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  第35卷  第22期

显示方式:
早期贲门癌及癌前病变的内镜微创治疗研究
张立玮, 王士杰, 于卫芳, 吴明利, 郭晓青, 李英赛, 王顺平, 牛巍巍, 袁丽
2008, 35(22): 1261-1264. doi:
摘要:
目的: 内镜微创治疗早期贲门癌及癌前病变,探讨治疗价值。 方法: 应用内镜黏膜切除(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和氩离子凝固(Argon plasma coagulation,APC)方法治疗高发区门诊及内镜筛检出的早期贲门癌及癌前病变104例108个病灶,统计分析病变位点分布、适应证、并发症及随访情况。 结果: 1)74.1%的病灶位于贲门12点至3点位,25.9%的病灶位于其他点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EMR治疗前后病理:有4个病灶为中度不典增生、术后1个病灶被诊断为黏膜内癌;有36个病灶重度不典型增生,其中术后有3个病灶被诊为黏膜内癌,1个病灶被诊为早期浸润癌;10个病灶黏膜内癌,术后1个灶诊为早期浸润癌。3)EMR组治疗成功率96%,2个灶术后诊为早期浸润癌追加手术。4)APC组早期贲门癌治疗成功率为83.3%,癌前病变治疗成功率为100%。5)EMR组合并出血发生率为4.0%;APC组出血发生率1.7%,无其他并发症。6)EMR组随访3年生存率为100%,5年生存率为92.3%;APC组5年生存率为100%。 结论: 1)早期贲门癌及癌前病变存在高发部位,对该部位精细观察和活检,有望提高贲门病变检出率。2)将随诊6个月以上内镜及病理诊断无好转的中度不典型增生纳入治疗范围,可有效避免治疗不足。3)黏膜下注药是减少内镜治疗并发症的重要措施。4)EMR和/或APC治疗方法简便易行、安全有效、易于推广。
病理大组织切片对直肠癌系膜环周切缘癌浸润的临床研究
于滨, 李永涛, 于跃明
2008, 35(22): 1265-1268. doi:
摘要:
目的: 研究中低位直肠癌系膜环周切缘癌浸润的存在规律,为直肠癌的临床治疗提供病理学依据。 方法: 随机选取2006年11月至2007年7月期间中低位直肠癌患者41例,均以全系膜切除(TME)原则手术治疗,手术标本制作成HE染色病理大组织切片,显微镜观察直肠系膜环周切缘癌浸润的情况。 结果: HE染色病理大组织切片检测中下段直肠癌系膜环周切缘癌浸润阳性率为21.95%(9/41)。高、中分化肿瘤系膜环周切缘癌浸润阳性率分别为16.67%(1/6)、8.00%(2/25),低分化肿瘤阳性率高达60.00%(6/10)(P<0.05)。肿瘤下缘距齿线距离<5cm的系膜环周切缘癌浸润阳性率46.15%(6/13),高于≥5cm的阳性率10.71%(3/28)(P<0.05)。患者性别、年龄、肿瘤大体类型、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情况、手术方法(开腹/腹腔镜)均与系膜环周切缘癌浸润阳性率无明显相关性(P>0.05)。 结论: 病理大组织切片能客观准确地观察直肠癌术后系膜环周切缘癌浸润情况,术后应常规进行该项检查。肿瘤分化程度低、肿瘤位置低是系膜环周切缘癌浸润存在的高危因素。对于存在系膜环周切缘癌浸润的患者,术后应行规范的放化疗。
多西他赛联合顺铂化疗与三维适形放疗同步治疗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研究
廖国清, 刘鹏辉, 曲怡梅, 王红梅, 李雷
2008, 35(22): 1269-1271. doi:
摘要:
目的: 探讨多西他赛加顺铂化疗同步三维适形放射治疗(three dimensional-conformal radiotherapy3DCRT)的近期疗效、生存期及生活质量。 方法: 198例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非随机分2组,化疗与放疗序贯组,化疗与放疗同步组。2组病例均采用3DCRT计划,照射剂量70~74Gy,2~2.5Gy/次,3次/周。同步组:102例,多西他赛40mg/m2 d1、顺铂30mg/m2 d1,在放射治疗开始时同步进行,每周1次,共用4~5次。序贯组:96例,多西他赛60mg/m2 d1、顺铂80mg/m2 d1,每3周1次,2周期后行放疗。 结果: 同步组和序贯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62.74%(64/102)和40.62%(39/96),差异有显著性(P<0.01);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21.6个月,18.4个月,同步组优于序贯组,差异无显著性;两组毒性差异相似。 结论: 三维适形放疗联合周剂量多西他赛同步治疗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近期疗效较好,能明显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不良反应能为患者耐受。
X线表现阴性骨肉瘤的早期诊断
杨茂伟, 王加璐, 王旭东, 罗辑
2008, 35(22): 1272-1275. doi:
摘要:
目的: 探讨X线平片表现为阴性的骨肉瘤的早期诊断方法。 方法: 回顾9例X线平片表现为阴性的骨肉瘤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其所进行的X线、CT、MRI、血清学检查及穿刺活检,并对结果进行统计。 结果: 9例骨肉瘤患者的X线平片检查均未能提示骨肉瘤;其中6例患者行CT检查,仅有2例提示可疑骨肉瘤,占33.3%;9例患者的血清中碱性磷酸酶超出正常范围者仅为4例,占44.4%;7例患者进行了术前穿刺活检,全部提示骨肉瘤,确诊率100%;同样,9例患者的MRI检查全部提示可疑骨肉瘤,占100%。 结论: 骨肉瘤的早期X线平片可能无异常改变,对于膝关节周围不明原因疼痛而X线平片检查结果为阴性的年轻患者,不应该排除骨肉瘤的可能,这部分患者应该行相应部位的MRI检查或者穿刺活检,从而明确诊断。
手术切除蝶眶脑膜瘤1例报道
张磊, 马文斌
2008, 35(22): 1275-1275. doi:
摘要:
蝶眶脑膜瘤(spheno-orbital meningioma,SOM)是较少见的特殊类型脑膜瘤。
肾癌中EphA2/EphrinA1和E-cadherin的表达及其意义
徐金升, 王悦芬, 李亚林, 刘江惠, 王小玲, 左连富
2008, 35(22): 1276-1280. doi:
摘要:
目的: 探讨EphA2/EphrinA1和E-cadherin在肾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与肾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方法: 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68例肾癌组织、24例正常肾组织中EphA2、EphrinA1和E-cadherin的表达;并采用流式细胞术对上述三种蛋白进行定量分析,采用SPSS13.0进行统计学处理。 结果: 肾癌组织中EphA2、EphrinA1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肾组织(P<0.01);E-cadherin的表达明显低于正常肾组织(P<0.01)。在肾癌组织中,肿瘤高分级组EphA2、EphrinA1蛋白的表达水平(IHC、FCM)显著高于低分级组(P<0.01,P<0.05),而E-cadherin蛋白的表达(IHC)显著低于低分级组(P<0.01);肿瘤高分期组EphA2、EphrinA1蛋白的表达水平(IHC、FCM)显著高于低分期组(P<0.01,P<0.05),而E-cadherin蛋白的表达(IHC)显著低于低分期组(P<0.01),淋巴结转移组EphA2、EphrinA1蛋白的表达(IHC、FCM)显著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P<0.05),而E-cadherin蛋白的表达(IHC)显著低于无淋巴结转移组(P<0.05)。免疫组织化学显示EphA2与E-cadherin蛋白的表达呈显著负相关(r=-0.483,P<0.01),EphrinA1与E-cadherin蛋白的表达呈显著负相关(r=-0.414,P<0.01),EphA2与EphrinA1蛋白的表达呈显著正相关(r=0.906,P<0.01)。 结论: EphA2/EphrinA1与E-cadherin蛋白表达异常可能共同参与了肾癌的发生、发展与转移;联合检测三种蛋白对于评价肾癌的恶性程度、判断其转移潜能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Id-1 PTEN表达与食管鳞癌血管新生及预后关系的研究
李志雄, 林杰成, 林文霖, 吴宁, 林建生, 郑茂松, 许燕常
2008, 35(22): 1281-1285. doi:
摘要:
目的: 研究Id-1、PTEN蛋白在食管鳞状细胞癌(ESCC)中的表达及二者在食管鳞癌血管新生及预后中的作用。 方法: ESCC手术切除标本131例,癌旁正常组织40例为正常对照,免疫组化检测Id-1、PTEN表达,通过CD-34计算食管鳞癌微血管密度(MVD),分析Id-1、PTEN与MVD的关系,并通过Kaplan-Meier寿命表法及COX回归分析与预后的关系。 结果: Id-1在ESCC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83.2%(109/131),切缘正常组织中阳性率5%(2/40),二者差异有显著性(P<0.01),其表达与患者年龄、性别、浸润深度及淋巴结转移均无关(P>0.05),而与细胞分化、MVD呈正相关(P<0.01),与ESCC患者预后呈负相关。PTEN在切缘正常组织中达到97.5%(39/40),而在ESCC组织中阳性表达率为62.6%(82/131),二者差异有显著性(P<0.01),其表达与患者年龄、性别、分化程度无关,而与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及MVD呈负相关(P<0.05),而与ESCC预后呈正相关。在对血管新生的影响方面,可能Id-1起更重要作用,二者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COX回归提示Id-1、PTEN表达及侵袭深度均为影响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P<0.05)。 结论: Id-1高表达或PTEN表达下调可能促进了ESCC发生、血管新生,并降低了ESCC患者的预后生存期。ESCC中Id-1、PTEN表达在血管生成方面呈拮抗关系,以Id-1作用为主,Id-1、PTEN可能是ESCC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
CK20mRNA和hTERTmRNA表达与胃癌患者外周血微转移的研究
刘新兰, 陈萍, 魏建敏
2008, 35(22): 1286-1289. doi:
摘要:
目的: 检测胃癌患者外周血中CK20 mRNA和hTERT mRNA的表达,探讨其能否作为判断外周血微转移及预后的分子生物学指标。 方法: 采用RT-PCR技术检测40例胃癌患者、19例胃良性病变患者和20例健康体检者外周血中CK20 mRNA和hTERT mRNA定性和半定量表达。 结果: 1)CK20 mRNA和hTERT mRNA在胃癌患者中阳性率分别为52.50%(21/40)和65.00%(26/40),相对系数分别为0.81±0.17和0.78±0.17;在胃良性病变患者阳性率均为5.26%(1/19),相对系数分别为0.12和0.11;在健康体检者中均为0。胃癌患者与胃良性病变患者、健康体检者相比,两项指标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2)CK20 mRNA、hTERT mRNA阳性率和相对系数与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均有关(P<0.05),阳性者生存率低于阴性者(P<0.05)。3)CK20 mRNA、hTERT mRNA与CEA、CA199表达呈正相关(P<0.05),其阳性率高于CA199(P<0.05)。 结论: 胃癌患者外周血中存在CK20 mRNA和hTERT mRNA表达,与临床分期及患者生存密切相关,提示两项指标能预测外周血微转移和判断预后,其诊断外周血微转移优于CA199。
甲状腺乳头状癌病理组织学亚型与颈淋巴结转移相关性探讨
刘素香, 张艳, 韩春荣, 李润田, 李树玲
2008, 35(22): 1290-1293,1298. doi:
摘要:
目的: 分析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的组织学亚型与颈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 方法: 对602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各种病理组织学亚型发生颈淋巴结转移多种因素的相关性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 结果: 602例甲状腺乳头状癌共分成8个组织学亚型,颈淋巴结总转移率为65.0%(391/602),一般乳头(普通乳头)型、弥漫硬化型、包膜外型(包裹型侵出包膜)及滤泡亚型颈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72.4%(131/181)、75.2%(79/105)、80.3%(57/71)、73.0%(46/63),明显高于水肿乳头型(40.6%)(26/46)、高细胞型(46.2%)、微小型(47.8%)及包膜内型(30.0%)(P<0.01);颈部各区淋巴结转移率依次为Ⅲ区(49.5%)、Ⅳ区(42.3%)、Ⅱ区(38.5%)、Ⅵ区(30.2%)、Ⅴ区(8.9%)及Ⅰ区(1.6%)。 结论: 甲状腺乳头状癌颈淋巴结转移率与不同亚型密切相关。
V-ATPase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及与耐药相关性的临床意义
张志培, 李小飞, 王小平, 周勇安, 徐鉷, 韩勇, 田玉兔, 黄立军, 邓迎春, 程庆书
2008, 35(22): 1294-1298. doi:
摘要:
目的: 探讨V-ATPase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中的表达及其在病理分类、分级中的差异性;检测相应癌组织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分析其与V-ATPase表达的相关性,为进一步研究V-ATPase耐药性及其机制提供依据。 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EnVinsion法、免疫荧光法检测V-ATPase在92例NSCLC中的表达,激光共聚焦观察其定位,统计学分析差异性;用MTT法检测相应癌组织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分析其与V-ATPase表达的相关性。 结果: V-ATPase阳性表达主要定位于胞膜上和胞质中,鳞癌阳性率71.43%、腺癌阳性率83.72%,两者表达差异性非常显著(P=0.000);鳞癌Ⅱ阳性率58.33%、Ⅱ-Ⅲ阳性率84.00%,差异性显著(P=0.014);腺癌中高分化阳性率76.7%、低分化为100.0%,差异性显著(P=0.012)。环磷酰氨、吉西他滨、阿霉素、紫杉醇、顺铂化疗药在NSCLC组织中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与其相应组织V-ATPase表达相关性检验,P值均<0.05,相关系数rs分别为-0.697、-0.654、-0.598、-0.216、-0.604,其中鳞癌中rs分别是-0.584、-0.512、-0.544、-0.269、-0.306,腺癌分别为-0.742、-0.607、-0.63、-0.349、-0.707。 结论: V-ATPase在非小细胞肺癌中高表达,表达的高低与病理分类、分级有关,并很可能与NSCLC化疗药物耐药有关。
Cdc25 Ccyclin B1在二烯丙基二硫化物诱导人胃癌BGC823细胞G2/M期阻滞中的作用
凌晖, 苏琦, 廖前进, 唐海林, 曾希
2008, 35(22): 1299-1302. doi:
摘要:
目的: 研究二烯丙基二硫化物(DADS)对人胃癌BGC823细胞的增殖及细胞周期的影响以及Cdc25C、cyclin B1的作用。 方法: 采用MTT法检测BGC823细胞的生长活性;流式细胞术分析DADS对细胞周期分布的影响;Western blot观察DADS对Cdc25C蛋白、cyclin B1蛋白表达的影响。 结果: MTT比色实验结果显示,DADS对人胃癌细胞具有明显的生长抑制作用,且呈显著的剂量-效应依赖关系(P<0.05)。流式细胞分析发现,DADS作用12h时,G2/M期细胞增加到30.1%;24h时增加到58.1%;36h达50.2%(P<0.05)。Western blot结果表明,DADS呈时间依赖性抑制人胃癌BGC823细胞周期Cdc25C磷酸酶的表达,cyclinB1表达在DADS处理24h后开始下降(P<0.05)。 结论: DADS可抑制人胃癌BGC823细胞增殖,其增殖抑制与细胞周期G2/M期阻滞有关;DADS可能是通过抑制Cdc25C、cyclinB1表达使部分BGC823细胞停滞在G2/M期。
Osteoglycin高表达降低小鼠肝癌Hca-F细胞淋巴环境中MMPs分泌能力
崔晓楠, 唐建武, 候力, 宋波, 王波
2008, 35(22): 1303-1306,1313. doi:
摘要:
目的: 研究Osteoglycin表达与肿瘤细胞分泌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MMPs)的关系。 方法: 构建真核表达载体pIRESpuro3 Osteoglycin(+),将其转染至高淋巴道转移能力小鼠肝癌Hca-F细胞,接种于615小鼠皮下,体内试验评价转移能力;同期采用酶谱法体外试验评价不同环境中Hca-F细胞表达Osteoglycin与其分泌MMPs的关系。 结果: 转染pIRESpuro3 Osteoglycin(+)的Hca-F细胞Osteoglycin在mRNA和蛋白水平表达显著增高,体内试验显示,其外周淋巴结转移率明显降低(P=0.028);体外试验表明,转染Osteoglycin基因显著降低了Hca-F细胞淋巴环境中MMPs分泌能力(P<0.05或P<0.01),然而未能影响肝匀浆或脾匀浆环境或DMEM培养基中肿瘤细胞MMPs分泌能力。 结论: 高表达Osteoglycin降低小鼠肝癌Hca-F细胞淋巴环境中MMPs分泌能力,抑制肿瘤细胞MMPs分泌能力可能是Osteoglycin调控肿瘤淋巴道转移机制之一。
经尿道膀胱输尿管口袖状电切联合后腹腔镜治疗上尿路移行细胞癌
胡力仁, 吴长利, 牛远杰, 刘晓强, 刘鹏, 李晨光, 孙光
2008, 35(22): 1307-1309. doi:
摘要:
目的: 探讨经尿道膀胱输尿管口袖状电切联合后腹腔镜肾、输尿管全段切除治疗上尿路移行细胞癌的优势和技术要点。 方法: 13例上尿路移行细胞癌患者采用后腹腔镜行肾、输尿管全段切除联合膀胱输尿管口袖状电切,男4例,女9例,年龄52~78岁,平均62.3岁,肾盂癌7例,左侧3例,右侧4例,输尿管癌6例,左侧5例,右侧1例。同时伴发膀胱癌2例。手术气管插管全麻下经尿道距输尿管口约1cm环形切透膀胱,电凝止血,不做膀胱冲洗。应用腹腔镜(0°或30°),建立后腹腔间隙,行根治性肾切除及完全游离输尿管。 结果: 13例手术均获一次成功,术后无并发症,手术总时间150~330min,平均216min,经尿道输尿管口袖状电切时间20~50min,平均30min,出血约:50~600ml,平均135ml。术后常规行膀胱灌注,预防肿瘤复发;病理诊断均为上尿路移行细胞癌Ⅱ~Ⅲ级,病理分期为T1N0M0或T2N0M0;随访2~30个月,平均15个月。1例术后出现原发部位以外的膀胱癌复发,余患者无穿刺点、切口及后腹膜腔种植、复发。 结论: 经尿道膀胱输尿管口袖状电切联合后腹腔镜肾输尿管全切治疗上尿路移行细胞癌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切除完整等优势,不增加肿瘤种植的风险,取得满意的无瘤生存率和肿瘤特异生存率。
前列腺癌IMRT的质量保证现状及进展
王佩国, 王世江, 王平
2008, 35(22): 1310-1313. doi:
摘要:
适形调强放射治疗(IMRT)是"精确定位、精确计划、精确治疗"的体现,要求在整个治疗过程做到严格的质量保证,对患者选择、定位和治疗的摆位、照射剂量的验证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包括电子射野影像系统、兆伏级锥形束CT、超声等仪器在质量保证过程中的准确应用,并对相对剂量和绝对剂量验证中各种方法有严格的选择。
图像引导的自适应放疗研究进展
刘咏梅, 李平
2008, 35(22): 1314-1316,1320. doi:
摘要:
自适应放疗(Adaptive Radiotherapy,ART)是图像引导放射治疗(image-guided radiotherapy,IGRT)提高和发展后的新型放疗技术。治疗的实施可根据患者解剖和/或生理的变化进行修正,也可根据治疗过程中的反馈信息,如肿瘤的大小、形态及位置变化对治疗方案做相应的调整。这是一种理想的个体化动态治疗计划,其目的是不扩大照射野,提高放疗实施的准确性和精确型,并给特定患者实施特定放疗的临床行为。本文就近年来有关图像引导的自适应放疗技术研究进展做一简要综述。
进展期胃癌术式选择及术中腹腔化疗探析
张高嘉, 郭建生, 王仆, 郝希山
2008, 35(22): 1317-1320. doi:
摘要:
阐述晚期胃癌TNMⅣ期,其复发形式多见于腹膜播散性转移和种植,并影响预后之重要因素。即使进行根治术,亦仅称之为非治疗性切除术。进展期胃癌进行广泛淋巴清扫价值始终存在分歧和争议。侵出浆膜之患者其五年治疗率低下。肉眼腹膜种植者,腹腔游离癌细胞近乎100%。伴随侵出面积增大,其治疗率而降低。肿瘤标志物监测诸如TPA,CA724,CA242,CA199以及CEA等,睿智据理规范和启迪术式及术中化疗之实施,选定多元化特异性高的标志物检测,可提高敏感性,皆阳性者则诊断无疑。临床残留癌细胞是客观存在,术中第一时间强烈干预腹腔内置入抗癌药物为最理想。诸如MMC-CH,CDDP,Vp16以及区域性缓释化疗抗肿瘤植入剂Sinofuan等不乏为首选。晚期胃癌循规蹈矩进行D2或D3术式,难以达到期望阈值。D2术式不能提高患者生存率。D1,D2术式术后生存率统计学上分析无明显差异。淋巴清扫仅有助于病理分期确切性,偏倚扩大根治术,善其予后难以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