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  第47卷  第8期

指南与解读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乳腺癌合理化诊疗指南》解读
黎立喜, 马飞
2020, 47(8): 379-383.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20.08.404
摘要: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在全球的暴发占用大量医疗资源,极大影响乳腺癌的正常诊疗。乳腺癌患者机体免疫力差,是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易感人群,感染后引发重症的风险极高。如何平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有效防控和合理化安排肿瘤诊疗行为,是疫情期间亟待解决的主要临床问题。为此国家肿瘤质控中心乳腺癌专家委员会组织相关领域专家,紧急编撰《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乳腺癌合理化诊疗指南》,希望为疫情期间乳腺癌诊疗提供科学、可行的解决方案。本文将从乳腺癌诊疗各环节,对指南核心内容进行解读。
专家论坛
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药物治疗现状与进展
管考鹏
2020, 47(8): 384-387.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20.08.335
摘要:
前列腺癌发病率、死亡率逐年升高,是肿瘤防治最受关注的恶性肿瘤之一。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castration-resistant prostate cancer,CRPC)患者的规范化药物治疗是提高患者生存时间、改善生存质量的关键方法。本文将就近年来有关CRPC药物治疗的现状及最新进展进行综述。
临床研究与应用
83例淋巴结阴性直肠神经内分泌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
韩登, 苏雯婷, 李靖涛, 王超, 祁志荣, 罗杰, 谭煌英
2020, 47(8): 388-392.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20.08.105
摘要:
  目的  探讨淋巴结阴性直肠神经内分泌肿瘤(rectal neuroendocrine neoplasms,R-NENs)的临床病理特征。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2月至2019年12月中日友好医院83例淋巴结阴性R-NENs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并定期随访。  结果  83例患者中男性49例(59.0%)、女性34例(41.0%);平均年龄(43.3±11.4)岁;61例(75.5%)患者主要因非特异性症状就诊;肿瘤单发75例(90.4%);肿瘤平均直径为(0.8±0.7)cm;主要浸润黏膜层及黏膜下层80例(96.4%);病理分级以G1为主,共65例(78.3%),Ki-67指数平均值为(2.1±1.7)%;肿瘤分期Ⅰ期78例(94.0%)。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CgA阳性29例(34.9%)。治疗方式使用内镜下切除67例(80.7%),手术16例(19.3%)。中位随访时间24(3~90)个月,5年生存率100%,2例(2.4%)复发。肿瘤复发与Ki-67阳性指数具有显著相关性(P=0.025);肿瘤浸润深度与肿瘤直径具有相关性(P=0.030)。Kaplan-Meier法分析得出治疗方式、肿瘤分级对预后复发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31、0.001)。  结论  淋巴结阴性R-NENs直径>1.0 cm相对容易浸及固有肌层,直径≤ 1.0 cm也有浸及固有肌层的可能,建议此类患者行超声内镜(EUS)检查以决定治疗方式。内镜下切除为淋巴结阴性R-NENs的主要治疗方式,Ki-67指数较高患者治疗后相对容易复发。
结直肠腺癌侵袭性前缘的生长方式及肿瘤细胞巢出芽和CD8+T淋巴细胞浸润与其临床病理学特征的关系*
陈德荣, 王辉, 张晓阳
2020, 47(8): 393-396.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20.08.301
摘要:
  目的  观察结直肠腺癌侵袭性前缘的生长方式,计数肿瘤细胞巢出芽的数量和CD8+T淋巴细胞浸润的数量,探讨以上参数与相关临床病理学特征的关系。  方法  收集2008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河西学院附属张掖人民医院院行手术切除的126例原发性结直肠腺癌患者的石蜡包埋样本,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126例病理切片进行染色,广谱CK用于标记肿瘤细胞巢出芽,CD8标记T淋巴细胞进行评估。  结果  结直肠腺癌侵袭性前缘的浸润性生长方式,高级别肿瘤细胞巢出芽与肿瘤大小病理分期(pT)(P=0.029,P < 0.001),淋巴结转移病理分期(pN)(P < 0.001,P=0.023)及脉管浸润相关(P < 0.001,P < 0.001);高级别肿瘤细胞巢出芽与肿瘤组织学低分化程度相关(P < 0.001);高级别CD8+T淋巴细胞浸润可能与阻碍肿瘤细胞淋巴结转移相关(P=0.050)。  结论  结直肠腺癌侵袭性前缘的浸润性生长方式,高级别肿瘤细胞巢出芽与患者预后相关,两种组织学形态特征易于观察,可重复性好,借助于广谱CK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可作为判断患者预后的指征。
左乳腺癌保乳术后全乳和锁骨上下及内乳淋巴结区三种放疗方式的剂量学研究
冯旭东, 张勇, 岳麒, 肖斌, 张燕华, 李荣清
2020, 47(8): 397-401.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20.08.405
摘要:
  目的  对左乳腺癌保乳术后全乳及锁骨上下、内乳淋巴结引流区三种放疗方式在靶区及危及器官(organs at risk,OARs)的剂量学进行研究。  方法  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0月20例于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左乳腺癌保乳术后放疗患者的定位CT资料,设计固定野滑窗调强放疗(dynamic multi-leaf collimator,dMLC)、容积弧形调强放疗(volumetric intensity modulated arctherapy,VMAT)和螺旋断层放疗(tomotherapy,HT)三种计划,并对剂量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HT在术后瘤床(plan targetvolume of tumor bed,PTVtb)的平均剂量(mean dose,Dmean)、D1、适形度(homogeneity index,HI)和全乳及淋巴引流区的计划靶区(plan target volume,PTV)的Dmean、均匀性(conformity index,CI)均优于dMLC和VMAT,并且降低心脏和患侧肺的Dmean、V5、V10、V30。HT在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和右冠状动脉的Dmean以及D1比较中剂量最低,但相比VMAT及dMLC,HT增加健侧乳腺的D1和Dmean  结论  对左乳腺癌保乳术后患者,HT对降低心脏毒性和保护患侧肺最有优势,但对健侧肺低剂量控制不如VMAT和dMLC,dMLC对健侧肺及健侧乳腺低剂量控制最佳,但对心脏及患侧肺的高剂量控制最差。在临床中需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计划方式。
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窗口期联合化疗治疗晚期大肠癌的临床疗效
潘欢, 滕弥明, 董洪敏, 王文玲, 王刚, 陈娟, 李小凯, 李国栋, 陈望花, 陈唯唯
2020, 47(8): 402-406.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20.08.216
摘要:
  目的  观察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恩度)窗口期联合化疗治疗晚期大肠癌的临床疗效。  方法  选取2014年6月至2018年6月于贵州省肿瘤医院就诊的不可手术的晚期大肠癌患者120例,随机分为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窗口期联合化疗组(试验组)及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常规方案联合化疗组(对照组)各60例。试验组方案: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15 mg/d,d1~d7,间歇7天重复,用药14天为1个周期,化疗于每周期使用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第5天(窗口期)开始;对照组方案: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15 mg/d,d1~d14,间歇7天重复,21天为1个周期,化疗于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治疗第1天开始;两组均采用mFOLFOX6或FOLFIRI方案化疗。对比分析两组的临床疗效。  结果  1)试验组与对照组客观有效率(objective response rate,ORR)分别为25.0%和18.3%,疾病控制率(disease control rate,DCR)分别为80.0%和73.3%,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375,P=0.388);2)试验组与对照组1、2、3年生存率分别为(69.6% vs.62.5%)(39.7% vs.21.3%)(26.8% vs.13.3%),中位生存时间为22个月(95% CI:16.817~27.183)vs.16个月(95% CI:11.890~20.110),试验组较对照组生存率提高、生存时间延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33)。3)试验组与对照组中位疾病进展时间(time to progression,TTP)分别为9、8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窗口期联合化疗较常规应用方案联合化疗提高晚期大肠癌患者的1、2、3年生存率,延长中位生存时间。
MDT论坛
COVID-19疑似病例合并肝母细胞瘤多学科临床讨论
米芋枚, 叶盛, 陈英虎, 陶孝芬, 王金湖
2020, 47(8): 407-410.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20.08.268
摘要:
  目的  探讨疫情期间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疑似病例合并肝母细胞瘤(hepatoblastoma,HB)患儿的诊治流程和管理体会。  方法  2020年2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收治1例疑似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2,SARS-CoV-2)感染合并HB患儿,通过多学科协作体系(multidisciplinary team,MDT)的诊治过程。经MDT讨论后,对患儿进行SARS-CoV-2核酸及抗体、血常规、肿瘤标记物、胸腹部CT以及超声等必要的辅助检查;化疗采用顺铂+5-氟尿嘧啶+长春新碱(C5V)方案,同时予头孢噻肟抗感染以及对症支持治疗。  结果  患儿确诊为HB低危组,排除COVID-19,并顺利完成HB的第一阶段化疗疗程。住院1周后患儿体温恢复正常,精神食欲好转,各项指标达到出院标准,继续完成14天隔离治疗后出院。  结论  疫情期间,对于疑似SARS-CoV-2感染的新发HB患儿,医务人员在尽可能快速地诊断和治疗肿瘤的同时,一定要兼顾对病毒的防控。MDT协作诊疗模式,有利于保障整个诊疗过程安全顺利地实施。
国家基金研究进展综述
基于质谱的高通量蛋白质组学技术探索肿瘤蛋白标志物的研究进展
冉冰冰, 梁楠, 孙辉
2020, 47(8): 411-417.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20.08.294
摘要:
蛋白质组学研究虽已开展20余年,早期研究基于Western blot技术,后来采用质谱技术鉴定蛋白质。但最初质谱技术的测序深度和鉴定蛋白质数量有限,使蛋白质组学研究遇到瓶颈。近年来,随着质谱技术的飞速发展,实现了高通量的蛋白质组学鉴定,从此蛋白质组学研究进入新时代。目前,高通量蛋白质组学技术在肿瘤领域的应用主要包括揭示肿瘤发生发展机制、寻找特异性生物标志物、阐明耐药性产生机制和发现新治疗靶点等。肿瘤的早期发现和诊断有助于及时地进行医疗干预,从而大幅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及生存质量。国内外研究已发现了很多候选肿瘤生物标志物,但仅极少数应用于临床。因此,仅针对探索肿瘤特异性生物标志物,本文选取并分析高通量蛋白质组学技术应用较为广泛深入、且发病率/死亡率较高的肺癌、乳腺癌、结直肠癌和肝癌4种肿瘤类型。在不同肿瘤类型中筛选发表期刊影响因子较高、经扩大样本量验证或功能验证、证据较强的研究。介绍基于质谱的高通量蛋白质组学技术和常用标本类型,重点综述在上述4种高发癌症中,基于该技术发现的可能用于早期诊断、预测预后、靶向治疗的蛋白质标志物,旨在为实现肿瘤精准诊疗提供新的理论依据。
综述
转移性癌性骨痛的分子机制及临床治疗研究进展
王凯元, 孙姗, 张霄蓓, 赵洪伟
2020, 47(8): 418-422.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20.08.093
摘要:
晚期癌症患者肿瘤骨转移诱发的骨痛是癌痛的最常见症状。癌性骨痛可显著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并使预后恶化。癌性骨痛包括背景痛及爆发性疼痛等多种形式,其发病机制复杂,包括炎性疼痛及神经病理性疼痛等,并随肿瘤的进展而变化。目前临床治疗主要包括外周及中枢镇痛药物、破骨细胞抑制剂等药物治疗,及放疗、神经损毁及神经调节等非药物治疗。阐明癌性骨痛的分子机制对优化治疗具有指导意义,本文将对转移性癌性骨痛的发病机制及临床治疗的进展进行综述。
铁死亡与乳腺癌治疗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谢晓亮, 樊天佑, 张博, 况志星, 陈林, 李玉梅
2020, 47(8): 423-426.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20.08.369
摘要:
铁死亡是近年来新发现的一种程序性细胞死亡形式,其特征是脂质活性氧的铁依赖性堆积,并在乳腺癌等疾病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乳腺癌是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虽其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阐明,但通过激活铁死亡途径能抑制乳腺癌细胞增殖,改善对化疗药物的耐药性,增强对放疗的敏感性及抑制癌细胞远处转移,可作为乳腺癌患者治疗的潜在新靶点。本文将对铁死亡发生机制及在乳腺癌治疗中的作用进行综述。
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在肝细胞癌治疗中的应用进展
宋勇春, 袁智勇
2020, 47(8): 427-430.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20.08.140
摘要:
立体定向放射治疗(stereotactic body radiation therapy,SBRT)是一种高精度的放射治疗技术,可以通过较少分次的照射提供高剂量、高精度的放射治疗。SBRT能够显著改善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患者的局部控制和生存,对于等待肝移植的患者来说,SBRT也可以是一种有效和安全的桥接治疗。此外,SBRT已经显示出联合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应用的潜在作用。本文将就SBRT治疗HCC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并对SBRT联合免疫治疗进行综述。
病例报告与分析
巨大腹膜后脂肪肉瘤1例
贾楠, 李勇, 张志栋, 丁平安
2020, 47(8): 431-432.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20.08.408
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