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  第32卷  第21期

显示方式:
WHO肿瘤新分类与食管癌高发区变化的思考
陈志峰
2005, 32(21): 1201-1203. doi:
摘要:
食管癌在我国恶性肿瘤死亡中占第四位,2000年WHO编辑出版了消化道肿瘤病理与基因一书(简称:WHO新书)[1],该书总结了近年国际病理和遗传学界的研究结果,提出了一些新的诊断标准和独到的观点,对指导我国食管癌高发现场的流行病学研究有很大的意义。对此结合我国食管癌高发区的现况,谈几点肤浅认识,以期同道指正。
外源性IFN-β基因对裸鼠SHG44胶质瘤的诱导凋亡研究
郭衍, 章翔, 蒋晓帆, 林伟, 张剑宁, 王西玲, 梁景文
2005, 32(21): 1204-1207. doi:
摘要:
目的: 探讨β干扰素基因对人脑胶质瘤的诱导凋亡作用,以及人β干扰素裸DNA治疗人脑胶质瘤的可行性和作用机制。 方法: 建立裸鼠SHG44胶质瘤模型,用脂质体包埋法将IFN-β基因的真核表达载体pSV2IFNβ注入裸鼠皮下SHG44脑胶质瘤,观察肿瘤生长情况并计算肿瘤体积,通过免疫组化、TUNEL染色以及电镜,了解IFN-β基因诱导人脑胶质瘤细胞凋亡的作用。 结果: IFN-β在荷瘤裸鼠瘤体内获得表达,裸鼠皮下胶质瘤生长受到抑制,并诱导SHG44胶质瘤细胞凋亡。 结论: IFN-β裸DNA能够抑制人脑胶质瘤生长并诱导胶质瘤细胞凋亡,该实验为IFN-β基因治疗人脑胶质瘤的应用奠定了初步基础。
MHCI类样分子(MICA)在部分肿瘤组织和肿瘤细胞系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张彩, 许晓群, 张建华, 王郡甫, 冯进波, 张建, 田志刚
2005, 32(21): 1208-1211. doi:
摘要:
目的: 探讨MHCI类样分子(MICA)在肿瘤组织和肿瘤细胞系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方法: 分别采用半定量RT-PCR和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肿瘤组织和肿瘤细胞系MICA表达,MTT法测定NK细胞细胞毒活性。 结果: 人红白血病细胞K562、喉癌细胞系Hep2、宫颈癌细胞系Hela、肝癌细胞系HepG2和结直肠癌细胞系HT29均有MICAmRNA和蛋白表达,而人Burkitt淋巴瘤Raji和高转移肺癌PG不表达MICA。MICA表达阳性的肿瘤细胞对NK杀伤敏感性明显高于MICA阴性者。多数肿瘤组织存在MICAmRNA和蛋白表达,但并非在所有肿瘤均有表达,癌旁组织均无MICA表达。 结论: 肿瘤细胞表达MIC
5-杂氮-2’-脱氧胞苷抑制人喉癌裸鼠移植瘤的机制探讨
张松, 孔维佳, 郭长凯, 王彦君, 韩月臣
2005, 32(21): 1212-1215. doi:
摘要:
目的: 探讨5-杂氮-2′-脱氧胞苷对Hep-2人喉癌裸鼠移植瘤生长的影响,寻找喉癌治疗的新靶点。 方法: 建立喉癌裸鼠移植瘤模型,用5-杂氮-2′-脱氧胞苷处理裸鼠,观察移植瘤的生长情况并绘制其生长曲线。用RT-PCR和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死亡相关蛋白激酶(Death-associatedproteinkinaseDAPK)基因mRNA及蛋白表达的变化。 结果: 5-杂氮-2′-脱氧胞苷对人喉癌裸鼠移植瘤处理后用药组和对照组之间裸鼠的体重无明显差异(t=0.011,P0.05),而移植瘤的体积用药组较对照组明显减小,统计学差异有显著性(t=10.11,P0.01)。在喉癌移植瘤组织中,对照组DAPK均不表达,而用药组出现表达。 结论: 5-杂氮-2′-脱氧胞苷在体内能使因甲基化而失活的抑癌基因再转录,诱导其表达,进而抑制喉癌移植瘤的生长。
p21、p27、bcl-2和bax在肺癌组织中表达的意义及相关性研究
陈公琰, 洪璇, 李英红, 冯占军
2005, 32(21): 1216-1219. doi:
摘要:
目的: 探讨p21、p27、bcl-2、bax蛋白在肺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85例肺癌患者及21例良性肺疾病患者术后组织标本中p21、p27、bcl-2、bax的表达。 结果: p21、p27、bcl-2、bax蛋白总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2.94%、37.65%、61.18%、41.18%。各种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在肺癌组织与对照组间均存在差异性(P0.05)。仅bcl-2蛋白表达与肺癌的不同病理类型有关,其中在小细胞肺癌中表达率最高、鳞癌次之、腺癌最低。p27、bcl-2、bax三者的阳性表达随病理分化程度的降低而降低(P0.05)。p21与bcl-2蛋白的阳性表达与肺
HER2基因转染MCF-7细胞及生物学特性观察
李荣, 郑航, 郑大勇, 罗荣城
2005, 32(21): 1220-1223.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05.21.006
摘要:
目的: 建立共表达HER2(HumanEpidermalGrowthFactorReceptor2)基因和ER(EstrogenReceptor)基因的细胞模型,并观察转染细胞的生物学活性。 方法: 构建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HER2,利用脂质体介导将其转染ER阳性的乳腺癌MCF-7细胞,经G418筛选阳性克隆。用RT-PCR、Westernblot及免疫细胞化学等方法检测HER2基因在MCF-7细胞中的稳定表达情况,并通过MTT法和肿瘤细胞侵袭实验,观察转染细胞的生物学活性。 结果: 在mRNA和蛋白水平证实,转染细胞内有HER2基因的高表达,转染后细胞的增殖能力和侵袭能力明显增强。 结论: 构建含HER2基因的重组载体,导入乳腺癌MCF-7细胞后,获得生物学活性稳定的HER2基因和ER基因高表达的细胞模型,为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
乳腺癌术后放疗晚期放射性肺损伤的临床分析
陈暑波, 田野, 季永领, 杨劲松, 陆雪官
2005, 32(21): 1223-1223.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05.21.007
摘要:
目的: 了解乳腺癌根治性手术后放射治疗患者晚期放射性肺损伤的发病情况并探讨其影响因素。 方法: 分析74例根治/改良根治术后放疗的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放疗后随访时间为12~84个月(中位数33.6个月)。采用LENT-SOMA标准,从主观症状和客观体征(X线胸片)两方面研究晚期放射性肺损伤的发生情况,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其相关的发病因素。 结果: 晚期放射性肺损伤在主观症状和客观体征方面的发生率分别为16.2%和37.8%。多因素分析表明:患者年龄(47岁≤)、吸烟史(有和无)、接受化疗周期数(3~6周期和6周期)晚期放射性肺损伤的发生率分别为23.3%和47.7%(P=0.034)、0和41.2%(P=0.046)、31.0%和62.5%(P=0.022)。 结论: 晚期放射性肺损伤是乳腺癌术后放疗患者较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有一些临床因素会增加该病的发生率。
气管肿瘤误诊为支气管哮喘1例
董晓鹏, 肖天辉, 姜兴涛
2005, 32(21): 1224-1226. doi:
摘要:
男性,36岁,反复发作性喘息、呼吸困难3年,曾在多所医院诊为支气管哮喘,经抗生素和支气管扩张药物治疗能暂时缓解。
宫颈腺癌105例临床病例分析
魏梅, 梁立治, 袁颂华, 颜笑健, 杜佩妍, 沈扬
2005, 32(21): 1227-1230.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05.21.008
摘要:
目的: 宫颈腺癌是除鳞癌外最常见的一种病理类型,预后欠佳,近几十年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并趋向年轻化。本研究旨在探讨宫颈腺癌预后的相关因素、卵巢转移情况及治疗方法。 方法: 回顾性分析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妇科1970年1月~2002年12月收治的105例宫颈腺癌临床病理资料。 结果: 前16年内患者中位年龄50岁,后16年内患者中位年龄46岁。按FIGO分期Ⅰ期、Ⅱ期、Ⅲ期患者五年生存率分别为58.24%、49.48%、21.20%。单因素、多因素分析均显示肿瘤大小、有无淋巴结转移与预后相关。临床分期Ⅱ期的患者,单纯手术组、手术加放疗组预后较单纯放疗、手术加化疗、手术加放疗加化疗预后佳(P=0.0014)。68例行双侧卵巢切除,3例卵巢转移,转移率4.41%。 结论: 宫颈腺癌发病呈年轻化趋势,预后较鳞癌差。肿瘤大小、有无淋巴结转移是预后相关因素。手术治疗效果优于放射治疗。中晚期患者卵巢转移率高,但对早期宫颈腺癌的年轻患者,仍可考虑保留一侧正常卵巢。
放疗同期卡莫氟化疗治疗局部中晚期鼻咽癌的Ⅲ期临床观察
陈祥龙, 袁亚维, 卜俊国, 胡喜刚
2005, 32(21): 1231-1234.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05.21.009
摘要:
目的: 探讨患者对联合应用诱导化疗和放疗同期口服卡莫氟治疗局部中晚期鼻咽癌疗效和毒副作用。 方法: 收治66例局部中晚期鼻咽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诱导化疗随后放疗组简称为对照组,诱导化疗随后放疗同期卡莫氟治疗组简称为治疗组。两组患者数均为33例。进行根治性放疗前两组患者均接受两个疗程诱导化疗。治疗组在放疗期间同时口服卡莫氟。 结果: 诱导化疗有效率高,平均有效率高达87%,其中平均完全缓解率(CR)为8.7%、不完全缓解率(PR)为78.4%。对照组鼻咽肿瘤、颈部转移淋巴结全消平均剂量均高于治疗组,统计学有差异。放疗后3个月治疗组鼻咽、颈部转移淋巴结CR均高于对照组(P=0.016,P=0.042)。随访期内治疗组患者局部复发率和远处转移率有降低趋势。临床治疗中出现的主要毒副反应为白细胞下降、口腔粘膜炎、急性放射性皮炎及由卡莫氟引起的热感、尿频、头昏等。 结论: 放疗同期口服卡莫氟治疗局部中晚期鼻咽癌,降低了鼻咽和颈部肿瘤完全消退的照射剂量,提高了鼻咽肿瘤和颈部转移灶的完全缓解率,局部复发率和远处转移率有下降趋势。尽管加卡莫氟患者毒的副作用加重,但可以耐受,经对症处理绝大部分患者能按计划完成治疗。在鼻咽癌同步化放疗方案中卡莫氟的推荐剂量为600mg/d,分3次口服。放疗同期口服卡莫氟治疗的远期疗效有待于进一步观察。
Rb、p16、CyclinD1基因蛋白在大肠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郑向奎, 李春仲, 段文都, 王香琢, 王毅, 郭剑, 刘会燕, 李杰
2005, 32(21): 1235-1238. doi:
摘要:
目的: 探讨抑癌基因Rb、p16和癌基因CyclinD1在大肠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分析技术(Flowcytometry,FCM),定量研究在大肠癌与正常粘膜中Rb、p16、CyclinD1的表达情况,所有数据换算成荧光指数(FluorescenceIndex,FI)值后,利用SAS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1)30例大肠癌组织与正常粘膜中Rb、p16、CyclinD1FI(x±s)值经t检验,均P0.01;2)以Rb表达阳性、阴性进行分组,在Rb阳性下,p16与组织学分级呈负相关,CyclinD1与组织学分级呈正相关,p16与淋巴转移呈负相关,均P0.01。在Rb阴性下,Rb与淋巴转移呈负相关,p16与淋巴转移呈正相关,而CyclinD1与淋巴转移呈负相关,均P0.01。 结论: 1)Rb、p16、CyclinD1在大肠癌、正常粘膜组织中的表达存在显著差异;2)在Rb阳性下,p16失活、缺失或突变会导致组织的恶性程度增加且易发生淋巴转移,CyclinD1的激活会导致组织的恶性程度增加;3)在Rb阴性下,各种结果显示:负反馈机制在其中可能起作用。
原发性肝癌三维适形放射治疗和介入治疗加放疗的疗效比较
郑青平, 陈龙华, 吴德华
2005, 32(21): 1239-1241. doi:
摘要:
目的: 评价单纯三维适形放射治疗(3DCRT)与经皮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结合3DCRT治疗不能手术的原发性肝癌(HCC)的疗效。 方法: 1999年1月至2001年10月,98例不能手术的HCC患者中,67例单纯3DCRT,31例TACE1~2次后3DCRT。放疗采用6MV射线,6Gy/次,隔日1次,总剂量54~60Gy;TACE采用超液态碘油、顺铂、吡喃阿霉素、丝裂霉素、明胶海绵颗粒经肝动脉化疗栓塞。 结果: 3DCRT组与3DCRT+TACE组近期有效率分别为83.6%、87.1%,1、2、3年生存率分别为89.6%、53.7%、22.4%和90.3%、51.6%、25.8%,两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 结论: 3DCRT可作为非手术治疗HCC的有效方法之一。
宫颈癌SCCAg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荆结线, 邵淑丽, 田保国, 韩存芝, 赵先文, 杜丽丽, 张中书
2005, 32(21): 1242-1244. doi:
摘要:
目的: 探论鳞状上皮细胞癌抗原(SCCAg)对宫颈癌的诊断,治疗前后的动态变化规律及与临床病理生理特征的关系。 方法: 用ELISA法检测145例治疗前后的宫颈癌患者和300例复查的宫颈癌患者。 结果: 1)SCCAg对于宫颈癌的诊断灵敏度为77.24%,特异度为98%。SCCAg对于Ⅰ~Ⅱ期宫颈癌阳性诊断率为66.67%,对Ⅲ~Ⅳ期宫颈癌诊断率87.71%。两者有显著差异(P0.005)。2)治疗后宫颈癌患者SCCAg水平(0.235±0.178ng/ml)较治疗前(5.048±6.234ng/ml)显著下降(P0.001)。3)治疗后复发转移的宫颈癌患者SCCAg水平(9.372±10.252ng/ml)与治疗前患者(5.048±6.234ng/ml)比较,SCCAg水平明显升高(P0.001)。4)SCCAg在宫颈癌的表达与临床分期,脉管浸润,盆腔淋巴结转移有关(P0.01~0.001),而与患者年龄,细胞类型及肿瘤生长方式无关。 结论: SCCAg不仅可以作为宫颈鳞癌的特异性诊断指标,同时用于了解治疗前患者病灶扩散情况,治疗中及治疗后判定疗效及预后的监测。
132例膀胱内灌注吡柔比星预防浅表性膀胱癌术后复发
李宁忱, 肖云翔, 宋毅, 张凯, 袁建峰, 龚侃, 那彦群
2005, 32(21): 1245-1247. doi:
摘要:
目的: 评价吡柔比星膀胱内灌注预防浅表性膀胱癌术后复发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方法: 符合入选标准的患者于手术后2周内开始行吡柔比星膀胱灌注,每次30mg,每周1次共8次,以后每月1次共1年,定期膀胱镜检查进行随访。 结果: 132例浅表性膀胱移行细胞癌患者,术后平均随访时间12.2±5.74个月。肿瘤复发22例,总复发率16.7%。其中复发性肿瘤的复发率明显高于初发肿瘤(P=0.003),而不同肿瘤分期、分级及单发与多发肿瘤患者间的复发率未见明显差异。不良反应主要为尿路刺激症状和尿常规异常。 结论: 吡柔比星膀胱灌注预防浅表性膀胱癌术后复发的效果明确,疗效满意,患者耐受性好,是较为理想的膀胱灌注化疗药物。
Parks手术结合结肠成形在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中的应用
白希永, 陆志良, 王新丽, 葛怀娥
2005, 32(21): 1248-1249. doi:
摘要:
目的: 探讨Parks手术结合结肠成形在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中的作用。 方法: 回顾分析自1999年1月~2004年9月共28例患者的手术资料。 结果: 全组获得随访25例,术后发生吻合口瘘2例,吻合口狭窄1例,局部复发2例。术后5个月统计每日排便次数:1~2次占73.9%,3~4次占17.4%,多于4次占8.7%。效果满意。 结论: Parks手术结合结肠成形术能在提高低位直肠癌患者保肛率的同时获得更满意的排便功能。
外科治疗大气道阻塞16例临床分析
郝长城, 冯桂新, 王述波, 李作涛, 李志杰, 曹望凯
2005, 32(21): 1250-1251.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05.21.015
摘要:
目的: 探讨大气道阻塞患者的手术方法、手术径路及麻醉配合。 方法: 气管肿瘤采用袖式切除、晚期不能切除者采用肿瘤剔除人工气管内置及自体肋骨片移植修补术;对于局限在支气管的肿瘤单纯支气管切除成形、侵及隆突部肿瘤行隆突切除重建术。 结果: 全组手术均获成功,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患者存活均在1年以上。 结论: 该手术解除了呼吸梗阻症状,保留了健康的肺组织,提高了术后生活质量,且为晚期气管、支气管肿瘤的综合治疗提供了条件。
血清TRACP5b、CA15-3水平预测乳腺癌术后骨转移的临床意义
贾琳, 刘巍
2005, 32(21): 1252-1254. doi:
摘要:
研究表明,乳腺癌骨转移中10%为成骨型,10%为混合型,80%均为以破骨细胞活动为主的溶骨性转移,而血清抗酒石酸盐酸性磷酸酶Sb( Serum tar-trate resistant acid phosphatase, TRACPSb)主要来源于破骨细胞,是一个反映破骨细胞功能的指标[1],故在众多乳腺癌骨转移标志物中显示出很高的特异性。
应用慈丹胶囊治疗原发性肝癌325例临床疗效观察
王俊显, 周超凡, 郑伟达
2005, 32(21): 1255-1256. doi:
摘要:
原发性肝癌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
新辅助治疗对消化道肿瘤外科的影响
张晓军, 郝纯毅
2005, 32(21): 1257-1260. doi:
摘要:
随着肿瘤治疗学的发展和一些临床试验的完成,传统的消化道肿瘤治疗模式也逐渐发生着变化,新辅助治疗的重要性越来越引起重视。术前依据对肿瘤的病理、分期以及患者状况的综合评估情况制定合理的、个体化的综合治疗方案,已成为目前消化道肿瘤规范化治疗的一个基本要求。本文总结了食管癌、胃癌以及直肠癌新辅助治疗的最新进展,探讨了其对消化道肿瘤外科产生的影响,并对存在的问题和发展前景进行了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