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  第43卷  第22期

显示方式:
转移性肾癌免疫治疗临床研究新进展
周莉, 崔传亮, 郭军
2016, 43(22): 973-976.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6.22.810
摘要:
肾癌是泌尿系统常见的恶性实体肿瘤,其发病率逐年递增。对于早期肾癌,手术仍是最主要的治疗手段。而对于转移性肾癌(metastatic renal cell carcinoma,mRCC),需要以内科为主的多学科综合治疗,从而最大限度改善患者的生存期。过去十年间,多种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和mTOR 抑制剂已获得批准用于mRCC 的治疗,极大改善了患者的预后,但近年来应用上述药物带来的治疗获益已到达一个平台期,几乎所有患者最终出现耐药。随着新的免疫治疗的发展,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特别是程序性死亡受体(programmed death- 1,PD- 1)/ 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 1(programmed death ligand1,PD-L1)抑制剂在转移性肾癌中取得显著疗效,进一步延长患者的生存期。与单药治疗相比,PD- 1/PD-L 1 抑制剂联合其他免疫治疗或抗VEGF等靶向治疗可减少肿瘤诱导的免疫耐受,有望进一步改善预后。
晚期肾癌分子靶向治疗新进展
郭放, 郑振东, 谢晓冬
2016, 43(22): 977-980.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6.22.751
摘要:
肾癌是泌尿系最常见的恶性肿瘤,透明细胞癌是常见病理类型,约占全部肾癌的 85 %~90 %。既往主要以化疗、白介素及干扰素药物等治疗肾癌。近年来随着肿瘤诊治水平的提高,对肾癌的认识和诊治取得重要突破,特别是分子靶向治疗为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手段。以索拉非尼、舒尼替尼、帕唑帕尼、贝伐珠单抗、替西罗莫司、依维莫司、阿西替尼和卡博替尼等分子靶向治疗多种药物已应用于临床,为患者带来明显生存获益且耐受性较好。本文主要对晚期肾癌分子靶向治疗方面的最新进展进行综述。
Prdx1 通过P38MAPK通路影响肺癌VM的形成*
魏威①, 朱东望②, 孙保存①③, 赵秀兰①, 张艳辉③, 董学易①, 刘芳①, 张丹芳①, 赵楠①
2016, 43(22): 981-985.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6.22.947
摘要:
目的:检测Prdx 1 在肺癌中的表达,探讨Prdx 1 对肺癌血管生成拟态(vasculoenic mimicry,VM)形成的影响,并深入研究其影响机制。方法:利用CD31/PAS 双重染色及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并分析VM及Prdx 1 的表达关系。将Prdx 1 表达质粒转染至肺癌细胞系A 549、H 1299中,诱导Prdx 1 外源性升降表达。Westernblot检测转染前、后Prdx 1、EMT 相关蛋白(E-cadherin 、Vimentin)、VM相关蛋白(VE-cadherin、VEGF)、P 38MAPK 通路相关蛋白(P 38、P-P 38)表达变化情况;A 549-Prdx1 细胞系加入P 38MAPK 通路的抑制剂SB203580后,检测(P 38,P-P 38、VEGF)的表达变化情况;三维,划痕和侵袭实验检测Prdx 1 对细胞成管、迁移、侵袭能力的影响。结果:Prdx 1 与患者VM的形成、淋巴结转移、不良预后密切相关。Prdx 1 升表达高E-cadherin 表达下调,Vimentin 表达上调,VE-cadherin、VEGF表达上调,P 38MAPK 中P 38表达不变,P-P 38表达上调。细胞的迁移侵袭成管能力显著增强。Prdx 1 低表达后与上述结果相反。A 549-Prdx1 细胞系中加入P 38MAPK 通路抑制剂SB203580后,VEGF高P-P 38随剂量的增加而降低,而P 38总蛋白不变。结论:Prdx 1 在肺癌中高表达,可能通过P 38MAPK 通路影响患者VM的形成。
局部中晚期鼻咽癌四程诱导化疗后肿瘤靶区勾画的研究
王蕾①, 吴峥②, 程皖琴③, 周树①, 钟睿①, 曾睿芳④, 苏勇①
2016, 43(22): 986-991.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6.22.696
摘要:
目的:探讨根据诱导化疗后肿瘤变化勾画靶区的方式及其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 年8 月至2013 年8 月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 57 例局部中鼻咽癌患者,行诱导化疗联合同期放化疗。诱导化疗前后鼻咽原发肿瘤范围(gross tumor volume,GTV )(包括咽后淋巴结)分别为GTVnx-pre 和GTVnx-post 。临床靶区(clinical tumor volume,CTV )CTVnx 1 为GTVnx-post 外扩10 mm范围,并包括 GTVnx-pre的区域。颈部淋巴结的靶区勾画与上述方法相似,分别命名为 GTVnd-pre、GTVnd-post 和CTVnd 1。CTV 2 为CTVnx 1及CTVnd 1 外扩 5 mm~10 mm范围及淋巴引流选择性预防照射范围。观察全组患者不良反应、近期及远期疗效。结果:GTVnx-pre和GTVnx-post 平均体积分别为 63 .7 cm3和21 .8 cm3(P<0.01 );GTVnd-pre和GTVnd-post 平均体积分别为 21 .7 cm3和7.5 cm3(P<0.01 )。中位随访时间60 .0 个月,全组患者 5 年总生存率(overall survival ,OS)为86 .0%(49 /57 ),无远处转移生存率(distant metastasis free survival rate ,DMFS)为91 .2%(52 /57 ),无局部复发生存率(local recurrence survival rate ,LRFS)为93 .0%(53 /57 ),无进展生存率(progression free survival,PFS)为93 .0%(53 /57 ),复发患者均为GTVnx-post 或GTVnd-post 内复发。结论:鼻咽癌4 个疗程诱导化疗后肿瘤体积明显缩小,按化疗后肿瘤勾画靶区疗效较好,值得进一步验证。
转移性肾癌术前D-二聚体对靶向治疗的预测意义
李宏蕾, 冯国伟, 林瑞, 张艳辉, 姚欣
2016, 43(22): 992-996.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6.22.025
摘要:
目的:回顾性分析减瘤性肾切除术(cytoreductive nephrectomy ,CN)术前各项临床指标对于联合靶向治疗的转移性肾癌(metastatic renal cell carcinoma,mRCC)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1996年1 月至2015年6 月40例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行CN且术后1 年内行靶向药物治疗mRCC 患者的临床病理学资料,采用Kaplan-Meier 法进行单因素分析,Cox 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单因素生存分析结果显示,碱性磷酸酶、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atelet lymphocyte ratio ,PLR )、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 lymphocyte ratio ,NLR )、D-二聚体、T 分期、肿瘤转移器官数目、MSKCC危险模型评分均为影响患者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 )的危险因素(P < 0.005),其中碱性磷酸酶、PLR 、NLR 、D-二聚体、肿瘤转移器官数目、MSKCC危险模型评分为影响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的危险因素(P < 0.005)。 Cox 回归模型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D-二聚体(P =0.033)是影响患者OS、PFS 的独立因素,同时碱性磷酸酶(P = 0.045)、MSKCC危险模型评分(P = 0.003)也是影响PFS 的独立因素。结论:术前D-二聚体水平是行CN联合靶向治疗mRCC 患者的独立预后危险因素。
血清AFP 阳性晚期胃癌患者的临床分析
朱敬华, 孙岩, 陈颖波
2016, 43(22): 997-1001.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6.22.745
摘要:
目的:探讨血清甲胎蛋白(alpha-fetoprotein ,AFP)阳性且无法行手术治疗的晚期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化疗疗效和临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江苏省肿瘤医院2012年12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无法行手术治疗的136 例晚期胃癌患者,分析血清AFP 与晚期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与化疗、生存及预后的关系。结果:本组患者中血清AFP 阳性胃癌(AFP-producing gastric cancer ,AFPGC)患者为18.4%(25/ 136)。 血清AFP 阳性患者与阴性者相比,更易出现淋巴结以外的脏器转移(80.0% vs . 55.9% ,P =0.026),尤其易出现肝转移(56.0% vs . 19.8% ,P < 0.001)。 血清AFP 阳性组化疗有效率高(40.0% vs . 33.3%),而血清AFP 阴性组疾病控制率更高(79.3% vs . 68.0%),两者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血清AFP 阴性组患者无进展生存时间(progression-free survival ,PFS)更长(6.6 个月vs . 5.0 个月),1 年生存率更高(72.5% vs . 57.9%),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血清AFP 阴性组患者中位总生存时间(overall survival,OS)更长(18.0 个月vs . 12.6 个月,P = 0.022)。 经Cox 多因素危险度分析,AFP 表达并非胃癌患者的独立危险因素(P = 0.061)。 血清AFP 阳性组患者OS≥ 12个月,3 药联合化疗为紫杉类联合氟尿嘧啶类和铂类治疗比率明显较OS< 12个月的患者高(P = 0.020)。 结论:晚期胃癌患者较早期患者血清AFP 阳性率更高,血清AFP 阳性者易出现淋巴结外的其它脏器转移,尤其是肝转移,生存期短,3 药联合化疗方案能延长生存期。
核苷(酸)类似物在乙型肝炎相关原发性肝癌介入栓塞化疗中的作用*
张健珍, 张春兰, 曾春燕, 杨慧勤, 孟玉
2016, 43(22): 1002-1006.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6.22.895
摘要:
目的:探讨核苷(酸)类似物在乙型肝炎相关原发性肝癌介入栓塞化疗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2011年1 月至2015年12月诊断收治的乙型肝炎相关原发性肝癌患者174 例,根据病情需要及患者个人意愿分为对照组72例和研究组102 例。对照组采用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rans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 ,TACE 术)介入治疗。研究组采用TACE 术联合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治疗。结果:两组年龄、性别、肿瘤大小及实验室检查等基线资料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 > 0.05)。 治疗后研究组和对照组相比,研究组各时点的肝功能均明显改善(P < 0.05);治疗12、24、48W 的AFP 及CAl99水平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 <0.05)。 研究组乙型肝炎病毒DNA (hepatitis B virus DNA ,HBV DNA)不可测率在治疗后4、12、24、48W 分别为13.73% 、33.33% 、50.0% 、76.47% ,对照组分别为11.11% 、16.67% 、22.22% 、25.00% ,研究组治疗12、24、48WHBVDNA不可测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5)。 研究组1 年、3 年生存率分别是96.08% 、90.20%,对照组分别为83.33% 、63.89% ,研究组1、3 年生存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5)。 研究组治疗的显效率、有效率及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 < 0.05)。 结论:肝动脉介入栓塞化疗治疗基础上联合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治疗可明显改善乙型肝炎相关原发性肝癌患者 ALT 水平,降低AFP 、CA199 水平,降低HBVDNA 水平,提高HBVDNA 不可测率,保障抗肿瘤治疗的顺利进行,从而提高生存率、延长生存期。有必要开展深入研究,以进—步明确抗病毒治疗在肝癌综合治疗中的作用。
细胞骨架在肿瘤侵袭转移中的研究进展*
肖英, 程爱兰
2016, 43(22): 1007-1011.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6.22.828
摘要:
肿瘤转移是肿瘤导致死亡最主要的原因之一,细胞骨架与肿瘤的侵袭转移密切相关,但细胞骨架各组分在肿瘤侵袭转移中作用的研究均较独立、分散,且随着细胞骨架相关研究的不断深入,微管在肿瘤转移中的重要性开始凸显,微管关键相互作用蛋白和微丝细胞骨架间的交互作用也越来越受到关注,这可能给转移性肿瘤的治疗带来新的思路。本文就细胞骨架的结构功能、重要信号通路、新进展及相关抗肿瘤药物研究进行综述,并探讨细胞骨架蛋白相互间的联系以及细胞骨架相关的潜在抗肿瘤药物新思路。
二甲双胍抑制结直肠肿瘤的相关机制研究进展*
宋彩霞①②, 马强①
2016, 43(22): 1012-1016.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6.22.874
摘要:
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 ,CRC )是世界上发病率和死亡率均较高的恶性肿瘤,近年来我国结直肠癌发病率和死亡率有增长趋势。二甲双胍作为降糖药物,广泛应用于临床,其抗结直肠肿瘤的研究已广泛开展,作用机制主要与抑制mTOR 信号通路、抑制p53缺乏细胞癌变、抑制STAT3 作用、降低脂肪酸合成、抑制细胞周期、诱导细胞自噬及凋亡、减弱胰岛素和胰岛素受体作用、与化疗药物协同等有关。因此,二甲双胍作为抗肿瘤药物或辅助化疗药物仍需进一步深入研究,为其更好地应用于临床提供理论依据。本文就二甲双胍抗结直肠肿瘤的流行病学研究及相关机制进行综述。
肠道菌群对肿瘤治疗的影响
韩晓丹, 张俊伶, 樊赛军
2016, 43(22): 1017-1020.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6.22.822
摘要:
肠道菌群是寄居在人体肠道内的正常微生物群落,维持着宿主肠道微生态的稳态,肠道微生态失调促进肿瘤的发生,但特异的肠道共生菌及其代谢产物可能抑制肿瘤的发生。肠道菌群对宿主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系统的成熟与调节具有重要作用,其可增强烷化剂、Toll 样受体(Toll-like receptor,TLR )激动剂、免疫检验点抑制剂、过继性细胞免疫治疗等的抗肿瘤作用。肠道菌群主要通过调节肿瘤浸润髓源细胞的分化和功能影响抗肿瘤免疫反应,重新编程肿瘤浸润髓源细胞可能是一种理想的肿瘤治疗方法。肠道菌群为肿瘤治疗提供了新的策略,但其临床应用还面临着较多问题。本文就肠道菌群对肿瘤的发生和肿瘤治疗的有益影响进行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