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  第34卷  第8期

显示方式:
曲古抑菌素A诱导Hela细胞凋亡过程中端粒酶逆转录酶表达的变化
吴鹏, 奚玲, 陈刚, 桂伶俐, 王蓓蓓, 罗丹枫, 卢运萍, 周剑锋, 马丁
2007, 34(8): 421-425. doi:
摘要:
目的:观察Trichostatin A(TSA)对子宫颈癌细胞株Hela细胞的体外作用,探讨TSA对子宫颈癌细胞的作用机制,以及细胞凋亡与端粒酶逆转录酶(human telomerase reverse transcriptase,hTERT)之间的关系。方法: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变化;磺酰罗丹明B(sulforhodamine B;SRB)法检测药物动力学特征;流式细胞仪检测药物作用前后Hela细胞凋亡情况;RT-PCR检测hTERT和p21Waf1基因变化;免疫荧光检测TSA作用前后hTERT表达变化。结果:在0.5~2.0μmol/LTSA作用下,Hela细胞生长明显受抑制。倒置相差显微镜检测Hela细胞经TSA处理后形态发生明显变化。2.0μmol/LTSA作用于Hela细胞,48h以前表现细胞周期的变化,48h后则出现明显的凋亡。hTERT经1.0μmol/LTSA诱导后表达下调,呈时效关系。免疫荧光检测hTERT蛋白经1μmol/LTSA处理后表达下降;结论:一定浓度的TSA可以诱导子宫颈癌细胞株Hela凋亡,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下调hTERT表达有关。
婴儿阴道内胚窦瘤1例
孙春煜
2007, 34(8): 425-425. doi:
摘要:
患者,女,8个月。因不规则阴道出血1个月,于2003年4月30日来我院就诊。
Bcl-2 Survivin CD44v6的表达HPV16/18感染及其与宫颈癌发生的相关性探讨
赵富玺, 穆雅琴, 郭俊成, 刘润花
2007, 34(8): 426-429. doi:
摘要:
目的:研究Bcl-2、Survivin、CD44v6在宫颈癌的表达及其与HPV16/18感染的相关性,以探讨宫颈癌的发生机制。方法:采用免疫组化对宫颈癌、上皮内瘤样病变(CIN)和正常宫颈进行Bcl-2、Survivin、CD44v6的检测,同时采用PCR检测HPV16/18感染情况。结果:Bcl-2、Survivin、CD44v6的阳性率在宫颈癌与CIN、正常宫颈间有显著差异,且随着临床分期、病理分级的升高阳性率差异有显著性,其阳性率与淋巴结转移有关。HPV16/18在正常宫颈组织、CIN和宫颈癌中的阳性率逐渐升高,差异有显著性。Bcl-2和Survivin均与HPV16/18感染有相关性。结论:宫颈癌中Bcl-2、Survivin、CD44v6的异常表达和HPV16/18感染有关,与宫颈癌的恶变程度有关,可作为宫颈癌筛查预后判断的有利指标。
COMT基因多态性与乳腺癌发生及发展相关性探讨
范宇, 冯玉梅, 王立梅, 王颖, 付丽
2007, 34(8): 430-433. doi:
摘要:
目的:探讨与雌激素灭活相关的基因儿茶酚-O-甲基转移酶(COMT)基因多态性与乳腺癌发生及发展的关系。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技术,对200例乳腺癌及100例正常乳腺组织的COMT基因第4外显子第158密码子G/A(Val/Met)多态性进行分析,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乳腺癌组织ER、PR、p53及c-erbB-2蛋白的表达。比较各组中各种基因型分布频率的差异,以及各种基因型与乳腺癌预后相关因素间的关系。结果:乳腺癌患者COMT纯和变异基因型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267)。随着乳腺癌临床分期(P=0.0082)、组织学分级(P=0.0146)的升高及淋巴结转移数目的增加(P=0.0387),变异性基因型所占比例明显增大。在肿瘤组织ER阳性的患者中,COMT基因型与临床分期(P=0.0004)、组织学分级(P=0.0116)及淋巴结转移(P=0.0008)间关系的差异更加显著。结论:Met/Met变异基因型与乳腺癌危险性相关;具有低活性COMT等位基因(COMT-LL及COMT-HL)的乳腺癌患者与高临床分期、高组织学分级以及淋巴结转移多等预后不良的因素相关。
CyclinL2在化疗药物诱导肺癌细胞凋亡中的作用
高松源, 尚晓斌, 钱碧云, 王伟, 曹维志, 孙保存, 巴一, 于振涛
2007, 34(8): 434-436. doi:
摘要:
目的:探讨cyclinL2基因在化疗药物顺铂(DDP)、长春瑞滨(NVB)和多西紫杉醇(DOC)诱导的肺癌细胞凋亡中的作用。方法:用肺腺癌A549细胞株进行培养传代,MTT试验检测DDP、NVB和DOC不同药物浓度对肺癌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以及CyclinL2转染后对该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的影响。同时利用流式细胞术定量检测细胞凋亡。结果:不同浓度DDP、NVB和DOC对肺癌细胞生长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并有浓度的依赖性。细胞凋亡率和CyclinL2基因表达率成正相关。结论:CyclinL2基因在化疗药物诱导肺癌细胞凋亡中起重要作用。
VEGF-C反义寡核苷酸抑制人胃癌裸鼠移植瘤淋巴管生成的实验研究
李勇, 杨进强, 赵增仁, 范立侨, 赵群, 王益民
2007, 34(8): 437-440. doi:
摘要:
目的:探讨VEGF-C反义寡核苷酸(VEGF-C-ASODN)对人胃癌裸鼠移植瘤淋巴管生成的影响。方法:构建人胃癌裸鼠移植瘤模型,反义组在接种部位皮下注射VEGF-C-ASODN,正义组和对照组分别注射VEGF-C正义寡核苷酸和生理盐水,观察移植瘤生长变化。半定量RT-PCR检测移植瘤VEGF-CmRNA表达,酶组织化学方法(5'-Nase-ALPase)染色行淋巴管计数。结果:反义组移植瘤生长缓慢,体积和重量分别为(387.57±166.29)mm3、(1.4±0.7)g,较正义组和对照组显著下降(P<0.01)。反义组VEGF-CmRNA表达的相对系数为(0.35±0.12),淋巴管计数为(14.37±4.21),较正义组和对照组均显著降低(P<0.01)。结论:VEGF-C-ASODN可抑制人胃癌裸鼠移植瘤的生长及淋巴管的生成。
前列腺癌中AQP1 2 3的表达和作用
牛文斌, 孔祥波, 魏巍
2007, 34(8): 441-443,446. doi:
摘要:
目的:明确水通道蛋白(AQP)1、2及水通道蛋白3在前列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和分布,并探讨其在前列腺癌发病中的意义。方法:取前列腺癌组织20例及正常前列腺组织15例,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AQP1、2及AQP3在前列腺癌和正常对照组织中的表达及分布。结果:AQP1主要表达于前列腺癌的血管内皮细胞、肿瘤细胞及部分腺体。AQP2于正常前列腺组织和前列腺癌组织中均有散在表达。AQP3主要表达于正常前列腺组织假复层柱状上皮及固有层粘膜腺体,可能参与前列腺液分泌调节。结论:AQP1在前列腺癌组织中表达,主要分布在肿瘤组织血管内皮细胞,增加肿瘤上皮和血管对水的通透性运输,从而促进肿瘤的生长及向周围基质浸润。
50例原发性食管小细胞癌的临床特点和综合治疗
朱江, 何金涛, 李强
2007, 34(8): 444-446. doi:
摘要:
目的:探讨原发性食管小细胞癌(PESC)的临床特点和综合治疗方法。方法:分析50例PESC的临床资料,其中放、化疗16例,单纯手术11例,术后联合放、化疗17例,术前化疗6例,分析其中位生存时间。结果:全组手术根治切除率为85.2%,手术死亡2例。放、化疗的中位生存时间7.2个月,单纯手术的中位生存时间为11个月,术后联合放、化疗的中位生存时间为16个月,术前化疗的中位生存时间为22个月。结论:PESC是一种全身性疾病,恶性程度较高,应采用综合治疗以达到延长生存的目的,特别是采用术前化疗的方法值得重视。
宫颈癌综合治疗后远处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析
冯静, 祝晓莲, 王建六, 魏丽惠
2007, 34(8): 447-449. doi:
摘要:
目的:探讨宫颈癌综合治疗后远处淋巴结复发转移的临床特征、治疗和预后。方法:对5例远处淋巴结转移的宫颈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5例患者接受手术、化疗或放疗等综合治疗。所有患者术前磁共振显像(MRI)/计算机断层扫描(CT)检查未发现远处转移,而于治疗结束后1个月~2年出现,其中4例发生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2例合并左锁骨上淋巴结转移。经全身化疗及三维适形放疗,4例死亡,平均生存15.3个月,1例带瘤生存24个月。结论:腹主动脉旁及左锁骨上淋巴结转移可能是宫颈低分化癌患者远处复发转移部位之一,需要应用手术、化疗及放疗等综合治疗。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单光子发射扫描(SPECT)技术是诊断、随访及评价预后的重要工具。
大肠癌临床病理特征与血小板增多关系的探讨
姚兴伟, 李娟, 杜志刚, 路文彦, 王顺祥
2007, 34(8): 450-453. doi:
摘要:
目的:探讨大肠癌伴发血小板增多的临床规律及病理特征。方法:分析有完整资料和随访资料的383例大肠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其中103例合并血小板增多。结果:大肠癌伴血小板增高103例,占26.9%。血小板增高与大肠癌患者的性别、年龄、病变部位无显著性差异,但与有无梗阻有显著性差异(P<0.005)。血小板增高与大肠癌患者肿瘤的大体形态、直径、分化程度、组织学、病理分期、肠壁浸润深度、淋巴转移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大肠癌伴血小板增多晚期患者多见,预后差。
选择性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对30例肝癌根治术后预防复发的疗效评价
刘方, 郭秀英, 李保国, 于海鹏, 邢文阁
2007, 34(8): 454-456. doi:
摘要:
目的:评价高复发因素原发性肝癌根治术后,选择性肝动脉化疗栓塞1、2年复发的价值。方法:1996年1月~2002年2月在本院行根治手术的原发性肝细胞癌60例,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0例,均有乙型肝炎、肝硬化病史。治疗组在根治术后2~4周行首次TACE,治疗间隔3~5个月,全部病例总计行126次治疗。全部病例在根治术后随访26~30个月。统计学分析采用χ2检验。结果:治疗组:1年内复发率6.7%(2/30),2年复发率16.7%(5/30);对照组:1年复发率30.0%(9/30),2年复发率53.3%(16/30)。统计学分析治疗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选择性肝动脉化疗栓塞可显著降低高复发因素肝癌根治术后1、2年的复发率,治疗应维持到术后2年,以覆盖整个复发高峰期。
5444例原发性恶性骨肿瘤组织病理学统计分析
王连唐, 刘子君
2007, 34(8): 457-461. doi:
摘要:
目的:从大宗病例分析总结原发性恶性骨肿瘤的发病情况及构成比率。方法:通过对组织病理学确诊为原发性恶性骨肿瘤5444例的临床病理统计分析,观察各种原发性恶性骨肿瘤的构成比及其在不同年龄组、性别及部位的发病情况。结果:5444例原发性恶性骨肿瘤中男女比例为1.6:1,年龄组中11~31岁占55.70%。病变位于下肢长管骨占53.09%。其中主要的肿瘤发病数从高到低依次为:骨肉瘤(43.66%)、软骨肉瘤(20.52%)、纤维肉瘤(6.02%)、恶性淋巴瘤(5.62%)、尤文氏肉瘤(5.40%)、脊索瘤(5.36%)、骨髓瘤(5.03%)、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3.97%)、恶性骨巨细胞瘤(2.50%)。结论:原发性恶性骨肿瘤较多发生于男性,好发年龄为11~30岁。病变部位较多位于下肢长管骨,其中以骨肉瘤最多见。原发性恶性骨肿瘤在我国的发生数、构成比等与北美等地区有着某些差异。
CT引导下肺内大血管旁小病灶穿刺活检技术的临床应用
李平, 王蕴, 宋广学, 张辉, 万淑红, 顾涛, 付占昭
2007, 34(8): 462-464. doi:
摘要:
目的:评价CT引导经皮穿刺肺内大血管旁直径≤2cm病灶的临床价值。方法:CT引导经皮穿刺肺内大血管旁直径≤2cm病灶72例,分析其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及并发症。结果:恶性肿瘤的诊断敏感性83.3%(45/54),阳性预测值100%;良性病变诊断特异性100%,阴性预测值66.7%(18/27),总诊断准确率84.7%(61/72)。气胸发生率6.9%(5/72),肺内出血发生率8.3%(6/72),均未作特殊处理自愈。病灶周围有肺气肿是气胸及肺内出血的危险因素(χ2=10.9、8.5,P<0.05),而病灶部位、大小及深度均与上述并发症无关(P>0.05)。结论:CT引导经皮穿刺肺内大血管旁直径≤2cm病灶准确性较高而并发症较低。
新辅助化疗在晚期卵巢癌治疗中的作用
王晓平, 王晓娟, 栾汛, 韩靖
2007, 34(8): 465-466,475. doi:
摘要:
目的:探讨新辅助化疗在晚期卵巢癌治疗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分析我院63例曾行肿瘤细胞减灭术的晚期卵巢癌患者,其中24例行术前化疗,采用以铂类药物为主的化疗1~3个疗程;39例未行术前化疗,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及5年生存率。结果:术前化疗组,手术基本切净率83.3%,术后并发症12.5%;术前未化疗组,手术基本切净率59.0%,术后并发症35.9%,两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意义(P<0.05)。两组5年生存率分别为41.7%、43.6%,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结论:新辅助化疗可提高晚期卵巢癌的基本切净率,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但并未延长患者的生存期。
肾上腺外恶性嗜铬细胞瘤
田菁, 郝权, 李文录
2007, 34(8): 467-469. doi:
摘要:
临床上肾上腺外嗜铬细胞瘤少见,而恶性者罕见。肾上腺外嗜铬细胞瘤在人体多处均可发生,因此对于好发部位出现的临床上诊断不明确的肿块,均应警惕本病可能。通过B超、CT、MR扫描等影像学检查可对肿瘤进行定位诊断。手术治疗为首选。常规病理难以区别肿瘤的良恶性,应综合患者的临床表现、术中探查所见、术后病理及其他辅助诊断技术来综合判断。恶性患者术后可辅以环磷酰胺、长春新碱、氮烯咪胺等化学药物治疗或131I-MIBG、123I-MIBG进行姑息性治疗。术后长期随访很重要。
pcDNA3.1(+)-mIL-12在Lewis细胞中生物活性的探讨
尹晓玲, 林海波, 彭志平, 蒋明东, 孙世良, 李少林
2007, 34(8): 470-473. doi:
摘要:
目的:建立稳定表达小鼠IL-12(mIL-12)的小鼠Lewis肺癌(Lewis lung carcinoma,LLC)细胞系LLC/mIL-12,为进一步研究mIL-12的免疫调节机制及其抗肿瘤作用奠定基础。方法:构建真核表达质粒pcDNA3.1(+)-mIL-12,脂质体转染LLC细胞并测其表达,流式细胞仪(FCM)观察细胞周期和凋亡,G418筛选获得阳性克隆后大量培养并检测mIL-12活性。结果:pcDNA3.1(+)-mIL-12质粒构建正确并成功转导入LLC细胞,重组质粒在mRNA及蛋白质水平均高表达mIL-12,mIL-12使LLC细胞周期重新分布,并促进其凋亡。LLC/mIL-12细胞培养上清能明显引起刀豆蛋白A(ConA)激活的小鼠脾细胞增殖。结论:成功构建pcDNA3.1(+)-mIL-12真核表达质粒,建立具有mIL-12生物学活性的LLC细胞系。
彩色多普勒超声对绝经期宫颈癌腹腔化疗后血流改变的探讨
黄建国, 查莉, 曾书娥, 闫福华, 陈春梅, 毛军, 翁高龙
2007, 34(8): 474-475. doi:
摘要:
为了探讨腹腔化疗所致子宫血流动力学变化及其与宫颈癌腹腔化疗疗效的关系,1996年1月~2006年1月我们对58例绝经后的宫颈癌患者进行腹腔化疗前、后的彩色多普勒超声(CDFI)观测研究,现报道如下。
循环肿瘤细胞检测的研究新进展
黄同海, 王正, 李富荣
2007, 34(8): 476-479. doi:
摘要:
循环肿瘤细胞的检测有助于发现早期肿瘤患者的微转移、重新确定临床分期、监测术后患者肿瘤复发与转移、评估预后、选择个体化的治疗策略。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免疫细胞化学法、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流式细胞术、免疫磁珠富集检测法检测循环肿瘤细胞的研究新进展。
原发肾非霍奇金淋巴瘤并发慢性格林-巴利综合征1例
刘钧钧, 梁彬, 俞康
2007, 34(8): 479-479. doi:
摘要:
患者,女性,51岁。以乏力、口干、多饮、多尿伴发热20余天于2003年6月5日入我院肾内科。
中枢性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1例
邱炜, 黄娜, 姚雪峰, 常会民
2007, 34(8): 480-480. doi:
摘要:
中枢性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primitive neuroectodefmal tumors,PNET)是一种罕见的高度恶性神经系统肿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