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  第31卷  第24期

显示方式:
食管鳞状细胞癌p16基因变异分析
陈丽红, 李一伟, 高凌云
2004, 31(24): 1381-1384. doi:
摘要:
目的 :通过对p16基因变异在ESCC中的临床病理意义的研究,为ESCC的临床防治提供可靠指标。 方法 :采用PCR-SSCP及DNA序列分析,检测69例ESCC的p16基因第一、二外显子突变。 结果 :69例ESCC中p16基因变异者33例(M组)与未变异者36例(N组)在淋巴结转移率和远处转移率方面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在患者年龄、性别、肿瘤长度和浸润深度方面差异无显著性(P>0.05)。 结论 :p16基因的变异可能是ESCC的晚期变化,它可作为判断ESCC恶性程度、发展及预后的一个重要指标,并且也为筛选高危临床病例提供客观依据。
NK/T细胞淋巴瘤p53和β-catenin基因突变的探讨
何艳姣, 贾心善, 青世克之, 莲井和久
2004, 31(24): 1385-1388. doi:
摘要:
目的 :探讨p53和β-catenin基因在鼻型NK/T细胞淋巴瘤的突变情况。 方法 :用PCR-SSCP和基因测序的方法检测20例鼻型NK/T细胞淋巴瘤p53基因外显子4~8,β-catenin外显子3的突变情况。 结果 :8例p53基因发生突变,突变方式主要为错义突变,G:C→A:T转换多见;6例β-catenin基因发生突变,均为错义突变。 结论 :p53基因突变可能是鼻型NK/T细胞淋巴瘤发生的生物学机制之一,但突变位点并不集中,无明显的突变热点;错义突变是鼻型NK/T细胞淋巴瘤p53和β-catenin基因突变的主要方式。
分化型甲状腺癌骨转移临床分析
金文昊, 李瑞永 金哲洙, 李学哲
2004, 31(24): 1389-1391. doi:
摘要:
目的 :探讨分化型甲状腺癌骨转移的临床特点。 方法 :选择分化型甲状腺癌骨转移病例,回顾性分析骨转移年龄、术后间隔时间、转移部位及频度、组织类型以及死亡原因等。 结果 :骨转移年龄较大,发生在40~82岁,初诊到骨转移多在10年以内;脊椎转移最多,乳头状癌以胸、颈椎转移为主,滤泡状癌转移全身骨骼,临床症状和死因多与脊椎病变有关。 结论 :分化型甲状腺癌骨转移中脊椎转移为影响其生存质量和预后的关键部位。
膀胱移行细胞癌伴前列腺腺癌3例
张彤, 徐勇, 张淑敏, 范志强
2004, 31(24): 1391-1391. doi:
摘要:
我院自2003年7月至2004年5月共收治膀胱移行细 胞癌同时伴前列腺腺癌患者3例,现报道如下。
细针穿刺细胞学诊断乳腺浸润性小叶癌的形态学分析及意义探讨
冯彬, 张慧英
2004, 31(24): 1392-1395. doi:
摘要:
null
榄香烯乳淋巴吸收途径对进展期胃癌淋巴转移的作用
汪志明, 罗奋, 陈浩
2004, 31(24): 1396-1400. doi:
摘要:
目的 :探讨榄香烯乳治疗胃癌淋巴转移的可行性及其有效性。 方法 :应用Walker256癌肉瘤细胞制备Wistar大鼠胃癌及腹腔内淋巴转移的动物模型。将实验大鼠分成对照组,口服组和胃浆膜面注射组并在治疗后6天开腹:1)观察各组大鼠胃实体瘤的大小和腹腔内淋巴转移的情况;2)分别取各组肠系膜根部肿大淋巴结行病理分级;3)应用TUNEL法测定各组转移淋巴结中肿瘤细胞凋亡率;4)应用Westernblot法分别测定各组转移淋巴结中肿瘤细胞凋亡调控基因Fas和bcl-2的表达水平。 结果 :1)口服组和胃浆膜面注射组肠系膜淋巴结转移明显小于对照组,其中胃浆膜面注射组淋巴转移最少;2)口服组和注射组肠系膜转移淋巴结病理分级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3)口服组、注射组和对照组肠系膜转移淋巴结细胞凋亡率分别为(23.7±0.2)%、(30.1±0.6)%和(5.6±0.4)%,口服组、注射组和对照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4)与对照组相比,口服组和注射组转移淋巴结中凋亡调控基因Fas表达水平上调而bcl-2表达水平下调。 结论 :口服或胃浆膜面注射榄香烯乳可诱导胃癌转移淋巴结中肿瘤细胞的凋亡,对预防和治疗胃癌淋巴转移具有一定的疗效。
双侧听神经纤维瘤1例
邱炜, 常会民
2004, 31(24): 1400-1400. doi:
摘要:
患者,女,17岁。因双侧听力进行性下降2年余,于 2003年5月23日收入院。自幼躯干和四肢可见多处色素斑 和大小不等的皮肤结节,近2年来听力出现明显进行性下降,以左侧为甚,1个月来出现头痛、恶心及呕吐等症状。体格 检查:躯干及四肢可见多处色素斑和大小不等的皮肤结节, 行走步态不稳。左耳听力完全丧失,右耳听力大部分丧失,双 侧额纹,鼻唇沟,口角对称。右侧锥体束(+)视力正常,智力发育正常。
国产奥沙利铂为主的联合化疗治疗51例晚期大肠癌疗效观察
陆仰东
2004, 31(24): 1401-1403. doi:
摘要:
目的 :观察含国产奥沙利铂(L-OHP)的联合方案治疗晚期大肠癌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 方法 :51例晚期大肠癌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A组(治疗组):L-OHP130mg/m2,静滴第1天,亚叶酸钙(CF)200mg/m2,静滴第1~5天,氟脲嘧啶脱氧核苷(FUDR)400mg/m2,静滴第1~5天,21天为一个周期;B组(对照组):CF200mg/m2,静滴第1~5天,FUDR400mg/m2,静滴第1~5天,21天为一个周期。2周期后评定疗效。 结果 :A组26例患者有效率46.2%,不良反应主要为感觉神经毒性,恶心,呕吐和白细胞下降;B组25例患者有效率12.0%,不良反应主要为恶心、呕吐和白细胞下降,无神经毒性。 结论 :国产L-OHP联合CF+FUDR方案较CF+FUDR方案疗效提高,患者耐受良好,是治疗晚期大肠癌安全有效的方案。
吡柔比星及拓僖联合应用化疗栓塞治疗原发性肝癌
佟小强, 邹英华, 李槐, 杨仁杰, 李长青, 王少斌, 何山, 冯永毅
2004, 31(24): 1404-1406. doi:
摘要:
目的 :研究拓僖R(HCPT)与吡柔比星(THP)联合用于肝癌TACE治疗的安全性及有效性。 方法 :302例原发性肝癌患者,肝功能均为A或B,KPS评分≥70分,肿瘤大小21~144mm(平均69mm),分别接受1~5次TACE治疗。 结果 :随访6~22个月(平均14.2个月),总有效率为61.6%,其中CR1.3%,PR60.3%,NC26.5%,PD11.9%。年生存率57.3%,2年生存率27.8%。 结论 :HCPT与THP联合用于肝癌TACE疗效确定,不良反应低,安全可靠。远期疗效尚待进一步观察。
现代影像诊断学在累犯血管的软组织肉瘤外科治疗中的应用
张如明, 张琥, 刘印文, 徐震球, 张闽光
2004, 31(24): 1407-1411. doi:
摘要:
目的 :探讨现代影像学在软组织肉瘤累犯血管的诊断价值和对外科治疗的指导意义。 方法 :4例软组织肉瘤手术前、后均行影像学检查。 结果 :平均随访6个月,肿瘤无复发。现代影像学诊断血管被侵犯后的手术干预率为87.5%。 结论 :CT、MRI、DSA对诊断软组织肉瘤是否侵犯血管有重要价值,并能评价受累程度,从而指导外科治疗。
以颈部转移癌为首发症状的甲状腺乳头状微癌20例分析
张文超, 赵文川
2004, 31(24): 1412-1414. doi:
摘要:
目的 :探讨以颈部转移灶为首发症状的甲状腺乳头状微癌的临床特点及诊治中的特殊性。 方法 :分析1991~2003年收治的20例以颈淋巴结转移首诊者的临床、病理及随访资料。 结果 :15例经术前淋巴结切除活检,5例经术中冰冻病理确诊,均有颈淋巴结转移,均行颈清术,转移最多在Ⅵ区。随访17例均无复发及远处转移。 结论 :出现明显颈部转移的甲状腺乳头状微癌属于进展性癌,应通过淋巴结切除活检或术中冰冻获得正确诊断并积极行联合根治手术,必要时行传统性颈淋巴结清除术。
69例食管癌淋巴结三野清扫分析
潘培川, 周紫荆, 傅朝阳, 陈文发, 李初作, 林晓东, 李建樟, 易晓滨
2004, 31(24): 1415-1418. doi:
摘要:
目的 :探讨食管癌三野清扫(3-FL)淋巴结转移,分析3-FL的重点、难点、适应证、并发症。 方法 :对69例食管癌根治性手术病例进行统计分析比较。 结果 :淋巴结转移度为4.7%,平均每例淋巴结切除数为40个,胸上、中、下三段下颈野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71.4%、12.8%、12.5%,胸野分别为64.3%、38.5%、50.0%,上腹野分别为7.0%、35.9%、62.5%,双侧喉返神经淋巴链(RLN)占阳性转移率的27.7%,胃左动脉旁淋巴结占阳性转移率的26.9%,锁骨上淋巴结占阳性转移率的12.3%,这三个部位淋巴结占阳性转移率的67.0%,为3-FL的重点,而RLN为3-FL的难点,三段食管癌下颈野淋巴结转移率有显著差异(P<0.005)。胸上、中段作为3-FL的首选适应证,3-FL的并发症与2-FL相比并无明显增多。 结论 :胸上、中段食管癌淋巴结转移清扫是3-FL的首选指征。
甲下外生骨疣2例
应锦河, 刘云建
2004, 31(24): 1418-1418. doi:
摘要:
例1,男,17岁。右踉趾肿块2年,于1999年4月3日 来院就诊。查体:右W母趾远节背侧可见一 2.0cmx2.0cmx0.5cm 大小突出皮肤之肿块。表面皮肤正常,无压痛,质地硬,边界 清楚且基底固定。肢端血供可,感觉正常。X片示:右X母趾远 节背侧骨干处见一 2.0cmx2.0cmx1.5cm大小蘑截状骨突出。 入院后行趾甲拔除,包嚢外肿块切除术。术中见其上软组织 与包嚢无粘连,包嚢周围无反应区,蘑菇状突出表面为烁亮 的软骨帽。术后病理诊断:骨软骨瘤。随访5年无复发。
EGFR定量与乳腺癌生物学特征关系的探讨
徐卫云, 陈立, 李云春, 李宏江, 扬永红, 吴永红, 王安群
2004, 31(24): 1419-1420. doi:
摘要:
表皮生长因子(epidermal growth factor,EGF)通 过特异结合细胞膜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对细胞恶性转化增 殖、脉管侵袭或肿瘤性血管形成产生重要影响。本 文采用定量病理技术,探讨EGFR定量表达与乳腺 癌生物学特征的关系。
环氧化酶-2在膀胱移行细胞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王勤章, 王蓉, 丁国富, 李令勋, 张国玺, 倪钊, 李应龙
2004, 31(24): 1421-1422. doi:
摘要:
环氧化酶-2(Cyclooxygenase-2,COX-2)是前 列腺素(Prostaglandins,PGs)生物合成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限速酶,我们通过检测C0X-2在人膀胱癌组 织中的表达,探讨它与膀胱肿瘤生物学行为的关系。
颈动脉持续灌注榄香烯治疗老年多发脑转移癌的临床探讨
徐英辉, 董斌, 周洪语, 杨亦春, 侯菊生, 罗其中
2004, 31(24): 1423-1424. doi:
摘要:
我们于1991年在国内外首先应用榄香烯 (Elemene)治疗多发脑转移癌,并观察其与替尼泊甙 (VM26)的协同抗肿瘤作用。
67例高龄高度梗阻食管贲门癌内镜介入治疗经验
许孝新, 王善政
2004, 31(24): 1425-1426. doi:
摘要:
食管、贲门癌是老年人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但 因患者年龄大,就诊时间晚,多因体质衰弱或伴发其 它系统疾病失去手术和放疗机会。我们自2002年2 月至2003年12月,为67例高龄、高度梗阻食管、贲门癌患者放置食管支架,并结合微波、内镜下局部注 药和免疫综合治疗,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宫颈癌中缺氧诱导因子-1α的表达和血管生成的关系
王劲红, 李福琴, 艾丽敏, 张丽颖
2004, 31(24): 1426-1427. doi:
摘要:
缺氧诱导因子-1 (HIF-1)是由a亚单位 (HIF-1a)和β亚单位(HIF-1β)组成的一种异源二聚体转录因子,其中HIF-1a是主要的缺氧调节亚单位,由它决定HIF-1的活性,HIF-1a对肿瘤新生血管形成的调控最为重要,而血管为肿瘤提供营养和转移的途径。近年许多学者认识到瘤内新生血管状态能为评估子宫颈癌患者的预后、指导其治疗提供新的依据。本文采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 HIF-1a在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并计数肿瘤组织中微血管密度(MVD),探讨HIF-1的表达和MVD两者之间的相关性及其与宫颈癌临床病理因素之间的关系。
Ⅰb~Ⅲa期非小细胞肺癌术后辅助化疗的进展
钱正子, 王华庆, 张熙曾
2004, 31(24): 1428-1430. doi:
摘要:
肺癌是危害人民生命健康的常见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及死亡率居我国大中城市肿瘤之首位,也是世界人类的最主要死亡原因。由于肺癌患者发病 年龄较大,常合并多器官系统疾病,且肺叶或全肺切 除术后对化疗耐受性差,再加之早期关于术后辅助 化疗临床研究成功的报道不多,因而对非小细胞肺 癌(NSCLC)的术后辅助化疗一直存在争议。本文 通过对近年来国际间几项重要的术后辅助化疗研究 的剖析并结合2004年美国临床肿瘤年会(ASCO)公 布的最新研究进展,以期为我国肺癌临床实践给予正确的引导。
左侧阔韧带恶性间皮瘤破裂1例
李敏, 闫平, 孙金海, 孙春荣
2004, 31(24): 1430-1430. doi:
摘要:
恶性腹膜间皮瘤(MPM)是一种高度恶性肿瘤, 很少见,预后极差。来源于阔韧带前、后叶腹膜,位于女性阔 韧带这一特殊部位的MPM,目前国内外尚未见报道。其发生于女性盆腔,肿瘤产生大量血性积液,形成大的阔韧带内血 肿,不累及子宫和附件,临床表现为腹部及盆腔包块,肿物较 大时可发生破裂出现下腹痛症状。由于临床表现不典型,术前检查特异性不高,易与妇科肿瘤、后腹膜原发性肿瘤相混 淆。术中探查有助于初步鉴别,肿物局限于阔韧带内,不累及 附件和子宫,可与妇科肿瘤鉴别;病变不深及后腹膜间隙,可 与后腹膜原发性肿瘤相鉴别。但本病极易误诊为阔韧带子宫 内膜异位症(1)或阔韧带自发性血肿等阔韧带良性肿物,临 床需要注意切除肿物快速冰冻病理检查确诊,决定手术范 围,避免二次开腹手术。治疗以手术为主辅以化疗或放疗,彻底切除病灶和子宫及同侧附件,术后给予有效的腹腔化疗和 IAP静脉化疗,有望改善预后。
前列腺移行细胞癌2例
周启筑, 刘晓勤, 冯进, 李皓
2004, 31(24): 1431-1431. doi:
摘要:
前列腺恶性肿瘤中95%以上为腺癌,移行细胞癌比较少见,国内报告不多。我院30年来仅有2例前列腺癌病理检查证实为前列腺移行细胞癌,现报告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