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  第49卷  第9期

显示方式:
肿瘤支持治疗专栏
肿瘤患者支持治疗的进展
邓婷, 巴一
2022, 49(9): 433-437. doi: 10.12354/j.issn.1000-8179.2022.20211712
摘要:
肿瘤支持治疗是与肿瘤放疗、化疗和手术并重的治疗手段。肿瘤支持治疗包括从肿瘤诊断开始一直到生命结束的全程,其内容相当宽泛,且对于延长患者生存期,改善生存质量,节约医疗成本等均具有重要意义。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肿瘤支持治疗在各领域均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其作用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尤为重要的是,医患认知从传统治疗理念发生根本性转变,使肿瘤支持治疗的发展前景焕发蓬勃生机。目前,肿瘤支持治疗逐渐向多学科整合、以患者为中心的个体化、全程化的管理及数字化方向发展。未来,随着学科分支的精细化和基础转化研究的不断深入,肿瘤患者的支持治疗必将形成一个完整的学科,造福广大的癌症患者。
放射性肠损伤的支持治疗进展
张慧, 章真
2022, 49(9): 438-442. doi: 10.12354/j.issn.1000-8179.2022.20211659
摘要:
接受腹盆腔放疗的患者有一定程度放射性肠损伤的发生,损伤部位可以累及小肠、结肠和直肠,主要表现为腹痛、腹泻、便血、里急后重、梗阻等,大多数为轻度症状,可以自行缓解,少数严重者明显影响生存质量。现代精确放疗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不良反应,但是仍无法完全预防,且目前尚无特效的治疗用药,治疗上以对症治疗和支持治疗为主,如止痛、止泻、抗炎和黏膜保护剂灌肠等药物对症治疗;菌群移植也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症状,同时需要营养支持和心理干预的支持等。本文对放射性肠损伤在目前国内外的支持治疗的最新研究进行总结,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以期为今后的研究方案提供指导。
肠道菌群在抗肿瘤支持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王璐, 孙伊楠, 尹菡, 陈心怡, 李龙, 袁响林
2022, 49(9): 443-448. doi: 10.12354/j.issn.1000-8179.2022.20211688
摘要:
肠道微生物群(gut microbiota,GM)由数以万亿计的细菌、真菌、古细菌、寄生虫和病毒等组成,GM在机体内部和个体之间的组成因人而异,与饮食习惯、种族、宿主遗传、年龄和既往药物使用情况相关,并参与代谢、炎症、免疫和肿瘤等病理生理功能。GM作为肿瘤潜在生物标志物的作用及其对癌症支持治疗的安全性、耐受性和疗效具有重要临床意义。GM和癌症的关系复杂而密切,可作为生物标记物、诊断工具、治疗靶点,是癌症精准治疗中不可或缺的因素。其不仅对结直肠癌、胃癌等消化道肿瘤具有调节、诊断预测作用,也能在其他系统的恶性肿瘤如肺癌起到生物标志物作用;提高GM的多样性,减少抗生素的使用,降低有害菌群的丰度能有效提高肿瘤的预后、抗肿瘤治疗的疗效。本文旨在对GM在恶性肿瘤发生发展、放化疗的疗效和不良反应、免疫治疗的疗效与不良反应以及饮食通过GM对肿瘤的影响进行总结,为GM的精准化调控和检测对未来肿瘤治疗、肿瘤预测提供参考方向。
老年肿瘤评估及决策新体系
吴珺玮, 张俊
2022, 49(9): 449-454. doi: 10.12354/j.issn.1000-8179.2022.20211789
摘要:
中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而恶性肿瘤即是衰老疾病的一种。恶性肿瘤在老年人群中发病率普遍偏高,衰老和肿瘤存在一定的内在联系。老年肿瘤患者具有其独特性,如伴随疾病、多重用药、虚弱状态、认知障碍等,限制了常规抗肿瘤治疗模式在老年这一特殊人群中的应用。故而,老年肿瘤患者的治疗决策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完善的动态老年评估,完善的评估可预测老年肿瘤患者是否可从常规抗肿瘤治疗模式中获益。此外,因伦理要求,多数临床研究设置了入组年龄上限,基于此所获之临床证据难以指导高龄肿瘤患者的临床实践,故亟需在该领域有所创新。本文就上述领域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进行综述,并针对老年肿瘤人群的全面评估和精准临床决策进行讨论。
催眠治疗改善癌症患者疼痛的临床研究和问卷调查
彭慧, 郭秋云, 戴宇翃, 庄亮, 邱红, 于世英
2022, 49(9): 455-459. doi: 10.12354/j.issn.1000-8179.2022.20211646
摘要:
  目的  研究催眠疗法治疗癌痛的有效性,了解医护人员和患者对催眠疗法治疗癌痛临床应用的认知与需求。  方法  回顾性选取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招募罹患癌症且伴有疼痛的患者120例,进行8周的认知催眠治疗。比较癌痛患者接受催眠治疗2、4、8周后疼痛数字评分(NRS)、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分、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及睡眠量表(MOS-SS)评分的变化;设计《催眠疗法治疗癌痛认知与需求调查问卷》,对2020年6月至2020年9月住院的354例癌痛患者和301名肿瘤科医护人员展开调查。  结果  120例癌痛患者参与了催眠治疗并完成了2周的评估,109例(90.8%)完成8周的治疗评估。催眠治疗2、4、8周后,NRS评分显著下降(P<0.05);催眠治疗4、8周后,HAMA、HAMD评分显著下降(P<0.05),MOS-SS评分显著升高(P<0.05)。84.1%的医护人员认为有必要常规开展认知催眠治疗;64.4%的癌痛患者能接受催眠治疗。  结论  催眠疗法可以减轻癌痛,同时降低癌痛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改善患者睡眠状况;加强医护人员和患者的宣传教育对催眠疗法的临床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低剂量阿帕替尼治疗卡瑞利珠单抗致反应性毛细血管增生症的疗效分析
张益琴, 乔晓雪, 王馨, 林群博, 施秀玲, 肖莉
2022, 49(9): 460-466. doi: 10.12354/j.issn.1000-8179.2022.20211526
摘要:
  目的  评价低剂量阿帕替尼治疗卡瑞利珠单抗致反应性毛细血管增生症(reactive cutaneous capillary endothelial proliferation,RCCEP)的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不同抗血管生成药物联合卡瑞利珠单抗治疗晚期实体肿瘤140例的RCCEP发生率。观察250 mg和125 mg阿帕替尼两个剂量组治疗50例单药卡瑞利珠单抗诱发RCCEP的疗效和安全性。  结果  140例晚期实体瘤使用卡瑞利珠单抗联合不同抗血管生成药物的RCCEP发生率:贝伐珠单抗组为93.3%,安罗替尼组为72.7%,呋喹替尼组为47.6%,瑞戈非尼组为70.6%,阿帕替尼组为14.0%。阿帕替尼较其它抗血管生成药物显著降低RCCEP发生率:贝伐珠单抗组 vs. 阿帕替尼组(P<0.000 1);安罗替尼组 vs. 阿帕替尼组(P<0.000 1);呋喹替尼组 vs. 阿帕替尼组(P=0.005);瑞戈非尼组 vs. 阿帕替尼组(P<0.000 1)。观察50例晚期实体瘤不同剂量阿帕替尼治疗卡瑞利珠单抗诱发RCCEP的疗效和安全性,结果提示42例250 mg阿帕替尼治疗组有效率为97.6%,8例125 mg阿帕替尼治疗组有效率为87.5%;两个剂量组均未出现≥G3的治疗相关不良事件。   结论  阿帕替尼较其它抗血管生成药物更显著降低卡瑞利珠单抗的RCCEP发生率,低剂量阿帕替尼可有效安全地缓解RCCEP。
乙状结肠癌并发恶性肠梗阻处理的临床决策讨论
刘华, 张小田
2022, 49(9): 467-473. doi: 10.12354/j.issn.1000-8179.2022.20211871
摘要:
  目的  乙状结肠癌并发恶性肠梗阻是结肠癌治疗过程中一个潜在且棘手的临床问题,本文旨在探索乙状结肠癌恶性肠梗阻综合治疗的策略和经验。  方法  回顾和报告北京大学肿瘤医院1例乙状结肠癌并发恶性肠梗阻的综合治疗过程。  结果  晚期转移性乙状结肠癌合并肠梗阻时以支持治疗为主,支持手段有肠梗阻导管置入或肠道支架置入,通过合理的支持治疗缓解急性肠梗阻,提供更安全的手术时机及抗肿瘤综合治疗的机会。营养支持治疗是恶性肠梗阻及抗肿瘤治疗贯穿全程的关键部分,是患者治疗获益的基础保障。  结论  肿瘤原发灶导致的恶性肠梗阻可通过肠梗阻导管、肠道支架缓解肠梗阻及完善肠道准备,后择期行手术切除解决梗阻因素。肠道支架的置入在恶性结肠癌肠梗阻中推荐,但需把握适应证及医疗条件以恰当选择。
综 述
肝细胞癌合并门静脉癌栓的治疗进展
陈婷, 许祯滢, 马佳曼, 杨雨
2022, 49(9): 474-479. doi: 10.12354/j.issn.1000-8179.2022.20211631
摘要:
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是中国常见恶性肿瘤,其死亡率居恶性肿瘤前列。门静脉癌栓(portal vein tumor thrombosis,PVTT)是HCC常见的临床表现和重要的预后不良因素,HCC合并门静脉癌栓患者的肝功能及体能状态、肿瘤是否可切除、PVTT分型以及有无远处转移是制订治疗决策的重要考虑因素。国内指南和专家共识对部分HCC合并PVTT患者推荐外科手术,而其他多数患者则主要接受系统治疗、介入、放疗等姑息治疗。近年,针对HCC合并PVTT,在可手术切除患者的围手术期治疗、不可切除患者的姑息治疗以及转化治疗方面开展了较多的临床研究和探索,HCC多学科诊疗模式也在临床中提倡并推广。本文回顾了近年HCC合并PVTT的相关文献,就其进展进行综述。
CAR-T在胃癌免疫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程浩, 依荷芭丽·迟, 周全, 应建明, 石素胜
2022, 49(9): 480-486. doi: 10.12354/j.issn.1000-8179.2022.20210951
摘要:
胃癌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部分病例由于诊断较晚和治疗不佳,患者的整体生存期较差。近几年,嵌合抗原受体修饰T细胞(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T cells,CAR-T)疗法在肿瘤治疗研究领域受到相当大的关注,且已在血液系统肿瘤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实体肿瘤因受到靶点特异性,肿瘤微环境等因素影响而作用受限。尽管如此,各种临床前和临床实验已证实CAR-T细胞免疫治疗是胃癌一种有前景的治疗方法,并具有有别于其他实体瘤的优势,但是仍面临诸多挑战。本文将系统介绍CAR-T疗法在胃癌中的最新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