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  第39卷  第6期

显示方式:
基础研究
PI3K特异性抑制剂LY294002对卵巢癌紫杉醇耐药细胞株逆转作用的研究
袁犁, 周琦, 徐发良, 李少林, 甘霖, 邹冬玲
2012, 39(6): 301-304.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2.06.001
摘要:
  目的  研究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特异性抑制剂LY294002对卵巢癌紫杉醇耐药细胞株(A2780/Taxol)多药耐药逆转的影响。  方法  将PI3K特异性抑制剂LY294002处理卵巢癌紫杉醇耐药细胞24 h后, 用CCK-8(Cell Counting Kit-8)法检测细胞的增殖速度、对紫杉醇敏感性的分析; 采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细胞周期和凋亡。应用Western blot检测细胞中P-glycoprotein(P-gp)、Akt和p-Akt蛋白的表达情况。  结果  用LY294002处理A2780/Taxol细胞后细胞增殖速度变慢、对紫杉醇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降低。实验组和对照组细胞的凋亡率分别是(2.64±0.90)%和(10.98±1.16)%(P < 0.05)。LY294002处理后的G0/G1期细胞增加, S期明显减少,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LY294002处理后的细胞与对照组相比P-gp和p-Akt的蛋白表达降低。  结论  LY294002能够有效的逆转卵巢癌紫杉醇耐药细胞A2780/Taxol产生的多药耐药。
黄芩素对人肝癌细胞株SMMC-7721体外迁移及侵袭的影响
肖秀丽, 王晓瑜, 蒲霞, 郭庆喜, 龙汉安
2012, 39(6): 305-309.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2.06.002
摘要:
  目的  通过观察黄芩素对人肝癌细胞株SMMC-7721体外迁移侵袭能力及Ezrin、MMP-9、VEGF表达的影响, 探讨黄芩素对人肝癌细胞株SMMC- 7721体外迁移侵袭的作用及其可能机制。  方法  体外培养SMMC-7721, 经黄芩素干预后用划痕愈合实验和侵袭小室实验分别检测黄芩素对SMMC-7721细胞迁移运动能力和侵袭能力的影响; RT-PCR和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黄芩素作用于SMMC-7721细胞48h后对Ezrin、MMP-9、VEGF mRNA和蛋白表达的影响。  结果  划痕愈合实验显示各浓度实验组划痕愈合宽度占原宽度的比例比对照组明显下降(P < 0.05); 体外侵袭实验显示实验组穿过人工基底膜胶的细胞数明显减少(P < 0.05); 实验组Ezrin、MMP-9、VEGF mRNA和蛋白表达均明显下调(P < 0.05)。  结论  黄芩素可能通过直接或间接下调Ezrin、MMP-9、VEGF mRNA和蛋白的表达而抑制人肝癌细胞株SMMC- 7721体外迁移侵袭, 传统中药黄芩可望为肝癌临床治疗提供新的安全、有效、价廉的治疗方法。
DADS下调肌动蛋白解聚因子抑制人结肠癌SW480细胞迁移与侵袭
苏坚, 史玲, 周钰娟, 廖前进, 夏红, 苏琦
2012, 39(6): 310-314.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2.06.003
摘要:
  目的  研究二烯丙基二硫(diallyl disulfide, DADS)对人结肠癌SW480细胞肌动蛋白解聚因子(actin depolymerizing factor, ADF)表达及肿瘤细胞增殖、迁移与侵袭能力的影响。  方法  MTT、划痕愈合和侵袭实验分别检测DADS对SW480细胞增殖、迁移与侵袭的影响; RT-PCR、Western blot检测DADS对SW480细胞destrin与cofilin1表达的作用。  结果  MTT分析显示, 不同浓度DADS处理SW480细胞24、48、72、96 h后, 可呈时间-剂量依赖性抑制SW480细胞增殖(P < 0.05)。划痕愈合实验显示, 20、30、40、50 mg/L DADS处理48h后, 细胞迁移率分别为55.51%、34.72%、23.23%、12.87%, 较对照组75.86%与DMSO组72.58%明显降低(P < 0.05), 表明DADS呈浓度依赖性抑制SW480细胞迁移。Transwell侵袭显示, 20、30、40、50 mg/L DADS作用24 h后, 穿膜细胞数呈剂量依赖性分别减少34.67%、50.54%、57.12%、64.59%(P < 0.05)。45mg/L DADS处理SW480细胞24、48 h后, destrin mRNA下调24.7%、60.1%, 蛋白下调30.1%、58.9%(P < 0.05), 而处理前后cofilin1 mRNA与蛋白表达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SW480细胞处理1、15、30、60 min后, p-cofilin1表达呈时间依赖性分别下调18.9%、53.8%、62.1%、78.2%(P < 0.05)。  结论  DADS抑制人结肠癌SW480细胞迁移与侵袭可能与下调destrin和p-cofilin1有关。
芹菜素诱导乳腺癌T47D细胞系p53依赖性凋亡及G2/M期阻滞
刘博文, 张斌, 张月, 冯炜红, 李媛媛, 张伟然, 曹旭晨
2012, 39(6): 315-317.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2.02.006.004
摘要:
  目的  探讨芹菜素(apigenin)对乳腺癌T47D细胞系凋亡及细胞周期的影响。  方法  常规培养T47D细胞, 用四甲基偶氮唑盐法(MTT法)检测芹菜素对乳腺癌T47D细胞系细胞增殖的影响。荧光染色法观察凋亡细胞的形态变化。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率及周期分布。Western blot检测不同浓度(0、10、20、40、80 μM)芹菜素对凋亡及周期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  结果  随着芹菜素浓度的增加, 芹菜素对T47D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明显增强(P < 0.05); 凋亡荧光染色及流式细胞仪显示, 芹菜素能够诱导乳腺癌T47D细胞凋亡, 随着其浓度的增高, 各组凋亡率分别为(2.41±0.072)%、(10.87±0.028)%、(18.02±0.056)%、(37.05± 0.092)%和(78.38±0.082)%, 与对照组相比,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流式周期分析显示, 芹菜素能够使T47D细胞系G2/M期阻滞, 随着芹菜素浓度的增高, 不同浓度组细胞G2/M期所占的比例逐渐增加,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Western blot显示p53、p21、Bax和p-Cdc2的含量及Caspase-3, PARP剪切明显增加, 而Bcl-2、CyclinB1及Cdc2的含量却显著减少。  结论  芹菜素能够诱导乳腺癌T47D细胞系p53依赖性凋亡及G2/M期阻滞, 从而明显抑制其增殖。
临床研究
Ki-67在胸腹水的液基薄层细胞涂片中表达及意义
王翠峰, 宋芳, 乌兰, 任美英, 付玉华
2012, 39(6): 318-321.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2.06.005
摘要:
  目的  细胞增殖抗原标记物(Ki-67)为细胞增殖的一个重要生物学指标, 本研究旨在探讨Ki-67在良、恶性胸腹水的液基细胞涂片中的表达差异及其临床意义。  方法  本实验收集恶性胸腹水标本49例作为恶性组, 良性胸腹水标本25例作为良性组。用液基薄层细胞学检查(thin-layer cytology test, TCT)法对所有标本进行制片后,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恶性组和良性组的涂片中Ki-67蛋白的表达, 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并利用图像分析系统进行半定量分析。  结果  恶性组Ki-67表达的阳性率明显高于良性胸腹水组(P < 0.01); 恶性组Ki-67阳性细胞平均标记指数(MLI)高于良性组(P < 0.05); 恶性组Ki-67蛋白表达的相对含量明显高于良性组, 两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 < 0.01)。恶性组与良性组Ki-67表达分析显示两组间在性别、年龄、病史方面无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  Ki-67可作为恶性胸腹水诊断的一个新的生物标记物, 对鉴别良、恶性胸腹水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利用TCT方法, 有利于提高细胞制片质量, 便于胸腹水性质的判断。
肿瘤重症患者合并血液感染后死亡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张青, 张文芳, 郑珊, 李丁, 张鹏
2012, 39(6): 322-324.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2.06.006
摘要:
  目的  分析重症监护病房肿瘤患者血液感染菌谱并对其相关危险因子进行研究评价。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1年6月期间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合并血液感染的重症肿瘤患者临床资料。  结果  88例患者发生了血液感染, 男性56例, 女性32例, 平均(65.8±24.2)岁。45例生存, 43例死亡。血液感染常见菌是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42株(37.8%)、大肠埃希氏菌15株(13.5%)以及白假丝酵母菌9株(8.1%)。单变量分析显示机械通气>7 d、中心静脉插管以及较高的APACHE Ⅱ评分是重症肿瘤患者合并血液感染后死亡的重要危险因子, 其中机械通气>7 d为独立的死亡风险因子(OR=6.8, 95%CI: 2.5~18.4, P < 0.001)。  结论  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是引起肿瘤患者血液感染的主要病原菌, 临床应据此采取相应的预防控制措施, 以减少重症肿瘤患者血液感染的发生发展。
肺癌患者外周血调节性T细胞和IL-10的检测及其意义
翟晋芳, 杜凤兰, 绳晋雅, 郭志娟
2012, 39(6): 325-327.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2.06.007
摘要:
  目的  探讨肺癌患者外周血调节性T细胞和IL-10检测的诊断意义及与临床特征相关性。  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60例肺癌患者外周血中CD4+CD25+T细胞的表达水平, 同时采用ELISA法检测IL-10的表达水平。并随机选3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  结果  肺癌患者外周血中CD4+CD25+T细胞和IL-10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 < 0. 05); CD4+CD25+T细胞与IL-10的检测结果呈正相关; 肺癌患者外周血中CD4+CD25+T细胞和IL-10的表达水平与临床分期有关(P < 0. 05), 与病理类型无关(P>0. 05)。  结论  检测肺癌患者外周血中CD4+CD25+T细胞和IL-10的表达水平, 有助于肺癌患者病情的评估和治疗。
不同钼靶X线阳性标准对乳腺癌筛查成本效果的影响
杨振华, 戴宏季, 闫烨, 汪培山, 陈可欣
2012, 39(6): 328-330,339.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2.06.008
摘要:
  目的  根据乳腺癌筛查数据, 比较不同钼靶X线阳性判定标准对其筛查成本效果的影响, 为国家制定乳腺癌筛查方案提供参考。  方法  在2008年7月到2009年9月, 对天津、南昌、肥城和沈阳4个城市开展了一个横断面多中心的乳腺癌筛查研究项目。其中21 986例45~69岁年龄组的妇女进行了乳腺钼靶X线检查, 经过1年随访, 最后65例乳腺癌新发病例被确诊。根据不同钼靶X线检查阳性判定标准计算其各自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利用马尔科夫模型模拟整个筛查过程, 计算各自的成本效果比值并对其进行敏感性分析。模拟筛查过程时, 对其进行了3%的折扣。成本效果比值用挽救每个生命年所花的费用来表示, 即: ¥/ LYs(life years saved)。  结果  将BIRADS分级0级(需进一步影像检查或与前次影像资料比较才能得出结论)归为阴性, 筛查出55例乳腺癌, 灵敏度为84.6%, 特异度为98.6%, 成本效果比值为45 632¥/LYs; 若0级为阳性, 筛查出56例乳腺癌, 灵敏度为86.2%, 特异度为93.9%, 成本效果比值为52 392¥/LYs。  结论  不同的钼靶X线阳性判定标准对其灵敏度影响较小, 对特异度和成本效果影响较大。
临床应用
胰腺癌肝转移的介入治疗
刘凤永, 王茂强, 段峰, 樊庆胜, 宋鹏, 王志军
2012, 39(6): 331-335.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2.06.009
摘要:
  目的  评价经肝动脉化疗栓塞及胰腺动脉局部灌注化疗对胰腺癌肝转移的反应率、生存时间以及术后影响患者生存的主要因素。  方法  2002年1月至2011年6月对125例胰腺癌伴肝转移患者进行了265次介入治疗(所有患者均联合胰腺病灶放疗)。包括肝动脉化疗栓塞+胰腺动脉灌注化疗220例次, 桡动脉留置导管持续胰腺动脉灌注化疗45例次。通过影像学资料观察肿瘤对介入治疗的反应, 分析患者术后的生存时间, 肿瘤无进展生存时间。调查患者临床特征、肿瘤大小和治疗等各种因素对患者生存的影响。  结果  125例患者进行了265次介入治疗, 对其中105例患者影像学资料进行分析, 12例患者肿瘤对治疗有部分反应, 17例患者对治疗有轻微反应, 68例患者肿瘤无明显变化, 8例患者肿瘤进展。平均生存时间和无进展生存时间分别为6.7个月和3.8个月。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 肿瘤>肝脏体积的75%和乳酸脱氢酶浓度影响术后患者的生存时间。若患者对介入反应良好, 则生存时间也会相应延长。  结论  介入治疗可以使胰腺癌肝转移患者肿瘤缩小, 病情稳定。其中肿瘤大小、乳酸脱氢酶浓度和对肿瘤对治疗的反应性是影响患者生存率的主要因素。
时间调节诱导化疗联合放疗治疗鼻咽癌的单中心Ⅱ期随机临床研究
陈海霞, 金风, 吴伟莉, 李媛媛, 陈国焱, 龚修云, 龙金华, 陈潇潇
2012, 39(6): 336-339.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2.06.010
摘要:
  目的  观察奥沙利铂+5-氟尿嘧啶时间调节诱导化疗治疗鼻咽癌的疗效、不良反应及远期生存率。  方法  46例患者随机分为CC组(时间调节化疗组)23例, RC组(常规化疗组)23例。均行2个周期诱导化疗后放疗, CC组奥沙利铂总量为130 mg/㎡, 每天10:00给药至22:00结束, 分3天使用; 5-Fu 1g/㎡·d, 于22:00给药至次日10:00结束, d1~3, 14 d为1个周期, 共2个周期。RC组用药量同CC组, 按常规时间给药, 均采用鼻咽、颈部常规外照射病灶剂量60~70 Gy/6~7w, 颈部预防剂量50 Gy/5w。  结果  CC组周围神经炎、血液学毒性、腹泻不良反应发生率均较RC组低(P < 0.05)。近期有效率(CR+PR)CC组为95.6%, RC组为86.9%, CC组有增高趋势。1、3、5年生存率两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  CC组较RC组治疗鼻咽癌明显减轻化疗不良反应, 未降低远期生存率, 提示该方案是治疗鼻咽癌安全有效的化疗方案。
103例肝内胆管癌临床病理及诊治分析
董娜娜, 段晓峰, 张倜, 李慧锴, 周洪渊, 李强
2012, 39(6): 340-342, 347.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2.06.011
摘要:
  目的  研究分析肝内胆管癌(intr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 ICC)的临床转移特点、治疗及预后。  方法  回顾性分析1989年1月至2009年12月本院收治的103例肝内胆管癌的临床资料, 分析根治手术与姑息手术、非手术治疗后患者预后的差异。  结果  103例肝内胆管癌患者1、3、5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66.1%, 30.1%, 18.4%, 中位生存时间20个月。根治手术组1、3、5年生存率分别为75.3%, 48.2%, 33.9%, 与姑息手术组(46.3%, 0, 0)、非手术组(7.7%, 0, 0)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单因素分析表明患者的肿瘤直径、组织学分化程度、肿瘤单发或多发、门静脉、淋巴结、腹膜转移、手术方式为影响肝内胆管癌预后的危险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组织学分化程度、有无门静脉转移、淋巴结转移、腹膜转移及手术方式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  结论  ICC淋巴结转移率高, 肝内复发是导致死亡的重要因素, 根治性手术切除是ICC最有效的治疗方法。组织学分化程度、门静脉转移、淋巴结转移、腹膜转移及手术方式是影响ICC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腹膜后肿块为首发症状的恶性淋巴瘤临床特点分析
金哈斯, 宫丽平, 倪美兰, 孟文霞, 林美雄, 母立新
2012, 39(6): 343-347.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2.06.012
摘要:
  目的  探讨腹膜后肿块为首发症状的恶性淋巴瘤的临床特点、治疗及预后。  方法  回顾性收集自2002年1月至2010年12月间收治的20例腹膜后肿块为首发症状的恶性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 分析其病理活检方式、病理类型、免疫组化、分期、治疗效果、生存率等。研究手术、年龄、性别、分期、巨大包块、B症状、病理类型对近期疗效的影响。  结果  20例患者中11例(55%)为弥漫大B细胞性淋巴瘤, 4例(20%)为滤泡性淋巴瘤, 2例(10%)为小淋巴细胞性淋巴瘤/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1例(5%)为淋巴母细胞性淋巴瘤, 1例(5%)为间变细胞淋巴瘤, 1例(5%)霍奇金淋巴瘤。全组患者化疗后完全缓解7例(35%), 部分缓解8例(40%); 5例就诊后3个月之内早期死亡, 9例起病后4~36个月之间疾病进展或复发死亡。全组患者中5年生存率仅20%。手术、病理类型、年龄、大包块、浸润周围器官广泛、静脉血栓形成、肝功能异常、B症状对近期疗效有明显影响。  结论  腹膜后肿块为首发症状的恶性淋巴瘤缓解率和长期生存率较低, 预后差。病理类型、手术、大包块、浸润周围器官、肝功能异常、静脉血栓形成、B症状对缓解率和长期生存率有明显影响。
右丙亚胺联合参麦注射液降低蒽环类药物心脏毒性的临床研究
庄海峰, 张宇, 蔡皎皓, 沈建平
2012, 39(6): 348-351.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2.06.013
摘要:
  目的  比较右丙亚胺单用、参麦注射液单用, 或者联合使用参麦注射液和右丙亚胺对血液系统肿瘤患者蒽环类药物多疗程化疗所致心脏不良反应的临床意义, 进一步探讨降低蒽环类药物心脏毒性的途径。  方法  本研究入组120例血液系统肿瘤患者, 共分为4组, 每组30例。A组为参麦组, 在化疗基础上单用参麦注射液, 50 mL/d连用lw; B组为联合使用参麦注射液和右丙亚胺, 在应用蒽环类药物化疗前30 min快速静脉滴入右丙亚胺及阿霉素(剂量10:1), 非阿霉素蒽环类药物折合成阿霉素。且在化疗开始之日起, 予以参麦注射液50 mL/d, 连用1w;C组为右丙亚胺组, 应用蒽环类药物化疗前30 min予右丙亚胺及阿霉素快速静脉滴入; A、B、C 3组为实验组, D组为空白对照组, 予以常规化疗; 4组患者均按要求完成2个化疗周期, 观察化疗前后4组患者的心电图改变以及超声心动图(左室射血分数LVEF), B型利钠肽(BNP), 肌钙蛋白I(TnI)的数值变化。  结果  通过比较化疗前后4组患者的心电图变化和左室射血分数(LVEF)、肌钙蛋白I(TnI)、B型利钠肽(BNP)的数值变化, 实验组心电图异常的发生率、LVEF下降百分比、TnI和BNP的数值升高均小于空白对照组(P < 0.05)。  结论  右丙亚胺、参麦注射液单用以及二者合用, 降低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患者接受蒽环类药物多疗程化疗所致心脏毒性, 均有一定疗效, 其中右丙亚胺及参麦注射液联合疗效最佳, 而右丙亚胺单用对心肌细胞保护作用好于参麦注射液单用。在蒽环类药物化疗同时配伍使用参麦注射液及右丙亚胺, 可减低心脏毒性,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治疗转移性乳腺癌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观察
洪熠, 陈心华, 李娜妮, 林琳, 李重颖, 刘健
2012, 39(6): 352-354.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2.06.014
摘要:
  目的  观察并比较注射用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与普通紫杉醇治疗转移性乳腺癌的近期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  将75例晚期转移乳腺癌患者随机分为2组, 试验组37例患者接受注射用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单药治疗, 对照组38例接受普通注射用紫杉醇单药治疗, 观察2组患者的近期疗效和不良反应。  结果  试验组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 完全缓解1例, 部分缓解15例, 稳定14例, 进展7例, 总有效率(CR+PR)为48.65%;对照组普通紫杉醇完全缓解0例, 部分缓解9例, 稳定19例, 进展10例, 总有效率为23.68%。两组患者治疗后主要不良反应为骨髓抑制及周围神经毒性。  结论  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治疗复发转移性乳腺癌疗效较好, 不良反应可以耐受。
综述
肿瘤性发热的诊治进展
陈衍智, 李萍萍
2012, 39(6): 355-357.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2.06.015
摘要:
肿瘤性发热是指由肿瘤本身所引起的发热,其发生的病理生理机制仍不清楚,可能与肿瘤细胞分泌的致热原有关,也可能与肿瘤坏死物质吸收有关。肿瘤性发热的诊断实际上是一个排除性诊断,即对发热的患者进行详尽的评估,如病史以及必要的理化检查,并排除其他原因的发热后,才考虑诊断为肿瘤性发热。非甾体抗炎药如萘普生有助于区别肿瘤性发热和非肿瘤性发热。一旦确诊为肿瘤性发热,包括手术、化疗在内的抗肿瘤治疗手段均有助于控制肿瘤性发热,萘普生及其他的非甾体抗炎药可以有效地缓解和控制肿瘤性发热,有效率为82%~90%,若长期使用,可出现胃炎以及胃肠道出血的风险。
胃肠道微乳头状癌的研究现状
刘芳, 陈丽荣
2012, 39(6): 358-360.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2.06.016
摘要:

胃肠道微乳头状癌发生率低,其临床病理学特征与普通腺癌大多相似,但浸润更深,并且易于发生淋巴结转移。胃肠道微乳头状癌具有特征性的免疫表型即MUC1/EMA在细胞簇基质面表达,与普通腺癌在腺腔面表达的特点正好相反。目前对胃肠道IMPC分子病理学特点认识极为有限。胃肠道微乳头状癌由于生存率低,预后差,在临床工作中具有重要的鉴别诊断意义,尤其需要与乳头状腺癌、伴多量脉管瘤栓的普通腺癌、转移性微乳头状癌和肿瘤芽等鉴别。胃肠道微乳头状癌是一种在组织学形态、免疫表型和生物学行为上不同于胃肠道普通腺癌的特殊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