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  第34卷  第9期

显示方式:
突变K-ras基因siRNA腺病毒载体的构建及其对人肺腺癌细胞株H441的影响
张志平, 姜冠潮, 杨帆, 周足力, 王俊
2007, 34(9): 481-484. doi:
摘要:
目的:构建含12密码子点突变的K-ras基因siRNA腺病毒载体,并研究其对人肺腺癌细胞株H441中突变K-ras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首先构建含有K-rasV12 siRNA的人H1启动子真核表达载体pSilencerH1/siK-rasV12;利用EcoRⅠ与HindⅢ双酶切将人H1载体启动子和K-rasV12 siRNA序列亚克隆至经相同酶切的腺病毒穿梭质粒pAdTrack中,形成转移质粒pAdTrack-H1/siK-rasV12,然后与腺病毒骨架质粒pAd/PL共转染至大肠杆菌BJ5183中进行同源重组,酶切、序列鉴定。提取含目的基因的腺病毒重组体质粒,经PacⅠ酶切线性化后用脂质体转染293细胞,包装成重组腺病毒AdH1/siK-rasV12,扩增、纯化,并对病毒滴度进行检测。利用得到的重组腺病毒感染人肺腺癌H441细胞株,采用Westernblot检测感染前后K-rasV12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观察AdH1/siK-rasV12对人肺腺癌细胞K-rasV12表达的影响。结果:成功构建K-rasV12s iRNA腺病毒载体,该载体可明显抑制H441细胞中K-rasV12蛋白的表达。结论:构建的AdH1/siK-rasV12腺病毒能有效抑制突变K-ras基因在人肺腺癌细胞株H441中的表达,为肺癌的基因治疗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材料。
肝细胞生长因子受体的定量表达对判定口咽癌预后的价值
於子卫, 李晓艳, 董频, Paul Weinberger, Clarence Sasaki, Amanda Psyrri
2007, 34(9): 485-490. doi:
摘要:
目的:研究肝细胞生长因子受体c-Met在口咽鳞癌中的预后价值。方法:运用一种新的原位蛋白自动定量分析法,研究由108例口咽鳞癌组成的组织微阵列中c-Met抗体染色的形式和蛋白定量表达。结果:c-Met高细胞核染色的肿瘤患者,相对低染色组,其局部复发率明显上升(77%:37%),5年无瘤生存率显著性下降(8%:33%),而且其总体生存率明显下降(8%:35%)。多变量风险回归分析中,c-Met细胞核内的表达状况无论对5年复发率、无瘤生存率和总体生存率都是最有意义的预测因子。但细胞质表达的c-Met与肿瘤的预后不存在关联性。另外,对于c-Met高细胞核表达的肿瘤患者来说,其临床治愈率较低(63%:91%)。细胞质表达的c-Met与MAPK表达密切相关(P<0.001),而细胞核表达的c-Met无此相关性。结论:细胞核内c-Met表达与口咽鳞癌的预后不良相关,这种c-Met的表达方式可能是激发了侵袭性肿瘤的替代传导通路所造成的。
食管癌高发区队列内镜筛查随访分析
陈志峰, 侯浚, 贺宇彤, 郭翠兰, 靳国良, 宋国慧, 乔翠云, 白文龙, 孟凡书
2007, 34(9): 491-492,496. doi:
摘要:
目的:分析食管癌高发区大人群内镜加碘染色筛查敏感性和漏诊率。方法:根据2002年5月河北省磁县40~65岁2013例内镜队列筛查样本,通过以2006年1月~3月随访所证实发生的食管鳞癌、贲门腺癌和胃癌病例为数据计算敏感性和漏诊率。结果:在内镜筛查后的6个月~36个月中,随访证实新发生食管鳞癌2例,贲门腺癌4例,胃窦腺癌1例,其他癌6例,死因不详1例。失访11例,随访率99.4%。经计算内镜筛查食管鳞癌灵敏度97.1%,漏诊率2.9%;贲门腺癌分别为80.0%和20.0%。结论:食管癌高发区内镜加碘染色筛查,贲门癌的灵敏度低于食管癌。
MAGE-1 MAGE-3及AFP基因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
刘宁, 梁寒, 李强, 李慧, 任秀宝, 张毓青, 张汝鹏, 刘勇, 王晓娜, 丁学伟, 潘源, 邓靖宇, 詹宏杰, 郝希山
2007, 34(9): 493-496. doi:
摘要:
目的:探讨MAGE-1、MAGE-3和AFP mRNA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及用于检测微小转移的可能性。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86例原发性肝癌患者肝癌组织中MAGE-1、MAGE-3和AFP mRNA的表达。结果:86例原发性肝癌患者肝癌组织中MAGE-1、MAGE-3和AFP mRNA的阳性率分别为34.9%(30/86)、60.5%(52/86)和69.8%(60/86);所有患者肝癌组织至少表达其中一种mRNA。结论:MAGE-1、MAGE-3结合AFP mRNA在肝癌组织中表达率较高,有可能用于联合检测肝癌血行微小转移。
卵巢浆液性肿瘤中凋亡调控因子Smac Caspase-9和Caspase-3的表达及意义
胡琼, 李维山, 郑洪
2007, 34(9): 497-500. doi:
摘要:
目的:探讨凋亡调控因子Smac、Caspase-9和Caspase-3在卵巢浆液性肿瘤中的表达。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SP法)和图像分析技术检测25例卵巢浆液性囊腺癌、10例卵巢交界性浆液性囊腺瘤、30例卵巢浆液性囊腺瘤和24例正常卵巢组织中凋亡调控因子Smac、Caspase-9和Caspase-3表达水平。结果:Caspase-3、Caspase-9和Smac在30例浆液性囊腺瘤中的表达率分别为93%、93%和73.3%;在10例交界性浆液性囊腺瘤中的表达率分别为70%、80%和80%;在25例浆液性囊腺癌中的表达率分别为96%、96%和84%。阳性信号主要定位于细胞质,呈弥漫分布。而在正常卵巢24例中的表达率分别为83.3%、80.9%和58.3%。凋亡调控因子Caspase-3、Caspase-9和Smac在浆液性卵巢肿瘤中的表达增加(P<0.05)。结论:凋亡调控因子Caspase-3、Caspase-9和Smac在卵巢浆液性肿瘤中的表达增加。这提示Caspase-3、Caspase-9和Smac可能会成为卵巢浆液性肿瘤治疗的新靶点。
重组hIFN-α-2b-BCG对人外周血免疫细胞因子表达调节及抗膀胱肿瘤作用的实验研究
范晓东, 韩瑞发
2007, 34(9): 501-504. doi:
摘要:
目的:探讨重组卡介苗(bacilli Calmette-Guérin BCG)对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cytes,PBMC)IFN-γ、IL-12和TNF-α细胞因子表达、免疫增强及抗肿瘤效应。方法:重组BCG、野生型BCG和外源性人IFN-α-2b+野生BCG,分别与PBMC共同培养,以单纯PBMC为对照,在不同时段收集培养液上清,经ELISA法检测上清液中IFN-γ、IL-12和TNF-α的表达水平;将BCG激活杀伤细胞(bacilli Calmette-Guérin activated killercell,BAK细胞)与人膀胱肿瘤细胞EJ细胞共同培养,采用乳酸脱氢酶释放试验(LDH)检测活化免疫细胞的抗肿瘤效果。结果:重组BCG诱导PBMC产生细胞因子的表达明显高于同浓度的野生型BCG组和野生型BCG+外源性人IFN-α-2b组(P<0.05);重组BCG诱导的PBMC抗癌效应均高于对照组诱导的抗癌效果(P<0.05)。结论:重组BCG诱导人PBMC高表达IFN-γ、IL-12和TNF-α,并通过增强人PBMC细胞因子的表达来提高抗膀胱肿瘤作用。
原发性胰腺淋巴瘤1例
石欣, 孔波, 高乃荣, 郭庆明
2007, 34(9): 504-504. doi:
摘要:
患者,男性,61岁,因“上腹部隐痛不适两周”入院。体检:皮肤粘膜无黄染,全身浅表淋巴结均未触及肿大。
肝癌形成过程中转化生长因子β1动态表达及其基因的扩增分析
姚登福, 邹黎, 姚敏, 邱历伟, 吴信华, 吴玮, 宗蕾
2007, 34(9): 505-507,511. doi:
摘要:
目的:观察肝癌(HCC)发生过程中转化生长因子(TGF)-β1及其基因的动态表达。方法:以2-乙酰氨基芴(2-FAA)喂饲雄性SD鼠诱发肝细胞癌变,以病理学方法、巢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免疫组织化学法和酶联免疫吸附法,观察肝细胞形态学、TGF-β1 mRNA、TGF-β1胞内定位、肝组织及外周血TGF-β1的动态变化。结果:病理学证实SD鼠在喂饲2-FAA后,肝细胞出现颗粒样变性、不典型增生到HCC形成。在此过程中肝组织TGF-β1及TGF-β1 mRNA均呈梯度表达,表现为癌变组明显高于对照组、肝细胞变性组和癌前病变组(P<0.05),免疫组化显示癌变过程中TGF-β1阳性表达和胞内分布;在诱癌后的表达特征与TGF-β1 mRNA相似,肝组织和外周血中TGF-β1呈显著正相关。结论:TGF-β1参与肝细胞癌变过程,在肝癌发生早期过表达有助于肝癌早期诊断及预后判断。
FDG hPET-CT显像对非小细胞肺癌合并肺不张适形放疗靶区确定的影响
杨俊泉, 高献书, 李晓阳, 刘建平, 陈宝明, 李义慧
2007, 34(9): 508-511. doi:
摘要:
目的:通过与常规CT检查对比分析探讨了氟脱氧葡萄糖γ-相机型PET-CT(hPET-CT)显像对非小细胞肺癌(NSCLC)合并肺不张患者行三维适形放疗(3D-CRT)时病变靶区确定的临床意义。方法:对17例经组织学和(或)细胞学检查确诊为非小细胞肺癌且CT检查合并肺不张者,先后行胸部CT平扫和(或)强化CT和hPET-CT检查,分别勾画出大体肿瘤体积CT-GTV和hPET-CT-GTV,并分别制定出三维适形放疗的GTV进行比较。结果:全部患者的CT-GTV与hPET-CT-GTV均有不同程度的差别,其中2例患者的hPET-CT-GTV较CT-GTV增加20%(28.5cm3),CT-GTV平均为142.5㎝3,hPET-CT-GTV平均为171cm3;15例患者Hpet-CT-GTV较CT-GTV平均减少19.3%(26㎝3),CT-GTV平均为135㎝3(95-190㎝3),hPET-CT-GTV平均为109㎝3(65~155㎝3)(P=0.004)。GTV的减少主要原因是hPET-CT显像除外了与肿瘤组织在CT上不能区分的肺不张组织,从而导致靶区的缩小,使靶区更加精确,且避免周围正常组织不必要的照射,最大限度地保护了正常组织,显示了3D-CRT的优点。结论:hPET-CT显像对非小细胞肺癌(NSCLC)伴肺不张患者的肺不张组织与肺癌组织的鉴别有意义,提高了靶区定位的精确性。
注射用唑来膦酸治疗肺癌骨转移疼痛的疗效和安全性临床研究
张力, 陈晓娟, 王孟昭, 李龙芸
2007, 34(9): 512-514. doi:
摘要:
目的:探讨注射用唑来膦酸治疗肺癌骨转移引起疼痛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对41例肺癌骨转移且中度以上疼痛患者进行前瞻、随机、双盲、双模拟平行临床研究,研究组21例,为注射用唑来膦酸4mg;对照组20例,为注射用帕米膦酸60mg。在研究期间两组均未进行任何化疗;对治疗前、治疗后第7天和第14天的主要有效指标NRS、缓解率和加用止痛剂及次要有效指标QOL、KPS情况进行比较,并分析不良事件发生和实验室指标异常情况。结果:组内比较:治疗后的NRS、QOL及KPS较治疗前均明显改善。组间比较:治疗后第14天研究组NRS明显低于对照组(3.38vs4.55,P<0.05),即治疗后第14天唑来膦酸缓解疼痛的作用明显优于帕米膦酸。疼痛总缓解率:研究组第7天57.1%、第14天61.9%;对照组分别为45%、50%,无统计学差异。在加服即释吗啡人数比较中:研究组1例,而对照组3例。不良事件比较:研究组1例,对照组4例,主要表现发烧、恶心呕吐(与输液较快有关,减慢输液速度后消失),不良事件与研究药物有关。结论:注射用唑来膦酸治疗肺癌骨转移疼痛疗效明显、具有良好的耐受性和安全性,且给药方便。
107例细支气管肺泡癌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
岳东升, 王长利, 张真发, 战忠利
2007, 34(9): 515-518. doi:
摘要:
目的:分析探讨细支气管肺泡癌(BAC)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因素。方法:对1990年1月~2000年12月于我院接受手术的107例细支气管肺泡癌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细支气管肺泡癌总体1年、3年及5年生存率分别为88.7%、64.8%和48.6%。单因素分析影响预后的因素为肿瘤直径(P=0.027)、支气管断端是否阳性(P=0.016)、TNM分期(P=0.000)、T分期(P=0.002)、N分期(P=0.000)、术后是否放疗(P=0.001);Cox回归多因素分析提示,TNM分期(P=0.000)和肿瘤直径(P=0.015)是独立的预后影响因素。结论:细支气管肺泡癌总体生存率优于其它非小细胞肺癌,影响其预后的因素主要为TNM分期和肿瘤直径。
原发性附睾肿瘤的诊断和治疗(附27例报告)
傅强, 王法成, 李善军, 吕家驹, 丁克家, 徐祗顺
2007, 34(9): 519-520. doi:
摘要:
目的:总结原发性附睾肿瘤的诊断和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7例原发性附睾肿瘤的临床诊治资料。结果:良性肿瘤24例,恶性肿瘤3例。行肿瘤切除术16例,附睾切除术8例,睾丸附睾切除术1例,根治性睾丸切除加腹膜后淋巴清除术2例。结论:B超对附睾肿瘤的诊断有重要价值,可疑附睾肿瘤者应首选手术探查,良性者可行肿瘤或附睾切除,恶性者行根治性睾丸切除加腹膜后淋巴结清除术。
胆管葡萄状肉瘤3例临床病理特征
周会行, 李军红, 田学智
2007, 34(9): 521-523. doi:
摘要:
目的:探讨胆管葡萄状肉瘤,临床病理学特点和鉴别诊断,不同分化程度的胆管葡萄状肉瘤与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1990年4月~2004年10月间共3例胆管葡萄状肉瘤,复习临床资料,收集每例组织蜡块进行切片,HE染色、特殊组织化学染色及免疫组化染色观察分析。结果:本组3例发病年龄为14个月、5岁4个月、4岁。男2例、女1例。1例由胆总管蔓延至胆囊颈部,1例蔓延至肝门。瘤细胞及其排列具有特征性结构,在正常或伴有增生的粘膜下为未分化型肌母细胞即:"形成层"状,内部为粘液瘤样区域。细胞学特点是各种形态肿瘤细胞均有不同程度嗜酸胞浆。免疫组化:vimentin(+)、desmin(+)、actin(+)、myoglobin(+)。结论:胆管葡萄状肉瘤罕见,几乎均见于幼儿。高分化胆管葡萄状肉瘤易误诊为一些良性病变,延误治疗,需引起重视;低分化葡萄状肉瘤,则易误诊为恶性淋巴瘤等。本病具有侵袭性及远处转移,预后差。但目前手术、放、化疗效果满意,生存期较大。
一项简单易行的预测Dukes C期大肠癌切除术后肝转移的生物学指标
杨庆强, 张才全
2007, 34(9): 524-528. doi:
摘要: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瘤芽在不同大肠癌病例的分布特征以及骨桥蛋白(OPN)等在原发癌灶和瘤芽的表达,以评价其可否作为简单易行的预测大肠癌术后肝转移的生物学指标。方法:将Dukes C期以上病例分成3组:A组为同时性肝转移组,B组为异时性肝转移组,C组为无肝转移组。HE染色后,重点观察位于大肠癌侵袭前沿的瘤芽的分布特征,并准确计数。应用免疫组化法分别检测OPN、NF-κB在原发癌灶和瘤芽的表达。结果:瘤芽位于肿瘤侵袭前沿,是失去极性的去分化癌细胞,呈孤立或不规则小梁状分布。瘤芽程度和OPN在大肠癌原发癌灶的强阳性表达在A与C组间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OPN在瘤芽的阳性表达在A和C组以及B和C组的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1)。各组间NF-κB在原发癌灶、瘤芽的表达无显著差别。结论:瘤芽BD(+)、OPN在原发癌灶的强阳性表达均提示大肠癌发生肝转移的可能性较大。如将瘤芽分布特征结合OPN在瘤芽的表达,则可提高预测的准确性,可以考虑作为预测大肠癌术后肝转移的生物学指标。
罕见乳腺化生性癌1例
任延律, 王兰, 庞达
2007, 34(9): 528-528. doi:
摘要:
患者,女性,42岁。因左乳单切术后16个月,左腋下肿块7个月于2005年9月12日入院。
后腹腔镜手术联合下腹部斜切口治疗输尿管癌
吴长利, 邱志磊, 陈业刚, 郭战军, 乔宝民, 刘春雨, 张卫, 孙光, 徐勇, 韩瑞发
2007, 34(9): 529-531. doi:
摘要:
目的:探讨后腹腔镜联合下腹部斜切口治疗输尿管癌的手术方法及其临床效果。方法:本组患者均采用气管插管麻醉。首先,采用下腹部斜切口将输尿管下段和膀胱壁段输尿管及膀胱内输尿管开口周围1cm的膀胱全层切除(膀胱袖口状切除),再将患者改为健侧卧位(同肾切除术体位),在腹腔镜下行患肾切除术。将切除之肾脏放入标本袋,拆除下腹切口的缝线,自原下腹斜切口将患肾取出。结果:手术时间为150~180min,平均为140min;术中出血量为10~60ml,平均为20ml。肠道恢复时间为术后1~3天,平均为1.5天。术后2~4天开始进食。手术后7~10天痊愈出院。手术后病理报告:12例均为输尿管移行细胞癌Ⅰ~Ⅱ级,侵及固有膜。术中和术后均未发生并发症。术后随访1~19个月,一般状况均良好,无肿瘤复发及转移。结论:后腹腔镜手术联合下腹斜切口治疗输尿管癌,具有创伤小、解剖清晰、术中出血少、术后恢复快等优点,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胃食管颈部器械吻合新方法的疗效分析—胃部洞型切口吻合法
王勐, 李晓璘, 宫立群, 谷峰, 苏延军, 王长利
2007, 34(9): 532-535. doi:
摘要:
目的:比较胃部洞形切口胃食管颈部器械吻合新方法和传统丝线手工吻合及常规器械吻合治疗食管癌的疗效。方法:应用胃部洞形切口胃食管颈部器械吻合新方法治疗食管癌25例为研究组,另分别随机抽取同期病例各30例应用传统丝线手工吻合及常规器械吻合治疗食管癌为对照组,行病例对照研究。结果:应用此种新方法行颈部食管胃器械吻合,其吻合口瘘的发生率及伤口感染率均明显低于手工丝线吻合,且有显著性差异(P<0.05)。此新方法治疗食管癌病例多为胸上段食管癌,病变高度明显高于丝线手工吻合及常规器械吻合,有显著性差异(P<0.01),明显节省手术时间,减少术后住院时间,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新方法治疗食管癌术后吻合口狭窄及切口阳性率有低于丝线手工吻合及常规器械吻合的趋势,但暂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胃部洞形切口胃食管颈部器械吻合新方法治疗食管癌与传统丝线手工吻合及常规器械吻合比较,更加适合高位胸上段食管癌,并能明显降低术后吻合口瘘及伤口感染率,显著节省手术时间,缩短术后住院时间,有减少术后吻合口狭窄及切缘阳性率的趋势。
宫颈上皮内瘤样变锥切术后残留/复发的研究现状
周明, 马小玲, 张玉泉
2007, 34(9): 536-538. doi:
摘要:
随着宫颈上皮内瘤样变(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CIN)和宫颈癌患者的年轻化,近年来对CIN的治疗趋于保守,常应用宫颈锥切术(包括冷刀锥切和LEEP锥切)治疗CIN,由于宫颈锥切术治疗CIN不易切净病灶且易复发。因此,CIN术后残留或复发有上升趋势。
脑室内脑膜肉瘤1例
韩啸, 杨复宾, 周珉, 陈方
2007, 34(9): 539-540. doi:
摘要:
患者,男性,34岁。半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头痛,晨起加重。最近2天伴恶心、呕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