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  第48卷  第5期

基础研究
WTAP在肝母细胞瘤增殖和进展中的作用
孙贵凤, 刘丽, 张梦梅, RameshBhandari, 梁龙, 孙奋勇
2021, 48(5): 217-224.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21.05.300
摘要:
  目的  探讨RNA甲基化酶WTAP在肝母细胞瘤细胞中的生物学功能。  方法  收集2016年8月至2020年6月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手术治疗的肝母细胞瘤患者的肿瘤组织和正常对照组织13对,采用Western blot检测组织中WTAP的表达,在肝母细胞瘤细胞系中转染siRNA敲减WTAP,慢病毒包装WTAP过表达载体WTAP过表达,使用qPCR和Western blot检测敲减和过表达效率,采用CCK8实验检测细胞增殖活性,克隆形成实验检测细胞克隆形成能力,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裸鼠皮下成瘤实验检测细胞在体内的成瘤能力。  结果  WTAP在肝母细胞瘤组织中高表达(P=0.000 7);Huh6细胞(P=0.000 2)和HepG2细胞(P=0.003 0)中的WTAP表达水平与QSG-7701细胞相比显著升高,Huh6细胞(P< 0.000 1)和HepG2细胞(P=0.003 5)中的WTAP表达水平与HL-7702细胞相比也显著升高。在肝母细胞瘤细胞中敲减WTAP后,细胞增殖活性和克隆形成能力受到显著抑制,而过表达WTAP则显著增强了细胞增殖活性和克隆形成能力。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显示,Huh6细胞MOCK组的凋亡细胞百分比(10.93±0.260 3)%显著低于siWTAP-1组[(16.43±0.633 3)%,P=0.001 3]和siWTAP-2组[(20.27±0.7535)%,P=0.000 3],HepG2细胞MOCK组的凋亡细胞百分比(4.733±0.1764)%显著低于siWTAP-1组[(14.33±0.272 8)%,P < 0.000 1]和siWTAP-2组[(15.33±0.272 8)%,P < 0.000 1]。WTAP稳定敲减细胞株形成的移植瘤的体积(701±82.31)mm3显著小于对照组[(200.2±31.59)mm3,P=0.000 1];WTAP稳定敲减细胞株形成的移植瘤的重量(0.636 8±0.083 91)g显著小于对照组[(0.135 6±0.033 29)g,P < 0.000 1];WTAP稳定敲减细胞株形成的移植瘤的Ki-67阳性细胞数(108±13.05)显著少于对照组[(406±14.73),P=0.000 1]。  结论  WTAP在肝母细胞瘤细胞中发挥着促进增殖抑制凋亡的重要生物学功能,可能是肝母细胞瘤诊疗的一个潜在靶点。
125I粒子植入联合抗PD-1治疗对小鼠Lewis肺癌的抑制作用研究
曹熠熠, 李文波, 翁宇, 李佳, 陈畅, 庞华, 王政杰
2021, 48(5): 225-229.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21.05.537
摘要:
  目的  研究125I粒子植入对免疫微环境的影响,以及125I粒子植入联合抗程序性死亡受体-1(programmed cell death receptor-1,PD-1)治疗的抗肿瘤疗效。  方法  在小鼠右后肢皮下注射Lewis肺癌(LLC)细胞构建肿瘤模型,利用流式细胞术分析125I粒子植入后PD-1、程序性死亡配体1(programmed death-ligand 1,PD-L1)、Treg细胞的表达。在小鼠右后肢(原位肿瘤)和左前肢(远位肿瘤)皮下注射LLC细胞,将小鼠随机分为PBS组、抗PD-1组、125I粒子植入组和联合治疗组。绘制肿瘤生长曲线,流式分析肿瘤浸润CD4+及CD8+T细胞比例。  结果  125I粒子植入12天后PD-L1及PD-1表达上调(P < 0.01),Treg表达无显著性差异(P=0.196)。与其余各组相比,联合治疗组小鼠原位和远位肿瘤生长均受到明显抑制(均P < 0.05),肿瘤浸润CD8+T细胞比例显著增加(均P < 0.05)。  结论  125I粒子植入联合抗PD-1治疗能激活机体抗肿瘤免疫,协同抑制小鼠LLC生长。
临床研究与应用
cN0期胃癌患者术前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 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和C反应蛋白白蛋白比与术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
李石, 周杰, 赵平, 贺巧, 罗怀超
2021, 48(5): 230-234.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21.05.198
摘要:
  目的  探讨cN0期(术前影像学诊断)胃癌患者术前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to-lymphocyte ratio,NLR)、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atelet-to-lymphocyte ratio,PLR)和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与白蛋白比值(C-reac?tive protein-to-albumin ratio,CAR)等系统性炎症反应指标与患者术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并建立指数预测模型。  方法  回顾性分析四川省肿瘤医院2019年1月至12月行根治性手术切除的cN0期胃癌患者206例,按照术后病理诊断分为淋巴结转移组(grouppN+)和无淋巴结转移组(group pN0),同时选取200例同期健康体检者作为健康对照组,比较炎症反应指标之间的差异,以及NLR、PLR、CAR与淋巴结转移数、转移率、淋巴结状态等之间的关系,利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筛选cN0期胃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果  pN+组胃癌患者术前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CRP、PLR、NLR、CAR、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antigen,CEA)明显高于pN0组患者,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而pN0组与健康对照组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淋巴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和白蛋白水平的组间差异无统计意义(均P> 0.05)。术前高NLR组、高PLR组和高CAR组患者的淋巴结分期构成及淋巴结转移数量分别低于术前低NLR组、低PLR组和低CAR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肿瘤大小、浸润深度、NLR和CAR是术前诊断为cN0期胃癌患者术后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1.358、8.174、3.049和2.254。术前诊断cN0期胃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的指数预测模型表达式为h(t)=h0exp(1.358X1+8.174X2+3.049X3+2.254X4)。  结论  术前高PLR、NLR和CAR水平与患者淋巴结分期及淋巴结转移数量密切相关,术前高NLR和CAR水平是cN0期胃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影响因素。
个体化诊疗模式在胃肠道恶性肿瘤中预防中度致吐性化疗方案的临床观察
王龙, 吴朝君, 王丽曼, 洪雷, 胡新彦, 刘志敏, 范志松, 张雪, 刘嘉寅, 刘巍
2021, 48(5): 235-242.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21.05.855
摘要:
  目的  分析真实世界中化疗引起的恶心和呕吐(chemotherapy-induced nausea and vomiting,CINV)的个体化诊疗模式对胃肠道恶性肿瘤患者的CINV控制效果及对生存质量的影响。  方法  选取2018年10月至2020年10月就诊于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接受中度致吐风险化疗方案的289例胃肠道恶性肿瘤患者,按照CINV评估治疗方法分为CINV个体化诊疗组(A组)和医师选择诊疗组(B组),分析比较两组CINV控制效果及对生存质量的影响。  结果  289例患者中A组146例,B组143例。A组全程恶心(74.66% vs.34.27%,P < 0.001)、呕吐(87.67% vs.55.94%,P < 0.001)完全控制率均明显优于B组,A组急性期及延迟期恶心、呕吐完全控制率优于B组。同时,A组患者在生存质量的功能领域(躯体功能、角色功能、社会功能),症状领域(恶心呕吐、疲倦、失眠、厌食),以及总体健康状况方面均表现出显著的优势。  结论  个体化CINV诊疗模式可显著改善真实世界中胃肠道恶性肿瘤患者的CINV控制率和生存质量。
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合并BRAFV600E基因突变伴侧颈淋巴结转移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马霖杰, 王少新, 李永金, 张勇, 蒋明芳
2021, 48(5): 243-247.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21.05.420
摘要:
  目的  探讨BRAFV600E基因突变的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侧颈淋巴结转移相关危险因素,对存在基因突变高危因素的微小乳头状癌患者行侧颈淋巴结清扫的适应证进行探索。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8月于四川省肿瘤医院80例行甲状腺全切并行侧颈淋巴结清扫的微小乳头状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后均行石蜡病理切片BRAFV600E基因测序,根据测序结果分为基因突变组(A组)及基因未突变组(B组),术前年龄、性别等进行统计学分析无显著性差异(P > 0.05),探究术后侧颈淋巴结转移情况。在BRAFV600E已基因突变患者中,按侧颈淋巴结转移与否分为侧颈淋巴结转移组(C组)和侧颈未转移组(D组),分别进行性别、年龄、肿瘤直径、肿瘤位置、甲状腺功能、甲状腺球蛋白、抗甲状腺球蛋白抗体、肿瘤外侵、肿瘤多灶性、中央区淋巴结转移情况与侧颈淋巴结转移的单因素与多因素分析。  结果  80例患者中经BRAFV600E基因测序中50例有突变(A组)以及30例未突变(B组),术前年龄、性别、甲状腺功能、肿瘤位置、多灶性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术后A组侧颈淋巴结转移(60%)明显高于B组(2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4);BRAFV600E基因突变的50例微小乳头状癌患者中,C组年龄≥55岁的12例(24%)出现侧颈淋巴结转移(P=0.038)、中央区淋巴结转移伴侧颈淋巴结转移存在20例(40%)(P=0.011)、肿瘤位置位于中上份的侧颈淋巴结转移19例(38%)(P=0.049)、肿瘤直径≥7.5 mm出现侧颈转移19例(38%)(P=0.021);而性别、是否存在桥本氏甲状腺炎、甲状腺球蛋白、抗甲状腺球蛋白抗体、肿瘤外侵、多灶性情况同侧颈淋巴结转移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  结论  BRAFV600E基因突变的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患者更易发生侧颈淋巴结转移,且患者年龄 < 55岁、肿瘤直径≥7.5 mm、肿瘤位于中上份、中央区淋巴结转移是存在BRAFV600E基因突变的微小乳头状癌侧颈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
细胞减灭术联合腹腔热灌注化疗治疗恶性腹膜间皮瘤20例分析
史冠军, 夏奥, 马瑞卿, 王冰, 庞少军, 许洪斌
2021, 48(5): 248-252.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21.05.176
摘要:
  目的  探讨肿瘤细胞减灭术(cytoreductive surgery,CRS)联合腹腔热灌注化疗(hyperthermic intraperitoneal chemotherapy,HIPEC)治疗恶性腹膜间皮瘤(malignant peritoneal mesothelioma,MPM)的围手术期安全性及其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20年6月于航天中心医院接受治疗的20例MPM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评价CRS+HIPEC治疗模式安全性,通过单因素及多因素统计分析研究影响患者生存的预后因素。  结果  20例患者中男性8例,女性12例,男女比例为:1:1.5。病理结果均为MPM,病理分型为上皮型。接受CRS+HIPEC治疗后总体1、2、3年生存率分别为73.9%、58.2%和43.6%,其中肿瘤细胞减灭程度(completeness of cytoreduction,CC)达到0/1的患者3年生存率为7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性别(P=0.295),CA125异常(P=0.256),既往手术(P=0.460)以及静脉化疗(P=0.283)未见对总生存有显著影响。而年龄 > 60岁(P=0.037),CC-2/3(P=0.027),腹膜癌指数(peritoneal cancer index,PCI)≥20分(P=0.014)为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  结论  MPM是一种罕见疾病,早期诊断困难,传统治疗预后差,静脉化疗无法有效改善预后。尽早行CRS+HIPEC综合治疗安全可靠,可以明显延长患者生存。
哌柏西利联合内分泌治疗对78例激素受体阳性HER-2阴性晚期乳腺癌的疗效观察
刘宣辰, 赵伟鹏, 史业辉, 汪旭, 李淑芬, 郝春芳, 陆宁, 贾岩, 王昊天, 佟仲生
2021, 48(5): 253-257.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21.05.327
摘要:
  目的  分析哌柏西利联合内分泌治疗的激素受体(hormone receptor,HR)阳性、HER-2阴性晚期乳腺癌临床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9月至2019年12月78例于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行哌柏西利联合内分泌治疗HR阳性、HER-2阴性晚期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其疗效与安全性进行分析。  结果  78例患者的中位年龄为58岁,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为7个月,总体客观缓解率(objective response rate,ORR)为36.7%(22/60),临床获益率(clinical benefit rate,CBR)为73.3%(44/60)。既往使用解救治疗 < 2线和≥2线的ORR分别为71.4%(20/28)和6.3%(2/32),两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01)。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多因素分析显示,转移部位数目、既往解救治疗线数和是否行解救化疗是哌柏西利联合内分泌治疗疗效的独立影响因素。不良事件中的中性粒细胞减少为96.2%(75/78)最常见,3~4级占62.8%(49/78),14.1%(11/78)患者因3~4级的白细胞减少/中性粒细胞减少而调整用药剂量。最常见的非血液学不良事件是乏力,占23.1%(18/78)。不良事件引起的停药发生率为7.7%(6/78)。  结论  哌柏西利联合内分泌治疗更适合既往解救治疗线数少、未行解救化疗的患者,较后线使用有更好的疗效,且不良事件可控。
国家基金研究进展综述
类器官在肿瘤中的研究现状及应用前景
高婷, 郭瑢, 黄胜, 陈德滇
2021, 48(5): 258-263.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21.05.615
摘要:
类器官是由正常组织或肿瘤的特异性干细胞,在体外三维培养条件下,形成的三维体外细胞结构,具有自我组织形成类似于原始组织的“微型器官”的能力,能够较好地概括来源组织的特征和细胞异质性。类器官作为肿瘤研究的临床前模型,可用于药物筛选,预测患者对治疗的反应,为患者选择最合适的治疗方案。此外,还可对其进行基因修饰,用于肿瘤的发生发展和转移机制的研究。类器官这一新颖的构建技术,能够为个性化医疗提供指导,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本文就类器官在肿瘤发生发展的机制研究、药物筛选和临床治疗中的作用以及其在肿瘤微环境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综述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基因分型研究进展
祁昱, 徐晓莹, 张会来, 孟斌
2021, 48(5): 264-268.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21.05.470
摘要: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在临床特征、基因表达和治疗反应及预后方面均表现出明显异质性。目前,R-CHOP(利妥昔单抗、环磷酰胺、阿霉素、长春新碱、强的松)作为标准治疗方案已不能满足临床需要,而近年的几项基于细胞起源分型进行的R-CHOP+X临床试验均未得到预期效果。因此,亟需对DLBCL的分子遗传学异常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以探讨基于基因异常改变的基因亚型分型,从而为新的治疗方法及靶向药物的研发和选择应用提供更多的参考依据。基因检测技术在肿瘤分子病理诊断上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也为DLBCL基因分型的深入研究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支持。本文就最新的DLBCL基因分子分型进展进行综述。
病例报告与分析
同时性胰腺腺泡细胞癌合并胃腺癌1例
房甜, 梁婷婷, 邱香, 孟令桦, 王畅
2021, 48(5): 269-270.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21.05.499
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