降可提示营养不良的发生,对患儿进行动态的营养状况监测十分必要。
国家基金研究进展综述
晚期肝癌综合治疗进展
颜葱, 涂晓璇, 吴伟, 童舟, 张航瑜, 刘璐璐, 郑怡, 赵鹏, 蒋微琴, 方维佳
2018, 45(21): 1100-1103.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8.21.899
摘要:
近年来,肝癌的发病率逐年上升,死亡率也位居前列。目前,手术治疗是肝癌唯一可能治愈的手段,但多数肝癌诊断时已属晚期,由于肝癌的异质性及对药物的敏感性各异,使得晚期肝癌的疗效较差。本文主要针对晚期肝癌治疗及晚期肝癌个体化治疗的重要进展进行综述,为临床进一步改善肝癌总生存提供新的思路。
综述
进展期远端胃癌行扩大淋巴结清扫术的研究进展
张树朋, 梁月祥
2018, 45(21): 1104-1108.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8.21.873
摘要:
淋巴结清扫范围一直是胃癌外科的热点问题。D2根治术作为进展期胃癌标准手术已达成共识,然而扩大淋巴结清扫的价值依然存在争议。进展期远端胃癌第14v组淋巴结转移率较高,D2+14v组淋巴结清扫有可能改善第6组淋巴结明显转移患者预后;尽管胃癌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视为M1,但D2+16a2/b1淋巴结清扫对局限性第16组淋巴结转移患者可能获益;而D2+13组淋巴结清扫有可能提高伴有十二指肠浸润胃癌患者生存率。本文旨在探讨扩大淋巴结清扫在胃癌中的价值,以期为临床提供依据,现就进展期远端胃癌扩大淋巴结清扫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患者JAK2基因突变的临床意义
岳静, 王京华
2018, 45(21): 1109-1112.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8.21.942
摘要: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olycythemia vera,PV)为一种以红细胞增多为特征的骨髓增殖性肿瘤(myeloproliferative neoplasm,MPN)。PV的发病机制尚未阐明,可能和JAK2基因的功能获得性体细胞突变相关,JAK2基因突变为PV提供了分子学诊断标准。JAK2基因突变和等位基因突变负荷可推测PV患者的临床特征和发展趋势。JAK2基因突变的发现促进了分子靶向治疗的发展,JAK2抑制剂ruxolitinib已应用于临床,治疗效果和安全性均良好。JAK2等位基因突变负荷与白细胞增多、转化为骨髓纤维化(myelofibrosis,MF)密切相关,高JAK2等位基因突变负荷可能为PV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本文对PV患者JAK2基因突变的临床意义进行综述。
乳腺癌家系遗传易感基因研究进展
张海莲, 张世超, 于津浦, 刘俊田
2018, 45(21): 1113-1116.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8.21.946
摘要: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一种恶性肿瘤,随着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对乳腺癌发病机制的研究也取得了长足进展。家族性乳腺癌与遗传易感基因的突变密切相关,已筛选出3大类乳腺癌遗传相关的高、中、低外显率易感基因,致病基因突变及基因多态性高危位点如何进行鉴定,是对具有遗传倾向性乳腺癌的研究重点,本文将就乳腺癌家系遗传易感基因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癌症相关性炎症与肿瘤微环境相关研究进展
魏智民, 孙玉发, 李刚, 刘哲峰, 焦顺昌
2018, 45(21): 1117-1121.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8.21.767
摘要:
癌症相关性炎症是癌症的关键特征之一。多种细胞因子参与炎症及其调控,在影响肿瘤生物学的诸多因素中扮演重要角色。炎症通过改变肿瘤组织内稳态,参与构建肿瘤微环境(tumor microenvironment,TME)。TME浸润细胞分泌的多种细胞因子相互作用构成复杂的细胞因子网络,通过促炎、免疫编辑以及免疫逃逸等多种机制发挥促肿瘤作用。本文拟就炎症、细胞因子网络与肿瘤微环境的相关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双侧肾母细胞瘤临床治疗进展
聂红艳, 赵强
2018, 45(21): 1122-1124.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8.21.908
摘要:
双侧肾母细胞瘤(bilateral Wilms' tumor,BWT)发病率极低,约占肾母细胞瘤(Wilms' tumor,WT)的5%。BWT的治疗原则是尽可能保留正常的肾功能,以降低终末期肾病(ESRD)及其他并发症发生的风险。BWT化疗以长春新碱/放线菌素D/阿霉素为主,不良组织型加用环磷酰胺、依托泊苷、卡铂等治疗。手术治疗主要采用保留肾单位手术。手术切缘阳性、有肿瘤溢出、淋巴结阳性以及病理类型为间变型者,应予以放疗。BWT复发后生存率低,可采用大剂量化疗并行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以期提高患儿生存率,然其疗效仍需进一步探讨。
病例报告与分析
颈椎孤立性浆细胞瘤1例
王信, 马亚萍, 黎欢, 谢俊, 张怡
2018, 45(21): 1125-1126.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8.22.923
摘要:
肺门异位胸腺瘤PET-CT显像1例
康磊, 朱祥, 刘佳, 范岩, 王荣福
2018, 45(21): 1127-1128.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8.21.805
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