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  第40卷  第16期

显示方式:
基础研究
氯喹促进顺铂诱导胃癌SGC7901细胞凋亡及其机制
张慧卿, 方念, 芦珊, 何波, 万以叶
2013, 40(16): 947-950.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30507
摘要:
  目的  研究自噬对顺铂(cisplatin,DDP)诱导的胃癌SGC7901细胞凋亡的影响,并初步探讨其可能机制。  方法  DDP和(或)氯喹处理胃癌SGC7901细胞,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MDC染色后荧光显微镜观察自噬囊泡,West. ern Blot检测自噬和凋亡相关蛋白。  结果  5 mg/L的顺铂作用于胃癌SGC7901细胞24 h,细胞凋亡率为21.07%±2.12%,同时观测到自噬囊泡增多和LC3-Ⅱ蛋白表达升高;氯喹特异性抑制自噬活性后,提高了顺铂诱导的细胞凋亡率(30.16%±3.54%,P < 0.05);检测到凋亡相关蛋白Caspase-3和P53表达增加,Bcl-2蛋白表达下降。  结论  自噬在顺铂诱导胃癌SGC7901细胞凋亡的过程中起保护作用,氯喹抑制自噬后,可能通过激活P53蛋白及灭活Bcl-2蛋白的表达来促进细胞凋亡,联合应用顺铂和氯喹有望成为胃癌治疗的新策略。
MCM7蛋白在人大鼠树鼩肝癌组织中的表达和意义
朱伶群, 杨春, 秦虹, 卢晓旭, 李瑗, 欧超, 苏建家, 曹骥
2013, 40(16): 951-955.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30144
摘要:
  目的  应用跨种属策略研究MCM7蛋白在人、大鼠、树鼩3个不同种属肝癌、癌旁组织及正常肝组织中的表达,探讨MCM7与肝癌发生发展的关系及临床意义。  方法  应用Western blot及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MCM7蛋白在人、大鼠、树鼩的肝癌、癌旁组织及正常肝组织中的表达并进行临床病理因素分析。  结果  Western blot结果显示,MCM7蛋白在人和大鼠肝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对应癌旁及正常肝组织(P均 < 0.05),在树鼩肝癌组织中MCM7蛋白的表达水平亦高于其癌旁组织及正常肝组织,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MCM7蛋白主要在细胞核中表达,其在人、大鼠、树鼩肝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癌旁及正常肝组织(P均 < 0.05);MCM7蛋白的表达水平与患者肝癌分期、肝外转移及术后复发相关(P均 < 0.05)。而3种属的癌旁组织与正常肝组织相比,两种技术检测结果显示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  结论  MCM7蛋白在肝癌发生发展中可能起着关键分子的作用,并与人肝癌的临床分期,肝外转移及术后复发密切相关,有可能成为肝癌治疗的新靶点。
EphrinA1-Fc对人肾透明细胞癌786-O细胞EphA2和ERK表达影响的研究
徐金升, 白亚玲, 张俊霞, 崔立文, 张慧然, 张胜雷
2013, 40(16): 956-959.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30415
摘要:
  目的  探讨EphrinA1-Fc对人肾透明细胞癌786-O细胞系促红细胞生成素产生肝细胞受体A2(EphA2)和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1/2(ERK1/2)磷酸化程度的影响。  方法  应用可溶性配体EphrinA1-Fc干预人肾透明细胞癌786-O细胞系,采用Wsternblot方法分析不同时间点细胞内EphA2和ERK1/2的磷酸化程度。  结果  EphrinA1-Fc干预5、10、30、60 min后,p-EphA2、p-ERK的相对表达量逐渐增加(F=9.392,P=0.025;F=4.428,P=0.041),p-EphA2、p- ERK在EphrinA1-Fc干预前均未见表达。  结论  EphrinA1-Fc抑制肿瘤转移复发的可能机制之一是其促使肾透明细胞癌786-O细胞EphA2磷酸化而导致其降解实现。
临床研究
肺癌患者化疗前后T细胞抑制性分子的研究
许钰杰, 张毅, 邝先奎, 段秀芳, 李洁瑶, 李建斌, 张震, 张斌, 王丽萍
2013, 40(16): 960-964.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30292
摘要:
  目的  研究晚期肺癌患者化疗5个周期T淋巴细胞表面抑制性分子(TIM3、PD-1、CTLA-4)的变化。  方法  应用流式细胞仪技术检测33例初治晚期肺癌患者化疗5个周期T淋巴细胞表面抑制性分子的表达变化。并与23例健康志愿者作对比。  结果  化疗前晚期肺癌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表面抑制性分子的表达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化疗后19例临床疗效评价为PR或SD的患者, 其外周血CD4+TIM3+T淋巴细胞、CD8+TIM3+T淋巴细胞、CD4+PD-1+T淋巴细胞、CD8+PD-1+ T淋巴细胞比例在化疗5个周期中降低,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而CD4+CTLA-4+T淋巴细胞、CD8+CTLA-4+T淋巴细胞比例呈现下降趋势, 与化疗前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  晚期肺癌患者的免疫功能处于抑制状态。有效的化疗可降低T淋巴细胞表面抑制性分子表达, 改善肿瘤对免疫功能的抑制。
Mena表达及SNPs与胃癌遗传易感性及预后
王密, 张声, 任彩虹, 陈祥娜, 王行富, 黎三艳, 陈余朋, 曾赛凡
2013, 40(16): 965-970.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21718
摘要:
  目的  探讨Mena表达与胃癌侵袭转移的相关性及SNPs与胃癌遗传易感性的关系。  方法  制作模拟胃癌侵袭转移过程的组织芯片,免疫组化染色检测Mena蛋白的表达。PCR-LDR技术检测Mena基因5个SNPs位点多态性并行测序验证。  结果  胃腺癌中Mena表达上调,肠型与混合型胃癌高于弥漫型,并与胃癌侵袭转移负相关,Mena高表达者预后好。Mena基因SNP位点rs3795443的188例对照组等位基因A、G的频率分别为91.0% 和9.0%,胃癌病例组等位基因A、G的频率为82.4% 和17.6%;AA、A/G和GG的基因型频率在对照组分别为81.9%、18.1%和0,而在病例组为68.35%、28.09% 和3.5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OR=2.1489,95%CI:1.4607~3.1613,P < 0.01)。5个SNPs位点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与胃癌术后生存时间均无明显相关性。  结论  胃癌Mena表达升高,组织学类型的维持以及侵袭转移与其表达密切相关,高表达者预后好。Mena SNP rs3795443位点携带等位基因G的GG和A/G基因型个体的胃癌患病风险提高,提示检测该位点基因型有助于评估胃癌的遗传易感性。
原发性与转移性肝癌患者血清学检测的临床应用
李泽, 周云丽, 张鹏
2013, 40(16): 971-974.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31078
摘要:
  目的  探讨血清学检测指标在鉴别原发性与转移性肝癌时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  分别测定125例原发性肝癌患者组,135例转移性肝癌患者组及135例无肝转移的癌症患者组血清中ALT、AST、ALP、TBIL、DBIL、GGT、CHE、5'-NT、AFP、CEA、CA199的水平,采用方差析和Scheffe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应用ROC曲线分析AFP、CEA和CA199对原发性肝癌及转移性肝癌的诊断价值。  结果  1)原发性肝癌组与转移性肝癌组之间血清AST、ALP、GGT、5'-NT、AFP及CEA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2)根据原发性肝癌组和转移性肝癌组AFP、CEA和CA199的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ROC curve,AUC)判断,AFP对原发性肝癌诊断有一定的准确性,CEA、CA199对鉴别原发性肝癌与转移性肝癌有一定诊断价值。  结论  检测血清AST、GGT、5'-NT、AFP、CEA、CA199水平可对恶性肿瘤是否发生肝转移进行初步诊断,亦可对原发性肝癌与转移性肝癌的鉴别诊断提供佐证。
临床应用
肝动脉化疗栓塞次数对肝癌根治术后复发的影响
张岳林, 孙军辉, 聂春晖, 陈黎明, 蔡丽霞, 何建娣, 章丽霞, 王伟林, 郑树森
2013, 40(16): 975-978.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21406
摘要:
  目的  比较不同次数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预防原发性肝癌(HCC)术后复发的作用。  方法  回顾性收集2008年1月至2009年6月HCC根治术后接受1次和3次预防性TACE的患者45例, 其中接受1次TACE组23例, 接受3次TACE组22例, 两个组均在术后1~2个月给予首次TACE, 此后接受3次TACE组每隔2~4个月重复1次。全部病例在根治术后随访36~40个月, 对比分析两组间的累计复发率。  结果  HCC根治术后, 接受1次TACE组1、2、3年累计复发率分别为30.43%, 47.83%, 47.83%;接受3次TACE组1、2、3年累计复发率分别为4.55%, 27.27%, 36.36%。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接受3次TACE组的1年内复发率明显低于接受1次TACE组(P=0.022), 而2、3年累积复发率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86、P=0.225)。  结论  HCC根治术后给予3次预防性TACE能明显降低术后复发高峰期的复发率, 延长肝癌患者术后的无瘤生存时间。
细胞减灭术加腹腔热灌注化疗治疗结直肠癌腹膜转移癌病例对照研究
黄超群, 周云峰, 谢丛华, 杨肖军, 程伏林, 熊斌, 杨国樑, 李雁
2013, 40(16): 979-983.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30155
摘要:
  目的  分析细胞减灭术(CRS)加术中腹腔热灌注化疗术(HIPEC)对结直肠癌腹膜转移癌的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  课题设计为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 收集结直肠癌腹膜转移癌(CRC PC)患者资料, 按临床病理参数匹配原则, 分为CRS组(CRS+术后全身化疗)29例, HIPEC组(CRS+HIPEC+术后全身化疗)33例。分析两组的总体生存期(OS)及严重不良事件(SAE)。  结果  两组患者临床病理学特征均衡可比, 术中PCI评分及器官/腹膜切除情况相似。两组中位随访时间分别为41.9个月(6.5~110.0个月)和32.0个月(10.5~95.9个月), OS分别为8.5个月(95% CI: 4.9~12.1个月)和14.5个月(95% CI: 11.9~17.1月)(P=0.007)。术后30天内CRS组3例发生SAE, HIPEC组9例(P=0.126)。多因素分析显示, HIPEC、CC 0~1分、术后化疗周期≥6个周期为改善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  结论  CRS+HIPEC可改善CRCPC患者生存期, SAE无显著增加, 安全性可接受。
间叶性软骨肉瘤的外科治疗及预后分析
唐顺, 郭卫, 汤小东, 李大森, 王毅飞
2013, 40(16): 984-987.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21855
摘要:
  目的  通过研究在本中心治疗的27例间叶性软骨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其临床特点,治疗及预后情况,探讨间叶性软骨肉瘤临床治疗的合理方案。  方法  自1997年10月至2011年3月,本院骨肿瘤科共治疗了27例间叶性软骨肉瘤的患者,并对随访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研究和统计学相关分析。  结果  在27例间叶性软骨肉瘤中,包括男性患者9例,女性患者18例,平均年龄30.4岁(14~51岁)。平均随访时间42.6个月(6~104个月)。其中22例为骨来源,5例为软组织来源。除2例患者外,其余25例患者均接受了手术治疗,但其中只有17例达到了广泛性切除的外科边界。16例患者接受了辅助化疗;13例患者接受了局部放疗。随访术后3年和5年的总体生存率分别为65.0%和49.5%。  结论  间叶性软骨肉瘤是一种少见的骨与软组织的恶性肿瘤,易于出现远期的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对于间叶性软骨肉瘤的治疗需要制定标准化的治疗方案,目前认为外科手术是否能达到广泛切除的外科边界是肿瘤治疗的金标准,辅助化疗及局部放疗是否能够有效控制肿瘤的局部复发和转移,仍需得到进一步确认。
32例化疗后接受手术治疗的晚期胃癌患者的临床分析
孙永琨, 杨林, 依荷芭丽·迟, 黄镜, 周爱萍, 袁兴华, 蔡建强, 王金万
2013, 40(16): 988-991.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30603
摘要:
  目的  对晚期胃癌一线化疗后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进行分析, 寻找影响该组患者生存的因素。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8月至2011年7月32例一线化疗后接受手术治疗的晚期胃癌患者的资料, 分析多种临床病理因素对生存的影响。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 并以Log-rank法比较组间差异, 应用Cox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  结果  全组患者中位年龄46岁(22~74岁), 中位生存期为19个月(4~59个月)。生存分析显示化疗疗效(PR, SD患者分别为23个月和14.5个月, P=0.045)和原发灶是否切除(切除, 未切除患者分别为23个月和5.5个月, P=0.017)与总生存相关。多因素分析未显示单一的因素与患者的生存相关。  结论  化疗有效、原发病灶可切除的经过选择的晚期胃癌患者, 可以尝试进行原发病灶的手术治疗。
同步放化疗联合放射性粒子组织间近距离放射治疗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研究
刘秀兰, 宝莹娜, 林宇
2013, 40(16): 992-996.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31031
摘要:
  目的  评价放射性粒子组织间近距离放疗联合EP方案同步放化疗治疗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及不良反应。  方法  选择2008年1月至2011年5月自愿在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放疗科接受同步放化疗的24例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接受三维适形调强放疗6MV-X线95% PTV60~66Gy/30~33F,每周放疗5次。同步给予化疗(EP方案),VP-16,60 mg/m2静脉滴注1~5 d,DDP 50mg/m2静脉滴注1、8 d,28 d为1个周期,放疗期间同步2个周期,共4个周期,其余周期在放疗后继续治疗。同步放化疗结束3个月复查,对于3个月复查PET-CT证实肿瘤残存病灶给予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行组织间近距离放疗,以补充剂量。  结果  近期有效率83.3%(20/24);术后3、6、9、12、18、24个月局控制率分别为87.5%(21/24)、83.3%(20/24)、75.0%(18/24)、70.8%(17/24)、58.3%(14/24)、50.0%(12/24)。中位生存期20.2个月,1年生存率62.5%,2年生存率37.5%。主要不良反应:放射性肺损伤发生率25%,放射性食管炎发生率33.3%;消化道反应为Ⅰ~Ⅱ级82.3%,粒细胞降低发生率87.5%,其中Ⅰ~Ⅱ级75.0%,Ⅲ级12.5%,无Ⅳ级反应。  结论  EP方案同步放化疗联合放射性粒子组织间近距离放治疗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疗效肯定,严 重不良反应较少,值得临床推广。
综述
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在慢性吗啡耐受及相关痛觉过敏中的作用
郑宇欣, 于泳浩
2013, 40(16): 997-1000.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30964
摘要:
疼痛是晚期恶性肿瘤患者的常见症状,是影响患者生存质量的主要因素,阿片类药物吗啡是治疗急慢性疼痛的常用药物,但长时间应用会导致吗啡耐受及其相关痛觉过敏现象的发生,制约其临床应用。本文总结分析近年相关文献,从伤害性感受角度探讨慢性吗啡耐受及其相关痛觉过敏的形成原因,重点阐述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alcitonin gene-related peptide,CGRP)在其中的作用,从CGRP的分子生物学特征与分布、长期吗啡应用与CGRP的关系、CGRP与痛觉过敏等方面详细分析了慢性吗啡给药所致的神经系统可塑性变化与CGRP表达上调之间的关系,并对CGRP表达上调对机体伤害性感受系统的影响进行分析,阐述了CGRP表达上调与痛觉过敏形成之间的关系。从机制上论述了CGRP表达上调所致的伤害性感受增强对吗啡耐受及其相关痛觉过敏的促进作用,为治疗吗啡耐受和进一步研究吗啡耐受机理提供了一个靶点和思路。
贝伐单抗治疗高级别脑胶质瘤的研究进展
王海兰, 詹正宇, 冯苗, 钟陆行
2013, 40(16): 1001-1004.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30842
摘要:
脑胶质瘤中3/4以上的患者为高级别脑胶质瘤,其恶性程度高,术后易复发,预后极差。虽然术后同步放化疗能使高级别脑胶质瘤患者生存获益,但其仅能延长有限的生存时间。近年来,肿瘤的分子靶向治疗逐渐成为研究热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脑胶质瘤及其周围组织中高表达,调控着肿瘤的生长过程,是脑胶质瘤治疗的有效靶点。贝伐单抗能够特异性地阻止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与其受体结合,抑制肿瘤血管的形成;同时还能使肿瘤血管正常化,改善血管通透性,增加肿瘤组织有效药物浓度,从而达到其抗肿瘤的作用。本文就贝伐单抗的作用机制及近些年贝伐单抗单药与联合化疗或其他药物治疗高级别脑胶质瘤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唑来膦酸在早期乳腺癌中的抗肿瘤研究进展
张丽娜, 杨艳芳, 顾林
2013, 40(16): 1005-1007.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30676
摘要:
早期乳腺癌在接受辅助治疗(化疗和内分泌治疗)时均会对患者骨密度造成不良影响,加速骨丢失。第三代双磷酸盐—唑来膦酸其作用机制是抑制破骨细胞介导的骨质重吸收,主要用于恶性肿瘤骨转移引起的高钙血症。唑来膦酸-弗隆辅助协同试验(ZO-FAST)显示唑来膦酸在早期乳腺癌辅助内分泌治疗同时使用不仅可有效防止骨质丢失,还具有明显降低肿瘤复发的作用。奥地利乳腺癌和结直肠癌研究小组-12(ABCSG-12)试验结果同样表明唑来膦酸在联合内分泌治疗时可显著降低患者的疾病进展风险和死亡风险。除此之外,临床前实验和临床试验也证实唑来膦酸联合化疗也具有协同的抗肿瘤作用。唑来膦酸联合新辅助化疗降低复发(AZURE试验),对于绝经5年以上和年龄>60岁的人群,辅助化疗加唑来膦酸显著减低疾病进展和死亡风险。在ABCSG-12试验中同样发现对于年龄>40岁的患者,唑来膦酸可明显降低复发风险,而年龄≤40岁患者却未在唑来膦酸的治疗中获益。这些结果表明唑来膦酸在雌激素低水平(自然的或治疗后结果)的早期乳腺癌患者中易于发挥抗肿瘤作用。目前对于唑来膦酸的最佳剂量和持续时间尚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确认,相信随着相关临床试验结果的公布可以提供更充足的证据来支持唑来膦酸在早期乳腺癌的使用。
肝癌多药耐药机制研究进展
李慧锴, 李强
2013, 40(16): 1008-1010.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31377
摘要:
原发性肝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化疗是中晚期肝癌综合治疗的重要手段,但肝癌化疗多药耐药现象严重阻碍了化疗的效果。目前肝癌多药耐药的机制仍不明确,主要包括跨膜转运蛋白泵药作用,细胞内酶系统改变,MAPK信号转导系统的激活,控制凋亡的基因和蛋白的改变,肿瘤微环境的影响等。近年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又有新的相关机制报道,如内质网应激和microRNA在肝癌耐药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本文就近年来肝癌多药耐药的相关研究进展做简要综述,为临床提供新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