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  第34卷  第14期

显示方式:
TRAIL诱导神经母细胞瘤细胞凋亡中Caspase 8活性的变化
陆春伟, 佟海侠, 张继红, 张锦华
2007, 34(14): 781-784. doi:
摘要:
目的 :探讨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TRAIL)诱导神经母细胞瘤细胞株CHP212细胞凋亡过程中Caspase 8活性的变化。 方法 :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TRAIL、Caspase 8抑制剂(zIETD-FMK)+TRAIL对CHP212细胞的诱导凋亡作用:应用比色法测定Caspase 8相对活性;应用透射电镜对凋亡细胞进行形态学观察。 结果 :CHP212细胞对TRAIL的诱导凋亡作用敏感,存在剂量依赖性。随TRAIL作用时间的延长,Caspase 8活性逐步升高,于作用16h达高峰;不同浓度TRAIL处理组Caspase 8相对活性随浓度增加而递增。zIETD-FMK能阻断Caspase 8的活化而抑制TRAIL对CHP212细胞的诱导凋亡作用。透射电镜可见到典型的细胞凋亡特征。 结论 :TRAIL通过Caspase 8信号传导通路诱导CHP212细胞凋亡并伴随Caspase 8活性增高。
原发性膀胱类癌1例
张建雷, 许长起
2007, 34(14): 784-784. doi:
摘要:
患者男性,67岁。因无痛性肉眼血尿1个月余,于2006年12月29日入院。查体:以往有高血压及冠心病史多年;BP 22/14kPa;临床检验除镜下血尿外其他化验均无异常;B超和CT提示膀胱内占位性病变;膀胱镜检查视野不清未发现肿物。
DN-hTERT对MCF7细胞端粒酶活性及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
饶耀剑, 刘慧娟, 王拥军, 奚玲
2007, 34(14): 785-788. doi:
摘要:
目的 :观察端粒酶逆转录酶负突变体(DN-hTERT)对乳腺癌细胞MCF7端粒酶活性和恶性表型的抑制作用。 方法 :将带DN-hTERT基因的真核表达载体(DN-hTERT-IRES2-EGFP,DN)、IRES2-EGFP空载体(Ⅰ)通过脂质体2000(lipofectamine2000)介导转入MCF7细胞,以G418进行稳定筛选,得到阳性克隆;倒置荧光显微镜观察转染细胞的生长情况;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转染细胞hTERT mRNA的表达;TRAP-ELISA方法检测转染细胞端粒酶活性;流式荧光原位杂交法(FLOW-FISH)检测转染细胞端粒长度的变化;裸鼠肿瘤细胞移植观察转染细胞动物致瘤率。 结果 :MCF7细胞转染DN-hTERT后生长受到抑制;转染DN-hTERT的MCF7细胞(MCF7/DN) hTERT mRNA表达升高;TRAP-ELISA检测MCF7/DN细胞端粒酶活性(2.36±0.12)与转染空载体MCF7细胞(MCF7/I)(3.32±0.14)比较显著降低(P<0.05);反应端粒长度的荧光强度差比较中,MCF7/DN细胞(13.89±0.23)比MCF7/I(19.87±0.36)低,转染DN端粒长度出现缩短;裸鼠肿瘤细胞移植,2周动物致瘤率MCF7/DN为0,与MCF7/I的35%比较有极显著意义(P<0.01)。 结论 :DN-hTERT能特异性抑制MCF7细胞生长和端粒酶活性。
卵巢癌细胞和脐血树突状细胞融合瘤苗抗肿瘤免疫效应的初步研究
李金凤, 张震宇, 王淑珍, 刘晋玮
2007, 34(14): 789-793. doi:
摘要:
目的 :将脐血来源的树突状细胞(DC)与人卵巢癌细胞株SKOV3细胞相融合,获得SKOV3/DC融合细胞,分析其生物学特性及体外诱导抗卵巢癌肿瘤免疫的能力。 方法 :1)将用pKH26红色荧光染料标记脐血来源的DC后,聚乙二醇法(PEG)融合DC与人卵巢癌细胞株SKOV3细胞,流式细胞仪分选融合细胞。2)应用细胞培养技术、流式细胞术及光学显微镜检测SKOV3/DC的生长特性和形态学特征;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法观察融合细胞体外刺激混合淋巴细胞反应的能力及诱导特异性肿瘤免疫的能力。 结果 :1)DC和SKOV3按10:1比例融合,融合率约为8.5%。融合细胞可在体外缓慢增殖,CA125抗原及CD1a、CD80、CD86、HLA-DR、MHC-I分子表达阳性。2) SKOV3/DC在体外能有效的激发混合淋巴细胞增殖反应,可明显激活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对卵巢癌细胞株SKOV3有特异性杀伤效应。 结论 :利用PEG法制备的SKOV3/DC融合细胞兼具两种亲本细胞的部分特性,在体外能够诱导特异性抗肿瘤免疫。本研究将SKOV3/DC作为肿瘤疫苗,为其在卵巢癌主动免疫治疗研究中的进一步应用打下了基础。
bFGF和celecoxib对胃癌BGC-823细胞株生长的影响及其机制
聂海祺, 孙黎光, 叶丽平
2007, 34(14): 794-797. doi:
摘要:
目的 :探讨bFGF和celecoxib对人胃癌BGC~823细胞增殖及凋亡的作用及对COX-2、NF-κB、VEGF蛋白表达的影响。 方法 :bFGF和celecoxib作用于BGC-823人胃癌细胞后,MTT比色法测定细胞的增殖,使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率,荧光显微镜观察细胞凋亡形态,应用Western印迹分析法检测COX-2、NF-κB和VEGF蛋白的表达。 结果 :25ng/ml bFGF对BGC-823细胞有促增殖作用,能增强COX-2、NF-κB、VEGF蛋白表达,呈时间依赖性(P<0.01)。不同浓度的celecoxib对BGC-823人胃癌细胞均有增殖抑制作用,并能促进细胞凋亡,使COX-2、NF-κB、VEGF蛋白表达明显减弱,呈浓度依赖性(P<0.01)。 结论 :bFGF对BGC-823细胞具有促进增殖和COX-2、NF-κB、VEGF蛋白表达的作用。celecoxib对BGC-823细胞具有促进凋亡和抑制COX-2、NF-κB、VEGF蛋白表达的作用。COX-2、NF-κB、VEGF之间具有相关性(r分别为0.852、0.908、0.930,P<0.01)。
子宫内膜癌DNA错配修复基因hMSH2表达的研究
朱艳宾, 薛凤霞, 王颖梅, 刘增佑
2007, 34(14): 798-802. doi:
摘要:
目的 :探讨DNA错配修复基因hMSH2的表达与子宫内膜癌的关系。 方法 :选取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1981年1月~2001年12月间住院手术子宫内膜癌104例和正常子宫内膜35例(增生期17例,分泌期18例)及8例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组织标本,采用免疫组化SABC法检测组织中hMSH2基因蛋白表达情况,并对hMSH2蛋白表达与子宫内膜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进行分析。 结果 :子宫内膜癌、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正常子宫内膜增生期和分泌期hMSH2表达缺失率分别为68.3%、4/8(50.0%)、5.9%和5.6%,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和子宫内膜癌组织hMSH2表达缺失率无明显差异(P=0.294),但明显高于正常增生期及分泌期子宫内膜;子宫内膜样腺癌、腺鳞伴鳞状上皮分化、透明细胞癌和浆液性癌hMSH2表达缺失率分别为73.3%、2/8、2/4和1/2,子宫内膜样腺癌中hMSH2基因表达缺失率明显高于其它组织学类型(P=0.035)。hMSH2表达阴性和阳性者5年生存率分别为80.0%、52.0%,10年生存率分别为78.0%、32.0%,hMSH2基因表达阴性者生存率明显高于阳性表达者。 结论 :子宫内膜癌扣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中hMSH2基因表这缺失率相似,hMSH2表达缺失可能与子宫内膜癌发生早期有关。hMSH2基因表达缺失与子宫内膜癌组织学类型中的子宫内膜样腺癌有关,hMSH2基因表达缺失者预后较好。
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并肾静脉及下腔静脉瘤栓1例
薛学义, 魏勇, 郑清水, 罗义麒
2007, 34(14): 802-802. doi:
摘要:
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合并肾静脉和下腔静脉瘤栓临床罕见,我院于2003年8月收治1例,现报告如下.
进展期胃癌术后自身CIK细胞和树突状细胞联合治疗的临床观察
巩新建, 刘军权, 李玺, 王涛, 冯霞, 陈复兴
2007, 34(14): 803-806. doi:
摘要:
目的 :评估进展期胃癌术后用CIK细胞联合树突状细胞(DC)治疗的疗效。 方法 :将110例进展期胃癌术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1)细胞免疫治疗组52例:常规诱导培养患者自身CIK和DC,再将培养的自身CIK细胞回输,DC给予患者腹股沟、腋下浅表淋巴结内和淋巴结附近皮下注射以及静脉回输;患者1个疗程接受CIK细胞总数在1.1~8.0×1010之间,DC总数在3~7×107之间。每周回输CIK细胞2次,8~12次为1个疗程,3~6个月后行第2次治疗:每例患者每个疗程接受3~5次成熟DC注射。2)化疗组58例:全部采用CF+5-FU+ADM+DDP方案,3例治疗2个周期,6例治疗3个周期,49例治疗4个周期以上。 结果 :细胞免疫治疗组(Ⅰb、Ⅱ和Ⅲa)中,3年生存率为86.8% (33/38),5年生存率为78.9%(30/38),化疗组分别为65.1%(28/43)、53.5%(23/43),细胞免疫治疗组生存率明显高于化疗组。细胞免疫治疗后患者食欲增加、疼痛减轻、睡眠改善、体重增加较化疗组明显。CEA增高患者治疗后恢复正常高于化疗组。 结论 :进展期胃癌术后的自身CIK细胞和树突状细胞(DC)联合治疗组(Ⅰb、Ⅱ和Ⅲa)3、5年生存率明显高于化疗组,细胞免疫治疗能改善患者细胞免疫功能和临床体征,无不良反应,对进展期胃癌术后防止复发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超低位直肠癌行臀大肌替代部分括约肌重建肛门
丛进春, 陈春生, 张宏, 乔雷, 戴显伟
2007, 34(14): 807-810. doi:
摘要:
目的 :对超低位直肠癌采用臀大肌替代部分括约肌重建肛门,探讨其术后的局部复发及排便功能问题。 方法 :对16例超低位直肠癌患者采用臀大肌替代部分括约肌重建肛门,术后1个月进行生物反馈治疗,分别在治疗前、治疗后及术后1年进行直肠肛管向量测压,选择同期30例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及30例肛门功能正常的患者作为对照研究。 结果 :16例患者平均随访4.2年,无局部复发。臀大肌替代部分括约肌术的术后主观Vaizey评分和Wexner评分及客观直肠肛管向量测压结果均不如对照组(P<0.001),生物反馈治疗可以改善术后的肛门功能(P<0.001),1年后改善更加明显(P<0.001),但是无论与正常对照组还是低位前切除(LAR)对照组比较,仍然有显著性差异(P<0.001)。另外,直肠肛管反射的阳性率提高并不明显,术后1年阳性率达到31.3%。 结论 :超低位直肠癌患者采用臀大肌替代部分括约肌重建肛门由于手术适应证的选择,局部复发率低,排便功能短期内不甚理想,但是经过生物反馈治疗及长期的功能锻炼,达到比较满意程度,可以作为部分超低位直肠癌术式的选择。
吲哚胺2,3-双加氧酶在结肠癌及其区域淋巴结中的表达与临床意义
高艳芳, 彭瑞清, 伍小军, 丁娅, 万德森, 张晓实
2007, 34(14): 811-814. doi:
摘要:
目的 :探讨吲哚胺2,3-双加氧酶(IDO)在结肠癌及其区域淋巴结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方法 :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IDO在110例结肠癌原发灶、癌旁正常结肠上皮组织和区域淋巴结的表达,分析IDO表达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结果 :IDO在结肠癌原发灶的表达水平与癌旁正常结肠上皮组织相似,其表达强度与患者的年龄、性别、TNM分期和5年生存率无关。在无转移的区域淋巴结中,IDO主要表达于树突样细胞,区域淋巴结强表达IDO患者的5年生存率较低(31.8%)。 结论 :在结肠癌细胞转移到区域淋巴结前,区域淋巴结中IDO的表达已使其处于免疫抑制状态,从而为肿瘤转移创造了有利条件,而肿瘤细胞是否表达IDO并不影响肿瘤的转移能力。
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预后因素分析
张忠国, 王辉, 宋纯
2007, 34(14): 815-818. doi:
摘要:
目的 :探讨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外科治疗后的预后影响因素及临床意义。 方法 :分析本院1995年1月至2000年12月158例经病理证实、随诊资料完整的结直肠癌肝转移病例临床资料,对影响患者生存的12项因素进行单因素、多因素分析。 结果 :根治性切除67例(42.4%)、姑息性切除53例(33.5%)、探查术或最佳支持治疗38例(24.1%);术后化疗82例(51.9%)、术后未化疗76例(48.1%);切缘阴性132例(83.5%)、切缘阳性26例(16.5%);中位生存期41个月,5年生存率27.0%。单因素分析表明,外科治疗方式(P=0.013<0.05)、原发瘤N分期(P=0.003<0.05)、转移灶大小(P=0.037<0.05)及分布(P=0.032<0.05)和切缘(P=0.000<0.001)、辅助性治疗(P=0.041<0.05)为预后影响因素;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仅有原发瘤N分期(P=0.004<0.05)为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淋巴结转移的相对危险度为2.086。 结论 :结直肠癌肝转移的根治性切除是患者获得长期生存的有效治疗手段:对于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应恰当选择病例,力求一期根治性切除;不适合一期根治性切除者,应采用新辅助化疗手段,降级肿瘤的临床病理分期,以期提高根治性切除率,提高患者生存期。
颅内原发性孤立性浆细胞瘤1例
李春辉, 金小平, 申兴斌
2007, 34(14): 818-818. doi:
摘要:
骨外原发性的浆细胞瘤多见于上呼吸道或上消化道,颅内原发性孤立性浆细胞瘤(solitary plasmacytoma)十分罕见,现报道1例。
彩超对甲状腺乳头状微癌的诊断价值
孙岭, 张晟, 徐勇, 忻晓洁
2007, 34(14): 819-821. doi:
摘要:
目的 :探讨彩色超声对甲状腺乳头状微癌的诊断价值。 方法 :对48例甲状腺乳头状微癌的彩色多普勒声像图特征及颈淋巴结转移的特点进行分析。 结果 :根据超声图像的边界、包膜、内部回声、微钙化及颈部淋巴结的特征可以对甲状腺乳头状微癌进行诊断,超声诊断符合率72.9%。按声像图特征分为两种类型:低回声型和低晕环型。两种类型在出现毛刺征和颈部淋巴结转移上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血流程度分级、微钙化发生率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彩超可以对甲状腺乳头状微癌的诊断及手术治疗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
子宫内膜癌ⅢA期单纯腹腔液细胞学阳性术后辅助治疗的意义
马绍康, 吴令英, 高菊珍
2007, 34(14): 822-825. doi:
摘要:
目的 :评价子宫内膜癌单纯腹腔液细胞学阳性患者术后辅助治疗的意义。 方法 :回顾性分析37例单纯腹腔液细胞学阳性而无宫外转移的ⅢA期患者术后辅助治疗情况。 结果 :37例单纯腹腔液细胞学阳性患者分为3组;1)高危组包括14例深肌层浸润及4例浆液性乳头状腺癌患者;2)低危组术后辅助治疗患者9例;3)低危组术后未接受辅助治疗患者10例。术后辅助治疗包括单纯放疗、单纯化疗、放疗联合化疗。本组共有5例复发,总复发率13.5%(5/37)。术后辅助治疗者4例复发,复发率14.8%(4/27),其中2例为浆乳癌患者;术后无辅助治疗者1例复发,复发率10.0%(1/10)。寿命表法计算5年生存概率,37例患者总的5年生存率为71.5%。术后无辅助治疗者73.0%,术后给予辅助治疗者68.1%,二者无显著性差异(P>0.05)。高危组术后辅助治疗的患者5年生存率为63.4%,低危组术后辅助治疗的患者5年生存率为74.3%。具有高危因素的患者与不具有高危因素的患者相比,无论术后是否进行辅助治疗其5年生存率低,有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单纯放疗者5年生存率66.7%,术后单纯化疗者63.7%,二者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放疗联合化疗者75.0%,与单纯放疗或单纯化疗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 :子宫内膜癌单纯腹腔液细胞学阳性对预后的影响不显著,具有高危因素的患者即使术后辅助治疗其预后也较差,不具高危因素的患者术后是否进行辅助治疗对生存率无明显影响。
41例颌面部嗜酸细胞淋巴肉芽肿临床诊治
韩琳, 李克莉, 孙庚林
2007, 34(14): 826-828. doi:
摘要:
目的 :分析颌面部嗜酸细胞淋巴肉芽肿的临床特点,总结该病的治疗方法。 方法 :对41例嗜酸细胞淋巴肉芽肿患者的性别、发病年龄、临床表现、病理、实验室检查、治疗方法等方面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41例嗜酸细胞淋巴肉芽肿患者中男性多见(男:女为3.1:1),平均发病年龄39.9岁,5年以下病程占90.3%,好发于腮腺区(38.2%),放疗及手术切除均可获得满意效果。 结论 :颌面部局限性肿块,皮肤瘙痒或伴色素沉着,嗜酸细胞增高,首先考虑嗜酸细胞淋巴肉芽肿,以放疗和手术相结合的治疗方法是比较适宜的。
多排螺旋CT对诊断膀胱癌的价值
肖建宇, 叶兆祥, 贾楠, 白广鑫
2007, 34(14): 829-832. doi:
摘要:
目的 :探讨联合应用多排螺旋CT(MDCT)多种后处理技术对诊断膀胱癌的不同价值,建立完善合理的膀胱癌CT检查程序。 方法 :对临床怀疑膀胱癌患者34例进行MDCT检查,在膀胱充分充盈后,行CT平扫和增强扫描(包括动脉晚期、平衡期、排泄期)。将不同时相的数据分别应用多平面重组(MPR)及仿真内窥镜(CTVE)等后处理方式顺序观察膀胱壁各部,分别记录病变的数目、位置、大小等。评价MDCT各种图像对膀胱肿瘤的检出情况。应用SAS软件对评价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34例膀胱癌患者于CT检查1周内手术,证实58枚肿瘤,其中2例并发输尿管癌。平扫MPR、动脉晚期/平衡期MPR、排泄期MPR、CTVE、联合平衡期MPR和CTVE五种方式对膀胱癌的检出率分别为70.7%、86.2%、89.7%、87.9%、100%。平扫MPR的检出率明显低于其他四种方式(P<0.05)。平衡期MPR和CTVE两种图像相结合较其他四种方式具有更高的检出率(P<0.05)。动脉晚期/平衡期MPR、排泄期MPR、CTVE三种方式对膀胱癌的检出率无统计学差异。 结论 :膀胱MDCT检查可不进行平扫和动脉期扫描,只行平衡期、排泄期检查,扫描范围应包括全部泌尿系统,并联合应用MPR与CTVE等后处理技术,是诊断、评价膀胱肿瘤可靠、无创的方法。
肝动脉栓塞治疗26例原发性肝癌自发性破裂出血
张贵德, 姜成文, 宋希江
2007, 34(14): 833-834. doi:
摘要:
肝癌自发破裂出血是中晚期肝癌较严重的并发症,病情凶险,死亡率高。我院自1995年7月至2006年10月收治原发性肝癌自发性破裂出血26例,采用微导管超选择肝动脉栓塞治疗出血,取得良好的疗效。
术中超声引导125I放射粒子植入治疗浸润性胰腺癌26例临床观察
周正, 宋立伟, 杜云峰, 鲁克宇, 孙劲文, 贾振庚
2007, 34(14): 834-836. doi:
摘要:
我院及中日友好医院在术中超声指导下对26例手术不能切除的胰腺癌患者实施了125I放射粒子植入术,探讨一种新的姑息治疗方法。
乳腺切除术后即刻乳房再造术式的选择
曹旭晨, 李树玲
2007, 34(14): 837-840. doi:
摘要:
乳腺切除术后即刻乳房再造与二期再造相比在术后效果、患者心理、住院时间以及所需费用等方面均具有明显优势。为乳腺癌术后患者选择一个合适的即刻乳房再造方式十分必要。本文对TRAM皮瓣、双蒂TRAM皮瓣、DIEP皮瓣、背阔肌肌皮瓣、扩张器/假体置入以及背阔肌肌皮瓣联合假体置入等各种即刻乳房再造术式的适应证与禁忌症进行综述。并从肿瘤学角度针对各种乳腺癌根治术如改良根治术、保留乳头、乳晕的乳腺切除术,以及保留皮肤的乳腺切除术、保乳手术后即刻乳房再造等术式的选择策略进行讨论。
16个月幼儿乳腺纤维腺瘤1例
石爱萍, 李嗣杰, 范志民
2007, 34(14): 840-840. doi:
摘要:
患儿,女,16个月,头胎顺产儿,母乳喂养持续1年。患儿及其母亲无服用雌激素类药物史,右侧乳房肿物进行性增大6个月,于2006年5月24日来我院就诊。患儿祖母曾患乳腺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