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  第48卷  第1期

基础研究
蚕丝蛋白肽对S180荷瘤小鼠免疫调节作用的研究
徐姗, 杜双双, 阎昭
2021, 48(1): 1-7.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21.01.089
摘要:
  目的  探索蚕丝蛋白肽(silk fibroin peptide,SFP)在肿瘤环境下的免疫调节作用,为临床应用提供药理学基础。  方法  构建小鼠S180皮下移植瘤模型,分为空白对照组(生理盐水),阳性对照药胸腺五肽组(TP-5,1 mg/kg),蚕丝蛋白肽低剂量组(SFP-L,300 mg/kg)和蚕丝蛋白肽高剂量组(SFP-H,600 mg/kg),腹腔注射连续给药28天。初步评价SFP的抗肿瘤免疫作用;计算免疫脏器指数,评价SFP对于荷瘤小鼠免疫系统发育的影响;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肿瘤组织中的肿瘤浸润性淋巴细胞的数量及分布情况。荷瘤小鼠特异性免疫应答的评价通过流式细胞术测定IL-2、IL-4、IL-5、IFN-γ和TNF-α的分泌水平;MTT法测定T淋巴细胞的增殖能力并计算刺激指数;流式细胞术检测CD4+和CD8+T淋巴细胞亚群的比例;绵羊红细胞免疫小鼠,观察比较小鼠血清的抗体水平。非特异性免疫应答的评价则通过测定小鼠的碳粒廓清指数,衡量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以及利用MTT法测定自然杀伤细胞的活力。  结果  SFP具有良好的抗肿瘤活性,可提高胸腺和脾脏的免疫脏器指数(P < 0.05),高剂量SFP可提高肿瘤组织淋巴细胞的浸润程度。在荷瘤小鼠的特异性免疫应答评价中,SFP可提高荷瘤小鼠血清中IL-2、IL-4和TNF-α的分泌水平以及淋巴细胞刺激指数,高剂量SFP可提高T淋巴细胞亚群的比例(P < 0.05);在非特异性免疫应答评价中,SFP可提高巨噬细胞的吞噬系数α值(P < 0.05)。  结论  SFP可保护荷瘤小鼠的免疫器官发育,促进肿瘤的局部免疫,还可通过上调特异性及非特异性免疫应答,完善荷瘤小鼠的免疫保护机制,促进荷瘤小鼠的抗肿瘤免疫应答。
临床研究与应用
直肠腺癌新辅助放化疗疗效影响因素及病理完全缓解对预后的影响
赵稳, 李智, 杜记涛, 赵卫杰, 陈广龙, 曹建, 万相斌
2021, 48(1): 8-13.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21.01.913
摘要:
  目的  探讨直肠腺癌新辅助放化疗(neoadjuvant chemoradiotherapy,NCRT)后病理完全缓解(pathologic complete response,pCR)的影响因素及pCR对生存的影响。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7年12月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收治的98例直肠腺癌NCRT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分析临床病理特征与pCR的关系以及pCR对预后的影响。  结果  98例患者NCRT后19例(19.4%)获得pCR。单因素分析显示,术前淋巴结转移情况、治疗前CEA水平、肿瘤大小、肿瘤侵犯肠壁周径程度以及KRAS基因状态与直肠腺癌NCRT后pCR相关。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显示,治疗前CEA≤5 μg/L(OR=4.095,95%CI:1.131~14.823,P=0.032)和肿瘤侵犯肠壁周径(≤1/2)(OR=3.268,95%CI:1.015~10.527,P=0.047)是影响直肠腺癌NCRT后pCR的独立因素。生存分析显示非pCR患者的3年无病生存率(disease-free survival,DFS)为71.1%,显著低于pCR患者100%(P < 0.05);两者3年总生存率(overall survival,OS)分别为100%和88.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治疗前检测CEA以及评估肿瘤侵犯肠壁周径程度有助于预测直肠腺癌NCRT后pCR率,提示两者可作为新辅助放化疗疗效的评价指标,并指导临床进行个体化治疗。与pCR患者相比,非pCR直肠癌患者DFS较短。
非高发地区初诊远处转移鼻咽癌患者生存及预后的单中心分析
谢康, 张鹏, 黄雪梅, 黄睿, 殷利, 郎锦义
2021, 48(1): 14-18.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21.01.866
摘要:
  目的  分析非高发地区初治远处转移鼻咽癌患者的生存情况及预后因素。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6月至2015年12月四川省肿瘤医院收治的91例初诊远处转移鼻咽癌患者,所有患者均接受原发灶的根治性放疗,放疗剂量为66.0~76.6 Gy(中位剂量71.0 Gy)。87例患者采用以铂类为基础的化疗方案(1~7个周期),未行化疗4例,放疗期间同步靶向治疗17例(尼妥珠单抗或西妥昔单抗)。初治时完成转移灶的局部治疗49例(放疗48例,孤立肺转移手术1例)。患者治疗结束后每3个月随访1次。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采用Cox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  结果  中位随访时间41个月。患者1、2、3年生存率分别为83.4%、58.6%、43.3%,中位生存期为32(6~87)个月。转移灶数目>3个(P=0.020)及转移灶无局部治疗(P=0.034)是患者总生存预后不良的独立影响因素。  结论  对于初诊远处转移鼻咽癌,予原发灶根治性放疗(≥66.0 Gy)剂量联合转移灶局部治疗可以改善患者生存率。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结直肠癌相关性的研究
何益信, 李颖霞, 姜利彬, 温洪涛
2021, 48(1): 19-24.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21.01.774
摘要:
  目的  探讨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与结直肠癌的相关性。  方法  分析2015年6月至2020年6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诊治的70例结直肠癌患者,选取同期于本院体检的99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应用13C尿素呼气试验检测结直肠癌组与对照组的Hp感染率。  结果  对照组Hp阳性51例,阳性率51.52%;结直肠癌组Hp阳性47例,阳性率67.14%,结直肠癌组的Hp阳性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单因素分析发现,Hp感染为结直肠癌的独立危险因素(OR=1.923,95% CI:1.019~3.632;P < 0.05)。结直肠癌患者中,高-中分化组和低分化组患者的Hp感染率分别为54.29%和80.0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临床分期为Ⅰ~Ⅱ期组和Ⅲ~Ⅳ期组患者的Hp感染率分别为52.00%和75.56%,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然而Hp感染率在结直肠癌患者的性别、年龄、部位、形态、微卫星状态及病理分型等各分组内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Hp感染可能是结直肠癌发生发展的危险因素。
转移性鼻咽癌一线化疗后替吉奥维持治疗的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
杨慧, 陆颖, 黄海欣, 胡晓桦, 黄昌杰, 刘美莲, 冯献斌
2021, 48(1): 25-29.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21.01.143
摘要:
  目的  探讨转移性鼻咽癌一线化疗后替吉奥(S-1)维持治疗的有效性、安全性及获益的分子标志物,为延长转移性鼻咽癌患者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提供新选择。  方法  选取2016年1月至2019年5月就诊于广西医科大学第四附属医院、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南宁市第二人民医院、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柳州市中医医院的一线化疗(CT)临床获益的转移性鼻咽癌患者,依照1 :1分层随机分为替吉奥维持治疗组(CT+S1)和观察组(CT),评价维持治疗的安全性及PFS获益。分析血浆EB病毒DNA(EBV-DNA)及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治疗后变化与维持治疗获益的相关性。  结果  本研究入组203例患者,中位随访时间19.8(6.1~51.3)个月,经一线化疗临床获益的可评价病例183例,其中CT+S1组88例,CT组95例。与CT组比较,CT+S1组患者的中位PFS(median PFS,mPFS)显著延长(16.2个月vs. 8.7个月,P < 0.001)。CT组中位替吉奥干预14(4~58)个疗程,主要不良反应为1级皮肤色素沉着、口腔黏膜炎、手足综合征、恶心等,经方案调整或短期治疗延迟(< 2周)患者均可耐受。入组患者EBV-DNA、SAA监测提示,一线化疗后EBV-DNA未下降至0或SAA仍有持续下降的患者可以从后续干预治疗中获益,48.5%(32/66)的患者在后续的干预治疗中出现上述指标的持续下降。仍有可评价病灶的51.2%(44/86)患者出现病灶的进一步缓解。  结论  一线化疗后的替吉奥维持治疗可改善转移性鼻咽癌患者的PFS,通过合理的用药方案调整,患者耐受性良好。血浆EBV-DNA、SAA持续下降、影像学残留的患者可能从维持治疗中获得更为显著的临床获益。
国家基金研究进展综述
甲状腺未分化癌的研究进展
徐文静, 蔡尚, 田野
2021, 48(1): 30-34.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21.01.169
摘要:
甲状腺未分化癌(anaplastic thyroid cancer,ATC)是一种罕见的甲状腺肿瘤,约占甲状腺恶性肿瘤的1%~2%,是最具侵袭性的甲状腺癌,可导致显著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高龄、男性、双侧肿瘤、局部浸润和(或)远处转移等是多数ATC患者预后欠佳因素。ATC最佳治疗方案尚未明确,目前虽以手术、放疗、化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综合治疗为主,然而治疗现状不容乐观。本文通过整理国内外ATC的相关研究,就目前的诊断、治疗方案、近期临床试验结果,以及今后的研究方向等进行综述,为ATC的诊疗决策提供参考。
综述
光动力疗法与抗肿瘤免疫治疗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
刘朝莲, 吴宏磊, 徐可, 袁泽婷
2021, 48(1): 35-39.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21.01.726
摘要:
恶性肿瘤是威胁着人类健康,且难以治愈的一种重大疾病。尽管近年来陆续出现了手术、化疗、放疗等多种治疗方式。但由于这些治疗方式普遍存在较强的不良反应及不良预后,人们不得不去探索更好的治疗方法以提高肿瘤的治疗效率和患者的适应性。光动力治疗(photodynamic therapy,PDT)是目前肿瘤治疗的重要辅助治疗手段之一。相较于传统的治疗方法,PDT侵袭性小,不易损伤正常组织;此外,它还能够有效诱导免疫原性细胞死亡(immunogenic cell death,ICD)和刺激免疫,是一种理想的肿瘤微创治疗方法。本文将针对PDT具有抗肿瘤免疫的特点,对目前PDT与抗肿瘤免疫治疗结合的一些肿瘤治疗策略进行综述。
铁死亡的代谢关联机制及其在肿瘤免疫治疗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徐丽程, 田霖丽, 刘鸣
2021, 48(1): 40-44.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21.01.967
摘要:
铁死亡作为一种新的调节性细胞死亡方式,其特征是铁依赖性的脂质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的过量蓄积。该过程与多种生物学途径相关,包括氨基酸代谢、铁代谢及脂质代谢等。目前,已知铁死亡与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和治疗关系密切,且在肿瘤免疫调节中发挥双重作用,一方面促进肿瘤细胞铁死亡以介导抗肿瘤免疫,另一方面帮助邻近肿瘤细胞免疫逃逸,促进肿瘤生长。本文就铁死亡的最新研究进行综述,期望为肿瘤免疫治疗带来新的思路。
二甲双胍在恶性肿瘤放疗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吴广博, 罗蒙
2021, 48(1): 45-49.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21.01.194
摘要:
二甲双胍(C4H11N5)是治疗2型糖尿病的主要药物。有研究显示,二甲双胍可以抑制肿瘤生长,改善恶性肿瘤患者的预后。近年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二甲双胍可以改善肿瘤细胞的放疗敏感性。然而,二甲双胍增强恶性肿瘤放疗敏感性的具体机制尚未完全阐明。本研究将对有关二甲双胍联合放疗应用的最新发现进行综述,并着重介绍其在不同肿瘤中的疗效和相关分子机制,为二甲双胍用于肿瘤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病例报告与分析
以鼻腔鼻窦转移为首发症状的肺癌误诊1例
徐涵, 曹雅杰, 周宁宁, 乔欢, 钟春生, 单磊
2021, 48(1): 50-51.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21.01.270
摘要:
克唑替尼新辅助靶向治疗ROS1阳性肺腺癌1例
钟炜祥, 韦晰凤
2021, 48(1): 52-52.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21.01.150
摘要:
霍奇金淋巴瘤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合并免疫性血细胞减少2例
刘静, 董丽华, 高雪, 李玉富
2021, 48(1): 53-54.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21.01.272
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