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  第47卷  第14期

指南与共识
中国肿瘤患者围术期疼痛管理专家共识(2020版)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麻醉与镇痛专业委员会
2020, 47(14): 703-710.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20.14.584
摘要:
肿瘤切除术是绝大多数早中期实体肿瘤治疗的基础,肿瘤切除术后常伴随持续的疼痛。手术创伤和疼痛可引起炎症、下丘脑-垂体轴激活和交感系统过度反应发生。这些因素会影响肿瘤患者的免疫能力,导致免疫抑制。围术期有效的疼痛管理可以优化肿瘤患者的免疫功能,对肿瘤患者术后康复也具有重要意义。因此,中国抗癌协会肿瘤麻醉与镇痛专业委员会组织专家制定我国肿瘤患者围术期疼痛管理的专家共识,目的是为肿瘤患者术后急性疼痛管理提供基于证据的临床建议。本共识为学术性建议,仅限于指导肿瘤患者术后急性疼痛管理,不适用慢性疼痛或肿瘤导致的癌性疼痛。
临床研究与应用
胃癌及胃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多灶现象的临床研究
尹启航, 许梦情, 王莉杰, 孙珂, 马苗苗, 岳汶, 张丹丹, 陶林, 张文杰
2020, 47(14): 711-716.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20.14.433
摘要:
  目的  探讨同时性多发性胃癌和(或)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的临床病理特点,分析病灶之间的关联性。  方法  收集2007年11月至2017年12月间于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接受内镜下黏膜剥脱术或外科手术的56例同时性多发性胃癌和(或)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病理特点,根据多发性胃癌中对主、副病灶的定义,探究病灶间的关联性。  结果  56例同时性多发性胃癌和(或)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患者平均年龄为(63.82±11.88)岁,男性多见,占75%(42/56),伴有病灶周围黏膜萎缩患者为25例(44.64%)。主、副病灶的浸润深度均以T1期为主。主、副病灶的直径呈正相关(r=0.797,P < 0.001),病理类型具有关联性(P=0.007);内镜分型具有较高的一致性(P < 0.001);在空间分布方面,主、副病灶也具有关联性,其中垂直位置列联相关系数c=0.484(P=0.002),水平位置列联相关系数c=0.535(P=0.007)。同时性多发性胃癌和(或)高级别上皮瘤变中主病灶在淋巴结转移、TNM分期、是否合并黏膜萎缩等方面与单发性胃癌或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存在差异。  结论  同时性多发性胃癌和(或)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的高危人群为合并黏膜萎缩的老年男性,在胃镜检查时应注意根据主、副病灶间的关联性仔细观察,避免漏诊。
头尾联合入路和内侧入路在腹腔镜根治性右半结肠切除术中的对比研究
王庆, 胡茂, 李腾腾, 王凯, 付海啸, 刘浩, 张轩, 符炜
2020, 47(14): 717-722.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20.14.500
摘要:
  目的  探讨头尾联合入路和内侧入路在腹腔镜根治性右半结肠切除术的临床近期疗效及并发症。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由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91例腹腔镜根治性右半结肠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50例接受头尾联合入路组和41例接受内侧入路组。针对两组入路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Henle干及其属支损伤率、因Henle干及其属支损伤致中转开腹率、淋巴结清扫数量、阳性淋巴结数量、术后肠功能恢复时间、腹腔引流管拔除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等临床指标评价并分析头尾联合入路的潜在优势。  结果  头尾联合入路组在手术时间上显著短于内侧入路组[180(150~188)min vs.210(180~255)min,P < 0.05]、术中出血量显著少于内侧入路组[50(50~50)mL vs.100(50~100)mL,P < 0.05]、Henle干及其属支损伤率显著低于内侧入路组[0例vs.6例,P < 0.05]。两组因Henle干及其属支损伤致中转开腹率、淋巴结清扫数量、阳性淋巴结数量、术后肠功能恢复时间、腹腔引流管拔除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及术后淋巴漏等并发症发生情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  腹腔镜头尾联合入路能显著减少术中出血量、缩短手术时间、降低Henle干属支血管损伤率,有较高的手术安全性,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经鼻内镜垂体瘤切除术中颅底重建策略及术后颅内感染因素分析
柏瑞, 赵丽娜, 徐兆威, 黄忻涛
2020, 47(14): 723-728.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20.14.531
摘要:
  目的  探讨内镜经鼻入路术后颅内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选择最佳颅底修补策略。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2月至2019年12月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收治的162例垂体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患者术后颅内感染发生率,并根据是否发生颅内感染将其分为感染组与非感染组,分析术后颅内感染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果  162例患者中,颅内感染组11例(6.79%),非感染组151例(93.21%)。单因素分析表明,感染组术中体质量指数(boby mass index,BMI)、术中脑脊液漏、术后脑脊液漏及Kelly分级均高于非感染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Logistic回归性分析表明,感染组BMI、术中脑脊液漏、术后脑脊液漏及Kelly分级是垂体瘤术后颅内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 < 0.05)。  结论  内镜经鼻入路垂体瘤切除术后颅内感染的发生与术中、术后脑脊液漏、Kelly分级相关,可根据Kelly分级制定合理的颅底修补策略。
单中心奥沙利铂超敏反应的处理及转归真实世界研究
王闫飞, 付巧英, 陈晓艳, 夏丽娜, 刘钟芬, 姜丹凤, 郑艳群, 张红, 刘巍
2020, 47(14): 729-735.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20.14.683
摘要:
  目的  通过对输注奥沙利铂导致的超敏反应的临床特点、处理方式和临床转归进行分析,为临床诊治提供依据。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北京大学肿瘤医院上报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的62例奥沙利铂超敏反应患者的临床资料,按国际通用标准分型为标准输液反应与严重过敏反应,分析其临床特征、超敏反应亚型、严重程度分级、处理方式及转归。  结果  患者平均年龄(52.9±11.3)岁,男女比例1.07:1。59.7%(37/62)患者在输注奥沙利铂前使用了糖皮质激素预处理。发生超敏反应时奥沙利铂中位治疗为6(4~7.25)个周期,中位累积剂量456.9(263.5~651.0)mg/m2。30.6%(19/62)患者存在无奥沙利铂间隔期。41例(66.1%)患者诊断为标准输液反应,21例(33.9%)诊断为严重过敏反应。在处理方式上,所有患者均采取了暂停用药、更换输液器的处理,无患者使用肾上腺素;所有患者症状均缓解,无死亡病例。58.6%(17/29)需要继续进行治疗的2级标准输液反应患者进行了再次用药,其中70.6%(12/17)未再次出现超敏反应。  结论  临床对奥沙利铂输注前预处理不足,严重过敏反应的肾上腺素的一线使用尚未得到足够重视,大部分轻中度奥沙利铂超敏反应后续可再次安全用药。
国家基金研究进展综述
骨髓增殖性肿瘤急变期的治疗进展
何志鹏, 吴勇, 李菲
2020, 47(14): 736-740.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20.14.761
摘要:
骨髓增殖性肿瘤急变期(blast phase myeloproliferative neoplasm,MPN-BP)是一类继发性急性白血病。MPN-BP患者的预后往往较差,目前尚无标准的治疗方案。其治疗仍是当前临床上的一个重大挑战。近些年来,随着骨髓增殖性肿瘤(myeloproliferative neoplasm,MPN)的生物学机制研究取得重大进展,尤其是驱动基因突变导致JAK-STAT信号通路的异常活化,为MPN-BP的机制研究及治疗手段提供了方向。MPN-BP同原发性急性白血病的发生机制不同,关于MPN-BP的治疗也一直在探索中。本文将重点阐述MPN-BP的治疗进展。
综述
EphA2在鼻咽癌致病过程中的作用及治疗靶点展望
梁政, 董恺悌, 周慧芳, 任秀宝
2020, 47(14): 741-746.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20.14.484
摘要:
促红细胞生成素产生肝细胞受体(erythropoietin-producing hepatocellular receptor,Eph)及其配体ephrin,是最大受体酪氨酸激酶(RTK)家族,由于配体ephrin和Eph受体均结合在细胞膜上,激活的信号转导通路,一般发生在直接接触的细胞之间,具有双向信号转导的独特特点。Eph受体-ephrin配体导致排斥性细胞收缩反应在许多生理和病理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在16种Eph受体中,EphA2与肿瘤的联系最强,因此已被广泛研究。肿瘤细胞中的EphA2信号传导可能具有促进肿瘤或抑制肿瘤的作用,取决于肿瘤微环境,EphA2具有需要配体和激酶活性的经典信号,也具有不需要配体或激酶活性的非经典信号形式。本文就近年来Epha2在鼻咽癌致病过程中非受体依赖机制和作为EB病毒感染关键分子的作用及治疗靶点展望等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鼻咽癌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多靶向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在恶性肿瘤中的研究进展
舒琳倩, 李琳, 王雪娟, 侯宗柳, 王晓丹, 廖力微
2020, 47(14): 747-751.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20.14.487
摘要:
中国恶性肿瘤发病率和死亡率居全球第一,降低肿瘤复发率和死亡率的研究进展迫在眉睫。其中发展较快,治疗效果较好的方式是嵌合抗原受体(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CAR)T细胞治疗,但是单靶向CAR-T细胞治疗恶性肿瘤存在抗原丢失、肿瘤复发等局限性,目前国内外通过构建多靶向CAR-T治疗肿瘤可以同时识别和靶向两个及两个以上肿瘤相关抗原,从而有效避免抗原逃逸和防止肿瘤复发。本文重点综述目前正在开发和测试的多靶向CAR-T细胞治疗恶性肿瘤的研究进展,以及多靶向CAR-T细胞治疗的优势和克服单靶向CAR-T细胞治疗后肿瘤复发的局限性,并探讨多靶向CAR-T联合其他方式的治疗效果。多靶向CAR-T细胞治疗有望成为提高抗癌疗效和缓解癌症进展的方法之一。
加速康复外科在腹部肿瘤外科的应用
李健森, 赵洪伟
2020, 47(14): 752-756.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20.14.299
摘要:
加速康复外科(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ERAS)是围手术期治疗基于循证医学的模式转变,目标是缩短患者的术后康复时间,降低术后并发症,同时节约医疗成本。临床实践证明,ERAS方案是有益且可行,其效果在结直肠手术中尤为显著。本研究对ERAS的发展、核心内容及其在不同腹部肿瘤外科和特定患者群中的应用情况进行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