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  第41卷  第23期

食管癌术后营养支持的研究进展
食管癌术后营养支持的研究进展
于振涛
2014, 41(23): 1479-1483.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41718
摘要:
食管癌首选治疗方式为手术,而营养不良导致的贫血、免疫力低下是术后感染、创伤及器官衰竭的重要原因。术前进行营养风险评估,术后合理营养支持可以改善营养状况,减少并发症。食管癌术后推荐应用肠内营养,与肠外营养比,并发症少,简便、经济、安全。在肠内营养不能满足时可加用肠外营养,肠内与肠外营养的联合使用也可有效减少并发症。本文对食管癌患者术后营养支持的应用作一概述。
肿瘤患者营养治疗专栏
食管癌术后肠内营养基础研究进展
彭忠民, 杨旭东
2014, 41(23): 1484-1489.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41721
摘要:
食管癌是我国常见恶性肿瘤之一, 手术是首选的治疗方案。食管癌患者术后常发生吻合口瘘、肺部感染及呼吸循环衰竭等并发症。术后正确给予肠内营养支持不仅有利于维持患者各组织器官的代谢功能, 而且能够减少各种术后并发症, 维持正常的免疫反应。本文就食管癌术后肠内营养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食管癌腔镜术后营养途径的选择
王总飞, 李印, 郑燕, 刘先本, 孙海波, 张瑞祥
2014, 41(23): 1490-1494.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41720
摘要:
  目的  探讨食管癌腔镜术后不同营养途径对患者恢复的影响。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5月至2013年10月在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胸外科行食管癌腔镜手术的310例患者临床资料, 其中术中放置鼻十二指肠管102例, 空肠造瘘98例, 术后早期进食110例。比较3组患者术前, 术后第4天血清白蛋白、体重; 术后第1次排气时间、住院时间; 吻合口瘘、肺部感染及鼻胃减压管拔除后咽喉不适、造瘘口渗液感染等导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率。  结果  3组均无住院死亡。鼻十二指肠管组与空肠造瘘组术后第1次排气时间、住院时间相比无显著性差异, 而早期进食组较这两组时间明显缩短,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组患者均未出现术后急性胃扩张及胃排空障碍, 在吻合口瘘和肺部感染发生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鼻十二指肠管组在鼻胃减压管拔除后咽喉部不适高于空肠造瘘组, 术后有11%的患者自行拔管。空肠造瘘组术后有5例患者出现造瘘口渗液, 其中有1例较严重者予拔除造瘘管, 有5例患者出现不全肠梗阻。  结论  早期经口进食是食管癌腔镜术后较适宜的营养途径, 符合患者的生理状态, 减少手术带来的应激, 提高患者的依从性, 促进加速康复, 缩短住院时间。
Ivor-Lewis食管癌切除术中闭合式空肠营养管置入临床经验
王文凭, 牛中喜, 杨玉赏, 彭俊, 陈龙奇
2014, 41(23): 1495-1499.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41719
摘要:
  目的  食管癌患者术后营养支持至关重要, 目前肠内营养在食管癌术后应用广泛, 经鼻-空肠营养管是主要的肠内营养途径, 具有无创、简便、安全、易行的特点。但目前为止, 国内外鲜见报道上腹-右胸食管癌切除术中闭合式空肠营养管安置的文献。本研究中通过改进手术操作, 探索Ivor-Lewis术中闭合式安置空肠营养管的方法。  方法  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共连续实施85例Ivor-Lewis食管癌/贲门癌切除术患者, 其中男72例, 女13例, 平均年龄59.7±7.5岁。每例患者均尝试闭合式安置空肠营养管。主要手术步骤包括:1)经腹游离胃, 食管裂孔的扩大和幽门括约肌捏断术; 2)经胸管胃制作, 食管肿瘤切除和胃食管胸内吻合; 3)在巡回护士协助下, 术者进行空肠营养管的闭合式安置。  结果  全组病例无术后死亡或营养管相关不良事件发生。营养管安置成功52例, 总体安置成功率为61.2%(52/85), 其中40例安置成功并成功实施术后全肠内营养支持; 12例安置成功, 但因其它原因无法实施肠内营养; 安置失败(33例)的患者均进行肠外营养支持。肠内营养组与肠外营养组在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肠内营养组在营养制剂费用、营养制剂费用占总住院费用比例两项指标上显著低于肠外营养组(1 469±741元vs. 3 223±917元, P < 0.001;3.4% vs. 7.2%, P < 0.001)。  结论  Ivor-Lewis食管癌切除术中闭合式空肠营养管安置, 是一种无创、安全、简单可行的手术操作方式, 可以为患者提供有效、经济的肠内营养支持方案。外科医生通过练习完全可以熟练实施Ivor-Lewis术中营养管闭合式安置。
腹腔镜下食管癌患者空肠造口的放置
马晓, 李鹤成, 张裔良, 郭威, 马龙飞, 张杰, 相加庆
2014, 41(23): 1500-1502.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41717
摘要:
  目的  评价ARROW中心静脉置管套件在全腔镜食管癌根治术中的可行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2月至2014年4月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88例食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 分为两组, 一组为接受全腔镜Ivor-Lewis食管癌根治术而行空肠造口术的48例患者, 另一组为食管癌术后接受鼻饲管营养的40例患者, 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和术后开始经口进食前营养指标的变化, 以及非计划拔除营养管比例。  结果  空肠造口组和鼻饲管营养组在食管癌手术前后, 患者的营养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但空肠造口组的非计划拔管率显著小于鼻饲管营养组。  结论  使用Arrow中心静脉置管套件行腹腔镜下空肠造口术是可行的, 具有简便、耐受性好的优点, 值得临床推广。
食管癌术中营养管的放置及围术期营养支持
王俊, 李芝, 甄福喜, 张憬, 骆金华
2014, 41(23): 1503-1506.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41722
摘要:
  目的  探讨食管癌患者术中营养管放置和围术期营养支持的实施方法与临床效果。  方法  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单手术组513例食管癌手术患者术中均常规放置营养管, 其中鼻肠管497例, 空肠造瘘16例。术后24 h后经鼻肠管给予肠内营养(enteral nutrition, EN)治疗, 并辅以肠外营养(parenteral nutrition, PN)治疗, 至全量EN后停PN支持。  结果  所有患者均顺利放置营养管, 在观察期间无死亡、无营养代谢障碍。鼻肠管组吻合口瘘、肺部并发症及切口感染发生率与空肠造瘘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空肠造瘘组肠梗阻发生率高于鼻肠管组患者(P < 0.05)。  结论  食管癌患者术中有效放置鼻肠管及早期应用EN为食管癌术后安全有效的营养补给方法。
胃造瘘术在胸骨后径路食管重建术后营养中的应用
唐华, 丁新宇, 黄可南, 李叙, 吴彬, 徐志飞, 薛磊, 孙光远, 赵学维
2014, 41(23): 1507-1509.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41840
摘要:
  目的  食管术后患者的营养尤为重要, 本文探讨了胸骨后径路胃造瘘进行术后营养的可行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第二军医大学附属上海长征医院胸外科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间127例食管癌患者, 所有患者均行胸骨后胃造瘘, 并分析其术后并发症。  结果  无一例患者出现术后肠梗阻, 无一例因造瘘管出现皮下感染, 无一例出现造瘘管脱落。  结论  对于胸骨后径路食管重建患者而言, 术中进行胃造瘘解决术后营养问题切实有效。
食管癌患者术后经空肠造瘘管肠内营养的疗效观察
吴晓燕, 鲁铭, 田辉
2014, 41(23): 1510-1511.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42003
摘要:
  目的  探讨食管癌患者术后通过经空肠造瘘管进行早期肠内营养的临床疗效。  方法  胸腹腔镜联合食管癌根治术的食管癌患者178例, 其中98例食管癌患者术后经空肠造瘘管进行肠内营养, 80例患者行全静脉营养支持, 所有患者均于术后第1、10天测定血红蛋白(Hb)、清蛋白(ALB)、总蛋白(TP)、淋巴细胞计数(TLC)、血清转铁蛋白(TF)水平。  结果  肠内营养组患者术后第10天血红蛋白(Hb)、清蛋白(ALB)、总蛋白(TP)、淋巴细胞计数(TLC)、血清转铁蛋白(TF)水平均高于静脉营养组(P < 0.05);肠蠕动恢复时间、下床活动时间、术后住院天数、住院费用均优于静脉营养组。  结论  经空肠造瘘管肠内营养能改善患者机体营养状态, 维护和促进胃肠道功能。
病例报告与分析
肺癌腹膜转移伴淀粉酶升高1例
胥佳, 张玲娟, 马静婷, 李东复
2014, 41(23): 1509-1509.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40954
摘要:
单纯癫痫发作下丘脑错构瘤1例
邱炜, 郭志旺, 姚雪峰, 常会民
2014, 41(23): 1548-1548.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40983
摘要:
基础研究
Hsa-miR202通过下调IL-10的表达抑制肺癌A549细胞的增殖
范小斌, 林秋雄, 罗燕飞
2014, 41(23): 1512-1516.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40643
摘要:
  目的  探讨Hsa-miR202(人微小非编码RNA-202)对肺癌A549细胞增殖的影响及分子机制。  方法  将Hsa-miR-202序列与ppG/miR/eGFP/Blasitidin质粒定向连接, 构建靶向Hsa-miR-202基因的真核表达载体pmiR-202, 运用脂质体将pmiR-202转染至A549细胞, WST-8法检测细胞增殖率, RT-PCR检测IL-10、miR-202的相对表达水平, Western blot与ELISA检测IL-10蛋白的表达水平, 构建荧光素酶报告基因载体验证miR-202与IL-10的相互结合作用。  结果  经DNA测序证实与设计完全一致, 测序结果显示成功构建了miR-202的真核表达载体(pmiR-202), pmiR-202对A549细胞的增殖抑制率(24、48、72 h)分别为12%、38%、52%, 并具有时间效应关系, 较空白对照组及阴性对照组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RT-PCR结果显示, 转染pmiR-202后, miR-202的表达水平增加; 过表达miR-202能下调IL-10基因及蛋白的相对表达水平, 其相对水平分别为25%、0.75, IL-10活性的相对表达量为3.26±0.43 pg/mL, 较空白对照组及阴性对照组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荧光素酶活性结果显示, 克隆IL-10-3'UTR的质粒与miR-202 mimics共转染293T细胞, 引起荧光素活性的减低。  结论  pmiR-202有效抑制A549细胞的增殖, 并具有时间-效应关系, 其机制可能是miR-202通过靶向结合IL-10的3'UTR从而下调其在A549细胞的表达有关。
高强度聚焦超声消融兔腹主动脉旁肝肿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税莲, 何敏, 刘映江, 龚春梅, 张炼
2014, 41(23): 1517-1520.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41176
摘要:
  目的  观察高强度聚焦超声消融兔腹主动脉旁肝肿瘤后肝肿瘤剂量学、磁共振图像、病理学及生存期影响, 评价HIFU消融兔腹主动脉旁肝肿瘤安全性和有效性。  方法  分别于HIFU组(32只)和对照组(20只)实验兔建立腹主动脉旁的VX2肝肿瘤模型, HIFU组瘤兔于MR引导的高强度聚焦超声消融肿瘤, 分析腹主动脉旁肿瘤消融剂量学, MR观察消融前后肿瘤影像学变化, 病理学观察肿瘤消融后坏死情况, 对比观察HIFU组与对照组瘤兔生存期。  结果  MRI和病理学均表明MR引导下HIFU能完全消融兔腹主动脉旁VX2肝肿瘤, EEF为25.72±11.40 J/mm3 HIFU组的生存期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HIFU能安全有效消融兔腹主动脉旁VX2肝肿瘤并且能明显提高存活期。
临床研究与应用
男性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分析
刘新丽, 刘芳芳, 郑屹, 沈蓓蓓, 付丽
2014, 41(23): 1521-1526.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41237
摘要:
  目的  探讨男性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分子亚型特征及预后的特点。  方法  收集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135例的男性乳腺癌患者和377例同期诊断为非特殊型浸润性导管癌女性患者临床病理资料, 比较两组预后差异, 对患者年龄、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分期、免疫组织化学指标等因素与预后的关系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与女性乳腺癌相比, 男性乳腺癌好发于乳晕区(P=0.001), 具有较高的雌激素受体、孕激素受体阳性表达率(P < 0.05);男性乳腺癌以Luminal A和Luminal B1型为主, 其所占比例高于女性乳腺癌(P < 0.05);男性乳腺癌5和10年总生存率为81.3%和68.1%、无病生存率为72.3%和50.5%, 显著低于同期诊断的女性乳腺癌5、10年总生存率(91.8%、79.2%)(P=0.001)、无病生存率(82.6%、60.9%)(P=0.003)。单因素生存分析显示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病理学分期、HER-2状态、分子分型是影响男性乳腺癌患者总生存和无病生存预后的因素(P < 0.05), Cox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大小和淋巴结转移与男性乳腺癌患者预后有关(P < 0.05)。  结论  男性乳腺癌较女性乳腺癌预后差, 分子亚型以Luminal A和Luminal B1型为主, 其所占比例高于女性乳腺癌, 表明两者可能具有不同的生物学行为, 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改善其预后的关键。
IFT80蛋白对肿瘤影响的研究
邓小燕, 李飞龙, 胡宁, 潘嘉川, 汪长东
2014, 41(23): 1527-1531.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41229
摘要:
  目的  探讨IFT80(intraflagellar transport 80)蛋白在骨癌、肺癌、胰腺癌、胃癌、小肠癌、前列腺癌、乳腺癌和卵巢癌组织的表达分布情况与癌细胞增殖中的作用。  方法  免疫组织化学研究IFT80的表达,免疫荧光和细胞培养研究抑制IFT80后对癌细胞增殖的影响和纤毛之间的关系。  结果  1)IFT80在胃癌和肺癌组织中高表达,乳腺癌和小肠癌组织中中等表达,骨癌和卵巢癌组织中少量表达,前列腺癌和胰腺癌组织中几乎不表达;2)抑制IFT80后发现肺癌细胞增殖加快,纤毛减少变短;3)高分化,Ⅱ A期胃癌和正常胃组织中IFT80蛋白大量表达,而在低分化晚期,几乎不表达,在其他不同分化的胃癌中不同程度表达。  结论  在不同癌组织中IFT80分布情况不一致。IFT80分布在细胞纤毛上,通过其表达的减少来调节纤毛的数量和长短参与癌细胞的增殖,故在严重癌组织中含量最低。
miR-17-92基因簇在骨肉瘤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林金銮, 王发圣, 叶君健, 吴朝阳, 李祥, 林建华
2014, 41(23): 1532-1535.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41243
摘要:
  目的  探讨人骨肉瘤组织和邻近正常骨组织中miR-17-92基因簇的表达情况及其临床意义。  方法  运用Q-PCR法检测63例骨肉瘤组织及邻近部位正常骨组织中miR-17-92基因簇的表达水平, 并分析miR-17-92基因簇表达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  结果  miR-17-92在所有组织中均有表达, 且在肿瘤组织中表达明显高于在正常组织中的表达(P < 0.05), 另外, miR-17-92基因簇高表达患者预后更差,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7)。  结论  miR-17-92基因簇在骨肉瘤组织和邻近正常骨组织中表达存在差异性, 可能在骨肉瘤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有望成为骨肉瘤患者预后一种新的指标。
国家基金研究进展综述
Ebp1在肿瘤增殖和侵袭中的研究进展
刘媛, 张飞, 牛瑞芳
2014, 41(23): 1536-1539.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41418
摘要:
肿瘤细胞的恶性增殖和浸润转移是影响肿瘤发展和治疗效果的重要因素,了解调控增殖和转移的影响因子及其分子机制对肿瘤早期的诊断和临床治疗意义重大。本文系统总结了增殖相关蛋白PA2G4(proliferation associated 2G4)家族成员Ebp1在多种肿瘤中的表达情况及其对细胞周期、细胞凋亡和分化、细胞迁移等方面的影响,并归纳了Ebp1影响肿瘤增殖和迁移的分子机制。Ebp在多种肿瘤中表达降低且与肿瘤的增殖和迁移呈负相关,并主要通过抑制周期相关蛋白的转录、调控影响肿瘤发展的信号通路。
胃癌Hedgehog通路研究进展
柯彬, 刘宁, 梁寒
2014, 41(23): 1540-1543.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41392
摘要:
Hedgehog(Hh)信号通路在胚胎组织的分化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最近研究认为该信号通路的持续异常激活与肿瘤的发生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已有研究报道胃癌中也存在Hh信号通路的异常活化,并与胃癌的发生、增殖和侵袭转移等过程密切相关。本文就Hh信号通路在胃癌中的研究进展作一系统综述,为完善胃癌的发病机制、诊断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综述
二甲双胍抑制肿瘤细胞转移的研究进展
齐蕾, 张会娟
2014, 41(23): 1544-1547.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41416
摘要:
二甲双胍以其稳定的有效性、安全性及低廉的价格,已成为治疗2型糖尿病的首选用药。研究显示二甲双胍的应用可降低肿瘤的发病、复发及转移率,长期应用二甲双胍也可改善癌症患者预后,并延长寿命。二甲双胍的多重优势,促进其成为治疗和预防癌症的新兴选择。因此,深入研究二甲双胍抑制肿瘤细胞转移的机制对抗肿瘤治疗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