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  第50卷  第4期

专家论坛
2022年ASCO转移性乳腺癌的治疗进展
贾勇圣, 佟仲生
2023, 50(4): 163-166. doi: 10.12354/j.issn.1000-8179.2023.20220959
摘要:
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2022年会的乳腺癌研究首次证实HER-2靶向治疗可改善HER-2低表达患者的生存预后,HR阳性/HER-2阴性转移性乳腺癌患者使用戈沙妥珠单抗后延长无进展生存期,驱动基因HER-3成为乳腺癌治疗的新靶点,哌柏西利联合来曲唑一线治疗的总生存结果为阴性,HR阳性/HER-2阴性转移性乳腺癌标准治疗进展后更换内分泌药物并持续CDK4/6抑制剂治疗仍可延长患者无进展生存期。本文将就此次大会中有关转移性乳腺癌治疗的重要进展进行综述。
基础研究
骨髓基质细胞通过TSP-1/CD36通路对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影响的初步研究
郑雅心, 亢俊楠, 陈泽慧, 王丽娜, 郑国光, 热西担·努尔买买提, 田晨
2023, 50(4): 167-171. doi: 10.12354/j.issn.1000-8179.2023.20221087
摘要:
  目的  探讨骨髓基质细胞(bone marrow-derived mesenchymal stromal cells,BM-MSCs)对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细胞影响的作用机制。  方法  构建MLL-AF9过表达诱导的AML小鼠模型,通过PCR比较AML小鼠和野生型小鼠(WT)BM-MSCs内TSP-1的表达差异。通过慢病毒载体使AML小鼠来源的BM-MSCs高表达TSP-1后,与AML细胞行transwell共培养,检测AML细胞表面TSP-1受体CD36及CD47的表达及AML细胞的生长情况。在共培养体系中加入CD36抑制剂N-油酰基硫代琥珀酰亚胺,检测AML细胞增殖、凋亡的变化。  结果  AML小鼠BM-MSCs中TSP-1的表达低于对照组。过表达TSP-1的BM-MSCs与AML 细胞行transwell共培养后AML细胞的生长受到抑制,且AML细胞表面的CD36受体表达升高,但CD47表达无明显差异。在共培养体系中加入CD36抑制剂N-油酰基硫代琥珀酰亚胺后,AML细胞增殖加快,凋亡减少。  结论  TSP-1/CD36信号通路有望成为治疗AML的潜在靶点。
临床研究与应用
LINC01234通过调控IGF2BP1 c-Myc对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增殖 侵袭 迁移的影响
刘景珍, 李彦华, 葛一蓉, 薛红娟, 刘文春
2023, 50(4): 172-178. doi: 10.12354/j.issn.1000-8179.2023.20221163
摘要:
  目的  探讨LINC01234通过调控胰岛素样生长因子2 mRNA结合蛋白1(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2 mRNA binding protein 1,IGF2BP1)/c-Myc对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细胞增殖、侵袭、迁移的影响。  方法  分析2019年3月至2021年9月在湖北省恩施州中心医院确诊的31例AML患者和在本院体检的24例健康志愿者的外周血标本。通过实时定量PCR(real-time quantitative PCR,qRT-PCR)检测分析LINC01234在AML标本和细胞系(MV-4-11、NB4、KG-1、THP-1、HL-60)中的表达模式。HL-60细胞随机记为空白对照(blank control,BC)组、sh-control组、sh-LINC01234组、sh-LINC01234+pcDNA-control组、 sh-LINC01234+pcDNA-c-Myc组。qRT-PCR检测细胞中LINC01234、IGF2BP1和c-Myc的表达。细胞计数试剂盒-8实验、transwell迁移和侵袭实验用于细胞增殖能力、细胞侵袭和迁移功能的研究。通过RNA免疫沉淀和RNA pull-down实验证实LINC01234、IGF2BP1和c-Myc在AML细胞中的调节相关性。  结果  与健康志愿者标本和人骨髓基质细胞HS-5相比,LINC01234在AML标本和5种细胞系中表达均升高(P<0.05)。sh-LINC01234下调HL-60细胞中LINC01234水平后,OD值显著降低,侵袭、迁移细胞数目显著减少(P<0.05)。LINC01234结合IGF2BP1,促进IGF2BP1与c-Myc mRNA的相互作用,从而促进c-Myc mRNA的稳定性(P<0.05)。c-Myc过表达逆转了LINC01234沉默对HL-60细胞增殖、转移的阻碍作用(P<0.05)。  结论  LINC01234是一种新型AML相关的lncRNA,通过竞争性结合IGF2BP1促进c-Myc mRNA的稳定性,进而促进AML细胞增殖、侵袭和迁移。
Ca2+依赖的膜结合蛋白7在胃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夏天红, 曹小萌, 袁绍斌, 杨斌, 段瑞雪, 陈德合, 郭长安, 汪文杰, 刘宏斌
2023, 50(4): 179-185. doi: 10.12354/j.issn.1000-8179.2023.20221184
摘要:
  目的  探讨Ca2+依赖的膜结合蛋7(CPNE7)在胃癌中的表达水平及其与肿瘤发生发展的关系。  方法  首先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CPNE7在胃癌及癌旁中的表达差异及其与预后的关系。 收集2020年1月至2021年5月在兰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行手术治疗的102例胃癌患者的癌组织及其癌旁组织,制作成组织芯片(TMA),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CPNE7的表达水平,Spearman相关分析CPNE7表达与胃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采用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CPNE7在胃癌细胞(MKN45/AGS/HGC-27)和人正常胃黏膜细胞(GES-1)中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  结果  CPNE7蛋白及其mRNA水平在胃癌中高于癌旁组织(P<0.05),CPNE7的表达与患者的临床分期(P<0.001)、T分期(P=0.012)、N分期(P=0.01)以及有无淋巴结浸润(P=0.005)和Lauren's分型(P=0.007)显著相关,与年龄(P=0.37)、性别(P=0.121)、分化程度(P=0.15)、有无转移(P=0.835)、血管浸润(P=0.275)、神经浸润无相关(P=0.814)。  结论  CPNE7在胃癌组织和细胞中呈高表达,其表达与临床分期、T分期、N分期、淋巴结浸润和Lauren's分型相关,提示CPNE7可能参与胃癌的发生发展,有望成为胃癌的诊断标志物。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致孤立性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缺乏症患者的临床特征分析
竺晶, 谢骥, 胡晓霞
2023, 50(4): 186-189. doi: 10.12354/j.issn.1000-8179.2023.20221472
摘要:
  目的  探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s,ICIs)导致孤立性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缺乏症(isolated adrenocorticotropic hormone deficiency,IAD)患者的临床特征,为早期发现ICIs导致的内分泌免疫相关不良事件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通过截至2022年7月检索万方、维普、中国知网、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Cochrane Library数据库,共纳入文献54篇,收集的70例患者中男性51例、女性19例,年龄为34~87岁,平均年龄(64.17±11.33)岁,收集使用ICIs导致IAD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与IAD最相关的肿瘤类型为非小细胞肺癌35.7%(25/70),其次为恶性黑色素瘤24.3%(17/70)。最常见导致IAD的ICIs为程序性细胞死亡-1(programmed cell death-1,PD-1)抑制剂87.1%(61/70)。使用PD-1、程序性细胞死亡-1配体(programmed cell death-ligand 1,PD-L1)、PD-1联合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抗原-4(cytotoxic T lymphocyte antigen 4,CTLA-4)抑制剂诊断IAD的中位时间分别为180.0、364.0、87.5天。IAD患者最常见的实验室指标异常为低钠血症、嗜酸性粒细胞升高。IAD患者行糖皮质激素替代治疗后临床症状均得到改善。  结论  PD-1联合CTLA-4抑制剂导致IAD的发生时间最短,ICIs治疗过程中及停药后均需监测皮质醇、促肾上腺皮质激素水平,使用ICIs治疗的患者,尤其是男性患者,若出现低钠血症、嗜酸性粒细胞升高,需警惕IAD的可能性。
磷酸芦可替尼 依托泊苷联合DDGP方案在NK/T细胞淋巴瘤相关噬血细胞综合征初始诱导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研究
王宇, 耿祖瑞, 张蕾, 柳喜洋, 张明智, 常宇
2023, 50(4): 190-195. doi: 10.12354/j.issn.1000-8179.2023.20221557
摘要:
  目的  探讨以磷酸芦可替尼、依托泊苷联合DDGP(RuE-DDGP)方案初始诱导治疗NK/T细胞淋巴瘤相关噬血细胞综合征(NK/T-cell lymphoma-associated hemophagocytic syndrome,NK/T-LAHS)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  分析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21年1月至2022年6月收治的11例采用RuE-DDGP方案治疗的NK/T-LAHS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疗效、不良反应及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11例患者中9例为男性,2例为女性,中位年龄为30(20~75)岁。治疗2周后11例均获部分缓解(partial remission,PR),治疗4周后10例评效为PR,1例因死亡未评效。治疗2周后总体缓解率(overall remission rate,ORR)为100%,治疗4周后ORR为90.9%。中位总生存期(median overall survival,mOS)为3.0(0.7~15.5)个月,中位无进展生存期(median progression-free survival,mPFS)为3.0(0.7~15.5)个月。在随访期间未观察到与治疗相关的严重不良事件的发生。  结论  NK/T-LAHS患者在初始诱导治疗中应用RuE-DDGP方案治疗是安全有效的。
腹腔灌注治疗在晚期胃癌腹膜转移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刘金爽, 张文静, 姜丹, 孙宁, 范晓娜, 李志伟
2023, 50(4): 196-200. doi: 10.12354/j.issn.1000-8179.2023.20220709
摘要:
  目的  探讨腹腔灌注治疗对胃癌腹膜转移患者生存的影响。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20年12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收治的353例晚期胃癌合并腹膜转移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是否腹腔灌注给药分为灌注治疗组和未灌注治疗组,并对患者进行生存随访。Kaplan-Meier 法绘制生存曲线,Cox风险比例模型分析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根据病灶部位、分化程度等进行亚组分析。  结果  灌注治疗组和未灌注治疗组中位总生存(overall survival,OS)期为9.50个月(95%CI:7.39~11.61)和7.83个月(95%CI:5.74~9.92,P=0.022)。体质量指数(BMI)>25及伴有腹水的胃癌腹膜转移患者更易从腹腔灌注中获益。多因素分析显示:腹腔积液(HR=1.52,95%CI:1.18~1.94)、全身系统治疗(HR=0.43,95%CI:0.33~0.56)、手术(HR=0.52,95%CI:0.39~0.70)、腹腔灌注治疗(HR=0.65,95%CI:0.52~0.82)是影响患者生存的因素。  结论  胃癌伴有腹膜转移患者可进行腹腔灌注治疗,与未灌注治疗患者相比,其生存期明显延长。Cox多因素分析显示无腹水、接受手术治疗、接受全身系统治疗和腹腔灌注治疗的患者预后更佳。分层分析显示BMI>25及伴有腹水的胃癌腹膜转移患者更易从腹腔灌注治疗中获益。
国家基金研究进展综述
外泌体在胃癌诊疗中的研究进展
蒋进勋, 张世杰, 王震
2023, 50(4): 201-205. doi: 10.12354/j.issn.1000-8179.2023.20221286
摘要:
胃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较高,早诊早治极为关键,需要更加灵敏的诊断技术与精准的治疗手段,才能在胃癌早期及时发现并将其有效遏制。外泌体是细胞分泌的一种囊泡,其携带多种具有生物活性的小分子,如蛋白质、RNA、DNA等。外泌体可作为细胞间通讯的一种功能介质,传递多种生物信息并介导受体细胞的生物进程。在肿瘤中,外泌体不仅积极参与肿瘤微环境的信息传递,而且具有调节细胞免疫应答的能力。近年来外泌体在肿瘤领域的相关研究取得了一系列进展,其参与胃癌增殖、侵袭、复发和转移、耐药以及新生血管形成等方面的调控。外泌体在胃癌的早期诊断与精准治疗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值得深入探索。本文就外泌体在胃癌诊疗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综 述
晚期胃癌一线免疫治疗的现状与进展
姜志超, 周爱萍
2023, 50(4): 206-211. doi: 10.12354/j.issn.1000-8179.2023.20221371
摘要:
晚期胃癌预后较差,传统化疗疗效有限,未能满足患者治疗需求。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s,ICIs)已改变晚期胃癌治疗格局,其中程序性死亡受体-1(programmed death-1,PD-1)抑制剂联合化疗、PD-1抑制剂联合曲妥珠单抗及化疗已分别成为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HER-2)阴性或阳性晚期胃癌一线治疗选择,其他免疫检查点分子抑制剂和癌症疫苗、过继性细胞输注等疗法的研究均在进行中。如何通过生物标志物筛选免疫治疗最佳获益人群,是近期研究热点。除肿瘤突变负荷、程序性死亡配体-1(programmed death-ligand 1,PD-L1)表达、微卫星不稳定性等,新兴标志物如循环肿瘤DNA、肠道微生物组学和细胞因子等均值得关注。本文就晚期胃癌一线免疫治疗的临床研究进展及展望进行综述。
恶性肿瘤相关噬血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秦琼, 钟殿胜
2023, 50(4): 212-216. doi: 10.12354/j.issn.1000-8179.2023.20221142
摘要:
噬血综合征(hemophagocytic lymphohistiocytosis,HLH)是一种少见的疾病,由于机体分泌大量细胞因子产生过度炎症反应,进而导致多器官、多系统受累的临床综合征。恶性肿瘤相关噬血综合征(malignancy-associated hemophagocytic lymphohistiocytosis,MA-HLH)患者多数病情危重、误诊率、延诊率和死亡率较高,对其认识不断被重视和深化。尤其是在免疫检测点抑制剂的广泛应用之后,MA-HLH的发生越来越多。本文结合近年来这一领域相关研究进展,从流行病学、易患因素、病理生理、诊断标准及治疗等方面进行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