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  第32卷  第4期

显示方式:
VEGF-C及其受体flt-4在宫颈癌淋巴管生成及转移中的作用
石小燕, 李红雨, 柳友清, 马丁
2005, 32(4): 181-184. doi:
摘要:
目的 :检测VEGF-C及其受体VEGFR-3(flt-4)在宫颈病变组织中的表达,探讨二者在宫颈癌淋巴管生成及淋巴结转移中的作用。 方法 :收集本院1998年1月~2003年12月手术切除的宫颈病变组织标本78例,应用VEGF-C和flt-4多克隆抗体进行SP法免疫组化染色。 结果: 78例中,VEGF-C表达范围为0~71%,其中阴性(-)16例(20.5%),弱阳性(+)21例(26.9%),中等阳性(++)26例(33.4%),强阳性(+++)15例(19.2%)。随着病变由慢性宫颈炎到非典型增生再到宫颈原位癌和浸润癌的进展VEGF-C表达逐级增强。VEGF-C与flt-4之间及二者表达与淋巴结转移之间均呈明显正相关。 结论: VEGF-C可能在宫颈癌癌变过程中起一定的促进作用,VEGF-C/flt-4调控系统与宫颈癌组织的淋巴管生成及肿瘤细胞的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
食管癌患者微卫星杂合性缺失特征及其意义
安继业, 何欣, 范宗民, 庄则豪, 秦艳茹, 高姗姗, 王立东
2005, 32(4): 185-188. doi:
摘要:
目的 :探讨与食管癌发病密切相关的微卫星杂合缺失(lossofheterozygosity,LOH)变化特征及其意义。 方法 :将32例原发性食管癌手术切除标本采用微卫星DNA多态分析法,选取染色体3p、5q、6p、9p、13q、16q、17p、17q和18q的18个多态微卫星位点,对食管癌组织进行LOH分析。 结果: 18个微卫星位点均获得有效数据。 结论: 抑癌基因RASSF1A、APC、p15、BRCA2、p53、BRCA1和DCC的LOH可能是食管癌发生过程中重要的分子事件。
宫颈癌巨噬细胞浸润和VEGFR-3表达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
刘冬菊, 娄阁
2005, 32(4): 189-191. doi:
摘要:
目的 :探讨宫颈癌组织巨噬细胞浸润与VEGFR-3阳性脉管密度的相关性及其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 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59例宫颈癌石蜡标本中CD68及VEGFR-3的蛋白表达,并应用计算机辅助图像分析系统对脉管的密度行定量分析。 结果: 淋巴结转移组巨噬细胞数和VEGFR-3阳性脉管密度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P<0.05、P<0.01)。随临床分期或病理分级增高,巨噬细胞数和VEGFR-3阳性脉管密度均有增加的趋势,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巨噬细胞数和VEGFR-3阳性脉管密度成正相关(r=0.318,P=0.014)。 结论: 宫颈癌中浸润的巨噬细胞通过促进淋巴管生成与宫颈癌的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
整合素受体介导bcl-2反义核酸对人结肠癌细胞的靶向作用
唐永松, 曹明溶, 蒋建伟, 曾慧兰
2005, 32(4): 192-195. doi:
摘要:
目的 :用聚乙烯亚胺-整合素配体复合物(PEI-RGD)介导的bcl-2反义核酸作用于结肠癌细胞caco-2,观察其对细胞的靶向作用。 方法 :用流式细胞仪测定细胞对荧光标记的反义核酸的摄取率和平均荧光强度,并在相差/光显微镜下观察摄入情况。 结果: 使用PEI-RGD介导的反义核酸与单独使用反义核酸的caco-2细胞摄入率和荧平均荧光强度存在明显差异(P<0.05)。与正常肝细胞LO2相比较,用PEI-RGD介导法显著提高结肠癌细胞caco-2对bcl-2反义核酸的摄入,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阳离子复合物PEI-RGD可以增加caco-2对bcl-2反义核酸的摄入,具有靶向作用。
抑癌基因p73 FHIT和PTEN蛋白表达与肺癌临床病理学特征及预后关系探讨
田辉, 刘贤锡, 王善政
2005, 32(4): 196-199. doi:
摘要:
目的 :探讨抑癌基因p73、FHIT和PTEN与肺癌发生、发展的关系。 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SABC法检测65例肺癌组织、癌旁组织和正常肺组织中p73、FHIT和PTEN基因蛋白的表达。 结果: 肺癌组织中p73蛋白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正常肺组织和癌旁组织(P<0.05),正常肺组织和癌旁组织中FHIT和PTEN蛋白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肺癌组织(P<0.05);不同类型和不同分化程度肺癌组织中p73、FHIT和PTEN蛋白的阳性表达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肺癌组织中p73、FHIT和PTEN蛋白阳性表达率与临床分期和患者预后有明显相关性(P<0.05)。 结论: p73、FHIT和PTEN基因蛋白表达缺失在不同类型和不同分化程度在肺癌发生、发展中可能存在着普遍意义,三者可作为判断肺癌生物学行为和患者预后的参考指标。
腔内超声对直肠癌术前分期诊断的应用价值
廖盛日, 戴莹, 陈敏华, 苏向前, 顾晋
2005, 32(4): 200-203. doi:
摘要:
目的 :评价腔内超声(ELUS)对直肠癌术前分期诊断的准确性及局限性。 方法 :对58例直肠癌术前行ELUS检查,参考TNM分期标准进行术前分期诊断,并与手术及术后病理结果对照。 结果: ELUS对58例直肠癌浸润深度诊断符合率达79.3%,T1、T2、T3、T4各期诊断灵敏度分别为100%、58.8%、87.5%、83.3%。对T2期诊断灵敏度最低,误诊7例中6例过深判断为T3期,且均为溃疡型腺癌。ELUS对54例直肠癌淋巴结转移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76.9%、75.0%、75.9%。淋巴结转移ELUS漏诊6例,淋巴结转移ELUS诊断假阳性7例。 结论: ELUS对直肠癌浸润深度及肠周淋巴结转移诊断准确度较高,可成为直肠癌术前分期诊断良好的方法。对T2期的过深判断为影响诊断符合率的重要因素,肿瘤导致肠腔明显狭窄或肿瘤位于直肠上段也影响ELUS的准确性。
经肝动脉注射双腺病毒载体诱导Bax基因在肝脏靶向表达实验探讨
郭志, 邢文阁, 杨海山, 王琳, 姜云鹏, 黄冰玉, 牛刚, 吕岩
2005, 32(4): 204-208. doi:
摘要:
目的 :探讨Bax基因对肝癌细胞促凋亡作用及转基因途径对转染效率的影响。 方法 :双腺病毒载体系统介导Bax基因转染人肝癌细胞系QGY7703,并将Bax基因通过鼠尾静脉、肝动脉进行转染,观察细胞凋亡及不同转染途径对靶器官的影响。 结果: 1)Bax基因转染导致人肝癌细胞凋亡。实验组凋亡百分率明显高于各对照组。2)肝动脉插管组LacZ在靶肝细胞转染率高;非靶器官分布表达少,靶/非靶比值大(P<0.05);阻断血供有利于以较小病毒滴度获得较高的转染率;尾静脉组靶肝细胞转染率低,在非靶器官分布表达多。 结论: 应用肝动脉超选择技术,经肝动脉传输Bax基因治疗肝癌具有安全、低毒和靶向选择性,为Bax经肝动脉基因治疗提供了实验依据。
纤维板层型肝细胞癌1例报道及文献复习
罗彦英, 高玉彤, 潘彦珞, 谭郁彬, 张乃馨
2005, 32(4): 209-211. doi:
摘要:
目的 :提高对纤维板层型肝细胞癌的认识,避免误诊、早期确诊、治疗,改善预后。 方法 :对纤维板层型肝细胞癌的诊断、治疗及预后做复习。 结果: 纤维板层型肝细胞癌与普通型肝细胞癌相比,恶性程度低、发展慢、很少转移,更具有手术切除的可能性,可切除率为58%;预后明显好于普通型肝癌。 结论: 纤维板层型肝细胞癌应尽可能行手术治疗,术后要定期随访,定期CT复查有助于及早发现复发和转移灶。
涎腺上皮性肿瘤针吸细胞学检查
何秋香, 陈建欧, 徐纪为
2005, 32(4): 212-213. doi:
摘要:
目的 :探讨涎腺上皮性肿瘤的细胞学特征,以提高针吸细胞学确诊率。 方法 :对253例有组织学对照的涎腺上皮性肿瘤细针吸取细胞学诊断标本进行分析。 结果: 针吸细胞学诊断涎腺上皮性肿瘤的总准确率为95.7%,其中良性准确率为98.1%(203/207例),恶性准确率为84.8%(39/46例)。同一类型的涎腺上皮性肿瘤中常有不同的细胞学特征,少数高分化涎腺癌可呈良性细胞学表现。 结论: 针吸细胞学对涎腺上皮性肿瘤的诊断具有较好的敏感性和特异性,镜下缺乏组织学结构及针吸成分少是造成误诊的主要原因。
19例结直肠胃肠道间质瘤的外科治疗
万德森, 伍小军, 粱小曼, 罗容珍, 潘志忠, 陈功, 卢震海, 丁培荣
2005, 32(4): 214-217. doi:
摘要:
目的 :探讨结直肠的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stromaltumors,GIST)外科治疗效果及其影响因素。 方法 :对我院1990年1月至2004年3月首次治疗的19例结直肠GIST临床资料和病理切片(含免疫组织化学检查)重新复核并加以随访,分析手术切除的效果以及影响手术疗效的因素。 结果: 手术者中位生存时间为60.0个月,术后1、3、5年生存率分别为100%、79.3%和69.4%。非扩大切除术者(即肿瘤局部切除和肿瘤及所在器官切除)与扩大切除术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01)。完全切除术患者的生存率与肿瘤大小、病理类型、核分裂和复发转移有关;但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术后生存率仅与肿瘤大小、核分裂和复发转移相关(P<0.05)。 结论: 结直肠GIST仍以外科治疗为主,原则上行局部完全切除即可。
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乳糜瘘2例
范忠林, 耿翠芝, 李云涛, 孙玉巧
2005, 32(4): 217-217. doi:
摘要:
乳糜瘘可见于食管、贲门、肺手术清除肺门纵隔淋巴结、胃切除及锁骨上淋巴结活检手术后,乳腺癌手术后并发乳糜瘘极少见。
天津市区甲状腺癌流行状况调查
钱碧云, 陈可欣, 何敏, 董淑芬, 韩宏伟, 雷蕾, 王继芳
2005, 32(4): 218-221. doi:
摘要:
目的 :描述天津市区甲状腺癌的发病状况、流行趋势并分析影响因素。 方法 :统计分析1981年1月~2001年12月市区全部甲状腺癌新发病例数据,描述发病情况并根据有关年份人口数,按年龄、性别、病例诊断时间计算发病率,研究各年份的发病变化状况。 结果: 天津市区甲状腺癌21年新发病例共1318例,病理类型构成以乳头状癌最为常见。男性中位发病年龄为55岁,女性为49岁,女性明显早于男性。甲状腺癌男性平均发病率为0.938/10万,女性为2.615/10万,女性高于男性。21年来甲状腺癌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女性的发病增长幅度高于男性。 结论: 甲状腺癌的发病率增长较快,提示今后需加强病因学研究和肿瘤相关健康教育并对高危人群进行重点监测和早期防治。
内镜套帽法切除食管胃早期癌及癌前病变89例分析
吴明利, 王士杰, 高扬, 张立玮, 王顺平, 郭晓青, 刘艳凤, 李英赛, 丛庆文
2005, 32(4): 222-224. doi:
摘要:
目的 :探讨内镜套帽法切除早期食管、胃癌及癌前病变的应用价值。 方法 :1996年9月~2003年9月采用套帽法切除早期食管、胃癌及癌前病变89例,术前、术后均经病理证实。 结果: 随访5年以上17例,3~5年10例,1~3年38例,不足1年24例,非癌死亡5例,未见癌复发。 结论: 套帽法完全切除率较高,操作较简单,优于其他方法;病灶显示及切除技巧是影响完全切除的主要因素;适量粘膜下注药,掌握高频电切除技术等是预防并发症的关键;中度不典型增生短期复查无好转和重度不典型增生,应内镜治疗;内镜粘膜切除治疗在食管胃癌防治策略中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
气管狭窄的放射治疗
陈彬璞, 伍少鹏, 陈亚林, 祝晓莲
2005, 32(4): 225-226. doi:
摘要:
目的 :探讨气管狭窄行放射治疗的可行性和临床疗效。 方法 :对11例晚期恶性肿瘤所致气管狭窄的危重患者行姑息放疗。 结果: 所有患者在放疗过程中无死亡,呼吸困难均在1~2周内缓解,8例生存38~110天,平均74天,余3例随访6~20个月仍生存,无呼吸困难。 结论: 放射治疗可以作为缓解晚期气管狭窄、提高生活质量的一种有效方法。
身体质量指数及腰臀围比与胆道癌关系的探讨
张学宏, 高玉堂, Asif Rashid, 邓杰, 刘恩菊, 邬恺, 孙璐, 程家蓉, Gloria Gridley, Ann W Hsing
2005, 32(4): 227-230. doi:
摘要:
目的 :探讨身体质量指数(BMI)、腰臀围比(WHR)与胆道癌的关系。 方法 :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身体质量指数、腰臀围比与胆道癌的关系。 结果: 与正常BMI组比较,胆囊癌女性20~29岁、30~39岁肥胖组的OR与趋势检验均达到或接近显著水平。与腰臀围比四分位最低组比较,胆囊癌和肝外胆管癌男女性最高四分位组OR和趋势检验均达到显著水平。 结论: 青年时期肥胖可能会增加胆囊癌的发病风险;腰臀围比也是胆囊癌和肝外胆管癌独立的危险因素。
反义Ki-67肽核酸对裸鼠人肾癌细胞移植瘤的治疗作用
吴松, 郑骏年, 赖海标, 孙晓青, 陈家存, 温儒民
2005, 32(4): 231-233. doi:
摘要:
目的 :探讨Ki-67基因反义肽核酸(AS-PNAs)在体内对小鼠人肾癌移植瘤Ki-67表达和肿瘤生长的影响。 方法 :建立人肾癌移植瘤裸鼠模型,瘤体内注射反义肽核酸(AS-PNAs),定期测量肿瘤体积,处死小鼠后采用免疫组化、Westernblot检测肿瘤Ki-67抗原表达,原位末端标记法(TUNEL)检测肿瘤细胞凋亡,并与反义寡核苷酸(AS-ODN)处理组对照。 结果: AS-PNAs处理组肿瘤生长受抑(513.2±64.2)mm,Ki-67表达下降(23.0±2.4)%、3(59.7±2.3)%,细胞凋亡增加(31.1±2.0%,与AS-ODN处理组(868.9±128.2mm、(33.6±2.6%、(85.7±4.4%、(18.3±2.3)%))3))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 结论: 反义Ki-67肽核酸能抑制小鼠人肾癌移植瘤Ki-67基因的表达,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抑制肿瘤生长,且优于反义寡核苷酸。
新辅助化疗治疗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观察
张鹏, 韩芬, 陈刚
2005, 32(4): 234-235. doi:
摘要:
非小细胞肺癌(NSCLC)采取以外科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 术前新辅助化疗对患者生存有潜在的延长作用。本文将铂制剂作为NSCLC术前新辅助化疗方案, 现报道如下。
原发性腹膜癌的诊断与治疗进展
娄越亮, 王雁飞, 包乐纹, 张燮良
2005, 32(4): 236-240. doi:
摘要:
原发性腹膜癌(primary peritoneal carcinoma.PPC)为少见的腹膜恶性肿瘤, 原发于腹膜间皮, 呈多灶性发生, 组织学特征与原发于卵巢的分化程度相同的同类型肿瘤相一致多发生于女性。1959年Swerdlow以盆腔腹膜间皮瘤酷似卵巢乳头状囊腺癌(mesothelioma of the pelvic peritoneum resembling paplilary cystadencarcinoma of the ovary)首先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