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  第50卷  第1期

专家论坛
肺癌免疫治疗的研究进展
柳菁菁, 张良, 张爽, 程颖
2023, 50(1): 1-7. doi: 10.12354/j.issn.1000-8179.2023.20220981
摘要:
以程序性细胞死亡受体1(programmed cell death-1,PD-1)及其配体1(programmed death-ligand 1,PD-L1)抑制剂为代表的免疫治疗已经成为肺癌非常重要的治疗手段,在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和小细胞肺癌(small cell lung cancer,SCLC)的治疗中均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免疫单药、免疫联合化疗、双免疫联合用药相继取得成功,极大改变了肺癌的治疗形式,使肺癌患者实现长期生存,成为肺癌重要的治疗手段。在不断取得突破的同时,针对肺癌免疫治疗领域也在进行着更深层次的研究,包括用药模式的优化、新靶点药物研发、克服耐药策略的探索等,本文将重点介绍肺癌免疫治疗的相关研究进展。
2023年《中国肿瘤临床》稿约
2023, 50(1): 1-4.
摘要:
基础研究
多发性骨髓瘤驱动基因的筛选
苏琪, 庄文卓, 李炳宗
2023, 50(1): 8-15. doi: 10.12354/j.issn.1000-8179.2023.20220956
摘要:
  目的  鉴定并比较不同测序方案中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潜在的驱动基因,为探讨MM的发生机制提供研究基础。  方法  选择两套数据,一套数据为2016年5月至2020年11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84例MM患者的基因组靶向突变测序数据,另一套数据从癌症基因组图谱(The Cancer Genome Atlas, TCGA)数据库下载的205例MM全基因组测序数据。在R4.1.0环境下,利用驱动基因识别算法对MM的潜在驱动基因进行挖掘,分析并比较两套数据筛选出的驱动基因及具体突变信息。  结果  NRAS、KRAS、TP53、IDH1为两套数据共同识别出的驱动基因。两套数据中突变基因在NOTCH、RTK-RAS、Cell-Cycle、TP53、MYC及WNT通路均有富集。显著突变的NRAS、KRAS、TP53和IDH1在两套数据中发生突变的位点无显著性差异。另外,通过靶向突变测序方法,鉴定出MM新的驱动基因,CBL、BCOR和DNMT3A。  结论  通过本研究获得了MM可能的驱动基因,有助于从基因分子层面揭示MM发生发展机制。
基于LASSO回归筛选影响肺腺癌患者预后的糖酵解相关基因
杜也, 米热阿依·阿布都热孜克, 左冉, 袁东琪, 霍庚崴, 陈金良, 张翠翠, 孟昭婷, 陈鹏
2023, 50(1): 16-21. doi: 10.12354/j.issn.1000-8179.2023.20220189
摘要:
  目的  确定用于评估肺腺癌(lung adenocarcinoma,LUAD)患者糖酵解相关基因的风险评分模型。  方法  使用公共数据库癌症基因组图谱(The Cancer Genome Atlas,TCGA)中LUAD患者转录组数据,通过基因富集分析(gene set enrichment analysis,GSEA)、差异表达基因(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genes,DEGs)分析和最小绝对收缩选择算子(least absolute shrinkage and selection operator,LASSO)回归分析构建风险预测模型。通过Kaplan-Meier分析、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单因素及多因素Cox回归分析验证模型预测性能。使用CIBERSORT算法计算高、低风险两组免疫细胞浸润差异。构建用于临床预测患者预后的列线图。  结果  识别出3个糖酵解相关基因集,筛选出6个糖酵解相关基因构建风险评分模型。高风险组总生存率显著低于低风险组,验证性结果显示该模型有良好的预测性能。高、低风险两组的免疫细胞浸润情况存在显著差异。列线图的构建开发了一种可以预测LUAD患者生存率的定量方法。  结论  基于糖酵解相关基因构建的风险评分模型为早期LUAD患者预测预后提供了新型生物标志物。
临床研究与应用
晚期胃癌一线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联合化疗预后因素及对二线化疗的影响
卢娟, 杜思成, 赵传华, 张婷, 张颖, 刘容锐, 徐建明
2023, 50(1): 22-29. doi: 10.12354/j.issn.1000-8179.2023.20221094
摘要:
  目的  探索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s,ICIs)联合化疗一线治疗晚期胃癌中肝转移状态、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to-lymphocyte ratio,NLR)、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等因素与患者预后的关系,以及一线应用ICIs对二线化疗疗效的影响。  方法  收集解放军总医院2018年1月至2022年4月收治的胃癌患者临床资料,通过随访获得生存数据。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Log-rank检验比较胃癌一线程序性细胞死亡受体1(programmed cell death receptor- 1,PD-1)/程序性细胞死亡配体1(programmed cell death-ligand 1,PD-L1)抑制剂联合化疗中不同NLR、BMI和肝转移状态对预后的影响,以及一线应用PD-1/PD-L1抑制剂对二线化疗的影响。应用Cox回归模型确定影响患者生存的预后因素。  结果  共纳入晚期胃癌患者268例,在一线PD-1/PD-L1抑制剂联合化疗组中,总体客观缓解率(objective response rate,ORR)为46.5%,疾病控制率(disease control rate,DCR)为87.7%,中位无进展生存期1(median progression-free survival 1,mPFS1)为6.9(95%CI:6.0~7.8)个月。各亚组中,仅NLR<3组与NLR≥3组的中位PFS1有显著性差异(7.4 vs. 6.7个月,P=0.044)。多因素分析显示,基线NLR<3的患者在PD-1/PD-L1抑制剂联合化疗中能够获得更长的无进展生存期(HR=0.57,95%CI:0.36~0.90;P=0.015),而BMI、肝转移状态与患者预后无明显相关(均P>0.05)。二线治疗中,一线PD-1/PD-L1抑制剂联合化疗进展后仅接受化疗患者的ORR(34.6% vs. 14.6%,P=0.025)和mPFS2(4.4 vs. 2.9个月,HR=0.54,95%CI:0.35~0.82;P=0.004)优于一、二线均仅应用化疗的患者,而DCR及中位总生存期(median overall survival,mO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  在一线接受PD-1/PD-L1抑制剂联合化疗的晚期胃癌中,基线NLR<3的患者更易从免疫治疗中获益,而肝转移状态、BMI与患者的预后无明显相关。另外,一线应用含免疫治疗的方案可提高胃癌患者二线化疗的疗效,使其获得更长的无进展生存期。
血清甲胎蛋白阳性胃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与预后关系的研究
卢顺利, 李洪涛, 于建平, 陈为凯, 李安东, 陈超, 何清远, 韩晓鹏
2023, 50(1): 30-36. doi: 10.12354/j.issn.1000-8179.2023.20220890
摘要:
  目的  探讨血清AFP阳性胃癌(alpha-fetoprotein producing gastric cancer ,AFPGC)与普通型胃癌的差异以及其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四〇医院行胃癌手术的患者1 321例,经筛选纳入研究1 144例,分为血清AFP阳性组(53例)与血清AFP阴性组(1 091例)。  结果  AFPGC占同期胃癌患者的4.6%,AFPGC与血清AFP阴性胃癌1、3、5年累计生存率分别为64.2%与92.2%、20.8%与45.1%、13.2%与25.7%,两者术前血清AFP、肿瘤大小、免疫组织化学HER2、肿瘤部位、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脉管侵犯、手术方式、术后肝转移相比,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FPGC单因素以及Cox多因素生存分析显示:临床分期、脉管侵犯、手术方式、术后肝转移以及术后血清AFP再次升高是影响AFPGC预后的危险因素。  结论  AFPGC是一种特殊性的胃癌,具有临床分期晚、易发生术后肝转移和脉管侵犯且预后差,AFPGC患者即使肿瘤原发灶被切除后,仍有较高的肝转移风险,且术前血清AFP水平与患者预后无关,而术后监测血清AFP水平可及时发现肿瘤复发及术后肝转移,此外,早期行胃癌根治术有助于改善患者预后。
基于放疗定位CT的影像组学构建局限期小细胞肺癌预后模型的研究
吴洁菡, 宋家伟, 徐畅, 王伟, 杨成文, 刘桂芝, 刘宁波
2023, 50(1): 37-43. doi: 10.12354/j.issn.1000-8179.2023.20220987
摘要:
  目的  采用影像组学方法分析放疗定位CT影像的组学特点,构建预测局限期小细胞肺癌(limit-stage small cell lung cancer,LS-SCLC)患者总生存(overall survival,OS)期、无进展生存(progression-free survival, PFS)期的组学模型,为个体化治疗提供依据。  方法  回顾性分析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2013年9月至2019年12月193例LS-SCLC患者的放疗定位CT资料,并将患者按照7∶3分为训练组和测试组,勾画患者肿瘤区域(gross tumor volume,GTV)进行特征分析。随访获得的患者预后数据,以t检验和LASSO筛选特征建立随机森林预测模型,以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AUC)对模型进行验证评估。  结果  患者中位OS为29.77个月,中位PFS为19.03个月。每例患者提取了1 037个影像特征,包含一阶特征、形状特征和纹理特征。分别以OS≤1年或OS≥3年、OS≤1年或OS≥5年、PFS≤6个月或PFS≥24个月作为标准对患者分组,各测试组模型的AUC均值分别为0.73、0.79、0.70。组学特征中original_ngtdm_Strength、wavelet-HHL_ngtdm_Busyness、wavelet-LLH_glcm_ClusterShade和wavelet-LLH_glcm_Correlation等参数具有预测价值。  结论  基于放疗定位CT的影像组学获得的影像特征模型对LS-SCLC患者预后有一定预测价值,纳入临床因素建立融合模型综合分析可能获得更为理想的结果。
国家基金研究进展综述
幽门螺杆菌与胃癌相关的研究进展
马刚, 张汝鹏, 梁寒
2023, 50(1): 44-48. doi: 10.12354/j.issn.1000-8179.2023.20220623
摘要:
幽门螺杆菌是一种革兰氏阴性螺旋菌,能够在人胃黏膜定植并持续生存。幽门螺杆菌持续感染被确认是胃癌发生的高危因素之一,与约80%的胃癌病例密切相关。值得注意的是,全球仅1%~2%幽门螺杆菌感染者最终罹患胃癌,这提示幽门螺杆菌致病性、感染者自身遗传背景和环境因素三者交互作用,促进胃癌发生,但目前尚未完全阐释其中的分子机制。同时,幽门螺杆菌重塑胃免疫微环境,可能降低感染者免疫治疗效果。临床根治幽门螺杆菌感染仍面临一些问题。本文拟对幽门螺杆菌在胃癌发生发展、胃癌免疫中的作用机制和临床治疗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综 述
血液肿瘤CAR-T细胞治疗的现状与挑战
康云, 梅恒, 胡豫
2023, 50(1): 49-54. doi: 10.12354/j.issn.1000-8179.2023.20221394
摘要:
过继性细胞免疫疗法(adoptive cellular immunotherapy,ACI)是药物开发中一种全新模式,目前已具备在肿瘤疾病中带来临床益处的明确证据。其中嵌合抗原受体修饰的T细胞(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modified T cells,CAR-T)疗法利用基因工程技术重编程T细胞,使其具备非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复合物(major histocompability complex,MHC)限制性的靶向结合并杀伤肿瘤细胞的能力,并在急性B淋巴细胞性白血病(B-cell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B-ALL)、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s lymphoma,NHL)、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患者中展现出显著的缓解率,为难治复发性血液肿瘤疾病提供了治愈希望,因此多项商品化CAR-T产品也获批应用于临床,开拓了肿瘤免疫治疗的新时代。然而,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cytokine release syndrome,CRS)、免疫效应细胞相关神经毒性综合征(immune effector cell-associated neurotoxicity syndrome,ICANS)和其他并发症的发生是其应用的安全性挑战,并且部分患者发生CAR-T治疗无效或复发,需要提出优化CAR-T细胞疗法的新策略,在不同水平强化肿瘤清除作用,以确保安全性和有效性。本文对血液肿瘤领域的CAR-T细胞疗法临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归纳了下一代CAR-T细胞疗法面临的主要挑战,为拓展CAR-T细胞基础研究及临床转化研究方向提供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