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  第49卷  第8期

专家论坛
晚期结直肠癌新药临床试验设计及审评考虑
郝瑞敏, 夏琳, 宋媛媛, 仝昕, 赵肖, 胡文娟, 杨志敏
2022, 49(8): 379-383. doi: 10.12354/j.issn.1000-8179.2022.20220125
摘要:
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是中国恶性肿瘤发病率和死亡率均较高的肿瘤,改善患者生存状态是其重要的治疗目标。伴随新药研发进展,晚期CRC患者的总生存期不断延长,因此对临床试验设计和终点选择带来了挑战。本文将从审评角度,通过对目前晚期CRC中抗肿瘤药物的研发进展、生物标志物的研发以及临床研究设计的情况进行分析,阐述当前对晚期CRC临床试验设计与审评考虑,期望为抗肿瘤药物研发人员在晚期CRC临床试验设计和终点选择方面提供参考,提高研发效率,使患者早日获益。
临床研究与应用
术前SII-PNI评分与老年胃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关系的研究
吕景霞, 丁平安, 张志栋, 王冬, 赵雪峰, 檀碧波, 刘羽, 范立侨, 李勇, 赵群
2022, 49(8): 384-389. doi: 10.12354/j.issn.1000-8179.2022.20211699
摘要:
  目的  基于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及血小板计数的系统性炎症反应指数(systemic immune-inflammation index,SII)以及根据血清白蛋白水平和外周血淋巴细胞计数确定的预后营养指数(prognostic nutritional index,PNI),探讨术前SII-PNI评分在预测老年胃癌患者根治术后预后中的临床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5年1月于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行根治性手术治疗的327例老年胃癌患者(年龄≥70岁)临床资料,分别计算术前SII及PNI值。利用ROC曲线确定SII、PNI的最佳cut-off值,根据评分将患者分为3组,比较各组患者之间的临床病理特征及生存预后。  结果  术前SII-PNI不同评分患者中,肿瘤直径、肿瘤浸润程度(pT分期)、淋巴结是否转移、pTNM分期、脉管浸润与神经受侵发生率以及Ki-67阳性比例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Cox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组织学类型(P=0.023)、肿瘤浸润深度pT分期(P=0.016)、存在淋巴结转移(P=0.014)、肿瘤pTNM分期(P=0.001)和术前SII-PNI评分(P=0.001)是影响老年胃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术前SII-PNI评分与老年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密切相关,同时评分越高患者术后易出现并发症,而且预后越差。
垂体促甲状腺激素腺瘤中SSTR表达谱及全数字切片自动图像分析的探索性研究
崔杰, 李晓欧, 幸兵, 张明, 肖雨, 王文泽
2022, 49(8): 390-394. doi: 10.12354/j.issn.1000-8179.2022.20211134
摘要:
  目的  探索垂体促甲状腺激素(thyroid stimulating hormone,TSH)腺瘤中生长抑素受体(somatostatin receptor,SSTR)的表达以及全数字切片自动图像分析技术的应用。  方法  分析2013年1月至2019年12月北京协和医院的37例垂体TSH腺瘤的石蜡包埋组织标本及临床病理资料,利用各型SSTR1-SSTR5抗体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分别进行人工判读和全数字切片自动图像分析,比较各型SSTR表达与性别、年龄、肿瘤大小、Ki-67指数以及侵袭的相关性,并对比人工判读和软件自动分析的一致性。   结果  垂体TSH腺瘤中SSTR1、SSTR2、SSTR4和SSTR5多为2分和3分表达,其中3分占比均超过50.0%(4型SSTR占比依次分别为59.5%、78.4%、64.9%和56.8%)。SSTR1表达与侵袭呈明显负相关(人工r=-0.417,P=0.010;软件r=-0.406,P=0.013),并与SSTR2表达具有显著相关性(人工r=0.420,P=0.010;软件r=0.338,P=0.040)。各型SSTR表达的人工判读与图像自动分析结果均显示了较好的一致性。  结论  垂体TSH腺瘤肿瘤组织中SSTR1、SSTR2、SSTR4和SSTR5均有较高水平的表达,利用基于数字化全切片的图像自动分析技术可获得与病理医师人工判读相近的评估效果。
治疗前外周血炎性标志物对EGFR突变阳性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预后价值研究
许静, 马希雅, 高红军, 杨绍兴, 秦海峰, 王红, 梁伟林, 刘晓晴
2022, 49(8): 395-400. doi: 10.12354/j.issn.1000-8179.2022.20220058
摘要:
  目的  探讨治疗前外周血炎性标志物在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阳性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患者中的预后作用。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8年10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142例EGFR突变阳性晚期NSCLC患者临床资料。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确定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计数比值(neutrophil-to-lymphocyte ratio,NLR)、血小板与淋巴细胞计数比值(platelet-to-lymphocyte ratio,PLR)、系统免疫炎症指数(systemic immune-inflammation index,SII)和淋巴细胞与单核细胞计数比值(lymphocyte-to-monocyte ratio,LMR)的最佳临界值,应用Kaplan-Meier方法进行生存分析。Cox比例风险模型评估各变量的预测价值。  结果  NLR、PLR、SII和LMR的最佳临界值分别为2.60、167.32、687.39和3.13。根据最佳临界值分别将研究对象分为高值组和低值组,高NLR、PLR和SII组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median progression-free survival,mPFS)及中位总生存期(median overall survival,mOS)均显著低于低值组中相应值,高LMR组mPFS及mOS较低LMR组延长。  结论  治疗前升高的NLR、PLR、SII和降低的LMR可能与接受靶向治疗的EGFR突变阳性晚期NSCLC患者的不良预后相关。
基于外周血免疫学特征的鼻咽癌初诊远处转移风险评估模型构建
陈思皓, 何淑娅, 邵世龙, 何姗珊, 王东生, 杨牧, 张石川
2022, 49(8): 401-406. doi: 10.12354/j.issn.1000-8179.2022.20211827
摘要:
  目的  对比分析初诊鼻咽癌有远处转移和无远处转移患者治疗前外周血免疫指标及其他临床特征,建立风险评估模型早期鉴别远处转移高风险患者。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1年6月于四川省肿瘤医院231例初诊鼻咽癌患者临床病例资料及外周血免疫学指标,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与远处转移相关的临床指标,筛选独立相关因素,绘制列线图风险评估模型并进行内部验证。  结果  231例初诊患者中共48例(20.8%)患者伴随远处器官转移。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N分期、PNI指数、LDH水平、CD4/CD8比值以及NK细胞绝对数是初诊远处转移的独立相关因素(均P<0.05),据此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采用Bootstrap重抽样法进行1 000次内部验证,该模型一致性指数(C-index)及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值为0.826。Calibration校正曲线拟合良好,预测概率与实际概率之间具有较好的符合度。临床决策曲线(DCA)和临床影响曲线(CIC)进一步表明,该模型具有相对稳定的临床适用性。  结论  鼻咽癌初诊远处转移患者具有显著的外周血免疫学指标变化。根据CD4/CD8比值和NK细胞计数,结合其他临床指标,可以较好地区分转移患者和非转移患者。据此建立的风险预测模型或有助于辅助临床鉴别初诊有隐匿性远处转移患者,实现远处转移的早期干预。
国家基金研究进展综述
去泛素化酶PSMD14在肿瘤中的研究进展
段远胜, 井超, 王旭东
2022, 49(8): 407-410. doi: 10.12354/j.issn.1000-8179.2022.20211187
摘要:
泛素蛋白酶体系统(ubiquitin proteasome system, UPS)能够介导真核细胞中80%以上蛋白质的降解,对底物的蛋白稳定和功能发挥起到关键作用。作为一种重要的泛素化修饰调控因子,去泛素化酶能够从底物上切割泛素,修饰泛素链并加工泛素前体,与多种生理病理过程密切相关。其中,去泛素化酶PSMD14(proteasome 26S subunit,non-ATPase 14)位于蛋白酶体26S亚基,是一种非ATP酶组分。近年来,其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关注。本文将对PSMD14的结构、作用机制及其抑制剂在肿瘤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对肿瘤治疗的影响
俞荣, 马欢欢, 邓小博, 马斌, 马晨辉, 宋克薇, 俞阳, 王琛, 张樱, 陈昊
2022, 49(8): 411-416. doi: 10.12354/j.issn.1000-8179.2022.20211963
摘要:
2019年12月新型冠状病毒(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2,SARS-CoV-2)在全球蔓延,促使世界卫生组织宣布2019冠状病毒病(COVID-19)流行为国际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人群普遍易感SARS-CoV-2,而肿瘤患者由于肿瘤生长和抗癌治疗抑制全身免疫系统,成为更易感染并发展为重症SARS-CoV-2症状的脆弱人群。SARS-CoV-2感染后的炎症因子风暴与免疫抑制在SARS-CoV-2感染的肿瘤患者体内产生矛盾,其表现和预后及治疗结果仍未明确。本文基于现有研究文献综述,旨在了解SARS-CoV-2感染对肿瘤患者的生物学及生存预后的影响,以期为疫情期间肿瘤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短链脂肪酸抗癌机制研究进展
杨荣, 张彤心, 钱莉
2022, 49(8): 417-421. doi: 10.12354/j.issn.1000-8179.2022.20211821
摘要:
肠道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与机体的相互作用在癌症的发生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短链脂肪酸(short-chain fatty acid,SCFA)是肠道微生物酵解膳食纤维所得到的重要代谢产物,包括醋酸盐、丙酸盐和丁酸盐等,研究表明其具有明显的抗癌效应。SCFA通过作用于G蛋白偶联受体(G protein-coupled receptor,GPCR)、上调组蛋白乙酰化及巴豆酰化,促进癌细胞凋亡、周期阻滞,减弱癌细胞的转移和侵袭能力。此外,本文总结了SCFA通过增强免疫细胞功能发挥抗癌作用的机制。
基于纳米医学的光热治疗在肿瘤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何祥, 荆慧
2022, 49(8): 422-427. doi: 10.12354/j.issn.1000-8179.2022.20211687
摘要:
光热治疗(photothermal therapy,PTT)是一种非侵入性新型肿瘤治疗方式,通过利用光热转换剂(photothermal agent,PTA)在近红外光(near-infrared,NIR)外部光源照射下将光能转换为热能杀伤肿瘤细胞,与传统的手术治疗、放疗、化疗相比,PTT具有靶向性强、不良反应小等优势。快速发展的纳米医学带动了PTA的进步,且PTA作为PTT产生作用的核心部件,其水溶性、生物安全性、光热转换效率等特性直接影响了PTT的效果。此外,PTT还可以联合化疗、光动力治疗、基因治疗和免疫治疗协同治疗肿瘤。本文对PTA进行总结,并就PTT在肿瘤领域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病例报告与分析
帕博利珠单抗致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多系统免疫相关不良反应1例
郭晶晶, 张家丽, 牟迪, 王蕊, 任秀宝, 韩颖
2022, 49(8): 428-430. doi: 10.12354/j.issn.1000-8179.2022.20210586
摘要:
食管腺样囊性癌转移至双肺及足趾1例
刘尧, 孙雪梅, 刘畅, 刘月平
2022, 49(8): 431-432. doi: 10.12354/j.issn.1000-8179.2022.20220279
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