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  第39卷  第22期

专家笔谈
腹膜癌研究之我见
李雁
2012, 39(22): 1685-1686.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2.22.001
摘要:
肿瘤细胞减灭术联合腹腔热灌注化疗治疗结直肠癌腹膜转移癌
崔书中, 王佳泓, 张相良
2012, 39(22): 1691-1695.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2.22.003
摘要:
胃癌腹膜转移的诊治策略
梁寒
2012, 39(22): 1696-1698.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2.22.004
摘要:
论著
腹腔内全身新辅助化疗(双向化疗)对胃癌腹膜转移癌患者的疗效研究
米村豊
2012, 39(22): 1699-1705.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2.22.005
摘要:
  目的   建立联合腹腔内-全身新辅助化疗方案(NIPS)和腹膜切除术的新型多学科交叉治疗模式。   方法   2004年4月至2011年12月本研究纳入来自日本大阪草津综合病院和岸和田综合病院的胃癌腹膜转移癌患者96例, 在NIPS治疗前后, 均通过腹腔导管系统进行了腹腔冲洗液细胞学检查。患者每日按60 mg/m2剂量口服S-1, 持续21天, 随后休息一周; 在第1、8、15 d, 分别通过腹腔导管给予多西他赛30mg/m2和顺铂30mg/m2(500mL生理盐水稀释)。术前行2个周期NIPS。NIPS后3周, 82例患者符合意向性细胞减灭术(CRS), 即进行胃切除术+D2根治术+腹膜切除术获得完全细胞减灭。   结果   68例在NIPS之前细胞学检查阳性, 其中47例(69.1%)在NIPS之后细胞学检查阴性, 30例(36.8%)在NIPS治疗后达到病理学完全缓解, 12例(14.6%)患者达到肿瘤分期下降, 58例(70.7%)达到完全细胞减灭。9例患者出现4级并发症, 总体手术死亡率为3.7%(3/82)。多变量分析显示, 完全细胞减灭和病理缓解是改善患者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   结论   该疗法的最佳适应症为病理缓解良好, PCI评分≤6, 预期可以通过腹膜切除术达到完全细胞减灭。
体腔循环热灌注化疗的安全性实验研究
刘文超, 李春宝, 王宇, 李唯
2012, 39(22): 1706-1709.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2.22.006
摘要:
  目的   观察体腔循环热灌注化疗(Cavity circulatorythermal perfusion, CCTP)中不同温度对实验犬生命体征和腹腔各脏器的影响, 明确实验动物CCTP的适宜温度。   方法   以犬为实验动物, 分别于其腹腔温度41、42、43℃时进行指标检测。对每组动物进行CCTP, 化疗药物为顺铂, 每次流速140mL/min治疗持续60 min, 每隔2 d重复1次, 共3次。在每次CCTP前及24 h后抽取外周血备检。CCTP 3次后24 h及2周时每组分别处死2只犬, 观察内脏器官形态学改变, 进行肝、肾等脏器病理检查。   结果   41、42℃温度, 流速140mL/min下3次CCTP对犬的生命体征及肝肾功无明显影响; 43℃腹腔温度流速140mL/min行3次CCTP后对犬生命体征及肝肾功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肝、肾、脾及肠组织表现出病理损伤。   结论   42℃、流速140mL/min以下腹腔温度联合顺铂3次CCTP、每次60 min是安全的, 可作为CCTP联合化疗的治疗温度; 43℃同条件下对犬的生理功能有损害, 不适合作为CCTP联合化疗的治疗温度。
新型阿霉素前体药PDOX对人胃癌原位移植瘤模型的分子靶向治疗研究
张珏, 邵丽华, 王群, 袁静萍, 唐利, 钟燕军, 刘少平, 李雁
2012, 39(22): 1710-1715.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2.22.007
摘要:
  目的   比较PDOX与DOX对裸鼠人胃癌原位移植瘤模型的疗效和毒副作用。   方法  建立MGC-803人胃癌原位移植瘤模型35只, 随机分为PDOX组(n=12)、DOX组(n=12)和Control组(n=11), 接种后第10、17、24天按体质量给药, 每周进行两次详细全面记录。末次给药后1周终止实验, 取血行常规、生化检查; 解剖裸鼠, 详细记录胃部肿瘤及腹腔播散情况, 对肿瘤进行称重, 计算抑瘤率; 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 分析肿瘤细胞增殖、凋亡, 肿瘤血管生成、侵袭转移等指标, 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至研究终点时,Control组和PDOX组全部存活,DOX组6只死亡。在肿瘤局部控制指标中,PDOX组和DOX组的胃肿瘤质量、体积均显著低于Control组(P<0.05),PDOX组和DOX组抑瘤率分别为26.4%和24.9%,两组疗效相当(P>0.05)。在血常规指标中,PDOX组血小板计数高于Control组(P<0.05),淋巴细胞比例低于Control组(P<0.05),而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在三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心功能指标中,PDOX组CK-MB水平高于Control组(P<0.01)。CK、LDH、肝功能及肾功能指标三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PDOX组和DOX组淋巴管癌栓发生率显著低于Control组(P<0.05)。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PDOX组Ki-67水平显著低于DOX与Control组,三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Bcl-2、Bcl-6、Tunel、VEGF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CD34、D2-40有明显下降趋势。   结论  PDOX治疗人胃癌原位移植瘤模型的整体疗效优于DOX, 毒副作用低于DOX。
胃癌细胞与腹膜间皮相互作进用促腹膜纤维化致腹膜转移的研究
那迪, 郭澎涛, 徐岩, 刘福囝, 王振宁, 邢承忠, 徐惠绵
2012, 39(22): 1716-1718.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2.22.008
摘要:
  目的   研究间皮细胞对胃癌细胞的抵御作用, 模拟游离癌细胞在接触腹膜前通过其分泌物导致的腹膜增厚、纤维化的过程, 同时观察了间皮细胞对胃癌细胞迁移及侵袭能力的反作用。   方法  用荧光显微镜观察共培养时间皮细胞对胃癌细胞的抵御作用; 体内实验观察腹膜变化; 电镜、光镜下观察体外实验中间皮层在胃癌-腹膜相互作用中的损伤和细胞骨架变化; 采用Millicell小室共培养观察间皮细胞对胃癌细胞迁移及侵袭能力的反作用。   结果  正常间皮细胞可防止肿瘤细胞对于腹膜的粘附, 受损脱落后胃癌细胞可轻易粘附。体内外实验均显示接触胃癌细胞上清后腹膜间皮细胞受损、凋亡, 并且受损残余的间皮可以反作用于癌细胞, 使其迁移转移力提高。   结论  正常间皮细胞可以抵御胃癌细胞的侵袭, 受损伤刺激后的间皮细胞可以反作用于胃癌细胞促进其迁移及侵袭。
细胞减灭术加腹腔热灌注化疗联合靶向新药PDOX治疗胃癌腹膜癌
唐利, 王群, 袁静萍, 邵丽华, 梅列军, 王林伟, 曾卫娟, 刘少平, 李雁
2012, 39(22): 1719-1725.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2.22.009
摘要:
  目的   观察细胞减灭术加腹腔热灌注化疗(CRS+HIPEC)联合靶向新药PDOX治疗胃癌腹膜癌(PC)的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   将VX2瘤细胞注入40只新西兰兔胃窦部黏膜下,制成胃癌PC模型,随机分4组(n=10):Control组观察自然病程;HIPEC组行CRS+HIPEC;PDOX组和DOX组行CRS+HIPEC联合化疗(PDOX 50.0 mg/kg,DOX 5.0 mg/kg)。   结果   模型成功率100%(40/40)。Control组中位生存期23.0 d(95%CI:19.9 ~ 26.1 d),HIPEC组41.0(36.9~45.1)d,PDOX组58.0(39.6~54.4)d,DOX组65.0(44.1~71.9)d。HIPEC组生存期较Control组延长70.0%以上(P < 0.001),PDOX组和DOX组较HIPEC组延长40.0%以上(P=0.029、P=0.021)。DOX组化疗后WBC、PLT低于HIPEC组(P < 0.05),各组间血液学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在CRS+HIPEC基础上,联合靶向新药PDOX可进一步延长胃癌PC模型生存期,毒性无明显增加。
乳斑肿瘤相关巨噬细胞诱导人腹膜间皮HMR-sv5细胞损伤的机制研究
刘省宇, 苗智峰, 武剑华, 由一, 徐昊, 王振宁, 徐惠绵
2012, 39(22): 1726-1729.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2.22.010
摘要:
  目的   研究胃癌细胞对巨噬细胞的诱导作用, 分析活化巨噬细胞对间皮细胞的损伤作用及机制。   目法   人正常胃腺上皮细胞系GES-1及人低分化胃癌细胞系SGC-7901与人单核巨噬细胞THP-1共培养, 诱导后者分化, 研究后者对人腹膜间皮细胞HMR-sv5的损伤作用及分子机制。   结果   胃癌细胞诱导THP-1形成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AM), M1型巨噬细胞表面抗原的表达显著下调, 而M2表型的表面抗原明显上调, 细胞形态也发生明显改变。TAM显著抑制正常间皮细胞生长, 促进间皮细胞凋亡和上皮间质转化。   结论   胃癌细胞诱导巨噬细胞发生表型和功能转化, 进而导致间皮细胞发生EMT和凋亡, 促进形成腹膜转移癌。
进展期胃癌术中腹腔热灌注化疗的预后分析
詹宏杰, 梁寒, 王宝贵, 刘洪敏, 郝希山
2012, 39(22): 1730-1733.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2.22.011
摘要:
  目的   探讨术中腹腔热灌注化疗(HIPEC)的对进展期胃癌患者预后的影响。   方法   2004年10月至2007年10月收治的90例进展期胃癌患者行D2根治术后随机分为HIPEC(实验组)和单纯手术组(对照组),术后4周均予以FOLFOX4方案静脉化疗12个疗程。测定患者手术前后外周血中肝肾功能的变化,分析比较患者生存情况。   结果   实验组术后7 d的外周血白蛋白(32.34 ± 2.23)g/L较术前(46.45 ± 4.81)g/L显著下降(P < 0.05)。实验组和对照组Ⅱb期患者5年生存率分别为66.7%和60.0%(P> 0.05),Ⅲ期患者5年生存率分别为45%和35.9%(P>0.05),Ⅲa期患者5年生存率分别为63.6%和58.3%(P>0.05),Ⅲb期患者5年生存率分别为40.9%和27.3%,中位生存期分别为51.0个月(95%CI:36.1 ~65.9个月)、20.0个月(95%CI:12.0 ~28.0个月),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Ⅲc期胃癌患者5年生存率分别为28.6%和20%(P>0.05)。   结论   术中HIPEC可提高Ⅲb期胃癌患者术后的5年生存率, 延长生存期。
细胞减灭术加腹腔热灌注化疗治疗胃癌腹膜转移癌的临床研究
李雁, 周云峰, 谢丛华, 彭春伟, 黄超群, 杨肖军, 程伏林, 熊斌, 杨国樑
2012, 39(22): 1734-1740.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2.22.012
摘要:
  目的   分析细胞减灭术(Cytoreductive surgery,CRS)加腹腔热灌注化疗(Hyperthermic intraperitoneal chemotherapy,HIPEC)治疗胃癌腹膜癌(Peritoneal carcinomatosis,PC)的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  对106例胃癌PC患者随机分为CRS组或CRS+ HIPEC组,前者行常规手术治疗,后者行CRS+HIPEC,药物为羟基喜素碱(HTPC)20 mg加丝裂霉素(MMC)30 mg,或多西他赛120 mg加顺铂120 mg,溶于生理盐水12 L,温度(43±0.5)℃,时间60~90 min。主要终点指标为总体生存期,次要终点指标为安全性。   结果  入组患者106例,CRS组45例,CRS+HIPEC组61例,两组的主要临床病理指标平衡。至患者的中位随访期30个月时,胃癌PC相关死亡率在CRS组为93.3%(42/45),CRS+HIPEC组为77.0%(47/61,P < 0.05)。两组患者的中位生存期在CRS组是7.0个月(95%CI:5.8~8.2个月),CRS+HIPEC组是11.1个月(95% CI:8.3~13.9个月,P=0.003)。治疗相关的严重不良事件在CRS组为6例,CRS+HIPEC组为8例(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CRS+HIPEC治疗、胃癌同时性PC患者、肉眼可见完全肿瘤细胞减灭、不发生严重不良事件、系统性化疗6个周期以上为影响预后的独立参数。   结论  对于胃癌同时性PC患者,CRS+HIPEC可延长生存期,并不明显增加严重不良事件。
奈达铂腹腔热灌注化疗治疗癌性腹腔积液的疗效观察及分析
李维, 王华庆, 赵阔, 钱正子, 周世勇, 张会来
2012, 39(22): 1741-1744.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2.22.013
摘要:
  目的   研究抗肿瘤药物奈达铂腹腔热灌注治疗癌性腹腔积液的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  自2012年2月至10月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综合内一科和淋巴肿瘤科共收治入组癌性腹腔积液患者35例,分为治疗组19例与对照组16例,治疗组患者用TRL型热化疗灌注机进行奈达铂腹腔热灌注化疗,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顺铂腹腔灌注化疗。每隔2天治疗一次,3次为1个疗程。分别在治疗前、治疗3次后及结束后4周进行实验室检查和临床观察,评价安全性和临床疗效。   结果  腹腔热灌注化疗组完全缓解(CR)7例,部分缓解(PR)6例,平均缓解期2.9个月;常规腹腔灌注化疗组CR 3例,PR 2例,平均缓解期1.2个月,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在热灌注化疗组腹痛发生6例,常规灌注化疗组4例,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腹腔热灌注化疗可提高对癌性腹腔积液患者的疗效,毒副作用未增加。
MDCT增强扫描加多平面重建技术诊断腹膜癌的影像学研究
梅列军, 王林伟, 周云峰, 谢丛华, 刘骏方, 杨肖军, 刘少平, 李雁
2012, 39(22): 1745-1749.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2.22.014
摘要:
  目的   研究多层螺旋CT(Multi-detector row computed tomography,MDCT)增强扫描加多平面重建(Multiplanar reconstruction,MPR)技术对腹膜转移癌(Peritoneal carcinomatosis,PC)的诊断效能,分析PC的典型CT征象。   方法  对54例PC患者术前进行MDCT多期增强扫描,分析MDCT横断位图像及MPR图像,与术中探查结果进行比较。   结果  54例PC患者MDCT增强扫描检测出356个病灶,在1 ~13分区中每例患者检测出病灶平均数为(6.5 ± 3.4)个。常见转移部位是大网膜、左半膈、脾包膜、盆腔、右半膈、胃周韧带等。转移病灶密度以实性为主,病灶直径为0.5~13 cm。总体敏感度为78.1%(356/456),特异度为92.3%(277/300);病灶≥0.5 cm时,敏感度为90.0%(307/341),病灶 < 0.5 cm时,敏感度为42.6%(49/115)。CT-腹膜癌指数(Peritoneal carcinomatosis index,PCI)与术中PCI的吻合度为0.384 ~ 0.640(P < 0.05)。   结论  MDCT增强扫描加MPR技术可较准确评估CT-PCI,与术中PCI有较高的吻合度,可为临床制定治疗计划提供依据。
综述
我国进展期胃癌围手术期行预防性腹腔热灌注化疗的研究进展
陆维祺, 万柳华, 锁涛, 童汉兴
2012, 39(22): 1750-1753.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2.22.015
摘要:
胃癌是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 术后5年生存率仅为10%~49%, 术后腹膜复发是影响其生存率的主要原因。腹腔热灌注化疗经过20多年的研究和发展, 已得到了充分的认识和较好的临床应用效果。预防性应用腹腔热灌注化疗有助于减少术后复发率, 提高胃癌的5年生存率, 改善生存质量, 提升胃癌的总体疗效。本文对近年来我国对进展期胃癌AGC行预防性腹腔热灌注化疗(hyperthermic intraperitonral chemotherapy, HIPEC)的临床开展情况作一综述。
中国大陆腹腔热灌注化疗治疗胃肠癌腹膜转移癌的现状
锁涛, 童汉兴, 万柳华, 陆维祺
2012, 39(22): 1754-1756.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2.22.016
摘要:
对于胃、结直肠癌患者来说, 腹膜转移是肿瘤晚期的标志性事件。既往的全身化疗及姑息性手术治疗模式对其疗效很差, 细胞减灭术联合腹腔热灌注化疗可改善部分腹膜转移癌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 已经成为结直肠癌腹膜转移的标准治疗策略。但是, 该方案在我国并未获得统一认识和广泛应用。本文在分析我国胃、结肠癌腹膜转移癌的诊治现状同时, 就我国未来开展胃肠癌腹膜转移瘤的规范治疗提出建议。
循环肿瘤细胞检测技术的研究进展
宋英健, 纪玲, 杨林
2012, 39(22): 1859-1863.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2.22.042
摘要:
循环肿瘤细胞(circulating tumor cells,CTCs)是导致发生肿瘤远处转移和复发的必要前提。随着靶向治疗的不断进步,对于无法取得肿瘤组织的晚期癌症患者,CTCs可作为一种肿瘤组织替代物指导患者治疗方案的选择。精确计数以及分子生物学分析对于肿瘤患者的预后判断、疗效评价以及个体化治疗均有重要的指导作用。随着CTCs检测技术不断发展,CTCs检测的准确性明显提高。本文针对CTCs的检测技术进行综述。
核酸适配子及其在肿瘤标志物研究中的应用
胡美迪, 张焜和
2012, 39(22): 1864-1867.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2.22.043
摘要:
适配子是应用指数富集的配体系统进化(SELEX)技术从单链随机寡核苷酸文库中筛选得到的能与靶标高特异性和高亲和力结合的单链寡核苷酸配体。以肿瘤标志物为靶标的核酸适配子不仅可以用于建立敏感而特异的肿瘤标志物检测新方法,也可用于捕获血液中的肿瘤细胞继而进行相关分析,还可携带药物对肿瘤进行靶向治疗,以及用于阻断靶分子的功能而实现肿瘤的生物治疗。肿瘤标志物的适配子筛选和应用是肿瘤研究的一个新领域。
基础研究
XIAP抑制剂Embelin对人T淋巴瘤细胞Jurkat增殖抑制作用
朱秀丽, 江莲, 陈健, 刘翠萍, 刁玉巧, 李梅, 郑钰
2012, 39(22): 1757-1760.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2.22.017
摘要:
  目的   研究XIAP抑制剂Embelin体外对人T淋巴瘤细胞Jurkat增殖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   方法  应用MTS法分析不同浓度Embelin对人T淋巴瘤细胞增殖的影响;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经Embelin处理后细胞形态学的改变;经Annexin V/PI双染后用流式细胞术检测Embelin对Jurkat细胞凋亡的影响;Western blot方法检测Embelin作用后细胞XIAP、PARP、Caspase-3、Caspase-8、Caspase-9、促凋亡蛋白Bax和抗凋亡蛋白Bcl-xl、Bcl-2表达的变化。   结果  Emebeli对人白血病细胞具有显著增殖抑制作用(P < 0.05);Caspase-3抑制剂z-DEVD-fmk,Caspase-9抑制剂Ac-LEHD-CHO能显著下调这种增殖抑制作用。经不同浓度Emebelin处理24 h后,Jurkat细胞凋亡率明显增高,与未处理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 < 0.01);经Emebelin处理24 h后,Jurkat细胞出现PARP、Caspase3、9裂解片段,且Bax蛋白表达上调,Bcl-2和Bcl-xL蛋白表达水平下调。   结论  Embelin在体外可明显抑制人T淋巴瘤细胞Jurkat的增殖,诱导细胞凋亡,其机制可能是通过拮抗XIAP的作用,激活Caspase依赖性的细胞凋亡内源途径而诱导Jurkat细胞发生凋亡。
Hedgehog信号通路在食管癌中的异常活化
李勇, 徐林林, 黄璇, 黄登亮, 徐文君, 吕农华, 罗时文
2012, 39(22): 1761-1764, 1768.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2.22.018
摘要:
  目的   探讨Hedgehog(Hh)信号通路与食管鳞状细胞癌(ESCC)的关系。   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随机分析30例ESCC及癌旁组织样本的Hh信号通路中主要组分Smo和Gli2及靶蛋白CyclinD1表达。构建分泌型配体ShhN的条件培养液,利用条件培养液及Hh信号通路激动剂Purmorphamine或Hh通路抑制剂环杷明及GANT61处理CaEs-17细胞后,MTT法检测细胞生存率的变化。   结果   ESCC组织中的Smo、Gli2和CyclinD1表达普遍高于癌旁组织。含有ShhN的条件培养液能有效激活Hh信号通路下游靶基因CCND1的表达并明显促进食管癌CaEs-17细胞的生存率,提示食管癌中Hh信号通路以配体依赖的方式激活。直接作用于Smo的Hh信号通路激动剂Purmorphamine促进食管癌CaEs-17细胞的生长;而Smo特异性抑制剂环杷明有效地抑制CaEs-17细胞生存率。Gli1/Gli2的抑制剂GANT61比环杷明更为有效地抑制CaEs-17细胞生存率。   结论   Hh信号通路在ESCC中异常活化,将可能成为新的治疗食管癌的药物靶点。
硼替佐米联合氟达拉滨对淋巴瘤细胞系HUT-78的体外杀伤效应
章馨允, 王华庆, 钱正子, 张会来, 周世勇, 赵静, 王平
2012, 39(22): 1765-1768.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2.22.019
摘要:
  目的   探讨硼替佐米(Bortezomib,PS-341,BTZ)联合氟达拉滨(Fludarabine,FLU)不同给药顺序对于T细胞淋巴瘤细胞HUT-78增殖和凋亡的影响。   方法   MTT法测定BTZ、FLU单药作用于HUT-78细胞系的IC50。流式细胞术检测BTZ、FLU单药对HUT-78细胞周期分布的影响,以及两者不同顺序给药时细胞凋亡的情况。Western blot检测不同给药顺序作用于HUT-78细胞后cleaved caspase-3的表达情况。   结果   BTZ、FLU单药作用于HUT-78细胞24 h的IC50分别是(53.84±9.31)nmol/L和(2.54±0.33)mmol/L。细胞周期分析显示BTZ主要使细胞停滞在S期,而FLU主要使细胞停滞在G0~G1期;而在细胞凋亡方面BTZ→FLU组促使细胞凋亡的作用与同时给药及FLU→BTZ组相比最为显著(P < 0.01)。同样,Western blot结果显示BTZ→FLU组cleaved caspase-3表达水平最高(P < 0.01)。   结论   BTZ与FLU联合使用可有效抑制HUT-78细胞的生长,先用BTZ再用FLU的给药顺序的促凋亡作用最强,该用药顺序可为临床用药所借鉴。
裸鼠动物模型中胰腺癌神经侵袭的研究
郭仁德, 顾建华, 王毅, 谷川
2012, 39(22): 1769-1772.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2.22.020
摘要:
  目的   探讨在裸鼠动物模型中胰腺癌神经侵袭发生情况。   方法  人Mia PaCa-2和Capan-2胰腺癌细胞株培养,裸鼠皮下胰腺癌细胞注射成瘤后,将瘤块取出切碎后裸鼠胰腺原位移植建立裸鼠原位胰腺癌动物模型,于术后4、6、8周分批处死裸鼠,采用大体标本观察和病理切片HE染色的方法观察模型中肿瘤大小、转移情况和胰腺癌神经侵袭的情况。   结果  裸鼠胰腺原位植瘤术后成瘤率100%,术后4周Mia PaCa-2组3例(50.00%)发生腹膜后神经侵犯,Capan-2组2例(33.33%)发生腹膜后神经侵犯;原位植瘤术后6周,Mia PaCa-2组5例(83.33%)发生腹膜后神经侵犯,Capan-2组4例(66.67%)发生腹膜后神经侵犯;原位植瘤术后8周,Mia PaCa-2组8例(100.00%)发生腹膜后神经侵犯,Capan-2组7例(100.00%)发生腹膜后神经侵犯。腹膜后神经侵犯组与其他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  神经侵袭是胰腺癌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早期、独立的事件,在胰腺癌发生的早期,无其他转移或很少时,已经发生了腹膜后神经侵犯。
AT1-R siRNA对雌激素诱导的Ishikawa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
苏卿, 杨清, 潘卓
2012, 39(22): 1773-1777.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2.22.021
摘要:
  目的   通过转染小干扰RNA(siRNA)沉默血管紧张素受体1(angiotensin receptor 1,AT1R)的表达来研究其对雌激素诱导的Ishikawa细胞增殖和细胞周期及凋亡的影响。   方法   免疫荧光检测AT1R在子宫内膜癌Ishikawa细胞中的表达,转染AT1-R siRNA,Western blot检测转染前后Ishikawa细胞中AT1R蛋白的表达。MTT检测雌激素诱导Ishikawa细胞的增殖及雌激素诱导的雌激素受体抑制剂作用下转染前后Ishikawa细胞的增殖,Western blot检测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extracellular signal-regulated kinases 1/2,ERK1/2)表达。   结果   免疫荧光检测AT1R表达于Ishikawa细胞,转染AT1-R siRNA 72 h后AT1R蛋白表达降低最显著,降低82.40%(P < 0.05),为此检测转染72h后细胞增殖周期及凋亡,MTT结果显示,雌激素能诱导Ishikawa细胞增殖,封闭雌激素受体后雌激素诱导的Ishikawa细胞增殖受到抑制,封闭雌激素受体后雌激素诱导的转染组细胞增殖较未转染组受到明显抑制;流式细胞周期结果显示,雌激素受体封闭后雌激素诱导的转染组细胞较未转染组S期减少,凋亡增多(P < 0.05),其ERK1/2表达较未转染组明显降低(P < 0.05)。   结论   AT1R可促进雌激素诱导的Ishikawa细胞增殖,其机制可能与ERK1/2表达下降有关。
CD13抑制剂乌苯美司对A549细胞顺铂敏感性的影响及其机制
曹宝山, 姬利延, 王荟霞, 陈森, 张煜, 梁莉, 马力文
2012, 39(22): 1778-1782. doi: 10.11835/j.issn.1674-4764.2016.02.010
摘要:
  目的   检测CD13抑制剂乌苯美司联合顺铂对A549细胞增殖、细胞凋亡的影响,并探讨其机制。   方法   应用噻唑蓝比色法检测细胞增殖;流式细胞Annexin V-FITC/PI双染色法检测细胞凋亡;Western blot方法检测p53、PARP-1、Bcl-2、Bcl2-xL和Caspase蛋白水平;酶活性底物法检测CD13活性;Hoechst33342染色联合流式细胞术检测侧群细胞。   结果   乌苯美司单药对A549细胞增殖无显著影响(P>0.05),乌苯美司(100 μg/mL)联合顺铂作用A549细胞24、48、72 h后,乌苯美司可显著增强8、16 μmol/L顺铂对A549细胞的增殖抑制(P < 0.05),并呈时间依赖性,72h时,8、16μmol/L顺铂组和顺铂联合组的细胞增殖率分别为(62.06± 7.60)% vs.(27.92±5.84)%和(19.22±1.57)% vs.(0.67±0.42)%(P < 0.05);但对64 μmol/L顺铂的细胞增殖率无明显影响(P>0.05)。16 μmol/L顺铂联合组细胞凋亡的比例明显增加(P < 0.05)。乌苯美司对P53、PARP-1、Bcl-2、Bcl2-xL及Capsize蛋白水平无明显影响,但显著抑制A549细胞CD13活性和降低A549侧群细胞比例(P < 0.05)。   结论   CD13抑制剂乌苯美司体外条件下显著提高低剂量顺铂对A549细胞的抑制作用,可能成为CD13阳性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顺铂的增敏剂。
临床研究
微小RNA-150在非小细胞肺癌外周血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曾小莉, 张韶岩, 郑君芳, 王燕
2012, 39(22): 1783-1786.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2.22.023
摘要:
  目的   探讨微小RNA-150(miR-150)在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PBMC)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方法  采用实时定量PCR(quantitative reverse-transcriptase PCR,RT-qPCR)检测64例NSCLC患者、26例正常对照患者PBMC中miR-150表达量,并且分析其对NSCLC的诊断价值及与NSCLC临床病理参数间的关系。   结果  miR-150水平在NSCLC组和对照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60),但是肺腺癌组miR-150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肺鳞癌组(P < 0.001)。ROC曲线分析miR-150对NSCLC诊断的AUC为0.610(95%CI:0.493~0.728,P= 0.060),miR-150对肺腺癌诊断的AUC为0.834(95%CI:0.734~0.934,P < 0.01),而miR-150对肺腺癌和肺鳞癌鉴别诊断的AUC为0.951(95%CI:0.903~0.999,P < 0.01)。NSCLC患者miR-150水平与肿瘤远处转移密切相关(P=0.014),与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无关(P>0.05)。   结论  肺腺癌患者PBMC中miR-150表达明显升高,并且可能成为鉴别诊断肺腺癌和肺鳞癌的新标志物。
晚期胃癌患者ERCC1 TUBB3 TYMS三基因联合检测指导的DCF方案个体化化疗的研究
骆玉霜, 格日力, 沈存芳, 祁玉娟, 王莉, 毛志成
2012, 39(22): 1787-1791.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2.22.024
摘要:
  目的   根据ERCC1、TUBB3、TYMS基因mRNA表达水平选择Docetaxel、DDP、5-FU组成相应的化疗方案对晚期胃癌进行化疗的疗效、不良反应及生存期评价。   方法   前瞻性纳入于本院2009年5月至2012年5月初治的晚期胃癌的患者120例,随机分为二组:研究组(60例):采用分支DNA-液相芯片技术定量检测胃癌组织ERCC1、TUBB3、TYMS基因mRNA表达水平,并根据检测结果,选择药物Docetaxel、DDP、5-FU组成相应敏感的化疗方案对其进行化疗;对照组(60例):予以DCF方案化疗,观察两组疗效、不良反应,中位疾病进展时间(mTTP)及中位生存时间(mOS)。   结果   研究组、对照组化疗有效率分别为55 %、50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57)。两组mTTP分别为10个月和7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91)。两组mOS为13.7个月和11.6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两组间不良反应相似,但对照组不良反应Ⅲ°~Ⅳ°明显高于研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晚期胃癌根据ERCC1、TUBB3、TYMS基因mRNA表达水平检测结果选择药物Docetaxel、DDP、5-FU组成相应敏感的化疗方案进行化疗,疗效非劣性、不良反应降低,且改善mOS。
胱蛋白M在乳腺癌及其转移癌中的表达和临床意义
闫哲
2012, 39(22): 1792-1795.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2.22.025
摘要:
  目的   探讨胱蛋白M(Cystatin M)在乳腺癌及转移癌中的表达和临床意义。   方法  采用RT-PCR检测108例乳腺癌标本,30例转移癌标本及24例癌旁正常乳腺组织中Cystatin M mRNA,分析Cystatin M基因表达与临床病理参数和预后的关系。   结果  乳腺癌标本中Cystatin M表达水平在Ⅰ/Ⅱ期乳腺癌患者中较高,而在Ⅲ/Ⅳ期乳腺癌患者中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ystatin M在5 cm以下肿瘤中表达较高,而在5 cm以上肿瘤中表达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乳腺癌标本中Cystatin M表达与正常乳腺组织中Cystatin M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乳腺癌标本中Cystatin M与转移癌标本中Cystatin M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乳腺癌标本中Cystatin M表达水平与乳腺癌患者是否发生淋巴结转移,淋巴结转移数,组织学分级,病理学类型无相关性;乳腺癌标本中Cystatin M表达水平和转移癌标本中Cystatin M表达水平与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状态(HER-2),雌激素受体状态(ER)及孕激素受体状态(PR)无相关性;乳腺癌标本中Cystatin M表达较高的组患者中位总生存期比Cystatin M表达较低的组患者中位总生存期要长,两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Cystatin M为监测乳腺癌发生浸润转移的可靠指标仍需探讨。
VEGF-D及其受体VEGFR-3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
李杰, 韩毅, 刘志东, 张海青, 张宗德, 岳文涛, 贾红彦, 许绍发, 李宝兰
2012, 39(22): 1796-1799.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2.22.026
摘要:
  目的   对VEGF-D及其受体VEGFR-3在良性疾病肺组织和非小细胞肺癌(NSCLC)组织中的表达进行研究,探寻其相互之间的关系,从而进一步探讨VEGF-D、VEGFR-3在肺癌发生及NSCLC淋巴管生成和淋巴结早期转移中的作用。   方法   收集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术后肺组织标本52例,良性疾病肺组织30例,应用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RT-PCR)检测良性疾病肺组织及肺癌组织中VEGF-D、VEGFR-3 mRNA的表达量。   结果   VEGF-D mRNA、VEGFR-3 mRNA在肺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较良性疾病肺组织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 < 0.05)。VEGF-D、VEGFR-3 mRNA在肺癌组织中的表达与淋巴结转移无显著相关。   结论   VEGF-D、VEGFR-3 mRNA的表达与肺癌发生有显著的相关性。
hMLH1 hMSH2蛋白缺失与直肠癌临床病理特征预后的相关性研究
冯莉, 韩晶, 吕雅蕾, 王玉栋, 荆丽, 王龙, 刘巍
2012, 39(22): 1800-1804.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2.22.027
摘要:
  目的   探讨hMLH1、hMSH2蛋白缺失与Ⅱ、Ⅲ期直肠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相关性。   方法  选取91例行直肠癌根治术且病理诊断明确的患者,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患者hMLH1、hMSH2蛋白表达情况,采用χ2检验分析hMLH1、hMSH2蛋白表达缺失与直肠癌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Log-Rank检验、Cox风险回归模型分析不同因素与预后的关系。   结果  hMLH1蛋白表达缺失率为30.77%,hMSH2蛋白表达缺失率为19.78%;hMLH1和(或)hMSH2蛋白缺失的患者与hMLH1、hMSH2蛋白表达无缺失的患者相比,在性别、年龄、病理类型、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TNM分期6个方面临床病理特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显示hMLH1和(或)hMSH2蛋白情况及淋巴结转移数目为直肠癌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P=0.010,P=0.032),且为独立影响因素(P=0.026,P=0.035);hMLH1和(或)hMSH2蛋白缺失的患者2年无病生存率较hMLH1、hMSH2蛋白无缺失的患者明显提高(P=0.036)。   结论  hMLH1、hMSH2蛋白缺失的直肠癌患者与hMLH1、hMSH2蛋白无缺失的患者具备相似的临床病理特征,但hMLH1、hMSH2蛋白缺失的患者预后较好。
乳腺不同级别导管癌和不典型增生病变基因组DNA拷贝数变化及其意义初探
牛昀, 高玉霞, 王晓维, 王淑玲, 吕淑华, 韦丽, 蒋伶活
2012, 39(22): 1805-1809.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2.22.028
摘要:
  目的   研究乳腺不同级别导管内癌、浸润性导管癌和不典型增生病变基因组DNA拷贝数的变化,探索从分子遗传学角度解释乳腺癌的发生发展机制。   方法  采用比较基因组杂交技术检测导管上皮不典型增生、高低级别导管内癌和浸润性导管癌45例,以分析其遗传物质的增益和缺失情况,并分析比较共同的染色体异常区段。   结果  低级别癌的染色体平均增益数、缺失数及总的变化数均明显低于高级别癌,但是与浸润性癌之间无显著性差异。不典型增生样本中染色体异常水平明显高于癌组织样本,与低级别癌样本有共同的变化位点。高级别原位癌和浸润性癌具有相同的染色体及其位点的遗传学异常,有多个共同的缺失位点。   结论  不典型增生的细胞遗传学变化先于形态学上的改变,可能与低级别癌发生存在密切的遗传学联系;同级别导管内癌和浸润性导管癌可能有共同的遗传学变化和演变途径。
临床应用
声门型喉癌CO2激光手术治疗后局部复发与前联合受侵犯的关系
刘学奎, 刘志民, 刘巍巍, 李秋梨, 李浩, 欧阳电, 李铨, 张欣睿, 郭朱明, 曾宗渊
2012, 39(22): 1810-1813.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2.22.029
摘要:
  目的   分析CO2激光手术治疗声门型喉癌局部复发与前联合受侵犯的关系。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中133例激光手术治疗的早期声门型喉癌患者资料。其中包括侵犯前联合患者48例和前联合未受侵85例。133例中原位癌(Tis)40例,T1a 58例,T1b 19例,T2 5例,T3 1例。术后随诊6~42个月。比较前联合受累组与前联合未受累组的局部复发率。   结果  133例支撑喉镜下CO2激光手术后21例局部复发,局部复发率为15.79%(21/133)。其中Tis复发率为17.50%(7/40)、T1a为8.62%(5/58)、T1b为36.84%(7/19)、T2为13.33%(2/15),T3 1例无复发,各组间复发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病变侵犯前联合复发率为25.00%(12/48),病变未侵犯前联合复发率为10.59%(9/85),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 < 0.05)。133例激光手术治疗患者中死亡4例。   结论  激光手术治疗侵犯前联合的早期声门型喉癌复发率高,其治疗价值值得进一步研究。
食管小细胞癌不同模式的综合治疗生存分析
刘军, 任秀宝, 郝希山, 庞青松
2012, 39(22): 1814-1817.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2.22.030
摘要:
  目的   探讨食管小细胞癌综合治疗的最佳模式。   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51例初始治疗采用化疗为基础综合治疗的食管小细胞癌患者临床资料,比较手术+化疗、放疗+化疗和手术+放疗+化疗三组患者生存期的差异。   结果   手术+化疗组29例,放疗+化疗组16例,手术+放疗+化疗组6例。全组患者中位生存期为13.6个月,1、2、3年生存率为56.5%、22.4%、9.6%。三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理类型、病灶部位、长度及化疗疗程上分布无差异(P>0.05),放疗+化疗组包含有更多的广泛期患者(P < 0.05)。中位生存期在手术+化疗组患者为13.3个月,放疗+化疗组13.1个月,手术+放疗+化疗组14.2个月,三组患者生存期未见差异(P=0.626)。   结论   放疗联合化疗是食管小细胞癌有效治疗模式,放化疗可以取得和手术联合化疗相似的生存获益。
沙利度胺联合化疗治疗中国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随机对照试验Meta分析
陈邓林, 谢贤和, 高允锁
2012, 39(22): 1818-1823.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2.22.031
摘要:
  目的   通过Meta分析探讨沙利度胺联合化疗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由两位独立评价者按相同检索策略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库等资源中的文献,根据纳入标准筛选相关随机对照试验,评价研究质量后用RevMan 5.1软件进行分析,分析指标为有效率、临床获益率及不良反应。   结果  共纳入12项研究,总病例数691例。Meta分析显示:沙利度胺联合化疗组在有效率(OR=1.62,95%CI:1.18~2.22)及临床获益率(OR=2.05,95%CI:1.40~3.02)方面优于单纯化疗组。联合治疗组与单纯化疗组相比,血液学毒性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恶心呕吐发生率低于后者(P=0.002),外周神经毒性发生率有高于后者的趋势(P=0.05),而便秘、乏力嗜睡、皮疹或瘙痒发生率高于后者(P值分别为0.002、0.000 2、0.001)。   结论  沙利度胺联合化疗可能提高中国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与临床获益率,但生存获益尚不明确。联合治疗不增加严重不良反应。
白蛋白紫杉醇治疗多线治疗后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分析
陈秀, 任胜祥, 李雪飞, 李嘉瑜, 任睿欣, 周彩存
2012, 39(22): 1824-1827.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2.22.032
摘要:
  目的   探讨白蛋白紫杉醇治疗既往接受过三线或三线以上治疗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8月至2012年6月确诊为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16例患者,接受白蛋白紫杉醇化疗的疗效以及不良反应。白蛋白紫杉醇130 mg/m2 (d1,d8,d15)单药静脉化疗,每4周为1个疗程,每2个周期评价疗效。   结果   16例患者中,男性13例,女性3例;中位年龄57(40~75)岁;腺癌8例,鳞癌4例,其他4例;吸烟10例,不吸烟6例。全组患者中,部分缓解(partial response,PR)3例(18.75%),疾病稳定(stable disease,SD)5例(32.25%),疾病进展(progressive disease,PD)8例(50.00%)。客观缓解率(objective response rate,ORR)18.75%,疾病控制率(disease control rate,DCR)50.00%。中位疾病进展时间(median time to progression,MTTP)为2.15个月。主要不良反应是脱发(37.50%)、中性粒细胞减少(31.25%)和末梢神经毒性(12.50%)。   结论   白蛋白紫杉醇在经过多线抗肿瘤治疗后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治疗中仍显示出一定疗效,不良反应可以接受,值得进一步进行大样本研究加以验证。
结外浸润对于淋巴结阳性乳腺癌患者术后放疗获益的影响
耿文文, 张斌, 李丹华, 梁新瑞, 曹旭晨
2012, 39(22): 1828-1831.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2.22.033
摘要:
  目的   研究结外浸润(extracapsular extension,ECE)对腋窝淋巴结阳性乳腺癌患者术后放疗获益的影响。   方法   按照患者是否接受放疗和结外浸润状态将1 220例淋巴结阳性患者分为“Radio+ECE+”、“Radio-ECE+”、“Radio+ECE-”和“Radio-ECE-”四组,比较四组的局部区域复发率,并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比较结外浸润对乳腺癌患者无病生存和总生存的影响。   结果   结外浸润对于患者的5年和10年的无局部区域复发生存和总生存的影响具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5year LRFFS(82.69% vs. 91.83%,P < 0.001),10year LRFFS(75.39% vs. 90.02 %,P < 0.001);5year OS(52.12% vs. 74.46%,P < 0.001),10year OS(35.17% vs. 67.63%,P < 0.001)。对于1~3枚或≥10枚阳性淋巴结的患者,结外浸润对于术后放疗获益影响不大,但是对于4~9枚阳性淋巴结的患者,结外浸润对于术后放疗获益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无论患者的结外浸润情况如何,术后放疗均不会明显提高1~3枚或≥10枚阳性淋巴结患者的无局部区域复发生存,但是对于4~9枚阳性淋巴结的患者,结外浸润是决定是否接受术后放疗的重要指证。
抗幽门螺杆菌治疗在肿瘤化疗止吐中的作用研究
朴瑛, 刘兆喆, 丁震宇, 徐龙, 郭放, 孙庆庆, 谢晓冬
2012, 39(22): 1832-1834.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2.22.034
摘要:
  目的   评估抗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治疗及联合常规止吐药物对肿瘤患者化疗所致胃肠道不良反应的疗效。   方法   2010年1月至2011年1月,共纳入176例患者,其中伴有幽门螺杆菌感染患者86例。将HP感染阳性者随机分为A组和B组。A组43例给予抗幽门螺杆菌联合止吐药物(奥美拉唑20 mg+克拉霉素500 mg+替硝唑500 mg,2次/d,口服7 d;联合托烷司琼5 mg,静脉滴注,1次/d;疗程共4周)治疗,B组43例仅给予止吐药物(托烷司琼5mg,疗程共4周)治疗,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临床表现无差别。应用WHO胃肠道反应分度标准进行观测和评价,应用14C-尿素呼气试验评估幽门螺杆菌根除率。   结果   接受化疗并伴有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患者呕吐程度比未感染者严重,其中Ⅲ~Ⅳ度呕吐(χ2=21.92,P < 0.001),Ⅰ~Ⅱ度呕吐(χ2=9.73,P < 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联合抗菌治疗患者的恶心、呕吐等症状比常规止吐患者减轻,A组治疗恶心、呕吐的总有效率为81.39%(35/43),明显高于B组的58.14%(25/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6,P < 0.05)。   结论   针对幽门螺杆菌阳性患者给予抗幽门螺杆菌联合常规止吐治疗,可以有效减轻和缓解化疗所致的胃肠道不良反应。
三氧化二砷联合吉西他滨及多西他赛治疗晚期转移性骨肉瘤26例临床分析
廖智超, 王国文, 邢汝维, 韩秀鑫, 赵军
2012, 39(22): 1835-1838.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2.22.035
摘要:
  目的   探讨三氧化二砷(arsenic trioxide,As2O3)联合吉西他滨及多西他赛治疗骨肉瘤肺转移的临床疗效。   方法   收集26例对一线化疗药物耐药的骨肉瘤肺转移患者,男性14例,女性12例,年龄11~62岁,平均31.2岁,所有患者均接受过传统规范化疗后出现肺转移。应用As2O3(剂量为10 mg/d,d1~28)联合吉西他滨(剂量为800 mg/m2,d1、d8)及多西他赛(剂量为75 mg/m2,d8)每3周重复给药,每2个化疗疗程复查疗效。   结果   接受化疗的患者总体有效率(CR+PR)为34.6%(9/26)。中位随访时间28.2(1~48)个月,中位总生存期(OS)为16.7个月(95%CI:7.561~18.058)和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为10.3个月(95%CI:6.541~ 8.754),1、2和4年生存率分别是61.5%、38.4%和15.4%。治疗后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为骨髓抑制,而常见的非血液学不良反应包括心脏毒性、消化道反应及肝肾功能异常,对症处理后均明显缓解。   结论   As2O3联合吉西他滨及多西他赛作为二线化疗药物治疗骨肉瘤肺转移的近期临床疗效较好,且有较好的耐受性。
金龙胶囊对原发性肝癌患者介入治疗后生存质量的影响
曾春生, 蔡联明, 李金伟, 黄作超, 肖幼华, 张才友, 王小毛, 罗会俊
2012, 39(22): 1839-1842.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2.22.036
摘要:
  目的   评价金龙胶囊对原发性肝癌患者介入治疗后生存质量的影响。   方法  选取符合入选标准的病例60例,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金龙胶囊联合TACE)30例,对照组(单纯TACE)30例。每30天为1个周期,均完成至少2个周期。观察两组临床症状、AFP变化、肝功能分级改善、不良反应等,用肝癌患者特异性生命质量评价量表,进行生存质量评价。   结果  ① 治疗组CR 0例,PR 7例,SD 18例,PD 5例,控制率(CR+ PR+SD)83.33%;对照组CR 0例,PR 5例,SD 13例,PD 12例,控制率(CR+ PR+SD)60.00%,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 < 0.05)。②治疗组患者治疗后检测AFP含量,改善率23.33%、稳定率为60.00%、恶化率为16.67 %,对照组患者治疗后血清AFP含量改善率20.00%、稳定率为53.33 %、恶化率为26.67%,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治疗组肝功能分级(Child-Pugh)改善率、分级控制率优于对照组(P < 0.05)。④治疗组胃肠反应、白细胞下降、血红蛋白、血小板下降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⑤生存质量的评价:在改善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总生存质量方面,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 < 0.05)。   结论  金龙胶囊配合肝动脉介入化疗可提高临床疗效、改善肝功能、减轻肝癌TACE不良反应、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29例血管外皮瘤临床疗效分析
刘春雷, 王娟, 袁智勇, 王宝虎
2012, 39(22): 1843-1845,1855.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2.22.037
摘要:
  目的   血管外皮瘤是一种罕见的软组织肿瘤, 本研究旨在分析血管外皮瘤的综合治疗方法和预后。   方法   回顾性分析1966年4月至2011年8月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收治的29例血管外皮瘤患者的临床资料。中位年龄为42岁(7个月~75岁), 其中男19例, 女10例。原发病灶总数为31个, 中位大小为5.2 cm×4.6 cm。   结果   29例患者中位生存期51个月(5~252个月)。1年、3年、5年及10年生存率分别为93.1%、76.5%、67.5%和52.5%。辅助放疗组与未行辅助放疗组1年、5年、10年生存率分别为100%、87.5%、69.3%和89.5%、56.8%、34.1%。全组共11例局部复发(44%), 中位局部复发时间为9.5个月(4~120个月)。术后辅助放疗组较未行辅助放疗组局部复发率低(P=0.042), 但远处转移率没有差别(P=0.673)。术后辅助化疗未能降低远处转移率及延长总生存期。   结论   术后辅助放疗能降低血管外皮瘤局部复发率并可延长生存期。
金龙胶囊改善恶性肿瘤化疗患者高凝状态的临床分析
胡国志, 武英蕾, 张勇, 刘庆荣, 潘永贵, 徐卫国
2012, 39(22): 1846-1848.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2.22.038
摘要:
  目的   观察金龙胶囊对恶性肿瘤化疗患者高凝状态的影响。   方法   将106例恶性肿瘤合并高凝状态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观察组53例在化疗的基础上同时服用金龙胶囊,每次4粒(1.0 g),一日3次,至下周期化疗开始;对照组53例单纯采用化疗。两组患者每周期化疗前及下周期化疗前检测PLT、Fib、PT、APTT、D-D;两组患者每完成2个周期化疗后进行疗效评价,每周期化疗后评价化疗不良反应。   结果   观察组治疗后PT、APTT较对照组治疗后显著延长(P < 0.05),PLT、Fib、D-D较对照组治疗后明显降低(P < 0.05);观察组和对照组近期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73);观察组Ⅲ~Ⅳ度中性粒细胞减少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42)。   结论   恶性肿瘤患者化疗同时服用金龙胶囊可延长患者PT、APTT,降低PLT、Fib、D-D水平,从而改善化疗患者的高凝状态。
胆道系统恶性肿瘤术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因素分析
韩如冰, 韩月婷, 黄鼎智, 李鸿立, 邓婷, 周礼鲲, 白明, 巴一
2012, 39(22): 1849-1852.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2.22.039
摘要:
  目的   分析胆道系统恶性肿瘤根治术后患者临床病理特点及预后影响因素。   方法  回顾性分析116例于2006年1月至2010年12月在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接受R0手术切除的胆道系统恶性肿瘤患者预后相关因素,进一步评估不同部位胆道系统恶性肿瘤临床病理特征及辅助化疗获益情况。   结果  单因素分析表明发病时肝侵犯、组织分化程度、神经血管浸润、淋巴结转移、TNM分期和化疗与否是影响胆道系统恶性肿瘤术后患者预后因素。多因素分析表明组织分化程度和化疗与否可作为独立的预后影响因子。不同部位胆道系统恶性肿瘤化疗获益情况不尽相同。   结论  组织分化程度与化疗与否为胆道系统恶性肿瘤术后患者独立预后因素。不同部位的胆道系统恶性肿瘤生物学行为不尽相同,需要分别进行研究。
术式交流
后盆脏器切除带蒂乙状结肠阴道修复术治疗女性直肠癌
匡毅, 李福沛, 蒋又新, 赵和照
2012, 39(22): 1853-1855.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2.22.040
摘要:
  目的   探讨女性后盆腔脏器切除术后盆底结构重建的方法和意义。   方法   1996年3月至2009年1月重庆市肿瘤研究所行女性后盆腔脏器切除术(posterior pelvic exenteration)49例,其中采用移植带血管蒂乙状结肠作阴道成形,并以大网膜充填骶前间隙,一期缝合会阴切口34例。   结果   再造阴道可容两指,长度8~9 cm,壁光滑、柔软、润泽,形体位置与原阴道相近。患者性生活无障碍,膀胱功能良好,无排尿困难。   结论   本术式弥补了直肠癌后盆切除术盆底结构缺损处理困难的缺陷,保留患者的性功能,提高了患者术后生存质量。
临床病例讨论
1例恶性腹水患者诊断的多学科讨论
姜战胜, 谢广茹, 张连郁, 梁寒, 张晟, 黄鼎智, 戴东, 张伦
2012, 39(22): 1856-1858, 1863.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2.22.041
摘要:
目前恶性肿瘤的诊断方法日益丰富,临床医师在选择检查手段时也面临多种选择,而对于同一个肿瘤不同的检查方法或许会出现截然不同的结果,对此临床医师需要全面思考和判断。现介绍1例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多学科综合讨论病例供大家参考。本例患者主因“恶性腹水”就诊,PET-CT检查发现甲状腺、腮腺和脐部等多处病变,考虑恶性,而B超检查考虑甲状腺和腮腺病变为良性,脐部病变为转移瘤。针吸活检诊断脐部病变为转移性腺癌,但所有检查未能确诊原发病灶。最终,经过分析其影像学表现、病理特征和免疫组化指标,多学科咨询委员会认为本例患者应诊断为腹膜癌。通过本病例讨论,认为病理诊断仍是恶性肿瘤诊断的金标准,合理的免疫组化结果对于确定癌灶的来源有较大的指导意义。
病例报告与分析
5-氟尿嘧啶化疗诱发心绞痛发作1例分析
孙芳毅, 王书彩
2012, 39(22): 1868-1868.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2.22.044
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