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  第32卷  第22期

显示方式:
P型铜转运ATP酶在食管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与预后的关系
冯常炜, 赵影影, 王立东, 何欣, 吴达龙, 高珊珊, 易会兴, 范宗民, 郭花芹, 李吉林, 侯晓华
2005, 32(22): 1261-1263. doi:
摘要:
目的:探讨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中P型铜转运ATP酶(ATP7B)的表达与有无淋巴结转移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法检测64例手术切除的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中ATP7B的表达情况,并结合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ATP7B的免疫阳性反应主要定位于食管癌细胞的细胞膜和(或)细胞浆,癌组织中ATP7B的阳性率为63%(40/64),其中有淋巴结转移的ATP7B阳性率为73%(30/41),无淋巴结转移阳性率为43%(10/23),两者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9);术后生存期<5年组的ATP7B阳性表达率为72%(33/46),术后生存期>;5年组的ATP7B阳性表达率为39%(7/18),两者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5)。结论:ATP7B在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中的过度表达与食管癌的预后密切相关。
抗CD44单抗A3D8对HL-60细胞Cyclin D1 CDK4 p21cip1表达的影响
郝洪岭, 董作仁, 罗建民, 杨敬慈, 张学军
2005, 32(22): 1264-1266. doi:
摘要:
目的:探讨CD44单克隆抗体A3D8对人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株HL-60细胞增殖分化影响的分子作用机制。方法:采用FCM、RT-PCR及Westernblot方法检测A3D8作用前后HL-60细胞CyclinD1、CDK4、p21cip1表达的变化。结果:A3D8作用使HL-60细胞发生G0/G1期阻滞。A3D8下调HL-60细胞CyclinD1及CDK4的表达,上调HL-60细胞p21cip1mRNA及P21蛋白表达。结论:A3D8抑制HL-60细胞增殖、诱导其分化的分子机制可能与p21cip1表达上调及CyclinD1、CDK4表达下调有关。
尼美舒利舒林酸对人胃癌细胞NF-κBiNOS表达的抑制作用
朱祖安, 刘莹, 费素娟
2005, 32(22): 1267-1270. doi:
摘要:
目的:观察尼美舒利、舒林酸对人胃癌SGC-7901细胞NF-κB、iNOS表达的影响,初步探讨其在NSAIDs抗肿瘤作用中的意义。方法:对人胃癌SGC-7901细胞进行细胞培养,采用免疫组织化学PowervisionTM两步法、westernblot方法检测不同浓度尼美舒利、舒林酸作用后细胞NF-κB、iNOS表达情况;同时生化方法检测细胞内TNOS、iNOS、NO含量的改变。结果:与阴性对照组相比,药物干预48h后尼美舒利100、200μmol/L组,舒林酸0.6、1.2mmol/L组人胃癌SGC-7901细胞NF-κB、iNOS蛋白表达率及细胞内TNOS、iNOS、NO含量明显降低(P<0.05),并且iNOS,NF-κB之间呈正相关性(P<0.05)。结论:尼美舒利、舒林酸可以通过抑制人胃癌细胞NF-κB、iNOS的蛋白表达而发挥抗肿瘤作用。抑制iNOS的表达对NF-κB的抑制作用有关。
子宫内膜癌中E-cadPTEN蛋白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伊铁忠, 糜若然, 蔡雁, 孙鹰, 董铁军
2005, 32(22): 1271-1274. doi:
摘要:
目的:探讨上皮型钙粘素(E-cad)和PTEN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蛋白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37例正常子宫内膜(NE),40例非典型增生内膜(AHE)和72例癌性内膜(CE)中E-cad、PTEN的蛋白表达,并结合临床指标、预后进行分析。结果:在NE、AHE和CE中E-cad表达阳性率为100%(37/37)、70.00%(28/40)和47.22%(34/72);PTEN表达阳性率为100%(37/37)、77.50%(31/40)和48.61%(35/72)。E-cad的表达与内膜癌患者临床分期、浸润深度和病理分级相关。临床Ⅰ+Ⅱ期和浸润深度≤1/2的E-cad表达阳性率高(P<0.05),病理分级G1、G2、G3表达逐渐下降(P<0.05)。E-cad高表达组5年生存率比低表达组高(P<0.05)。PTEN的表达与临床分期和病理分级相关,Ⅰ+Ⅱ期组的PTEN表达阳性率低于Ⅲ+Ⅳ期;随着肿瘤细胞的去分化,PTEN表达降低(P<0.05);PTEN高表达组的5年生存率高于低表达组(P<0.05)。结论:PTEN和E-cad均在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与预后密切相关。
56例瘤周脑水肿与脑膜瘤增殖及术后复发的临床意义
张洪涛, 陈坚华
2005, 32(22): 1275-1276. doi:
摘要:
目的:探讨瘤周脑水肿(Peritumorbrainedema,PTBE)程度与脑膜瘤细胞增殖及术后复发之间的关系。方法:分析56例SimpsonⅠ~Ⅱ级切除的脑膜瘤患者,按术前瘤周脑水肿程度分为无、轻和重度水肿组,术后测定各组肿瘤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cellnuclearantigen,PCNA)表达水平,分析瘤周水肿程度、PCNA标记指数(PCNALI)及术后复发之间的关系。结果:56例患者中5例复发,复发率为8.93%,其中轻度水肿1例,重度水肿4例。36例可在术前CT或MRI观察到瘤周脑水肿,3组的PCNALI分别为(0.99±0.16)%,(2.87±0.36)%,(3.89±0.35)%,统计分析表明水肿程度与PCNALI及复发率之间有较好的相关性。结论:瘤周脑水肿程度与脑膜瘤的增殖和术后复发密切相关,是预测肿瘤复发的一个良好指标。
食管癌患者手术后死亡病例回顾和原因分析
屈大望, 张熙曾, 刘向明, 任鹏, 石洋
2005, 32(22): 1277-1279. doi:
摘要:
目的:进一步明确食管癌患者手术死亡率,探讨不同时期食管癌手术死亡的主要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1954年1月开展食管外科至2003年12月50年间经外科成功切除食管癌手术2572例。按年代作统计,将前32年(1954年1月~1985年12月)和后18年(1986年1月~2003年12月)分为A、B两组,并就其术后死亡116例原因进行探讨分析。结果:A组手术死亡44例,死亡率为8.15%(44/540)。B组手术死亡72例,死亡率为3.54%(72/2032)。A、B两组死亡原因分析差异不大,最常见的死亡原因是吻合口瘘,其次是呼吸衰竭和呼吸循环衰竭;再次是心肌梗塞。结论:吻合口瘘、呼吸衰竭、呼吸循环衰竭、心血管病变(心肌梗塞心脏骤停)是本组食管癌术后死亡的主要原因。
三氧化二砷诱导尤文肉瘤细胞凋亡及对EWS-FLi1融合蛋白的影响
汤小东, 郭卫, 李大森
2005, 32(22): 1280-1283. doi:
摘要:
目的:探讨三氧化二砷(Arsenictrioxide,As2O3)诱导尤文肉瘤细胞凋亡及对融合蛋白EWS-FLi1表达的影响。方法:应用噻唑蓝(MTT)法、形态学观察、原位末端标记法(TUNEL)、流式细胞术(FCM)观察As2O3对体外生长的尤文肉瘤RD-ES细胞系生物行为的影响;应用半定量RT-PCR测定应用As2O3前后c-myc基因mRNA水平的变化;应用免疫细胞化学及固定化蛋白印迹法(Westernblot)观察用药前后EWS-FLi1融合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As2O3对体外生长的RD-ES细胞系具有明显抑制作用,并可诱导细胞凋亡。c-myc基因mRNA表达水平和EWS-FLi1融合蛋白表达量随As2O3作用时间延长逐渐降低。结论:常规治疗浓度的As2O3对体外生长的尤文肉瘤细胞具有明显的杀伤作用,其作用机制与改变线粒体膜通透性和抑制EWS-Fli1融合蛋白、降低c-myc基因表达有关。
恶性胸腺瘤预后因素分析
郑如恒, 汪灏
2005, 32(22): 1284-1286. doi:
摘要:
目的:探讨影响恶性胸腺瘤患者术后生存率的相关因素。方法:分析72例恶性胸腺瘤的临床特点,运用Kaplan-Meirer法计算生存率,应用Log-rank法和COX比例风险模型对可能影响胸腺瘤术后生存率的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全组患者1、3、5年生存率为74.08%、55.60%、44.66%。单因素分析显示手术切口、大血管的累及、WHO组织学分类、Masaoka分期对恶性胸腺瘤患者术后生存率具有影响(P<0.05),多因素分析表明仅Masaoka分期、WHO组织学分类、大血管的累及是独立的预后因素。结论:恶性胸腺瘤应采用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Masaoka分期、WHO组织学分类、大血管的累及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
VEGFIL-6在宫颈癌中的表达及其二者的相互关系
孙兰颖, 李治田, 武志钦, 刘秀荣, 高辉, 高香宏
2005, 32(22): 1287-1289. doi:
摘要:
目的:对不同类型的宫颈癌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endothelialgrownfactor,VEGF)、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的表达进行定量分析,以进一步探讨VEGF、IL-6在宫颈癌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选取宫颈癌石蜡组织标本50例和10例正常宫颈组织作对照,通过流式细胞检测方法测定VEGF、IL-6的相对含量。结果:VEGF在鳞癌、腺癌中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宫颈组织﹙P﹤0.01,P﹤0.01),且VEGF在腺癌中的表达明显高于在鳞癌中的表达(P﹤0.05);VEGF在晚期癌中的表达明显高于早期癌中的表达(P﹤0.01)。IL-6在淋巴结转移者的表达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P﹤0.05),在中低分化组的表达明显高于高分化组的表达(P﹤0.01),﹤40岁者分别与40~59岁者、≥60岁者比较随年龄增加IL-6增高,统计学上有显著意义(P﹤0.01,P﹤0.01)。结论:VEGF、IL-6与宫颈癌的发生有关,并可作为判断宫颈癌恶性程度和评价预后的指标。
786例大肠腺瘤性息肉的癌变特征
陈春华, 邱立华
2005, 32(22): 1290-1292. doi:
摘要:
目的:探讨大肠腺瘤性息肉的癌变特征。方法:对6144例因有下消化道症状患者行结肠镜检查,记录大肠息肉患者的临床表现以及年龄、性别等资料,对大肠腺瘤性息肉的发生率、内镜下表现、病理类型进行分析。结果:1)结肠腺瘤性息肉占息肉患者总数的41.72%,男性占55.34%,女性占44.66%;年龄>60岁患者占69.72%。临床症状中便血占66.28%。分布于左半结肠患者显著多于右半结肠患者(P<0.001);2)重度不典型增生和癌变息肉直径>2cm者占79.73%,分布于左半结肠患者也显著多于右半结肠患者(P<0.0001)。重度不典型增生和癌变率在腺瘤性息肉显著高于炎性息肉(P<0.001);且在三种腺瘤性息肉间存在显著差异(P<0.001)。结论:结肠镜检查大肠腺瘤性息肉的检出率较高,临床症状以便血最多。其中重度不典型增生和癌变息肉具有一定的结肠镜下特征表现并且和息肉的病理类型密切相关。
新辅助化疗对Ⅱ期和Ⅲ期乳腺癌的疗效观察
唐利立, 张超杰, 刘少华, 毛杰, 申郑堂, 欧慧英, 海健, 邬玉辉, 苑著
2005, 32(22): 1293-1295. doi:
摘要:
目的:探讨新辅助化疗分别在Ⅱ期和Ⅲ期乳腺癌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1994年9月~1999年9月术前经病理确诊可手术乳腺癌426例,分为新辅助化疗组(A组)和对照组(B组)。分析两组的术式选择、局部控制和5年生存率,评价新辅助化疗在Ⅱ、Ⅲ期乳腺癌治疗中的价值。结果:Ⅱ期可保乳率由24.7%提高到44.6%(P=0.000),两组5年总生存率(OS)和无瘤生存率(DFS)无差异(P=0.525、0.581)。Ⅲ期A组患者5年OS和DFS(62.9%、58.1%)均高于B组(39.5%、32.6%)(P=0.014、0.010)。Ⅱ、Ⅲ期化疗后需植皮术均下降(P=0.000、0.000),3年内复发转移A组均低于B组(P=0.035、0.027)。结论:新辅助化疗可提高Ⅱ、Ⅲ期可手术乳腺癌患者的保乳率、减少植皮术、降低局部复发转移;可提高Ⅲ期乳腺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
30例Ⅲ期非小细胞肺癌交替治疗的疗效观察
涂文勇, 胡春宏
2005, 32(22): 1296-1298. doi:
摘要:
目的:观察化疗+放疗+化疗的交替治疗方式,在Ⅲ期非小细胞肺癌中的临床疗效。方法:57例Ⅲ期非小细胞肺癌随机分为交替治疗组与单纯放疗组。交替治疗采用顺铂为主的联合化疗,至少完成2个周期。放疗采用常规方式,总量55~65Gy/5~6周。治疗第4周和治疗结束4~8周内复查胸片、CT。结果:交替治疗组CR36.7%(11/30)、PR43.3%(13/30)、NR16.7%(5/30)、PD3.3%(1/30)。单纯放疗组CR22.2%(6/27)、PR29.6%(8/27)、NC40.7%(11/27)、PD7.4%(2/27)。交替治疗组有效率(CR+PR)为80.0%,显著优于单纯放疗组51.9%(χ2=5.067,P=0.02)。1、2、3年生存率,交替治疗组为67.3%、18.6%、14.1%,放疗组为48.2%、14.7%、4.1%。交替治疗组3年生存率显著优于单纯放疗组(P<0.01)。交替治疗中位生存期16个月、较单纯放疗中位生存期11个月提高5个月。交替治疗与常规放疗的骨髓抑制分别为73.3%(22/30,其中Ⅲ级36.2%)、37.0%(10/27),交替治疗组的骨髓抑制显著高于单纯放疗组(P<0.05)。结论:交替治疗对Ⅲ期非小细胞肺癌有效,不良反应轻,多数患者可以耐受,在改善生存质量同时,部分提高了生存时间。
青年人原发性肝癌的治疗与预后分析
褚光平, 蔡敬铭, 刘强, 肖亿
2005, 32(22): 1299-1301. doi:
摘要:
目的:探讨青年人原发性肝癌手术切除率低及术后复发率较高的原因。方法:将1985年1月~2000年1月收治的原发性肝癌173例患者分为青年组(≤35岁)83例和中老年组(≥36岁)90例,对其临床资料、手术切除率、术后复发率及生存率等进行比较分析。结果:青年组原发性肝癌手术切除率、术后1年复发率分别为26.51%(22/83)和68.18%(15/22),术后1、3、5年生存率分别为59.09%(13/22)、22.73%(5/22)和9.09%(2/22)。中老年组原发性肝癌手术切除率、术后1年复发率分别为53.33%(48/90)和37.50%(18/48),术后1、3、5年生存率分别为81.25%(39/48)、47.92%(23/48)和39.58%(19/48)。青年组各项生存率指标均较中老年组低(P<0.01)。结论:青年组原发性肝癌具有肿瘤生长迅速、侵袭力强、门静脉癌栓发生率高、多表现为巨块型及弥漫型等特点,导致手术切除率较低及术后复发率较高。
椎管内恶性黑色素瘤1例
令晓玲, 赵达
2005, 32(22): 1301-1301. doi:
摘要:
患者,男,33 岁。1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腰痛伴左下肢持续性疼痛,并进行性加重与活动无明显关系。行腰椎CT扫描示:腰骶部椎管内占位性病变,以椎管内肿瘤于2004年9月24日收住本院骨科。查体: 生命体征平稳, 全身皮肤粘膜无黄染,未见黑痣,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心、肺、腹未见明显异常,脊柱生理弯曲存在,活动自如,腰骶部(S1棘突左侧)局限性压痛,叩痛阳性并向左下肢放射,左小腿外侧感觉减退,左侧直腿抬高试验70o(+),加强试验(+),左侧拇趾肌力减弱。胸片示双肺正常,腹部B超未见异常,血常规及肝、肾功能均正常。在连续硬膜外麻醉下行椎管减压肿瘤摘除术,暴露 L5、S1 向骶管部扩大后,见一梭形黑褐色肿物约2cm×2cm×3.5cm大小,与马尾神经相粘连,仔细剥离将肿块切除。肉眼下肿块呈黑色松软组织,类似陈旧性血块。镜检:瘤细胞圆形, 多角形,核圆形或不规则,可见畸形核和嗜酸性核仁,瘤细胞胞浆内见多量黑色素颗粒。瘤细胞呈腺样,巢状或弥漫排列,可见瘤巨细胞和病理性核分裂,瘤组织呈浸润性生长(图1)。
子宫腺瘤样瘤的临床病理改变
郭东辉
2005, 32(22): 1302-1304. doi:
摘要:
d:\PDF\.pdf目的:探讨子宫腺瘤样瘤的临床与大体特点,以及与平滑肌瘤和腺肌病的鉴别。方法:对98例子宫腺瘤样瘤的临床表现以及其大体形态等进行分析。结果:子宫腺瘤样瘤的发病率达1.32%,合并平滑肌瘤或腺肌病的比例近70%。至少1/3的子宫腺瘤样瘤在大体检查时可见特征性表现,尤其是切面较软,湿润,有粘液拉丝感;肌纤维粗大;肿瘤切面形成网格与细小孔隙,小孔和囊内有半透明稀粘液,但无血液。结论:子宫腺瘤样瘤应列入子宫结节性病变的鉴别范畴,其切面显示的粘液拉丝感、网格与含稀粘液的孔隙结构等最具特征性,这些特点有助于将腺瘤样瘤与其它子宫病变区分。
重组人p53腺病毒注射液治疗肺癌并肺不张2例及文献复习
彭玉娜, 谭获, 徐军, 欧阳铭, 杨劲松, 黄健, 何伟
2005, 32(22): 1305-1307. doi:
摘要:
目的:探讨重组人p53腺病毒注射液(rAd-p53)治疗肺癌并肺不张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在纤维支气管镜下为2例肺癌并肺不张的患者直接向肿瘤组织中注射rAd-p53(今又生)治疗,观察疗效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1例患者局部注射rAd-p53后,用药一侧的肺部分复张,而未注射rAd-p53的对侧肺病灶进行性增大;另1例注射rAd-p53,14天后复查胸片发现病肺部分复张,37天后完全复张;2例患者第2次用药后均出现发热,口服消炎镇痛药处理后缓解。结论:rAd-p53局部注射治疗肺癌并肺不张有一定的疗效,主要不良反应为发热。
双调蛋白诱导乳腺癌细胞表达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活化物
马林
2005, 32(22): 1308-1310. doi:
摘要:
目的:在人乳腺癌模型上研究双调蛋白与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活化物表达之间的关系。方法:乳腺癌NS2T2A1细胞经双调蛋白反义cDNA质粒转染后经潮霉素B筛选获得表达双调蛋白反义RNA的AR-AS1及AR-AS3两个细胞克隆,转染空载体获得NS2T2A1V对照细胞,接种至裸鼠皮下形成肿瘤。测定细胞及肿瘤uPA表达水平,并研究uPA与细胞侵袭性之间的关系。结果:AR-AS1及AR-AS3细胞体外及体内uPA表达均被抑制。外源性双调蛋白可刺激对照细胞uPA的表达,并部分恢复AR-AS1及AR-AS3细胞uPA的表达水平。双调蛋白反义cDNA质粒转染及抗uPA抗体均导致乳腺癌细胞体外侵袭性的降低。结论:在乳腺癌模型上,uPA表达与肿瘤细胞的侵袭密切相关。双调蛋白反义RNA表达可有效地抑制uPA的表达,进而抑制肿瘤细胞的侵袭性。
高位胆管癌外科治疗的历史与现状
李强, 郝希山
2005, 32(22): 1311-1314. doi:
摘要:
随着影像诊断技术不断进步,高位胆管癌外科切除的范围确定和手术方法均有了长足的进步。但仍有一定的手术风险。本文对过去50年中高位胆管癌外科治疗的历程进行回顾性分析,认为外科是高位胆管癌治疗的首选,也是唯一具有治愈希望的方法。无论采用何种手术方式确保上切缘阴性是一种重要的指标。依据肿瘤的生物学行为,肿瘤如完整切除高位胆管癌预后相对较好。
卵巢癌靶向治疗研究进展
郝权, 田菁, 王耕辛
2005, 32(22): 1315-1318. doi:
摘要:
靶向治疗作为一种新的肿瘤治疗手段,能够提高药物对肿瘤细胞的杀伤力,而同时减少对正常组织器官的不良作用,已逐步应用于临床治疗,且在卵巢癌的治疗中较传统治疗方式显示出明显优势。本文分别从单克隆抗体、酪氨酸激酶、肿瘤血管生成、基因治疗、光动力学治疗五个侧面对靶向治疗在卵巢癌治的研究现况、治疗应用及前景进行了总结及瞻望。
肾集合管癌2例
周世英
2005, 32(22): 1319-1319. doi:
摘要:
肾集合管癌是少见的恶性肿瘤,占肾脏上皮性肿瘤的1%~2%[1]。病理形态易误诊为乳头状肾细胞癌或其它恶性肿瘤。集合管癌恶性程度高,转移早,预后差。本文就2例该肿瘤的临床资料,现报道如下。
反转性毛囊角化病癌变1例
孙洪鸣, 龚伟, 朱忆凌
2005, 32(22): 1320-1320. doi:
摘要:
男性,67岁。左鼻翼区肿块进行性增大2个月。初为黄豆大小,未予重视,后逐渐增大为大枣般大小,自觉略瘙痒和疼痛。曾在当地医院就诊,两次活检,病理报告为“疣状物”。于2004年7月21日至我院就诊。查体:左鼻翼区见一灰红色结节,表面局部灰白色,略粗糙,大小约3.7cm×2cm×0.8cm,边界清楚,质偏硬,活动度差, 有压痛。再次活检,病理报告:(左鼻翼)鳞状上皮疣状增生,局部浸润性生长。于2004年7月27日,局麻下行左鼻翼肿块扩大切除及皮瓣移植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