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  第49卷  第21期

脑胶质瘤专栏
专栏寄语
2022, 49(21): 1081-1081.
摘要:
脑胶质瘤专栏-临床研究与应用
肿瘤电场治疗仪治疗复发脑胶质母细胞瘤的前瞻性单中心单臂探索性研究
周俊, 罗承科, 刘嘉霖, 刘羽阳, 贾牧原, 李泽, 陈凌, 刘志雄
2022, 49(21): 1082-1087. doi: 10.12354/j.issn.1000-8179.2022.20220182
摘要:
  目的  评价肿瘤电场治疗仪用于治疗复发胶质母细胞瘤患者的初步安全性和有效性。  方法  选取2020年4月至2020年8月期间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和解放军总医院6例受试者,均为男性,中位年龄53(48~68)岁。入组复发胶质母细胞瘤受试者并收集临床资料,通过观察受试者治疗期间不良事件的发生率、肿瘤进展时间(time to progression,TTP)和总生存时间(overall survival,OS)评估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结果  入组6例受试者中位随访时间10.9(8.4~22.7)个月,所有受试者发生肿瘤进展,5例随访至死亡,截至随访截止1例生存。中位肿瘤进展时间(median time to progression,mTTP)为4.7个月(95%CI:3.62~5.78),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median progression-free survival,mPFS)为4.7个月(95%CI:3.62~5.78),中位总生存时间(median overall survival,mOS)为10.9个月(95%CI:8.86~12.94)。客观缓解率(CR+PR)33.3%;疾病控制率(SD+PR+CR)83.3%。治疗相关的不良事件主要为头皮皮疹,发生率为66.7%,经调整电极片黏贴位置、保持创口干燥、涂抹类固醇类软膏或抗生素软膏后均可有效缓解。  结论  肿瘤电场治疗仪用于治疗复发胶质母细胞瘤的受试者在电场治疗过程中呈现良好的初步安全性和有效性。
贝伐珠单抗治疗复发胶质母细胞瘤疗效和预后分析
崔润, 郭琤琤, 郭颖, 吕晓飞, 胡婉明, 陈忠平, 牟永告, 杨群英
2022, 49(21): 1088-1093. doi: 10.12354/j.issn.1000-8179.2022.20220136
摘要:
  目的   探讨贝伐珠单抗治疗复发胶质母细胞瘤的疗效及预后因素。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2月至2020年7月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接受贝伐珠单抗治疗的81例成人复发胶质母细胞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评价其疗效和不良反应,以总生存期为预后指标进行单因素和Cox比例风险模型多因素分析。  结果  81例患者的客观有效率为62.9%,疾病控制率为80.2%,90.1%的患者生存质量状况(KPS)评分和神经症状有改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median progression-free survival,mPFS)和中位总生存期(median overall survival,mOS)分别为4.4个月(95%CI:4.0~4.8)和7.8个月(95%CI:6.8~8.8)。单因素分析显示用药时机(首次或≥2次复发时用药)、剂量(5 mg/kg,6~9 mg/kg,10 mg/kg)和是否联合化疗对mOS无影响,多因素分析显示KPS评分和MGMT启动子甲基化状态是影响mOS的独立预后因素。不良事件主要为1~2级。  结论  贝伐珠单抗可以改善成人复发胶质母细胞瘤患者的生存质量,治疗耐受性好。KPS评分和MGMT启动子甲基化状态是影响mOS的独立预后因素,贝伐珠单抗在复发后的用药时机、剂量、是否联合化疗对mOS无影响。
脑胶质瘤专栏-国家基金研究进展综述
聚合酶Ⅰ和转录本释放因子:一个具有脂质代谢和免疫微环境重构功能的全新胶质瘤标记物
崔晓腾, 康春生
2022, 49(21): 1094-1097. doi: 10.12354/j.issn.1000-8179.2022.20220128
摘要:
聚合酶Ⅰ和转录本释放因子(polymerase-1 and transcript release factor,PTRF/Cavin-1),最初因参与基因转录终止过程被报道,随后发现其可与细胞膜上小凹蛋白结合,通过参与细胞质膜小凹形成促进外泌体分泌,调节全身脂质代谢等。先天性全身性脂肪营养不良患者常见PTRF/Cavin-1基因突变/缺失。在胶质瘤中,PTRF/Cavin-1不仅可作为提示患者预后的标记物,还可通过影响肿瘤细胞内吞和外分泌、肿瘤脂质代谢重编程、重塑肿瘤细胞外基质等多种途径促进肿瘤恶性行为发生。本文归纳整理了PTRF/Cavin-1在胶质瘤中的多功能性,有助于全面理解其促进肿瘤发展的分子机制,开发针对PTRF/Cavin-1的胶质瘤靶向药物。
人脑连接组学指导下的脑胶质瘤手术
张军霞, 尤永平
2022, 49(21): 1098-1102. doi: 10.12354/j.issn.1000-8179.2022.20220198
摘要:
随着世界范围内脑计划研究的大范围开展,人脑连接组学研究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宏观尺度上的人脑连接组学主要采用脑成像和电生理技术,建立人脑网络的结构和功能连接模式及拓扑特征,进而揭示健康和疾病状态下人脑网络的组织规律和运行机制。目前人脑连接组学,作为大脑结构-功能精准分析的重要手段,在神经系统正常发育、神经系统疾病等领域中不断应用。本文对人脑连接组学的历史发展、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探讨人脑连接组学在脑胶质瘤领域的临床应用与潜在挑战。
胶质母细胞瘤恶性亚型形成与临床相关性探讨
艾依丁, 吕超, 解杨, 杨永畅, 徐星, 金勋
2022, 49(21): 1103-1107. doi: 10.12354/j.issn.1000-8179.2022.20220185
摘要:
胶质母细胞瘤(glioblastoma,GBM)是一种最常见恶性的原发性脑肿瘤,即使行标准化治疗后,患者中位总生存期仅12~16个月。GBM的治疗瓶颈主要来自于肿瘤的异质性。近年来,单细胞组学和细胞生物学研究的进展揭示了GBM中转录组亚型的混合和交互转化与其治疗效果密切相关。本文从GBM亚型分布特点,重点对恶性亚型(间充质亚型)形成及转化过程中的分子机制及环境因素进行综述,并讨论表型重塑相关机制,研究其在逆转胶质母细胞临床治疗抗性中的应用前景。
临床研究与应用
TET2合并DNMT3A突变及其他共存基因突变对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预后的影响
孔繁聪, 齐凌, 黄文锋, 喻敏, 周玉兰, 李菲
2022, 49(21): 1108-1114. doi: 10.12354/j.issn.1000-8179.2022.20220811
摘要:
  目的  探究TET2合并DNMT3A突变及其他共存基因突变对成人非M3型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患者预后的影响。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1年9月于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确诊的初治且行血液肿瘤相关突变基因外显子二代测序检测的512例成人 AML(非 M3 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患者的临床特征、疗效及生存情况。  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110例AML患者,TET2突变组64例,DNMT3A单突变组46例。男性50例(45.5%),中位年龄54(15~79)岁。TET2基因突变频率为12.5%(64/512),98.4%(63/64)患者突变基因数≥2个,每例患者平均合并5.2个突变基因。NPM1(43.8%)、DNMT3A(42.2%)、FLT3-ITD/TKD(40.6%)、CEBPA(26.6%)、TTN(20.3%)为TET2突变常见的共存突变基因。TET2合并DNMT3A突变患者初次诱导完全缓解(complete response,CR)率为46.2%,略低于TET2单突变患者的76.9%(P=0.077),与DNMT3A单突变患者无显著性差异(P=0.952)。TET2合并DNMT3A突变患者的中位总生存(median overall survival,mOS)时间为9.5个月,明显低于TET2单突变患者(P=0.002),而与DNMT3A单突变患者无显著性差异(P=0.414)。三者的中位无复发生存(median relapse- free survival,mRFS)时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TET2突变背景下,合并K/NRAS突变患者的CR率为28.6%,明显低于无K/NRAS突变患者的75.0%(P=0.030),合并FLT3-ITD突变患者的mOS明显短于无FLT3-ITD突变患者(P=0.030)。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60岁、合并FLT3-ITD突变、初次诱导未达CR是影响TET2突变AML患者总生存时间(overall survival,OS)的独立危险因素,DNMT3A突变不影响TET2突变患者OS。  结论  TET2突变是AML患者常见突变,且常合并共存基因突变。共存基因突变与TET2突变共同影响AML患者预后。基于二代测序的基因突变检测对指导AML精确分层及精准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18F-FDG PET/CT和MRI及血浆EB病毒水平对鼻咽癌局部复发的诊断价值研究
许昀, 郭岚晏, 彭荷苇, 林城, 王杰松, 庄晴阳, 张瑜, 林庆良
2022, 49(21): 1115-1120. doi: 10.12354/j.issn.1000-8179.2022.20220822
摘要:
  目的  比较18F-FDG PET/CT、MRI在鼻咽癌局部复发和放疗后改变的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并确定更合适的SUVmax诊断阈值,探索血浆EBV-DNA在发现鼻咽癌复发转移方面的意义。  方法  选取2015年1月至2020年2月期间放疗结束至少6个月后在福建省肿瘤医院进行复查的鼻咽癌患者208例,均进行MRI、PET/CT及EB病毒DNA检查(均在1个月内完成)。以活检病理结果或影像学的密切随访(至少1年)作为诊断鼻咽癌是否局部复发的标准,对患者的影像检查结果及相关参数进行比较分析。  结果  共有83例患者确诊为鼻咽癌局部复发,125例确诊为无局部复发,后者中77例伴有区域复发和(或)远处转移。PET/CT和MRI对鼻咽癌局部复发的诊断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89.2% vs. 67.5%,90.4% vs. 92.0%,89.9% vs. 82.2%。当诊断临界值SUVmax=3.85时,PET/CT的诊断准确性最高,与SUVmax=2.5相比,特异性(89.6% vs. 68.0%)和准确性(89.4% vs. 78.4%)均有显著提升。对纳入患者中治疗失败患者的EB病毒DNA分析发现,局部复发患者的血浆EBV-DNA检测敏感性低于区域复发或远处转移患者。局部复发肿瘤患者的SUVmax值与血浆EBV-DNA存在相关性。  结论  18F-FDG PET/CT对鼻咽癌局部复发和放疗后改变的鉴别诊断效能优于MRI。SUVmax诊断阈值设为3.85时可获得更好的诊断效能。血浆EBV-DNA检测在鼻咽癌区域复发和远处转移方面较灵敏,局部复发者的阳性率并不高,对这部分患者的诊断价值仅提供参考。
博纳吐单抗治疗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的回顾性研究
陆佳玲, 黄慧娟, 陈妍心, 何哲炜, 李蒙娜, 马骁, 吴德沛
2022, 49(21): 1121-1127. doi: 10.12354/j.issn.1000-8179.2022.20220661
摘要:
  目的  评估博纳吐单抗在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B-cell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B-ALL)患者治疗中的近期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8月至2022年4月于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及苏州弘慈血液病医院接受博纳吐单抗治疗的21例B-ALL患者的临床及随访资料。  结果  21例B-ALL患者,中位随访5.1(1.3~8.3)个月。11例复发/难治性(relapsed and refractory,R/R)患者中,45.5%获得完全缓解(complete response,CR)/CR伴血液学不完全恢复(CR with incomplete hematological recovery,CRi),其中80.0%达到微小残留病(minimal residual disease,MRD)阴性。3例CR/CRi且MRD阳性者全部出现MRD反应。14例MRD阳性患者中,5例桥接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9例未移植,6个月总生存率(overall survival,OS)分别为100%和76.0%(P=0.260),2个月无白血病生存率(leukemia-free survival,LFS)分别为80.0%和33.0%(P=0.044)。既往化疗次数少于3次者较3次及以上者拥有更长久的LFS(P=0.001)。所有患者均出现任何等级的不良事件,仅1例出现3级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未出现致命性不良事件。  结论  博纳吐单抗在R/R和MRD阳性B-ALL患者中均获得较高的治疗反应率,早期应用有利于获得深层缓解后尽早桥接移植,延长无病生存期。
左半结肠癌第253组淋巴结转移的临床意义
李长智, 李平, 叶晓谊, 曾祥勇, 梁月祥
2022, 49(21): 1128-1134. doi: 10.12354/j.issn.1000-8179.2022.20220511
摘要:
  目的  探讨左半结肠癌第253组淋巴结转移及清扫的临床价值。  方法  回顾性收集2009年1月至2015年12月于海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和海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629例左半结肠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分析影响第253组淋巴结转移的临床病理因素及其与预后的关系。  结果  629例患者中58例(9.2%)有第253组淋巴结转移。肿瘤部位、pT分期、pN分期、癌结节、脉管癌栓和术前CA19-9水平与第253组淋巴结转移独立相关。分层分析显示,第253组淋巴结转移对pN1、pN2a和pN2b期患者预后影响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单因素生存分析显示,Ⅲ期左半结肠癌第253组淋巴结转移和未转移患者5年生存率分别为25.9%和65.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倾向匹配后进行多因素生存分析,证实第253组淋巴结转移是Ⅲ期左半结肠癌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HR=1.474,95%CI:1.072~2.498;P=0.037)。  结论  第253组淋巴结转移是Ⅲ期左半结肠癌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第253组淋巴结状态对肿瘤分期、预后评估具有重要意义,存在该组淋巴结转移的患者预后不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