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  第45卷  第24期

专家论坛
肠道菌群微生态与结直肠癌的研究进展
杨柳, 梁新军
2018, 45(24): 1239-1242.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8.24.189
摘要:
近年来中国结直肠癌的发病率逐年升高,已成为最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随着分子生物学及宏基因组学的深入研究,发现肠道菌群微生态及其代谢模式的改变可通过破坏正常组织细胞DNA、激活致癌信号传导途径,产生促肿瘤代谢物和抑制抗肿瘤免疫反应等多因素来影响结直肠癌的发生和发展。因此,研究者们尝试利用微生态制剂治疗和预防肿瘤。目前,以益生菌和排泄物移植技术为代表的微生态制剂可调节肠道菌群微生态,诱导结直肠癌细胞凋亡和细胞周期阻滞,分泌抗肿瘤细胞因子及调节免疫系统来抗肿瘤。微生态制剂为结直肠癌患者带来了希望,但目前肠道菌群微生态在结直肠癌中的具体作用机制仍不明确,仍需进一步的大样本研究深入探讨。本文就肠道菌群微生态与结直肠癌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结直肠癌的诊治探索新的方法。
化疗药物所致心脏毒性的研究进展
张永飞, 崔久嵬
2018, 45(24): 1243-1247.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8.24.056
摘要:
随着抗肿瘤治疗方法的不断发展以及肿瘤患者预后的改善,化疗药物所致心脏毒性日渐凸显。以蒽环类药物为主的传统化疗药物对心脏产生不同程度直接或间接的损伤,所致心脏毒性的发生甚至在治疗结束后数年,部分新型抗肿瘤药物的出现,使得心脏毒性的发生更加复杂,限制肿瘤患者治疗方案的选择,对其生存及预后也有重要影响。了解化疗药物所致心脏毒性的病理生理机制,风险评估,早期监测系统管理及合理的药物治疗对于减少化疗药物所致心脏毒性的发生和改善肿瘤患者预后十分重要。
临床研究与应用
PD-1/PD-Ls在EBV阳性T/NK淋巴组织增殖性疾病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胡俊霞, 陈清江, 张旭东, 李文才, 王冠男, 王欣, 董萌, 吴少璇, 马咪静, 尹美凤, 杨万秋, 丁梦杰, 张明智, 朱利楠
2018, 45(24): 1248-1253.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8.24.174
摘要:
  目的  探讨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1(programmed cell death protein 1,PD-1)、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2配体(programmed death-ligand 2,PD-L2)及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1配体(programmed death-ligand 1,PD-L1)在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阳性T/NK淋巴组织增殖性疾病[Epstein-Barr virus-positive T/natural killer(NK)-cell lymphoproliferative disease,EBV(+)-T/NKLPD]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方法  收集2013年1月至2017年12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17例EBV(+)-T/NK-LPD患者的病理石蜡包埋组织,其中男性12例,女性5例,年龄为10~82岁,平均年龄29岁,Ⅰ级4例,Ⅱ级7例,Ⅲ级3例,种痘水疱病样淋巴组织增殖性疾病3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PD-1、PD-L1和PD-L2在人EBV(+)-T/NK-LPD组织中的表达,并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Spearman秩相关,分析其与临床病理学参数、病理分级及患者预后之间的关系。  结果  在17例组织标本中,PD-1表达阳性12例,PD-L1表达阳性6例,PD-L2表达阳性5例。PD-1、PD-L2的表达与预后无显著相关性(P>0.05),PD-L1的表达与预后呈正相关(P < 0.05)。PD-L1、PD-L2的表达与年龄、性别、LDH水平及Ki-67表达水平之间无显著相关性(P>0.05)。PD-1及PDL2的表达与病理分级之间无显著相关性(r=0.141,r=-0.149,均P>0.05),而PD-L1的表达与病理分级之间呈负相关(r=-0.563),PD-L1的表达与病理分级之间的相关关系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PD-1、PD-L1和PD-L2在EBV(+)-T/NK-LPD病理组织中异常表达,虽然PD-1的表达与预后、病理分级之间无显著相关性,但在EBV(+)T/NK-LPD中显著高表达,PD-1/PD-Ls信号通路可能成为EBV(+)-T/NK-LPD免疫治疗的潜在新靶点。
29例复发性动脉瘤样骨囊肿的临床诊治经验
唐海军, 刘云, 肖增明, 赖银娟, 刘建宏, 韦昌武
2018, 45(24): 1254-1257.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8.24.051
摘要:
  目的  探讨四肢复发性动脉瘤样骨囊肿(recurrent aneurysmal bone cyst,RABC)的临床、影像学特点,分析不同术式的疗效及预后,为其诊断和治疗提供经验。  方法  2008年1月至2016年1月就诊于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经病理确诊的29例四肢RABC患者,其中男性15例,女性14例;复发平均年龄为17.4(4~42)岁;胫骨近端12例,股骨远端11例,肱骨近端3例,股骨近端3例。复发时间为术后2~36个月,其中多数患者于术后2年内复发(22/29)。再行手术方式与例数:再次病灶刮除术24例(植骨充填18例,骨水泥6例),瘤段切除重建术5例(肿瘤假体重建4例;自体骨重建1例)。采用MTSS评分评估患肢术后功能,根据Mankin标准评定综合临床疗效。  结果  随访时间24~90个月,平均时间64个月。1例再次复发,总再复发率为3.4%。术后MTSS评分再次病灶内刮除术组为26~30分(平均29.1),瘤段切除术组为21~27分(平均23.0);综合临床疗效再次刮除术组优良率为95.8%,切除术组为60%。  结论  ABC术后定期随访对于早期诊断病灶复发至关重要;再次刮除术术后复发率在可接受范围内,且术后患肢功能恢复良好,是四肢复发性ABC的首选治疗;对于关节面破坏严重、反复复发的患者,可选择瘤段切除+肿瘤假体重建治疗,但存在一定的远期并发症。
3D打印微创导向模板在术后复发性宫颈癌近距离治疗中的临床应用
袁香坤, 崔芒芒, 苗珺珺, 郜蕾, 胡建伟, 田丹丹, 张永侠
2018, 45(24): 1258-1262.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8.24.030
摘要:
  目的  探讨3D打印微创导向模板在术后复发性宫颈癌三维插植后装治疗中的临床应用。  方法  收集2017年7月至2018年4月10例就诊于河北省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术后复发的宫颈癌患者行个体化3D打印微创导向模板辅助下三维插植后装治疗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用不同阴道定位模板,行CT模拟定位,勾画靶区,设计主要导向针道空间分布,打印出3D微创导向模板。根据预设针道植入插植针,制定治疗计划,高危临床靶区(high risk-clinical target volume,HR-CTV)处方剂量为6 Gy/次,共4~6次。  结果  10例患者共行插植治疗52次,每次插植治疗平均扫描CT次数为(1.58±0.70)次,每次插植治疗从插植针植入至插植针到达满意位置的平均消耗时间为(10.88±2.94)min,每次治疗插植针的使用针数为(5.69±1.91)根。剂量参数HR-CTV包绕90%靶区体积的剂量(D90)为(6.41±0.29)Gy,包绕膀胱、直肠、乙状结肠的2 cm3体积的剂量(D2cm3)分别为(4.75±0.37)、(3.93± 0.26)、(4.33±0.24)Gy。10例患者治疗结束3个月后进行疗效评价,8例达完全缓解(complete response,CR)、2例达部分缓解(par tial response,PR)。  结论  3D打印微创导向模板应用于术后中心型复发性宫颈癌三维插植后装治疗,定位准确,可重复治疗,插植操作时间短,插植针数少,患者痛苦小,并发症少而轻,肿瘤缩小明显,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低磷血症对去势难治性前列腺癌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
陈海燕, 蒋宁, 李刚, 孟甲, 姜埃利
2018, 45(24): 1263-1267.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8.24.074
摘要:
  目的  探讨低磷血症对去势难治性前列腺癌(castration-resistant prostate cancer,CRPC)预后的预测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2年1月56例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收治的CRPC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低磷组(血磷水平 < 0.8 mmol/L)、血磷正常组(血磷水平为0.8~1.5 mmol/L)和高磷组(血磷水平>1.5 mmol/L),比较三组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分析血磷水平对患者预后的影响。  结果  56例CRPC患者中低磷组13例(23.2%)、血磷正常组39例(69.6%)、高磷组4例(7.2%),三组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18、27和24个月,低磷组与血磷正常组以及高磷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单因素分析显示,患者临床分期(χ2=3.940,P=0.047)、远处转移(χ2=5.369,P=0.020)及低磷血症(χ2=6.695,P=0.010)影响患者的生存时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Cox模型多因素分析显示,患者低磷血症、高钙血症及远处转移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相关危险因素,其HR分别为5.448、5.868及3.708,95%CI分别为1.532~19.379、1.897~18.147及1.300~10.578。  结论  诊断为CRPC时血磷水平低的患者预后差,低磷血症、高钙血症和远处转移是CRPC患者预后的相关危险因素,血磷水平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测患者的预后。
奥沙利铂过敏反应临床特征的研究
李小倩, 杨全良, 何光照, 毕延智, 张程亮, 马剑
2018, 45(24): 1268-1271.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8.24.055
摘要:
  目的  通过分析结直肠癌患者使用含奥沙利铂方案化疗前常规行地塞米松5 mg预处理后过敏反应发生的临床特征,为降低奥沙利铂过敏风险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7年10月苏州大学附属常州肿瘤医院收治的242例含奥沙利铂方案化疗的结直肠癌患者临床资料,统计过敏反应发生率,对多项因素与过敏反应关系进行单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模型分析影响过敏反应发生的独立因素,并探讨奥沙利铂过敏患者再次使用奥沙利铂治疗的结局。  结果  242例结直肠癌患者使用含奥沙利铂方案化疗前行地塞米松5 mg静推,发生过敏反应12例(4.9%),均为Ⅰ型过敏反应,中位发生时间6(5.5~ 10.5)个周期,中位累积剂量895(716.5~1 075.0)mg。多因素分析提示存在无奥沙利铂间隔期为过敏反应的独立预测因素(P= 0.04)。其中3例奥沙利铂过敏患者接受药物预处理后再次使用奥沙利铂,1例(33.3%)成功完成治疗。  结论  奥沙利铂使用前常规行小剂量地塞米松预处理,过敏反应发生率低于文献报道,安全性高,无奥沙利铂间隔期患者再次使用该药过敏反应发生率明显提高,奥沙利铂过敏患者再次使用需谨慎。
国家基金研究进展综述
老年食管癌的放射治疗研究进展
章文成, 庞青松
2018, 45(24): 1272-1276.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8.24.883
摘要:
随着社会老龄化现象加剧,老年食管癌发病率逐年升高,已成为临床常见疾病。由于老年患者生理机能减退,往往有较多的合并症,因此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后需谨慎选择治疗方案和治疗强度,目前以放射治疗为主的综合治疗是重要手段。本文以老年食管癌治疗为中心,从手术、放射治疗、联合化疗以及其他治疗手段的进展等方面进行综述。
综述
软组织肉瘤表观遗传学研究进展
张进明, 马潇桐, 冯和林
2018, 45(24): 1277-1281.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8.24.017
摘要:
软组织肉瘤是一组起源于间叶组织的恶性肿瘤,在成人恶性肿瘤中约占1%,但是其亚类繁多并且部分软组织肉瘤恶性程度较高,5年生存率为50%~60%。在不断探索软组织肉瘤发病机制的过程中,研究发现除了基因组变化可以致瘤,表观遗传学的改变与肿瘤的发生、发展也有着密切的联系。与遗传学不同,表观遗传学不涉及基因核苷酸序列的变化,主要通过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非编码RNA调控及染色质重塑等方式发生可遗传的基因表达。软组织肉瘤发生、发展过程中涉及的表观遗传学机制可以为临床诊断和治疗用药提供更多新思路。本文将对软组织肉瘤的表观遗传学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组蛋白去乙酰化酶9在肿瘤中的作用
付洋, 孔垂泽
2018, 45(24): 1282-1286.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8.24.146
摘要:
组蛋白去乙酰化酶9(histone deacetylase 9,HDAC9)属于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istone deacetylases,HDACs)Ⅱa亚型,在体内通过催化组蛋白3(H3)、组蛋白4(H4)和非组蛋白的去乙酰化,改变染色体的结构,调节基因的转录。研究表明HDAC9表达异常与肿瘤关系密切,但不同肿瘤中HDAC9的表达和功能不同,最终造成促癌或抑癌的相反结果,具体机制尚不明确。当前利用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histone deacetylases inhibitors,HDACIs)的表观遗传治疗已成为热点,研制特异性HDACIs并与化疗、放疗以及免疫治疗相结合已成为未来的方向,但靶向针对HDAC9的治疗研究非常有限。本文就HDAC9在肿瘤中的作用进行综述。
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化疗联合免疫治疗进展
王新, 姜达
2018, 45(24): 1287-1292.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8.24.141
摘要:
化疗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的治疗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近年来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晚期NSCLC的治疗中也表现出了良好的效果,因此两者联合治疗能否产生更佳的治疗效果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本文综述总结了程序性死亡受体1(programmed death 1,PD-1/PD-L1)抑制剂、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蛋白(cytotoxic T-lymphocyte-associat? ed protein 4,CTLA4)抑制剂等不同免疫治疗方案分别联合不同化疗方案治疗晚期NSCLC的疗效及安全性,并阐述联合治疗方案疗效增加可能的机制,同时对晚期NSCLC未来的治疗模式做出了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