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  第46卷  第16期

基础研究
舌癌组织缺氧微环境中脂联素的表达与调控
郭晓红, 丁冲, 张军林, 赖晓晶, 彭圆, 吴丰华, 殷明珠, 李毅, 赵刚
2019, 46(16): 815-821.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9.16.845
摘要:
  目的  脂联素(adiponectin,APN)是一种内源性细胞因子,与多种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本研究旨在检测舌癌APN及其受体(AdipoR1和AdipoR2)的组织学表达分布特征,探讨APN在局部组织中的表达是否受到缺氧诱导因子HIF-1α的调控。  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舌癌组织中APN及其受体的表达分布特征;慢病毒包装HIF-1α shRNA载体并转染舌癌细胞构建稳定沉默HIF-1α的细胞系;应用RT-PCR和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APN及其受体mRNA和蛋白在缺氧条件下的表达变化。  结果  在肿瘤发生早期,即当肿瘤体积较小(T1和T2期)或未发生淋巴结转移(N0期)时,肿瘤组织APN及AdipoR1的表达与癌旁正常上皮相比上调(P < 0.05, < 0.01),AdipoR2的表达无显著改变。将舌癌细胞缺氧后APN及AdipoR1的表达分别上调,但AdipoR2的表达不变。敲低HIF-1α表达后缺氧处理可同时下调APN及AdipoR1表达。  结论  舌癌局部缺氧微环境下,APN-Adi-poR1信号通路被激活,该过程受到HIF-1α的调控。
临床研究与应用
体质量指数对结直肠癌切除术中淋巴结检测数目的影响
林达佳, 吴健生, 薛芳沁, 陈林昊, 曾长青
2019, 46(16): 822-826.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9.16.458
摘要:
  目的  探讨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对结直肠癌切除术淋巴结检测数目的影响。  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4年12月至2017年1月福建省立医院收治的328例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全部患者均行结直肠癌切除术,以术后病理的淋巴结检测数目为依据分为两组(< 12枚组与≥ 12枚组),将各组的临床病理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患者的BMI(χ2=7.697,P=0.006)、肿瘤部位(χ2=7.900,P=0.048),肿瘤TNM分期(χ2=34.795,P < 0.010)等因素在两组间的淋巴结检测数目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标准(正常值范围:18.5~24.9 kg/m2)对BMI进行分组,BMI ≥ 25 kg/m2组与BMI < 25 kg/m2组相比,淋巴结检测数目 < 12枚的风险显著增加(OR=2.557,95% CI:1.231~5.309;P=0.012)。肿瘤位于直肠、乙状结肠的患者与其他部位患者相比,淋巴结检测数目 < 12枚的风险显著增加(OR=1.731,95% CI:1.066~2.810;P=0.027)。  结论  高BMI指数可影响结直肠癌手术中是否获取足够的淋巴结检测数目,进而影响其术后病理分期。
内脏肥胖对中低位直肠癌根治术后近期疗效的影响
吴和, 周崇俊, 程一帆, 陈敏远, 陈邦飞
2019, 46(16): 827-831.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9.16.614
摘要:
  目的  探讨内脏肥胖对中低位直肠癌根治术后近期疗效的影响。  方法  收集2017年4月至2018年10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接受择期手术治疗的中低位直肠癌患者。根据内脏脂肪面积(visceral fat area,VFA),将男性≥ 134.6 cm2、女性≥ 91.1 cm作为定义内脏肥胖的标准,将患者分为内脏肥胖组和非内脏肥胖组。  结果  127例患者符合纳入标准,包括64位内脏肥胖患者和63位非内脏肥胖组患者。和非内脏肥胖组相比,内脏肥胖组的女性比例更高(P=0.001)、BMI更高(P < 0.001)、开腹的比例更高(P=0.001)。两组患者在年龄、白蛋白、血红蛋白、ASA分级、NRS2002营养评分、Charlson合并症指数、肿瘤位置、TNM分期、淋巴结清扫数目以及手术持续时间等方面无显著性差异。内脏肥胖组的术后并发症发病率明显比非内脏肥胖组高(35.9% vs.19.0%,P=0.033)。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内脏肥胖(OR=2.732,P=0.019)和NRS2002 ≥ 3(OR=2.574,P=0.042)为术后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内脏肥胖是中低位直肠癌根治术后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
基于倾向性评分匹配法比较食管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与肠外营养的疗效
张旭刚, 李维青, 李宝重, 乔安邦, 李志田, 姜福胜
2019, 46(16): 832-835.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9.16.856
摘要:
  目的  综合评价并比较食管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early enteral nutrition,EEN)和肠外营养(total parenteral nutrition,TPN)的临床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3月至2019年3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行食管癌手术的患者237例,依据术后营养方式不同分为EEN组136例和TPN组101例,采用倾向性评分匹配功能进行匹配,比较匹配后两组患者的营养状况、肝功能、胃肠功能恢复情况、术后住院天数及并发症等指标。  结果  采用1:1最邻近匹配法,经倾向性评分成功匹配91对患者。EEN组营养指标前白蛋白(prealbumin,PA)在术后7天明显优于TPN组(P < 0.05),而白蛋白(albumin,ALB)在术前、术后3、7天与TPN组比较无明显差异;EEN组的肝功能指标谷草转氨酶(ALT)、谷丙转氨酶(AST)在术后3天及7天显著优于TPN组(P < 0.05);EEN组在放置胃管时间、排便时间、术后经口进食时间及术后住院天数均明显少于TPN组(P < 0.05);EEN组反酸或呕吐、腹泻的发生率高于TPN组,而肺水肿、肺部感染的发生率低于TPN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与TPN相比,食管癌术后应用EEN的反酸或呕吐、腹泻发生率较高,但对肝功能影响小,能促进肠道功能恢复,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缩短住院时间。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患者发生肝癌的危险因素研究
井小笛, 姚建宁, 李艳乐, 王春峰, 张连峰
2019, 46(16): 836-840.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9.16.719
摘要:
  目的  探讨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rimary biliary cholangitis,PBC)患者发生肝癌的危险因素。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6年12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670例PBC患者的病例资料,随访确定发生肝癌的患者,应用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探索PBC患者发生肝癌的潜在危险因素,使用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计算相关因素的危险比及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  结果  通过随访,确定发生肝癌的PBC患者35例(5.2%),其中4例(女性4例)因相关影响因素不全不可纳入病例对照研究,另有6例(男性2例,女性4例)因与PBC同时或先于诊断而不能纳入研究,因此本研究纳入病例对照研究的患者共25例。男性PBC相关性肝癌患者较女性易伴有饮酒史、吸烟史、输血史和家族性恶性肿瘤史(P < 0.05),且肝功能损害更为严重,表现为ALT、AST和GGT的水平均高于女性患者(P < 0.05)。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显示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 25和饮酒史与PBC患者发生肝癌风险增加呈独立相关(均P < 0.05)。  结论  研究显示BMI ≥ 25和饮酒史为PBC相关性肝癌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因此,PBC患者除常规筛查外,可从戒酒和控制体质量中受益。
50例胃结直肠双原发癌临床病理特征分析
史文, 王海江
2019, 46(16): 841-844.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9.16.524
摘要:
  目的  探讨胃、结直肠双原发癌(double primary cancers,DPC)临床特点。  方法  回顾性分析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2015年6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50例胃、结直肠DPC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发病年龄、性别、肿瘤分期和病理类型等情况。其中,同时性双原发癌(synchronous carcinoma,SC)30例,异时性双原发癌(metachronous carcinoma,MC)20例,分组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胃、结直肠DPC发病年龄为(65.44±11.94)岁,其中男性37例,女性13例,男女比为2.85:1;肿瘤病理分期以Ⅱ~Ⅲ期为主(47/50,94.0%);病理类型以腺癌为主(35/50,70.0%)。MC患者第一原发癌与第二原发癌在病理类型、分化程度及分期等因素相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 < 0.05),SC患者诊断年龄较SC患者更大[(68.87±8.83)岁vs.(60.30±14.22)岁,P=0.011]。SC与MC在性别、TNM分期、病理类型、分化程度、吸烟、饮酒状态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P < 0.05)。  结论  临床工作中应重点加强对年龄≥ 50岁的胃癌或结直肠癌患者开展第二原发癌的筛查。
甲磺酸阿帕替尼靶向治疗转移性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的临床疗效观察
王丽丽, 霍彬, 柳青, 王磊, 霍小东, 王金焕, 臧立, 王海涛
2019, 46(16): 845-850.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9.16.693
摘要:
  目的  评价甲磺酸阿帕替尼单药靶向治疗常规治疗失败的转移性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metastatic castration-resistant prostatecancer,mCRPC)的近期疗效和不良反应。  方法  收集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2016年6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25例常规治疗失败的mCRPC患者临床资料,观察口服甲磺酸阿帕替尼后的影像学检查,根据最新修订的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m-RECIST)、癌痛评分和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rostate specific antigen,PSA)的变化,回顾性分析阿帕替尼靶向治疗4个疗程(平均约112 d)后患者的近期疗效,并对靶向治疗后出现的不良反应进行初步分析。  结果  25例患者平均发病年龄72(53~81)岁,病理类型均为腺癌,除3例失访,无完全缓解(complete response,CR),部分缓解(povtial response,PR)11例(44%),疾病稳定(stable disease,SD)8例(32%),疾病进展(progresive disease,PD)3例(12%)。客观缓解率(objective remission rate,ORR)为44%,疾病控制率(disease control rate,DCR)为76%。25例患者治疗中出现一系列不良反应,其中乏力22例(88%)、胃肠道反应15例(60%),血压升高7例(28%),手足综合征6例(24%),头晕不适、蛋白尿等其他不良反应,经对症处理后好转。  结论  甲磺酸阿帕替尼治疗常规治疗失败的mCRPC近期疗效满意,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较高,但多为轻中度反应,需要积极对症处理。今后仍需进一步探索该药治疗mCRPC的机制,为更多患者寻求更为有效的治疗策略。
癌情报告
中国城市女性乳腺癌筛查卫生经济学评价
黄育北, 高鹰, 戴弘季, 张力文, 盛超, 宋丰举, 郝希山
2019, 46(16): 851-856.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9.16.787
摘要:
  目的  探讨适合中国国情的乳腺癌筛查策略的成本效果。  方法  收集2008年2月至2011年12月基于中国前期多项全国女性乳腺癌筛查项目中的乳腺癌分期、筛查方法的准确性等临床和成本信息,及同期乳腺癌患者临床就诊信息。采用Markov模型系统评价132种乳腺癌筛查策略相对于不筛查的增量成本效果比。  结果  2010年与不筛查相比,40~64岁女性采用1次/2年的乳腺触诊与乳腺超声检查并联筛查策略,符合成本效果评价标准且效果最大。每10万女性采用该筛查策略进行筛查,累计可挽救1 394个质量调整寿命年(quality adjusted life year,QALY)。每挽救1个QALY的成本为91 944元。敏感性分析显示,2016年40~64岁女性采用1次/2年的乳腺触诊与乳腺X线检查并联筛查策略,符合成本效果评价标准且效果最大。在该筛查策略下,每挽救1个QALY的成本为159 637元。  结论  开展人群为基础的乳腺癌筛查项目相对符合中国当前国情。随着中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医疗水平的逐步改善,以及乳腺癌发病率的逐年上升,乳腺癌筛查的单位成本效果预期会有进一步的提高。
国家基金研究进展综述
特瑞普利单抗治疗黑色素瘤的适应证分析
唐碧霞, 斯璐, 郭军
2019, 46(16): 857-860.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9.16.724
摘要:
中国首个原发研制抗程序性死亡受体1(programmed cell death protein 1,PD-1)抗体特瑞普利单抗(toripalimab)于2018年12月27日获得中国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CFDA)审批,用于标准治疗失败的晚期黑色素瘤的治疗。从Ⅰ期临床试验开展到最终上市,前后历经3年的时间。这是中国生物制药领域的突破,为中国医药自主研发在肿瘤免疫治疗领域奠定了基础。本文对特瑞普利单抗在黑色素瘤治疗领域的相关临床研究予以总结,并结合国际上抗PD-1抗体在黑色素瘤研发领域的发展,分析特瑞普利单抗的研发前景,以期指导中国黑色素瘤的诊治。
选择性剪接在慢性髓系白血病耐药中的意义
秦婷玉, 刘静, 王小中
2019, 46(16): 861-864.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9.16.681
摘要:
选择性剪接(alternative splicing,AS)为真核细胞中pre-mRNA通过选择不同的剪接位点产生转录组和蛋白质组多样性过程,并受多个顺式作用元件和反式作用因子的调控。慢性髓系白血病(chronic myeloid leukemia,CML)为一种克隆性骨髓增生性疾病,该疾病为9号和22号染色体长臂之间相互易位t(9;22)(q34;q11)形成BCR-ABL融合基因的结果。目前,针对BCR-ABL活性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yrosine kinase,TKI)产生耐药已成为CML在临床治疗中亟需解决的问题。随着第二代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应用,发现AS异常与CML的发生、进展、耐药和免疫逃逸密切相关。本文综述AS与CML耐药的相关性研究,为阐明CML耐药机制及潜在治疗靶点提供方向。
综述
转录组学与蛋白组学在三阴性乳腺癌中的预后研究进展
黄萍妹, 胡晓磊, 叶长生
2019, 46(16): 865-868.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9.16.498
摘要:
三阴性乳腺癌(triple-negative breast cancer,TNBC)系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表达缺乏的一种异质性肿瘤,常表现出侵袭性强、易复发转移等特点。与其他亚型相比,TNBC因缺乏治疗靶点,除化疗外对内分泌治疗及靶向治疗均不敏感。因此,明确TNBC的预后特点及有效的治疗靶点有助于尽早实行个体化治疗。近年来各种研究技术的快速发展使研究者利用"组学"技术整合"大数据"与生物系统,以期解决上述难题。本文就转录组学与蛋白组学在TNBC中的预后研究进展进行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