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  第40卷  第12期

基础研究
CIK分泌的细胞因子对逆转耐顺铂肺腺癌细胞系A549/DDP耐药性的研究
熊艳娟, 杜春娟, 于津浦, 曹水
2013, 40(12): 685-689.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3.12.001
摘要:
  目的   探讨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ytokine induced killer, CIK) 分泌的细胞因子在逆转耐顺铂(DDP) 人肺腺癌细胞系A549/DDP顺铂耐药性中的可能作用。   方法  采用transwell非接触共培养CIK与A549/DDP细胞, 收集不同时间点的共培养上清, 酶联免疫试剂方法(ELISA) 检测IFN-γ、TNF-α、IL-2的分泌情况, 四氮甲唑兰比色法(MTT法) 检测DDP耐药性的变化, 实时定量PCR检测GST-π基因表达水平的变化。   结果  分析发现A549/DDP细胞的耐药逆转与IFN-γ的分泌水平显著相关, 与TNF-α、IL-2的分泌量无显著相关。给予anti-IFN-γ中和抗体后, 共培养20h A549/DDP的DDP耐药性显著上升(P < 0.05), GST-π基因水平的表达量较未加中和抗体组也显著增加(P < 0.05)。而加入anti-TNF-α、anti-IL-2中和抗体组, A549/DDP细胞的DDP耐药性及GST-π基因水平的表达量较未加入中和抗体组无明显变化(P > 0.05)。   结论  CIK通过分泌IFN-γ下调A549/DDP细胞中GST-γ的表达来实现其逆转DDP耐药的作用。
153Sm-Annexin V凋亡显像的实验研究
刘江, 赵颖如, 王健, 孙雷娜, 牛瑞芳, 徐文贵
2013, 40(12): 690-693.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3.12.002
摘要:
  目的   探讨放射性核素153Sm标记Annexin V凋亡显像的可行性。   方法  采用环二乙三胺五醋酸(DTPA) 法进行153Sm-Annexin V制备, 并进行物理、化学及生物学检测。应用153Sm-Annexin V进行体外细胞培养及荷瘤小鼠动物凋亡显像实验。   结果  经环DTPA法制备的153Sm-Annexin V无色透明, pH为7.4, 比活度100μg/10 mCi/2 mL; 放化纯RCP > 90%, 标记率为88.6%;无菌, 无热原, LD50 > 333μg/kg体质量, 血浆半衰期13 min; 体外细胞培养及荷瘤小鼠动物凋亡显像实验均阳性。   结论  153Sm-Annex in V作为放射性核素凋亡显像剂, 标记率高, 半衰期相对较长, 利于进行连续追踪监测、捕捉细胞凋亡活动的高峰期, 进而确立最佳凋亡显像时间窗, 有广泛的临床应用前景。
铜绿假单胞菌注射液对多种人恶性肿瘤细胞株的增殖抑制作用
刘义冰, 胡大利, 周雨朦, 黄绮玲, 潘诗云
2013, 40(12): 694-697.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3.12.003
摘要:
  目的   研究铜绿假单胞菌注射液(PA-MSHA) 在体外对人恶性肿瘤细胞(肝癌BEL-7402、乳腺癌MDA-MB-231、胃癌MKN-45、肺癌A549和结肠癌SW620) 生长状态的影响, 并进行PA-MSHA药物敏感度的比较和分析。   方法  将PA-MSHA (1.8×109/mL) 进行梯度稀释, 在体外分别与5种肿瘤细胞共同培养72 h, 并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生长和形态变化。用MTT比色法检测细胞的增殖水平, 并计算IC50值。   结果  镜下观察发现, PA-MSHA对5种肿瘤细胞的生长均有显著抑制。MTT法检测显示, PA-MSHA能够有效抑制肿瘤细胞的体外增殖, 并呈现出明显的药物剂量相关性。PA-MSHA对BEL-7402、MDA-MB-231、MKN-45、A549和SW620细胞的IC50值, 分别为2.12×108/mL、1.95×108/mL、2.09×108/mL、1.59×108/mL和1.32×108/mL。   结论  铜绿假单胞菌注射液能够直接抑制人恶性肿瘤细胞的体外增殖, 并且对不同来源的肿瘤细胞具有广谱抑制作用。5种恶性肿瘤细胞对PA-MSHA的药物敏感性依次为: 结肠癌SW620 > 肺癌A549 > 乳腺癌MDA-MB-231 > 胃癌MKN-45 > 肝癌BEL-7402。
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SAHA体外抑制人卵巢癌SKOV3细胞的实验研究
王筝, 吴维光, 闫洪亮, 孙兆翎, 唐雅娟
2013, 40(12): 698-701.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3.12.004
摘要:
  目的   目的: 观察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辛二酰苯胺异羟肟酸(suberoylanilide hydroxamic acid, SAHA) 体外对人卵巢癌SKOV3细胞增殖和凋亡的作用, 并探讨其可能机制。   方法  体外应用SAHA作用于人卵巢癌SKOV3细胞, MTT法检测细胞增殖, 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Western blot法检测细胞内组蛋白H4乙酰化水平, 实时定量PCR方法检测p21、Bcl-2和Bax基因mRNA表达。   结果  经SAHA作用后的人卵巢癌SKOV3细胞生长受到抑制, 细胞凋亡增加(各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 均P < 0.05), 呈剂量依赖性; 同时细胞内组蛋白H4乙酰化水平增加, p21基因和Bax基因mRNA表达增加(各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 均P < 0.05), 呈剂量依赖性, Bcl-2基因表达无明显变化(各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 均P > 0.05)。   结论  SAHA体外可抑制人卵巢癌SKOV3细胞增殖和诱导SKOV3细胞凋亡, 提高组蛋白乙酰化水平, 增加p21和Bax基因表达可能是其作用机制之一。
miR-21与肾癌转移的相关性及其对肾癌细胞侵袭能力的影响
张辉, 郭艳, 尚超, 宋永胜
2013, 40(12): 702-704.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3.12.005
摘要:
  目的   探讨miR-21与肾癌转移的相关性, 及miR-21对肾癌Caki-1细胞侵袭能力的影响。   方法  实时PCR检测原发未转移肾癌和原发伴转移肾癌组织中miR-21的表达。将miR-21的前体pre-miR-21和抑制物anti-miR-21分别转染肾癌Caki-1细胞, 实时PCR验证转染效果, 然后检测转染后细胞的侵袭能力。   结果  与原发未转移肾癌相比, 原发伴转移肾癌组织中miR-21的表达显著上调; pre-miR-21和anti-miR-21转染后能够显著升高和降低Caki-1细胞miR-21的表达量; pre-miR-21组穿透滤膜的细胞数明显增加, 而anti-miR-21组穿透滤膜的细胞数明显减少。   结论  miR-21与肾癌的侵袭转移相关, miR-21能够促进肾癌细胞侵袭, 在肾癌中具有促进转移的作用。
亚甲蓝光动力疗法联合阿霉素治疗乳腺癌的实验研究
佟仲生, 刘晓东, 史业辉, 李淑芬, 王忱, 郝春芳
2013, 40(12): 705-709.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3.12.006
摘要:
  目的   探讨亚甲蓝介导的光动力疗法联合阿霉素对小鼠乳腺癌细胞系4T1的体外及体内抑瘤效应及其相关机制, 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本研究分为空白对照组、阿霉素组、光动力治疗组及联合治疗组。MTT法检测光动力疗法联合阿霉素对乳腺癌细胞增殖的影响。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及坏死情况。Rhodamine123检测线粒体膜电位变化。建立乳腺癌荷瘤小鼠模型, 绘制肿瘤生长曲线, 观察治疗效果。   结果  体外实验表明光动力疗效与光敏剂呈剂量依赖性, 而联合阿霉素可以增强抑瘤效应。阿霉素组细胞死亡率较低, 光动力治疗组以早期及晚期凋亡为主, 联合治疗组以晚期凋亡及坏死为主。与空白对照组比较, 光动力治疗组及联合治疗组线粒体膜电位显著降低,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联合治疗组较光动力治疗组线粒体膜电位更低(P < 0.05)。体内实验显示光动力疗法可以显著抑制小鼠乳腺癌皮下移植瘤生长, 而联合阿霉素可以增强抑瘤作用。   结论  亚甲蓝介导的光动力疗法对乳腺癌细胞及移植瘤的生长抑制作用明显, 联合阿霉素可增强抑瘤效果。光动力疗法以细胞凋亡为主, 其机制可能与降低肿瘤细胞线粒体膜电位相关。
临床研究
错配修复基因hMSH2和hMLH1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陈涛, 严立
2013, 40(12): 710-713.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3.12.007
摘要:
  目的   评价hMLH1和hMSH2蛋白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方法   选取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经病理学确诊的结肠癌手术切除标本72例, 所有患者在术前均未接受过放疗或化疗, 内镜活检取正常肠黏膜上皮25例。免疫组织化学检测hMLH1和hMSH2蛋白表达情况。   结果   结直肠癌组织中hMSH2缺失率为88.9% (64/72), 高于正常肠组织中hMSH2蛋白缺失率28.0% (7/25)。hMSH2蛋白缺失率随T分期增加而增加, 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7.622, P < 0.001);hMSH2蛋白缺失率与N分期相关, 有淋巴结转移者的hMSH2蛋白缺失40例, 缺失率达97.6% (40/41), 无淋巴结转移患者的hMSH2蛋白缺失率为77.4% (24/31, χ2=7.251, P=0.007)。而hMLH1蛋白缺失率为90.3% (65/72), 高于正常组肠组织中hMLH1蛋白缺失率为32.0% (8/25, χ2=33.847, P < 0.001), 但与肿瘤部位、分期、分化程度均无关。   结论   在结直肠癌组织中存在错配修复基因hMSH2和hMLH1蛋白缺失, 且表达缺失与肿瘤分期有关。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hMLH1和hMSH2蛋白表达可以简便、准确地发现错配修复基因的突变, 从而对其后期的治疗和预后判断有参考价值。
肝细胞性肝癌血清中MIFIL-17IL-10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于晓辉, 段惠春, 杨晓萍, 赵夏平, 王维, 戴飞
2013, 40(12): 714-716.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3.12.008
摘要:
  目的   检测肝细胞性肝癌(hepatoceIIuIar carcinoma, HCC) 患者外周血中MIF、IL-17、IL-10的含量, 并探讨其临床意义。   方法  选择48例HCC和36例肝硬化(LC) 为实验组, 24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 法测定实验组和对照组血清中MIF、IL-17及IL-10的含量。   结果  HCC组和LC组MIF和IL-17的含量均高于正常对照组, IL-10均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 < 0.05);HCC组和LC组MIF、IL-17和IL-10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MIF、IL-17及IL-10的紊乱可能与HCC及LC密切相关, 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临床应用
18F-FDGPET/CT在结直肠癌术后复发与转移诊断中的应用价值与CEA水平关系的研究
于洪涛, 赵铭, 邢军, 靳宏星, 李耀平
2013, 40(12): 717-720.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3.12.009
摘要:
  目的   评价18F-FDG PET/CT显像对结直肠癌患者术后复发与转移的诊断价值与PET/CT检查期间CEA水平之间的关系。   方法  收集临床症状、血清CEA水平升高或CT等影像学检查怀疑复发, 并因此行PET/CT检查的结直肠癌术后患者75例, 其中男性46例, 女性29例。回顾性分析比较PET/CT显像的诊断价值在结直肠癌术后患者CEA阳性组与阴性组中的差异。   结果  PET/CT对复发与转移的检出率中CEA阳性组为89.3% (42/47), 阴性组为82.1% (23/28), 两组之间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CEA水平无助于提高PET/CT对结直肠癌患者术后复发与转移的检出率, PET/CT对结直肠癌患者术后复发与转移具有较高的检出率, 是目前监测结直肠癌患者术后复发与转移较为理想的方法。
脑胶质瘤术后常规放疗和三维适形放疗的同期对照研究
韦军葆, 朱小东, 陈龙, 杨云利, 黄江琼, 刘颖新
2013, 40(12): 721-724.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3.12.010
摘要:
  目的   对比分析脑胶质瘤术后常规放疗和三维适形放疗的远期疗效, 以探索更好的术后放疗方法。   方法  对2001年1月至2010年12月在本院接受放疗的83例脑胶质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无进展生存率和总生存率, 并应用Log-rank检验进行比较; 应用卡方检验比较两组的一般情况、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等指标差异。   结果  所有83例患者3年总生存率和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76.3%和72.2%, 术后三维适形放射治疗组及常规放射治疗组3年总生存率、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82.5%、78.2%和66.9%、64.1% (P=0.015、0.018)。分层分析显示三维适形放射治疗主要提高了手术未完全切除肿瘤患者以及病理分级为Ⅲ~Ⅳ级患者的无进展生存率和总生存率。   结论  与术后常规放疗相比, 术后三维适形放疗提高了脑胶质瘤的无进展生存率和总生存率, 并可以减少放射性不良反应的发生。
奥沙利铂治疗结直肠癌相关神经毒性的临床观察及随访
刘慧龙, 王莉, 贾佳, 刘彦芳, 王飞, 李红英
2013, 40(12): 725-729.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3.12.011
摘要:
  目的   观察和分析奥沙利铂治疗可切除结直肠癌相关的神经毒性发生及恢复情况。   方法   应用奥沙利铂辅助治疗结直肠癌93例, 分析急慢性神经毒性与患者临床资料及治疗方案的关系, 应用NTX-12自评量表对患者长期遗留神经毒性进行随访和分析。   结果   急性神经毒性发生率为47.3% (44/93), 其中3级毒性1.1% (1/93);慢性神经毒性具有明显的剂量累积性, 总体发生率为82.8% (77/93), 其中3级毒性15.1% (14/93);急性和慢性神经毒性之间无相关性; 年龄≥60岁老年患者较 < 60岁患者慢性神经毒性发生率更高, 程度更为严重(95.2%vs.72.5%, P=0.014), 但前者治疗前NTX-12自评得分也明显更高(2.45vs.0.47, P < 0.001);治疗结束后6个月41.9% (39/93) 患者遗留神经毒性, 其中3级2.2% (2/93), 12个月后28.0% (26/93) 患者遗留神经毒性, 3级仅1例(1.1%); FOLFOX4方案和mFOLFOX6方案间神经毒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奥沙利铂治疗结直肠癌神经毒性发生率高, 多数可在12个月内恢复, 对患者需加强随访和医疗指导, 进一步提高用药安全性。
31例胃小间质瘤临床特点及预后分析
黄振, 李原, 赵宏, 赵建军, 蔡建强
2013, 40(12): 730-732.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3.12.012
摘要:
  目的   探讨原发于胃的小间质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和预后影响因素。   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9年3月~2012年3月期间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接受手术治疗并经病理证实的31例胃小间质瘤的临床资料, 统计临床特点并分析影响其预后的因素。   结果  31例患者中29例获得随访(随访率93.5%)。其中男性10例, 女性21例, 中位年龄58(37~81)岁。腹部不适和腹痛是最主要的首发症状(各10例, 32.3%)。全组患者均接受手术治疗, 胃大部切除和胃壁局部切除各11例, 腹腔镜下胃壁局部切除5例, 胃镜下肿瘤剥离4例, 术后无重大并发症。截止到随访终点, 肿瘤复发2例, 肝转移1例; 因肿瘤进展死亡1例, 因其他恶性肿瘤死亡1例。中位总生存时间(OS)预测值为130.4个月, 中位无疾病进展时间(PFS)预测值为120.3个月。   结论  胃小间质瘤总体预后较好; 手术切除是主要治疗方式, 可根据情况选取微创治疗方式; 肿瘤坏死、出血和胃黏膜受累可能是预后不良因素。
临床病例讨论
1例髓细胞肉瘤/AML患者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肾上腺占位的多学科诊疗
王亚非, 李倩, 徐文贵, 肖建宇, 庞青松, 杨庆, 张翼鷟
2013, 40(12): 733-735, 740.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3.12.013
摘要:
髓系肉瘤是一种少见的血液系统恶性肿瘤, 常伴随急性髓系白血病(AML) 或作为AML复发时的首要表现。本科2010年11月收治1例患者以睾丸髓系肉瘤起病, 1个月后进展为标准的AML。该患者接受异基因干细胞移植后骨髓达完全缓解, 但移植后5个月出现右肾上腺占位。综合了影像科、PET-CT室、放疗科、泌尿肿瘤科的诊治意见, 给该患者行右肾上腺射波刀放疗。随访至2013年3月, 该患者无论骨髓还是髓外均未再发现病灶。
综述
胸苷磷酸化酶表达与结直肠癌关系研究进展
叶钿均, 张继民
2013, 40(12): 736-740.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3.12.014
摘要:
胸苷磷酸化酶(thymidine phosphorylase, TP)是嘧啶核苷合成与分解过程中的一个关键酶。目前认为TP与血小板源性内皮细胞生长因子(platelet-derived endothelial cell growth factor, PD-ECGF)具有同源性, 其诱导血管形成和抗凋亡的作用与结直肠癌的生长、转移密切相关。同时TP也是使5'-脱氧氟尿苷(5'-deoxy-5-fluorouridine, 5'-DFUR)等(5-fluorouracil, 5-FU)前体药物转化为5-FU的关键酶, 其活性与结直肠癌细胞对氟尿嘧啶类药物的敏感性及靶向治疗密切相关。因TP在肿瘤的生长、转移、治疗和预后方面均有重要作用, 阐明其表达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对近年TP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与肿瘤血管新生及与激活5'-DFUR发挥细胞毒作用、治疗结直肠癌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膀胱癌相关因子研究进展
朱娟娟, 曾芸, 杨宝学
2013, 40(12): 741-744.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3.12.015
摘要:
膀胱癌是泌尿系统中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 其预后较差。近年来与膀胱癌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的因子成为研究的热点, 标志基因的发现能够提高膀胱癌早期诊断以及治疗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并可以此为靶标寻找新的抗肿瘤药物和方法。研究发现survivin、TGF-β、PLK1、Ki-67、MCM5等蛋白的基因突变或表达异常与膀胱癌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对这些膀胱癌相关蛋白的生物学特征和作用机制的深入研究将会为诊断和治疗膀胱癌提供有意义的实验数据和理论依据, 本文对该领域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趋化因子及受体在结直肠癌中的研究进展
王粹, 胡冬至, 柳建中
2013, 40(12): 745-748.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3.12.016
摘要:
结直肠癌是最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 其发病率及死亡率均位居恶性肿瘤第3位。肝、肺转移是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肿瘤转移的机制目前尚不明确, 近年来的研究证实趋化因子及受体在肿瘤的转移行为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趋化因子是一类小分子细胞因子蛋白家族, 通过与趋化因子受体结合而发挥趋化作用。趋化因子及受体除了能在炎性反应中定向趋化炎性细胞, 近来被发现在肿瘤的转移行为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现对趋化因子及受体在结直肠癌中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