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  第47卷  第4期

专家共识
抗血管生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治疗骨与软组织肉瘤的药物安全管理共识
中国医师学会骨肿瘤专业委员会, 中国骨肿瘤研究协作组
2020, 47(4): 163-171.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20.04.342
摘要:
抗血管生成靶向药物,特别是抗血管生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已在进展期骨肿瘤及软组织肉瘤中有广泛的应用,其中国产的阿帕替尼、安罗替尼等也通过全国单中心或多中心的临床研究证实有较好的疗效。但是,这类抗血管生成的靶向药物使用过程中所出现的不良反应,是限制这类药物发挥作用的关键。2019年8月中国骨肿瘤研究协作组成员进行充分的讨论,达成本共识,主要针对抗血管生成靶向药物在使用过程中常见的不良反应进行分类及处理,以期指导相关临床医生的用药管理,给更多使用抗血管生成靶向药物的患者带来生存受益。
临床研究与应用
胰腺腺鳞癌临床特征的病例对照研究
任瑾, 郭肖凡, 任贺, 高春涛
2020, 47(4): 172-175.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20.04.109
摘要:
  目的  分析胰腺腺鳞癌与胰腺导管腺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探究两者预后的差异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8月至2019年4月于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行根治性手术的26例胰腺腺鳞癌及26例胰腺导管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并按1:1比例行配对研究,每个对子的特征包括术前ECOG评分、年龄、性别、肿瘤位置、肿瘤大小、TNM分期、CA19-9、CEA,对比分析两组的预后差异。  结果  两组均有女性7例,男性19例;肿瘤位于胰头者12例,胰体尾者14例;TNM分期:Ⅰb期13例,Ⅱa期6例,Ⅱb期6例,Ⅲ期1例。胰腺导管腺癌组肿瘤大小平均值为3.9 cm,胰腺腺鳞癌肿瘤大小平均值为4.4 cm。两组患者均行根治性手术,其中胰腺腺鳞癌组7例行联合脏器切除术。生存分析结果示胰腺腺鳞癌中位生存期为8.5个月,胰腺导管腺癌中位生存期为19个月(HR:0.442,95% CI:0.224~0.872;P=0.019)。  结论  胰腺腺鳞癌多见于男性,与胰腺导管腺癌相比,预后较差,但无特异性临床表现。
经鼻内镜颅底肿瘤切除术后颅内感染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分析
尹丽霞, 高婷, 钱海鹏, 刘燕, 陈宝敏
2020, 47(4): 176-180.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20.04.299
摘要:
  目的  分析经鼻内镜颅底肿瘤切除术后颅内感染的危险因素,为预防感染提供依据。  方法  选取2011年1月至2016年12月于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医院行经鼻内镜颅底肿瘤切除术(endoscopic endonasal skull base surgery,EESBS)患者共150例,收集患者一般信息、基础疾病信息、手术信息、术后信息、抗菌药物使用信息等,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分析。  结果  150例手术患者中27例发生颅内感染,感染率为18.0%;脑脊液培养结果阳性8例,阳性率为29.6%。27例颅内感染患者中18例(66.7%)发生脑脊液漏,脑脊液漏发生平均9.28天。23例患者(85.2%)术中脑室外引流或腰大池引流,22例患者(81.5%)颅底重建。经Logistic回归分析,未在术前0.5~1.0 h使用抗菌药物、术中脑室外引流或腰大池引流、术中颅底重建、BMI ≥ 25 kg/m2为颅内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本研究筛选EESBS患者术后发生颅内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为实现颅内感染精准防控提供依据。
56例同时性多原发食管鳞癌淋巴结转移因素分析
杨月阳, 弓磊, 唐鹏, 马明全, 张洪典, 马钊, 王海通, 朱恺, 于振涛
2020, 47(4): 181-186.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20.04.292
摘要:
  目的  探讨同时性多原发食管鳞癌(synchronous multiple primary 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SMESC)淋巴结转移的特点及预后因素。  方法  收集2011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56例SMESC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回顾分析各部位的淋巴结转移率,研究不同癌灶浸润深度、长度等因素对淋巴结转移的影响。  结果  56例SMESC患者中34例有淋巴结转移,淋巴结转移率为60.7%,颈部、上、下纵隔和腹部的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16.7%、34.7%、32.7%和38.2%。不同癌灶部位淋巴结转移规律不同,但在上、下纵隔及腹部均有广泛转移。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淋巴结转移与癌灶长度及浸润深度有关(P < 0.05)。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原发癌灶浸润深度和清扫淋巴结数目是淋巴结转移的独立预后因素。  结论  食管癌McKeown术式及系统淋巴结清扫是目前治疗SMESC的最佳治疗手段。
中期18F-FDG PET-CT两种图像判读法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预后评估中的应用
李梦丹, 张贝, 李嘉旭, 吴江, 王政杰, 敬兴果
2020, 47(4): 187-192.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20.04.132
摘要:
  目的  探讨中期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computed tomography,PET-CT)Deauville五分法(Deauville five-point scale,5-PS)与最大标准摄取值缩减率(maximum standard uptake value variation,△SUVmax)两种图像判读法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患者预后评估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0月至2018年6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94例DLBCL患者资料。采用Kaplan-Meier法及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进行生存资料分析,计算并采用χ2检验比较5-PS和△SUVmax对DLBCL患者预后预测的能力。  结果  5-PS和△SUVmax分别以4分、86%进行分组。5-PS < 4分组、△SUVmax ≥ 86%组的患者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 free survival,PFS)和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均优于5-PS ≥ 4分组、△SUVmax < 86%组的患者(P < 0.05)。△SUVmax与5-PS对患者PFS和OS均有影响,较高的阴性预测值(89.4%,93.6%;76.1%,85.9%),较低的阳性预测值(48.9%,31.9%;47.8%,34.8%),并且△SUVmax对于患者的敏感性优于5-PS(82.1%,83.3%vs.39.3%,44.4%)。单因素分析中国际预后指数(international prognostic index,IPI)(P=0.007)、△SUVmax(P < 0.001)、5-PS(P=0.014)及基线全身肿瘤代谢体积(total metabolic tumor volume,TMTV)(P=0.001)与PFS相关,△SUVmax(P=0.014)、5-PS(P=0.033)、TMTV(P=0.004)与OS相关;多因素分析显示TMTV是OS的独立预测因子(P=0.005),△SUVmax和TMTV是PFS的独立预测因子(P=0.002,P=0.020),并且△SUVmax < 86%且高水平TMTV患者较低TMTV患者的PFS明显缩短(P=0.001)。  结论  5-PS和△SUVmax均能初步评估DLBCL患者预后,但△SUVmax具有更高的预测价值,并且联合基线TMTV可以对DLBCL患者进行再次危险度分层。
60岁以上乳腺癌的乳腺X线影像学表现及病灶微钙化与年龄的相关性研究
孙博, 李军楠, 青春, 赵玉梅, 顾林, 路红
2020, 47(4): 193-197.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20.04.145
摘要:
  目的  比较年龄60岁以上老年乳腺癌与60岁以下非老年乳腺癌患者的乳腺X线影像学表现并分析病灶微钙化阳性率与年龄的相关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至2013年4月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1 959例经病理确诊的乳腺癌患者的乳腺X线影像学资料,以60岁为界分为老年组(n=512)和非老年组(n=1 447)并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老年组和非老年组中高密度肿块的患者分别占73.0%(330/452)和46.0%(464/1 008),等/低密度肿块的患者分别占27.0%(122/452)和54.0%(544/1 008),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老年组和非老年组中病灶微钙化阳性率分别为34.8%(178/512)和41.7%(603/1 447),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1 959例患者根据年龄 < 30岁、30~39岁、40~49岁、50~59岁、60~69岁和年龄≥ 70岁进行分组,病灶微钙化阳性率分别占58.8%(10/17)、42.8%(74/173)、41.0%(259/632)、41.6%(260/625)、38.2%(137/359)和26.8%(41/153),随着年龄增长病灶微钙化阳性率整体呈下降趋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8)。  结论  老年组与非老年组乳腺X线影像学表现中的肿块密度及病灶微钙化阳性率不同,病灶微钙化阳性率呈随年龄增长而降低的趋势。
肿瘤放疗中塑形垫结合热塑网膜体位固定方式的摆位误差研究
刘礼东, 杨振, 钟美佐, 李军烽, 秦勤, 唐杜, 张校铭
2020, 47(4): 198-201.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20.04.137
摘要:
  目的  探究塑形垫结合热塑网膜体位固定方法在放疗过程中较单一热塑网膜或真空垫固定方法能否减少摆位误差。  方法  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湘雅常德医院接受放疗的头颈和胸腹肿瘤患者66例,其中头颈肿瘤患者27例、胸腹肿瘤患者39例。15例头颈肿瘤患者使用头颈肩热塑面罩固定(A组),12例使用塑形垫结合头颈肩热塑面罩固定(B组);19例胸腹肿瘤患者使用真空垫固定(A组),20例使用塑形垫结合热塑体膜固定(B组)。对所有患者实施锥形束CT扫描,统计配准后得到左右(left-right,LR)、头脚(superior-inferior,SI)和腹背(anterior-posterior,AP)方向及旋转角度摆位误差值,分析不同体位固定方式间的摆位误差大小。  结果  对于头颈肿瘤患者,B组在LR、SI以及旋转角度误差分别为(0.06±0.06)cm、(0.08±0.07)cm、(0.12±0.17)°,小于A组的摆位误差(0.10±0.11)cm、(0.13±0.14)cm、(0.25±0.4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AP摆位误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胸腹部肿瘤患者,B组在LR和旋转角度误差分别为(0.10±0.08)cm、(0.09±0.18)°,小于A组摆位误差(0.14±0.12)cm、(0.22±0.3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在SI和AP摆位误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在头颈肿瘤和胸腹肿瘤患者放疗过程中使用塑形垫结合热塑网膜的体位固定方式相比于其他单一体位固定方式而言,能够提升患者体位的重复性、稳定性,减少摆位误差。
国家基金研究进展综述
2019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临床肿瘤研究方向分析及思考
宋永喜, 冯玉宽, 洪雪辉, 金雅琼, 戴洁, 陈怡文, 蔺志杰, 夏庆华, 刘莹, 吕群燕
2020, 47(4): 202-207.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20.04.245
摘要:
随着细胞生物学等学科的不断发展和深入,肿瘤学基础研究取得了一定进展,肿瘤学科申请项目数量及质量也逐渐提高。本文总结2019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临床肿瘤学科面上项目、青年科学基金项目以及地区科学基金项目的申请与资助情况,并从不同角度深入分析面上项目的研究方向,针对临床肿瘤中非编码RNA、肿瘤免疫治疗、肿瘤微环境、肿瘤代谢等代表性研究方向,以及淋巴管新生、细胞焦亡及铁死亡、溶酶体及线粒体等研究前沿进行综述。
综述
局部复发性直肠癌的治疗进展
王璐, 王俊杰
2020, 47(4): 208-212.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20.04.368
摘要:
局部复发性直肠癌(locally recurrent rectal cancer,LRRC)的治疗是多学科综合治疗,包括手术、外放疗、术中放疗、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热疗和射频消融治疗等,目前仍以手术和放疗为主。肿瘤完全切除(R0切除)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随着调强放疗(intensity modulated radiation therapy,IMRT)和立体定向放疗(stereotactic body radiotherapy,SBRT)的出现,既往接受过放疗的患者行再程放疗的疗效被肯定,不良反应在可接受的范围内。此外,随着更多治疗方式的出现,患者的生存率和局部控制率均得到提高,生存质量也得到改善。LRRC的治疗需要多学科医师的共同参与,如何选择适当有效的治疗仍需要更多的研究进行证实。本文就近年来LRRC的综合治疗进展及仍待解决的问题进行综述。
病例报告与分析
双侧甲状腺乳头状癌合并单侧滤泡癌1例
刘蓉, 王亚霓, 王新峰, 史维晨, 胡建功
2020, 47(4): 213-214.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20.04.187
摘要:
多中心骨巨细胞瘤1例
袁婧, 李鹍, 叶丽娟
2020, 47(4): 215-216.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20.04.130
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