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  第47卷  第7期

指南与共识
江苏省成人癌症疼痛诊疗规范(2020年版)
冯继锋
2020, 47(7): 325-333.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20.07.253
摘要:
临床研究与应用
应用放射组学和剂量学特征预测食管癌放射治疗后的两年生存情况
杨成文, 冯远明, 李铭, 郭露, 王伟
2020, 47(7): 334-337.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20.07.312
摘要:
  目的  使用放射组学与剂量学特征参数,建立机器学习预测模型,预测食管癌患者放射治疗后两年的生存情况。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接受放射治疗的食管癌患者共579例。从食管癌患者的放射治疗计划中提取GTV的放射组学和剂量学的特征,使用最大相关最小冗余与人工方法对特征参数进行筛选,分别选取14项放射组学和14项剂量学特征,并将特征变量进行标准化归一至[0, 1]范围。建立支持向量机、逻辑回归和随机森林等机器学习模型,先使用14项放射组学特征,再使用28项放射组学和剂量学混合特征参数进行训练和测试,来预测食管癌放射治疗患者的两年生存情况。  结果  仅使用放射组学特征预测放射治疗后两年生存情况时,支持向量机、逻辑回归和随机森林模型的准确率分别为84.98%、85.92%和84.51%。使用放射组学和剂量学的混合特征参数进行预测时,支持向量机、逻辑回归和随机森林模型的准确率分别为86.32%、83.02%和90.01%。在放射组学特征参数基础上,增加剂量学特征,支持向量机和随机森林模型的预测准确性得到有效提高。  结论  针对支持向量机和随机森林模型,使用放射组学和放射治疗剂量学特征参数放射治疗,可有效提高对食管癌患者放射治疗后两年生存情况预测评估的准确性。
KIF23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纪知语, 密奥宁, 李蒙蒙, 李全营, 秦长江
2020, 47(7): 338-343.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20.07.113
摘要:
  目的  探讨KIF23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方法  分析TCGA数据库中KIF23 mRNA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分析2010年2月至2013年2月于河南大学淮河医院行手术治疗的116例结直肠癌组织标本及患者临床病理资料,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KIF23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分析其与临床病理参数及预后的相关性。  结果  TCGA数据库分析结果表明,癌组织中KIF23 mRNA表达水平增高(P < 0.05)。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结果提示61.2%(71/116)的结直肠癌组织中KIF23蛋白表达阳性。KIF23蛋白表达与T、N、M及TNM分期有相关性(P < 0.05)。Kaplan-Meier生存分析提示与低表达KIF23相比,高表达KIF23患者的总生存时间、无复发生存时间显著缩短(P < 0.05)。Cox回归分析提示KIF23是影响结直肠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KIF23在结直肠癌中高表达,可能成为预测结直肠癌患者发生发展及预后的分子标记物。
早期复发  进展滤泡性淋巴瘤的预后及危险因素分析
卢可, 韩雪, 张会来
2020, 47(7): 344-349.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20.07.369
摘要:
  目的  探讨滤泡性淋巴瘤(follicular lymphoma,FL)患者中确诊后24个月内疾病进展(progression of disease within 24 months,POD24)的发生率、预后价值及危险因素。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5年12月于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接受化疗的140例初治FL患者的临床及随访资料,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其中75例治疗前肿瘤组织中Myc、Bcl-2和Bcl-6等的表达情况。采用Kaplan-Meier曲线及Cox回归模型分析POD24对预后的影响,应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POD24的危险因素并构建预测模型。  结果  140例初治FL患者中有42例(30%)发生POD24。Kaplan-Meier分析示,POD24组的总生存(overall survival,OS)显著差于非POD24组(P < 0.001);Cox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显示,POD24为OS最显著的独立预后因素(HR=8.386,P < 0.001)。一线治疗方案校正的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脾脏受累、FL国际预后指数(follicular lymphoma international prognostic index,FLIPI)≥3分、β2-MG>正常值上限、Ki-67高表达、MUM-1阳性是POD24的危险因素(均P < 0.05);多因素分析显示,FLIPI≥3分、MUM-1阳性为POD24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 < 0.05)。对比FLIPI和FLIPI联合MUM-1(FLIPI-M)对POD24的预测效能发现,后者的敏感性(80% vs.68%)及准确性(71% vs.69%)均较前者有所提高,但特异性稍低(66% vs.70%)。  结论  POD24为显著的FL不良预后因素,在本院初治FL患者中的发生率为30%。脾脏受累、FLIPI≥3分、β2-MG>正常值上限、Ki-67高表达及MUM-1阳性为POD24的危险因素,其中FLIPI≥3分、MUM-1阳性为独立危险因素。FLIPI联合MUM-1预测POD24的敏感性和准确性均较FLIPI有所提高,具有临床实用价值。
癌情报告
中山市小榄镇肝癌高危人群筛查依从性及筛查效果分析
俞霞, 程伟民, 吴标华, 季明芳
2020, 47(7): 350-353.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20.07.111
摘要:
  目的  分析广东省中山市小榄镇肝癌高危人群筛查依从性和队列人群后续肝癌患者发病情况。  方法  筛查方案参照《中国癌症筛查及早诊早治技术方案(2011年版)进行》,2012年开始对中山市小榄镇进行肝癌筛查,对ELISA法检测发现的乙肝表面抗原(hepatitis B virus surface antigen,HBsAg)阳性者,采用甲胎蛋白(alpha-fetorprotein,AFP)联合超声检查的方法开展每年两次的诊断性筛查。对肝癌高危人群进行随访,随访截至2017年12月31日。统计学分析肺癌的发病率及人群筛选依从性。  结果  初筛队列19 386人,检出HBsAg阳性者2 882人,阳性率14.9%。剔除初筛时发现的13例肝癌,实际随访高危人群2 869人。2014~2017年对肝癌高危人群连续4年进行随访,AFP检测依从性(58.9%)显著高于B超检查(57.2%)依从性(P < 0.01)。AFP检测和B超检查上半年依从性分别为62.8%和62.2%,下半年依从性分别为55.0%和52.1%,上半年依从性均显著高于下半年(P < 0.01)。整体女性筛查依从性高于男性;35~54岁男性随访依从性最低。筛查队列中HBsAg阳性人群肝癌发病率为363.5/105,显著高于HBsAg阴性人群肝癌发病率20.9/105P < 0.05),而两组人群肝癌早诊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7.9% vs.47.4%,P>0.05)。B超高依从组和HBsAg阳性组中肝癌患者生存率分别高于低依从组和HBsAg阴性组(P < 0.05)。  结论  筛查队列依从性和高危人群肝癌早诊率低。队列中B超检查依从性高的肝癌生存率相对较好。提高HBsAg阳性人群筛查依从性,是提高肝癌早诊率及生存率的重要途径之一。
国家基金研究进展综述
单羧酸转运蛋白家族介导乳酸转运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汪婷婷, 何永文
2020, 47(7): 354-358.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20.07.275
摘要:
单羧酸转运蛋白(monocarboxylate transporters,MCTs)为溶质运载蛋白16(solute carrier 16,SLC16)家族的一部分。MCTs的主要功能是介导质子耦连的乳酸等单羧酸类物质的跨膜转运,MCTs的异常表达与多种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MCTs可通过介导乳酸转运参与维持肿瘤细胞高糖酵解表型、酸抵抗表型及调节细胞内外pH值。此外,MCTs介导乳酸转运还能促进肿瘤血管生成以及诱导肿瘤免疫耐受。本文对MCTs介导乳酸转运在恶性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相关机制进行综述。
淋巴瘤表观遗传学靶向治疗的进展
苗昭艺, 赵智刚
2020, 47(7): 359-364.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20.07.330
摘要:
淋巴瘤是一类起源于淋巴结和淋巴组织的异质性肿瘤。表观遗传学为研究不改变DNA序列,基因表达改变可遗传的一门新兴学科。淋巴瘤的发病、进展与表观遗传异常密切相关。针对表观遗传异常的靶向药物,主要包括DNA甲基转移酶抑制剂(DNA methyltransferase inhibitors,DNMTis)、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EZH2抑制剂、PRMT抑制剂及BET抑制剂等,在淋巴瘤的靶向治疗中凸显出绝对优势。本文分析近年来表观遗传药物在淋巴瘤中的治疗进展,旨在为淋巴瘤的靶向治疗提供新思路。
单细胞测序技术在恶性肿瘤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刘慧萍, 崔恒, 昌晓红
2020, 47(7): 365-368.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20.07.323
摘要:
恶性肿瘤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具有多样性、复杂性和死亡率高等特点,已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热点与难点。异质性为恶性肿瘤的主要特征之一,影响肿瘤发生、发展、转移和治疗等。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和测序技术的不断发展,单细胞测序技术已应用于多个生物医学领域,且在分析肿瘤细胞亚群、揭示细胞异质性和研究肿瘤的发生、演变及耐药性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为探索恶性肿瘤的临床诊治和预后判断等提供新方法和新思路。本文主要对单细胞测序技术的发展及其在恶性肿瘤研究中的应用予以综述。
综述
人工智能在甲状腺癌精准化诊疗中的研究进展
李铃睿, 杜博, 陈创
2020, 47(7): 369-374.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20.07.266
摘要:
甲状腺癌近年来呈高发趋势,需要精确的信息为患者提供高效的个体化服务。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与医学的深度结合有助于提高医疗决策的智能化和精准化。本文结合目前研究主要探讨AI在甲状腺癌精准化诊疗中的研究进展,阐述了AI的概念和发展,以及精准化在甲状腺癌诊治中的意义;重点探讨AI在甲状腺癌诊断和预后预测方面的应用潜力,详细分析了超声、病理学诊断和基于传统病理参数、基因变异通路模型预后评估的机遇和挑战;对未来甲状腺癌AI研究做出展望。本文为应用AI技术进行关键信息的提取以期指导个体化治疗奠定基础。
影像组学在头颈部肿瘤诊疗中的研究进展
王毅欣, 胡宗涛, 张永康, 王宏志
2020, 47(7): 375-378.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20.07.129
摘要:
因头颈部解剖结构复杂,头颈部肿瘤的精准诊断及治疗对改善患者病情及延长生存时间十分重要。影像组学作为一种影像信息处理方式,具有无创、定量等特点,可用于头颈部肿瘤精准诊疗过程中的肿瘤分期、预测人乳头状病毒(human papilloma virus,HPV)感染状态、预测放疗相关不良反应、靶区勾画、放疗剂量雕刻、预测肿瘤预后、评估颈部淋巴结等方面。本文就影像组学在头颈部肿瘤诊疗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为临床医师制定精准的医疗决策提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