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  第48卷  第8期

指南与共识
肿瘤恶液质临床诊断与治疗指南(2020版)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营养专业委员会
2021, 48(8): 379-385.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21.08.369
摘要:
恶液质(cachexia)是一个全球范围的严重疾病,发病率逐年递增,常伴发于多种慢性疾病。其中,肿瘤恶液质(cancer cachexia)发病率最高,是各种晚期恶性肿瘤的常见并发症,进展期恶性肿瘤约60%~80%可出现恶液质,约20%肿瘤患者死于恶液质。因此,肿瘤恶液质的准确临床诊断和制定有效干预措施对于晚期恶性肿瘤患者的长期生存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中国抗癌协会肿瘤营养专业委员会依据肿瘤恶液质筛查、诊断、评估、治疗等方面研究证据和临床经验进行分析、讨论和总结,制订了《肿瘤恶液质临床诊断与治疗指南(2020版)》,以供临床医师参考。
临床研究与应用
基于肿瘤浸润免疫细胞的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预后模型的构建及初步评价
喻经纬, 孟祥睿, 郎鸣晓, 周世勇, 张会来
2021, 48(8): 386-391.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21.08.449
摘要:
  目的  探索免疫化疗时代基于多种肿瘤浸润免疫细胞建立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预后模型并进行初步评价。  方法  采用ImmuCellAI算法计算DLBCL肿瘤微环境中24种免疫细胞的丰度,通过(least absolute shrinkage and selection operator,LASSO)回归和Cox回归筛选预测变量并构建基于免疫细胞的风险评分模型(immune cells-based risk scores,IRS)模型。同时将IRS模型与患者临床因素相结合,构建IRSC模型。采用Kaplan-Meier法和ROC曲线评估该模型,采用列线图计算不同时间点的生存率。  结果  IRS模型高风险组患者总生存时间(OS)明显低于低风险组[P=1e-15,HR=0.298(0.217 6~0.408 2)],基于患者1、3、5年生存情况的ROC曲线AUC值分别为0.728、0.711和0.615,且该模型风险评分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s,ICPIs)疗效呈负相关。IRSC模型较IRS模型预测效果更佳:高风险组预后显著差于低风险组P < 2e-16,HR=0.170(0.114 3~0.253)],基于患者1、3、5年生存情况的ROC曲线AUC值分别为0.797、0.809和0.792。  结论  IRS模型能很好的预测DLBCL患者的预后及对ICPIs的疗效,而IRSC模型预后价值更高。
培美曲塞致皮肤色素沉着与肺腺癌化疗疗效关系的研究
张琰, 陶洁, 王莹
2021, 48(8): 392-394.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21.08.285
摘要:
  目的  探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中肺腺癌患者使用培美曲塞化疗出现色素沉着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培美曲塞化疗疗效的相关性。  方法  收集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经组织病理证实为肺腺癌患者117例,采用不良事件的通用术语标准(CTCAE)4.0版对因使用培美曲塞出现皮肤色素沉着不良反应进行分级,并结合临床病理特征、培美曲塞的化疗疗效进行分析。  结果  皮肤色素沉着发生率为43.6%(51/117),不同年龄、性别、肿瘤分期、肿瘤分化程度及吸烟情况的晚期肺腺癌患者的皮肤色素沉着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出现皮肤色素沉着的患者与未出现皮肤色素沉着的患者相比,化疗有效率更高(47.1% vs. 24.2%,P < 0.05);出现皮肤色素沉着的患者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显著长于未出现皮肤色素沉着的患者(6.2个月vs. 4.1个月,P < 0.05)。  结论  培美曲塞治疗后出现皮肤色素沉着的患者有效率更高,皮肤色素沉着可能成为培美曲塞治疗晚期NSCLC的预后指标。
GPER1在EGFR突变的肺腺癌中的表达
王建, 李振华, 汪颖, 刘畅, 李定彪
2021, 48(8): 395-399.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21.08.497
摘要:
  目的  探讨肺腺癌中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与G蛋白偶联雌激素受体1(G-protein cou⁃ pled estrogen receptor 1,GPER1)/GPR30之间的关系。  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83例术后肺腺癌组织样本中GPER1的表达,同时收集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采用二代基因测序方法检测相应组织中EGFR基因突变状态,并分析GPER1与EGFR之间的相关性,Western blot检测EGFR野生型肺腺癌细胞A549,EGFR突变型肺腺癌细胞PC-9以及使用吉非替尼处理的PC-9细胞的GPER1表达水平。  结果  GPER1的阳性表达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大小、吸烟、分化程度无显著性差异(均P > 0.05);EGFR突变与肿瘤TNM分期无显著性差异(P=0.542);GPER1阳性表达与EGFR突变呈正相关(P=0.003);GPER1在Ⅲ、Ⅳ期肺腺癌中较Ⅰ、Ⅱ期高表达(P=0.008);在PC-9细胞中使用吉非替尼抑制EGFR活性引起GPER1表达下调。  结论  GPER1在EGFR基因突变型的肺腺癌中的表达高于EGFR野生型肺腺癌,GPER1的表达可能受EGFR活性调控。
3D打印个体化模具在宫颈癌近距离治疗中的应用
赵秀娟, 何亚男, 吴海燕, 李华伟, 杨婷婷, 王冬, 周琦
2021, 48(8): 400-404.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21.08.693
摘要:
  目的  通过3D打印个体化模具辅助插植,降低宫颈癌近距离治疗难度。  方法  前瞻性研究2019年6月至2020年7月30例于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行根治性放化疗宫颈鳞状细胞癌患者,随机分为15例3D打印组(试验组)和15例通用施源器组(对照组)。评估两组治疗情况、靶区适形指数(coformity index,CI)、高危临床靶区(high-risk clinical target area,HR-CTV)90%体积的最低吸收剂量(D90)、危及器官(organs-at-risk,OARs)受量及临床治疗结果。  结果  试验组无子宫穿孔,对照组子宫穿孔率为8.97%(7/78)。试验组的CI为0.81±0.01,与对照组的0.61±0.01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试验组HR-CTV D90及膀胱的分次/总外照射等效剂量(equivalent dose in 2 Gy per fraction,EQD2)分别为6.65±0.06/91.84±1.35及3.75±0.07/71.02±1.39,与对照组的6.17±0.06/88.59±0.11及4.09±0.07/74.81±1.50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试验组直肠及乙状结肠的受量降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试验组治疗结束后3个月完全缓解(complete response,CR)率为93.33%(14/15),与对照组的86.67%(13/15)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3D打印个体化模具在辅助宫颈癌近距离插植治疗中有明显的优势,操作简单、安全性高、有利于组织间插植技术推广。
内镜下球囊扩张术在胆管癌细胞刷检中的应用价值
黄平晓, 宋起龙, 狄书杰, 范彦, 张姮
2021, 48(8): 405-408.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21.08.029
摘要:
  目的  探索内镜下球囊扩张术联合胆道细胞刷检应用于胆管癌的诊断价值。  方法  单中心前瞻性研究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武汉中心医院经影像学(CT或MRI)提示胆管恶性狭窄可能或原因不明胆管狭窄并同意逆行胰胆管造影(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诊治的患者临床资料及随访情况。所纳入研究患者均行内镜下胆管狭窄球囊扩张术,并于球囊扩张前后分别进行细胞刷检术,扩张前后留取病理设为对照组及试验组。若有癌细胞或显著异形细胞发现提示刷检阳性,若未见癌细胞或异形细胞则提示刷检阴性。阴性患者中结合临床仍高度考虑胆管癌同意手术且术后证实胆管癌者或者难以判断胆管癌的患者经随访2个月有进展者均考虑刷检假阴性。应用优势性检验(McNemar检验)分析两种诊断方法之间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  结果  共纳入符合条件的研究病例39例,其中男性26例,女性13例,平均年龄(68.0± 5.2)岁。经细胞学检测、手术病理及临床随访最终明确诊断胆管癌35例。对照组刷检阳性17例,细胞刷检灵敏度48.6%(17/35),试验组刷检阳性26例,细胞刷检灵敏度74.2%(26/35)。另外有2例患者对照组刷检阳性,试验组刷检阴性。合计对照组及试验组刷检阳性共28例,细胞刷检灵敏度80.0%(28/3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内镜下球囊扩张术联合细胞刷检可提高胆管癌的病理诊断灵敏度,球囊扩张前后分别进行细胞刷检可提高诊断灵敏度,且操作比较简单,值得临床推广。
腹腔热灌注化疗联合全身系统化疗及阿帕替尼转化治疗对胃癌腹膜转移的疗效
丁平安, 杨沛刚, 田园, 庞悦, 郭洪海, 刘洋, 张志栋, 王冬, 檀碧波, 李勇, 赵群
2021, 48(8): 409-414.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21.08.306
摘要:
  目的  通过腹腔热灌注化疗(hyperthermic intraperitoneal chemotherapy,HIPEC)联合腹腔局部加全身系统化疗(neoadjuvant intraperitoneal and systemic chemotherapy,NIPS)及阿帕替尼转化治疗胃癌腹膜转移(P1CY1)患者,评价其临床安全性及有效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0月至2018年10月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收治的32例经腹腔镜探查后证实为P1CY1胃癌患者,所有患者均进行HIPEC联合NIPS及阿帕替尼靶向治疗。在进行6个周期转化治疗后再次进行腹腔镜探查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对患者进行进一步治疗。  结果  32例患者经转化治疗后均进行疗效评价,其中客观缓解率(objective response rate,ORR)为62.50%,疾病控制率(disease control rate,DCR)为90.63%。所有患者均进行二次腹腔镜探查,PCI评分较之前下降者24例(75.00%),上升者8例(25.00%),其中R0切除率为18.75%。中位随访时间25.2个月,中位生存期(median overall survival,mOS)为16.2(13.5~22.5)个月,中位无进展生存期(median progression-free survival,mPFS)为14.9(11.4~20.3)个月。常见不良反应主要包括骨髓抑制、周围感觉神经病变、消化道反应及口腔黏膜炎,无不良反应相关死亡病例。  结论  HIPEC联合NIPS及阿帕替尼靶向治疗可以提高腹膜转移胃癌患者的R0切除率和疾病控制率,同时化疗不良反应可控,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转化治疗方案,值得深入研究。
国家基金研究进展综述
鸟苷酸结合蛋白α亚基变异与腹膜假黏液瘤关系的研究进展
徐大钊, 林育林, 李雁
2021, 48(8): 415-419.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21.08.543
摘要:
鸟苷酸结合蛋白(guanine nucleotide-binding protein,G蛋白)是细胞信号转导的关键调控因子。G蛋白结构和功能异常是诸多疾病的常见分子病理机制。α亚基是G蛋白结构和功能中心。腹膜假黏液瘤(pseudomyxoma peritonei,PMP)是一种以黏蛋白持续分泌为主要病理特征的恶性肿瘤综合征,Gα蛋白结构、功能变异导致黏液的持续分泌,是腹膜假黏液瘤的重要分子病理机制。本文就Gα蛋白基因表达、Gα蛋白变异的结构及功能特征、Gα蛋白变异与腹膜假黏液瘤相关性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探索腹膜假黏液瘤发病的分子病理学机制。
CLDN18.2在胃癌中的研究进展
种晓艺, 蔡洁媛, 张小田
2021, 48(8): 420-425.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21.08.120
摘要:
CLDN18.2是表达于正常胃黏膜的紧密连接蛋白,参与构成细胞间的紧密连接,影响细胞旁离子通透性。CLDN18.2在胃癌中阳性率可达40%左右,其表达特异性使其成为胃癌治疗的潜在靶点。靶向CLDN18.2的抗体药IMAB362联合化疗可显著延长CLDN18.2阳性胃癌患者生存,IMAB362有望进入胃癌一线治疗。然而由于检测抗体研发瓶颈,截止目前有关CLDN18.2研究有限,此外由于CLDN18.2临床试验处于初始阶段,目前研究结果尚不明了,关于CLDN18.2阳性胃癌的认识仍缺乏整体观。本文对CLDN18.2相关的既往研究及进展进行综述,以期整合CLDN18.2相关进展,为CLDN18.2阳性胃癌临床及转化研究提供参考,并为其未来发展方向提供可能的思路。
综述
神经母细胞瘤的分子生物学特性和靶向药物临床研究进展
左彤彤, 周卫萍, 郑洁虹
2021, 48(8): 426-431.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21.08.245
摘要:
神经母细胞瘤(neuroblastoma,NB)起源于神经嵴,是儿童和婴儿最常见的颅外实体肿瘤。NB在组织分布、临床特征和病理分子生物学上有较大差异,部分低危NB患儿5年生存率约95%,但高危NB患儿生存率仅40%~50%。因此,对于复发和难治的NB治疗仍面临巨大挑战。随着分子生物学进步,对NB的病理分子生物学特点认识进一步提高,出现了许多NB治疗方法和预后标志物,特别是许多用于治疗高危和复发、难治的NB靶向药物。本文对NB的分子生物学特点和靶向药物的临床治疗进行综述。
病例报告与分析
宫颈髓系肉瘤1例
苏剑英, 阿布都热依木阿布来提, 李杨, 齐光珍, 岳贞, 郭海涛, 潘毅
2021, 48(8): 432-432.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21.08.126
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