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  第37卷  第22期

显示方式:
嗜肿瘤I 型单纯疱疹病毒介导GALVfus 基因治疗肺腺癌的体外试验研究*
朱 冰, 杨建茹①, 江跃全, 陈诗奉, 付新平
2010, 37(22): 1261-1264.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0.22.001
摘要:
目的:探讨特异性启动子UL38及无肿瘤特异性巨细胞病毒启动子(CMVP)调控的嗜肿瘤I 型单纯疱疹病毒(HSV-I)介导的长臂猿白血病病毒致融性外膜糖蛋白(GALV.fus )基因系统体外对人肺腺癌的选择性杀伤效应。方法:选择非洲绿猴肾细胞(Vero ),肺腺癌细胞(A549)和正常人胚胎成纤维细胞(HFL-I GNHu 5),将构建成功的重组HSV-I 载体通过脂质体转染、导入包装细胞Vero 中制备重组HSV-I 病毒,用来转染A549 和HFL-I GNHu 5,观察其转染、表达状况及体外抗肿瘤作用,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GFP)基因片段取代GALV.fus 作对照质粒。提取受染A549 和HFL-I GNHu 5 细胞的总蛋白,以Western Blot法鉴定GALV.fus 基因的表达。结果:成功包装重组HSV-I 载体,致融性病毒感染A549 后引起强烈的细胞膜融合,且杀伤作用随着感染剂量的增加而增强。而非致融病毒仅引起病毒细胞毒性效应,细胞呈圆形,镜下未见细胞融合斑。CMVP 调控的重组HSV-I 在HFL-I GNHu 5 生长静止抑制状态均引起细胞膜融合,UL38P 调控的重组HSV-I 仅在生长状态导致细胞膜融合;而细胞处于静止和抑制状态时,不引起细胞膜融合以及任何细胞病理改变。以Western Blot法检测受染A549 和HFL-I GNHu 5 细胞,均可检到GALV.fus 基因蛋白表达。结论:UL38p 调控的GALV.fus 基因在有效的载体内对体外肺癌细胞有强效的选择性杀伤效果和应用安全性,为临床肺癌治疗探索出一种新型基因治疗方法。
聚肌胞联合E7(44-62)对宫颈癌患者树突状细胞的影响*
黄宇琨, 邱 氟①
2010, 37(22): 1265-1267.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0.22.002
摘要:
目的:探讨聚肌胞联合E7(44-62)刺激对宫颈癌患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的影响。方法:分离和培养正常对照组(C组)、宫颈癌组和癌前病变组(宫颈上皮内瘤变Ⅱ/Ⅲ期,CIN 组)外周血的树突状细胞,分别给予聚肌胞或聚肌胞联合E7(44-62)刺激;检测刺激前后的树突状细胞的增殖反应以及CD11c+/CD 86+的表达水平。结果:1)宫颈癌组外周血的树突状细胞占外周血单核细胞的比例(0.12+ 0.007)% 显著低于C 组(1.13+ 0.056)% 和CIN 组(0.25+ 0.012)% ,P 均<0.01;CIN 组树突状细胞的比例显著高于宫颈癌组(P<0.05)。 2)与聚肌胞比较,聚肌胞联合E7(44-62)刺激能够显著提高C 组、CIN 组和宫颈癌患者外周血的树突状细胞的增殖反应(P 均<0.01)。 C 组树突状细胞对聚肌胞联合E7(44-62)刺激的增殖反应显著高于宫颈癌组和CIN 组(P 均<0.01)。 3)宫颈癌组树突状细胞的CD11c+/CD 86+的表达水平显著低于C 组和CIN 组(P<0.01,<0.05),C 组CD11c+/CD 86+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CIN 组(P<0.05)。 4)与聚肌胞比较,聚肌胞联合E7(44-62)刺激能够显著提高C 组、CIN 组和宫颈癌患者外周血的树突状细胞的CD11c+/CD 86+的表达水平,P 值分别<0.01,<0.05,<0.05。结论:聚肌胞联合E7(44-62)通过提高宫颈癌患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的增殖功能,同时促进其活化反应,从而增强免疫功能。
PDGF-D对人肝癌细胞增殖及VEGF表达影响研究*
郑纪虎, 郭子健, 李莉华, 宋明旭, 刘志辉, 周希科
2010, 37(22): 1268-1272.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0.22.003
摘要:
目的:研究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D(PDGF-D)对人肝癌细胞株BEL-7402增殖及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肝癌细胞株BEL-7402和肝癌旁非瘤性细胞株QSG-7701,采用RT-PCR 方法检测PDGF-D 与PDGFR βmRNA 在BEL-7402和QSG-7701的表达情况;将浓度分别为0(对照)、5、10、20、50、100、200 μ g/mL 的人重组PDGF-DD蛋白加入BEL-7402中,采用四甲基偶氮唑蓝比色法检测肝癌细胞的生长曲线;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变化;半定量RT-PCR 检测VEGF及PDGFR β mRNA 表达情况,ELISA 检测PDGF-DD干预细胞后培养上清中VEGF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PDGF-D 及PDGFR βmRNA 在BEL-7402中高表达,与QSG-7701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PDGF-DD干预细胞后,可促进人BEL-7402增殖,浓度为100 μ g/mL 时达最高峰;细胞周期分布变化,G0/G1 期细胞数减少,S 期细胞数增加,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T-PCR 结果显示,VEGF 及PDGFR β RI 值,实验组(除5 μ g/mL 组外)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ELISA 结果显示,加入PDGF-DD各浓度组VEGF蛋白浓度较对照组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并呈量效依赖性关系。结论:PDGF-DD能促进BEL-7402的增殖,上调PDGFR β 及VEGF的表达。PDGF-D 及其信号传导系统在肝癌的发生、发展中可能发挥重要的作用,可作为肝癌预后预测指标和治疗靶点。
锥形束断层CT对肺部肿瘤放射治疗摆位误差修正及其阈值的确定*
朱中秀, 徐庆丰, 许 峰, 沈娅丽, 钟仁明, 王 瑾
2010, 37(22): 1273-1277.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0.22.004
摘要:
目的:采用锥形束CT(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 ,CBCT)检测并修正肿瘤放射治疗摆位误差可以有效减少放射治疗边界,而CBCT图像引导治疗误差的修正范围受许多不确定因素影响,本研究目的是确定锥形束CT影像技术对肺部肿瘤放射治疗摆位误差修正阈值。方法:对30例肺部肿瘤放疗患者在每次照射前获取CBCT,通过系统的匹配功能,将获取的CBCT图像和计划CT图像匹配,获得左右(X)、头脚(Y)、前后(Z)三个方向的摆位误差。若任何方向误差>2mm,相应移动治疗床修正误差后再次获取CBCT图像,设定1mm、2mm、3mm和5mm调准阈值并分析相应调整后的残余摆位误差及其规律。结果:30例患者共进行CBCT扫描860 次。每次治疗开始前首次摆位CBCT 584 次,调整治疗床后再次CBCT扫描276 次,调整误差前胸部摆位误差在Y 轴最大,其误差≤1mm、2mm、3mm和5mm的百分率分别为15.0% 、26.0% 、48.7% 和63.7% ,调整后残余误差≤1、2、3、5mm的百分率分别为78.4% 、95.2% 、98.3% 和99.6% ;初次摆位最大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分别为4.2mm和5.0mm,其外放边界(Msetup)为6.9~13.8mm,根据1、2、3、5mm阈值调整获得的残余误差值分别为≤1.0mm、≤1.0mm、≤1.2mm和≤2.2mm,与之相对应的外放边界分别为≤2.2mm、≤2.2mm、≤3.1mm和≤4.4mm。结论:CBCT有助于检测和修正分次间摆位误差,采用2mm和3mm作为胸部肿瘤CBCT摆位误差的修正阈值是可行的。
膝部丛状纤维组织细胞瘤1 例
傅燕萍, 王 伟①
2010, 37(22): 1277-1277.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0.22.016
摘要:
ZO-1 SNPs与胃癌遗传易感性及预后*
郑 珂, 张 声, 陈林莺, 王行富, 陈 虹, 张真真, 陈余鹏
2010, 37(22): 1278-1281.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0.22.005
摘要:
目的:探讨中国福建地区汉族人群中ZO- 1 基因TJP1 4 个已知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与胃癌遗传易感性及进展和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应用PCR-LDR法检测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0 例健康体检个体及220 例原发性胃腺癌患者TJP1基因4 个SNP 位点的基因型。结果:福建地区汉族人群中,TJP-1 SNP rs 7179270 位点稀有等位基因C 的频率为0.2,而其他三个位点(rs 34771010,rs 28578444和rs 41280058)稀有等位基因频率为0.0。TJP1 基因SNP 位点rs 7179270 200 例对照组等位基因C、T 的频率分别为20% 和80% ,胃癌病例组等位基因C、T 的频率为32.6% 和67.4% ;CC、C/T和TT的基因型频率在对照组分别为4% 、32%和64% ,而在病例组为10.9% 、43.2% 和45.9%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OR= 1.953,95%CI 1.425~2.677,P<0.001)。 TJP1 rs 7179270位点基因型与胃癌患者的性别、年龄、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及手术后生存时间无显著相关(P>0.05)。 结论:TJP1rs 7179270 位点携带等位基因C 的CC和C/T基因型个体的胃癌患病风险提高,提示检测该位点基因型有助于评估胃癌的遗传易感性;TJP1 rs 7179270 位点的基因型频率与临床病理学参数及胃癌患者手术后生存时间无显著相关性,提示TJP1 rs 7179270 位点多态性可能不参与胃癌的进展和预后;TJP1 rs 34771010、rs 28578444和rs 41280058稀有等位基因频率为0.0,推测中国福建地区人群可能无这三个位点的多态性分布。
神经母细胞瘤中TrkA基因三种异构体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曹方方, 刘 璇, 张继红, 王韫秀, 张 男
2010, 37(22): 1282-1285.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0.22.006
摘要:
目的:探讨神经母细胞瘤(NB)中TrkA基因三种异构体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随访资料较完整的首诊为NB的患儿39例。采用SYRB Green I 荧光定量PCR 方法检测39例NB手术切除标本中TrkA异构体mRNA 的表达。t 检验比较不同临床分期中TrkA异构体的表达差异。按首次就诊时临床资料(年龄、性别、原发部位、转移部位、临床分期),TrkAⅠ/Ⅱ与TrkAⅢ的表达比值等因素进行分组。Kaplan-Meier 法计算5 年生存率,单因素分析用Kaplan-Meier 生存曲线比较组间生存率,显著性检验采用Log-Rank法。COX 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TrkAⅠ/Ⅱ的表达在低分期组明显大于高分期组(P<0.01),而TrkAⅢ的表达在低分期组明显低于高分期组(P<0.01),TrkAⅠ/Ⅱ与TrkAⅢ的表达比值在低分期组明显高于高分期组(P<0.01)。 单因素分析发现年龄>1 岁、腹部原发、骨骼转移、Evans第Ⅲ/Ⅳ期、TrkAⅠ/Ⅱ与TrkAⅢ表达比值较低组别的5 年生存率,明显低于其对照组。性别对生存率无影响。COX 模型多因素分析显示骨骼转移、TrkAⅠ/Ⅱ与TrkAⅢ表达比值低对5 年生存率产生不良影响。结论:TrkAⅠ/Ⅱ高表达示NB患者后良好,TrkAⅢ高表达示NB患者预后较差。早期对肿瘤行TrkA基因检测及骨骼扫描,对NB患者预后预测具有重要意义。
人内源性逆转录病毒K 包膜蛋白在乳腺肿瘤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耿姗姗, 赵 晶, 顾 林, 许 旭, 刘 红
2010, 37(22): 1286-1289.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0.22.007
摘要:
目的:检测人内源性逆转录病毒K(HERV-K )包膜蛋白(env 蛋白)在不同乳腺肿瘤组织中的表达,分析其表达水平与乳腺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探讨HERV-K env蛋白的表达与乳腺癌预后的关系。方法: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HERV-K env 蛋白在95例乳腺癌组织、30例乳腺良性肿瘤组织中的表达情况,χ2检验用于分析HERV-K env蛋白的表达水平与乳腺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结果: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HERV-K env蛋白的阳性表达主要位于细胞浆,该蛋白在乳腺癌组织中多呈强阳性或中度阳性表达,而在乳腺良性肿瘤组织中多呈阴性或弱阳性表达。HERV-K env蛋白在乳腺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88.4%)明显高于乳腺良性肿瘤组织(4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 HERV-K env蛋白的表达水平与乳腺癌的某些预后因素存在相关性。在HERV-K env蛋白表达阳性的乳腺癌患者中,该蛋白的表达水平与肿瘤大小、临床分期、腋窝淋巴结转移数目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与ER的表达状况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P 均<0.05),而与患者的年龄、组织学分级以及PR的表达状况无相关性(P 均>0.05)。 结论:HERV-K env蛋白在乳腺良性肿瘤中多为阴性表达,而在乳腺癌中多呈阳性表达,并且可能与乳腺癌的发展及预后相关,该蛋白在乳腺癌中的表达水平可能是一种判断乳腺癌预后的指标。
胃癌微环境中免疫活性细胞与患者预后的关系
赵敬柱, 张汝鹏, 于津浦①, 李 慧①, 王 刚, 王学军, 薛 强, 李昉璇, 任秀宝①
2010, 37(22): 1290-1292.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0.22.008
摘要:
目的:主要研究胃癌局部浸润的记忆性T 细胞、树突状细胞和细胞毒性T 淋巴细胞与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60例胃癌组织蜡块,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胃癌局部浸润的记忆性T 细胞、树突状细胞和细胞毒性T 淋巴细胞的数量及分布,分析局部免疫活性细胞与胃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结果:胃癌局部免疫活性细胞高表达者,淋巴结转移率较低。单因素分析显示,淋巴结转移、肿瘤直径、TNM分期、肿瘤组织局部浸润的记忆性T 细胞、细胞毒性T 淋巴细胞和树突状细胞及免疫细胞联合表达是胃癌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淋巴结转移和记忆性T 细胞是胃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胃癌局部浸润的免疫活性细胞可以很好地预示淋巴结的转移情况。胃癌局部浸润的记忆性T 细胞对判断患者的预后有一定意义。
原发性浆细胞白血病22例临床特征与治疗
王 军, 陈 颖, 李 艳①, 王柏勋①, 于锦香①, 何 娟①
2010, 37(22): 1293-1295.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0.22.009
摘要:
目的:探讨原发性浆细胞白血病(PPCL)的临床特征与治疗,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对本院1987年5 月至2009年4 月确诊的22例PPCL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2例患者中,男性13例,女性9 例;年龄33~76岁,平均年龄(53.3 ± 13.3)岁。主要临床特征为贫血者19例,乏力17例,骨痛15例,发热9 例,出血9 例,体重下降7 例,肝肿大7 例,脾肿大11例,淋巴结肿大7 例,胸腔积液6 例,腹腔积液4 例,心包积液2 例,盆腔积液2 例,双下肢浮肿3 例。实验室检查以外周血白细胞升高(68.2%)、贫血(86.4%)、血小板减少(86.4%)、M 蛋白、肾功能不全、低蛋白血症、ESR 增快和血清尿酸升高常见。骨质破坏常见。多种常规化疗方案均难以达到或维持长期临床缓解。10例予常规化疗方案,其中1 例一过性CR、6 例PR、3 例进展;1 例常规化疗联合沙利度胺,获得CR长达7 个月;3 例应用硼替佐米联合化疗或沙利度胺均获PR;2 例因肺部感染、肝功能异常以及心功能不全,不能化疗,分别生存1、4 个月;1 例未开始治疗即死亡;5 例放弃治疗。结论:PPCL在临床特点上兼有急性白血病与多发性骨髓瘤的特征,且更加倾向于急性白血病,预后极差。新药硼替佐米在PPCL的靶向治疗中具有积极显著的作用,为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希望。硼替佐米联合化疗及沙利度胺有望提高对PPCL的疗效。
72例男性乳腺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分析
周菲菲, 夏良平, 王 曦①, 郭桂芳, 戎煜明, 丘惠娟, 张 蓓
2010, 37(22): 1296-1299.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0.22.010
摘要:
目的:男性乳腺癌较少见,并且其特征在全球东西方患者之间也有差异。本研究旨在基于相对比较大的样本基础上提供更为可靠的男性乳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信息。方法:收集1969年1 月至2009年3 月在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经病理确诊、随访资料齐全的72例男性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男性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局部复发率、远处转移率和5 年生存率。结果:1)浸润性导管癌占81.9% ;ER、PR、HER-2 阳性率分别为90.9% ,84.8% ,3.3% 。2)98.5% 患者以乳腺肿物为首发症状,69.8% 肿物位于乳晕区。3)67.6% 患者接受根治术,22.1% 接受改良根治术;50.0% 接受术后辅助化疗,15.3% 接受新辅助化疗;19.4% 接受术后放疗;44.4% 患者接受内分泌治疗。4)5 年总生存率为72.4% ,其中Ⅰ期100% 、Ⅱ期74.2% 、Ⅲ期57.2% 、Ⅳ期0% 。5)各有12.5% 患者出现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发生局部复发和转移的中位时间分别为12个月和14个月。结论:中国男性乳腺癌以无痛性乳晕区肿块为常见首发症状,以浸润性导管癌最常见,ER、PR阳性率高而HER-2 阳性率低,治疗以手术为主的包括化疗、放疗、内分泌治疗的综合治疗,预后比较好。
多层螺旋CT和超声内镜对食管癌术前评估及手术方案选择的随机对照研究
江吕泉, 高坤祥①, 郑 建, 陈 建, 吴 昊
2010, 37(22): 1300-1303.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0.22.011
摘要:
目的:食管癌术前临床分期对选择合理治疗方案至关重要,微探头超声内镜(mini-probe endoscopic ultrasonography ,MCUS)对食管癌T、N 分期诊断准确率高,目前已成为国外食管癌治疗前的常规诊断和分期方法,本研究比较多层螺旋CT(multi-slice computer tomography,MSCT)与MCUS对食管癌患者术前评估的价值以及对手术方案预测的意义。方法:前瞻性纳入明确诊断为食管癌158 例患者。随机分为MSCT组(A 组)和MCUS组(B 组)各79例,术前均行X 线钡餐、消化道内镜活检外,再分别接受MSCT检查和MCUS检查,据此进行术前分期和手术方案的预测,并与术后病理分期和实际手术方案比较。结果:实际纳入152 例,A 组(75例)和B 组(77例)间基线特征差异无统计学显著性(P>0.05)。 术前T 分期准确度A 组60.00% ,B 组84.41% ,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01)。 术前N 分期准确度A 组77.33% ,B 组83.12% ,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70)。对手术方案预测的准确度A 组73.33% ,B 组89.61% ,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10)。 结论:MCUS对食管癌术前分期、手术方案的预测准确度高于MSCT,从而为临床选择合理治疗方案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建议有条件的医院对食管癌患者进行常规MCU
检查。
年龄因素对三阴性乳腺癌患者预后的影响
苗培田, 佟仲生, 张 丽, 赵晓辉, 刘婷婷
2010, 37(22): 1304-1308.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0.22.012
摘要:
目的:分析三阴乳腺癌患者低年龄组(<35岁)和高年龄组(≥35岁)临床病理学特征及生存状态,探讨低年龄组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02年1 月至2004年12月本院收治的543 例可手术三阴性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低年龄组及高年龄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生存情况。采用SPSS13.0 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取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低年龄组占可手术三阴性乳腺癌患者的7.96%。与高年龄组相比,临床分期Ⅲ期患者占37.21%(P=0.027),肿瘤直径>5cm者占 39.53%(P=0.000),组织学分级Ⅲ级的患者占37.21%(P=0.015),腋窝淋巴结阳性者占62.79%(P=0.012),术后进行放疗的患者占53.49%(P=0.010),5 年内出现复发转移的患者占44.19%(P=0.000),5 年无进展生存率53.49%(P=0.000)及总生存率67.44%(P=0.000)均与高年龄组有统计学差异。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大小、组织学分级及淋巴结状态既是影响三阴乳腺癌患者低年龄组预后的因素也是独立的危险因素。结论:三阴性乳腺癌低年龄组具有肿瘤体积大、恶性程度高、容易转移复发、病期晚、预后差的特点,探索新的更有效的治疗手段将成为今后的研究热点。
误诊为膀胱癌的前列腺癌12例临床分析
谢晓强, 徐 勇, 马宝杰, 刘冉录, 马春磊, 罗 飞, 王明超
2010, 37(22): 1309-1312.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0.22.013
摘要:
目的:提高对前列腺癌基底部肿瘤的正确认识,规范前列腺癌的诊断,避免前列腺基底部肿瘤误诊为膀胱肿瘤。方法:收集并回顾性分析2003年4 月~2010年4 月本院收治的12例入院前误诊为膀胱癌的前列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患者平均年龄70.5 ± 7.8 岁,PSA 平均为43.62ng/mL。12例均行直肠指诊(DRE )发现前列腺质硬8 例,质韧4 例,Ⅱ° 肿大者7 例,Ⅲ°肿大5 例,可及结节5 例。9 例行MRI 检查其中8 例考虑为前列腺癌累及膀胱,1 例考虑为前列腺癌。12例行前列腺穿刺活检(6 针法)结果均为前列腺腺癌,Gleason评分:7~8 分。临床分期T4N1M1b 7 例,T4N0M0 5 例。结论:多方位、多角度的影像学检查,重点观察前列腺结构是否紊乱,对称性是否消失,包膜是否完整,膀胱壁连续性是否存在,并联合PSA 、DRE 等检查,必要时行前列腺穿刺活检,有助于前列腺基底部肿瘤的正确诊断,对前列腺癌与膀胱癌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
氟达拉滨联合表柔比星治疗复发难治性惰性非霍奇金淋巴瘤
刘鹏飞, 刘贤明, 张会来, 周世勇, 李兰芳, 范 倩, 孟祥睿, 王华庆
2010, 37(22): 1313-1316.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0.22.014
摘要:
目的:探讨FE(氟达拉滨联合表柔比星)方案作为二线解救方案治疗复发难治性的惰性淋巴瘤(Non-Hodgkin's Lymphoma ,NHL )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经组织病理学证实的复发难治性惰性NHL 79例,按信封法随机分为FE方案组与FMD方案组。39例采用FE方案化疗(氟达拉滨25mg/m2/d ,d1~d3;表柔比星(EPI)60mg/m2/d ,d1,28天为1 周期),40例采用FMD方案化疗(氟达拉滨25mg/m2/d ,d1~d3;米托蒽醌10mg/m2/d ,d1;地塞米松20mg/d ,d1~d5,28d 为1 周期)。 所有患者均至少完成2 个周期化疗。结果:FE组有效率(CR+PR)64.1% ,临床受益率(CR+PR+SD )79.5% ,中位无进展生存期21个月,2 年总生存率71.8% ;FMD组有效率(CR+PR)57.5% ,临床受益率(CR+PR+SD )75% ,中位无进展生存期20个月,2 年总生存率60% 。FE组的疗效略优于FMD组,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中位无进展生存期和2 年总生存率两组间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不良反应均以中性粒细胞减少和感染最为常见,其中Ⅲ~Ⅳ度骨髓抑制FE组15.4%(6/39),FMD组29%(15/40),经升血治疗处理恢复;肺感染FE组5.1%(2/39),FMD组22.5%(9/40)。 FE组Ⅲ~Ⅳ度中性粒细胞缺乏和肺感染发生率均较FMD组轻,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FE方案治疗复发难治性惰性NHL 的疗效肯定,骨髓毒性和肺感染发生率明显低于FMD组,是复发难治性惰性NHL 患者安全有效的解救方案,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免疫细胞浸润与肺癌关系研究进展
刘成武, 刘伦旭
2010, 37(22): 1317-1320.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0.22.015
摘要:
肺癌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而对于肺癌患者来说,其自身免疫系统在与肿瘤对抗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中免疫细胞尤其是浸润于癌组织中的几种免疫细胞: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ILS )、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AMS)、肿瘤浸润树突状细胞(TIDC)、肿瘤浸润NK细胞(TINK)扮演着重要角色。大量研究表明肿瘤浸润的各种免疫细胞与肺癌患者预后相关,并在抗肿瘤、肿瘤的免疫监视或免疫逃逸、促进肿瘤的发生发展和演进等各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