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  第36卷  第1期

显示方式:
4 种不同检查方法在宫颈癌筛查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李瑞珍, 乌兰娜, 刘植华①, 王 倩②, 李俊华①, 李 晴①, 李 霓③, 刘志红, 石菊芳③, 张长淮, 周艳秋, 刘 彬③, 翁雷明, 吴瑞芳, 乔友林③
2009, 36(1): 1-4.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09.01.001
摘要:
目的:了解4 种不同检查方法在宫颈癌筛查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第二代杂交捕获技术(hybrid capture 2,HC-II)检测13种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 ,HPV )、薄层液基细胞学技术(Liquid-based cytology test,LCT )检测宫颈脱落细胞、醋酸肉眼检查(visual inspection with acetic acid,VIA)和阴道镜检查4 种方法对2004年11月~2004年12月深圳南山区华侨城区域15~59岁有性生活女性共1 137 例进行盲法同步宫颈癌筛查。对阴道镜检查异常或可疑异常者行阴道镜下直接活检;对HPV 阳性并且LCT ≥未明确诊断意义的不典型鳞状上皮细胞(atypical squamous cells of undetetemined sign,ASCUS ),或HPV 阴性但LCT ≥低度鳞状上皮内病变(low grade squamous intraepithelial lesion ,LSIL )的妇女再次行阴道镜下活组织病理学检查,以病理结果作为验证4种检查方法的金标准。结果:共取病理122 例。病理结果证实该人群中无宫颈癌病例:子宫颈上皮内瘤变(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 ,CIN)Ⅲ级3 例,CIN Ⅱ级11例,CIN Ⅰ级36例;慢性宫颈炎和鳞状上皮化生69例;正常宫颈3 例。人群的高危HPV 总检出率为14.0% ;LCT 阳性率为12.6% ;VIA 阳性率为12.5% ;阴道镜阳性率为13.6% 。随宫颈病变级别升高,高危HPV 感染率及LCT 阳性率均呈趋势性增加(P<0.005);VIA 和阴道镜阳性率在各级宫颈病变中无统计学差异,但在宫颈病变组阳性检出率明显高于正常宫颈组。高危HPV 对宫颈高度病变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阳性似然比和阴性似然比分别为100% 、87.1% 、87.3% 、8.8% 、100% 、7.6% 和0;LCT 以上各指标分别为92.9% 、88.4% 、88.5% 、9.1% 、99.9% 、8.0% 和8.0% ;VIA 以上各指标分别为35.7% 、96.0% 、95.3% 、10.0% 、99.2% 、8.9% 和67.0% ;阴道镜以上各指标分别为50.0% 、86.8% 、86.4% 、4.5% 、99.3% 、3.8% 和58.0% 。结论:高危HPV 检测和LCT 检查均为目前宫颈癌筛查较好的方法,VIA 和阴道镜检查敏感性较差,漏诊率高,不适合大范围筛查,但二者阴性预测值均较高,可应用于临床病例诊断。
影响脑胶质瘤术后生存时间的因素分析(附56 例随访报告)*
李 飞, 侯卫东, 李 梅, 卢佳友, 孟 辉, , 陈 志, 冯 华
2009, 36(1): 5-8.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09.01.002
摘要:
目的:了解脑胶质瘤生长部位、手术方式、病理分级和术后治疗对患者术后生存时间的影响。方法:对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2000年7 月~2007年5 月间经手术治疗的脑胶质细胞瘤患者中56例进行随访,分析肿瘤生长部位、手术切除程度、病理分级和术后治疗与患者术后生存时间的关系。结果:本组病例肿瘤位于大脑半球者48例,术后1 年生存率和3 年生存率分别为43.8% 和12.5% ,位于小脑半球者6 例,术后1 年生存率和3 年生存率分别为100% 和66.7% ,差异显著。肿瘤达肉眼全切的患者1 年和5 年生存率最高,分别为61.1% 和38.9% ,大部分切除者次之,分别为59.1% 和13.6% ,而部分切除或活检或活检者最短,分别为18.8% 和0。Ⅰ~Ⅱ星形胶质细胞瘤术后1 年和5 年生存率分别为68.8% 和28.1% ,而Ⅲ~Ⅳ级者分别为13.6% 和0。单纯手术、手术+ 放疗、手术+ 化疗、手术+ 放疗+ 化疗治疗的患者1 年生存率分别为16.7% 、63.6% 、71.4% 、78.6% ,5 年生存率分别为0、27.3% 、14.3% 、42.9% 。提示高级别胶质瘤患者的生存期短;小脑胶质细胞瘤患者术后生存时间明显高于大脑半球和丘脑区肿瘤;而手术切除肿瘤的彻底性仍是影响胶质瘤患者术后生存期最重要的因素,手术显微镜下肿瘤全切除和大部切除的术后生存时间明显优于部分切除或活检;术后放、化疗等综合治疗能显著延长患者的生存期。结论:手术方式、病理分级及术后治疗均能影响脑胶质细胞瘤患者术后生存时间,其中手术显微镜下全切和有效的术后治疗起决定作用。
肝动脉栓塞化疗不同化疗方案治疗不可切除肝癌的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
石 明, 陈继, 林小军, 陈敏山, 郭荣平, 李升平, 李锦清
2009, 36(1): 9-13.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09.01.003
摘要:
目的:经导管动脉栓塞化疗(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是不可切除肝癌的首选治疗方法,但不同化疗方案对生存率的影响尚不明确,本研究旨在探讨单用盐酸表柔比星与联用洛铂、丝裂霉素方案对生存率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方法,将肝功能良好的不可切除的大肝癌94例随机分为单药化疗组(盐酸表柔比星)、联合化疗组(联合洛铂、盐酸表柔比星、丝裂霉素),碘油化疗后使用明胶海绵阻断肿瘤供血血管。采用寿命表法计算累积生存率,Kaplan-Meier 方法计算中位生存时间,Cox 模型分析预后因素,并统计严重不良反应。结果:联合化疗组中位生存时间为15.9 个月,3、6、9、12、15、18个月累积生存率分别为91% 、79% 、75% 、61% 、51% 、31% ;单药化疗组分别为5.0 个月,78% 、47% 、35% 、24% 、24% 、24% ;两组中位生存时间(P=0.001),累计生存率(P=0.000)差异有显著性。Cox 模型多因素分析提示分组及门脉癌栓为独立预后因素。严重不良反应包括急性肾衰、Ⅲ度骨髓抑制和腹腔感染,经治疗后均康复出院,无治疗相关死亡率。结论: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治疗肝功能良好、不可切除大肝癌应用盐酸表柔比星联用洛铂、丝裂霉素优于单用盐酸表柔比星组。
葡萄球菌肠毒素联合热灌注化疗治疗100 例恶性腹水的临床研究
倪秉强, 张志红, 罗展雄, 李 旌, 陈日新, 徐艺安, 朱 州, 郑青平
2009, 36(1): 14-17.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09.01.004
摘要:
目的:探讨腹腔热灌注化疗联用葡萄球菌肠毒素(staphyloentero-toxin,SE)行热灌注生物化疗对腹盆腔晚期恶性肿瘤并发腹水的增效减毒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100 例腹盆腔晚期恶性肿瘤并发恶性腹水的患者利用随机、前瞻的方法分为对照组50例行热灌注化疗,治疗组50例行热灌注化疗联用SE。观察对腹水的治疗效果、生存期、细胞免疫的影响及毒副作用等。结果:治疗组、对照组的腹水有效率分别86.0%(43/50)及68.0%(34/50)(χ2=4.574,P=0.032),其中治疗两次后治疗组腹水的全消率占该组的82.5%(33/40),对照组为58.1%(18/31)(χ2=9.004,P=0.003)。 两组总生存期无统计学显著性差异(P=0.548)。 治疗组的KPS 改善率为84.0%(42/50),对照组为66.0%(33/50),两组改善率相比有显著差异(χ2=4.320,P=0.038);治疗组患者细胞免疫的改善作用优于对照组。治疗组与对照组的Ⅱ度以上的白细胞下降的发生率分别为8.0% 、24.0% ,有显著性差异﹙χ2=4.762,P=0.029);同时,两组Ⅱ度以上血小板下降的发生率分别为8.0% 、26.0% ,有显著性差异(χ2=5.741,P=0.017),治疗组的血小板下降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治疗组的血液毒性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腹腔热灌注化疗是治疗腹盆腔晚期肿瘤并发腹水的一个简
单、安全、经济、有效的方法,联用SE可起到增效减毒的效果,且可减少治疗次数,可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促结缔组织增生性小圆细胞瘤1 例
王海龙, 王绍山, 陈立军, 洪立立
2009, 36(1): 17-17.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09.01.005
摘要:
后程三维适形放疗结合化疗治疗67例中晚期宫颈癌的临床观察
周业琴, 马代远, 李贤富, 谭榜宪
2009, 36(1): 18-21.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09.01.006
摘要:
目的:探讨不作腔内后装治疗的中晚期宫颈癌采用后程三维适形放疗结合化疗的疗效。方法:67例宫颈癌随机分为三维适形放疗加化疗组31例(适形组)与常规放疗加化疗组36例(常规组),适形组患者均不作腔内后装治疗,先采用6MvX 线全盆腔放疗DT40Gy后采用三维适形放疗针对盆腔淋巴区及宫颈原发灶继续照射19Gy,最后再缩野针对宫颈原发灶推量,使宫颈原发灶总量达70~75Gy。常规组则采用全盆腔放疗40Gy后改为盆腔四野照射20Gy,腔内后装治疗A 点剂量30Gy/5 次,使宫颈原发灶A 点达70Gy。两组均作同期化疗,方案为:顺铂30mgd 1~3,5-FU 500mg/m2,d1~5,静脉滴注,第1 周、第5 周各一次。结果:适形组和常规组1、2 年生存率分别为93.5%、90.3%和83.3%、72.2%(P=0.198 和P=0.062),无显著统计学意义。3 年生存率分别为87.1%和61.1%(P=0.017),两组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两组毒副作用比较,适形组Ⅰ~Ⅱ级放射性直肠炎及盆腔纤维化发生率低于常规组(P=0.000 和P=0.015),其他的毒性相似。结论:后程三维适形放疗合并化疗治疗中晚期宫颈癌是一种有效、肯定的治疗方法,能提高患者近期生存率,晚期并发症较常规放疗低。3DCRT在宫颈癌放疗中的作用仍需大宗病例和长期随访来验证其优越性。
低分割推量照射治疗43例幕上胶质母细胞瘤
邱幸生, 谢德荣, 刘宜敏, 薛卫平, 白守民
2009, 36(1): 22-24.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09.01.007
摘要:
目的:观察幕上胶质母细胞瘤术后常规分割照射后行低分割推量照射的疗效,分析影响生存的预后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12月至2005年12月行低分割推量照射治疗的43例原发性幕上胶质母细胞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均为单发病灶的初治患者,经手术切除或病理活检证实。采用适形照射技术,靶区包括残留灶、术后空腔及周围水肿区,根据治疗计划剂量分布特征及临近敏感器官限制剂量,设定靶区分割剂量与总照射剂量,周边水肿区常规分割剂量照射54~60Gy后,采用逐步缩野技术、个体化低分割推量照射,术后残留灶照射剂量超过70Gy。治疗结束后定期复查,观察生存得益及神经毒性反应,分析影响生存的预后因素。结果:全组中位生存时间14个月,1 年、2 年生存率分别为61% 、25% ,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为11个月,1 年、2 年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35%、11%。急性期神经毒性反应轻微,7 例发生1 级神经毒性,3 例发生后期2 级神经毒性反应,表现为中度头痛,9 例后期发生照射区域脑坏死,其中5 例经术后病理学诊断证实,4 例符合临床脑坏死诊断。多因素分析提示KPS 评分(P=0.002)、切除程度(P=0.025)及年龄(P=0.030)是影响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术后低分割推量照射是幕上胶质母细胞瘤的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
含氟达拉滨的预处理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恶性血液病的远期疗效
牛小青, 鹿全意, 王 昭, 赵江宁, 张 鹏
2009, 36(1): 25-28.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09.01.008
摘要:
目的:观察含氟达拉滨的预处理方案进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恶性血液病的长期疗效。方法:选取2003年2 月至2004年12月间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收治的15例恶性血液病患者,其中急性髓性白血病3 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5 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6 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RAEB)1 例。供受者HLA 配型同胞全相合6 例,同胞或亲缘不相合8 例,非亲缘全相合1 例。预处理方案采用氟达拉滨(Flu 30mg/m2·d,共5d)、马利兰(BU4mg/kg·d,共2~3d)、环磷酰胺(CTX 50mg/kg·d,共2d),其中8 例加用阿糖胞苷(Ara-c 1.0~2.0g/m2·d,共2d),9 例HLA 不全相合及非血缘移植者加用兔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TG 3.0~5.0mg/kg·d,共3d)。 预防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均采用骁悉(MMF)+ 环孢素(CsA)+ 短程甲氨喋呤(MTX)方案。利用SPSS11.5 统计软件及Kaplan-Meier 方法进行生存分析。结果:15例患者移植后均获得快速完全的植入,无严重的预处理相关毒性。46.7% 发生急性GVHD ,85.7% 发生慢性GVHD ;带状疱疹7.1% 。5 年总生存率为53.5% ,其中移植时处于第一次完全缓解(CR1)和慢性期患者11例,5 年生存率为72.7% ,复发率9.1% ,移植时处于第二次完全缓解(CR2)、复发、加速期及急变期的患者4 例,2 年生存率为0,复发率75,两者有统计学差异(P=0.000 3 和P<0.05),主要死亡原因为疾病复发和GVHD 。结论:对于移植时处于CR1 和慢性期患者,采用含Flu并适当减低放化疗剂量的预处理方案是有效的移植预处理方案,毒副作用较少,未增加机会性感染,复发率较低;预处理中加入Flu对GVHD 发生率无明显影响。
乳腺癌组织中BCAR1 p130Cas 蛋白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路洪超, 耿翠芝①, 宋连柱, 王荣茂, 陈 萌, 杨瑞玲①, 周 军①
2009, 36(1): 29-32.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09.01.009
摘要:
目的:探讨BCAR1/p 130Cas蛋白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乳腺癌内分泌治疗耐药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ER阳性且经过规范化内分泌治疗和随访5 年资料完整的乳腺癌患者67例,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其BCAR1/p 130Cas蛋白表达情况,回顾性分析BCAR1/p 130Cas蛋白表达与乳腺癌的临床生物学特征及预后的关系。结果:在发生局部复发或远位转移的29例患者中,25例呈现BCAR1/p 130Cas蛋白高表达,占86.2% ,无复发转移的38例中,BCAR1/p 130Cas 蛋白高表达仅为21.1% ,两组差异显著(χ2=27.935,P=0.000);乳腺癌组织中BCAR1/p130Cas蛋白表达与高组织学分级(r=0.270,P=0.027)、C-erbB-2 蛋白高表达(r=0.492,P=0.000)以及绝经状况(χ2=13.77,P=0.003)呈现正相关;与肿瘤大小(P=0.548)、病理类型(P=0.177)、淋巴结状况(P=0.720)、TNM分期(P=0.524)无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BCAR1/p 130Cas蛋白的表达水平与肿瘤的侵袭性显著相关,BCAR1/p 130Cas蛋白的表达水平越高肿瘤的恶性程度越高,所以BCAR1/p 130Cas蛋白高表达患者的复发、转移风险增加;BCAR1/p130Cas蛋白高表达与三苯氧胺治疗耐药密切相关;芳香化酶抑制剂是绝经后ER阳性乳腺癌患者内分泌治疗的最佳选择。BCAR1/p 130Cas蛋白的表达水平和腋淋巴结转移状况、肿瘤大小、病理类型、TNM分期无关。因此认为,BCAR1/p 130Cas蛋白可以作为独立判定乳腺癌预后的一个重要参数,为监测乳腺癌的转移提供了一个有价值的指标,有助于乳腺癌复发转移的诊断及治疗。
食管癌突变型DNA 聚合酶β对EC9706细胞影响的初步研究*
赵 军①, 路 静, 杨洪艳, 黄幼田, 赵继敏, 赵明耀, 赵国强, 张 曦②, 董子明
2009, 36(1): 33-37.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09.01.010
摘要:
目的:建立过量表达食管癌突变型(点突变型和缺失突变型)DNA聚合酶β(DNAPolymeraseβ,polβ )的EC9706细胞系,并观察其生物学特性的变化。方法:根据GenBankDNApolβ的cDNA 序列设计引物,运用PCR 方法,从质粒pcDNA 3.1-polβ中扩增出点突变和缺失突变型的DNApolβ基因,作为目的片段,定向克隆至pEGFP-N3 真核绿色荧光蛋白表达载体,获得点突变和缺失突变型的重组真核表达载体pEGFP-N3-polβ。采用脂质体转染的方法,将两种突变型的pEGFP-N3-polβ转染EC9706细胞系,荧光倒置显微镜观察其细胞定位,绘制生长曲线,流式细胞仪测定细胞周期。结果:成功构建了点突变型和缺失突变型pEGFP-N3-polβ重组真核表达载体,荧光倒置显微镜结果显示缺失突变型的DNApolβ表达以细胞胞浆为主,点突变型以细胞胞核为主,而且缺失突变型的细胞生长较对照组明显减慢(P<0.05),点突变型与对照组相比则无明显差异(P>0.05);缺失突变型的DNApolβ还可使EC9706细胞的S期细胞明显减少(P<0.05),而点突变型轻度减少(P<0.05)。 结论:成功建立了稳定高表达人点突变型和缺失突变型DNApolβ的EC9706细胞系,外源点突变型和缺失突变型DNApolβ在食管癌EC9706细胞表达后可以改变其生物学特性,对研究食管癌的发病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HPV 16型E6 蛋白诱导PHK 多倍体的形成与消除细胞纺锤体检查点无关*
陈 凌, 沈 柱①, 伍津津
2009, 36(1): 38-41.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09.01.011
摘要:
目的:人乳头瘤病毒16型(humanpapillo mavirus,HPV 16)与包括宫颈癌在内的多种肿瘤的发生明确相关。诱导宿主基因组不稳定性可能是HPV 16致瘤的重要机制之一。本研究对HPV 16型E6 蛋白诱导人原代角质形成细胞(primaryhumankeratinocytes,PHK )形成多倍体以及对PHK 有丝分裂纺锤体检查点的影响进行初步的探索。
方法:取正常人包皮组织,分离表皮,常规方法培养PHK 。脂质体介导法将pBabe-16E6 质粒转染逆转录病毒包装细胞PA317,挑选G418 抗性克隆,检测病毒滴度,将表达HPV 16型E6 蛋白的高滴度逆转录病毒感染PHK 。通过逆转录PCR 法和免疫印迹法证实HPV 16E6 成功感染PHK 。PHK 经Nocodazole处理后,利用流式细胞仪分析多倍体形成,于不同时间点收集细胞、固定,进行抗磷酸化组蛋白染色,利用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有丝分裂指数差异。结果:HPV 16型E6 成功感染PHK ,并呈功能性表达。HPV 16型E6 可诱导PHK 形成多倍体,表达E6 蛋白的PHK 和对照细胞以相似的动力学进入和退出有丝分裂。结论:HPV 16型E6 对PHK 有丝分裂过程中的纺锤体检查点无直接影响,鉴于有丝分裂后期检查点在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较持久和严格的作用,本研究结果提示,对有丝分裂后期检查点的作用可能是HPV 16型E6 蛋白诱导宿主细胞多倍体形成的重要机制。为进一步探讨HPV 相关肿瘤的分子发生机制奠定了一定基础。
Bmi-1 在正常胃组织和胃癌及其癌前病变中的表达及意义*
赵 晶, 罗祥东, 达春丽, 辛 彦
2009, 36(1): 42-45.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09.01.012
摘要:
目的:检测Bmi-1 在正常胃粘膜、胃癌及癌前病变中的表达,分析探讨Bmi-1 与核增殖抗原ki-67和凋亡抑制基因Bcl- 2 之间的关系,以及Bmi-1+细胞与Bcl- 2+/ki- 67-细胞分布之间的关系,探讨其与胃癌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检测162 例胃癌及配对正常胃粘膜中Bmi-1 和ki-67的表达,采用免疫组化双染法观察Bcl- 2+/ki- 67-细胞的分布。结果:胃癌组织中Bmi-1 表达(52.5%)明显高于正常胃粘膜(21.6%),P<0.05;胃癌中Bmi-1 表达与Lauren 分型、Borrmann 分型和胃癌临床病理分期有关(P<0.05)。 胃癌中ki-67表达与Borrmann 分型有关(P<0.05)。 Bcl- 2 在胃癌中的表达与胃癌Lauren 分型有关(P<0.05)。 在胃癌组织和肠化生粘膜中,Bmi-1 与Bcl- 2 呈正相关(P<0.05)。 结论:胃癌及其癌前病变中Bmi-1 表达可能与细胞增殖、凋亡和癌变有关。在胃癌和肠化生粘膜中Bmi-1 和Bcl- 2 表达的相关性以及Bmi-1+细胞和Bcl- 2+/ki- 67-细胞分布之间的关系提示Bmi-1 与胃癌的发生密切相关。
罗格列酮5-Aza干预乳腺癌MCF-7 细胞系体外培养的效应*
马斌林, 徐 虓①, 白靖平, 耿中利, 钟 红, 许永华②, 张东辉②, 孙 刚
2009, 36(1): 46-50.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09.01.013
摘要:
目的:探讨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 Rγ)激动剂罗格列酮(罗格列酮)联合甲基转移酶抑制剂5- 脱氧氮杂胞苷(5-Aza-cdR)对雌激素受体阴性的人乳腺癌细胞株MCF-7 体外培养的抑制作用,为临床靶向治疗乳腺癌提供基础试验依据。方法:取对数生长期生长良好的乳腺癌MCF-7 细胞株,按2.0 × 10 6细胞/孔接种24孔板,按析因试验设置试验组。采用MTT 比色法观察罗格列酮和5- 氮胞苷对体外培养的MCF-7 细胞株生长的抑制作用;用倒置光学显微镜观察MCF-7 细胞用药前后的形态学变化;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和细胞周期变化。结果:罗格列酮组、5- 氮杂胞苷组和联合组均能有效的抑制MCF-7 细胞生长(P<0.05)。 3 组的细胞抑制率随着时间的延长而增加。在72h 时点,罗格列酮组、5- 氮杂胞苷组、联合组和对照组的早期凋亡百分率分别为36.9% 、22.7% 、35.5% 、24.1% ,晚期凋亡百分率分别为16.0% 、43.7% 、37.7% 、40.2% ;3 组的G0、G1 期(DNA合成前期)细胞分别为81.3% 、67.3% 、74.5% 和6.0% ;S 期(DNA合成期)细胞分别为2.5% 、17.1% 、0 和38.5% 。G2 期(DNA合成后期)细胞分别为16.3% 、15.6% 、25.5% 和55.4% 。与对照组相比3 组G0、G1 期的阻滞作用均较强(P<0.05),联合用药未增强G0、G1 期的阻滞作用(P<0.05)。 结合分析细胞凋亡实验结果,联合用药既不增强周期阻滞效果未增强凋亡效果(P<0.05)。 结论:体外培养抑制试验证明罗格列酮、5-Aza均能有效的抑制乳腺癌细胞株MCF-7 的生长。罗格列酮对MCF-7 细胞株的干预作用是通过周期阻滞完成的,5-氮胞苷能干预细胞周期,其可能的机制是诱导细胞成熟分化。
中下段食管癌三种术式探讨
许咏冬, 林 霞, 章响艳, 涂韶松, 赵 纯, 吴志军
2009, 36(1): 51-54.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09.01.014
摘要:
目的:探讨中下段食管癌三种术式的优缺点。方法:2000年1 月至2007年12月共300 例中下段食管癌患者分别采用左胸左颈切口手工吻合(G1 组)、左胸切口经食管床行左胸顶机械吻合(G2 组)、左胸切口经主动脉旁行左胸顶机械吻合(G3 组)三种手术方式(各100 例),观察手术时间、术后胸液量、胃液引流总量、肠蠕动恢复时间、心律失常、术后吻合口瘘、术前及术后3 个月肺功能变化、术后3 个月进食梗阻及反流等指标。结果:三组均无手术死亡。术后病理示食管鳞癌289 例,小细胞癌4 例,类癌4 例,腺癌3 例。上、下切缘无癌残留。G1 组发生3 例吻合口瘘,经保守治疗治愈。G1 组手术时间比G2、G3 组长,费用较低,术后吻合口瘘发生率相对较高,术后3 个月吻合口狭窄发生率较低;G2 组与G1、G3 组相比术后胸液引流总量少,术后早期心律失常发生率相对较低,术后3 个月肺功能减退及食管反流症状较轻;三组术后胃液引流总量/肠蠕动恢复时间无差别。结论:中下段食管癌的三种术式各有优缺点,应该根据患者肿瘤位置高低、术前肺功能状况、经济条件以及术者的熟练程度等因素综合考虑选择合适的术式。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选择左胸切口经食管床行左胸顶机械吻合具有一定优势。
新辅助化疗治疗进展期胃癌1 例
薛 强, 梁 寒, 黄鼎智, 叶兆祥, 张连郁
2009, 36(1): 55-57.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09.01.015
摘要:
1 例59岁男性患者诊断为胃癌。胃周围、腹腔干多发肿大淋巴结。行CT检查考虑局部进展期胃癌(cT4,cN2,cM0),因考虑患者的病情与年龄情况,给予mFOLFOX7 方案化疗2 个周期:OXA100mg/m2ivd 1(2hr ),CF400mg/m2ivd 1(2hr ),5-FU 2 400mg/m2civd 1(46hr )。 复查CT肿物明显缩小,胃周围、腹腔干肿大淋巴结缩小。根据RECIST评价病情考虑为PR。行全胃切除+D2 淋巴结清扫+ 胰尾部分切除+ 脾切除术。术后病理分期为pT4N2M0ⅢB 期。mFOLFOX新辅助化疗成功的治疗此例胃癌患者,但是其在进展期胃癌治疗中的作用,仍需进一步的临床研究证实。无法达到R0 切除以及无远处转移的局部进展期胃癌患者可考虑行新辅助化疗。
卢比替康胶囊Ⅰ期临床耐受试验结果分析
王柳春, 黄 纯, 袁 静, 吴春娃, 林 丽, 陈 鹏, 李 凯
2009, 36(1): 58-60.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09.01.016
摘要:
目的:评价口服卢比替康在治疗恶性肿瘤中的耐受及疗效情况。方法:受试者接受卢比替康单次或连续治疗,观察此过程中患者的生命体征、不良反应及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尿常规,凝血功能,血生化及心电图),并在连续治疗1 个周期后行影像学检查以评价疗效。结果:共有30例患者参加单次试验和20例患者参加连续试验,主要不良反应为Ⅰ~Ⅱ度血液学毒性、血尿、蛋白尿、恶心、呕吐及心电图改变。在可评价疗效的13例患者中,PR1例,SD8 例,疾病控制率(DCR )为69.2%。结论:晚期耐药的肿瘤患者口服卢比替康耐受良好且有一定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