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  第49卷  第14期

指南与共识
CACA胃癌整合诊治指南(精简版)
中国抗癌协会胃癌专业委员会, 徐惠绵, 李凯
2022, 49(14): 703-710. doi: 10.12354/j.issn.1000-8179.2022.20220712
摘要:
胃癌是世界常见恶性肿瘤之一。在中国,胃癌发病率与死亡率均居第3位。近年来,随着诊疗技术的提高及重点人群筛查的实施,胃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逐渐提升,但与日韩等胃癌治疗先进国家相比仍处于较低水平,亟需一部体现中国特色的诊疗指南指导胃癌的防治工作。中国抗癌协会(CACA)整合诊治指南是在总会指导下,由胃癌专委会具体完成的。这是目前为止纳入胃癌相关学科体系最为完整的一部指南,秉承“全人、全身、全程、全息”理念,关注“防-筛-诊-治-康”全程管理,体现学科融合、技术整合、多学科整合诊疗(multi-disciplinary team to holistic integrative medicine,MDT to HIM)的理念,聚焦中国人群的流行病学特征、遗传背景、原创研究成果及诊疗防控特色,纳入国内研究,兼顾医疗可及性,突出中医特色和我国癌症防控经验,体现了“研究证据-医生经验-患者需求”的整合。本指南为全国同道推荐证据类别高、可及性好、最具临床实操指导价值的诊治方案,可以更有针对性的指导中国的胃癌防治工作,改善中国胃癌患者预后,助力健康中国战略。
专家论坛
癌结节对胃肠癌患者预后及分期影响的研究进展
姚瑞荣, 高先春, 韩宁, 张进, 聂勇战
2022, 49(14): 711-715. doi: 10.12354/j.issn.1000-8179.2022.20211908
摘要:
癌结节最早在结直肠癌中被提出,后续也被发现存在于其他肿瘤,对相关肿瘤患者的预后产生重要影响。作为结直肠癌与胃癌患者的重要组织病理学特征之一,国际抗癌联盟/美国癌症联合委员会(UICC/AJCC)2017年第8版结直肠癌TNM分期系统将不伴淋巴结转移的癌结节归为N1c,而对伴有淋巴结转移的患者,癌结节并未纳入分期系统。在胃癌中,虽然癌结节已被相关研究证明了其重要性,但关于胃癌癌结节的来源、具体定义、预后价值及对胃癌分期的影响尚存争议。因此,癌结节如何影响结直肠癌与胃癌患者的临床诊疗决策还需进一步探索。本文就癌结节对胃肠癌预后和分期的影响及目前研究未达成的共识等进行综述,总结近期关于癌结节预后价值的研究结果以及癌结节对结直肠癌和胃癌分期和治疗的影响,提示其在胃肠癌预后判断及治疗指导方面的重要价值。
临床研究与应用
CD103阳性肿瘤浸润淋巴细胞与卵巢高级别浆液性癌患者预后关系的研究
程会贤, 陈名园, 陈婷婷, 张燕, 王梅, 刘天民, 况薇, 王巍
2022, 49(14): 716-720. doi: 10.12354/j.issn.1000-8179.2022.20220391
摘要:
  目的  评估CD103阳性(CD103+)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umor-infiltrating lymphocyte,TIL)在实施初次肿瘤减灭术(debulking surgery,PDS)与新辅助化疗(neoadjuvant chemotherapy,NACT)的卵巢高级别浆液性癌(high-grade serous ovarian carcinoma,HGSC)患者中分布、表达差异与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  方法  收集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收治的137例HGSC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将患者石蜡组织标本制成组织芯片,分为 PDS组83例和NACT组54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和免疫荧光共染法观察CD103+TIL与CD8阳性(CD8+)、CD4阳性(CD4+)TIL的关系,并采用相应的统计学方法分析CD103+ TIL与患者治疗、预后的关系。  结果  采用χ²检验显示,NACT组CD103+TIL、CD8+TIL表达均高于PDS组(P=0.026、P=0.029),且CD103+TIL、CD8+TIL与化疗敏感性具有显著性相关(P=0.03、P=0.018),两组患者CD4+TIL与所有临床病理特征均无显著性相关(P>0.05)。Spearman相关性检验显示,CD103+TIL与CD8+TIL具有显著性相关(P<0.01)。免疫组织化学法和免疫荧光共染法结果显示,CD103+TIL实际多为CD8+TIL。单因素及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多因素生存分析发现,仅在肿瘤上皮内CD103+TIL、CD8+TIL的表达具有预后意义,是HGSC的独立预后因素(P<0.05)。  结论  HGSC患者CD103+TIL主要分布于肿瘤上皮内,是免疫活性更高的CD8+TIL亚群,因此CD103+TIL较CD8+TIL可更好地预测患者预后。
组蛋白甲基化酶G9a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刘静, 梁蓉, 高广勋, 董丽华, 王健红, 李玉富
2022, 49(14): 721-726. doi: 10.12354/j.issn.1000-8179.2022.20220133
摘要:
  目的  比较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及淋巴结反应增生组织中组蛋白甲基化酶G9a的表达情况,探讨G9a的表达水平与DLBCL患者的临床特征、病理类型、疗效及预后的关系。  方法  分析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2014年6月至2019年6月经淋巴结活检确诊的75例初治DLBCL患者病理标本及临床资料,同时选取25例淋巴结反应性增生组织标本作为对照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DLBCL和对照组中G9a蛋白的表达,分析G9a蛋白表达与DLBCL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疗效及预后的关系。采用完全缓解(complete response,CR)率、总生存(overall survival,OS)率、无进展期生存(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率探讨其对患者生存及预后的影响。  结果  DLBCL组织G9a蛋白阳性表达率为65.3%,明显高于淋巴结反应性增生组织20.0%,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G9a蛋白阳性与阴性患者的性别、年龄、B症状、LDH水平、初治缓解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G9a蛋白阳性患者组的β2-MG的值,临床分期,Ki-67均较G9a蛋白阴性组更高,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41、0.019和0.044),Non-GCB 的G9a表达率高于GC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3)。虽然Cox多因素分析显示,G9a蛋白表达阳性并非是是影响DLBCL患者3年OS和PFS的独立危险因素,但单因素研究显示G9a蛋白阴性和阳性组的3年OS分别为89.5%和74.4%,且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43),3年PFS分别为79.3%和59.4%,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38)。  结论  与淋巴结反应性增生组织相比,组蛋白甲基化酶G9a在DLBCL中表达明显增加,且G9a蛋白阳性DLBCL患者的β2-MG、临床分期、Ki-67指数均较G9a蛋白表达阴性患者更高,提示G9a阳性表达可能与DLBCL的发展增殖有关;G9a蛋白表达阳性是影响初治DLBCL患者3年OS和PFS的不良预后因素之一,但并非其独立预后因素。
双层探测器光谱CT对纯磨玻璃结节肺腺癌侵袭程度的鉴别价值
李敏, 韩丽珠, 马菊香, 李琪, 王化, 叶兆祥
2022, 49(14): 727-733. doi: 10.12354/j.issn.1000-8179.2022.20211852
摘要:
  目的  探究双层探测器光谱CT对表现为肺纯磨玻璃结节(pure ground-glass nodule, pGGN)的微浸润腺癌(minimally invasive adenocarcinoma, MIA)和浸润性腺癌(invasive adenocarcinoma, IA)的鉴别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2019年8月至2021年6月术前行双层探测器光谱CT胸部增强扫描,CT上表现为pGGN,且术后病理证实为MIA和IA的101例(103枚pGGN)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将pGGN分为MIA组(n=47)和IA组(n=56)。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和χ²检验比较两组间定量参数和CT征象的差异,使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筛选出独立预测因子,并建立预测IA的模型。以ROC曲线评估预测模型和独立预测因子诊断效能,诊断效能比较采用DeLong检验。  结果  与MIA组相比,IA组形状多表现为不规则(P=0.034),且更易出现胸膜牵拉征(P=0.005)、空气支气管征(P=0.001)及血管异常征(P<0.001)。IA组结节大小(P<0.001)、常规120 kVp图像的CT值(CT120 kVpP=0.001)及40~200 keV单能量图像的CT值(CT40~200 keV, P≤0.003)均高于MIA组,而有效原子序数(effective atomic number, Eff-Z)低于MIA组(P=0.018)。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结节大小(OR=1.435,95%CI:1.204~1.709,P<0.001)和CT200 keV(OR=1.011,95%CI:1.005~1.016,P<0.001)是预测IA的独立因子。ROC曲线分析显示预测模型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最大,达到0.855,灵敏度为0.661,特异度为0.957,且AUC显著高于结节大小(P=0.046)和CT200 keVP=0.002)。  结论  双层探测器光谱CT对鉴别表现为pGGN的MIA和IA具有重要价值,经Logistic回归分析建立的预测模型有较好的准确性。
3D打印头枕在鼻咽癌放疗摆位误差中的应用
谭林, 徐博, 叶荣, 张薇莎, 黄发生
2022, 49(14): 734-738. doi: 10.12354/j.issn.1000-8179.2022.20220109
摘要:
  目的  为头部肿瘤放疗患者制作3D打印个性化放疗头枕,通过与标准化放疗头枕对比,评价该技术对鼻咽癌放疗摆位精度的作用。  方法  选取2020年4月至2021年8月四川省人民医院行放疗的鼻咽癌患者40例,分为3D打印头枕组和标准化放疗头枕组各20例,每周行锥形束CT(cone beam CT,CBCT)扫描,采集患者靶区区域和颈椎区域以及C1~C7单个颈椎在升降、进出以及左右方向的摆位误差数据并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3D打印头枕组靶区区域摆位误差值为升降方向(0.87±0.78)mm,进出方向(1.09±0.86)mm,左右方向(0.88±1.18)mm;标准化头枕组为升降方向(1.01±0.83)mm,进出方向(1.27±0.92)mm,左右方向(1.08±0.89)mm。3D打印头枕组颈椎整体摆位误差值为升降方向(0.65±0.64)mm,进出方向(0.40±0.49)mm,左右方向(0.90±0.74)mm;标准化头枕组为升降方向(1.08±0.96)mm,进出方向(0.80±0.80)mm,左右方向(1.62±1.51)mm。3D打印头枕组与标准化头枕组比较,靶区整体的摆位误差有一定的改善,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颈椎整体以及每个椎体单独的摆位误差在不同方向均有显著性差异(均P<0.05)。  结论  3D打印个性化放疗头枕提高了鼻咽癌放疗尤其是在颈部放疗的摆位精度,提升了患者的放疗舒适度,符合精准放疗的临床要求,可用于进一步的临床研究。
腔镜辅助胃癌根治术后切口愈合不良的危险因素分析
杜鑫隆, 韩斌, 高飞
2022, 49(14): 739-742. doi: 10.12354/j.issn.1000-8179.2022.20220085
摘要:
  目的   分析腹腔镜辅助胃癌根治术后出现切口愈合不良的危险因素。  方法  回顾性选取2017年3月至2020年7月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96例行腹腔镜辅助胃癌根治术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统计分析切口愈合不良的发生与性别、年龄、BMI、糖尿病、高血压、术前血红蛋白和血清白蛋白水平、术前使用抗凝药、新辅助化疗、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肿瘤大小以及术后行腹腔热灌注化疗术的关系。并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引起切口愈合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果  296例患者中17例(5.7%)出现切口愈合不良,其中切口感染11例,脂肪液化6例。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切口愈合良好组与切口愈合不良组患者的年龄、BMI、糖尿病史、血红蛋白水平、血清白蛋白水平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5岁(OR=3.434,95%CI:1.035~11.394;P=0.044),BMI(OR=0.629,95%CI:1.365~2.579;P<0.001),血清白蛋白≤35 g/L(OR=1.368,95%CI:1.166~13.232;P=0.027)是腹腔镜辅助胃癌根治术后出现切口愈合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高龄、肥胖、低蛋白血症是腹腔镜辅助胃癌根治术后出现切口愈合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具有上述危险因素的患者应注意预防术后切口愈合不良的出现。
国家基金研究进展综述
人工智能在肿瘤组织病理标志物分析中的应用进展
张艳辉, 吴江华, 孙保存
2022, 49(14): 743-747. doi: 10.12354/j.issn.1000-8179.2022.20211725
摘要:
肿瘤个体化治疗的进展对肿瘤组织病理标记物的精确诊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数字病理(digital pathology,DP)的发展为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辅助诊断在肿瘤组织病理图像分析中的应用提供了基础。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深度学习(deep learning,DL)算法能够将DP图像与计算机分析技术相结合,有望成为定量评价肿瘤组织生物标志物的重要工具。本文概述了AI在组织病理学中的发展,并以目前研究相对广泛且与临床诊疗密切相关的分子病理指标Her-2、Ki-67及PD-L1的图像分析为具体案例,重点阐述了当前AI在肿瘤病理标志物分析中的研究进展。AI辅助的肿瘤病理诊断具有客观性强及可重复性高等优点,能够实现肿瘤组织标志物诊断的定量分析,从而克服病理医生人工判读的挑战,提高病理诊断的精确性。通过计算机工具构建肿瘤组织标志物的AI判读模式,是构建未来肿瘤智能诊疗体系的重要环节。
脂肪因子对肿瘤代谢调节作用的研究进展
臧玉琴, 刘诗琦, 赵如倩, 王颖梅, 薛凤霞
2022, 49(14): 748-752. doi: 10.12354/j.issn.1000-8179.2022.20211416
摘要:
肿瘤组织中普遍存在代谢的改变,涵盖糖代谢、脂代谢和氧化还原平衡等多个方面。肥胖导致的脂肪因子失衡,如瘦素、内脂素和抵抗素的升高以及脂联素的降低,是肥胖相关肿瘤发生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在肿瘤代谢的改变中也发挥一定的作用。了解各种脂肪因子在肿瘤代谢中的作用,有利于阐明肿瘤的发生发展机制,以及探索肿瘤临床诊治的新思路。
综 述
尿液miRNA标志物检测在肿瘤中的研究进展
蔡远艳, 司明君, 刘婷, 杨婧偊, 于海涛
2022, 49(14): 753-756. doi: 10.12354/j.issn.1000-8179.2022.20220516
摘要:
MicroRNA(miRNA)作为标志物在肿瘤的诊断、监测和预后判断中发挥重要作用。由于尿液标本具有采集过程无创、方便等优点,尿液miRNA作为肿瘤标志物,近年来在肿瘤诊断方面的研究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尿液中多种miRNA标志物被证明与肿瘤的诊断相关。本文将对miRNA的特点和检测方法,以及尿液miRNA在泌尿系统肿瘤和非泌尿系统肿瘤中的标志物价值进行综述,为肿瘤的临床诊断、监测和预后判断提供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