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  第47卷  第1期

指南与共识
食管癌患者营养治疗指南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营养专业委员会, 中华医学会肠外肠内营养学分会, 中国医师协会放射肿瘤治疗医师分会营养与支持治疗学组
2020, 47(1): 1-6.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20.01.430
摘要:
食管癌是营养不良发生率最高的恶性肿瘤。营养不良会降低食管癌细胞对放化疗的敏感性,增加治疗不良反应,延长住院时间,延缓身体康复,增加医疗费用,降低患者治疗疗效和生活质量。因此,开展规范化的营养治疗对食管癌患者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迄今为止,国内外均没有专门针对食管癌患者的营养治疗指南。因此,中国抗癌协会肿瘤营养专业委员会、中华医学会肠外肠内营养学分会和中国医师协会放射肿瘤治疗医师分会营养与支持治疗学组的肿瘤营养专家,通过对食管癌营养治疗最新国内国外文献的全面检索与分析,并经过反复讨论与修改,制定了本指南。指南从食管癌患者的营养诊断、营养治疗适应证、治疗途径、治疗通路、营养素和疗效评价六个方面的内容分别进行了证据论述和意见推荐。
基础研究
低剂量紫杉醇联合沙利度胺抑制小鼠S-180肉瘤血管生成的研究
徐聂, 白云丹, 罗婷, 段萍
2020, 47(1): 7-11.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20.01.038
摘要:
  目的  探讨低剂量紫杉醇联合沙利度胺对小鼠S-180肉瘤血管生成的作用。  方法  建立S-180移植瘤小鼠模型,将40只荷瘤小鼠随机分为4组。A组:生理盐水组(对照组);B组:紫杉醇组,腹腔内注射20 mg/kg,每周3次,连续2周;C组:沙利度胺组,200 mg/kg灌胃,每周3次,连续2周;D组:紫杉醇+沙利度胺组,腹腔内注射紫杉醇(20 mg/kg)和沙利度胺(200 mg/kg)灌胃,每周3次,连续2周。观察瘤重、抑瘤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的表达和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计数。  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B、C、D组均能降低瘤重、减少VEGF的表达、降低MVD计数(P < 0.05);D组分别与B、C组比较,VEGF的表达及MVD计数均低于B、C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小剂量紫杉醇联合沙利度胺能一定程度上抑制S180肉瘤血管的生长,两者具有协同作用。
时钟基因Bmal1对鼻咽癌移植瘤放疗敏感性的影响
孟熙, 李媛媛, 蒋孑庆, 陈越, 黎小梅, 贺前勇, 张蓬新, 赵朝芬, 唐雅雪, 甘加应, 周建奖, 周定安, 金风
2020, 47(1): 12-17.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20.01.327
摘要:
  目的  探讨双向调控时钟基因Bmal1(brain and muscle arnt-like1)对鼻咽癌CNE1裸鼠移植瘤生长的影响及与放疗敏感性的关系。  方法  采用慢病毒感染方法,构建Bmal1基因CNE1OE(过表达组)、CNE1OENC(过表达对照组)、CNE1sh3(低表达组)、CNE1shNC(低表达对照组)4株细胞,Western blot验证各组细胞Bmal1蛋白表达情况;4株细胞分别皮下注射相应的4组裸鼠,移植瘤生长后测量其体积;给予6-MeV电子线15 Gy照射裸鼠移植瘤,观察放疗后各组移植瘤体积变化情况。剥离移植瘤,RTPCR及Western blot分别检测Bmal1、P53、P21 mRNA及蛋白表达情况。  结果  Western blot结果提示,与各自对照组对比,CNE1OE组Bmal1蛋白过表达,CNE1sh3组Bmal1蛋白低表达,表明细胞转染成功。成功构建裸鼠移植瘤模型,CNE1OE组裸鼠移植瘤体积明显小于CNE1OENC组,CNE1sh3组体积明显大于CNE1shNC组(P < 0.05)。放疗后,CNE1OE、CNE1OENC、CNE1shNC组裸鼠移植瘤体积均缩小(P < 0.05),其中CNE1OE组缩小最明显。CNE1sh3组放疗前后自身体积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mal1基因、P53及P21的mRNA及蛋白相对表达量在CNE1OE组明显高于CNE1OENC组(P < 0.05),CNE1sh3组则明显低于CNE1shNC组(P < 0.05)。  结论  Bmal1基因过表达能抑制鼻咽癌CNE1裸鼠移植瘤生长,增强其放疗敏感性,可能与P53、P21蛋白上调相关;敲低则促进移植瘤生长,导致其辐射抗拒,可能与P53、P21蛋白下调相关。
临床研究与应用
三维动脉自旋标记成像量化脑转移瘤放疗前后灌注变化的研究
侯传珂, 巩贯忠, 王俪臻, 苏亚, 卢洁, 尹勇
2020, 47(1): 18-23.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20.01.279
摘要:
  目的  应用三维动脉自旋标记(three-dimensional arterial spin labeling,3D-ASL)定量分析脑转移瘤(brain metastasis,BMs)患者放射治疗(放疗)过程中BMs肿瘤靶区、正常脑区域及瘤周水肿区的血流灌注变化。建立三者灌注变化与放疗剂量梯度的关系,为BMs患者进行个体化放疗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收集2018年7月至2019年6月山东省肿瘤防治研究院26例BMs患者放疗前及放疗后的MR模拟定位图像(包括强化T1WI图像和3D-ASL的灌注图,由强化T1WI图像获得BMs肿瘤靶区,3D-ASL图像获得血流灌注信息)。分别定义强化T1WI中BMs高信号区、正常脑区域及瘤周水肿区为感兴趣区域(regions of interest,ROIs)。研究BMs肿瘤靶区放疗前后平均最大截面积、平均最大脑血流量(cerebral blood flow,CBF)的变化及相关性;分析不同剂量梯度下3个ROIs CBF值的变化规律。  结果  BMs肿瘤靶区放疗前后平均最大截面积和CBF值分别降低26.46%和29.64%(P < 0.05)。BMs肿瘤靶区在30~40、40~50 Gy和>50 Gy剂量梯度下,CBF放疗前后下降率分别为33.75%、24.61%和27.55%(P < 0.05),30~40 Gy时最大。正常脑区域在0~10、10~20、20~30、30~40、40~50 Gy和>50 Gy剂量梯度下,CBF放疗前后下降率分别为7.65%、11.12%、18.42%、20.23%、19.79%和17.89%(P < 0.05),30~40 Gy时最大。瘤周水肿区放疗后CBF下降率与剂量梯度增高同步。BMs肿瘤靶区放疗前后的灌注下降较正常脑区域和瘤周水肿区更为显著。  结论  3D-ASL可客观反映BMs肿瘤靶区、正常脑区域及瘤周水肿区放疗中灌注变化情况。依据CBF的变化,正常脑区域的放疗剂量建议控制在30 Gy以下,而肿瘤靶区高灌注区和瘤周水肿区应给予高剂量。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EGFR-TKI耐药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及不良反应
张智博, 李晔, 袁方, 张素洁, 智晓玉, 葛祥伟, 胡毅, 汪进良
2020, 47(1): 24-28.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20.01.374
摘要:
  目的  探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ICI)治疗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EGFR-TKI)耐药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的疗效及不良反应。  方法  收集2015年1月至2019年3月在解放军总医院接受ICI治疗的EGFR-TKI耐药晚期NSCLC患者临床资料,采用统计学方法分析EGFR-TKI耐药晚期NSCLC患者免疫治疗疗效及不良反应,阐明临床特征与免疫治疗疗效和患者预后的关系。  结果  联合治疗较单药治疗者肿瘤客观缓解率(objective response rate,ORR)显著提高(28.6% vs.7.1%,P < 0.01)。肿瘤分化差、联合治疗及年龄>60岁者分别较肿瘤分化好(5.1个月vs.2.8个月,P=0.030)、单药治疗(6.8个月vs.2.3个月,P < 0.001)及年龄≤60岁者(7.1个月vs.4.7个月,P=0.020)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 free survival,PFS)延长。联合治疗、肿瘤治疗缓解者分别较单药治疗(26.9个月vs.7.1个月)、肿瘤稳定者和进展者(30.8个月vs.18.7个月vs.12.8个月)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延长(P < 0.001)。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60岁和联合治疗是PFS独立保护性因素(P < 0.001)。联合治疗组的总体不良反应发生率较单药治疗组升高,但≥3级不良反应发生率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28)。  结论  ICI单药治疗EGFR-TKI耐药晚期NSCLC患者的疗效较差,而联合治疗能显著提高疗效,改善患者的预后。尽管联合治疗的总体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但大体上不良反应可控。
全病程MDT营养管理对老年食管癌患者放疗进程的影响
隋婧婧, 张洪明, 王子国, 李险峰
2020, 47(1): 29-33.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20.01.461
摘要:
  目的  探究全病程多学科诊疗模式(multidisciplinary team,MDT)营养管理对老年食管癌患者放疗进程的影响。  方法  收集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2018年1月至2019年9月经病理证实为食管鳞癌的老年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与实验组(30例),均行放疗,对照组给予常规营养干预,实验组给予全病程MDT营养干预,统计患者BMI、营养状况、不良反应发生率、治疗时间等。  结果  对照组患者PG-SGA评分、中-重度营养不良发生率较实验组(86.3% vs.70%)明显升高;放疗后患者主观综合营养评估法(patient-generated subjective global assessment,PG-SGA)评分较放疗前升高,且对照组升高更明显(P < 0.05);对照组总蛋白(total protein,TP)、白蛋白(albumin,ALB)、前白蛋白(prealbumin,PA)先下降后上升,而实验组较平稳或逐渐上升;对照组放疗后血液学指标白细胞(white blood cell,WBC)、血红蛋白(hemoglobin,HB)下降较实验组明显,且WBC的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ALB、PA、TP、BMI放疗后升高(P < 0.05),2级以上急性黏膜反应(13.3%)、骨髓抑制(26.3%)发生率低(P < 0.05),生活质量好(P < 0.05),且总治疗时间[(41.97±2.59)d]短(P < 0.05)。  结论  全病程MDT营养管理明显改善患者营养不良状况,减少不良反应发生率及总治疗时间,提升生存质量。
BRCA1/2突变的中国健康女性乳腺预防性切除及Ⅰ期重建的临床实践
张冬洁, 付芬芬, 谢凌铎, 褚福涛, 万琪婷, 解云涛
2020, 47(1): 34-38.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20.01.429
摘要:
  目的  探讨对携带BRCA1/2突变的中国健康女性实施乳腺预防性切除及I期重建的可行性。  方法  选择2018年1月至2019年2月3例于北京大学国际医院就诊的携带BRCA1/2突变的中国健康女性,其中2例携带BRCA1突变、1例携带BRCA2突变,均有乳腺癌家族史,年龄为34~36岁,实施预防性保留乳头-乳晕的双侧乳腺切除和Ⅰ期假体重建术。  结果  3例患者术后无并发症发生,术后中位随访时间为18个月,均无乳腺癌发生,对重建乳房外形满意,且焦虑和恐惧情绪显著下降,取得良好的疗效。  结论  对携带BRCA1/2突变且有乳腺癌家族史的中国健康女性,在严格筛选的基础上,可慎重开展乳腺预防性切除及Ⅰ期重建术。
综述
乳腺癌高危人群预防措施的研究进展
李利娟, 张寰, 梁晓峰, 魏丽娟, 李昉璇, 刘俊田
2020, 47(1): 39-42.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20.01.404
摘要:
乳腺癌已成为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严重威胁着女性的生命健康。针对乳腺癌高危人群,加强科普、筛查以及合理有效的预防措施,是乳腺癌防控的重要手段。目前,倡导良好的生活方式、合理预防性使用药物及手术切除是主要预防措施。虽预防性使用药物和手术切除效果较好,但因药物的不良反应、术后外观改变以及心理等负面因素的存在,不易被乳腺癌高危人群所接受。制定合理的预防措施已成为对乳腺癌高危人群预防的突破点,既可降低该人群乳腺癌的发病风险,又可减少不必要的医疗消耗,使患者受益,节约社会资源。本文将就乳腺癌高危人群预防措施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自然杀伤细胞治疗急性髓系白血病的研究进展
王薇雅, 卢绪章, 陈涛
2020, 47(1): 43-46.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20.01.056
摘要:
自然杀伤细胞(natural killer cell,NK)为一种存在于天然免疫系统中的淋巴细胞,具有杀伤肿瘤细胞和抗病毒感染的能力,在天然免疫和过继免疫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随着NK细胞的特征和功能越来越被熟知,其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抗肿瘤治疗,特别是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如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淋巴瘤等治疗。目前,基于NK细胞的免疫治疗主要包括自体NK细胞输注、异体NK细胞输注、嵌合抗原修饰NK(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CAR)细胞输注以及基于NK细胞的其他免疫治疗等。以NK细胞为基础的免疫治疗旨在增强NK细胞的抗肿瘤能力以及克服肿瘤免疫逃逸。随着研究进展,NK细胞将成为治疗AML的有效方法。
滤泡性淋巴瘤预后因素的研究进展
卢可, 韩雪, 钱正子, 张会来
2020, 47(1): 47-51.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20.01.110
摘要:
滤泡性淋巴瘤(follicular lymphoma,FL)是一组在生物学特征、临床表现及预后等方面存在高度异质性的血液肿瘤,多种因素影响其预后。既有的FL预后模型,包括滤泡淋巴瘤国际预后指数(follicular lymphoma international prognostic index,FLIPI)、FLI-PI-2等主要强调基线临床及实验室检查特点对预后的影响,且价值有限。近年来随着分子影像学、基因测序等现代技术的发展,肿瘤代谢负荷参数、分子生物学特征(如肿瘤微环境特点、表观遗传学改变等)等在FL预后预测方面的价值逐渐被挖掘,尤其与既有临床预后指数结合(如包含7个基因突变情况的临床遗传学风险模型m7-FLIPI)时更是提高了预测的准确性。除基线预后因素外,FL治疗反应的预后价值也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本文根据国内外研究进展,从组织学特点、肿瘤代谢负荷、基于临床特征建立的预后模型、肿瘤微环境、治疗反应、分子遗传学特征等方面对影响FL患者预后的因素进行综述。
病例报告与分析
胃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2例
吴圣明, 罗元, 韦常宏, 陈肖瑜, 陈璞琳
2020, 47(1): 52-53.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20.01.348
摘要:
原发于胃的单形性嗜上皮性T细胞淋巴瘤1例
王晓敏, 付刚, 陈红芳, 史金胜, 宗佩君
2020, 47(1): 54-54.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20.01.042
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