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先发表栏目展示本刊经同行评议确定正式录用的文章,这些文章目前处在编校过程,尚未确定卷期及页码,但可以根据DOI进行引用。
显示方式:
专家述评
ASCO采纳的美国病理学家协会指南: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的错配修复和微卫星不稳定性检测
董林, 应建明
2023, 50(16): 811-815.  doi: 10.12354/j.issn.1000-8179.2023.20230666
摘要(0) HTML(0) PDF(593KB)(0)
摘要:
美国病理学家协会(CAP)于2022年发布了用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的错配修复(MMR)和微卫星不稳定性(MSI)检测指南。该指南旨在解决多种癌症类型中MMR/MSI检测的相关问题,并就合适的检测方式的选择提供了建议,ASCO对其进行审核并采纳。该CAP指南中,IHC检测MMR(MMR-IHC)和(或)聚合酶链反应检测MSI(MSI-PCR)、NGS检测MSI均是结直肠癌推荐的检测方法;胃食管癌和小肠癌推荐MMR-IHC和(或)MSI-PCR;子宫内膜癌推荐MMR-IHC;上述癌种以外的其他类型癌症最佳检测方法尚未明确。肿瘤突变负荷不能作为检测错配修复缺陷(dMMR)的替代指标。若检测到符合Lynch综合征的dMMR则应告知主管医师。
专家述评
基于KEYNOTE-059/061/062研究评估帕博利珠单抗治疗微卫星高度不稳定的胃癌或胃食管结合部癌的疗效
李健, 沈琳
2023, 50(16): 816-820.  doi: 10.12354/j.issn.1000-8179.2023.20230572
摘要(0) HTML(0) PDF(755KB)(0)
摘要:
微卫星高度不稳定(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high,MSI-H)表型是一种对免疫治疗高度敏感的特殊肿瘤亚型,对抗程序性死亡受体1(programmed cell death-1,PD-1)治疗反应较好。有5% ~ 20%的胃癌属于MSI-H,需要进一步了解抗PD-1治疗在该亚组患者跨线治疗中的疗效。此事后分析纳入2期KEYNOTE-059临床研究7例(4.0%)、3期KEYNOTE-061和3期KEYNOTE-062临床研究27例(5.3%)、MSI-H晚期胃癌或胃食管结合部癌50例(7.3%)患者。三项研究中帕博利珠单抗组以及KEYNOTE-062研究中帕博利珠单抗联合化疗组患者的中位总生存期均未达到(not reached,NR)。KEYNOTE-059研究中帕博利珠单抗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和客观缓解率(objective response rate,ORR)为NR(95%CI:1.1个月至NR)和57.1%。KEYNOTE-061研究中帕博利珠单抗组和单纯化疗组的中位PFS分别为17.8个月(95%CI:2.7个月至NR) vs. 3.5个月(95%CI:2.0~9.8个月),ORR分别为46.7% vs. 16.7%。KEYNOTE-062研究中帕博利珠单抗单抗组、联合化疗组和单纯化疗组的中位PFS分别为11.2个月(95%CI:1.5个月至NR)vs. NR(95%CI:3.6个月至NR)vs. 6.6个月(95%CI:4.4~8.3个月),ORR分别为57.1% vs. 64.7% vs. 36.8%。本研究结果支持MSI-H作为接受免疫治疗的胃癌或胃食管结合部癌患者分层的有效标志物。
临床研究与应用
体脂率作为预测胃癌手术后并发症和生存率新指标的研究探讨
赵海远, 刘刚, 李阳, 刘奔, 杨万超, 赵军
2023, 50(16): 821-828.  doi: 10.12354/j.issn.1000-8179.2023.20230536
摘要(0) HTML(0) PDF(6103KB)(0)
摘要:
  目的  探究体脂率(body fat ratio,BFR)、内脏脂肪面积(visceral fat area,VFA)、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和内脏脂肪密度(visceral fat density,VFD)之间的关系,并评估其在胃癌患者术后并发症风险和生存状态评估中的可靠性。  方法  前瞻性选取2017年6月至2019年7月期间在皖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接受胃癌手术治疗的402例患者。测量BFR、VFA、BMI和VFD,并记录基本资料、临床数据、并发症和生存状况。统计分析得到BFR最佳界值,以此分组并比较差异。  结果  BFR与VFA和BMI呈正相关(R=0.784、R=0.731),与VFD呈负相关(R=−0.814),具有显著相关性(P<0.05)。BFR、VFA、BMI和VFD在胃癌术后并发症的诊断中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值均>0.7,BFR最佳截断(cut-off)值为28.95。BFR-Low组术后并发症较少,术中指标、住院时间和费用较低(P<0.05)。通过多种模型验证,发现BFR对于预测并发症具有高度的诊断意义。BFR-High组具有更好的生存期(P<0.05)。  结论  BFR与BMI、VFA和VFD密切相关。合理控制体脂率或适度增加可能有助于预防和管理胃癌手术后并发症,并提高患者的远期生存期。
临床研究与应用
术前全身炎症反应指数对中高危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预后的影响
杜君, 段鹏强, 张超, 姚欣
2023, 50(16): 829-833.  doi: 10.12354/j.issn.1000-8179.2023.20230616
摘要(0) HTML(0) PDF(943KB)(0)
摘要:
  目的  探讨术前全身炎症反应指数(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index,SIRI)对中高危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non-muscle invasive bladder cancer,NMIBC)预后的影响。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5年7月于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ransurethral resection of bladder tumor,TURBT)治疗的103例NMIBC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患者有无复发或进展分为复发组和未复发组以及进展组和未进展组。根据组间比较结果,绘制SIRI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求得最优截断值对患者进行分组。通过Kaplan-Meier法和Cox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确定影响NMIBC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  结果  SIRI值在复发患者和未复发患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93);患者的年龄(P=0.016)、性别(P=0.030)、肿瘤数目(P=0.008)、分期(P<0.001)、分级(P<0.001)、是否初发(P=0.002)、单核细胞计数(P=0.042)以及SIRI(P=0.04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根据ROC曲线确定SIRI鉴定患者术后是否出现进展的最佳临界值 ,将患者分为低SIRI组和高SIRI组,生存分析对比两组间的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5)。Cox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数目(P=0.041)、是否初发( P=0.041)及SIRI≥0.725(P=0.025)是NMIBC 患者TURBT术后PFS的独立预后因素。  结论  SIRI是影响中高危NMIBC患者进展的独立危险因素,术前SIRI对预测肿瘤分期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临床研究与应用
3D打印与常规组织的补偿膜在乳腺癌根治术后放疗中的临床应用比较
闫昱萤, 叶荣, 张薇莎, 杨星, 曹宗宝, 柯小林, 凌瑞, 李雪文
2023, 50(16): 834-837.  doi: 10.12354/j.issn.1000-8179.2023.20230652
摘要(0) HTML(0) PDF(3994KB)(0)
摘要:
  目的  通过对比3D打印与常规组织补偿膜的皮肤贴合性和关键结构剂量学指标在乳腺癌根治术后放疗中的优劣势,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方法  随机选择2018年11月至2022年12月于四川省人民医院行乳腺癌根治术后放疗患者76例,根据组织补偿膜使用情况分为3D打印组和常规组各38例。对患者体表与组织补偿膜的空气间隙进行三维重建,采用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3D打印组与常规组的空气总体积均值分别为14 685.79 mm3与 103 828.18 mm3,最大空气间隙高度均值分别为5.71 mm与 20.44 mm,3D打印组优于常规组(P<0.001)。3D打印组的靶区适形度(CI)、均匀性(HI)、患侧肺受量(V30、V20、Dmean)和靶区内皮肤剂量(V100%、V98%、V95%、Dmean)分别为0.762 9,0.106 3,22.23%、27.32%、1 514.93 cGy和95.54%、97.62%、98.78%、5 231.66 cGy,常规组的对应剂量学指标分别为0.724 9,0.124 8,24.14%、29.24%、1 588.74 cGy和92.36%、95.84%、97.92%、5 206.19 cGy,3D打印组剂量分布优于常规组(P<0.05);3D打印组的患侧肺低量体积(V5)与常规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行3D打印组患者的补偿膜贴合性和关键结构剂量学指标均优于常规组,在临床应用上表现出明显优势。
临床研究与应用
计算机断层血管造影与结肠成像及融合图像对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的临床价值
刘乃绮, 谭晓天, 闵南, 骆承龙, 刘仁武, 王朝晖
2023, 50(16): 838-843.  doi: 10.12354/j.issn.1000-8179.2023.20230458
摘要(0) HTML(0) PDF(3286KB)(0)
摘要:
  目的  探讨计算机断层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及计算机断层结肠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 colonography,CTC)及融合图像对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的临床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2月至2019年2月大连医科大学附属市中心医院收治的10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接受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50例为CTA-CTC融合组,50例为常规CT组。测量CTA-CTC融合组患者肠系膜下动脉起始处至分叉的距离及肿瘤远端至直肠末端的距离,对肿瘤的解剖定位、肠系膜下动脉分支走行及空间毗邻关系进行术前评估,并与术中所见进行对比。比较两组患者术中及术后恢复情况及3年总体生存率和3年无复发生存率。  结果  肠系膜下动脉起始处至分叉距离及肿瘤远端至直肠末端的距离与术中测量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CTA-CTC融合图像能三维立体显示肿瘤解剖定位、肠系膜下动脉、左结肠动脉、直肠上动脉、乙状结肠动脉的走行,与术中所见一致。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33,t=−2.346;均P<0.05)。两组患者淋巴结清扫数目、术中输血例数,术后并发症发生例数、术后通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3年总体生存率及无复发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  CTA、CTC及融合图像可以清晰地显示直肠癌的解剖定位、肠系膜下动脉分支走行及空间毗邻关系,有利于手术医生准确地选择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的手术方式和手术入路,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
综 述
铜死亡在肿瘤中的研究进展
岳恺, 方艳, 王旭东
2023, 50(16): 844-849.  doi: 10.12354/j.issn.1000-8179.2023.20230539
摘要(0) HTML(0) PDF(1362KB)(0)
摘要:
铜离子作为人体正常生长发育必需的微量元素,广泛参与机体各种生理过程。铜代谢异常导致细胞毒性应激而死亡。铜死亡(cuproptosis)是一种新近提出的调节性细胞死亡方式,与细胞凋亡、铁死亡及自噬等其他细胞死亡途径不同,cuproptosis与细胞内铜离子的累积和线粒体代谢相关。cuproptosis在肿瘤的发生、发展和治疗具有一定的作用。同时,铜离子载体对肿瘤细胞的毒性作用也越来越受到关注。本文对cuproptosis的发生机制及其在不同肿瘤中的最新进展进行综述,并介绍铜离子载体在肿瘤治疗方面的研究现状。
综 述
抗癌药物引发间质性肺疾病流行病学及危险因素的研究现状
李明宇, 高丽
2023, 50(16): 850-854.  doi: 10.12354/j.issn.1000-8179.2023.20230661
摘要(0) HTML(0) PDF(665KB)(0)
摘要:
间质性肺疾病(interstitial lung disease,ILD)病因复杂多样,药物性间质性肺疾病(drug-induced interstitial lung disease,DIILD)又称药物性肺炎或药物性肺毒性,受抗癌药物作用机理及不同癌症发病率等多方面影响,不同种类抗癌药物诱发DIILD发生率存在差异,并且某些抗癌药物相关DIILD的发生常预示着预后不良甚至高死亡率。然而与药物性肝肾损伤相比,药物性肺炎未引起足够的重视。目前多部专家共识对抗癌药物相关DIILD的诊断及治疗提出指导,但抗癌药物种类繁多,且治疗方案受到肿瘤类型的影响,某一类药物诱发DIILD的具体特征有待进一步阐明。本文对已发表的抗癌药物相关DIILD流行病学及危险因素进行综述,以期为进一步认识此类药物的不良事件提供帮助。
生物标志物驱动的肿瘤精准治疗新征程
徐建明, 吴小华
当前状态:  doi: 10.12354/j.issn.1000-8179.2023.20230680
[摘要](24) [HTML全文](9) [PDF 587KB](9)
摘要:
癌症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仍然呈上升趋势,我国的癌症负担更为沉重,癌症的防治任重道远。肿瘤标志性特征的演变体现了肿瘤的研究历程,为其预防和治疗提供方向。随着对肿瘤发生发展机制的了解和研究的深入,肿瘤的治疗理念和治疗模式也在不断更新,从手术、放疗、化疗等传统的治疗手段逐步向微观、精准的方向发展。免疫治疗带来新的治疗变革,成为重要的肿瘤治疗手段。以微卫星高度不稳定/错配修复缺陷(MSI-H/dMMR)为代表的生物标志物所定义的抗肿瘤疗法获批首个不限组织来源的适应症,开启了肿瘤精准治疗的新征程。期待未来开发更优的防治策略,为肿瘤患者带来更长的生存时间,更好的生活质量。
IPO5基因表达对食管癌恶性进展的促进作用
李美玉, 李晓飞, 张天爱, 郭莲怡
当前状态:  doi: 10.12354/j.issn.1000-8179.2022.20220590
[摘要](218) [HTML全文](56) [PDF 2054KB](91)
摘要:
  目的  探讨importin5(IPO5)基因的表达对食管癌(esophageal cancer, EC)进展的影响以及相关作用机制。  方法  收集2020年9 月至2022 年4 月50 例于锦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确诊为EC的患者的资料及手术标本,免疫组化验证IPO5在癌组织与癌旁组织中的表达情况,评估IPO5与患者临床信息的相关性;通过慢病毒转染构建IPO5基因沉默EC细胞模型;通过 CCK-8实验、Transwell侵袭实验、细胞划痕实验检测细胞增殖、侵袭及迁移能力;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Western blot实验检测细胞周期相关蛋白的表达及RAS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构建裸鼠皮下成瘤模型,免疫组化验证Ki-67表达。  结果  临床实验中,IPO5在癌组织的表达明显高于癌旁组织(P<0.01),并与肿瘤大小、分期及分化程度呈正相关(P<0.05)。IPO5在EC细胞中的表达高于正常食管细胞,尤其是ECA109及OE33细胞(P<0.01)。与阴性对照组相比,IPO5干扰组细胞增殖能力减弱(P<0.05)、侵袭能力减弱(P<0.01)。IPO5基因沉默后EC细胞生长周期阻滞于G2期,细胞周期相关蛋白表达减少。sh-IPO5干扰后RAS-ERK通路下游蛋白表达水平下降(P<0.05)。裸鼠成瘤实验证实敲除IPO5后肿瘤缩小(P<0.05),Ki-67表达减少(P<0.01)。  结论  IPO5在EC组织中高表达,抑制IPO5的表达对于EC细胞的生长和迁移存在显著影响,IPO5通过激活RAS-ERK信号通路促进EC的进展。
[摘要](2118) [HTML全文](461) [PDF 905 KB](358)
摘要:
[摘要](1067) [PDF 1422 KB](95)
摘要:
[摘要](1136) [HTML全文](396) [PDF 1025 KB](288)
摘要:
[摘要](250) [PDF 888 KB](97)
摘要:
[摘要](309) [PDF 1071 KB](30)
摘要:
[摘要](365) [HTML全文](94) [PDF 1016 KB](83)
摘要:
[摘要](267) [PDF 1001 KB](21)
摘要:
[摘要](260) [PDF 1248 KB](70)
摘要:
[摘要](289) [PDF 1041 KB](29)
摘要:
[摘要](248) [PDF 977 KB](16)
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