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  第47卷  第18期

临床研究与应用
CDCA3在下咽鳞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吴俊福, 代立媛, 崔萌, 杜伟, 刘善廷, 娄卫华
2020, 47(18): 919-924.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20.18.871
摘要:
  目的  探索与下咽鳞癌生长、转移及预后相关的分子标记物,为开发下咽鳞癌新的疗法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分析Oncomine肿瘤芯片数据库中细胞分裂周期相关蛋白3(cell division cycle associated protein 3,CDCA3)在头颈部鳞癌及癌旁组织中的表达差异,检测下咽鳞癌及癌旁组织中CDCA3的表达,分析其表达水平与下咽鳞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  结果  通过分析Oncomine肿瘤芯片数据库中CDCA3的DNA拷贝数,发现在肿瘤基因图谱(TCGA)数据集中,相比全血及正常头颈部组织,CDCA3的DNA拷贝数在头颈鳞癌组织中显著上调(P < 0.05)。下咽鳞癌组织中CDCA3的mRNA相对表达水平较癌旁正常黏膜表达水平升高(P < 0.05)。CDCA3的蛋白表达水平与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及TNM分期等临床病理特征相关(P < 0.05)。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显示CDCA3阳性表达组患者的总生存期显著低于CDCA3阴性表达组(P < 0.05)。  结论  CDCA3在下咽鳞癌组织中高表达,与下咽鳞癌患者原发肿瘤大小、TNM分期以及淋巴结转移情况密切相关,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上尿路尿路上皮癌患者根治术前行输尿管镜活检的临床研究
杨振, 李帅, 冯子煜, 张智阳, 武玉东
2020, 47(18): 925-928.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20.18.663
摘要:
  目的  探讨CT尿路造影(computed tomography urography,CTU)诊断明确的上尿路尿路上皮癌(upper tract urothelial carcino-ma,UTUC)患者行根治性肾输尿管切除(radical nephroureterectomy,RNU)术前是否有必要行输尿管镜活检。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9月至2020年5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73例术后病理确诊为UTUC患者的病例资料,比较CTU与输尿管镜活检诊断UTUC的阳性率,并分析输尿管镜活检与根治术后肿瘤病理分级的不一致性。  结果  73例患者中70例行CTU检查者均提示异常,确诊阳性率为88.6%(62/70),术后病理证实均为尿路上皮肿瘤。行CTU检查后又行输尿管镜活检患者为61例,确诊阳性率为91.8%(56/61)。输尿管镜活检为临床高级别、低级别肿瘤分别占39.3%(24/61)、52.5%(32/61),术后病理诊断为高级别和低级别肿瘤分别占77.1%(47/61)和22.9%(14/61)。输尿管镜活检为临床低级别的肿瘤中,56.2%(18/32)术后病理升级为高级别肿瘤。CTU检查与输尿管镜活检诊断UTUC的阳性率无显著性差异(P=0.537)。  结论  输尿管镜活检为临床低级别肿瘤的患者术后病理有明显的升级风险。对于CTU诊断明确,拟行RNU的UTUC患者,术前不建议行输尿管镜活检。
肺癌患者行全身骨扫描后再行胸部SPECT/CT的获益分析
汪峰, 聂慧, 张汝森, 李雯, 李伟
2020, 47(18): 929-934.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20.18.911
摘要:
  目的  探讨肺癌患者行全身骨扫描后再行胸部SPECT/CT在诊断骨转移中的获益价值,筛选出SPECT/CT的最佳可获益人群。  方法  选取2019年1月至2019年10月150例于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常规行全身骨扫描和胸部SPECT/CT的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全身骨扫描和胸部SPECT/CT的诊断结果、病灶数量变化、定性诊断及随访结果,将SPECT/CT的获益程度分为无获益、一般获益和显著获益。收集所有患者的一般信息、临床信息和病灶影像信息,采用χ2检验分析上述变量与SPECT/CT获益程度之间的关系。  结果  按照SPECT/CT获益程度,150例肺癌患者中,无获益41例、一般获益58例、显著获益51例。通过χ2检验发现,症状、数量、分布类型、累及部位、摄取水平是SPECT/CT获益评估的显著影响因素(χ2=7.849,P=0.020;χ2=19.567,P < 0.001;χ2=17.053,P < 0.001;χ2=7.643,P=0.022;χ2=17.601,P=0.001)。  结论  对于肺癌患者全身骨扫描后是否需行胸部SPECT/CT,应进行获益预期评价。其中症状、数量、分布类型、累及部位、摄取水平是SPECT/CT获益的有效影响因素。
Ⅱ型胸部神经阻滞对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患者围术期应激反应的影响
许奎斌, 张霄蓓, 舒瑞辰, 周鹏, 赵洪伟, 王凯元
2020, 47(18): 935-938.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20.18.923
摘要:
  目的  探讨全身麻醉复合Ⅱ型胸部神经(pectoral nerves Ⅱ,PECSⅡ)阻滞对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患者围术期应激反应的影响。  方法  选择2018年1月至2019年5月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择期行乳腺癌根治术患者60例,分为全身麻醉组(G组)及全身麻醉复合PECSⅡ阻滞组(P组),每组各30例。G组常规麻醉诱导,P组麻醉诱导后超声下行PECSⅡ阻滞,分别在麻醉诱导前(T0)、手术结束时(T1)、术后24 h(T2)、术后48 h(T3)测定血清皮质醇(cortisol,Cor)、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6、IL-10及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α)水平。分析患者转入术后加强病房(postoperative intensive care unit,PICU)即刻、术后2 h、术后6 h和术后12 h的视觉模拟(visual analog scale,VAS)评分。  结果  60例患者中57例完成本研究。P组患者T1的Cor浓度(24.50±2.72)μg/dL低于G组(29.88±2.29)μg/dL,P组患者T1、T2的IL-6、IL-10及TNF-α显著低于G组(P < 0.05)。P组患者在转入PICU即刻、术后2 h、术后6 h的VAS评分显著低于G组(P < 0.05)。  结论  全身麻醉复合PECSⅡ阻滞可显著降低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患者围术期的应激反应。
28例治疗后进展肺癌重复活检的临床意义
付翠平, 黄静, 陆远, 王西华
2020, 47(18): 939-943.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20.18.949
摘要:
  目的  探讨重复活检对治疗后进展肺癌的临床意义,为制定晚期肺癌的后线治疗策略提供参考。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1月至2020年6月28例于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接受重复活检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病灶组织重复活检前后变化差异。  结果  病理类型方面,28例肺癌中,27例为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1例小细胞肺癌(small cell lung can-cer,SCLC)。治疗后重复活检结果表明,3例由腺癌转变为SCLC,转化时间为18~41个月;另有3例腺癌出现肉瘤样分化。驱动基因方面,2例重复活检后出现变化,其中1例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阴性患者化疗后出现EGFR 19外显子缺失,1例EGFR 19外显子缺失患者经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EGFR-TKI)治疗后出现EGFR T790M耐药突变。  结论  肺癌治疗进展后对病灶组织及时进行重复活检,是正确评估病灶组织病理及驱动基因变化、选择新的治疗方案的重要保证。
调强放疗对肺癌患者心电图心肌酶谱及B型利钠肽的影响
陈情, 李越, 颜若难
2020, 47(18): 944-948.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20.18.970
摘要:
  目的  探讨调强放疗(intensity modulated radiation therapy,IMRT)对肺癌患者心电图、心肌酶谱及B型利钠肽的影响。  方法  回顾性分析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2013年6月至2015年6月接受IMRT的肺癌患者203例,比较分析放疗前、放疗后1个月、2个月及3个月的心电图、心肌酶谱及B型利钠肽的变化,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对可能引起上述指标异常的临床因素进行分析。  结果  放疗后心电图异常率52.1%,大多发生在放疗后第1个月,以ST-T改变为主,IMRT后患者心电图ST-T改变较放疗前的发生率明显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01);放疗后心肌酶谱和B型利钠肽异常率分别为39.9%和4.9%,放疗后2个月肌酸激酶、肌酸激酶同工酶及B型利钠肽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34,P=0.045,P=0.012)。肿瘤大体分型、治疗方式及放疗总剂量是影响肺癌患者放疗后心电图改变的独立危险因素;放疗总剂量是影响心肌酶谱及B型利钠肽改变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肺癌IMRT可导致心电图、肌酸激酶、肌酸激酶同工酶及B型利钠肽异常,其异常程度与放疗总剂量密切相关。
国家基金研究进展综述
冷冻消融免疫效应的研究进展
段桦, 王丹, 连岩岩, 周天, 胡凯文, 姜敏
2020, 47(18): 949-954.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20.18.810
摘要:
冷冻消融术是一种肿瘤微创治疗,具有局部消瘤作用确切、不良反应小、安全性高等优势,并能激发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甚至诱导远处病灶消失即远位效应,因此具有局部和全身双重治疗效应。然而,冷冻消融引起的免疫效应可能出现免疫增强、免疫无应答或免疫抑制,这与癌症类型、坏死/凋亡比例、冷冻范围、冷冻速率、冷冻数量等密切相关。冷冻消融可增大坏死/凋亡比例,联合细胞过继疗法、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免疫检查点抑制剂、Toll样受体激动剂能够增强全身性免疫效应。然而,如何利用、加强冷冻消融的远位效应仍然是治疗肿瘤,尤其是晚期肿瘤的关键。
综述
ARID1A基因突变或失表达介导肿瘤发生的机制及其在胃癌免疫治疗中的价值
王璇, 刘宝瑞, 魏嘉
2020, 47(18): 955-960.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20.18.740
摘要:
AT丰富结合域1A(AT-rich interactive domain 1A,ARID1A)是染色质重塑复合体SWI/SNF(SWItch/Sucrose non-ferment-able)的一个亚基,它是所有肿瘤中突变最频繁的染色质调节因子之一,这些突变大部分是移码或无义突变。ARID1A是一个抑癌基因,它的突变或失表达可能从不同的途径导致肿瘤的发生发展。同时,ARID1A突变或表达缺失与胃癌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1(programmed cell death-ligand 1,PD-L1)高表达、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阳性、微卫星高度不稳定性(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high,MSI-H)、高肿瘤突变负荷(tumor mutation burden,TMB)及较多的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umor infiltrating lymphocytes,TILs)相关,且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s,ICIs)可以明显延长ARID1A缺失的肿瘤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本文就ARID1A基因突变或失表达导致肿瘤发生可能途径及其与胃癌免疫治疗的关系进行综述。
肠道菌群与原发性肝癌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陈默, 刀永祥, 王君
2020, 47(18): 961-964.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20.18.765
摘要:
原发性肝癌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具有发病率高、病死率高等特点。肠道菌群可以通过LPS-TLR4途径参与肝癌的发生发展,而病毒性肝炎(如HBV感染)、肥胖和肠道菌群失调等多因素作用下可进一步加剧肝癌的病情,菌群失调与肝癌的发生发展是一个相互作用、恶性循环的过程。益生菌是一类对机体有益的活性微生物,可以改善病毒性肝炎、肝硬化病情,加强肝肠固有免疫,降低毒物致癌性,从而预防肝癌的发生;还可以通过刺激消炎物质分泌、抑制肿瘤内Th17细胞水平和增强抗肿瘤免疫反应来发挥抗癌作用,为肝癌的防治提供了新的方法。本研究对肠道菌群与肝癌相关性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侵袭性血管黏液瘤研究进展
林雪梅, 王琼
2020, 47(18): 965-968.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20.18.935
摘要:
侵袭性血管黏液瘤(aggressive angiomyxoma,AA)是一种少见的、通常发生在生育期女性外阴和盆腔等部位的间叶源性肿瘤。虽然具有局部浸润和局部复发的生物学行为特点,但目前的观点认为其并非恶性肿瘤。2003年第3版和2013年第4版世界卫生组织(WHO)肿瘤分类将其纳入骨和软组织肿瘤类别,并将其划入分化不确定的肿瘤类型。迄今为止国内外报道的AA病例数已超过350例,这些报道均以病例报告并文献复习的形式为主。本文将结合最新文献就AA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腹膜后脂肪肉瘤的多学科治疗现状
齐峰, 戴朝六
2020, 47(18): 969-972.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20.18.753
摘要:
腹膜后脂肪肉瘤是腹膜后间隙的恶性间叶源性肿瘤,其发病率较低,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明确,影像学和病理学表现多样,恶性程度高低不等。目前腹膜后脂肪肉瘤主要依赖手术切除,但复发率高,复发速度快,严重影响预后。近年来放疗、化疗、靶向治疗等手段开始应用,免疫治疗等新理念也逐渐兴起,形成了以手术为主体、多学科治疗相结合的综合治疗体系,现对腹膜后脂肪肉瘤的多学科治疗现状予以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