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  第40卷  第23期

显示方式:
基础研究
PRRC2A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江苏省汉族女性散发性乳腺癌易感性的相关性研究
潘琼, 金鑫, 张舒, 陈龙舟, 王金星, 宁颖
2013, 40(23): 1419-1422.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30750
摘要:
  目的  探讨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内PRRC2A基因位点chr6_31697494与江苏省汉族女性散发性乳腺癌易感性的相关性。  方法  采用基质辅助激光解吸附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 MS)基因分型技术,对214例乳腺癌患者(病例组)和212例健康对照者(对照组)的PRRC2A基因位点chr6_31697494进行基因分型,用χ2检验统计分析两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的频率,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校正性别、年龄影响,计算比数比(OR)和95%可信区间(CI),评价多态性位点与乳腺癌遗传易感性的相关性。进一步将病例组按雌激素受体(ER)和孕激素受体(PR)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的不同进行分层分析。  结果  位点chr6_ 31697494基因型分布频率在病例-对照分组分析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ER阳性/阴性分组和PR阳性/阴性分组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杂合基因型(chr6_31697494,CT)和ER阳性及PR阳性乳腺癌均相关(OR=0.40,95%CI:0.33~0.47;OR=0.49,95%CI:0.43~0.57)。  结论  PRRC2A基因位点chr6_31697494多态性与乳腺癌患病风险无明显相关性,但CT基因型与ER和PR阳性乳腺癌明显相关。
胃癌ERCC1基因甲基化与蛋白表达的关系及其意义
王红兵, 陈卫昌
2013, 40(23): 1423-1426.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31375
摘要:
  目的  检测胃癌组织、相应癌旁组织及正常胃组织中ERCC1蛋白表达情况,探讨ERCC1基因启动子CpG岛甲基化与蛋白表达的关系及其意义。  方法  采用甲基化特异性PCR技术,检测30例胃癌组织、相应癌旁组织、10例正常胃组织中ERCC1基因启动子CpG岛甲基化状态。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胃癌组织、相应癌旁组织及正常胃组织中ERCC1蛋白的表达情况。  结果  胃癌组织中ERCC1基因启动子CpG岛完全甲基化率为46.7%(14/30),部分甲基化率为30.0%(9/30),总甲基化率为76.7%(23/30),显著高于相应癌旁组织中该基因的甲基化率13.3%(4/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10例正常胃组织中未检测到该基因的甲基化(0/10)。30例胃癌组织中ERCC1蛋白阴性表达率为70.0%(21/30),显著高于相应癌旁组织中蛋白阴性表达率33.3%(10/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0例正常胃组织中ERCC1蛋白均阳性表达。胃癌组织中发生ERCC1基因启动子CpG岛甲基化其ERCC1蛋白表达率明显低于胃癌组织中未发生ERCC1基因启动子CpG岛甲基化其ERCC1蛋白表达率。  结论  ERCC1基因启动子CpG岛甲基化与其蛋白表达呈负相关,ERCC1基因启动子CpG岛甲基化可能是导致其蛋白表达下调的主要原因之一。
临床研究
ER Bcl-2在宫颈病变发生中的相关性研究
陈艳霞, 马彩玲, 朱红艳
2013, 40(23): 1427-1430.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30774
摘要:
  目的  探讨ER、Bcl-2蛋白在不同程度宫颈病变中的相关性及意义。  方法  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慢性宫颈炎20例、低度宫颈上皮内瘤变30例、高度宫颈上皮内瘤变70例及80例宫颈癌组织中ER和Bcl-2蛋白的表达。  结果  ER在慢性宫颈炎组中阳性率为75%,随着宫颈病变程度的加重,其表达率逐渐降低(χ2=24.266,P < 0.01),与慢性宫颈炎组比较,CINⅡ~Ⅲ组和宫颈鳞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INⅠ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751,P=0.386)。与肿瘤组织类型及病理分级无关;BCL-2在宫颈鳞癌组中阳性率为75.38%,随着宫颈病变程度的加重,其表达率逐渐增高(χ2=27.715,P < 0.01),与慢性宫颈炎组比较,CINⅠ组、CINⅡ~ Ⅲ组及宫颈鳞癌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与宫颈鳞癌病理分级相关(χ2=4.862,P=0.027),与肿瘤组织类型无关(P=0.500);CIN Ⅱ~Ⅲ组中联合表达阳性率为38.57%(27/70),宫颈鳞癌组中联合表达阳性率为15.38%(10/6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9.108,P=0.003)。CINⅡ~Ⅲ组中ER与Bcl-2蛋白表达存在相关(r=0.506,P < 0.01),其余组中无相关关系。  结论  在宫颈病变的进展中,ER和Bcl-2表达呈相反趋势,在CINⅡ~Ⅲ组中有相关性,联合表达阳性可能是宫颈高度上皮内瘤变发生的主要机制之一。
乳腺癌新辅助化疗中循环肿瘤细胞的动态变化及疗效观察
刘志勇, 李宝江
2013, 40(23): 1431-1435.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31252
摘要:
  目的  通过检测新辅助化疗乳腺癌患者化疗前及化疗后各周期外周血中循环肿瘤细胞的变化,比较TC及TEC两种不同新辅助化疗方案的疗效。  方法  选取2010年1月~2012年12月间本院收治的96例局部晚期乳腺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给予TC(多西他赛+环磷酰胺)和TEC(多西他赛+表柔比星+环磷酰胺)两种方案4个周期。分别抽取新辅助化疗前、新辅助化疗1、2、3、4个疗程后48h患者外周血5 mL,并采用流式细胞术测量外周血中循环肿瘤细胞含量,比较两种新辅助化疗方案疗效。  结果  两组患者新辅助化疗前年龄、绝经状态、ER、PR、C-erbB-2、肿物大小、临床分期等一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两组患者新辅助化疗前外周血中循环肿瘤细胞值无明显差异;新辅助化疗前,两组患者外周血中循环肿瘤细胞含量与肿物体积有关系,肿物>5 cm者循环肿瘤细胞含量明显高于肿物≤5 cm者(P均 < 0.05);两种新辅助化疗方案化疗后,两组患者外周血中循环肿瘤细胞值随化疗周期进行而持续降低(P均 < 0.05),同时,使用TEC方案患者外周血中循环肿瘤细胞值明显低于使用TC方案患者(P均 < 0.05)。  结论  使用TC和TEC方案新辅助化疗可使局部晚期乳腺癌患者病灶缩小,外周血中循环肿瘤细胞值降低。同时,监测外周血中循环肿瘤细胞值变化,可评价新辅助化疗方案疗效。
肝癌血浆游离DNA甲基化谱检测及临床意义
张晔, 杨斌, 王毅军, 高英堂, 白同, 白彧, 杜智
2013, 40(23): 1436-1440.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31177
摘要:
  目的  在外周血游离DNA中筛选肝癌特异的甲基化谱。  方法  收集55例肝癌和54例慢性肝病患者血浆标本,应用甲基化特异性PCR方法检测血浆游离DNA的12个抑癌基因甲基化状态。  结果  在肝癌组中,APC、p16、GSTP1、Cyclin D2、LHX1、TFPI2、DKK2、DKK3、SFRP2、14-3-3 sigma、ppENK、NPTX2基因的甲基化频率分别为78.18%、63.64%、58.18%、49.09%、49.09%、47.27%、40.00%、18.18%、16.36%、9.09%、7.27%和5.45%,而在慢性肝病组中,各基因的甲基化频率分别为27.78%、22.22%、7.41%、3.70%、16.67%、37.04%、37.04%、11.11%、20.37%、7.41%、7.41%和9.26%。APC、Cyclin D2、TFPI2、DKK3和GSTP1基因在肝癌组中的甲基化频率高于慢性肝病组(P < 0.01)。将它们组成5基因甲基化谱,肝癌组甲基化指数(中位值为0.6,IQR 0.4~0.8)显著高于慢性肝病组(中位值为0.2,IQR 0~0.2)。在肝癌组中,甲基化指数与患者年龄具有相关性,年龄大者甲基化指数较高,而甲基化指数与其它临床病理参数未见相关性。甲基化指数与肝癌患者的无瘤生存期及总体生存期均未见相关性。  结论  该甲基化谱可能成为肝癌辅助诊断的核酸标志物。
UGT1A1*28基因多态性与中药预防伊立替康腹泻效果的关系
潘战宇, 姜战胜, 巴一, 柳建中, 冯玉梅, 谢广茹
2013, 40(23): 1441-1444.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31327
摘要:
  目的  探讨中药对伊立替康化疗后腹泻的预防作用,同时结合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1A1*28(UGT1A1*28)基因多态性进行中药疗效分析。  方法  自2011年10月至2013年5月共200例患者被随机分为对照组(单纯化疗)和中药组(化疗联合中药)。全部患者在化疗开始前均接受UGT1A1*28基因多态性的检测。化疗采用标准FOLFIRI方案,中药于化疗前2 d开始服用,至伊立替康化疗后第5天结束。期间记录患者不良反应,并进行疗效评价。  结果  200例患者中TA6/6野生基因型144例,非野生基因型56例(TA7/7纯合型12例和TA6/7杂合型44例)。2级以上腹泻者共58例,中药组腹泻发生率较对照组下降14%(22% vs. 36%,P=0.029)。除腹泻以外,2级以上呕吐发生率中药组也明显低于对照组(15% vs. 27%,P=0.037)。患者总体有效率为37.5%,中药组和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0% vs. 35%,P=0.465)。UGT1A1*28野生基因型患者2级以上腹泻发生率(22.9% vs. 44.6%,P=0.002)和呕吐发生率(16.7% vs. 23.2%,P=0.016)均低于与非野生基因型患者。在中药治疗组中,非野生基因型与野生型相比,2级以上腹泻发生率(22.2% vs. 21.9%,P=0.974)和呕吐发生率(18.5% vs. 13.7%,P=0.77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中药可有效预防伊立替康引起的迟发性腹泻,对于UGT1A1*28非野生基因型患者的迟发性腹泻同样具有预防作用。UGT1A1*28基因非野生基因型腹泻发生率明显高于野生基因型,在使用伊立替康治疗前应检测患者的该基因状态。
Cdc42和WAVE1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及临床病理意义
韩文恒, 张逊, 徐美林, 王菁, 韩兴鹏, 孙伟
2013, 40(23): 1445-1449.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30772
摘要:
  目的  探讨Cdc42和WAVE1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106例经石蜡包埋的NSCLC组织及46例癌旁正常肺组织中Cdc42和WAVE1的表达情况。  结果  Cdc42和WAVE1在NSCLC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肺组织。Cdc42的表达强度与肿瘤的分化程度、TNM分期及淋巴结转移情况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WAVE1的表达强度与TNM分期及淋巴结转移情况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或P < 0.01)。NSCLC组织中Cdc42和WAVE1的表达呈正相关(r=0.469,P < 0.01)。Cdc42高表达组的3年生存率(44.16%)低于低表达组(72.41%),WAVE1高表达组的3年生存率(39.44%)亦低于低表达组(77.14%),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1)。淋巴结转移、Cdc42和WAVE1共同高表达是影响NSCLC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  结论  Cdc42和WAVE1在NSCLC组织中异常高表达,且呈现较好的相关性,可能共同参与并促进NSCLC的恶性进程,检测两者的表达会对NSCLC患者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预后起一定的提示作用。
临床应用
新辅助治疗对低位直肠癌经内外括约肌间切除术后肛门功能的影响
丛进春, 陈春生, 冯勇, 马明星, 夏志秀, 刘鼎盛
2013, 40(23): 1450-1454.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30052
摘要:
  目的  进展期的低位直肠癌行新辅助治疗可明显降低局部复发,但是也可能会带来肛门功能的受损。本研究探讨新辅助治疗对经内外括约肌间切除术(intersphincteric resection,ISR)术后肛门功能的影响程度。  方法  选取2005年9月至2011年3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103例行ISR手术的低位直肠癌患者,按照是否接受术前新辅助治疗分为CRT组(术前放化疗组)和对照组,通过向量测压、Saito功能问卷和Wexner评分来比较两组的肛门功能。  结果  CRT组的术前静息向量容积和收缩向量容积要明显低于对照组,术后两组的测压结果均显著下降,CRT组的所有指标均低于对照组(P < 0.05)。在6、12个月Saito功能问卷结果除排便困难两组间没有差异外,其余CRT组结果均明显不如对照组;在术后24个月,排便频率、排便截断、气便分辨能力以及限制饮食4项CRT组仍不及对照组(P < 0.05)。到术后24个月,两组Wexner评分均有下降趋势,CRT组高于对照组(P < 0.05)。  结论  对于需行ISR手术的低位直肠癌,新辅助治疗会明显的影响术后的肛门功能,而且这种影响要至少会持续2年时间。
尼妥珠单抗联合术后同步放化疗治疗华人恶性胶质瘤的Ⅰ期临床试验
李文斌, 陈静, 赵艳杰, 康勋, 陈怡东, 邱晓光
2013, 40(23): 1455-1459.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31106
摘要:
  目的  恶性胶质瘤的预后较差,急需探索新的治疗策略以提高疗效。尼妥珠单抗是一种人源化抗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的单克隆抗体,能够抑制肿瘤细胞增殖,在一些恶性胶质瘤的Ⅰ/Ⅱ期临床研究中显示出了良好的耐受性及有效性。为此进行Ⅰ期临床试验,观察尼妥珠单抗联合术后同步放化疗治疗恶性胶质瘤的药物不良反应,耐受剂量及临床可行性。  方法  选取经病理确诊的Ⅲ~Ⅳ级脑胶质瘤术后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术后替莫唑胺同步放化疗的标准治疗方案加尼妥珠单抗靶向治疗。尼妥珠单抗分100、200、400 mg/周3个剂量级,每剂量组3~6例,从低剂量组开始用药,如3例均未出现3级以上不良反应则进入下一剂量组。尼妥珠单抗采用静脉滴注,放疗期间1次/周,共6次。  结果  共有9例恶性胶质瘤入组,其中Ⅲ级胶质瘤7例,Ⅳ级2例。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均为1~2级,骨髓抑制为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临床治疗剂量达到400 mg/周时并未出现3级以上不良反应,可良好耐受。3个月后评价近期疗效,5例病情稳定,4例出现进展。  结论  本研究显示尼妥珠单抗联合术后同步放化疗对于治疗华人恶性胶质瘤的不良反应轻微,可良好耐受。
CME联合术中动脉灌注及腹腔内间质缓释剂化疗的研究
师鲁静, 刘文志, 张旭, 高海德, 柳仲林, 崔佑刚, 冯宁
2013, 40(23): 1460-1463.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30277
摘要:
  目的  探讨CME联合术中动脉灌注及腹腔内间质缓释剂化疗的安全性及疗效。  方法  选取行CME联合术中动脉灌注并腹腔内间质缓释剂化疗的结肠癌患者104例为试验组,98例行结肠癌根治术患者为对照组。检测患者术前、术后血常规、肝肾功能,记录术后不良反应、并发症发生率。检测试验组癌组织、癌旁组织、术后引流液以及外周血5-FU浓度。随访3年,记录两组患者局部复发率、肝脏转移率、无疾病进展生存率及总生存率。  结果  两组术前、术后血常规、肝肾功能,术后不良反应、并发症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试验组癌组织中5-FU浓度明显高于癌旁组织。试验组患者术后第3天腹腔内引流液5-FU浓度显著升高,同时外周血5-FU浓度达到峰值。试验组淋巴结转移率、肝脏转移率、无疾病进展生存率及3年总生存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试验组患者的治疗安全有效,明显提高无疾病进展生存率和3年总生存率,且能显著降低结肠癌的淋巴结转移率和肝脏转移率。
奥沙利铂和伊立替康治疗失败后转移性结直肠癌的化疗选择
刘俊宝, 张育荣, 屈涛, 史书萍, 邵竹筠, 杨婷婷, 汤海舰, 王楠, 刘伟, 高春会, 崔成旭
2013, 40(23): 1464-1467.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31736
摘要:
  目的  通过回顾性分析奥沙利铂及伊立替康化疗失败的转移性结直肠癌化疗疗效,探索结直肠癌的解救化疗方案。  方法  回顾2005年1月~2013年3月本院经奥沙利铂及伊立替康化疗失败的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37例,分析化疗的有效率(RR)及无进展生存(PFS)。  结果  化疗总有效率13.51%(5/37),5例PR,12例SD,20例PD;以培美曲塞为基础化疗方案总有效率略高于其他方案(17.64% vs. 10.00%,P=0.64),未延长PFS(2.00个月vs. 1.63个月,HR=0.79,95%CI:0.35~1.78,P=0.58);以雷替曲塞为基础的化疗方案有效率略高于其他方案(16.67% vs. 12.00%,P=0.34),未延长PFS(1.58个月vs. 1.90个月,HR=2.24,95%CI:0.98~5.12,P=0.06)。  结论  以培美曲塞或雷替曲塞为基础的联合化疗方案对奥沙利铂及伊立替康化疗失败的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有一定疗效,值得进一步开展临床研究。
综述
年轻乳腺癌患者的生育问题
孙荣华, 苏新良, 吴凯南
2013, 40(23): 1468-1472.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30815
摘要: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多方面因素导致面临生育问题的年轻患者明显增多,而临床工作中多数忽略了她们的生育要求。年轻乳腺癌患者在治疗过程中会出现生育能力下降甚至丧失,选择生育的患者也怀有各种疑虑。本文就乳腺癌治疗对生育能力的影响、保护生育能力的策略、生育与预后的关系、生育时机等多方面加以综述,为年轻乳腺癌患者的生育抉择提供指导。
长链非编码RNA在肺癌中的功能及机制研究
赵艳华, 张新丽, 张文玲
2013, 40(23): 1473-1476.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30372
摘要:
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lncRNA)是一类转录本长度超过200个核苷酸的非编码RNA1,因缺乏完整的开放阅读框而不能编码任何蛋白质。在人类基因组中,lncRNA在表观遗传学调控、转录调控与转录后调控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已成为继microRNA之后的又一研究热点。lncRNA在肿瘤中的异常表达常发挥不同的生物学作用,表现为癌基因或抑癌基因的特点,可促进或抑制肿瘤的生长。肺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5年生存率只有17%。本研究通过文献发现lncRNA MALAT1、H19、lincRNA p21、UCA1、BC200与肺癌的发生发展有密切关系,可促进肺癌生长、侵袭转移、细胞凋亡和诱导药物抵抗等。因此本文就上述五种lncRNA在肺癌中的功能及机制进行综述,旨在为肺癌的临床诊断、治疗及预后提供帮助。
肾癌干细胞与表观遗传学调控研究进展
宋雷, 郭忠, 杨世英, 赵晋
2013, 40(23): 1477-1480.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31180
摘要:
针对肿瘤干细胞进行靶向治疗是遏止肿瘤复发和转移的关键。表观遗传学在干细胞发育及体细胞重编程中的重要作用提示其可能在肿瘤干细胞的发生发展中发挥作用。表观基因组包含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染色体重塑和非编码RNA调控的基因表达模式,在肾癌细胞中有多种表观基因组的异常改变。目前已成功的从肾细胞癌中获得SP细胞、细胞囊球和CD105+细胞等具肿瘤干细胞属性的细胞亚群。随着对肾细胞癌(renal cell carcinoma,RCC)遗传研究的不断深入,发现DNA序列以外的调控机制异常在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的作用。对肾癌发生相关的表观遗传学的认识有助于推进新的治疗方式,而对发现新的预后和早期诊断标志将起更重要的作用。本文对目前肾癌干细胞和表观遗传学相关领域的最新研究,特别是肾癌干细胞发生和发展过程中表观遗传学可能的调控作用及机制进行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