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  第45卷  第5期

基础研究
DT390与TMTP1融合蛋白靶向治疗卵巢癌的实验研究
叶双梅, 马湘一, 王世宣
2018, 45(5): 217-221.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8.05.283
摘要:
  目的  探讨白喉毒素(diphtheria toxin,DT)片段DT390与靶向肽TMTP1的融合蛋白对卵巢癌的治疗效果。  方法  以卵巢癌顺铂耐药细胞株C13*及顺铂敏感细胞株OV2008为细胞模型,设对照组、TMTP1组、DT390-TMTP1组、DT390-biTMTP1组及DT390-triTMTP1组。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各组细胞核的形态。MTT法检测细胞存活率,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建立裸鼠C13*细胞皮下瘤模型,观察肿瘤的形成及生长,TUNEL法检测皮下瘤组织的细胞凋亡率。  结果  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到DT390-biTMTP1和DT390-triTMTP1引起细胞核皱缩和碎裂。MTT结果显示细胞存活率随着DT390-biTMTP1与DT390-triTM-TP1浓度增加而显著降低。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显示DT390-biTMTP1组与DT390-triTMTP1组的细胞凋亡率显著增加(P<0.05),并且DT390-biTMTP1组与DT390-triTMTP1组的C13*细胞凋亡率为66.0%±12.0%与72.9%±4.6%,较OV2008细胞的55.5%±8.9%与65.1%±9.8%更高。裸鼠皮下瘤结果显示DT390-biTMTP1与DT390-triTMTP1均显著抑制卵巢癌皮下瘤的形成(P<0.01)及生长(P<0.05)。TUNEL检测显示DT390-biTMTP1组和DT390-triTMTP1组皮下瘤组织的细胞凋亡率显著增强(P>0.05)。同时,以上实验结果均显示DT390-TMTP1对C13*及OV2008细胞无明显作用(P>0.05)。  结论  DT390-biTMTP1及DT390-triTMTP1融合蛋白靶向抑制卵巢癌细胞,显示了潜在的临床应用前景。
临床研究与应用
术前血小板及血浆纤维蛋白原对早期非小细胞肺癌的预后价值
马宇辰, 张华, 张彬, 王长利
2018, 45(5): 222-227.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8.05.178
摘要:
  目的  评估血小板及纤维蛋白原对于根治术后非小细胞肺癌的预后价值,并建立预后模型以早期发现术后预后较差的患者。  方法  选取2004年3月至2009年1月在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行根治性手术且术后病理确诊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405例,血小板及纤维蛋白原水平均为术前测定,并对相关临床病理指标及生存期进行分析。  结果  血小板和纤维蛋白原水平升高的发生率分别为16.5%和36.3%。血小板和/或纤维蛋白原升高的患者生存期较短。多因素分析提示病理分期(P<0.05)、复发或转移(P<0.05)及血小板水平(P<0.05)为非小细胞肺癌的独立预后因素。低危组、中危组及高危组患者的中位生存期分别为67、24和20个月,有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  术前血小板及血浆纤维蛋白原与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预后有密切关系,风险模型的建立或可较早发现高危患者并尽早给予个体化治疗从而改善预后。
术后辅助治疗对局部进展期(pT3N0M0)食管鳞癌远期生存影响的回顾性分析
朱多杰, 李斌, 王成, 蒋鹏, 杨建宝, 宋铁牛, 魏小平, 孟于琪
2018, 45(5): 228-231.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8.05.050
摘要:
  目的  探讨术后辅助治疗对于pT3N0M0食管鳞癌患者远期生存的影响。  方法  回顾性分析兰州大学第二医院2010年1月至2014年4月收治的食管鳞癌患者资料,并分为4组:单纯手术组,手术+放疗组,手术+化疗组,手术+放化疗组。收集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及远期随访结果。  结果  2010年1月至2014年4月共纳入177例患者,中位年龄61(43~78)岁。其中单纯手术组79例,术后辅助治疗组98例,其中手术+放疗组28例,手术+化疗组38例,手术+放化疗组32例。术后辅助治疗的总生存率和无瘤生存率均高于单纯手术组(P=0.012,P=0.007)。组间比较结果显示:手术+放疗组总生存率和无瘤生存率高于单纯手术组(P=0.038,P=0.011),手术+放化疗组仅总生存率高于单纯手术组(P=0.031)。  结论  pT3N0M0食管鳞癌患者可以从术后辅助放疗和放化疗中获益,尤其放疗可以达到局部区域控制的显著效果。
标准残肝体积预测肝癌合并肝硬化患者半肝切除术后肝功能衰竭的临床研究
龚文锋, 陆战, 张志远, 钟鉴宏, 马良, 向邦德, 黎乐群
2018, 45(5): 232-236.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8.05.500
摘要:
  目的  探讨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合并肝硬化患者肝切术标准残肝体积(the standard remnant liver vol-ume,SRLV)的安全临界值及其评估术后肝功能衰竭(post-hepatectomy liver failure,PHLF)的效能。  方法  回顾性分析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2013年9月~2016年8月共181例半肝切除术HCC患者临床资料,术前测定肝脏总体积、肿瘤体积、残肝体积、切除的肝体积。术中排水法测定切除标本的体积。按照“50-50标准”分成肝衰竭组(22例)与无肝衰竭组(159例),分析发生PHLF的相关因素,统计分析肝硬化亚组SRLV的临界值及其预测PHLF效能,并回顾性分析肝硬化患者的CT分级资料。  结果  术后共发生PHLF 22例,PHLF相关死亡1例。多因素分析显示术前胆红素水平及SRLV是发生PHLF的危险因素。按照肝硬化病理进行亚组分析,肝硬化组102例(Ⅰ、Ⅱ级肝硬化84例,Ⅲ级肝硬化18例,无Ⅳ级肝硬化),18例发生PHLF,PHLF相关死亡1例。HCC合并肝硬化行半肝切除发生PHLF的SRLV临界值为340 mL/m2(灵敏度94.4%,特异度74.7%,曲线下面积0.861,P<0.01)。  结论  SRLV≤340 mL/m2的HCC合并肝硬化患者在行半肝切除术后,发生PHLF的风险增高。
Ⅲ Ⅳ型肝门胆管癌不同切除方式对预后的影响
王晓庆, 房锋, 李广涛, 何红莹, 宋天强
2018, 45(5): 237-240.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8.05.157
摘要:
  目的  比较Ⅲ、Ⅳ型肝门胆管癌(hilar cholangiocarcinoma,HC)手术治疗方式及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0年1月至2015年12月就诊于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行手术治疗的50例Ⅲ、Ⅳ型HC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  50例HC患者获得随访,中位随访时间为27个月。其中围肝门局限肝切除组13例,中位无复发时间为6个月,1、2年无复发率分别为30.8%、23.1%;中位生存时间为20个月,1、2年生存率分别为76.9%、38.5%;扩大肝切除组37例,中位无复发时间为14个月,1、2年无复发率分别为59.5%、32.4%;中位生存时间为37个月,1、2年生存率分别为83.8%、51.4%。扩大肝切除组无复发时间及生存时间均长于围肝门局限肝切除组(P<0.05),1、2年无复发生存率及总生存率也更高(P<0.05),但是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及病死率并无显著差异(P>0.05)。  结论  扩大肝切除术是延缓Ⅲ、Ⅳ型HC患者早期复发、改善生存预后的安全术式。
血清miR-6861-5p检测在乳腺癌临床诊治中的价值探讨
袁超
2018, 45(5): 241-245.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8.05.254
摘要:
  目的  研究miR-6861-5p在乳腺癌患者血清中的表达,并探讨miR-6861-5p表达在乳腺癌患者临床诊治中的价值。  方法  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法(RT-qPCR)检测2012年1月至2015年6月山东省德州市第二人民医院112例乳腺癌患者、37例乳腺良性病变和53例健康女性血清miR-6861-5p相对表达量,分析血清miR-6861-5p表达与乳腺癌患者临床病理和术后复发之间的关系,并探讨其表达对乳腺癌的临床诊断价值。  结果  乳腺癌患者血清miR-6861-5p相对表达量为(7.99±1.63),显著高于良性病变患者(6.45±1.06)(P<0.05)和健康研究对象(6.43±1.28)(P<0.05);血清miR-6861-5p表达与乳腺癌患者淋巴结转移、肿瘤组织ER、PR和HER-2表达、TNM分期、分子分型以及组织学分期显著相关(均P<0.05);肿瘤切除后乳腺癌患者血清miR-6861-5p表达量显著降低;治疗前血清miR-6861-5p诊断乳腺癌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69.6%和77.8%,且与乳腺癌患者术后复发率有关。  结论  miR-6861-5p在乳腺癌患者血清中表达上调,是术前乳腺癌诊断、肿瘤分期、癌细胞转移和术后监测乳腺癌复发的潜在生物标志物。
基于锥光束乳腺CT测量乳腺密度的可靠性研究
刘爱迪, 叶兆祥, 马悦, 曹扬
2018, 45(5): 246-250.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8.05.167
摘要:
  目的  探讨基于锥光束乳腺CT(cone beam breast CT,CBBCT)的阈值分割法测量乳腺密度的准确性,及其对乳腺腺体分类和乳腺癌筛查的意义。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5月至2013年9月于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行乳腺X线检查(mammography,MG)及CBBCT检查的195例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其中64例患者的64侧乳腺符合入组条件。依据BI-RADS中乳腺构成的分类标准对其进行分类并得到多数报告;基于其CBBCT图像进行阈值分割法测量乳腺密度,并得到手动修正后乳腺密度。1个月后重复上述步骤。采用组内相关系数(intraclass correlation coefficient,ICC)比较观察者内、观察者间、阈值分割法测量与手动修正、非致密类及致密类乳腺测量结果之间的一致性。  结果  阈值分割法测量乳腺密度的观察者内和观察者间ICC值分别为0.9624(95% CI:0.9388~0.9770)和0.9666(95%CI:0.9500~0.9785);手动修正测量观察者内和观察者间ICC值分别为0.9750(95%CI:0.9592~ 0.9847)和0.9775(95%CI:0.9661~0.9855);阈值分割法与手动修正测量之间ICC值为0.9962(95%CI:0.9983~0.9977);非致密类和致密类乳腺阈值分割法与手动修正之间ICC值分别为0.9497(95%CI:0.7072~0.9914)和0.9983(95%CI:0.9971~0.9990)。 结论 基于CBBCT图像的阈值分割法是一种较为稳定且准确的计算机辅助测量乳腺密度的方法,未来有望应用于大规模乳腺癌筛查,并为乳腺癌风险的预测提供更多信息。
国家基金研究进展综述
环状RNA在肿瘤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吴宛玲, 李爽
2018, 45(5): 251-255.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8.05.082
摘要:
环状RNA是一种新型RNA,在生物体中具有microRNA“海绵”、RNA结合蛋白及核转录调节等功能。在肿瘤疾病中,环状RNA主要以miRNA“海绵”的形式发挥调控作用,促进或抑制肿瘤的发生和发展。此外,环状RNA还可以作为肿瘤早期诊断、预后评估的生物标记物,也可作为抗肿瘤治疗的靶标,具有潜在的临床诊断治疗价值。本文就环状RNA在肿瘤疾病中的作用机制及临床应用进行综述。
综述
绿原酸在脑胶质瘤治疗中的应用前景
杨靖怡, 杨守博, 康庄, 康勋, 李文斌
2018, 45(5): 256-259.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8.05.271
摘要:
恶性神经胶质瘤作为常见的原发性颅内肿瘤,占所有中枢神经系统恶性肿瘤的81%。经手术联合体外放疗、化疗等标准治疗方案后,胶质母细胞瘤(glioblastoma,GBM)患者的生存期仅为14.4个月,传统治疗难以满足患者对生存期及生存质量的要求。近年来,绿原酸(chlorogenic acid,CGA)作为植物提取多酚类物质,其调节免疫系统、抗氧化、调控细胞周期、抑制肿瘤细胞转移和侵袭等多种抗肿瘤作用机制受到广泛关注及深入研究。本文将从绿原酸类物质在胶质瘤治疗领域的作用机制、与其他药物协同以及人体内代谢等相关研究展开总结与讨论,旨在为胶质瘤治疗中绿原酸的应用提供一定参考。
肝细胞癌外照射放疗的研究进展
林海敏, 孔玲玲, 于金明, 韩大力
2018, 45(5): 260-264.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8.05.282
摘要:
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的根治性治疗方式主要为行手术切除、肝移植或消融术。然而,就诊时仅少数病例为可切除病变。随着放疗技术的发展,外照射放疗在HCC治疗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大量研究表明,放疗对肝功能良好的各期别肝癌均具有明显疗效。立体定向放射治疗(stereotactic body radiation therappy,SBRT)可替代射频消融治疗不可行手术切除的早期HCC,放疗联合其他局部或全身治疗, 如:经导管动脉化学栓塞(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dization,TACE)、索拉非尼适用于局部晚期和远处转移晚期HCC的治疗。粒子束因Bragg峰而较X线具有更佳的剂量分布优势,临床应用前景广阔。本文重点阐述外照射放疗在各期别HCC治疗中的进展。
阿片类药物静脉应用及多模式镇痛下的癌痛治疗
卢帆, 黄鹤, 田杰, 董击夫
2018, 45(5): 265-270.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8.05.339
摘要:
难治性癌性疼痛是全球肿瘤和疼痛医师所面临的治疗难题。虽然较多癌痛患者在疾病早期能获益于口服镇痛药物,但是对于疾病晚期和已出现难治性癌痛的患者,单纯的阿片类药物口服治疗效果较差,而此时将阿片类药物的给药途径更换为静脉仍然是最常使用的快速镇痛方法。目前,随着阿片类药物经静脉患者自控镇痛(patient controlled intravenous analgesia,PCIA)的临床实践不断增加,对该方式的适应证、药物选择、滴定等问题均有了更为深入的探讨。此外,在多模式镇痛的快速发展中,癌痛治疗的个体化措施有了更广阔的延伸空间。本文将对上述问题分别进行综述,旨在对难治性癌痛治疗方案的优化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