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  第48卷  第17期

专家论坛
胃肠道肿瘤精准治疗一体化研究体系的建设
蒋枋利, 章程, 高静, 沈琳
2021, 48(17): 865-869. doi: 10.12354/j.issn.1000-8179.2021.20201546
摘要:
中国胃肠道肿瘤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防治形势严峻。由于早筛意识差,多数患者确诊时疾病分期较晚。近年来,随着精准医疗的倡导与发展,如乳腺癌、肺癌、黑色素瘤、淋巴瘤等的精准治疗取得较大进展,但胃肠道肿瘤的精准治疗发展较为落后,主要原因在于其异质性高、分子靶点稀少、临床前研究模型缺乏、精准疗效监测和评效困难等。鉴于此,本课题组历经多年研究建立了“胃肠道肿瘤精准治疗一体化研究体系”,该体系涵盖样本库、临床前药物评价平台、临床转化研究平台和临床疗效精准动态监测模型,实现了“临床问题进入临床前研究平台探索”及“临床前成果回归至临床研究”的双向转化研究模式,直接推动了胃肠道肿瘤精准治疗发展。本文主要围绕该转化研究体系及其成功应用案例进行介绍,并对展望其未来发展方向。
腹膜癌研究历程及腹膜肿瘤学学科建设
姬忠贺, 安松林, 李雁
2021, 48(17): 870-875. doi: 10.12354/j.issn.1000-8179.2021.20210355
摘要:
腹膜癌是指在腹膜上发生和(或)发展的一类恶性肿瘤,包括原发性和继发性,是长期以来临床肿瘤学中的难题。近40年来,腹膜癌逐渐成为临床肿瘤学领域热点问题,在基本定义、基础理论、临床实践和腹膜肿瘤学学科发展等方面取得了令人欣慰的成绩。作为新兴学科,腹膜肿瘤学是临床肿瘤学实践的结晶,在知识体系建设、核心技术发展和人才团队建设等方面,取得了阶段性进展,也存在大量学术争鸣。本文旨在系统性回顾腹膜癌的研究历程和腹膜肿瘤学学科发展现状,为其全面发展提供参考。
基础研究
SIRT5通过调控G6PD促进结肠癌细胞的糖代谢及增殖
刘迪, 张秀梅
2021, 48(17): 876-881. doi: 10.12354/j.issn.1000-8179.2021.20210602
摘要:
  目的  探讨SIRT5对结肠癌细胞糖代谢和增殖的作用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以及SIRT5、G6PD在结肠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  方法  Western blot法检测SIRT5蛋白在结肠癌细胞系HCT116、HT29中的表达水平,构建SIRT5基因过表达及siRNA沉默载体分别转染到SIRT5低表达与SIRT5高表达结肠癌细胞系,葡萄糖氧化酶法、比色法分别检测培养液中葡萄糖、乳酸的含量;CCK-8实验检测细胞活力;克隆形成实验检测细胞增殖能力。RT-PCR与Western blot法分别检测SIRT5对G6PD mRNA及蛋白表达的调控;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结肠癌组织中SIRT5、G6PD的表达情况。  结果  沉默SIRT5后,细胞培养液中葡萄糖的浓度明显升高、乳酸的浓度明显降低,细胞的活性和增殖能力明显减弱;过表达SIRT5后,细胞培养液中葡萄糖的浓度明显降低、乳酸的浓度明显升高,细胞的活性和增殖能力明显增强。SIRT5正向调控G6PD的基因表达与单独转染si-SIRT5相比,共转染si-SIRT5与G6PD质粒恢复了结肠癌细胞的糖代谢及增殖能力;SIRT5、G6PD在结肠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高于癌旁组织。  结论  SIRT5、G6PD在结肠癌组织中高表达,SIRT5通过调控G6PD促进结肠癌细胞糖代谢和增殖。
长链非编码RNA FER1L4在肾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对肾癌细胞增殖侵袭和迁移的影响
雷坤阳, 谢文杰, 孙庭
2021, 48(17): 882-886. doi: 10.12354/j.issn.1000-8179.2021.20210842
摘要:
  目的  探讨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LncRNA)FER1L4在肾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在体外肾癌细胞增殖、侵袭和迁移中的作用。  方法  通过GEPIA数据库分析523例患者的肾癌组织和其中100例患者的配对癌旁组织中的LncRNA FER1L4表达,及516例肾癌患者的组织标本与其生存期之间的关系。收集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65例于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肾癌根治术患者的肾癌组织及癌旁组织标本,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everse transcription-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qPCR)检测患者的肾癌组织中的LncRNA FER1L4表达,并分析其与患者临床病理学特征的相关性。构建LncRNA FER1L4沉默肾癌786-O和OSRC2细胞株,利用CCK8、划痕、Transwell以及平板克隆实验检测LncRNA FER1L4对体外肾癌细胞增殖、侵袭及迁移的影响。Western blot检测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变化。  结果  GEPIA数据库分析结果表明,LncRNA FER1L4在肾癌的表达明显高于其癌旁组织,并且其表达与生存期呈负相关(P<0.001)。RT-qPCR结果显示,65例患者的肾癌组织中的LncRNA FER1L4表达为8.63±1.79,明显高于癌旁组织的1.84±0.95,两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肾癌组织中的LncRNA FER1L4高表达与患者肿瘤直径、肿瘤分期、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显著相关(均P<0.05)。CCK8、划痕、Transwell以及平板克隆实验结果显示,沉默LncRNA FER1L4表达后,肾癌786-O和OSRC2细胞的增殖、迁移及侵袭能力均明显减弱(均P<0.05)。Western blot检测显示,肾癌786-O和OSRC2细胞中沉默LncRNA FER1L4,Vimentin和N-cadherin表达下调,E-cadherin表达上调(均P<0.05)。  结论  肾癌中LncRNA FER1L4高表达,并且与患者的肿瘤直径、肿瘤分期、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相关。LncRNA FER1L4促进肾癌进展的作用可能部分与EMT相关。
临床研究与应用
血清同型半胱氨酸和血清胱抑素C水平与化疗疗效的相关性研究
王英英, 崔寅箫, 全建峰, 徐瑞
2021, 48(17): 887-890. doi: 10.12354/j.issn.1000-8179.2021.20210165
摘要:
  目的  探讨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血清胱抑素C(cysatin C,Cys-C)在小细胞肺癌(small cell lung cancer,SCLC)外周血中的水平及与化疗疗效的相关性。  方法  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于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治疗的无法手术的SCLC患者67例(观察组)及同期体检者60例(对照组)。观察组患者局限期26例,广泛期41例,分别于化疗前及依托泊苷联合铂类2周期化疗后,清晨空腹抽取静脉血,检测Hcy、Cys-C水平,并进行分析。  结果  观察组患者外周血Hcy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观察组与对照组Cys-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局限期与广泛期Hcy、Cys-c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局限期、广泛期分别与对照组相比,Hcy值均显著升高(均P<0.05),而Cys-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效组患者化疗后Hcy、Cys-C水平较化疗前均显著下降(均P<0.05),无效组患者化疗后Hcy、Cys-C水平较化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  Hcy与SCLC的发生呈正相关,血清Hcy、Cys-C联合检测,可以评估SCLC患者化疗疗效,观察患者病情动态变化。
早期胃癌浸润深度的主要影响因素分析及预测模型的构建
蒋潇洒, 杨倩, 魏重操, 肖彩兰, 郝宇杰, 刘奕辛, 王进海
2021, 48(17): 891-897. doi: 10.12354/j.issn.1000-8179.2021.20201680
摘要:
  目的  探讨影响早期胃癌(early gastric cancer,EGC)浸润深度的相关因素,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并评估其预测性能。  方法  选取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11年1月至2019年12月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或外科手术,且病理诊断为EGC的451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比较黏膜层组和黏膜下层组的临床病理特征,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选择变量构建预测模型,并进行内部检验评价该模型的可行性和准确性。  结果  研究共纳入EGC患者409例,其中局限于黏膜层组240例,黏膜下层组169例。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病变长径>20 mm、病变边缘隆起、溃疡、非肠化以及组织学混合型、未分化型都是病变黏膜下层浸润的独立危险因素。相比分化程度,以组织学特征联合其他危险因素构建的模型预测性能较好。在此基础上建立的预测EGC浸润深度的列线图模型,经Bootstrap法进行内部验证,其一致性指数为0.776,校正曲线显示预测的浸润深度与实际浸润深度的相关性良好。  结论  以病变大小、组织学、边缘隆起、肠化、溃疡为基础建立的相关列线图预测模型对EGC的浸润深度有较好的预测性能,具有一定的临床参考价值。
不同照射野对达完全缓解食管鳞癌患者失败模式影响的分析
沈文斌, 陈俊强, 祝淑钗
2021, 48(17): 898-905. doi: 10.12354/j.issn.1000-8179.2021.20210731
摘要:
  目的  探讨食管鳞癌患者接受不同照射野治疗后的失败模式,尤其是经治疗后达完全缓解(complete remission,CR)患者的复发及进展情况。  方法  收集2011年1月至2014年12月于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接受根治性放(化)疗的食管鳞癌患者701例,对符合入组条件的食管鳞癌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首先分析全组患者的总生存率和复发率;其次分析接受选择性淋巴结照射(elective nodal irradiation,ENI)和累及野照射(involved-field irradiation,IFI)这两组患者的复发情况及其复发部位的差异;接着分析不同治疗疗效患者复发情况及ENI和IFI两组治疗后达CR患者复发部位的差异;同时对影响全组患者出现复发的独立性因素进行多因素分析;最后对ENI和IFI两组患者的构成比进行倾向得分匹配(propensity score matching,PSM)分析,并进一步比较PSM后两组患者的复发的差异,且分析影响PSM后患者发的独立性因素。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患者1、3、5年复发率分别为27.6%、52.2%和59.4%,中位复发时间为11.6个月。IFI和ENI组复发率分别为47.3%和49.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82,P=0.670)。IFI与ENI两组患者复发部位有显著性差异(χ2=10.372,P=0.006)。IFI与ENI两组患者近期疗效有显著性差异(χ2=13.385,P=0.001);ENI和IFI中达CR患者的总体复发率(31.7% vs. 45.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167,P=0.075)、复发部位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χ2=3.457,P=0.178)。PSM分析后每组均为172例患者,两组患者总体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70,P=0.450),但复发部位有显著性差异(χ2=110.513,P=0.005);IFI与ENI两组患者近期疗效有显著性差异(χ2=7.226,P=0.027),PSM后与ENI组CR患者相比,IFI组CR患者的复发率(53.3% vs.对29.5%)显著性升高(χ2=6.145,P=0.013),且两组患者复发部位亦有显著性差异(χ2=7.467,P=0.024);近期疗效和食管癌病变部位为影响PSM后患者出现复发的独立性因素(P=0.014,0.018)。  结论  ENI与IFI患者的总治疗失败率无显著性差异,但其复发部位存在显著性差异,与IFI组治疗后CR患者相比,ENI组患者的照射野外复发率显著性下降,但野内复发率较高。最终结论需要精心设计的、更大的多中心前瞻性试验结果来证实。
国家基金研究进展综述
BRCA突变乳腺癌的临床研究进展
王斌, 杨艳芳, 姜战胜
2021, 48(17): 906-909. doi: 10.12354/j.issn.1000-8179.2021.20210196
摘要:
BRCA1和BRCA2是遗传性乳腺癌的主要相关基因。随着PARP抑制剂的临床应用,BRCA突变也成为了乳腺癌的治疗靶点。在BRCA突变乳腺癌患者中,talazoparib、veliparib、奥拉帕利、尼拉帕利等PARP抑制剂已被广泛应用在新辅助治疗、辅助治疗和晚期治疗各个阶段,治疗模式有PARP抑制剂单药、联合化疗、联合免疫治疗等多种方式。本文就BRCA突变乳腺癌的临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综 述
肠道菌群对肺癌影响的研究进展
王娅楠, 顾岩
2021, 48(17): 910-913. doi: 10.12354/j.issn.1000-8179.2021.20201453
摘要:
人体肠道内寄生着约十万亿个由500~1000不同种类组成的细菌,影响着人体消化和吸收功能、抵御感染和自身免疫疾病的患病风险,还参与药物代谢过程。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快速增长,是对人类生命威胁较大的恶性肿瘤。肠道菌群可能通过代谢或免疫等途径影响肺癌的发生,同时影响肺癌对放化疗、免疫治疗等治疗方法的疗效,但不同患者获益不一。肠道菌群在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诊断、治疗中的作用已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本研究对肠道菌群和肺癌的相关性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近距离放疗调节抗肿瘤免疫效应的研究进展
李虎子, 赵路军
2021, 48(17): 914-918. doi: 10.12354/j.issn.1000-8179.2021.20211019
摘要:
近距离放射治疗(brachytherapy,BT),包括高剂量率BT(high-dose-rate BT,HDR-BT)和低剂量率BT(low-dose-rate BT,LDR-BT),不仅能控制局部病灶,还能诱发免疫原性肿瘤细胞死亡,通过抗原交叉递呈及T淋巴细胞的活化,激活机体抗肿瘤免疫效应。本文就BT诱导肿瘤细胞的死亡和免疫性抗原的释放、促进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s)和T细胞的活化、调节淋巴细胞亚群,进而诱发的抗肿瘤免疫效应进行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