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  第46卷  第4期

基础研究
EBV-BZLF1通过激活PI3K/AKT信号通路促进胃癌细胞生长
杨菁, 李北芳, 张朦琦, 李艳艳, 章程, 高静
2019, 46(4): 159-163.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9.04.185
摘要:
  目的   明确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BZLF1基因(EBV-BZLF1)对EB病毒阴性胃癌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及可能的分子机制。   方法   运用过表达BZLF1的慢病毒感染胃癌细胞系AGS和HGC27,分别采用CCK8、细胞凋亡检测、细胞迁移和侵袭实验及Western blot法检测细胞的增殖能力、细胞凋亡与迁移侵袭能力及细胞信号通路变化情况。将过表达BZLF1的胃癌细胞HGC27注射于非肥胖糖尿病/重症联合免疫缺陷(NOD/SCID)小鼠背部皮下构建移植瘤模型,观察BZLF1对肿瘤生长的影响。   结果   过表达BZLF1的慢病毒感染组AGS-BZLF1与HGC27-BZLF1相比亲本细胞,细胞中BZLF1蛋白表达明显上调;体外细胞增殖与小鼠体内成瘤能力均显著增强(P < 0.05);细胞凋亡受到BZLF1蛋白的抑制,其中AGS-BZLF1和HGC27-BZLF1凋亡率为(2.40± 0.14)%和(3.90±0.14)%,显著低于AGS和HGC细胞的(5.75±0.35)%和(9.70±0.42)%(P < 0.05);但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无明显改变。深入分子机制研究发现,BZLF1表达上调后,PI3K/AKT信号通路明显激活,表现为pAKT和pS6蛋白表达上调。使用BEZ235抑制剂阻断PI3K/AKT信号通路后,HGC27-BZLF1和AGS-BZLF1细胞的生长均受到抑制。   结论   EBV-BZLF1可通过激活PI3K/ AKT信号通路促进胃癌细胞生长,靶向PI3K/AKT通路抑制剂或可成为EBV阳性胃癌的治疗选择。
NPM1 A型突变体对TGF-β1诱导K562细胞增殖及AKT磷酸化的影响
吴正财, 王成艳, 吴香新, 许昌声, 林敏辉
2019, 46(4): 164-168.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9.04.319
摘要:
  目的  观察核仁磷酸蛋白(nucleophosmin 1,NPM1)A型突变体过表达对TGF-β1诱导的K562细胞增殖及AKT磷酸化的影响。  方法  腺病毒载体(Ad5-NPM1)转染髓系白血病K562细胞建立过表达NPM1蛋白细胞株;应用Western blot法及ELISA法分别检测细胞NPM1蛋白表达及上清液含量,Western blot法检测K562细胞NPM1、AKT和P-AKT蛋白表达,MTT法检测细胞增殖。  结果  K562细胞NPM1蛋白表达水平呈Ad5-NPM1转染复数[(multiplicity of infection,MOI):30-200]依赖性增加,与空载组(Ad5-vector-100)相比,Ad5-NPM1-30、Ad5-NPM1-100组K562细胞及细胞上清液NPM1蛋白水平均显著增高(P < 0.01)。TGF-β1(10 ng/mL)能够诱导K562细胞AKT蛋白磷酸化,但对总AKT水平无明显影响。TGF-β1(10 ng/mL)+Ad5-NPM1-100组K562细胞P-AKT水平显著高于TGF-β1处理组(P < 0.05),各组总AKT水平无显著差别(P>0.05)。与空白对照组(CT)相比,TGF-β1(10 ng/mL)处理可促进K562细胞增殖;但TGF-β1(10 ng/mL)+Ad5-NPM1-100组细胞的增殖水平明显高于TGF-β1处理组(P < 0.01)。  结论  NPM1可促进TGF-β1诱导的K562细胞增殖。NPM1促进TGF-β1诱导的K562细胞可能与AKT磷酸化有关。
临床研究与应用
食管鳞状细胞癌淋巴结转移与体细胞突变GC%水平的相关性研究
王绍靖, 陈晓瑞, 菅喜岐
2019, 46(4): 169-172.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9.04.399
摘要:
  目的  探索与食管鳞状细胞癌淋巴结转移相关的分子标记。  方法  根据是否发生淋巴结转移将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分成两组,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影响食管癌淋巴结转移的因素,采用约登指数法探讨诊断阈值以及敏感度和特异性,通过ROC曲线下面积(areas under the ROC curve,AUC)评价影响因素的价值。  结果  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氨基酸密码子第一位突变点的野生型碱基GC%水平是影响食管癌淋巴结转移的因素[OR(95%CI):0.931(0.874~ 0.991),P < 0.05]。该因素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639(P < 0.05,95%CI:0.522~0.756),约登指数为0.277,敏感度和特异性分别为56.6%和71.1%。  结论  氨基酸密码子第一位突变点的野生型碱基GC%水平与食管鳞状细胞癌淋巴结转移显著相关,该分子标记为淋巴结转移的保护因素并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
TEM1表达与胃癌患者新辅助化疗疗效相关性研究
唐君霞, 戴滋瀛, 潘婷婷, 陈永林, 周永宁, 关泉林
2019, 46(4): 173-177.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9.04.353
摘要:
  目的  检测胃癌组织中P53、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肿瘤内皮标记物1(TEM1)的表达情况,结合新辅助化疗后临床疗效进行相关性分析,探讨其作为新辅助化疗疗效生物学标志物的可能性。  方法  选取2015年5月至2017年5月于兰州大学第一医院就诊以氟尿嘧啶为基础行新辅助化疗的63例胃癌患者,对新辅助化疗前的胃癌标本行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P53、HER- 2、TEM1的表达情况,通过影像学评估新辅助化疗疗效,分析各肿瘤指标与新辅助化疗疗效之间的关系。  结果  63例进展期胃癌患者新辅助化疗后总有效率为69.8%,其中完全缓解(complete response,CR)2例,部分缓解(partial response,PR)7例,疾病稳定(stable disease,SD)35例,疾病进展(progressive disease,PD)19例;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TEM1阳性、T分期较高的患者新辅助化疗疗效较差(均P < 0.05);病变部位、分化程度、病灶大小、P53(P=0.488)阳性及HER-2(P=0.106)阳性表达与胃癌新辅助化疗疗效无相关。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TEM1阳性、T分期高可能是进展期胃癌患者新辅助化疗疗效差的预测因素。  结论  TEM1作为肿瘤基质的标志物,其阳性表达可能成为预测胃癌新辅助化疗疗效差的重要分子生物学指标。
三药联合方案治疗晚期转移性结直肠癌的疗效和安全性比较
张音洁, 王晰程, 李健, 张小田, 陆明, 龚继芳, 高静, 鲁智豪, 周军, 彭智, 齐长松, 李艳艳, 沈琳
2019, 46(4): 178-183.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9.04.423
摘要:
  目的  探讨5-氟尿嘧啶(5-FU)/亚叶酸(leucovorin,LV)联合伊立替康和奥沙利铂(FOLFOXIRI)方案与卡培他滨联合伊立替康和奥沙利铂(CAPRINOX)方案一线应用于晚期不可切除结直肠癌的安全性及初步疗效的差异。  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京大学肿瘤医院2013年1月至2018年11月诊治的晚期转移性结直肠癌(metastatic colorectal cancer,mCRC)患者73例,所有患者均为一线化疗,按照治疗方案分为两组,其中45例为FOLFOXIRI方案组,28例为CAPRINOX方案组,根据化疗的客观缓解率(objective response rate,ORR)、转化根治性切除率及不良反应对比两种化疗方案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  结果  FOLFOXIRI方法的ORR、中位无疾病进展时间(median progression free survival,mPFS)、R0切除的比例与CAPRINOX方法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0% vs. 57.1%,7.7个月vs. 9.6个月,24.4% vs. 17.9%;P>0.05)。所有患者在治疗期间,未出现治疗相关性死亡,两组主要不良反应包括白细胞减少、中性粒细胞减少、疲乏、恶心、呕吐、腹泻、脱发、转氨酶升高和周围神经毒性,FOLFOXIRI组3/4级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3.3%(15/45),CAPRINOX组3/4级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6.4%(13/2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63)。  结论  FOLFOXIRI和CAPRINOX均是一线治疗mCRC的有效方案,三药联合方案近期疗效高,不良反应可以耐受。
骨来源恶性肿瘤临床疗效的评估
谢璐, 许婕, 李原, 刘蓉, 孙昆昆, 沈丹华, 郭卫
2019, 46(4): 184-189.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9.04.119
摘要:
  目的  通过现有实体瘤临床评估体系,对骨来源恶性肿瘤术前化疗前后的影像学资料进行总结,对比病理学评估结果,进一步提出并完善适合骨来源恶性肿瘤疗效的临床评估体系。  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4年6月至2017年3月就诊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的190例连续病例,最后纳入研究157例,通过病理学Huvos分级将病例进行分组,对术前化疗前后的临床资料(肿瘤最大径变化、代谢参数的变化,以及一些公认的描述性参数)进行差异性检验及通过受试者工作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计算肿瘤各项参数的变化率对术前化疗病理反应的ROC曲线下面积,并判断病理学分级的截点。  结果  对原发肢体骨包含软组织包块的病例,判断坏死率为100%、90%及50%的最大径变化率截点分别为86%、50.7%和0.02%,骨扫描的T/B值变化率对坏死率预测效果不好,而PET/CT的SUVmax变化率对应坏死率为90%和50%的截点分别为60.7%和31.4%;而骨性边界变清晰及骨性密度增高为90%以上的病理学特异性表现形式。对不含软组织包块的原发纯骨内病变的病例,尚未发现有意义的临床评估指标。对中轴骨(包括颌面骨、脊柱及骨盆等)的病灶,由于病例数少,临床评估的截点目前区分度不大。  结论  本研究对骨来源肿瘤的疗效临床评估提出了更具体的定义和不同病理学分级的界值,该临床评估体系的完善需通过前瞻、多中心、大宗数据进一步验证和讨论。
3D打印髋臼导板辅助的骨盆肿瘤切除后精确性分析
李承铎, 田征, 宋兴华, 艾克拜尔, 陈江涛, 樊雪鹏, 杨晓钢
2019, 46(4): 190-194.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9.04.118
摘要:
  目的  分析3D打印技术在术前骨盆恶性肿瘤手术模拟与规划、术中切除、术后切除效果分析的应用及意义。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1月至2018年11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20例骨盆原发性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11例,女性9例;平均年龄39.1(14~60)岁。骨肉瘤7例、软骨肉瘤12例、尤文肉瘤1例。参照Enneking骨盆分区,累及骨盆Ⅱ区和Ⅲ区6例,Ⅰ区和Ⅱ区6例,Ⅰ区和Ⅳ区8例。按是否采用3D打印截骨导板分为3D打印导板组(试验组)10例及常规组(对照组)10例,比较两组手术时间、出血量、功能评分、线性距离等情况。  结果  20例患者手术顺利完成,获得整块切除;试验组手术时间(4.4±1.4)h,与对照组(4.5±1.4)h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3);试验组术中出血量(1980±1158)mL,与对照组(2785±1784)m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6);试验组线性差距平均(3.8±1.9)cm,与对照组(8.7±1.0)cm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  结论  试验组可指导术中精确截骨,方便操作,简化手术具有推广应用价值;精确度方面优于对照组。
国家基金研究进展综述
RNA结合蛋白QKI在恶性肿瘤中的研究进展
刘钊, 武爱文
2019, 46(4): 195-199.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9.04.203
摘要:
Quaking基因编码的QKI蛋白为具有信号转导特性和RNA激活功能的RNA结合蛋白,其在胚胎发育、神经髓鞘形成等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有研究发现QKI蛋白在肺癌、胃癌、结直肠癌等多种恶性肿瘤中表达下调,并与肿瘤的侵袭、转移及预后相关。QKI蛋白可通过选择性剪接、细胞周期调控、上皮间质转化等机制参与肿瘤发生发展。而QKI蛋白的表达和功能受DNA甲基化、基因融合、miRNAs、翻译后修饰等机制调节。Quaking作为一种潜在的抑癌基因,有望成为肿瘤诊断和治疗中重要的生物标志物。本文就QKI蛋白在恶性肿瘤发生发展中相关的功能研究及上下游调控机制进行综述。
非小细胞肺癌影像学特征与ALK基因重排相关性研究进展
王一棣, 王化, 叶兆祥
2019, 46(4): 200-203.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9.04.355
摘要:
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的靶向治疗是近年研究的热点,其前提是准确获得肿瘤的分子表型。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naplastic lymphoma kinase,ALK)基因重排是肺癌基因突变中的一种重要亚型,已有多种ALK抑制剂应用于临床并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影像学检查作为一种常规、便捷、无创的检查方法,对肿瘤的诊断及治疗具有重要价值。影像特征同样对ALK基因重排具有一定预测价值。本文就NSCLC中ALK基因重排及其与影像特征相关性研究进行综述。
综述
乳腺癌内分泌治疗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
贾岩, 佟仲生
2019, 46(4): 204-207.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9.04.357
摘要:
乳腺癌是中国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严重威胁着人们的健康和生命。70%~80%乳腺癌为激素受体阳性,目前针对这一类型乳腺癌的主要治疗手段为内分泌治疗。近几十年来内分泌治疗领域的新药不断问世并逐渐应用于临床,虽然对提高患者的疗效和延长生存时间方面带来希望,但内分泌治疗的耐药现状也受到人们重视。本文将对乳腺癌内分泌治疗的耐药机制和最新的研究结果进行综述,以期为乳腺癌内分泌治疗耐药的早期监测和干预提供新的思路。
乳腺癌保乳术后大分割放疗的临床研究进展
位楠楠, 李多杰
2019, 46(4): 208-211.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9.04.362
摘要:
乳腺癌保乳术后行全乳腺放疗在降低局部肿瘤复发同时也可改善患者生存情况。虽然全乳腺标准放疗可以实现良好的肿瘤控制及美容效果,且具有不良反应轻的特点,但5~7周的治疗时间对患者相对较长,甚至可能造成医疗资源浪费,因此临床上越来越倾向大分割放疗和加速部分乳腺照射的短疗程放疗。短疗程放疗与常规分割放疗均为安全有效的治疗模式,具有与常规放疗相似的生存和局部肿瘤控制效果,不良反应可以耐受。相较于常规分割放疗,短疗程放疗具有缩短治疗总时间,减少治疗费用,节约医疗资源,改善患者生存质量的显著优势。
病例报告与分析
肾门区静脉平滑肌肉瘤1例
战爽, 于淼, 李淑, 王继萍
2019, 46(4): 212-212.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9.04.349
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