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  第48卷  第22期

指南与共识
中国人群肺癌血清标志物临床应用及参考区间建立规范化流程专家共识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标志专业委员会 
2021, 48(22): 1135-1140. doi: 10.12354/j.issn.1000-8179.2021.20211020
摘要:
肺癌血清标志物检测是一种无创性检测方法,其在肺癌的辅助诊断、疗效监测和预后评估中有着重要价值。大量的临床研究发现,单一的肺癌血清标志物的诊断效果不理想,而联合检测则提高了标志物的诊断能力,且与病理组织类型的一致性较好。其中,细胞角蛋白片段19(cytokeratin fragment 19,CYFRA21-1)、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CEA)、鳞状上皮细胞癌抗原(squamous cell carcinoma antigen,SCC-Ag)对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有较好的灵敏度和特异性,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n-specific enolase,NSE)和胃泌素释放肽前体(pro-gastrin-releasing peptide,ProGRP)对小细胞肺癌(small cell lung cancer,SCLC)有较好的灵敏度和特异性。人附睾蛋白4(human epididymis protein 4,HE4)虽然缺乏组织特异性,但可提高对SCLC和腺癌的检测灵敏度。肺癌血清标志物与低剂量CT联合检查可进一步提高肺癌的检出率。此外,参考区间是肿瘤标志物临床应用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规范化参考区间的建立是保证参考区间可靠性的重要步骤。本共识就肺癌血清标志物的临床应用,包括各标志物的联合检测方式、结果解读以及建立肺癌血清标志物参考区间的规范化流程方面进行了阐述。
临床研究与应用
乳腺腺样囊性癌与三阴性浸润性导管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比较
黎立喜, 张娣, 马飞
2021, 48(22): 1141-1144. doi: 10.12354/j.issn.1000-8179.2021.20211114
摘要:
  目的  比较乳腺腺样囊性癌(adenoid cystic carcinoma of the breast,ACCB)与三阴性浸润性导管癌(invasive ductal carcinoma,IDC)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  方法  分析2004年1月至2020年12月就诊于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的26例ACCB与216例三阴性IDC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无疾病生存(disease free survival,DFS)和总生存(overall survival,OS)曲线,Log-rank法进行组间比较。  结果  中位随访时间72.4个月,4例ACCB患者出现复发转移,肺和肝是常见的转移部位。与IDC相比,ACCB的发病年龄>60岁、Ki-67低表达、神经侵犯、分期早(Ⅰ期和Ⅱ期)、无淋巴结转移的比例更高(P<0.05)。与IDC相比,ACCB患者的5年DFS率和OS率有获益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Ki-67低表达ACCB患者的中位DFS显著高于Ki-67高表达者(χ2=4.633,P=0.031)。无神经侵犯的患者较有神经侵犯者的DFS显著改善(χ2=3.861,P=0.049)。  结论  Ki-67高表达和神经侵犯是ACCB复发转移的危险因素。与三阴性IDC相比,ACCB具有Ki-67低表达、神经侵犯、腋窝淋巴结阴性、分期早的临床病理特点和以保乳术为主、不行辅助化疗的治疗方式。
食管黏膜白色苔藓样病变是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ESD术后切缘阳性的危险因素
陈雨琳, 牟钊, 张罗姚, 周海月, 杨国栋
2021, 48(22): 1145-1150. doi: 10.12354/j.issn.1000-8179.2021.20211266
摘要:
  目的  探讨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合并白色苔藓样病变患者临床、内镜及组织病理学特征。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9月至2021年8月于四川省南充市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且术后病理诊断为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患者资料。共198例患者纳入研究,通过内镜下判断是否合并白色苔藓样病变,分为2组,分析其临床、内镜及组织病理学特征有无差异。  结果  198例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患者中有119例合并白色苔藓样病变,并与ESD术后切缘阳性有关(P=0.032)。ESD术后标本切缘阳性34例,进一步行多因素分析,发现合并有白色苔藓样病变(P=0.036)、病变累计管周范围(>3/4 管周,P<0.001)、术后病理(黏膜内癌以下,P=0.002)、病变浸润深度(M3以下,P<0.001)是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患者ESD术后切缘阳性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合并白色苔藓样病变患者ESD术后切缘阳性风险性增加;病变累计管周范围>3/4 管周、病变浸润深度是切缘阳性的独立危险因素。
长链非编码RNA 00682通过调节MYCN表达促进神经母细胞瘤的增殖和转移能力
刘赟, 曹芳, 夏凡童, 闫杰, 赵强
2021, 48(22): 1151-1157. doi: 10.12354/j.issn.1000-8179.2021.20211589
摘要:
  目的  研究神经母细胞瘤中长链非编码RNA 00682(LINC00682)的表达与MYCN表达量之间的关系,以及LINC00682调节神经母细胞瘤功能的机制。  方法  收集2009年12月至2019年12月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104例不同分期的神经母细胞瘤临床标本及其病理及预后信息,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LINC00682在临床标本和神经母细胞瘤细胞系的表达并分析其表达量与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在SK-N-Be2和SK-N-AS细胞系中应用小干扰RNA抑制LINC00682表达,进一步利用CCK-8和生长曲线检测其增殖能力,利用划痕实验和侵袭实验检测其转移能力,并在SK-N-Be2细胞系中检测MYCN的表达。  结果  实时定量PCR检测104例神经母细胞瘤临床标本发现LINC00682在高危组的表达量明显高于低危组和中危组,分析临床信息得出LINC00682的表达与肿瘤转移、病理类型,临床分期和患者预后相关。在5种神经母细胞瘤细胞系中,LINC00682在MYCN扩增细胞系SK-N-Be2和IMR-32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非MYCN扩增细胞系SK-N-AS、SK-N-SH和SH-SY5Y。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48例神经母细胞瘤临床标本中LINC00682和MYCN的表达,两者呈正相关。应用小干扰RNA抑制LINC00682在SK-N-Be2和SK-N-AS中的表达后,神经母细胞瘤细胞的增殖和转移能力明显下降,同时在SK-N-Be2细胞系MYCN的mRNA和蛋白水平均受到抑制。  结论  LINC00682的高表达与神经母细胞瘤的肿瘤转移、病理类型,临床分期和预后相关,并且LINC00682可能通过影响MYCN的表达促进神经母细胞瘤细胞的增殖和转移。
基于MR超长期延迟强化量化分析鼻咽癌放疗GTV退缩规律的研究
苏亚, 王俪臻, 巩贯忠, 卢洁, 谷玉萍, 尹勇
2021, 48(22): 1158-1163. doi: 10.12354/j.issn.1000-8179.2021.20210716
摘要:
  目的  探讨基于MR超长期延迟强化扫描对鼻咽癌(nasopharyngeal carcinoma,NPC)肿瘤靶区及淋巴结不同区域差异性退缩规律的研究。  方法  选取2019年12月至2020年8月山东省肿瘤医院53例接受放疗的NPC患者,获得放疗前、中及后MR(T2WI、15s强化及>10 min超长期延迟强化的T1WI像)。在T2WI上确定大体肿瘤靶区(GTVp)和淋巴结(GTVn)。根据15 s强化与>10 min强化T1WI的剪影图像确定造影剂清除比较快的区域(GTVp、GTVn),清除慢的区域(GTVp、GTVn),分析不同亚靶区放疗后的退缩差异性。  结果  1)GTVp在接受50 Gy及放疗结束的退缩率分别为57.37%、18.61%,低于GTVp的64.52%、29.66%,而显著高于GTVp的25.21%、7.55%(P<0.05),GTVn、GTVn、GTVn的退缩也具有相似变化趋势;2)放疗前、后GTVp与GTVp、GTVn与GTVn体积变化均具有相关性(r=0.872、0.998,P<0.05)。而GTVp与GTVp、GTVn与GTVn体积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放疗后GTVp与接受50 Gy放疗时相比体积增加了7.55%,而GTVp与GTVp、GTVp的退缩均小于淋巴结。  结论  MR超长期延迟强化扫描可以将NPC及阳性淋巴结分为造影剂清除快、慢的亚区域,不同亚区域及整体靶区退缩显著不同步;在以体积为标准进行NPC放疗疗效评估时,不同亚区域应行个体化分析。
国家基金研究进展综述
肠道微生物与肿瘤免疫治疗研究的新进展
宁涛, 巴一
2021, 48(22): 1164-1167. doi: 10.12354/j.issn.1000-8179.2021.20210338
摘要:
肠道微生物被称为人体内第二基因组,与人体的多种疾病有关。肠道微生物与肿瘤发生、发展及治疗均有密切联系。免疫治疗的出现改善了肿瘤治疗现状,但是只有少部分患者对免疫治疗有效,大部分肿瘤患者仍然无法从免疫治疗中获益,肿瘤免疫治疗已进入疗效瓶颈期。肠道微生物不仅可以通过多种机制增强免疫治疗的疗效,还可以作为标记物预测免疫治疗的反应;此外肠道微生物也可以通过多种机制逆转肿瘤免疫耐药、缓解免疫药物相关不良反应等。因此,基于肠道微生物的相关研究有望成为解决肿瘤免疫治疗瓶颈的新途径。本文对肠道微生物与肿瘤免疫治疗研究的最新进展进行综述。
肿瘤浸润性淋巴细胞在实体瘤的临床研究进展
梁锐, 李蕾蕾, 王志强
2021, 48(22): 1168-1172. doi: 10.12354/j.issn.1000-8179.2021.20210730
摘要:
肿瘤浸润性淋巴细胞(tumor-infiltrating lymphocytes,TILs)作为肿瘤微环境(tumor microenvironment,TME)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TILs包含的细胞亚群具有促肿瘤和抗肿瘤的双向作用。目前TILs免疫治疗在大多实体瘤中都取得了不错的疗效。TILs在肿瘤中的数量和亚群组成对于判断患者预后具有重要价值。本文就TILs的组成、双向作用、机制和其在常见实体瘤中的临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t(11;14)易位的多发性骨髓瘤的研究新进展
张旻, 孙春艳
2021, 48(22): 1173-1176. doi: 10.12354/j.issn.1000-8179.2021.20211011
摘要:
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 MM)是一种遗传复杂、高度异质性的恶性肿瘤,易位、拷贝数改变和突变是其主要的细胞遗传学异常。11号和14号染色体易位t(11;14)是其最常见的易位,携带该种易位的群体在预后中表现出明显的异质性,t(11;14)亚群有两种不同的预后。此外,t(11;14)亚群与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B-cell lymphoma/leukemia-2,Bcl-2)抗凋亡蛋白有较强的相关性,这为研究Bcl-2抑制剂维奈克拉(venetoclax)单药及联合治疗t(11;14)复发难治性骨髓瘤患者的治疗效果奠定基础。本文通过总结t(11;14)易位的MM的病理机制、治疗及预后的研究进展,旨在为该亚群患者延缓疾病的进展、提高生存率和改善治疗提供依据。
综 述
非小细胞肺癌脑膜转移的精准诊疗及相关预后因素
路楚凡, 周亚竹, 田盼盼, 梅风君
2021, 48(22): 1177-1180. doi: 10.12354/j.issn.1000-8179.2021.20211102
摘要:
脑膜转移(leptomeningeal metastases,LM)是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进展迅速,预后极差。LM诊断的金标准是脑脊液细胞学,治疗包括鞘内注射化疗、靶向治疗、放疗、全身化疗、一般支持治疗等多种方法。影响预后的因素包括年龄、基因突变情况、临床症征、脑脊液参数、影像学及治疗方法等,目前尚无统一结论。近年来,随着LM患者数量增加,在脑脊液液态活检及新型靶向药物治疗等方面取得进展,可明显延长患者生存期。如何根据相关积极预后因素实现精准医疗,亟需进一步探讨研究。本文就NSCLC-LM的精准诊疗及相关预后因素予以综述。
腹腔加压气溶胶化疗在胃癌腹膜转移中的研究进展
王宁, 于鹏杰, 张成武
2021, 48(22): 1181-1186. doi: 10.12354/j.issn.1000-8179.2021.20201006
摘要:
腹腔加压气溶胶化疗(pressurized intraperitoneal aerosol chemotherapy,PIPAC)是一种新型的腹膜癌治疗方法,该疗法具有较强的可行性、良好的耐受性和疗效,其治疗模式也具有多样性,可单独治疗,也可与其他治疗方法联合治疗,全球范围内正在广泛开展相关的前瞻性研究和临床试验。将纳米药物应用于该治疗中具有增加药物的腹膜滞留时间和靶向药物至肿瘤部位的优势。随着单纯性PIPAC及其联合其他治疗方法的临床证据越来越多,研究者们对其在临床中的应用效果越发重视,本文就PIPAC治疗胃癌腹膜转移的理论基础、发展历程、疗效、安全性以及相关纳米药物的最新进展进行综述。
病例报告与分析
复发型卵巢高钙血症型小细胞癌的18F-FDG PET/CT显像1例
蔡赟凯, 王全师
2021, 48(22): 1187-1188. doi: 10.12354/j.issn.1000-8179.2021.20211135
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