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  第37卷  第2期

显示方式:
IFN-γTGF-β在急性炎症-黑色素瘤模型中的动态变化及其实验研究*
刘 祎, 马跃美, 孙 涛①, 倪春生①, 刘艳荣①, 孙保存①
2010, 37(2): 61-65.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0.02.001
摘要:
目的:通过在小鼠背侧施加外科切口的方法构建黑色素瘤与急性炎症共存的动物模型,评估急性炎症与肿瘤进程的关系,观察肿瘤不同生长阶段干扰素-γ/转化生长因子-β(IFN-γ/TGF-β)的变化,初步探讨二者相互影响的机制。方法:选用6 周龄C57BL雄性小鼠建立黑色素瘤荷瘤动物模型,于左侧鼠蹊部接种B16F10单细胞悬液,分为单纯肿瘤组(对照组)和伤口+ 肿瘤组(实验组),待肿瘤生长至0.5cm3时于实验组小鼠右侧背部构建伤口模型,动态观察肿瘤体积,绘制肿瘤生长曲线,利用ELISA 检测血清与肿瘤组织中IFN-γ/TGF-β 的表达水平;根据ELISA检测结果,建立注射外源性IFN-γ 的动物模型(回收实验),观察TGF-β 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急性炎症对肿瘤的影响呈现为早期抑制阶段与晚期失抑制阶段。在早期抑制阶段,肿瘤生长减缓,IFN-γ 高表达,TGF-β 低表达;在晚期失抑制阶段,肿瘤生长恢复至正常速度,TGF-β 表达升高。外源注射IFN-γ 后,肿瘤生长曲线也表现为早期抑制时相和晚期失抑制时相。早期抑制时相中,TGF-β 在实验组与对照组表达无显著性差异(P>0.05);晚期失抑制时相中,TGF-β 在血清及肿瘤中表达明显升高(P<0.05)。 结论:急性炎症初期由于IFN-γ 的作用,肿瘤的生长暂时受到抑制,随着时间推移TGF-β表达升高拮抗IFN-γ的抑制作用,使肿瘤获得再生长。
乳腺皮肤Bowen 病1 例
周 丹, 何 川, 张国强, 庞 达
2010, 37(2): 65-65.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0.02.015
摘要:
泛素连接酶β-TrCP降解BCR-ABL 融合蛋白对白血病K562 细胞增殖的抑制*
田文君, 罗红伟, 袁 颖①, 黄世峰, 刘钉宾, 陶昆, 冯文莉
2010, 37(2): 66-70.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0.02.002
摘要:
目的:t(9;22)(q34;q11)突变导致的BCR-ABL融合基因及其编码的融合蛋白在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hronic myeloid leukemia,CML )发病中发挥重要作用。本研究观察可与BCR-ABL融合蛋白N 端寡聚化区域(Oligomerization domain,OD)特异性结合的嵌合泛素连接酶E3 β-TrCP 的β-TrCP-OD-HA 的重组腺病毒载体,经泛素- 蛋白酶体途径降解BCR-ABL融合蛋白对白血病K562 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HEK293 细胞扩增野生型Ad5β-TrCP-OD-HA、突变型Ad5 Δ F-TrCP-OD-HA 及空载Ad5GFP 重组腺病毒载体,感染K562 细胞。以未感染K562细胞作空白对照,流式细胞术检测重组腺病毒载体感染效率,Western blot检测外源性重组蛋白和BCR-ABL融合蛋白的表达,通过细胞增殖曲线、甲基纤维素集落形成试验、细胞周期检测β-TrCP-OD-HA 对K562 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成功建立携β-TrCP-OD-HA 重组腺病毒载体的K562 细胞株,重组腺病毒载体感染效率达66.4% 以上,β-TrCP-OD-HA、Δ F-TrCP-OD-HA 可在K562 细胞中表达。三组重组腺病毒载体感染K562 细胞后,Ad5β-TrCP-OD-HA 组Western blot检测BCR-ABL融合蛋白含量下降;K562 细胞生长和集落形成能力均受抑制;细胞周期显示S 期细胞数下降至10.88%±2.42% 、G0/G1 期升高至85.6%±5.61% ,与Ad5 β-TrCP-OD-HA 组、Ad5GFP 组及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均<0.05)。 结论:重组腺病毒介导的β-TrCP-OD-HA、Δ F-TrCP-OD-HA 能够在白血病K562 细胞中表达;β-TrCP-OD-HA 可以抑制K562 细胞的生长增殖,其机制可能与其降解BCR-ABL融合蛋白、阻滞细胞周期而实现。
重组人纤维蛋白片段对CIK 细胞增殖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研究*
韩 颖①, 于津浦, 李 慧, 曹 水, 任宝柱, 齐 静, 安秀梅, 张迺宁, 任秀宝, 郝希山
2010, 37(2): 71-75.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0.02.003
摘要:
目的:探讨重组人纤维蛋白片段(RetroNectin)对CIK 细胞的增殖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提取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Ⅰ组细胞培养于前一天用RetroNectin 和CD3mAb 包被好的培养瓶中,Ⅱ组培养于普通培养瓶中。第2 天起按照常规CIK 细胞培养方法分别培养,第14天收获。细胞计数法测定CIK 细胞增殖;LDH 法测定细胞杀伤活性;流式细胞术分析细胞表型并检测细胞周期;Annexin V/PI法检测细胞凋亡;封闭CD49d+及CD49e+后细胞计数法测定CIK 细胞增殖;流式细胞术分析细胞表型;Western blot检测Vav1 蛋白表达水平。结果:RetroNectin 对CIK 细胞增殖有明显促进作用(P<0.05),经RetroNectin 包被后可以增加CIK 细胞中CD25+T 细胞比例(P<0.05),对于结肠癌细胞系HCT-8 RN-CIK较CIK 显示出了更强的杀伤活性(P<0.05),而对于白血病细胞系K562 两组细胞杀伤活性无显著性差异(P>0.05)。 RetroNectin 可以将CIK 细胞阻滞于G1 期而促进增殖,同时抵抗高活化细胞的凋亡。RetroNectin 对CIK 细胞中的CD49d+CD49e+T 细胞亚群有明显上调作用(P<0.05)。 拮抗CD49d/CD49e 后RetroNectin对CIK 细胞增殖作用消失(P>0.05),对CD25+T 细胞的上调作用也消失。Western blot结果显示Vav1 蛋白表达与CD25+T 细胞变化相一致。结论:重组人纤维蛋白片段(RetroNectin)能够通过调控细胞周期,抵抗凋亡而促进CIK 细胞增殖,其机制可能为RetroNectin 与CIK 细胞上VLA-4 及VLA-5 两个位点结合进而通过Vav1 蛋白作为第二信号活化T 细胞。
4-氨基吡啶与多西紫杉醇抗人乳腺癌细胞MCF-7 作用及相互关系探讨*
孙 涛, 付秀权①, 宋依凝①, 魏敏杰①, 金万宝①
2010, 37(2): 76-79.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0.02.004
摘要:
目的:通过研究钾离子通道阻断剂4- 氨基吡啶(4-AP )对肿瘤化疗药物多西紫杉醇(docetaxel ,DOC )的抗人乳腺癌细胞MCF-7 作用的影响,探讨4-AP 能否增强DOC 的作用。方法:用MTT 比色法分析DOC 、4-AP 以及两药联合应用对人乳腺癌细胞MCF-7 增殖的影响;用流式细胞术PI 单染法及Annexin V-FITC/PI双染法检测上述两种药物对人乳腺癌细胞MCF-7 的细胞周期及早期凋亡的影响。结果:DOC 能明显抑制人乳腺癌细胞株MCF-7的增殖,并呈剂量和时间依赖性。4-AP 对MCF-7 细胞增殖亦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在用药后24h、48h 及72h 的抑制率分别为11.9%±1.7% 、42.1%±3.2% 、44.2%±1.6% 。且5mmol/L 4-AP 可使DOC 的作用增强,使25μ mol/L DOC 对人乳腺癌细胞株MCF-7 最大杀伤作用时间从72h 提前至24h。5 μ mol/L DOC 能够使MCF-7 G2/M期细胞比率明显增加(53.58%±1.44% 与对照组8.83%±0.44% 相比,P<0.01),使G0/G1 期细胞减少(11.48%±0.14% 与对照组63.89%±0.98% 相比,P<0.01),说明DOC 主要在G2/M期阻滞MCF-7 细胞的增殖。5mmol/L 4-AP 作用于MCF-7 使其G0/G1 期细胞比率增加,G2/M期细胞明显减少,甚至消失(0.42%±0.17% 与对照组8.83%±0.44% 相比,P<0.05)。 而两药联用可见4-AP 使MCF-7 G2/M期细胞比率有所减少,而G0/G1 期细胞比率有所增加。DOC 单独作用于人乳腺癌细胞株MCF-7 细胞24h 后,能明显增加晚期凋亡和死亡率(由6.97%±0.75% 增加到20.77%±0.75% ,P<0.05);而两药联合时,与对照组相比,早期凋亡比例由4.60%±0.91% 增加到12.20%±0.82%(P<0.05),晚期凋亡和死亡细胞比例由6.97%±0.75% 增加到58.42%±0.31%(P<0.05),提示4-AP(5mmol/L )能明显增加DOC 诱导的MCF-7 早期凋亡。结论:DOC 和4-AP 分别在G2/M期和G0/G1 期抑制MCF-7 细胞增殖,4-AP 通过促进DOC 诱导细胞凋亡发挥抑制MCF-7 细胞增殖的作用。
黑色素瘤中线形程序性坏死与血管生成及预后关系的初步探讨*
娄 丹, 韩春荣, 赵秀兰①, 魏秀平, 班新超, 孙保存
2010, 37(2): 80-84.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0.02.005
摘要:
目的:初步探讨线形程序性坏死(linearly patterne d programmed cell necrosis ,LPPCN )与黑色素瘤血管生成的关系,并分析其临床病理意义,为抗肿瘤血管生成治疗寻找新的思路及靶点。方法:观察68例人体黑色素瘤标本中LPPCN 的形态学特点及分布特征;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组织中CD105 及TGF β 1 蛋白的表达情况;同时进行CD31和PAS 双重染色以观察血管生成拟态(Vasculo genic mimicry,VM)的分布。结果:1)LPPCN 在HE镜下形态为一簇胞质浓缩、胞核深染的肿瘤细胞,呈线形或网状分布,68例患者中LPPCN 阳性率为55.89%(38/68)。 2)血管生成拟态密度(VMD)及CD105 标记的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在LPPCN 阳性组高于LPPCN 阴性组(P<0.05);且二者与LPPCN 的密度均呈正相关。TGF β 1 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在LPPCN 阳性组高于阴性组,同时其在发生LPPCN 的肿瘤细胞中的表达明显高于周围细胞,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TGF β 1 阳性表达指数与CD105 标记的MVD呈正相关。3)LPPCN 与性别、年龄、发生部位、有无瘤栓、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无关(P>0.05);而与肿瘤大小、核分裂像数目、Breslow厚度密切相关(P<0.05)。 Kaplan-Meier 生存分析显示LPPCN 阳性组的生存率低于LPPCN 阴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黑色素瘤中存在LPPCN 且与血管生成关系密切,部分肿瘤细胞发生LPPCN 可能为肿瘤实质中VM及新生血管的形成提供空间基础;研究LPPCN 对判断患者的预后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RAR-β2 基因在乳腺肿瘤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许 旭, 孙敬岩, 顾 林, 张丽娜, 张 宇, 付 丽
2010, 37(2): 85-89.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0.02.006
摘要:
目的:检测视黄酸受体β 2(RAR-β 2)基因在不同乳腺肿瘤组织中的表达,探讨RAR-β 2 基因与乳腺肿瘤的关系,分析其在乳腺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乳腺浸润性癌、导管上皮重度不典型增生、腺纤维瘤各40例及20例正常乳腺组织中RAR-β 2 的表达情况。RT-PCR 法检测乳腺浸润性癌、导管上皮重度不典型增生、腺纤维瘤及正常乳腺组织各20例RAR-β 2 的表达水平。结果:免疫组化结果显示,RAR-β 2 阳性表达主要位于细胞核,RAR-β 2 蛋白在乳腺浸润癌组织中阳性表达率(30.0%)明显低于正常乳腺组织(95.0%),χ2=26.30,P<0.05。RAR-β 2 蛋白在乳腺重度不典型增生组织中阳性表达率(17.5%)低于乳腺癌组织,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在乳腺浸润性癌组织中,RAR-β 2 表达与患者年龄、肿瘤大小、临床分期、腋下淋巴结转移状况、组织学分级、病理学类型以及ER、PR表达状况无相关性(P 均>0.05)。 随访结果显示,28例RAR-β 2 阴性乳腺癌患者中3 例发生内脏转移,而12例RAR-β 2 阳性患者仅1 例发生骨转移。RT-PCR 结果显示,RAR-β 2 在乳腺癌、导管上皮重度不典型增生、腺纤维瘤及正常乳腺组织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5.0%(5/20)、35.0%(7/20)、85.0%(17/20)和100%(20/20),乳腺癌组织RAR-β 2 mRNA 明显低于正常乳腺组织(χ2=30.43,P<0.001)。 结论:RAR-β 2 可能在乳腺癌的发生过程中发挥抑制作用,并且可能在乳腺癌发生的早期发挥作用。
胸段食管癌淋巴结转移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王 军, 韩 春, 祝淑钗, 高 超, 李晓宁
2010, 37(2): 90-93.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0.02.007
摘要:
目的:探讨胸段食管癌淋巴结转移规律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选择行根治性手术切除、胸腹二野淋巴结清扫术的229 例胸段食管癌进行研究,手术共清扫淋巴结2 458 枚。分析食管癌不同病变部位淋巴结转移度分布情况以及肿瘤浸润深度、病变长度、大体病理形态、肿瘤分化程度等因素对淋巴结转移的影响。结果:1)102 例食管癌发生淋巴结转移,淋巴结转移率为44.5%(102/229)。 258 枚淋巴结发生转移,淋巴结转移度为10.5%(258/2 458)。2)胸上段食管癌上纵隔、中纵隔、下纵隔和腹腔淋巴结转移度分别为19.0% 、6.7% 、9.8% 和14.2% ;胸中段食管癌分别为26.1% 、7.4% 、11.8% 和11.9% ;胸下段食管癌分别为0、1.6% 、5.3% 和10.0% 。3)Tis期无淋巴结转移。T1、T2、T3、T4 期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28.6% 、42.9% 、48.3% 和31.3% ;淋巴结转移度分别为7.9% 、10.8% 、10.7% 和10.8% ;T1~T4 期淋巴结转移率和转移度组间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χ2=2.733,P=0.435 和χ2=0.686,P=0.876)。 4)病变长度≤3cm组、
3~5cm组和>5cm组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45.2% 、43.4% 和46.2% ,淋巴结转移度分别为9.1% 、11.6% 和11.7% ,组间比较差异均不显著(χ2=0.094,P=0.954 和χ2=3.933,P=0.140)。 5)髓质型、溃疡型、蕈伞型和缩窄型食管癌淋巴结转移度分别为14.0% 、9.6% 、4.3% 和18.3%(χ2=19.292,P=0.000),蕈伞型食管癌淋巴结转移度较低。6)鳞癌、低分化鳞癌淋巴结转移率为42.5% 和75.0%(χ2=4.852,P=0.028);淋巴结转移度为9.5% 和18.6%(χ2=11.323,P=0.001)。 低分化者易发生淋巴结转移。结论:胸段食管癌淋巴结转移涉及部位多,播散广泛,且食管癌病变早期即可发生癌转移。大体病理形态及肿瘤分化程度是影响淋巴结转移的主要因素。
食管癌高发区人群的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状况分析
刘志才, 连士勇, 王玉香, 郝长青, 魏建荣, 李变云
2010, 37(2): 94-95.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0.02.008
摘要:
48例复发性肝细胞癌再次切除术后的疗效及预后因素分析
陈小菁①, 周 凯①, 李斌奎, 黄 亮②, 李锦清, 张亚奇, 元云飞
2010, 37(2): 96-100.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0.02.009
摘要:
目的:分析复发性肝细胞癌行再次切除术后的疗效和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和江西省人民医院1995年7 月至2003年7 月48例复发性肝细胞癌患者行再次肝切除术的临床病理资料,包括患者性别、年龄、原发肿瘤和复发肿瘤的病理学特征、再次肝切除术前全身状况、复发的出现时间及生存期等,根据随访结果计算总生存率和无瘤生存率,并作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48例患者再次切除术后中位生存时间36.3 个月,1、3、5 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81.3% 、45.8% 、27.1% ,1、3、5 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70.8% 、25.0% 、16.7%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原发肿瘤TNM分期、原发肿瘤伴血管侵犯、复发间隔时间、复发肿瘤大小、复发肿瘤TNM分期、复发肿瘤伴血管侵犯影响再切除术后累积生存率;复发间隔时间、原发肿瘤TNM分期、复发肿瘤大小、复发肿瘤有无血管侵犯、复发肿瘤病理分级和AFP 水平影响再切除术后无瘤生存率。多因素分析显示:复发间隔时间、复发肿瘤TNM分期是影响复发性肝癌再切除术后累积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复发间隔时间、复发肿瘤大小是影响其无瘤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肝内复发间隔时间短(≤24个月)、复发肿瘤直径>5cm、复发肿瘤TNM分期越晚,提示再次切除术后预后不良。
阴性淋巴结数目预测胃癌术后生存的临床价值
王 腾, 华 东, 郁 皓
2010, 37(2): 101-103.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0.02.010
摘要:
目的:评价局部进展期胃癌根治术后区域阴性淋巴结数目对术后无瘤生存期(disease free survival,DFS)的影响。方法:选取有明确术后病理资料且术后病理分期为T3N0~2M0、随访资料完整、术后无瘤生存时间超过6 个月的根治术后胃癌患者共485 例,按照不同术后病理分期进行单独分组分析。Cox 多因素回归分析筛选影响术后无瘤生存的因素,Kaplan-Meier 方法绘制术后无瘤生存曲线,并比较各组中无瘤生存率间的差异。结果:Cox 多因素回归分析表明,独立影响胃癌患者术后无瘤生存期的因素包括年龄、肿瘤分化程度、肿瘤部位以及术后病理中阴性淋巴结数目。在T3N0M0 组中,当阴性淋巴结分别为1~4 枚和≥5 枚时,患者2 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8.3% 和55.6% ,3 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0 和24.9%(P=0.025);在T3N1M0 组中,当阴性淋巴结分别为≤3 枚、4~9 枚和≥10枚时,患者2 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17.3% 、39.1% 和52.6% ,3 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4.2% 、6.0% 和17.1%(P<0.001);在T3N2M0 组中,当阴性淋巴结为≤7 枚和≥8 枚时,患者2 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11.5% 和35.0% ,3 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0.8% 和5.0%(P=0.015)。 结论:对于术后病理分期为T3N0~2M0 的胃癌病例,术后病理资料中阴性淋巴结数目可反映区域淋巴结清扫的彻底性以及评价术后病理分期的准确性,是影响根治术后无瘤生存期的独立预后因素。
24例保留乳头乳晕乳腺癌术后即刻乳房重建的临床经验
曹中伟, 刘 红①, 陈剑秋
2010, 37(2): 104-107.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0.02.011
摘要:
目的:探讨保留乳头、乳晕及部分乳房皮肤的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即刻采用不同的方法乳房重建的可行性。方法:筛选出病理符合要求的24例早期乳腺癌患者,行保留乳头、乳晕及部分皮肤的改良根治术,根据患者的要求,结合其身体、心理、经济等状况,特别是乳房的大小和需要切除的尺寸,选择适合该患者的手术方式即刻行乳房重建,采用硅胶充填假体置入乳房重建9 例,腹直肌肌皮瓣乳房重建3 例,背阔肌肌皮瓣和硅胶填充假体联合重建12例。术后根据客观标准和主观标准评价重建效果。结果:24例乳腺癌患者术后即刻乳房再造术后外观良好,双侧乳房基本对称。客观评价效果优良和尚好者23例(95.83%),主观评价优良和尚好者24例(100%),1 例术后部分乳头坏死、脱落。1 例术后出现血肿,于术后3 个月消失。术后给予常规化疗,随访5~48个月,除1 例患者术后2 年死于原发性肝癌,均无局部复发或远处转移。结论:对于早期乳腺癌行保留乳头、乳晕及部分乳房皮肤的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即刻采用不同方法乳房再造,具有经济、整形效果好、显著减少患者乳房缺失造成的心理影响、提高生存质量等优点。术后不影响乳腺癌的辅助治疗和远期疗效,能同时满足肿瘤治疗和形体美容两个方面的要求,正逐渐被广大乳腺癌患者所接受。
原发性输卵管癌40例临床分析
班 蕊, 曲芃芃①
2010, 37(2): 108-112.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0.02.012
摘要:
目的:探讨原发性输卵管癌临床特点及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原发性输卵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Kaplan-Meier 生存曲线、Cox 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方法,对原发性输卵管癌预后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患者中位年龄51岁,均接受手术治疗;29例(72.5%)诊断为Ⅰ期或Ⅱ期,11例为Ⅲ期或Ⅳ期;32例(80.0%)病理分级为低分化,22例(55.0%)为浆液性腺癌。37例患者术后分别接受了PAC/PC或TC方案化疗。6 例患者在术后23~56个月复发。Ⅰ~ Ⅱ期与Ⅲ~ Ⅳ期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79个月和35个月,5 年生存率分别为58.0%和0(P=0.005)。 经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发现FIGO分期(Ⅰ~ Ⅱ期与Ⅲ~ Ⅳ期)、病理分级(Gl +G2 级与G3 级)、术后残留灶(无肉眼残留灶、残留灶<1cm与>1cm)均是影响该病预后的独立因素。依据公式计算CA125 半衰期,比较术后3 周时血CA125 较术前下降情况(T1/2>3 周组、T1/2<3 周组),5 年生存率分别为78.0% 和50.0%(P=0.036)。 结论:临床工作中须重视原发性输卵管癌术前各项辅助检查的联合筛查作用,进行全面的鉴别诊断避免误诊,连续动态监测血清CA125 水平对评估预后有重要作用。
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伴腹膜后淋巴结累及1 例 
李 刚, 付 成
2010, 37(2): 112-112.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0.02.016
摘要:
术后放疗在伴有腋窝淋巴结1~3 枚阳性T2 期乳腺癌中的作用
郝建磊, 徐利明, 高秋玲, 庞青松, 李瑞英, 王 平
2010, 37(2): 113-116.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0.02.013
摘要:
目的:探讨腋窝淋巴结1~3 枚阳性的T2 期乳腺癌根治术后是否需要接受放疗及放疗靶区的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1997年6 月~1998年12月根治术后经病理证实腋窝淋巴结1~3 枚阳性的T2 期乳腺癌患者103 例,其中44例未接受放疗,59例接受内乳区和锁骨上淋巴引流区放疗。所有患者术前腋窝均未触及肿大淋巴结,均未发现远处转移。分析患者的生存率、无瘤生存率、局部复发率及远处转移率。定量资料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生存率计算采用Kaplan-Meier 法,并用Log-rank 检验。结果:未放疗组和放疗组的10年生存率分别为56.8% 、72.9%(χ2=2.805,P=0.094),10年局部复发率分别为27.3% 、10.2%(χ2=5.112,P=0.035),远处转移率分别为43.2% 、22.0%(χ2=5.263,P=0.031),10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50.0% 、64.4%(χ2=4.063,P=0.044)。 两组患者胸壁复发率为7.8% 。两组患者均未出现内乳淋巴引流区复发。内乳区放疗未能提高患者的生存率、降低局部复发率及远处转移率。结论:T2 期乳腺癌根治术后腋窝淋巴结1~3 枚阳性患者术后放疗降低了患者的局部复发率、远处转移率,提高了患者的生存率及无瘤生存率。内乳淋巴引流区复发少见,建议不给予内乳区放疗。建议T2 期腋窝淋巴结1~3 枚阳性乳腺癌患者根治术后给予胸壁及锁骨上区放疗。
铜绿假单胞菌注射液联合新辅助化疗治疗乳腺癌的临床研究*
毛启新, 张 敏, 郝晓甍, 张 晟, 张瑾
2010, 37(2): 117-120.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0.02.014
摘要:
目的:拟评价铜绿假单胞菌注射液(PA-MSHA 菌苗)联合新辅助化疗治疗乳腺癌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本研究为开放、随机、对照试验。试验组乳腺癌患者20例,对照组20例,两组采用相同的化疗方案,试验组加用铜绿假单胞菌注射液。治疗结束后评价疗效,记录患者治疗前、后的Karnofsky 评分,并在治疗前、后抽取患者静脉血,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 法检测患者的免疫功能指标(IFN-γ 、IL- 2、IL- 4、IL- 10)和其他指标(Caspase- 3、VEGF、MMP-2、MMP-9)的变化情况,观察并记录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试验组的总缓解率(RR)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的术后病理完全缓解率(pCR )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治疗前和治疗后Karnofsky 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试验组治疗后Karnofsky 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治疗后(P<0.01);试验组治疗后血清IFN-γ 和IL- 2 水平高于对照组(P<0.01),IL- 4 和IL- 10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治疗后血清Caspase- 3 浓度升高,VEGF、MMP-2 和MMP-9 血清浓度降低,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MMP-9 与治疗前相比显著降低(P<0.01)。 结论:铜绿假单胞菌注射液与化疗药物联合应用治疗乳腺癌可以提高总缓解率,能明显改善乳腺癌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同时诱导乳腺癌细胞凋亡,降低乳腺癌细胞的侵袭能力,是乳腺癌患者理想的辅助治疗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